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27.0分)‎ 1.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 亡矢 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 弊(困乏,疲惫) C. 瓮 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 固(险固的地势) D. 履至尊(登上)       以 致天下之士(招纳)‎ ‎【答案】A ‎【解析】A.因:沿袭;译文:沿袭前代遗留下来的策略;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累积,熟练掌握120个常见实词,重点关注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遗,读音一:yí (1)名词,遗失的东西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晚上不用关门睡觉,路上掉了东西也不会有人捡走据为己有. (2)动词 ①遗失,丢失.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 --乐羊子曾经在走路时捡到了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 ②遗留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这三件事,是我至死留下来的恨事. ③舍弃,放弃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的方面从事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看不出他的聪明在什么地方. 读音二:wèi 动词,送给,给与 是时曹操遗权书.(《赤壁之战》) --这时曹操给孙权送来书信. ‎ 2. 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何可胜道也哉 B.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此余之所得也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儿已薄禄相 ‎【答案】C ‎【解析】A.道:道路;翻译:有石碑倒在道路上,石碑上的文字看不清了;道:说得尽;翻译:哪能说的完啊! B.名:命名;是因它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名:出名;翻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C.两个“得”都是“心得”的意思;翻译:古代的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这是我的心得; D ‎.相:辅助;翻译: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相:相貌;翻译: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翻译文言语句,在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上正确把握语句中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然后比较语句中加点实词含义是否相同,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选项。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词语的含义放到语句中语句是通顺,以此来判断词语含义,另外,也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代替文言词,放到语句中是否恰当。 ‎ 1. 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⑥其致一也  ⑦子卿尚复谁为乎  ⑧见犯乃死 A. 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 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 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 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答案】D ‎【解析】①“卿欲何言”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卿欲言何”。句意为:你想说什么?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为:夺取项羽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是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为:你们这些人要被俘虏了。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然,籍以何至此”。句意为:不这样,我怎么到这种地步? ⑤“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为: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⑥“其致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为:那情志是一样的。 ⑦“子卿尚复谁为乎”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子卿尚复为谁乎”。句意为: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⑧“见犯乃死”是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为:受到侮辱才去死。 故选:D。 文言特殊句式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文言特殊句式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 2.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 ①北收要害之郡                                        ②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C.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 ①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A ‎【解析】A 项①顺承,“于是、就”,连词。译:山东的豪杰一起起事,于是就灭亡了秦;②转折,连词,“却”,译:秦没有丢失一只箭头的损失,可天下的诸侯已经陷入了困境。 B项均为“的”,助词。①译:向北收取了要害的郡县;②译:在位的时间短,国家平安无事。 C项均为表目的连词“来”。①译:不吝啬珍贵的宝贝肥沃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人才;②译:把它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天下的老百姓。 D 项均为介词“比”。①译:戍边的人不能和九国的军队比;②译: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还要蓝。 故选:A。 考查虚词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以的全部用法: 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    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⑦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 D. ①⑥/②⑦/⑧⑨/③④⑤‎ ‎【答案】A ‎【解析】①南: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南。