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之筛选信息与常识(测)-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之筛选信息与常识(测)-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备战2017年高考二轮讲练测 ‎(时间:120分钟,分值:16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 ‎(说明:每题20分,共160分。)‎ ‎1.【2017届山东潍坊市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0分)‎ 甘文焜,字炳如,汉军正蓝旗人,善骑射,喜读书,尤慕古忠孝事。以官学生授兵部笔帖式①,累迁礼部启心郎,屡奉使称旨。康熙初,授大理寺少卿,迁顺天府府尹。崇文门榷税不平,疏劾之。廷议令兼摄,文焜曰:“言之而居之,是利之也。”固辞。六年,授直隶巡抚,奏复巡历旧制。单车按部,适保定、真定所属诸县患水灾,疏请蠲岁赋。总督白秉真以赈费浩繁,请听官民输银米,文焜斥廉俸以助。议叙,加工部侍郎。‎ 七年,迁云贵总督,驻贵阳。时吴三桂镇云南,欲藉边衅固兵权,诡报土番康东入寇,绐文焜移师,又阴嗾凯里②诸苗乘其后。文焜策康东无能为,凯里近肘腋,不制将滋蔓,先督兵捣其巢,斩苗酋阿戎。既平约云南会剿康东三桂虑诈泄谓康东已远遁由是益惮之。文焜巡历云、贵各府州皆遍。十年,遭母忧,上命在任守制。文焜又遣兵击杀臻剖苗酋阿福。疏乞归葬,许给假治丧。三桂请以云南巡抚兼督篆,令督标兵悉诣云南受节度,而以利啖之,冀为己用。‎ 十二年,文焜还本官,适撤藩议起。三桂反,杀巡抚朱国治,遣其党逼贵阳。文焜闻变,使族弟文炯赍奏入告,牒贵州提督李本深率兵盘江。本深已怀贰,先以书觇文焜意。文焜手书报之,期效张巡、南霁云誓死守,而本深不之顾。本深标兵已受三桂饵,纷溃弗听调。文焜度贵阳不可守,令妾率妇女七人自经死,独携第四子国城赴镇远,思召湖北兵扼险隘,使贼不北出。十二月朔,至镇远,守将江义已受伪命,拒弗纳。文焜渡河至吉祥寺,义遣兵围之。文焜望阙再拜,拔佩刀将自杀,国城大呼请先死,夺其刀以刎而还之,尸乃踣,血溅文焜衣。文焜曰:“是儿勇过我!”遂自杀,年四十有二。‎ 乱平,贵州巡抚杨雍建以文焜治绩及死事状上闻,予优恤,赠兵部尚书,谥忠果。‎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笔帖式:满语,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②凯里:地名,在今贵州省。后文“臻剖”亦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单车按部 按:巡视 B.请听官民输银米 输:运送 C.十年,遭母忧 忧:父母丧事 D.本深已怀贰 贰:叛心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二种办法,从语境上辨析。可采取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B项“请听官民输银米”的“输”,结合“官”可知,运输不当。结合文本内容“总督白秉真以赈费浩繁,请听官民输银米,文焜斥廉俸以助”可知,应该译为捐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言之而居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文焜斥廉俸以助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遣其党逼贵阳 其皆出于此乎 D.夺其刀以刎而还之 拔剑切而啗之 ‎【答案】D ‎【解析】D项连词,表承接。A项代词,代指“崇文门榷税”这件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表目的,“来,用来”介词,因;C项代词,代指吴三桂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B“文焜斥廉俸以助”,表示目的;“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得“以”‎ ‎,介词,因。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平约云南会剿康东三桂虑诈泄谓康东已远遁由是益惮之 B.既平约云南会剿康东三桂虑诈泄谓康东已远遁由是益惮之 C.既平约云南会剿康东三桂虑诈泄谓康东已远遁由是益惮之 D.既平约云南会剿康东三桂虑诈泄谓康东已远遁由是益惮之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甘文焜忠于职事。屡次奉旨办事都深合皇上的旨意;升任为顺天府府尹后,曾上奏章检举崇文门商业税收不公这一事情。‎ B.甘文焜运筹帷幄。面对复杂军情,甘文焜审时度势,使吴三桂的阴谋破产,打击了苗族地方武装,彻底消除了云南边患。‎ C.甘文焜舍生取义。预计到贵阳防守不住,为避免被俘受辱,命令侧室等七人上吊自杀。其本人也于十二月初一自杀殉国。‎ D.甘文焜显荣身后。朝廷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忠果”。“谥”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具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文焜策康东无能为,凯里近肘腋,不 制将滋蔓,先督兵捣其巢,斩苗酋阿戎”可知,“彻底消除了云南边患”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 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 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 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文焜策康东无能为,凯里 近肘腋,不制将滋蔓,先督兵捣其巢,斩苗酋阿戎”可知,“彻底消除了云南边患”错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令督标兵悉诣云南受节度,而以利啖之,冀为己用。(4分)‎ ‎②文焜手书报之,期效张巡、南霁云誓死守,而本深不之顾。(4分)‎ ‎【答案】‎ ①(吴三桂)命令治下的士兵都到云南接受指挥调度,然后用好处收买他们,希望(他们)能够被自己利 用。‎ ‎②甘文焜亲自写信回复他,希望他能仿效张巡、南霁云誓死坚守,然而李本深不理睬他。‎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 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节度”“报”“效”等词 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甘文焜,字炳如,汉军正蓝旗人,善于骑射,喜好读书,特别仰慕古代忠孝之事。初以官学生身份被授予兵部笔帖式。后多次升迁至礼部启心郎,屡次奉旨办事深称旨意。康熙初年,授任大理寺少卿,后升任为顺天府府尹。崇文门商业税收不公平,(甘文焜)上疏弹劾。朝廷议定让甘文焜兼管这件事,甘文焜说:“我自己检举这件事而又接管这件事,这是给自己谋好处。”坚决拒绝。康熙六年,他担任直隶巡抚,上奏请求恢复巡历的旧制。甘文焜单人乘着一辆马车巡视属地,恰逢保定、真定等所属诸县遭遇水灾,就上疏请求减免岁赋。总督白秉真认为赈灾的费用复杂巨大,请求任凭官府百姓捐献银钱粮米(来赈灾),甘文焜也拿出自己微薄的俸禄救助百姓。朝廷对其优良治绩加以奖励,任命他为工部侍郎。‎ 康熙七年,甘文焜升任云贵总督,驻镇贵阳。当时吴三桂镇守云南,意欲凭借边境上的争端巩固自己的兵权,谎报吐蕃康东入侵进犯,想欺骗甘文焜转移军队,又暗地里唆使凯里的各苗族武装趁机从后面袭击。