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百师联盟2020届高三高考冲刺(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百师联盟 2020 届高三冲刺考(四)全国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和发展,尤其是在最高层面与时俱进地建章立制。由此,中国之礼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日益得到彰显。 从传统文化延续性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化成”,即通过人文来教 化天下,让社会发生积极变化,以达到和谐的状态。中华文明作为一种道德型文明,其道德 本身比较抽象,而礼就是把道德具体化、日常生活化、程序化,也相当于给法治打预防针, 把违法犯罪消灭在无形之中。 中国之礼正在经历从传统之礼到现代之礼的深刻转变。先秦时期曾有“礼不下庶人,刑 不上大夫”的严格规矩,宋朝进一步改造“家礼”,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 如今,传统礼仪的经典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合,成为人们提高思想觉悟、 道德水平、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现代礼治机制的建立健全也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社会治理需要社会之礼,这已从基层治理中显露端倪。中国城市社区作为独特的社会空 间,可以实现把法治精神和德治精神融合到礼治中,构建与传统相契合、与现实相适应,对 每一个居民平等尊重的礼治社区。近年来,上海市杨浦区、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浙江省嘉 兴平湖市、衢州市常山县等地已经开始进行礼治社区的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较为行之有 效的治理机制,不仅有效改善了停车纠纷、宠物扰民、高层抛物等问题,也力争突破楼道堆 物、加装电梯、垃圾分类、党建引领“三驾马车”等社区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当然,无论是 文化之礼还是社会之礼,都不可能凭空出现,一定是与符合时代特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 - 2 - 匹配的。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进一步看,中国之礼很有必要走向世界,尤其是在全球治理领域中引领构建全球之礼, 为解决全人类普遍困扰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到来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性成就,在一定意义上催化普及了 具有丰富精神文明含义的礼仪。但西方对于礼仪的重视,主要还是侧重于个人的行为规范, 在整体的制度安排和价值追求方面相对比较欠缺。 此外,与中国人“一言以蔽之”的思维习惯不太相同,西方文化偏好用“分”的眼光看 事物,其好处是能更加精细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实践,坏处则是容易形成“群龙无首”、 一盘散沙的局面。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在涉及到国际关系的领域,西方国家十分关注国际礼 仪的复杂外在形式,但很少去理解和把握礼仪的深刻精神内涵,比如重视礼宾礼仪上的平等 却忽略了实际交往中的平等。中国则能基于丰富的历史经验提炼出更具新时代特征的理念, 比如在政治领域讲究“仁礼存心”,避免滥用权力、以礼制力;在经济领域讲究“礼尚往来”, 扩大各国利益、以礼促利;在文化领域讲究“礼乐相成”,提升文明理念、以礼倡理。这些 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也和如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 治理观一脉相承,同时也可以在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发挥 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陈康令《彰显中国之礼的感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1. 下列关于“中国之礼”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之礼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党和国家很重视与之相关的建章立制。 B. 中华文明是道德型文明,礼是道德的日常生活化,因此德治精神是中国之礼的核心。 C. 中国之礼能更好地把握礼仪的深刻精神内涵,在整体制度安排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D. 在国际关系的领域,中国之礼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中发挥积极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总后分,从文化之礼、社会之礼、全球之礼三个角度对中国之礼进行阐述。 B. 作者从时间维度将中国之礼分成“传统”和“现代”两个阶段,强调了二者的区别。 C. 作者援引了上海等地礼治社区的探索实践,论证了礼治对现代社会治理的作用。 D. 文章将中国之礼和西方礼仪进行比较,进而论证了中国之礼走向世界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之礼的建设是提高当代公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 B. 卓有成效的当代礼治建设是以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为基础的。 - 3 - C. 中国“一言以蔽之”与西方偏好用“分”的眼光看事物的两种思维习惯各有利弊。 D. 随着“一带一路”等政策的逐步推行,中国之礼已经开始在全球治理领域发挥作用。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 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 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 项,“因此德治精神是中国之礼的核心”错误,原文“中华文明作为一种道德型文明,其道 德本身比较抽象,而礼就是把道德具体化、日常生活化、程序化,也相当于给法治打预防针, 把违法犯罪消灭在无形之中”“中国城市社区作为独特的社会空间,可以实现把法治精神和 德治精神融合到礼治中,构建与传统相契合、与现实相适应,对每一个居民平等尊重的礼治 社区”,选项过分强调了“德治”的地位,原文并没有说“德治精神是中国之礼的核心”。