-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报告和科普文章学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报告和科普文章 学案 [考情把脉] 考点 阅读鉴赏中外实用类文本之报告和科普文章。 范围 科普文章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生理学、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调查报告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它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书面报告。它通常反映重大事件、新生事物、典型现象、重要经验和严重问题。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要点 科普文的定义与文体特点、科普的语言等是考查的重点。科普介绍的常识也是考查重点。 题型 客观选择题,主观简答题。 [真题体验] [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血吸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监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答案 CE 解析 选项C张冠李戴,“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选项E偷换概念,“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 2.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 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主要对应文中的第5、7段,“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也不会迁往别处”。然后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保护”及“注意习性”,对筛选信息进行整合。这道题难度不大,但需要提醒的是规范答题尤为重要,应力求分点作答。 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答时注意结合文中的总体内容,首先答出萤火虫在文化方面所承载的作用,主要从文章前5段提炼;然后答出萤火虫在自然方面所表现出的生命哲理,主要从最末两段内容中概括。 学案一 科普文 学习目标:①熟知科普文语言的特点;②熟知科普文标题的意义。 自主 学习 新闻访谈的分析概括要注意文体的特征,如新闻的基本结构等,概括内容一般要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然后抽取出主要信息。 命题角度一 科普文的语言 品析科学小品的语言,一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句子,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进行涵咏鉴赏。 [设问方式] (1)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之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3)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 (4)科普文的语言也可以生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句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 鸡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看上去显然比不上“鸡为什么要过马路”那样充满哲思。不过如果拿这个问题问保罗·西格尔,他可能会给出你并不少于“鸡为什么过马路”的理由来。西格尔是研究鸡的博士,他听得懂鸡的语言。虽然对于大多数人,鸡的语言无非就是母鸡下蛋“咯咯哒”和公鸡打鸣“咯咯咯”,但是西格尔博士大概能听懂30种不同的“鸡话”。这一点也不奇怪,鸡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一夫多妻的它们总有一大堆家庭琐事要处理。特别是作为家长的公鸡,更是要担负很多指挥和决策任务。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鸡话”内涵丰富的原因,说明了鸡的社会属性和日常活动的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抓住句中的核心词做出解释,然后看是否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有何作用。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语句的深层含意。“一夫多妻”“家庭琐事”明显使用拟人手法,根据上文“西格尔博士大概能听懂30种不同的 鸡话 ”,不难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技法探究JIFATANJIU 科普文语言品析分“两点” 1.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明,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2.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咏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如[例1]中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鸡话”内涵丰富的原因。 命题角度二 科普文的标题 一般人阅读科普文章的习惯是先浏览标题,如果标题能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才会去仔细阅读全文;所以,标题的吸引力、感染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普文章的利用率。因此,高考常常在标题方面设题。 [设问方式] 2012年山东高考 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本文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请结合文本探究“×××”标题的意蕴。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千克。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 ℃结冰,在100 ℃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 ℃结冰,在101.42 ℃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 ℃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 ℃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 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千克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1千克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合适。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答出两条即可) (示例二)不合适。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答出两条即可) [解析] 文章标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尤其是科普文章。在探究标题是否合适时,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仔细分析文章写作的内容是否与标题内涵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题目是否合适,就要看题目和内容是否一致。题目中的“古怪”一词是否在文中有所体现应是探究的重点。 技法探究JIFATANJIU 科普文标题“三关注” 1.关注标题的关键词,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思想。分析时一定要把它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 2.关注标题本身所用的表达技巧,如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或者化用歌词、古诗等。 3.关注读者的接受性,如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激发其阅读兴趣等。如[例2]“古怪”一词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潜在影响 葛剑雄 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忽然一个阴影开始遮蔽阳光,天空渐渐暗淡,太阳完全没入阴影,天上现出点点星星,大地一片昏暗。毫无准备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灾难,有人以为末日来临,惊恐得匍匐在地;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不知所措,奔走呼号;有人举火照明,有人鸣锣击鼓。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没过多久,天色渐明,太阳重现,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人们转悲为喜,纷纷叩谢上苍的庇佑,也有人依然忧心忡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天降奇祸。 这是古人描述的日食发生时的情景。在人类对日食产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作出预报,出现这样的情况毫不奇怪。尽管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100多万平方千米,只占地球面积很小的一部分,并且有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即使以往见过,或者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心理。 