甘文焜 已经预测到康东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凯里却近在肘腋,不将其制服的话祸患将会滋长扩大,就先指挥部队捣毁了凯里苗族的老巢,斩杀了苗族首领阿戎。平定了祸乱之后,与云南的军队约定会合讨伐康东。吴三桂害怕诈谋泄露,只好说康东已经远逃,从此更加畏惧他。甘文焜巡行视察遍了云南、贵州的各个府州。康熙十年,母亲去世,朝廷命令他在任上为其母守孝。甘文焜又派兵攻击斩杀了臻剖的苗族首领阿福。上书请求回去为母下葬,朝廷准予休假,回家治理丧事。吴三桂(趁机)请求以云南巡抚的身份兼任都督,(吴三桂)命令治下的士兵都到云南接受指挥调度,然后用好处收买他们,希望(他们)能够被自己利用。‎ 康熙十二年,甘文焜官复原职,恰逢撤藩争议蜂起。吴三桂造反,杀害了巡抚朱国治,派遣他的同党直逼贵阳。甘文焜听闻叛变,派他的族弟甘文炯持奏书入京急报,又通牒命令提督李本深率兵扼守盘江。李本深已怀叛变之心,先用书信窥探甘文焜的本意。甘文焜亲自写信回复他,希望他能仿效张巡、南霁云誓死坚守,然而李本深不理睬他。李本深的军队已经收到了吴三桂的好处,纷纷溃乱不听从调度。甘文焜预计贵阳防守不住,(为不使家室遭受污辱)就命令侧室率领妇仆女儿七人上吊自杀,自己带着四子甘国城奔赴镇远,想召集湖北的军队扼守险要关隘,使叛贼不能向北进兵。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一,甘文焜到达镇远,当时的守将江义已归降吴三桂,拒绝并不接纳他。甘文焜渡河来到吉祥寺,江义派兵将吉祥寺团团围住。甘文焜朝京城方向拜了两拜,拔出佩刀想要自杀,四子甘国城大喊请求先死,夺下甘文焜的佩刀先自刎然后还给甘文焜,尸体才仆倒在地,鲜血溅到甘文焜的衣服上。甘文焜说:“这个孩子比我勇敢!”接着就自杀而死,时年四十二岁。‎ 叛乱平定,贵州巡抚杨雍建将甘文焜的为政成绩和为国而死的情状上报朝廷,朝廷准予从优抚恤,追赠甘文焜为兵部尚书,谥号“忠果”。‎ ‎2.【2017届天津红桥区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徒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剖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命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于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蕢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今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沈炼《青霞先生文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锦农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诋毁 B.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薄:减轻 C.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敬重 D.予谨识之 识:记述 ‎【答案】A ‎【解析】A项,诋:诋毁错,应是指责。‎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 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 题的选项D“诋”前面连接的是“上书”,后面是“宰执”,解释为“诋毁”显然不当,可以判断选项错误。‎ 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以今释古”的例子,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 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下列备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其能遗之也乎/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不及飞一镞以相抗/问征夫以前路 D.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泉涓涓而始流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是要求选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A项中两个 ‎“然”位置不同,故两个“然”的用法意义不同,。C项,两个“以”的后面的词性不同,这两个“以”的 用法就不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⑥‎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反映沈君诗文内容”是筛选的标准。①写沈君以敢于直谏而著称;④未涉及“内容”;⑥‎ 是写沈君诗文的影响。运用排除法,选B。‎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 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沈君”,要求选出 ‎“反映其诗歌内容”的一项,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①写沈君以敢于直谏而著称;④未涉及“内容”;⑥是写 沈君诗文的影响。与“诗文内容”无关,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交代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直接写沈君通过诗文抒发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文章揭露当时官员玩忽职守、军寨边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功的种种现象,从而揭示出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文章全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答案】A ‎【解析】A项“直接写沈君通过诗文抒发……悲愤”错,应为着重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 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如此题选项A对 应文章第1段,应是着重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而选项则是“直接写沈君通过诗文抒发……悲愤”错,‎ 属于曲解文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3分)‎ ‎②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2分)‎ ‎③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3分)‎ ‎【答案】①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 就发生了。(关键词:震恐、煽构、作各1分)‎ ‎②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关键词:罢1分,句意1分)‎ ‎③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寒、作、固各1‎ 分)‎ ‎【解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①震恐——感到震惊恐慌,煽构——造谣陷害,作——发生。