西:名词活用作状语,向西。句子译为:向南占领汉中郡,向西攻取四川地区。 ‎ ‎②小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小、变弱。句子译为:再说,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 ③亡:使动用法,使……灭亡。句子译为:吞并了西周、东周,使诸侯国灭亡。 ④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句子译为: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⑤愚:使动用法,使……变得愚昧。句子译为:以此来使百姓变得愚昧。 ⑥帝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帝王。句子译为:真是子子孙孙做帝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⑦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句子译为:五十岁以上的人能够(可以)穿丝绸了。 ⑧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句子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 ⑨师:名词活用作动词,从师学习。句子译为: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故选:A。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答时主要根据句意及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分析判断。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 1.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斯天下之民至焉 D.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C ‎【解析】A.“生”通“性”,本性; B.“受”通“授”,教授; C.无通假字; D.“景”通“影”,影子;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1、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2、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①请指示王  ②廉颇宣言曰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④朝夕遣人候问武  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⑥武等实在 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⑧常从容淡静 ⑨寻其方面 ⑩伺者因此觉知。‎ A. ①②③⑤⑦ B. ②⑥⑧⑨⑩ C. ①⑥⑦⑨⑩ D. ②③④⑤⑦‎ ‎【答案】A ‎【解析】①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命令。 ②宣言:扬言,到处说;今义:宣告,声明。 ‎ ‎③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亲戚:古义,指父亲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义,旁系亲属。 ④没有古今异义词。 ⑤丈人:古义,长辈,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妻子的父亲。 ⑥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老实,实诚。 ⑦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今义,一事物异于他事物的特点。 ⑧从容: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⑨方面:古义,方向;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⑩没有古今异义词。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常见古今异义词: 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书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 遂通 五经,贯 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见《周礼》,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经书. C. 举 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 天子射 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答案】B ‎【解析】B.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 六艺,含义有二: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 2. 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B. 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C.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D. 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答案】D ‎【解析】D.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 名篇名句默写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 ______ , ______ ”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真挚淳朴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人人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人见利而忘义,“ ______ ”这种行为就是失其本心。‎ 郦道元《三峡》中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的一句话是: ______ 。‎ ‎【答案】【小题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小题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小题3】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 ‎【小题4】清荣峻茂 ‎【解析】故答案为: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重点字:剪)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重点字:辨) (3)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重点字:辨) (4‎ ‎)清荣峻茂(重点字:峻)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 1. 