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 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 B 项,“强调了二者的区别”错误,文章第二段强调了礼的文化延续性,第三段强调了礼的现 代转化,二者是一个整体,阐述了中国之礼既有延续传统的一面,也有顺应时代改造创新的 一面。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 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 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 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 项,“中国之礼已经开始在全球治理领域发挥作用”错误,原文“中国之礼很有必要走向世 - 4 - 界”“同时也可以在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 促进作用”,可知选项中的“已经开始”二字表述不当,把未然的说成已然的。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 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 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 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 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 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 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 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 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 10 年我国童书发展迅猛,年增速保持在 20%至 30%,童书销售码洋占到了图书零 售市场的 1/4,是市场表现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板块。《2017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 示,2017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 803.2 亿元,其中童书占整个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比 达到 24.64%。记者了解到,从 2002 年起,童书出版市场每年都保持 10%以上的增长速度, 成为我国出版业活力最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刘海栖 归结出几条原因:国家和社会的推动起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推广活动不断普及,出版社的市 场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以及国家二孩政策红利的显现,童书增长势 头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仍将持续,但增速将放缓。据统计,少儿图书零售市场 2016 年增幅为 28.84 %。2017 年为 21.18%,2018 年增幅为 13.74%。 (摘编自 2018 年 5 月 11 日《工人日报》:《最火童书市场,尚需理性对待》) - 5 - 材料二 材料三 19 日,“童话大王”郑渊洁透露,有出版机构邀请知名童书作家,以校园公益讲座的名 义,在学校兜售图书。他还自爆被出版社邀请参与以卖书为目的的校园演讲经历,当他发现 其中的“潜规则”后,从此拒绝参加类似的活动。实际上,类似的操作方式,早就成为了行 业内人尽皆知的“商业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进入中小学校园推销 商品。教育部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严禁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通知》。 作家进校园,以公益讲座的名义向学生推介图书作品,明显与相关规定背道而驰。 江苏某出版商市场策划负责人说:校园是书店重要的销售终端。从 2005 年开始,他所在 的公司以邀请作家进校园的方式,举办了 200 多场售书活动,直接拉动销售额 6000 余万元。 如此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模式,使得“校园营销活动”成为了“打不死的小强”,屡禁不 止。 (摘编自 2019 年 04 月 21 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四 由于作品版权流转频繁易得、编辑工作简单化、市场风险小,使童书出版成为一个投入 小产出高的领域。童书市场的火爆自然也引得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投身其中。目前国内现有的 500 余家出版社中,完全未涉足童书出版的仅有 30 余家。 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大环境必然容易导致泥沙俱下的乱象,有些不法商家跟风、蹭热点, 什么好卖做什么,制造出各种劣质盗版图书。据当当童书方面介绍,仅 2016 年当当童书在选 书环节就淘汰掉了近 10 亿码洋的伪童书……随着近年国学复苏,步印童书馆的《写给儿童的 中国历史》(全 14 本)稳居首位,热度不减,累计销量近 1000 万册。随着近两年来我国整体 - 6 - 插画水平提升,原创图画书明显增多。2016 年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值得惊喜的是,以二 十四节气为主题创作的原创图画书《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全 4 本)连续 2 年蝉联畅销榜首位, 目前已累计销量 250 余万册。 (摘编自 2019 年 1 月腾讯网《少儿出版现在需要慢下来》) 4. 下列对几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 2013 年以来,当当网儿童图书销售额始终保持 30%以上的增长,近些年我国童书市场 迅猛发展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B. 最近两年全国童书市场增速放缓,但当当网还能保持较高增速,这说明图书主流销售平台 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具有较大优势。 C. 当当网在经过 2015 年增速的短暂下跌后,2016 年又迅速回归正常,这可能与其 2016 年大 量淘汰伪劣童书的举措有一定关系。 