②罢——被 罢官。③寒——使……胆寒,使动用法,作——激起,固——当然。‎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寒”,根据 后面连接的词“贼臣之胆”,可知是使动用法。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作”“罢”“固”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 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遇到北方敌人屡次来寇边,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 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 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 该引为鉴戒”。‎ 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3.【2017届福建福州外国语高三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0分)‎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①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②,失久和之强敌,非讨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徙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③士马,声言出塞。巳而寇不至,‎ 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 【注】①嫚:轻慢。②羌:指西夏,即赵元昊。③料简:挑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B.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C.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D.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 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 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诸侯王爷等死了就叫 “薨”,类似皇帝的“驾崩”。‎ 古人对身故的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了,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还有就 是对一些特殊地位或者特殊方式死亡的描述,比如“殉”、“没”、“自尽”、“弑”等,这里专门谈一 下“薨”的用法。《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古代 主要针对地位高的人士所用,一般是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书•百 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 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方平是南京人,年轻时极为聪明,考中科举茂材,评为特别优异的等级,后来历任多种官职,在任上多有出色的表现。‎ B.张方平很有战略眼光。他认为一旦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就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张方平头脑冷静,善用谋略。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他又让城门三夜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D.张方平能未雨绸缪。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结合文本内容“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可知,不是“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而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①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6分)‎ ‎②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5分)‎ ‎【答案】①后来,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 ‎②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利”“倘”“罪”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材,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以此)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力强盛,其他人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 “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人马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都得到。”当时朝廷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守丞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器械,不断前往守蜀。又下诏催促方平出发,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戍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替他们上奏免赊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年间以前,每年征调百娃疏浚汴水。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以尺寸的小利为利益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有能够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有能够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一天天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祜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4.【2017届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题。