阅读下这首宋词,完成各个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南宋)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 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 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张榘,宋理宗淳祐年间当过句容县县令,宝祐中又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机宜文字。前后两次做官,均处于地位卑下的职位。‎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上阕是一幅荒村行旅图,秋晨清冷,淡月当空,西风萧瑟,词人单骑独行。 B.尘埃不说“拂”而说“推”,用语新奇自然,极写词人行路的风尘仆仆之状。 C.霜打后,呈羞涩状的黄花,与“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所抒情感相同。 D.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之景;下片写其到达山居所抒之情,全词情景交融。‎ 词人以“万感天涯暮”收束全词,试结合作品分析词人的“万感”包含哪些深意。‎ ‎【答案】‎ ‎【小题1】C ‎【小题2】‎ ‎【解析】(1)C.错误;两首词中“黄花”所抒情感不同;本词中“黄花羞涩”,表现出词人羞愤苦涩的心情,并以傲霜的菊花在霜打后也不免“羞涩”,反衬人的处境;“满地黄花堆积”中是用“黄花”喻人,形容女词人憔悴愁苦的形象; (2)“满袖尘埃”“马蹄浓露,鸡声淡月”说明诗人一路奔波,起早贪黑,十分辛苦;而“寂历荒村路”又揭示出旅途中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情; “身名多被儒冠误”,表明诗人有功业未就之感,想要求取功名,至今却仍旧只是一名儒生,从注释来看,他做官均地位低微;实际上仕途成就怎么会是儒生的身份所误呢?应该是朝廷、权贵所误,诗人说是“被儒冠误”,是愤慨之语;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借繁华的六朝终成往事,如今只有江水滚滚,来抒发世事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 答案: (1)C; (2)①旅途奔波的艰辛与孤寂。“满袖尘埃”句写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状态和长时间奔波的疲乏。“寂历荒村路”写出了词人独行在荒凉的小路上的孤寂; ②官场失意久居低位志不得伸的愤慨。“身名多被儒冠误”句写出了作者多年仕途坎坷官职卑微,无名无地位只有儒生身份的愤慨; ③人生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六朝旧事,一江流水”写六朝往事,无论盛衰都已随滚滚流水逝去,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译文: ‎ ‎  西风萧瑟,溪桥边树枝头的枯叶被吹得零落纷飞,菊花也垂首自哀,尽显秋的荒凉。风尘满身,前路漫漫,何处归程。坐骑蹄踏寒露,远处晨鸡报晓,天际淡然月影,身处荒村陌路,满怀孤寂。   仕途坎坷,身心疲惫,十年后的故地重游竟有如此多的感慨,暂且饮尽杯中离别的酒,君莫窃喜,君不见六朝奢华也终付与一江流水,万千感慨尽因暮色天涯。 鉴赏:   词的上片是一幅荒村行路图,用的是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深秋,鸡声叫了,冷冷的月光还没有褪去,西风吹落了枝头的枯叶,路边羞答答开着的菊花透露出一丝秋意,时候尚早,却已有人骑着马,踏着晨露,行走在寂寥的荒村路上。这行客便是张榘。 “秋在黄花羞涩处”,“羞涩”两字极妙。古代的词人描写黄花的很多,或比作傲霜的勇士,或比作受欺的弱女,比作愁苦的象征,或当作悠闲的陪衬,惟独张榘用“羞涩”两字来形容,既写出此黄花经过一夜浓霜摧打,尚未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的羞愤苦涩的心情。另外一层含义是傲霜独开的菊花在一夜的摧打之后也不免“羞涩”,花犹如此,人何以堪!张榘的“秋在黄花羞涩处”,其高度的艺术性正在于语意新颖,使黄花的描写与主人公的心理相一致。 “满袖尘埃”句是全词的张本。由此而有“羞涩”,而有匹马晓行,而有无限感慨。“马蹄”三句,将几个各不相干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图画。这三句在节奏安排上更有巧妙之处: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两字一顿,十三个字构成均衡的、没有起伏的七个音节,恰好符合词人独自骑马,“的得,的得”行进在荒凉山路上的单调呆板的节奏的心绪。   如果说,上片主要是写景,那么,下片主要是言情。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下片则是词人到达陈氏山居之后所发的感慨。时隔十载,旧地逡巡,风物如故,然物是人非,怎能不引起“身名都被儒冠误”的强烈感慨!这里词人借杜甫的诗意来表明自己的遭遇心情,并进一步说“身”与“名”都被儒冠所误,足见愤慨之深! “且尽清樽”与上片“推不去”相呼应,表现出作者无可奈何,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情态。“公莫舞”之“公”,乃指官场得势者,其含义与辛弃疾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相同。只不过词人不用玉环、飞燕事,而用“六朝旧事”来比喻。   六朝共同的特点是统治者奢侈腐化、醉生梦死,因而一个个国运不长,相继灭亡。南宋的情况与六朝相似,词人似乎已预感到了它将重蹈六朝覆辙的历史命运,因而在这里借咏史抒发时事之感。这正是无数文人士大夫在六朝旧都--南京极易生出的感慨。所以“万感天涯暮”,不仅指从清晨到日暮的时间的流逝,而且包括了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对那些官场一时得意的小人的讽刺警告,对国家命运以及个人前途的忧虑担心,以及对自己被“儒冠误”的无言的哀叹。这里,词人用“六”“一”“万”几个数字,反复盘旋,层层深入,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将万感交集的复杂思想感情生动地表露了出来。   这首词的用韵也有特色,“树、处、去、路、误、许、舞、暮”用上去声字押韵,有一种“促而未舒,往而不返”的声情,再加上《青玉案》词调的句法结构和谐少,拗怒多,使全词悲愤慷慨的情绪,有更强烈的感染力。 “学而优则仕”,数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大都遵奉这一人生准则,在艰难的仕途上苦苦跋涉。由于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理想,所以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对做官总是趋之若鹜而甘愿在宦海中浮沉。张榘的这首词便表达出了对官场的厌倦,希望及时超拔出来。 ‎ ‎  词上片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荒村行旅图: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冷冷的淡月还挂在天边,照着那板桥上凝结着的一层雪白的浓霜。枯叶在萧飒的西风中漫天乱飞,然后堆积在山路边,或飘落在小溪里,而惟有金黄色的菊花还在桥边路旁羞答答地开放着,远处传来几声鸡啼,有人骑着马,形单影只地走过板桥,绕过小溪,沿着山路向僻静荒凉的山村走去。词的上片就为我们勾画出来这么一个寥落、清冷的秋景。其中最传神处乃是“秋在黄花羞涩处”。用“羞涩”一语来状菊花,新颖独到而且巧妙。“羞涩”既写出此菊花经过一夜的浓霜摧打,无力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此地内心的羞愤苦涩之情。作者何以在此时此地产生羞愤苦涩之情呢?