奇特的日全食更会引起震惊。在中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就记载着这样一项重大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意即懿王元年,在郑这个地方,天亮了两次。 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千真万确,并且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1997年3月9日,科学家在新疆观察到了一次类似的日全食:早上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了,天空重新变得黑暗,星星闪烁,然后第二次天亮。有了这样的实证,科学家断言,“天再旦”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28分,今陕西省华县(当时的郑)一带可见到此次日全食,于是当地人产生天亮了两次的感觉。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国家、部族、家族乃至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人们还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时,只能尽力观察自然的变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变,以便作出解释或判断。 相传尧已经设立“掌天地四时”的专职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通过观测太阳和星宿来推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以利农事。《尚书·胤征》记载,夏王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05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天文官羲、和二氏沉湎酒色,疏于观测,没有及时作出预报,以致引起全国震惊。 尽管这些传说还没有充足的证据予以证实,但到春秋时期,天文官已对日食做了完整的记录。 在《春秋》所记的242年中,发生了37次日食,每次都有年月日的记载。照理说,日食不会像其他自然灾害那样给人类带来直接损害,既然有了预报,大可不必再惊慌,为什么还会被视为不祥之事,被当作灾难呢? 这是因为,中国古人一直有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与人事相对,太阳自然是与国君相应,所以太阳中若出现黑子,就说明国君有错误,应该好好反省;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这说明国君肯定有更大的罪过,所以上天才要发出警告,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 其实天文官心里明白,并非每次日食的出现都能找到对应的灾害,即使勉强能与某次灾害挂上钩,也不存在严格的时间、地点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方面当然是敬畏天命。天威不可测,即使不明白也不能不重视。另一方面,包括天文官在内的臣民都明白,国君再昏庸无道,再骄横残暴,对老天爷还是怕的。所以像日食、月食、异常星象、地震这类灾异发生后,正是向国君进谏的好机会。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合”,国君照例要换上素服,停止娱乐活动,降低膳食标准,临时住在偏房中闭门思过,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广泛征求臣民的批评建议,采取赦免罪犯、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以示悔改的诚意。 就这一点而言,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今天,日食现象已经为科学理论所完全解释清楚,稍具科学素养者都不会相信“天人感应”论。它作为一个小小的历史话题,已经留存在故纸堆中,供部分好古者翻检、猎奇。 (选自《东方早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了日食发生后的情景,既增强了科普文的生动性,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日食的说明。 B.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受发生时间、面积、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 C.《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发生于郑的日全食现象已得到科学的验证,是我国史书记载的最早的日全食现象。 D.相传,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但有的天文官有时会疏于观测,不能对日食作出及时预报。 E.发生日食、月食等异常天象后,国君都要闭门思过,颁发罪己诏,征求批评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以示悔改。 答案 AD 解析 B项,“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错,原文是说“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C项,“最早”错,于文无据;E项,“颁发罪己诏……以示悔改”错,原文是说“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并非每次都这样。 2.从文中看,古人为什么会对日食感到恐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人对日食产生的原理不了解,没有多少直接的经验。(2)古人有“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日食出现就说明国君有很大的错误,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 3.请说明下面的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居然”写出了古人对太阳被黑暗遮蔽的惊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生动的特点。(2)“一定”说明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体现了科普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4.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潜在影响”的具体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人认为日食是灾异,对日食感到恐惧、震惊。(2)促使朝廷设置天文官,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3)有利于促进古代君王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间接地使百姓获得一定的益处。(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对点集训 一、[2016·临沂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动物预测地震之谜 孝文 ①科学家近日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2009年,在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②研究小组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与地下水发生反应。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都非常敏感,可以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 ③此项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导。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促使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 ④拉奎拉的蟾蜍并不是在地震发生前行为出现异常的第一个例子,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这种现象的报告。地震发生前,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行为都会出现异常。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这是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正值冬季,蛇正在冬眠。蛇洞外的温度低于0 ℃,冒险离开蛇洞对这些冷血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性行为。 ⑤然而,无论是爬行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两栖动物逃离池塘还是深海鱼类游到海面,都只是个别现象。由于大地震较为罕见,即使对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预测大地震也很难做到。这也正是拉奎拉蟾蜍的特殊性所在。作为博2-项目的一部分,身为开放大学生物学家的格兰特当时一直对蟾蜍群落进行监视。她回忆说:“这非常具有 戏剧性。所监视的96只蟾蜍几乎在短短3天内变成0。在此之后,美国宇航局与我取得了联系。” ⑥宇航局科学家当时一直对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的化学变化进行着研究。他们希望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蟾蜍大批撤离有关。他们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蟾蜍的撤离确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地壳具有能够直接影响蟾蜍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池塘的化学特征。 ⑦宇航局地球物理学家弗伦德指出,在受到强大压力时(例如地震发生前的巨大构造力),岩石会释放出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进入周围的岩石,在抵达地表时,它们与空气发生反应,将空气中的分子转变成带电粒子——离子。