(20分)‎ 泉仲遵,少谨实,涉猎经史。年十三,州辟主簿。十四,为本县令。及长,有武艺。遭世离乱,每从父兄征讨,以勇决闻。高敖曹攻洛州,泉企令仲遵率五百人出战。时以众寡不敌,乃退入城,复与企力战拒守。矢尽,以杖棒捍之,遂为流矢中目,不堪复战。后与元礼斩杜窋,以功封丰阳县伯,邑五百户。加授征东将军、豫州刺史。仲遵宿称干略,为乡里所归。及为本州,颇得嘉誉。梁司州刺史柳仲礼每为边寇,太祖令仲遵率乡兵从开府杨忠讨之。梁随郡守桓和拒守不降。忠谓诸将曰:“本图仲礼,不在随郡。如即攻守,恐引日劳师。今若先取仲礼,则桓和可不攻自服诸。君以为何如?”仲遵对曰:“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 若先攻和指麾可克克和而进,更无反顾之忧。”忠从之。仲遵以计由己出,乃率先登城,遂擒和。仍从忠击仲礼,又获之。大将军王雄南征上津、魏兴,仲遵率所部兵从雄讨平之。遂于上津置南洛州,以仲遵为刺史。仲遵留情抚接,百姓安之,流民归附者,相继而至。初,蛮帅杜清和自称巴州刺史,以州入附。朝廷因其所据授之,仍隶东梁州都督。清和以仲遵善于抚御,请隶仲遵。朝议以山川非便,弗之许也。清和遂结安康酋帅黄众宝等,举兵共围东梁州。复遣王雄讨平之。改巴州为洵州,隶于仲遵。先是,东梁州刺史刘孟良在职贪婪,民多背叛。仲遵以廉简处之,群蛮率服。仲遵虽出自巴夷,而有方雅之操,历官之处,皆以清白见称。朝廷又以其父临危抗节,乃令袭爵上洛郡公。武成初,卒官,时年四十五。赠大将军、华洛等三州刺史。谥曰庄。‎ ‎ (节选自《周书·泉仲遵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 B.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 C.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 D.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 ‎【答案】D ‎【解析】原文标点: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 此危道也。“弃和深入”连续动作不要分开,“和”作后句主语。‎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 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 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弃 和深入”连续动作不要分开,“和”作后句主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史,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C.袭爵,封建社会的一种继承制度,通常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 D.赠,即追赠,指头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迫封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扬其对朝廷的贡献。‎ ‎【答案】A ‎【解析】“主要是儒家的典籍”错,“经”中儒家的典籍比重比较多,“史”主要是史书,主要指二十四史。‎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 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 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经”中儒家的典籍比重比较多,“史”主要是史书,主要指二十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泉仲遵年少有为,操行雅正。他十三四岁就担任主簿、县令,随父兄出入战阵,甚为勇决;为官之处,雅行清白,为人称道。‎ B.泉仲遵勇敢果断,英勇善战。他曾与泉企共同据守洛州,箭矢已尽就以木棒御敌;后与元礼一起斩杀杜窋,受到朝廷的封赏。‎ C.泉仲遵尽心军事,谋略出众。柳仲礼侵犯边地,开府杨忠征求诸将意见,泉仲遵积极进言献策,并率先登城,擒获桓和和柳仲礼。‎ D.泉仲遵推行善政,清正爱民。他曾任南洛州刺史,关注民众生活,安定百姓,使流民相继归顺;为官清廉,周边的少数民族也乐于顺服。‎ ‎【答案】C ‎【解析】“并率先登城,擒获桓和和柳仲礼”错,原文“乃率先登城,遂擒和。仍从忠击仲礼,又获之。”‎ 说明率先登城,俘获的是“桓和”,并没有“柳仲礼”,柳仲礼是泉仲遵跟随杨忠俘获的。‎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 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 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并率先登城,擒获桓和和柳仲礼”错,原文“乃率先 登城,遂擒和。仍从忠击仲礼,又获之。”说明率先登城,俘获的是“桓和”,并没有“柳仲礼”,柳仲礼是 泉仲遵跟随杨忠俘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①仲遵宿称干略,为乡里所归。及为本州,颇得嘉誉。(5分)‎ ‎②清和以仲遵善于抚御,请隶仲遵。朝议以山川非便,弗之许也。(6分)‎ ‎【答案】①仲遵向来以才干谋略着称,为乡里所称赞。及为本州刺史,很是得到美好的赞誉。②清和因为 仲遵善于安抚和控制,请求隶属仲遵。朝议认为山川阻隔不便,没有允许。‎ ‎【解析】重点词语:“宿”“嘉”“抚御”。‎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 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 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谨”“申”“不然”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 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①中的被动句和②中的宾语前置的翻译。还要注意 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泉仲遵年少便谨慎忠实,涉猎经史。十三岁时,州征召担任主簿。十四岁,担任为本县县令。长大后,武功很好。世道离乱,泉仲遵经常随从父兄征讨,以勇敢果断闻名。高敖曹攻打洛州,泉企命令泉仲遵率领五百人出战。当时因寡不敌众,就撤退回到城中,又与企全力战斗守城。箭射完了,就用木棒御敌,因而被流矢射中眼睛,不能再战。城陷落后,士卒叹息说:“如果泉仲遵不受伤,怎会到这种地步。”泉企被迫往东,仲遵因伤而没有随行。后与元礼一起斩杜宜,因功封丰阳县伯爵位,食邑五百户。加授征东将军、豫州刺史。仲遵向来以才干谋略着称,为乡里所称赞。及为本州刺史,很是得到美好的赞誉。‎ 梁朝司州刺史柳仲礼经常侵犯边地,太祖命令仲遵率领乡兵随开府杨忠征讨。梁朝随郡守桓和拒城坚守不投降。杨忠对诸将说:“本意是图谋攻打仲礼,无意于攻打随郡。如果攻打,恐怕费时劳师。今若先取仲礼,则桓和可以不攻就会降服。诸君以为怎样?”仲遵对答说:“如果不理会桓和而深入敌阵,就是擒获仲礼,桓和降还是不降,尚未可知。如果未能捕获仲礼,桓和成为他的后援,我们首尾受敌,这是危险之道。如果先攻桓和。指挥可定。攻克桓和再进军,更无后顾之忧。”‎ 杨忠听从了从仲遵的建议。仲遵因为此计是自己所出,所以率先登城,擒获桓和。随后跟随杨忠攻击仲礼,又俘获仲礼。‎ 大将军王雄南征上津、魏兴,仲遵率领所部兵随从王雄征讨平定。于是在上津置南洛州,以仲遵为刺史。仲遵留心安抚,人民安定,归附的流民,相继而至。当初,蛮帅杜清和自称巴州刺史,以州归附。