了解一下张榘的生平即可知道,张榘是南宋人,在宋理宗淳祐年间当过句容县的县令,宝祐中又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掌管机密文字。前后两次做官,均处于地位卑下的职位。看来,词人对自己的仕途际遇甚为不满,以至失望。标题中的“被檄出郊”四字,就透露出这种心理,一个“被”字,传达出不情愿和无奈何之情。词人风尘仆仆在行于途中,“满袖尘埃推不去。”尘埃不说拂而说推,用语新奇自然,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羞涩”句,还带出了匹马晓行以及无限感慨。   词的上片以写景来衬托心情,亦可说描写的是与外部世界相应合的心境。那么在词的下片中,紧接着就是抒发出作者到达陈氏山居后触发的无限感慨了。下片的第一句是:“身名多被儒冠误”。一个“误”字,道出了他在仕途中的几多怨恨,几多懊悔。这就是此词的词眼。“十载重来漫如许”,一种失落和痛惜,笼罩在作者心头,时隔十年,重回旧地,风物依然如故,而人呢,白白地蹉跎了岁月,且“身”与“名”俱误。下片这开头两句使人自然联想到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那样的省悟。所以词人内心的苦痛、矛盾、悔恨、怨尤、无奈,全在这两句中传达出来了。“且尽清樽”,乃是出于无可奈何,内心的苦痛、郁闷,兴许只能以酒相解了。这与上片的“满袖尘埃”遥相呼应。“公莫舞”乃是指官场得势之人,一时得势之人不必那么轻狂得意,你看“六朝旧事”已如“一江流水”,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以什么荣辱啦,成败啦,在沧桑瞬变的历史长河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即使像奢侈腐化,醉生梦死的六朝不也随风而逝,了无痕迹”全词行文至此,如大河入海,水到渠成,词人便深沉地轻叹一声:“万感天涯暮”。这是词人面对黄昏,想到身世国情,万感交集,发出的慨叹。其中这个“暮”字,却不仅指物理时间上的黄昏,亦是直感到国家命运已近黄昏。这结束的一句,承接前面所有文字,举重若轻,把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深而又生动地表露出来了。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赏析;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在诗中找出选项范围,仔细比对,寻找硬伤; (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应结合全诗,结合意象与诗人经历、时代背景分析;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 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红苕和米饭余道勇“妈,我饿了。”小男孩回到家,想要吃的。 “苕子在鼎罐里,自己拿来吃吧。”妈说。 小男孩把鼎罐盖子揭开。一罐子的苕子,只有罐子中间位置有一小碗白米饭,馋得小男孩巴不得一口把白米饭吞掉,但他还是忍住了。他知道,那唯一的一小碗米饭是给最小的弟弟的,他不能吃。小男孩用筷子插起一个苕子,灶台边有一碗青菜汤,就着吃了。那苕子淀粉含量丰富,吃在嘴里却难以咽下,只能一口汤一口汤就着吃。 小男孩的父亲在他三岁时伤逝,母亲拉扯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挣工分是这个小男孩幼小心灵中的梦想。小男孩并未备尝劳作的艰辛,总是在放学回家后,跟着大人们有样学样地做一些田间的农活。他很想用这点本领去挣工分,哪怕能挣一个工分,他都觉得自己长大了。 ‎ 那个年代,生产队出工听钟声。小男孩听惯了村口每天出工的钟声。钟声一响,各家各户的劳动力就奔出家门,集体出工。然而,有一天,这个钟声一直都没有响起,而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响起。 “妈,今天出工的钟声怎么一直没有敲响呢?”小男孩长大,已经上初中了。他一直盼望着长大,能够为家里挣工分,减轻母亲的负担。 “不用敲了。”母亲说。 “为什么呢?”小男孩扭着头问,很是不懂,他是听着钟声长大的。 “因为,田地都分到户了。”母亲说。 “分到户了?”小男孩一脸茫然,还是不解其意。 “是啊,分到户了,联产承包了。”母亲说。“以后你不用去挣工分,你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好多事了。” 小男孩有点怅然若失,不能挣工分了,这怎么给家里减轻负担? 然而,母亲看来很高兴。小男孩不知道,母亲已经在心里盘算起来。母亲笑眯眯地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小男孩说,现在家里承包有五六亩水田和一亩旱地,不用靠工分,就是自己好好地耕作,只要收成好,除去交公粮、余粮,每年的收成应该比吃大锅饭分到的口粮还要多,要不了两年,不仅可以还清欠别人的谷子、苕子,还可以卖一些,挣点钱补贴家用。母亲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读好你的书,妈妈就是再苦,也要让你们成人。” 小男孩挣工分的梦就这样破灭了。但对“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小男孩还是有点懵懵懂懂。 转眼,小男孩上高中了,已经成为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去二十里外的镇上念书。 从未离开过家的小伙子,在高中宿舍住了一个星期,就忍不住想家了,几乎是发狂地想家。星期六最后一节课一上完,他就飞奔回家。到家时,已经是秋日的傍晚时分。 “妈,我回来了。”小伙子一到家就找妈。 没有人应声。 灶台上冒着热气,锅里饭是热的,是白米饭。 姐从猪舍喂猪回来,看到小伙子,说:“妈还在地里做事,趁天没黑,多干点活儿。妈让我回来先做饭,等你回家。” 天黑时分,一家人收工回家,姐早就把饭菜备好了。 “妈,怎么没有红苕?”小伙子端起一碗米饭。以前,都是弟弟吃米饭,其他人都啃红苕--这一个开学周,小伙子每天都是用饭盒在学校食堂蒸米饭吃,竟然想红苕吃。 “有米饭吃还想吃红苕。”姐说。“我们可是吃得反胃了。” 这一顿饭,小伙子吃得很饱,也很充实。自家菜园里摘的黄瓜、茄子、冬瓜、辣椒等,经过柴火的爆炒,很有家的味道。 那天,妈妈对孩子们说:“你有一双手,有几亩田地,还怕饿到吗?” 小男孩是幸运和幸福的,赶上了好时候,能够考到城里读书,不用挣工分了,当年的小男孩已在城里安家落户。但每次回老家,家里人总笑他竟然喜欢吃红苕,并特意在米饭里加一个红苕来煮。 从一锅苕里只蒸一小碗米饭,到一锅饭里只放一个红苕,引领着我们生活发展的,不正是出工钟声的停止和改革号角的吹响吗?小伙子似乎明白了,“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不就是把红苕变成白米饭吗? 每当忆起这一段往事,我的眼眶总是红红的 --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是刻录在一些点滴的细节中。当年的小男孩,绝不仅仅是我自己,而从啃红苕到稻谷满仓,也绝不只是这个小山村!我感恩时代,感恩时代的引领者! (节选自 ‎201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注】红苕:又名番薯、红薯、山芋等。‎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男孩看见罐子中间有一小碗白米饭,尽管馋得“巴不得一口把白米饭吞掉”,但还是忍住了,就着菜汤吃难以下咽的红苕,可见他善良、懂事、自制。 B.听到母亲说“田地分到户了”“联产承包”,小男孩有点怅然若失,这是因为他此刻并不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只知道从此不能挣工分给家里减轻负担了。 C.当年的小男孩从城里回老家时仍“喜欢吃红苕,并特意在米饭里加一个红苕来煮”,这一细节表明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怀念大集体的生活,怀念出工的钟声。 D.文章按时间顺序回忆一个小男孩从大集体到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后的生活情形,以此展现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别具匠心。