他说:“空气中带正电的离子会导致人出现头疼和恶心、反胃症状,同时也会导致动物血液中的应激激素5-羟色胺水平升高。”此外,离子也会与水发生反应,将水变成过氧化氢。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影响了溶解在池塘中的有机物,将无害的有机物变成对水生动物具有毒性的物质。 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科学家指出,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格兰特表示,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令人信服的潜在地震预测机制,水生、半水生和穴居动物可能感知到地震即将发生并作出反应。她说:“岩层在地震前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动物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那才是怪事。”弗伦德指出,可以预测地震的现象很多,动物出现的怪异行为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信号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如果发现几个信号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便可以得出将会发生地震的结论。” (选自《科学之友》2012年2月)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上,介绍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文章题目是“动物预测地震之谜”,这里的“谜”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动物能够预测地震,但是动物预测地震的机制仍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意思对即可) 3.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岩石受到压力释放带电粒子,带电粒子与空气反应产生离子,离子对动物产生影响,动物产生异常反应。(意思对即可) 4.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语言准确、严谨;(2)平实(通俗)、质朴。(举例分析略) 二、[2016·湛江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和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的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他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 ℃),白天奇热(99 ℃)。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如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哪里的昼夜温差达100 ℃,气候极寒冷并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换的荒漠。 火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也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 ℃,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是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火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息,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的星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通篇都是私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不出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的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的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5.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的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2)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6.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两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 (2)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7.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认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 (2)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8.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2)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3)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学案二 报告 学习目标:①熟知报告的特征;②熟知报告的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 自主 学习 1.调查报告的结构特征 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2.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材料真实。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 (2)对象典型。调查报告反映的对象多种多样:正确的、反面的、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的、单位的等事实都可以作为被调查对象,写进调查报告。但必须注意典型性。 (3)叙议结合。调查报告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待清楚。 (4)针对性强。调查报告反映典型,具有面上的指导作用,因此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考向 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考生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设问方式] (1)报告中是怎样做到观点和材料统一的?请结合文意分析。 (2)报告尽可能地科学、客观、公正,本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3)请分析报告的科学有效性。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广州调查:食品质量问题仍然最受关注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即将到来。广州方舟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ARK)受广州日报委托,对509位广州市民进行随机抽样电话访问,结果显示,消费者认为,过去半年来,食品、调味品、日用品的虚假促销行为明显下降,服装、IT产品、家用电器的问题明显上升。半数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问题是目前侵害消费者权益较多的问题,尽管相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已有明显下降,食品行业的质量问题仍然最受关注。消费者对消协的了解有所提高,而相对去年的调查结果,向消协投诉过的消费者比例几乎翻倍。 针对去年的热点问题——虚假促销行为,方舟本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从消费者的反馈看,过去半年内,各项不规范的促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可见国家针对店铺促销推出的多项规定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不规范促销得到一定遏制 尤其是在前期3·15的调查中了解到的“天天清仓甩卖”、“标高价再打折”等消费者最不满的虚假促销行为,在本期调查中,近半数消费者认为有所减少。相比而言,“打折商品概不退换,使消费者买到不能使用的商品”、“商家拥有活动的最终解释权,令消费者利益受损”而仍有六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没有改善,甚至有两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是有所增加的。 当被问及在购买哪些商品会遇到较多的虚假促销时,食品调味品、日用品和服装的提及比例都比较高,三者合计达72%。 但是相对去年的调查结果,食品调味品、日用品的虚假促销情况分别从34%降到22%、从29%降到18%,均有明显下降,而服装(从去年调研结果的22%上升到32%)、IT产品、家用电器(从7%上升到12%)虚假促销情况则有明显的上升,尤其是IT产品,从去年的2%飙升到14%。本期新增药品、保健品的虚假促销调查,结果发现11%的消费者认为,此类商品也存在相当的虚假促销行为。 半数消费者受困质量问题 半数的消费者认为产品的质量问题是目前侵害消费者权益较多的问题。其次是价格,超过四成的消费者认为,虚假、夸大的价格也是侵害其权益的重要问题,这与近半年来物价的大幅上涨有一定关系。 出现质量问题较多的几大行业中,超过半数的消费者认为食品行业的质量问题最值得关注,但是相比上期来说,已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去年的80.7%降到今年的56.5%),这说明经过这一段时间各方对食品行业的监管,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质量更具信心。与之产生明显对比的则是医药行业的质量问题,消费者的关注度从28.1%大幅上升到43.5%。 