朝廷以其所占据的地方授任他为刺史,仍隶属于东梁州都督。清和因为仲遵善于安抚和控制,请求隶属仲遵。朝议认为山川阻隔不便,没有允许。清和因而交结安康首帅黄众宝等人,举兵围攻东梁州。又派遣王雄征讨平定。改巴州为洵州,隶属于仲遵。原先,东梁州刺史刘孟良在职时十分贪婪,民多背叛。仲遵为政清廉简约,群蛮相率而顺服。‎ 仲遵虽然是巴地夷人,但操行雅正,任官所历之处,皆以清白名声被人称赞。朝廷又因为其父临危抗节,因此让他世袭封为上洛郡公爵位。武成初年,在官职上去世,时年四十五岁。追赠大将军、华洛等三州刺史。谧号为庄。‎ ‎5.【2017届湖南双峰一中、连源一中等五校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0分)‎ 张辅,字文弼。永乐三年进封新城侯。安南黎季犛弑其主,自称太上皇……帝大怒,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辅为右副将军,会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四年十月,能卒于军,辅代领其众。自凭祥进师,檄季犛二十罪。道芹站,走其伏兵,抵新福。晟军亦至,营于白鹤。安南有东、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辅自新福移军三带州,造船图进取。敕拜辅为将军。十二月,辅军次富良江北,遣骠骑将军朱荣破贼嘉林江,遂与晟合军进攻多邦城。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夜四鼓,越重濠,云梯傅其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蚁附而上,角鸣,万炬齐举,城下兵鼓噪继进,遂入城,贼大溃。尽焚缘江木栅。进克东都,辑吏民,抚降附,来归者日以万计。遣别将李彬、陈旭取西都,又分军破贼援兵。季犛焚宫室仓库逃入海。仁宗即位,掌中军都督府事,进太师,并支二俸。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帝叹曰:“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帝决策亲征,命辅扈行。事平,加禄三百石。辅雄毅方严,治军整肃,屹如山岳。三定交南,威名闻海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而小心敬慎,与蹇、夏、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海内宴然,辅有力焉。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 ‎(《明史•列传•卷四十二》,有删节)‎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B.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C.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D.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答案】B ‎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弑,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如弑君,弑父。‎ B.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狭义的江南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 C.俸禄指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D.顿首指见面时,双手合抱举前,向对方致意。‎ ‎【答案】D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顿首的意思是磕头;叩头下拜(常用于书信、名帖中的敬辞)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 ‎——《周礼•大祝》丘迟顿首。—— 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磕头。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 而不停留。2.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谓整理头发。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辅治军整肃,善于带兵打仗。安南黎季犛以下犯上,杀了国王。张辅率兵讨伐,尽管黎季犛凭借地势险要兵员众多抵抗,却根本无法挽回败局。‎ B.张辅办事知礼,受到皇上称赞。成祖丧期满二十七日时,皇上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皇上一样。‎ C.张辅威名远扬,为人谨慎小心。他三次平定交趾,经历四朝天子,与帝室联姻,却不恃宠,与蹇义、夏原吉等同心辅政,为国家安定作出了贡献。‎ D.张辅刚毅威严,处事遵守尺度。高煦谋反,张辅与其断然划清界线。王振专权,文武大臣远远见到就行叩拜礼,只有张辅与他当面讨论礼节问题。‎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结合文本内容“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可知,张辅不是当面与王振讨论礼节问题,而是与他行平等的礼,不像其他人低三下四。‎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D项结合文本内容“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可知,张辅不是当面与王振讨论礼节问题,而是与他行平等的礼,不像其他人低三下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①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6分)‎ ‎②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5分)‎ ‎【答案】①他装作要进攻他处,以使贼人放松戒备,令都督黄中等人率敢死土兵,每人都持火炬和铜角。 ‎ ‎②张辅抓住他报告了皇上,查获了汉王造反的证据,便请求率兵去攻打他。‎ ‎【解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①补充句首主语“他”,“佯”译为假装,“他”译为他处,“懈”译为 放松,“将”译为率领,“人”译为每人。②“辅”应该是张辅,“执”译为抓住,“闻”译为报告,“将”‎ 译为率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 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佯”“懈”“执”等词语 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张辅字文弼。永乐三年,进封为新城侯。安南的黎季斧杀其国王,自称太上皇……‎ 皇上大怒,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会同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四年十月。朱能死于军中,张辅取代他统领部众。从凭祥进军,发檄历数黎季嫠二十条罪状。取道芹站,击走其伏兵,抵达新福。沐晟的部队也到来,扎营于白鹤。