‎ 文章以“红苕与米饭”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文章结尾一段可以删除。你认为呢?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小题1】C ‎【小题2】‎ ‎【小题3】‎ ‎【解析】(1)C.“表明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怀念大集体的生活,怀念出工的钟声”不正确。这一细节表明他念旧、不忘本。 (2)小说的全篇内容通过红苕,玉米放这一具体的内容进行展开,所以说小说标题,“红苕与米饭”是文章的主要线索,串联起了小说的核心内容。标题“红苕与米饭”中不仅仅突出是两种食物,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上来看,代表的是一种贫穷与富裕,极其鲜明的象征着大集体和家庭联厂承包两个不同的时代,所以说“红苕与米饭”这一标题意蕴深远,内涵隽永,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红苕到米饭的一种变化,这不仅仅是吃饭的食物的变化,更体现出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红利,突出党的好政策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3)如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删除,可以从小说比上所陈述的内容已经非常完整,主题也十分鲜明,无需再续上相关内容,且删除这一段内容可以使得文本层次更为鲜明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如认为不可以删除的话,可以从这一内容是对前文的总结与延伸,是文章的核心主体部分,在全文中起到的是关键性的作用,更利于生化小说的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C (2)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正是围绕“红苕与米饭”展开叙述;②意味隽永,耐人寻味:不仅是两种食物,还象征着贫穷和富裕,象征着大集体和联产承包两个不同的时代;③以小见大,揭示主题:从红苕到米饭的变化,反映出“联产承包、分田到户”政策给农民、农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3)观点一:可以删除。理由:①从内容看,到上段结束时,文章故事情节已非常完整,主题也已得到充分展现,无须再有结尾段;②从表达方式看,删除结尾段,全文自始至终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小男孩故事,整体感更强;③从结构看,删除结尾段,全文四个部分层次分明,结构谨严,而有了结尾段,层次反而变得混乱。 观点二:不可删除。理由:①从内容看,结尾段点明前文是“我”的回忆,是前文内容的自然延伸,同为不可分割的整体;②从表达方式看,结尾由叙事转为抒情、议论,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不但使行文富于变化,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助于深化主题;③从结构看,结尾段是对前四节的总结、升华,独立于四节之外。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 ‎(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 (3)本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段落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总括全文,点明题旨,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反衬),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照应前文。 结尾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呼应前文(开头),深化中心,点明题旨,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入深思。 ‎ 1.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小题。 “美丽中国”愿景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 ,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取得瞩目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某些扩建的城市新区,缺乏个性和特色。从美学角度深入探究这一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改善提升城市建设,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美好目标。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 。从南到北1.8万多千米海岸线,海岸城市从南部的海口、三亚到中部的上海、厦门,再到北部的青岛、大连;从东到西,从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起伏的山岭到崎岖的高原,各具特色;长江、黄河、松花江、伊犁河,以及青海湖、洞庭湖等各类水系, ,神州大地, 。然而,城市街区中无论是街道景观、中心广场还是民居建筑,(  )其审美效果是,如果只看建筑风貌,人们不知道身处哪一座城市,也不知道城市所在地域,城市就与自然割裂开来。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 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劈山填海丰富多彩各有千秋众彩纷呈 B.夷为平地众彩纷呈各有千秋五光十色 C.劈山填海五光十色平分秋色丰富多彩 D.夷为平地丰富多彩平分秋色五光十色 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人们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是很难的 B.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很难让人们直观感受到 C.人们很难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D.都很难让人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B.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C.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 D.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运用、有所建树。 ‎ ‎【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1)劈山填海:把山劈开,把海填平。夷为平地:毁坏使成为平地。也泛指彻底毁掉。依据下文“山城、水城”和“山水脉络”可知,第一个空填“劈山填海”。排除B、D.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众彩纷呈:形容事物缤纷多彩。根据语境第二空强调中国各地的风貌种类多样,应填“丰富多彩”,排除C.各有千秋:意思是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本空语境强调我国大江大河和湖泊都各有各的特色。应填“各有千秋”。故选A。 (2)由关联词语“无论是……还是……”可以推知所填句子应为“都……”,只有D符合,故选D。 (3)原句的病因是语序不当,从理论到实际的顺序,应该是“研究、建树、运用”。