此外,对化妆品、保健品、手机、服饰质量等方面的关注度也有相当的提升。 食品的质量问题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那么消费者通过哪些方面来判断食品的安全性呢?调查显示,生产企业的品牌(22.8%)、购买场所的信誉(17.1%)、外包装(17.1%)、食品本身的色泽(16.3%)等,是消费者判断的最主要依据。 选择安全食品最重品牌 随着食品行业发展的正规化,销售场所管理的严格化,愈来愈多的消费者对食品的品牌认知度提高,对购买场所如超市、百货公司等正规渠道商品更信赖。 其实多数无法从产品本身的特性去判断产品安全性的消费者,经常是综合考虑品牌、购买场所、包装、价格、说明书等方面来作出判断的。 分别仅有12.2%和8.9%的消费者从国家授予的QS标志和绿色食品标志来判断食品的安全性,这可能是因为目前不是所有的食品都进行了相关认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 向消协投诉过的几乎翻倍 12315是消费者协会的投诉电话。调查发现,有53%的消费者非常熟悉该投诉电话,相比前期上升了8.3%。16.8%的消费者在自己的权益受损的时候向消协投诉过,相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几乎翻倍。这说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以及对消费者协会的认知度明显上升。(记者程维) 该调查报告是怎样实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②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③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了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统一的问题。要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篇调查报告的观点,在文章的第一部分的倒数第二句提出了本文的观点。文章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个观点,每一方面都运用了典型材料和精确的数字。 技法探究JIFATANJIU 报告观点“面面观” 1.先在文中找出或总结出报告的观点。如[且做且思]“各项不规范的促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就是文章要说明的观点。 2.筛选文章中的材料,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观点的,材料包括:(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2)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是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线,突出观点。对比还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如[且做且思]在“不规范促销得到一定遏制”中就运用了去年和今年的对比,也是百分比对比。 3.寻找文章中的精确的数字,有的观点是直接通过数字来说明的。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增强说服力。如[且做且思]在回答消费者判断食品的安全性时就用百分比直接说明。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记者 李昌建 徐伯行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某高校网站BBS上的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一天饮食40~60元,平日衣服给洗衣店10~20元/周,平日杂七杂八的120元/月,在外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机动资金出去玩。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1850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甚至不需要伸手向家里要钱。“一个月大概需要800元左右,但自己在一些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给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轻的。”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分析,980元是个中间数。 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既能让孩子够用又不浪费?对于大学生的家长们来说是个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为奖励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儿子也非常开心。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因为儿子的生活费。她原本计划一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拿出1000元,负担太重了。她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又怕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2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而湖南长沙的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计划”。他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李先生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生活费。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女儿报了个一千,我蛮开心的,还比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生也补充了一下,如果女儿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对于学生每月的花费,老师们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 “90后明显在消费上高于80后了。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一名辅导员感慨不已。但他表示,“ 奢侈型 消费的学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的引导。” 中南民族大学钱文斌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比较花钱,比如笔记本电脑、MP4之类的,又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建议父母一次不要给太多钱。大学生可以打一下工,既培养社会经验,又充实大学生活。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有关专家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吴一鸣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炼,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一鸣建议,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选自2011年9月10日《楚天金报》,有删改) 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通过具体、翔实的数字,介绍了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和大学生整体上的消费状况,有根有据,说服力强,能够让读者对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调查报告的表现手法和效果的能力。 课后对点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企鹅的故事 高登义 记得我1984年第一次赴南极科学考察时,8岁的儿子曾经给我来信说:“爸,请您一定要给我多拍一些企鹅的照片回来!企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样子太可爱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生物学家研究,世界上有18种企鹅,有意思的是,这18种企鹅都生活在南半球,即使有的企鹅已经生活在南半球纬度很低的热带地区,但就是没有一种企鹅生活在北半球。 问题是:在赤道海洋地区,那儿并无界线阻挡企鹅游过赤道去北半球,为什么企鹅不到北半球生活呢?这至今仍然是科学之谜,科学家们仍然不知道。 在亚南极地区乔治亚岛的海湾处,生活着大约16万对王企鹅。2005年夏天,我们来到这里考察,深深被王企鹅的一举一动所吸引。如果描述一望无垠的人群用“人山人海”的话,面对一望无垠的王企鹅,我还真有“鹅山鹅海”的感觉。我曾经好奇地钻进王企鹅群里观察,发现王企鹅群里干干净净,没有企鹅排泄的大小便。大家愿意与王企鹅非常亲近地在一起。听说帝企鹅也是如此。然而,其他企鹅却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臭味冲天。我非常奇怪:为什么王企鹅和帝企鹅如此讲卫生,而其他企鹅却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呢?我也曾经请教过一些研究南极生物的科学家,科学家坦率地回答:“不知道。” 仅此二例,可以看出,科学家不是什么都知道,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去研究、认识。因此,我们可以相信科学家,或者可以崇拜某些确有成就的科学家,但是,绝对不能够迷信科学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说,企鹅在孵化出来四五个月后,就到了“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企鹅处于一个重要的生活阶段,那就是“对歌求偶”。企鹅对歌求偶的场面非常壮观、热烈,充满激情的歌声此起彼伏。对歌求偶成功后,“情侣”要到比较偏僻的地方“窃窃私语”,讨论它们今后的家庭生活。