安南有东、西两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贼人沿着江南北两岸立栅,把船集中在江中,在多邦隘筑城,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想据险固守,疲劳张辅的部队。张辅从新福移驻三带州,制造船舰,准备攻隘。敕令任张辅为将军。十二月,张辅推进到富良江北扎营,派骠骑将军朱荣在嘉林江击破贼兵,于是与沐晟合军进攻多邦城。他装作要进攻他处,以使贼人放松戒备,令都督黄中等人率敢死士兵,每人都持火炬和铜角,在夜间四鼓时分,越过重壕,用云梯登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卒们也纷纷攀附而上,然后吹响号角,万支火炬同时(点燃)高举,城下之兵呐喊而进,于是攻进城中,贼人大败。全部焚烧了其沿江木 栅。官军进而攻克东都,安抚官民和归附者,来归顺的人每天数以万计。张辅派别将李彬、陈旭攻取西都,又分兵击破贼人的援军。黎季嫠焚烧宫室仓库后逃到海上。仁宗即位后,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封为太师,并支给二职俸禄。成祖丧期满二十七日时,皇上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皇上一样。皇上叹道:“张辅是员武臣,而他知礼则超过了六卿。”从此更加敬重他,皇上叹道:“张辅 是员武臣, 而他知礼则超过了六卿。”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造反,引诱功臣们做内应,暗中 派人夜间去张辅的住所。张辅抓住他报告了皇上,查获了汉王造反的证据,便请求率兵去攻打他。皇上决定亲征,命张辅随行。事平之后,给张辅加禄米三百石。张辅刚毅威严,治军整肃,屹立如山。他三次平定交趾,威名远传海外。他历事四朝,与帝室连姻,但仍小心谨慎,与蹇义、夏原吉和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间,国家太,平无事,张捕是有功劳的。王振专权时,文武大臣远远见到就行叩拜礼,只有张辅与他行平等的礼。‎ ‎6.【2017届辽宁葫芦岛普通高中协作体高三上第二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20分)‎ 凌义渠,字骏甫,乌程人。天启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知无不言。三河知县刘梦炜失饷银三千,责偿急,自缢死,有司责其家。义渠言:“以金钱殒命吏,恐天下议朝廷重金,意不在盗也。”帝特原之。‎ 义渠与温体仁同里,无所附丽。给事中刘含辉劾体仁拟旨失当被贬二秩义渠言谏官不得规执政失而委申饬权于部院反得制言路大臣以揽权为奉旨小臣以结舌为尽职将贻国家无穷忧兵部尚书张凤翼叙废将陈状猷功,为给事中刘昌所驳,昌反被斥。义渠言“今上下尽相蒙,疆埸欺蔽为甚。官方尽滥徇,武弁幸功为甚。中枢不职,舍其大,摘其细。辨疏一入,调用随之。自今奸弊丛生,功罪倒置,言者将杜口。”不纳。‎ 三迁兵科都给事中。东江自毛文龙后,叛者接踵。义渠言:“东岛孤悬海外,转饷艰,向仰给朝鲜。今路阻绝不得食,内溃可虑。”居无何,众果溃,挟帅求抚。义渠言:“请阳抚阴剿,同恶必相戕。”及命新帅出海,义渠言:“歼渠散党宜速,速则可图功,迟则更生他衅。”后其语皆验。‎ 义渠居谏垣九年,建白多。吏科给事中刘安行恶之,以年例出义渠福建参政。寻迁按察使,转山东右布政使,所至有清操。入为大理卿。明年三月,贼犯都城,有旨召对。趋赴长安门,旦不启扉。俄传城陷,还。已,得帝崩问【注】,负墙哀号,首触柱,血被面。门生劝无死,义渠厉声曰:“尔当以道义相勖,何姑息为?”挥使去。据几端坐,取生平所好书籍尽焚之,曰:“无使贼手污也。”‎ 旦日具绯衣拜阙,作书辞父。已,自系,奋身绝吭而死,年五十二。赠刑部尚书,谥忠清。‎ ‎(选自《明史·凌义渠传》,有删改)‎ ‎【注】问:音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给事中刘含辉劾体仁拟旨/失当被贬二秩/义渠言/谏官不得规/执政失而委申饬权于都院/反得制言路/大臣以揽权为奉旨/小臣以结舌为尽职/将贻国家无穷忧/‎ B.给事中刘含辉劾体仁拟旨/失当被贬二秩/义渠言/谏官不得规执政失/而委申饬权于部院/反得制言路/大臣以揽权为奉旨/小臣以结舌为尽职/将贻国家无穷忧/‎ C.给事中刘含辉劾体仁拟旨失当/被贬二秩/义渠言/谏官不得规/执政失而委申饬权于部院/反得制言路/大臣以揽权为奉旨/小臣以结舌为尽职/将贻国家无穷忧/‎ D.给事中刘含辉劾体仁拟旨失当/被贬二秩/义渠言/谏官不得规执政失/而委申饬权于部院/反得制言路/大臣以揽权为奉旨/小臣以结舌为尽职/将贻国家无穷忧/‎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饷银:用于军队日常开支或灾荒之年赈济灾民的银两。‎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C.言者:文中指负责直言规劝皇帝的过失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D.刑部:古代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 ‎【答案】A ‎【解析】A项,“灾荒之年赈济灾民的银两”错误。饷银:用于军队日常开支的银两。‎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在大纲卷中出现后一直是课标中的必考题。重点突出对古 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 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 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凌义渠直陈时弊,一针见血。当刘昌因尽职而遭到指责时,凌义渠直言不讳,指出了当朝官场上的各种弊端,认为这样会导致言路不畅。‎ B.凌义渠富有远见,办事果断。面对东江混乱的形势,他指出了东江的未来走向;建议及时选派新的统帅,迅速歼灭首领分散党徒。‎ C.凌义渠不慕权贵,遭到迫害。他与温体仁是同乡,但却从不攀附;他在担任谏议官期问提了很多建议,却因吏科给事中刘安行不满而被贬。‎ D.凌义渠忠君爱国,以身殉职。当皇上驾崩的消息传来后,他悲痛欲绝,毅然烧掉了自己生平所爱好的书籍,并且写信辞别父亲,随后自杀。‎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本题就属于人物和事件不对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①以金钱殒命吏,恐天下议朝廷重金,意不在盗也。(5分)‎ ‎②门生劝无死,义渠厉声曰:“尔当以道义相勖,何姑息为?”(6分)‎ ‎【答案】①因为金钱而使国家任命的官吏丧命,恐怕天下人要批评朝廷看重金钱,心思不在捉拿强盗上。‎ ‎②门生劝他不要死,义渠口气严厉地说:“你们应当用道义互相勉励,为什么这样没有原则呢?” ‎ ‎【解析】本题解答时注意尽量直译,尤其要落实重点字词句式,如,①“殒”,使……殒命;“议”,议论、‎ 批评;“意”,心意、心思。②“尔”,你;“勖”,勉励;“姑息”,没有原则。‎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 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 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 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 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译文:‎ 凌义渠,字骏甫,乌程人。天啓五年进士,授官行人。皇擅叁年授官礼科给事中,知无不言。叁河知县刘梦炜丢失饷银叁千,贵令赔偿很急迫,上吊自杀,官员责令他家人赔偿。凌义渠说:“因为金钱逼死国家任命的官吏,恐怕天下人要批评朝廷看重金钱,心思不在捉拿强盗上。”