且应先是“立足中国本土”,再是“发扬中华美学精神”,故选B。 答案: (1)A。 (2)D。 (3)B。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3)本题是考查语言表达中连贯这一考点。做题时一定要仔细研究上下文语境,填出衔接最为紧密连贯的句子。 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0分)‎ 1. 文言文阅读。 彭程,字万里,鄱阳人。成化末进士。弘治初,授御史 ‎,巡视京城。降人杂处畿甸多为盗,事发则投戚里、奄竖为窟穴。程每先机制之,有发辄得。巡盐两浙,代还,巡视光禄。五年上疏言:“臣适见光禄造皇坛器。皇坛者,先帝修斋行法之所。陛下即住,此类废斥尽,何复有皇坛烦置器?光禄金钱,悉民膏血。用得其当,犹恐病民,况投之无用地。顷李孜省、继晓辈倡邪说,而先帝笃信之者,意在远希福寿也。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帝初无皇坛造器之命,特光禄姑为备。帝得程奏大怒,以为暴扬先帝过,立下锦衣狱。给事中丛兰亦巡视光禄,继上疏论之。帝宥兰,夺光禄卿胡恭等俸,付程刑部定罪。尚书彭韶等拟赎杖还职。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及朝审,上兴及程罪状。诏兴斩,程及家属戍隆庆。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懋等合疏言:“兴所毙多罪犯,不宜当以死。 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诈奸枉法者何以处之?”尚书王恕又特疏救。乃减兴死,杖之百,偕妻子戍宾州,程竞无所减。程母李氏年老无他子,叩阙乞留侍养。南京给事中毛埕等亦奏曰:“昔刘禹锡附王叔文当窜远方,裴度以其母老为请,得改连州。 陛下圣德,非唐中主可比,而程罪亦异禹锡。祈少矜怜,全其母子。”不许。子尚随父戍所,遂举广西乡试。明年,帝念程母老,放还。其后,刘瑾乱政,追论程巡盐时稍亏额课,勒其家偿。程死久矣,止遗一孙女。罄产不足,则并女之,行道皆为流涕。 (选自《明史•彭程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 B.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 C.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 D.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御史:先秦时指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叩阙:扣击宫门。指官吏百姓受冤屈时,在皇宫外叩击宫门向朝廷申诉的行为。 C.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的秋天举行,录取后称秀才。 D.论:此处意为判罪、判决,文中“不宜当以死”中的实词“当”,也应取此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彭程巡视京城,治盗有方。任御史巡视京城时,杂居京城地区的投降者多为盗贼,事发后则躲到皇亲或宦官处,他每每占领先机制服盗贼。 B.彭程直言敢谏,体恤民生。在巡视光禄时,他看见光禄制造皇坛器物,于是上疏极力反对,认为不应该把民脂民膏浪费在这种无用的地方。 C.彭程触怒皇帝,几遭处死。皇帝得到彭程奏疏后大怒,认为这是暴露先帝的过错,立即把他投入锦衣卫监狱,欲置他于死地,后将其充军。 D.彭程备受同情,多被援救。彭程获罪后,给事中丛兰、尚书彭韶、英国公张懋、尚书王恕、南京给事中毛理等先后上疏救助,但无济于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作奸枉法者何以处之? ②陛下圣德,非唐中主可比,而程罪亦异禹锡。祈少矜怜,全其母子。‎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解析】(1)B.“欲置之死”“命”的主语应该是“帝”,两者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项。“疏”是上疏的意思,主语是“韶等”,在“韶等”前停顿,排除C.“程子”,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是“彭程的儿子”的意思,中间不可断,排除D项。句意:皇帝想要置他于死地,命令拘押他。彭韶等人再次上疏救助,彭程的儿子彭尚多次上奏章乞求代父受死,最终没有允许。此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也因施用酷刑关在监狱。 (2)C ‎.“录取后称秀才”不正确,应是称“举人”。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3)D.“给事中丛兰……上疏救助”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帝初无皇坛造器之命,特光禄姑为备。帝得程奏大怒,以为暴扬先帝过,立下锦衣狱。给事中丛兰亦巡视光禄,继上疏论之”分析可知,给事中丛兰上疏并非是救助彭程,而是继续议论光禄造皇坛器之事。 (4)①“谏”,进谏;“为”,作为、当成,动词;“坐”,因为、由于,代词;“此”,代词,这件事;“则”,连词,那么;“奸”,邪恶伪诈的人或事;“枉”,歪曲、曲解、破坏;“以”,介词,用、拿、凭;“则作奸枉法者何以处之”(宾语前置句)。译文:彭程以进谏为职责,却因此被充军到边疆,那么干了坏事破坏法律的人拿什么处罚他们呢? ②“德”,德行;“中”,中等才德的;“而”,连词,表并列;“异”,与……不同;“少”,稍、略微;“矜怜”,怜悯、怜惜、矜悯;“全”,保全;“其”,代词,他们。译文:陛下的圣明德行,不是唐朝中等才德的皇帝可以相比的,而彭程的罪也不同于刘禹锡。请求稍微加以怜悯,保全他们母子。 答案: (1)B (2)C (3)D (4)①彭程以进谏为职责,却因此被充军到边疆,那么干了坏事破坏法律的人拿什么处罚他们呢? ②陛下的圣明德行,不是唐朝中等才德的皇帝可以相比的,而彭程的罪也不同于刘禹锡。请求稍微加以怜悯,保全他们母子。 参考译文:     ‎ 彭程,字万里,鄱阳人。成化末年考中进士。弘治初年,授任御史,巡视京城。投降的人杂居京城地区大多成为盗贼,事情被发现就投靠皇亲国戚、宦官小人作为巢穴。彭程每次先占有利时机制服他们,有人告发就能抓到。到两浙巡察盐政,轮换回朝,巡视光禄。弘治五年上奏疏说:“臣恰巧看见光禄制造皇坛器物。皇坛,是先帝供斋饭做法事的地方。陛下即位,这类活动全部废除,为什么又有皇坛烦劳置办器物?光禄的金钱,全部都是民脂民膏。用到恰当的地方,还恐怕伤害百姓,何况投放到无用的地方。不久前李孜省、继晓之流提倡邪说,而先帝深信他们的言论,心想长久地求得幸福长寿。现在二人已依法处死,那么灾祸的来临,二人尚且不能自己幸免,怎能使他人幸福长寿。倘若陛下真有这方面的举动,应当在将要发生时阻止。如果没有,请求惩治有关官员讨好奉承的罪行。”皇帝开始时没有在皇坛制造器物的命令,只是光禄暂且作准备。皇帝得到彭程的奏疏非常生气,认为这是暴露显扬先帝的过错,立即把他投入锦衣卫监狱。给事中丛兰也巡视光禄,接着上疏议论这件事。皇帝宽恕了丛兰,剥夺了光禄卿胡恭等俸禄,把彭程交付刑部定罪。尚书彭韶等人打算杖责赎罪恢复官职。皇帝想要置他于死地,命令拘押他。彭韶等人再次上疏救助,彭程的儿子彭尚多次上奏章乞求代父受死,最终没有允许。此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也因施用酷刑关在监狱。等到朝审,呈上李兴及彭程的罪状。诏令李兴斩首,彭程及家属充军到隆庆。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懋等人联合上疏说:“李兴所杀的多为罪犯,不应判处死刑。彭程进谏是他的职责,因此充军到边疆,那么干了坏事破坏法律的人拿什么处罚他们呢?”尚书王恕又专门上疏救助。于是减免李兴死罪,杖责一百,带着妻儿充军到宾州,彭程最终没有减免。彭程的母亲李氏年老没有别的儿子,到朝廷叩拜乞求留下彭程奉养自己。南京给事中毛珵等人也上奏说:“昔日刘禹锡依附王叔文本应流放远方,裴度以他母亲年老为由奏请,得以改放连州。陛下圣德,不是唐朝皇帝可以相比的,而彭程的罪也不同于刘禹锡。请求稍微加以怜悯,保全他们母子。”不同意。儿子彭尚随父亲到戍所,后来考中广西乡试。第二年,皇帝考虑到彭程母亲年老,放他回京。