有了家,企鹅要衔石筑巢,用自己的劳动建造温馨的家;当雌企鹅下蛋后,便到海边度假去了,自觉的雄企鹅主动承担起孵蛋的责任,在寒风凛冽的冬季,用父亲特有的温暖庇护孩子平安诞生;小企鹅诞生了,绝大多数企鹅妈妈会从海边疗养回来,接替抚养后代的任务;然而,也有极少数企鹅妈妈会被海豹吞食,这样,带给这个企鹅家庭的将是悲惨的结局:或者这个家庭消亡,或者小企鹅被其他家庭带走。小企鹅二三十天后,爸爸妈妈就会把企鹅宝宝们送到幼儿园,在少数几个企鹅阿姨的照顾下逐渐成长。 1985年1月28日上午10点,我和李果、日本生物学家川口弘一、松田治、石川慎吾等一起乘直升飞机去一个名叫Onguru的企鹅岛。 我们来到企鹅幼儿园。这儿只有三十多只小企鹅和四只企鹅阿姨。我们不停地拍照,并分别与企鹅小宝贝们合影。我的上衣兜里有一个打开电源的微型录音机,我逗着企鹅宝宝,设法与它们对话,录下音,留作纪念。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2月26日,在南极天堂湾,阿根廷的科学考察站,无意中,我目睹了企鹅妈妈如何尽心尽力地为孩子捕食的动人情景,在2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含着热泪拍摄了企鹅妈妈“母爱”的过程。 像所有的企鹅一样,幼小的企鹅不会捕食,还需要妈妈帮助。这一天,我看见并拍摄了两只小企鹅问妈妈要吃的的过程。第一次,孩子们问妈妈要吃的,妈妈下海捕食后,嘴对嘴地反刍喂孩子,那不断从妈妈嘴里吐出的白丝是妈妈在倾尽全力喂孩子。 拍照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似乎我的妈妈在喂自己:因为,我小的时候,妈妈也是嘴对嘴地把嚼碎的大米饭喂我啊!第二次,妈妈应孩子的请求,又下海捕食反刍喂孩子。第三次,孩子似乎还没有吃饱,又把小嘴伸向妈妈的大嘴,似乎在说“妈妈,我还要吃” 。妈妈又下海了,但这次却让我担心了,妈妈下海后,好长时间没有浮出水面,好久好久后,终于,妈妈游出了水面,然而,妈妈并没有像前两次一样上岸喂孩子,而是站在岸边一块礁石上,用遗憾的目光遥望着岸上的孩子。我突然涌出了热泪:我仿佛明白,妈妈是因为没有捕到食物啊!我心里突然发出呼吁: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们都是父母所生,我们都应该懂得感恩啊!我们要感恩于我们的父母,感恩于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5月,有改动) 1.根据上下文,试着给文章添加三个小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关于企鹅:两个科学之谜 ②企鹅宝宝:“我们也上幼儿园!” ③落泪:为企鹅的母爱 解析 确定标题既要高度提炼内容,还要讲究标题的统一。本文以企鹅为中心,写了它们有些连科学家都不知道的事:它们是如何成长的。它们也被送进幼儿园。它们也在享受着伟大的母爱。 2.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儿子的来信一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篇引用儿子的来信,主要是引出下面所描写的对象企鹅,为下文作铺垫。②从而顺理成章地去详细了解企鹅的生活。③从而突出了企鹅的可爱。④从另一个层面也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服务,体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主旨。 解析 可以引出下文,从叙述上针对孩子的喜好,写企鹅的生活之谜,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最后还要注意文章的主旨,可怜天下父母心。 3.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情感。举例:①企鹅“对歌求偶”一段,几乎全都采用拟人的写法,生动形象地传达了企鹅由“青少年时期”到“为人父母”的过程,读来格外亲切。②文中对南极企鹅不同种类的习性、生活规律等科普知识传达准确。③文中对小企鹅进“幼儿园”“妈妈喂孩子”等故事的传达,饱含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解析 科普文一般讲究准确、严谨,但有的科普文为了吸引读者,会使用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修辞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从而使抽象的科普知识形象化。可举例说明其特点,如企鹅“对歌求偶”、上“幼儿园”等。 4.作者通过《企鹅的故事》,想告知我们些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科学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自然之谜,比如企鹅为什么只生活在南极的问题。②动物界内部有着非常“人性化”的分工,有着令人动容的普世情感,比如企鹅“幼儿园”和“阿姨”,企鹅“妈妈”喂“孩子”不辞辛苦等。③动物也是很具温情的,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不应该是杀戮和灭绝。人类如果怀着敬畏之心面对所有动物,那么人类也会从动物身上收获很多,比如作者就从企鹅身上学到了“感恩”等。 解析 本题可结合第1题来答。因为第1题已给我们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要注意,科普文章就是让我们了解企鹅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它、保护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的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近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做了一份调查。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人群中,有51.36%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高中(含职业教育)以上学历,学历较老一代明显提升。52.43%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发展有信心,对工作的选择从以经济为主向发展前景转移。他们大多没有务农经历,家庭生活压力小,凭兴趣选工作,吃苦耐劳精神下降,对工作挑剔,满意度低,愿意到工作轻松、地位高、有趣的岗位,所以跳槽频率高。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率是老一代的近6倍。 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方式前卫,对高档、时尚商品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休闲消费显著增加。调查发现,近100% 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手机,很多人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他们虽然很关心城市发展,热心建言献策,但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并不高,有62.19%的受访者未参加过各类社区活动,88.65%未参加过选举活动。 调查显示,有60.12%的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成为城市中的一员”或“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但仅有28.15%的新生代农民工平时与城市居民有交往,其中主要交往对象为“当地人”的只占8%,大多数在城市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友圈仅限于同乡、同学、亲戚和同事。 收入不高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社会融合的一个重要障碍。调查显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人均年收入仅16965.7元,月均收入1413.8元,平均小时工资7.5元,较老一代农民工低了近0.5元,低于很多地区的最低标准。而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已达12264.55元。调查者认为,偏低的收入,让新生代农民工缺少了融入社会必要的物质基础,让他们更没有时间和财力参与休闲、娱乐活动,失去了融入城市的精神纽带。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较低的原因,调查者认为,一是农村教育质量欠佳,使其技能储备严重不足;二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各类培训效果欠佳;三是他们工作流动频繁。 调查的实证结果显示,在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投资回报率迅速上升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投资回报率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年限提高一年能使其收入水平提高3.62%,而新生代农民工仅为1.54%。 调查中,有63.67%的被调查者将找工作时遇到的困难明确归因于自身技能储备的不足,其中包括缺乏一技之长和工作经历。在访谈中,大部分青年也认为自身的能力使其个人发展受到限制。 调查发现,虽然国家有对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就读的农村学生提供半年技能培训的政策,但参加过这一培训的人却很少。而频繁地更换工作也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流动较老一代农民工频繁。在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从事最长一份工作的时间不足一年者占调查总数的35.75%。调查者认为,如此频繁的跳槽,使其经常处于熟悉工作岗位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地积累工作经验,无法成为熟练工并得到加薪。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3.31%的人未办理过养老保险,分别有46.42%、44.30%、79.53%和79.91%的人未办理过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在待业期间,71.44%的人没有得到失业救助,也无法享受到基于居民户籍的最低生活保障等非缴费性的社会救助。 调查者认为,这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看病、养老负担加重,一旦失业便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形成“候鸟式迁徙”,也阻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安居乐业、融入社会。 