皇上特地加以赦免。‎ 凌义渠与温体仁同乡,但是不依附他。给事中刘含辉弹劾体仁草拟诏旨不适当,被贬降二级官阶。义渠说:“谏议官不能规劝当权者的过失,而把告诫诤谏的权力委托给部院大臣,反而得以控制进言的道路。大臣把揽权当作奉行圣旨,小臣把不说话当作尽职,这将给国家带来无穷的忧患。”兵部尚书张凤翼论被废弃的将军陈状猷的功劳,被给事中塾皇所驳斥,刘昌反而遭到指责。义渠说:“如今上上下下全都相互蒙骗,地方上欺蔽尤其厉害。做官的都贪得无厌徇私舞弊,武官以非分邀功尤为厉害。兵部尚书不尽职,捨弃他们的大过失仅摘取他们的小事,已足以被谏议官所羞辱。他们争辩的奏疏一送入,调动任用都随着他们。如今犯法作弊的事很多,功罪颠倒,谏议官将闭口不言。”不采纳。‎ 凌义渠经过三次升迁任兵科都给事中。东江从毛文龙后,反叛者接连不断。义渠说:“东岛孤悬海外,运粮艰难,一向依靠朝鲜供给。现在道路阻隔没有粮食,令人忧虑会发生内部倾轧。”没过多久,众人果然内乱,挟持统帅要求安抚。义渠说:“请表面安抚,暗地里清剿,一同做恶的人一定会互相残杀。”等到命令新帅出海,义渠说:“应迅速歼灭他们的首领分散他们余党,快就可以成功,迟就会再生其他祸患。”后来他的话都应了验。‎ 凌义渠在谏议官署待了九年,提的建议很多。吏科给事中刘安行厌恶他,根据常规把义渠调出任福建参政。不久升按察使,调山东右布政使,所到之处有清正的操守。入京任大理卿。次年叁月,贼寇进犯都城,有圣旨召见应对,奔赴长安门,到早晨不开门。顷刻传说城市陷落,就回来。不久,得到皇上驾崩的消息,背靠着墙哀声号哭,用头撞柱子,血流满面。门生劝他不要死,义渠口气严厉地说:“你们应当用道义互相勉励,为什麽这样没有原则?”挥手让他离去。靠着桌子端端正正地坐着,把生平所爱好的书籍拿来全部烧掉,说:“不要让贼寇的手去玷污它们。”次日穿着紫色的官服朝宫门跪拜,写信辞别父亲。随后,自己上吊,摆动身体勒断喉管而死,年龄五十二岁。赠官刑部尚书,谥号忠清。‎ ‎7.【2017届山西太原外国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20分)‎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还曹于汴、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 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略言:“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事获中止。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受酷刑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   (节选自《明史·黄尊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全句表时间的词语有“以来”、“今”可做时态上的提醒;名词有“陛下”、“公卿台谏”、“在位者”、“忠贤”、“廷臣”标明动作发出者,难度在于“台谏”较陌生;动词“登极”、“罢归”“无”、“发露”、“断”,可作理解句意的关键;反问句式“复何顾忌”‎ 不能折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陈情表》。‎ 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三十。‎ ‎【答案】D ‎【解析】中国农历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 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 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中国农历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并成功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援;他还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 D.黄尊素无惧死亡。知晓狱卒将要加害于己,他叩谢皇恩,写诗一首,后受酷刑而死。‎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B此事并未实施,这里是未然成已然,故错;二是“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原文为“尊素上言”,意为上书朝廷,进言皇上,皇上才制止此事,并不是“劝说魏忠贤”,动作对象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①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6分)‎ ‎②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5分)‎ ‎【答案】(1)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无才无德的人,反而像仇敌一样厌恶刚毅正直的人,陛下难道就不为 国家考虑吗?”(2)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被黄尊素从中化解,‎ 非常忌恨(他)‎ ‎【解析】重点词语:“贤”“不肖”“进”“退”“疾”“社稷”“初”“即”“罗织”“恨甚”。‎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 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 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贤”“不肖”“进”“退”“疾”“社稷”“初”“即”“罗 织”“恨甚”‎ 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2)‎ 中的被动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黄尊素,字真长,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二年(1622),提拔为御史。(黄尊素)上疏请求 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而以愚蠢迟钝的原因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赵秉忠、牛应元都辞职离开了。又多次陈述边防事务,极力指责大将马世龙,违背了枢辅(掌军权的大臣)孙承宗的意愿。此时皇帝即位已有多年,从没有(一次)召见过大臣。黄尊素请求恢复在便殿面对面召见大臣的先例,当面决定国家大事;否则,也可利用讲解经史的空闲,让大臣们面对面商讨可不可以执行。皇帝没有采纳。‎ 天启四年(1624)三月初一,京师三次(或“多次”)发生地震,正好皇帝身体欠佳,人心惶恐担忧不可终日。黄尊素极力陈述政策的十大过失,最后说:“陛下厌恶鄙视言官,使人人心中怀有顾忌,掌权者对国家安危的关键昏昧不清,误国者对于失败的局面多方掩饰。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不肖之人,反而像仇敌(或对待仇敌)一样厌恶刚毅正直的人,陛下难道就不为 国家考虑吗?”奏疏递入,魏忠贤大怒,图谋将他处以廷杖的刑罚。韩爌大力营救,于是遭到被剥夺一年俸禄的处罚。不久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下旨责备,黄尊素很愤怒,接着上疏直言。大意说:“陛下自登基以来,公卿台谏一个接一个地被罢免回家,使得在位的人没有坚定的志向。现在魏忠贤违法的情况,朝廷大臣已揭露无余。陛下如果不早做决断,(那么)当他的情形暴露,势力陷入困境(后),(他)还会有什么顾虑呢?”