后来,刘瑾扰乱朝政,追查彭程巡盐时稍微亏欠定额税,勒令他家偿还。彭程死了很久,只留下一个孙女。用尽家产不够偿还,就把孙女一并卖了,过路人都为他家的遭遇流泪。 (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关键在平时积累,对于课内、外要求诵读文学著作,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 1.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个题。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遵明。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业兴乃诣灵馥 黉 舍,类受业者。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遂遵明,何所得也?”业兴默尔不言。及灵馥说《 左 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遵明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径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 后乃博涉百家,尤长算历。 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历法, 节 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献新历,世宗诏令共为一历。洪等遂共推兴业为主,成《戊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 魏迁邺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曰:“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诏从之。 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广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许,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 子崇祖,武定中, 太 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 受 禅,例降。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七十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B.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C.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D.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黉”指古代的学校。庠、序、校、塾、太学等在古代也曾用作学校的称呼。 B.节气,指时节和气候,如中秋,是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C.“太尉”,秦汉时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这一官职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D.“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李业兴耿介好学,维护老师尊严。年少为人耿介,精于治学,不辞勤苦;在老师遭受鲜于玲福贬低时,以《左传》大义问难,进而维护了老师的尊严。 B.李业兴知识广博,倍受时人推重。他曾被群臣推举主持将进献朝廷的十家历法编为一历,也曾在朝廷迁都时由朝臣举荐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 C.李业兴豪爽侠义,为人注重义气。人家有急难,委身投奔他,他能挺身相助;与他情投意合之人,他更是倾心待之,在财务上毫不计较、吝啬。 D.李业兴脾气急躁,缺乏儒者风范。对于和他观点相左之人,李业兴往往疾言厉色加以叱骂;与人辩论时又高声大气,伸拳振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 ②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 ‎【解析】(1)“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按照句式整齐地原则“四字一断”,中间不能断,排除BC;“画工并所须调度”是“召”的宾语,其后断,排除A.译:现在请求皇上让我到他那里去,展阅图籍记录文字,考核审定正确与错误的地方,检验古今文字,择其中确定规模制度,召集画工连同所需要的一起安排,详细地设计新图,申奏皇上裁决。 (2)B.“如中秋,是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错,中秋不是节气,而是节日。 (3)B.“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错,原文中“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现在请求皇上让我到他那里去,展阅图籍记录文字,考核审定正确与错误的地方,检验古今文字,择其中确定规模制度,召集画工连同所需要的一起安排,详细地设计新图,申奏皇上裁决,说明主管是辛术。 (4)①重点:虽在贫贱,省略句,补为:(李业兴)虽在贫贱;矜负,骄矜自负;纵,即便。 译:李业兴即使在贫苦的时候,也常常骄矜自负,如果对他的礼遇不够,即便是面对权贵,也不会屈服。 ②重点:坟典,古代典籍;鸠集,搜索;垂,将近。 译:李业兴喜好阅读古代典籍,不停地搜索,亲手修补整治,他家收藏的书籍,将近一万卷。 ‎ ‎ 答案:(1)D。 (2)B。 (3)B。 (4)①李业兴即使在贫苦的时候,也常常骄矜自负,如果对他的礼遇不够,即便是面对权贵,也不会屈服。 ②李业兴喜好阅读古代典籍,不停地搜索,亲手修补整治,他家收藏的书籍,将近一万卷。 译文: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李兴业年少年时非常正直,专心求学,背着书去求学,不怕辛苦。深思经书中的章节句子,喜欢浏览看奇闻异说。稍大一些以徐遵明为师。当时有渔阳人鲜于灵馥也聚徒讲学,而遵明声誉还没多高,著录尚少。业兴于是到灵馥的学校中去,与其他求学的人一样。灵馥于是说:“李生你长久跟随徐遵明学习,收获了什么?”业兴默不作声。等到灵馥讲说《左传》,业兴拣几条传中大义问灵馥,灵馥无法回答。于是业兴整理衣服而起说:“遵明弟子正像我这样!”于是扬长而归。从此以后,灵馥的学生纷纷改换门庭,来到徐遵明这里。徐遵明学生大增,全是李业兴的功劳。     后来,李业兴广泛涉猎百家之学,尤其擅长算术历法。李业兴虽然贫寒地位低下,却一直骄矜自负,如果别人对他礼待不周,即使权贵之人,他也不因此低头屈服。后来当王遵业的门客。被推举为孝廉,任校书郎。由于朝廷施用的赵的《元始历》节气少算而后于天时,延昌年间,李业兴编写了一部《戊子元历》献给朝廷。当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自献上一部新的历法,世宗下诏,让把它们合为一部。张洪等人于是共同推荐李兴业为主,编成《戊子历》。正光三年(522),奏请推行新历。   魏都刚迁到邺城时,起部郎中辛术启奏说:“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是博学大儒,有广博的知识,营造房屋这样的事,应征求他的意见。现在请求皇上让我到他那里去,展阅图籍记录文字,考核审定正确与错误的地方,检验古今文字,择其中确定规模制度,召集画工连同所需要的一起安排,详细地设计新图,申奏皇上裁决。臣希望开始营造的时候,百事顺利。”皇帝下诏,同意这个意见。   李业兴爱好古代典籍,收集不停,亲手修补整治,他家里收藏的书籍,将近一万卷。而他则读书不止,常有不同的见识,众儒者佩服他的学识渊博。李业兴性格豪爽侠义,重义气。别人遇到急难,委身投奔他,便能得到他的收留和藏匿。