调查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收入、保障、身份、公共服务四大困境,其背后是群体自身与制度建设层面的矛盾:一是群体人力资本水平与收入预期间的矛盾,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融合的基础,这也是其他困境的根源;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异与群体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间的矛盾,导致群体在社会融合过程中缺乏外力帮助,出现生活结构断裂。 (选自2011年10月16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相对较高而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对工作的选择从以经济为主向发展前景转移,愿意到地位高的岗位工作。 B.虽然近三成的新生代农民工平时与城市居民有交往,但主要交往对象为“当地人”的只占8%,这说明他们的交友圈非常狭窄。 C.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偏低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多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农村教育质量欠佳、各类职业培训效果欠佳、跳槽频繁等。 D.只有解决好群体自身与制度建设层面的矛盾,才能让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摆脱面临的频繁跳槽、收入偏低等困境。 E.该报告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既让读者形象地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生存的艰难,也增强了自身的说服力。 答案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 A项,强加因果关系,较高学历与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间无因果关系。B项,误将包含关系(三成中的8%)说成转折关系。E项,报告还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6.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做了一份调查,此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新生代农民工学历较老一代明显提升,但吃苦耐劳精神下降,对工作挑剔,职业流动频率高,是老一代的近6倍。②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交友圈非常狭窄。③收入较低。④有相当多的人未办理各种保险,待业期间也没有得到失业救助,也无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 7.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浅层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偏低,使其缺少融入社会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没有办理过各种保险,这既使得其在待业期间得不到应有的救助,也加重了其看病和养老等的负担,失业就意味着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深层原因:群体人力资本水平与收入预期间的矛盾,导致他们缺乏与社会融合的基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异与群体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间的矛盾,导致群体在与社会融合过程中缺乏外力帮助,出现生活结构断裂。 8.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角度: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参加城市的社会活动,如各类社区活动、选举活动等;提升自身技能储备,缩短熟悉工作岗位的时间,有效地积累工作经验,慎重地对待跳槽等。②社会外力的角度: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各类职业培训;加大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如国家对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就读的农村学生提供半年技能培训的政策、各种保险制度等;适当地调整居民户籍制度;缩小城乡差距等。 [指点迷津] [2015·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5分)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2)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1)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3)。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3),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3) ,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4)。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3),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5)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 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名师带你找抓手 (1)读首段,明内容。文章第一段明确了写作内容是关于种子发芽的常识。 (2)赏语言,品特色。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发芽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 (3)抓关键句,理顺关系。读文章时抓住关键句子,理顺文章的关系,有利于阅读理解文意。“初级程度”“要比扁蓄技高一筹”“就更精巧了”“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四句话,表明文章写了四种不同程度的发芽形式,同时也表明文意出现转换。 (4)赏语言,品特色。本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 整体感知 本文介绍了种子发芽的方法及种类,不同的种子有不同的发芽方式。语言简洁,说明方式多样,说明顺序明显,让人增加了关于种子发芽的知识。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 点石成金 答案: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 答案没有分析出语句的准确含意,扣1分。得1分。 答案: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红光/远红光的变化准确地说明光的改变。 答案写出了语句的含意,但是没有写对语言的特色,扣1分。可得1分。 正确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发芽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 点石成金 答案一:扁蓄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的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答案的语言不够精炼,缺乏提炼;概括不完整,扣3分。可得3分。 答案二:扁蓄的种子先天为休眠型,不经冬天不发芽;羊腿藜在年初和产季分别结不休眠、休眠的种子;冬季一年生植物种子,敢冒冬季严寒,秋天发芽。 答案提炼到位,但是概括不完整,缺乏“有的冬季一年生植物”的概括,扣2分。可得4分。 续表 正确答案:(1)有些先天休眠型种子经冬天才会发芽,如扁蓄的种子。(2)有的植物年初结不休眠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种子,年初生产的种子当年发芽,繁衍后代,后来所结的种子保存至第二年春天发芽,如羊腿藜。(3)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秋天发芽,度过寒霜存活下来的比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抢先一步发育成长,如雀麦草。(4)冬季一年生植物有分散风险的本能,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春天发芽的种子存活几率大一些。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 点石成金 土壤表层的植物,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种子就不会发芽。而土壤表层杂草除掉后,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隔绝物,底下的杂草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气温合适的情况下种子就会发芽。 该答案只是说出了一种现象,没有结合原文,扣2分。 正确答案:(1)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利用光敏素,侦测周围是否有竞争对手,翻动过的土壤中的草类种子可利用光敏素侦测到自己周围没有竞争对手;(2)土壤表层的植物,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种子就不会发芽。而土壤表层杂草除掉后,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隔绝物,底下的杂草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气温合适的情况下种子就会发芽。 专题检测(十五) 一、[2015·广州二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宣纸,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 王章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离不开文房四宝,在众多的手工纸中,宣纸堪称“文房之首”。