魏忠贤看到奏疏更加恨他。八月,河南进贡玉玺。魏忠贤想大操大办这件事(来迎合皇上),命令(让进贡的玉玺)从大明门进入京城,举行(盛大的)接受玉玺的礼仪,(并让)百官奏表祝贺。黄尊素上奏说:“本朝弘治年间,陕西进献玉玺,只是命令(陕西把玉玺)进献给朝廷,只给了五两黄金作赏钱。这是祖宗的先例,应该依此办理。”这事就这样中止了。‎ 黄尊素正直敢言,尤其有深识远虑。杨涟将要(密谋)攻击魏忠贤,魏大中(把这个计划)告诉了黄尊素,黄尊素说:“(要)清除皇帝身边的人,必需有内援(才可成功)。杨公有这样的人吗?一旦攻击不能成功,我们这些人将会连命都没有了。”黄尊素委婉暗示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受到迫害。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被黄尊素从中化解,非常忌恨(他)。魏忠贤的党羽也认为黄尊素智慧多谋,想杀死他。使者来到苏州(后),苏州城外的百姓一同攻击准备逮捕黄尊素的人,负责逮捕黄尊素的人把逮捕证遗失了,不敢到苏州城来。黄尊素听说这个情况,立即穿上囚服到官员那里,自己投身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后来黄尊素)得知狱卒将要谋害自己,(他就)叩谢皇恩,写诗一首,随后受酷刑而死,这时是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初一的(时候),年(仅)四十三岁。(后来到)南明福王时,(黄尊素被)追封谥号为忠端。‎ ‎8. 【2017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段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lǎn坎坷不顺)终身。‎ ‎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 B.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C.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D.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断句时可以根据文段中虚词“以”主语“子绹”时间词“俄而”断句。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是指古代男子十五岁行成年加冠之礼,因末及壮年,故称弱冠。‎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诔”和“奠”都属于祭文,诔文是韵文,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 D.“博士” 是古代学官名。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 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 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 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 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 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1】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B.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 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 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①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6分)‎ ‎②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5分)‎ ‎【答案】(1)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1分)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1分)(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 很好,(1分)当时李德裕掌权,(1分)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22分)‎ ‎(2)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1分)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1分)被当权者鄙薄。‎ ‎(1分)(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1分)终身(仕途)坎坷。(1分)‎ ‎【试题分析】翻译时需要注意的(1) “然” “素遇” “秉政”“用”;(2)“诡激”“为……所”“薄”‎ ‎“不进”。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 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 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 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 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 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沛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阂、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成为王茂元的僚属以后,李宗阂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绚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的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绚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 三年(849)人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椽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拜谒令狐绹,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邹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邹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章奏,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沫文和奠文。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体”。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