人家与他情投意合,他便能倾注身心,绝不吝啬。如果有与他相悖的地方,他便会指责缺点加以诋毁,以至于怒形于色,横加诅骂。性情又很急躁偏狭,以至于论辩的时候,高声粗语,伸拳振臂,没有儒者风度。当时的人因这一点,厌恶他。至于他学术的精深微妙,当时无人能赶得上。     他的儿子李崇祖,武定年间,任太尉外兵参军。崇祖的弟弟遵祖,太昌年间,李业兴把大儿子的爵位传给了他。齐建国,归降了齐。 (1)考查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的切入点,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2)考查准确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相关知识,识记这些古代文化常识的时候,要注意相近内容之间的区别,可以分类辨析识记。 (3)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我们在阅读时注意及时总结每一段所讲的内容,关注陈述对象、具体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还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来龙去脉等,同时要注意重点词语或句子的正确翻译。 (4‎ ‎)考查文言翻译,要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考点,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冰雪茫茫的北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天晚上,老爷爷与孙子们围炉夜话,老爷爷说:“孩子们,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直住着两只狼。这两只狼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只是恶狼,它代表着委屈、怨恨、不满、愤怒、嫉妒、仇视;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感恩、仁厚、友善、宽容、慈悲。”        听完爷爷的话后,孩子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问道:“最后,哪只狼赢了呢?”        饱经沧桑的爷爷回答道:“你喂过的那只!”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心存善念       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是谁,在这善的轻抚下,都会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善是一种至高的道德素养,心有善念,才能行得远;善是一种至高的人间大爱,用平凡的亮光去照亮人间的道路。        心有善念,默默前进,能激起社会向善的涟漪。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顶住风雨,你的心和泥一样朴实,你撒下善良的种子,会生长成为参天大树。这是对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的评价。她收养了一百多名残疾的孩子,一分钱也不收他们的,辛辛苦苦培育了他们十多年,这种善举又是谁能够做到的呢?她用自己的善意教育、感化了一百多个孩子,让他们将自己善意的种子继续播种,让那金灿灿的稻麦长满希望的田野。高淑珍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诠释了善心的能量,善心对心灵的感化。        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确,善行积累得多了,自然就成为了一个人的道德素养,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圣人的心思也就具备了。善,这一个温暖的字眼,从古至今已经有无数的贤人志士推崇了,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不更应该将之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吗?当死即将降临于自己的头上,最美女孩何玥,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捐出自己的器官,挽救了三个人。命运是如此残酷,她却像善良的天使一样,用平凡的生命,用内心的光芒,把人间照亮,将爱心、善心延续,用点滴的善心谱写出道德的乐章,这是善心的延续,也是美德的传承。        心有善念,有时也许就是在得到别人帮助后的感恩之情。一个人如果连感恩都不知是什么,又何以用善对待别人呢?神话故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白鹤为感谢樵夫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做了他的妻子,并用自己身上的羽毛编织出上等的布料出售,让农夫贫穷的生活得到改善,这就是白鹤一份最基本的善意。人也就是有了这最基本的善意,才知道如何让善心充满自己的精神世界,去用善心礼遇周围的人。 ‎ ‎       万千众生中,他们的行为微乎其微。医院和老板的善心,高淑珍的善意,何玥的善举,就像石子,虽然很小,却在社会的长河中激起了一心向善的涟漪,让善心传播于世间的各个角落,让人们的精神界多了一缕阳光。        常心存善念,让善念传承下去,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融洽,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团结。善念就像心灵深处的一缕阳光,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照亮着每一处我们足迹所至的地方,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 ‎【解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则富含哲理的小故事。材料中的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两只狼,一只是恶狼,它代表着委屈、怨恨、不满、愤怒、嫉妒、仇视;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感恩、仁厚、友善、宽容、慈悲。这两只狼代表了人们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有些人总是心怀感恩,满面春风;有些人却总是满腹怨恨,一脸阴郁。有些人总是宽厚友善,不计得失,而有些人却总是怨天尤人,自私冷酷。有些人如春日阳光,夏季清风,总是充满善意,充满和气;而有些人却如秋风摧折,严寒刺骨,总是恶意横行,戾气冲天……归根结底就是“善”与“恶”的问题。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围绕“善”与“恶”的关系展开论述。具体写作时可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什么是“善”与“恶”,有没有明显的区别?二是为什么会有“善”与“恶”不同的人,它们之间会相互转换么?三是怎么样做才可以使人人都向善?得出这些立意之后,考生可以任选一种立意行文,亦可综合几种立意行文。行文时注意根据材料的分析引出观点,也可以通过自然的意象的描绘析理引出观点,然后逐层论述,论述时注意结合自己的经历引用典型的事例论证,作答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参考立意: (1)心怀感恩,满面春风; (2)自省自悟,方能改变心态; (3)善良需要滋养; (4)审视自我,正视现实; (5)心存感恩,一心向善; (6)化解负面情绪,清除怨恨。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 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