吴冠中大师亦说过:“我国历代书画家对于宣纸的溺爱是令人吃惊的。”并感叹道:“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将是怎样的面目呢?” 西方绘画注重用光影、色彩等手段,倾向于写实,而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则是以线为主、点皴为辅,特别注重用墨,虽只是黑白,却能“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利用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共同建构出中国画的神奇世界,这一切都建立在“纸上调墨”的基础上,宣纸神奇的润墨性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宣纸的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在显微镜下可见宣纸青檀韧皮纤维纤长且均匀,细胞壁密布着特有的皱纹,纤维横向可滞留笔痕、墨粒,纵向又导引水墨沿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晚清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便称①“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在这个意义上,宣纸也是艺术品的创作者。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毛,画笔与这样的纸碰撞真是风生水起,而其他纤维如棉、桑皮、构皮等则没有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一经挥毫即可判别优劣。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 东汉末年书法艺术开始兴起,粗笨的简和昂贵的丝帛并不适用,纸品质的提高成为社会迫切的需求。及至南北朝,纸已逐步成为文人墨客的密友,南朝梁的皇帝还写下了咏纸之诗——“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唐朝盛世更是强力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在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出现宣纸的说法,“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一次的亮相意味深长,它标志着宣州所造之纸作为当时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步入了历史殿堂。宋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流行,并在以后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类画风对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都极其讲究,生宣的独特润墨性被时代青睐,得到大量生产及应用。明清传承,浙派、吴门派、四僧、四王、扬州八怪等一大批书画大师将宣纸和书画的血脉进一步紧密相连,宣纸声名大振,逐渐形成“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的局面。可以说,到了清朝,宣纸在漫长的竞争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皇帝也喜欢用它挥毫泼墨,朝廷修《四库全书》用的也是宣纸。这一切都让宣纸在清乾隆时期达到了今天“只能继承而难以超越”的巅峰成就。 宣纸的神奇不仅在于它看起来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而且其寿命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长的,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其百折不损、历千年而如新的品质实在让人惊叹——欧洲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壁画已开始龟裂脱色甚至破旧不堪,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早已产生了“图书自毁”危机,而我国许多珍贵资料和书画因用宣纸而安然无恙,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距今已有约800年历史,细观纸面仍是光滑洁白,完好如初。 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复杂繁琐,足有一百多道手工工序,且耗时漫长,有“片纸两年得”之说,堪称传统手工纸中制作最为繁复严格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宣纸制造也曾引入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加工等工艺,将部分工序生产周期缩短为几天。特别改用化学漂白剂后只需百十小时即可得到“白皮”。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化学漂白使纸张呈酸性,极易早衰,而机械打浆对纤维的损伤更大,有研究者认为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可能会使“千年纸”只能“健康存活”几十年,润墨性也差了许多。正因如此,今天用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传统宣纸虽价格比普通书画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仍供不应求,而一些质量更为优秀的明清古宣更是价格不菲。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1.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了宣纸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说明了宣纸纯熟细腻、润墨性强的特点。②说明了宣纸轻、薄、白、软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①句中“纯熟细腻”是特点,“水墨落纸如雨入沙”说明宣纸润墨性强的特点;第②句中“轻似蝉翼白如雪”,这说明宣纸轻、薄、白的特点;“抖似细绸不闻声”说明宣纸软的特点。 2.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②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催生了一批书画大师。③宣纸百折不损,利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文章第三段中重点讲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第四段有“生宣的独特润墨性被时代青睐,得到大量生产及应用。明清传承……一大批书画大师将宣纸和书画的血脉进一步紧密相连……”由此可知,宣纸对中国书画影响大,催生一批书画大师。第五段“宣纸……而且其寿命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长的”,可见其有利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 3.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高度评价宣纸,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从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的密切关联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传世离不开优良的物质载体。②拥有出众独特的品质,才能在竞争中占据长久的优势,达到巅峰成就。③传统工艺复杂繁琐,耗时漫长,却能保证质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需要审时度势,否则往往得不偿失。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的密切关联”有所延伸。“宣纸”可以理解为物质载体,而“中国书画” 可以理解为艺术作品,中国书画的发展离不开宣纸,也就是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传世离不开优良的物质载体。宣纸能够取代其他载体,关键是其独特的品质,所以永立不败之地就要有出众的品质。从宣纸的制作工艺来看,一百多道工序,耗时漫长,却能保证质量;当制作时间缩短,减少工序之后,却达不到以前的效果,所以对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也需要审时度势。 二、[2016·泉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 李斐然 ①在过去50年里,坦桑尼亚人彭巴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世界各地陌生人的来信。尽管他只是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退休管理员,但寄信人还是像追求国际巨星一样锲而不舍。有时候,彭巴只不过去树林里溜达了一趟,回来一看,信箱又多了40封信。 ②几乎所有这些来信,说的都是同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到底为什么热水结冰比冷水快? ③为了解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有近200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2012年6月悬赏1000英镑,向全世界征集“最站得住脚的答案”。最后,他们从22000封解答邮件中选出11份,进入最终环节。入选的其中一封来自大学生吴家伟和陈泊翌。 ④这场悬赏1000英镑的世界级化学竞赛,起因是彭巴贪吃冰激凌。 ⑤1963年夏天,正上初中的彭巴打算给自己做冰激凌吃,办法很简单,往煮热的牛奶里拌些糖,晾凉后放进冰箱冷冻起来。可当他还在煮牛奶的时候,他的同学在旁边一个劲往冰箱塞东西。眼看着冰箱就快放不下了,虽然家里大人天天唠叨“不准把热东西放进冰箱”,为了冰激凌,他一咬牙,把滚烫的牛奶塞了进去。一个半小时以后,彭巴发现,自己的冰激凌反而比同学用冷水调制的先冻好了,热水结冰竟然比冷水快。 ⑥事实上,这个现象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过,后来,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也在著作里记载过这个现象。身为90后的陈泊翌,也在外婆家的冰箱里发现过这个现象,可他和吴家伟翻遍了科普书,都没能找到答案。 ⑦“这个效应发生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它不是个只有行家才见得到的稀罕事。不管是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演员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对它感兴趣。”负责彭巴比赛的负责人埃德温·雷沃斯特说。 ⑧可是,彭巴却曾经因为提出这个问题受尽了嘲讽。只有偶然到访学校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伯恩教授没有轻视这个非洲孩子的话。奥斯伯恩重做了彭巴的实验,并邀请这个中学生跟他一起撰写论文,向学术界公布这一发现。 ⑨现在,再也没有人会笑话皮肤黝黑的彭巴关心“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件事了,因为这一现象已经被化学家命名为“彭巴效应”。 ⑩“没有任何一份答案会被草草否定。我们相信,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同样可以为科学难题提供创意,这不就是小彭巴给我们上的一课吗?”埃德温说。 ⑪2.2万份解题邮件中既有英文答案,也有中文和土耳其语答案。而评选标准不仅要求答案准确科学,还要有趣生动,让每个不懂化学的人都能看得懂。 ⑫直到现在,埃德温还能清楚地列举出参赛答案里的一些细节——有38个参赛者将水分子比喻成“企鹅”,还有一个人把它想象成“啤酒机”;参赛者里有刚满5岁的小女孩和她11岁的哥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退休教授,生活在纽约的家庭主妇,土耳其的渔夫,推销房地产的营销员,做冰激凌的师傅…… ⑬相比严谨的实验论证,吴家伟和陈泊翌的小短片简陋多了。他们的短片是用老相机拍摄的,最后用免费的剪辑软件添上字幕。他们还一直担心:“老外会不会听不懂我们的破英文啊?” ⑭就在他们快要忘记自己参加过彭巴比赛的时候,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给他们寄来了回信,通知他们入选最终环节,还邀请他们到伦敦参加颁奖典礼。 ⑮最终,评委会宣布,能够最准确有力回答彭巴疑问的答案是尼古拉·布莱格威客提出的“过冷现象”。虽然落选,但有没有奖金对于两个小伙子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吴家伟对未来抱有信心:“在我看来,这场比赛还没结束,过冷是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要说它就是彭巴之谜的终点我认为言之过早,真正的答案应该还能更纯粹、更干净漂亮。” ⑯结束了伦敦之行,听了那些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答案后,彭巴也早早买好了回家的飞机票。在那里,他可能还会继续面对每天塞满信封的邮箱。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彭巴收到世界各地陌生人的来信,得到广泛关注,为下文叙写举办国际化学大赛做铺垫。 B.“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看似不起眼的现象,不仅引发许多普通人的研究,也曾引起不少名人关注。 C.国际化学大赛面向全世界,不限参赛者的职业、身份、年龄,这体现了“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D.文章结尾写彭巴可能还会收到许多来信,意味深长,意在突出彭巴因国际化学大赛已成为国际巨星。 E.本文采用倒叙结构和多条线索交错推进的写法,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层次,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答案 DE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文章结尾这样写意在表明未来对“彭巴效应”的探索将持续深入;E项,文章不是倒叙结构。 5.本文以“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冰激凌”与“国际化学大赛”的关系。(2)将“冰激凌”与“国际化学大赛”放在一起,出人意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标题的能力。对于文章以“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为标题的作用的说明,应当结合文章内容和艺术效果两个角度来分析。文章所报道的国际化学大赛是由“热水结冰比冷水快”(即“彭巴效应”)这一化学现象引起的,而彭巴发现这种现象又是由一碗冰激凌引发,可见,标题可以起到点明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再从艺术效果上来看,“冰激凌”与“国际化学大赛”原本两不搭界,可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自然可以收到出人意料之效了。 6.从吴家伟和陈泊翌身上,可以得到哪些治学启示?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能轻视生活中的微小发现,要善于在微小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研究。(2)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3)要有自信心,勇于尝试与展现,不服输,永不言弃。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吴家伟和陈泊翌作为大学生,入选彭巴比赛的最终环节,被邀请到伦敦参加颁奖典礼。尽管他们没有获得奖金,但他们的参赛表现值得肯定,他们对未来抱有信心亦值得称赞。就“治学”来分析,可以获得的启示应是他们值得肯定和称赞之处。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细心的品质,二是探索的精神,三是自信的胸怀。 三、[2015·北京东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 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700~ 930 ℃,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这一件红陶钵(图示)的支脚短而细,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观。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时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色或黑色图纹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便大量使用。后来也有的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 (摘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火焰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水渗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陶器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晚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 (摘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 7.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 ) A.在钵腹部用绳子压印,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B.将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加水后黏附在器物上。 C.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使表面光滑,彩绘顺畅。 D.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使它变成灰色。 答案 D 解析 据“相关链接”内容可知,这样“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与“美化”无关。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A.“红陶”陶质疏松,“灰陶”硬度高、耐用。 B.有脚的器型都称为鼎,无足的器型则叫作钵。 C.涂绘是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再加彩的方法。 D.给陶器“上釉”是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E.烧造陶器时,空气比例会影响陶坯颜色变化。 答案 AB 解析 A项,可根据第一段“陶质疏松”和“相关链接”中的“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综合判断。B项,可根据第二段首句判断。C项,据第二段“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可知,该项表述不全面。D项,据第二段相关内容可知,“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则“上釉”之前已有彩绘的方式。E项,据“相关链接”首句“在陶器烧造过程中”,该项“烧造陶器时”不恰当。 9.请根据上述材料,解说三足褐红彩红陶钵的红色是如何形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三足褐红彩红陶钵是利用氧化焰的烧制技术烧成的。②陶土一般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③在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解析 应筛选出第一段“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相关链接“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第二段“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等信息加以整合并分条作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