D. 随着国学热不断升温以及国产图书品质日益提升,在未来不长时间内,当当销售童书中国 产原创图书占比将会快速提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 10 年我国童书销售高速发展,2017 年全年销售额已经逼近 200 亿大关,成为出版业 中表现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板块。 B. 2016 年以来,我国童书市场的销售增速已经出现放缓迹象,2019 年全年的增速可能会进 一步下降,童书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C. 截止 2017 年底,引进海外童书依然占据我国童书销售的大部分份额,这说明我国童书创 作和童书出版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D. 火爆的童书市场吸引大量机构参与其中,导致泥沙俱下的乱象出现,这可能是近几年童书 销售增速变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6.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哪些原因导致了“作家乱进校园”现象屡禁不止? 【答案】4. D 5. C 6. (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长更加注意孩子教育,愿意在阅读方面投资,童书市场广大; (2)少年儿童分辨力不强,容易受名人效应影响,形成购买冲动; (3)童书出版机构过多,竞争激烈,进校园这样“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模式对实力不强 的出版机构有很强的吸引力; (4)《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对不良行为缺乏约束力度。 - 7 -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D 项,“在未来不长时间内,国产原创图书占比将会快速提升”于文无据,原文只是使“随着 近年国学复苏,步印童书馆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全 14 本)稳居首位,热度不减,累 计销量近 1000 万册。随着近两年来我国整体插画水平提升,原创图画书明显增多”。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 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 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 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C 项,材料二提供的只是当当网一家平台的数据,尚不能据此推断全国童书销售都是这种情况; 另外,“引进海外童书依然占据我国童书销售的大部分份额”于文无据。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 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 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从材料一的“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以及国家二孩政策红利的显现,童书增长势头在接下来 的几年间仍将持续”可知,“作家乱进校园”现象屡禁不止是因为童书市场广大;从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进入中小学校园推销商 品。教育部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严禁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通知》。 作家进校园,以公益讲座的名义向学生推介图书作品,明显与相关规定背道而驰”“江苏某 出版商市场策划负责人说:校园是书店重要的销售终端。从 2005 年开始,他所在的公司以邀 请作家进校园的方式,举办了 200 多场售书活动,直接拉动销售额 6000 余万元。如此低成本、 高收益的营销模式,使得‘校园营销活动’成为了‘打不死的小强’,屡禁不止。”可知, - 8 - “作家乱进校园”现象屡禁不止是因为《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对不良 行为缺乏约束力度;少年儿童分辨力不强,容易受名人效应影响,形成购买冲动;进校园这 样“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模式对实力不强的出版机构有很强的吸引力。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 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年回家 李桂芳 朦胧的灯光里,母亲和儿子正在厨房忙碌。母亲在做年糕,儿子在灶前烧火。厨房里, 氤氲着温暖香甜的气息。 母亲说,儿子,隔壁张大爷家里又添了个小孙子,壮得跟牛犊子似的,可是一家三口好 不容易从北京坐飞机回来,张大爷还没跟孙子玩热乎呢,一家三口就又坐飞机飞走了。唉, 张大爷那个生气啊,硬是三天没吃啥饭。 儿子说,是呀,现在的人都忙。在外面工作,有外面的规矩,不按时回去上班,会扣发 工资和奖金,严重的还可能被开除。 母亲说,开除就开除呗,大不了回家种庄稼,咱照样好好活。 妈妈,不是您说的那样。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回农村生活。您没听说过吗,为了不回农 村,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宁愿睡桥洞、做乞丐也要待在城市里。 有这样的事情?农村有什么不好?我们祖祖辈辈多少年,都这么过来的,有什么不好呢? 母亲说着,便停下手里的活计,陷入了沉思。 - 9 - 儿子上前,轻轻搂住母亲瘦削的肩膀说妈妈,您别多想了,要不,我帮您做年糕吧。你 会吗?母亲欣喜地看着儿子。 会,我小时候经常做。儿子做个鬼脸说。 母亲愣怔片刻,突然醒悟似的笑了说,他那时候,不,你那时候啊,调皮,经常在年糕 里埋个枣子,花生什么的,说那块是自己的,人不大,可霸道了。 儿子嘿嘿笑了,在案板旁,并肩和母亲一起做着年糕。母亲微笑着,那笑容似乎比年糕 都要香甜。 除夕夜里,四处鞭炮炸响,灯笼高挂。 母亲颤巍巍地将红灯笼点亮了,递给儿子。 儿子接过灯笼,爬上院墙,将灯笼高高地挂在门庭里。那火红的灯光映照着母亲苍老的 笑容。 母亲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一长串鞭炮,让儿子高高地挂在院墙旁的核桃树上。母亲亲自点 燃了鞭炮。鞭炮噼里啪啦地炸响,母亲孩子似的捂住耳朵,裂开没牙的大嘴,开心地笑了。 母亲和儿子吃完香香的年糕,在火塘里放了块疙瘩柴,母子俩便在火塘边守岁。母亲依 旧不停歇地和儿子聊着家常。 母亲说,儿子,邻近的刘家注村出了个怪事情,一头母猪生了头三只脚的小猪呢,听说 惊动了县里的电视台,小猪还上了电视,你说稀奇不? 儿子说,是有些稀奇。 母亲说,儿子,山梁那边的李家娶了个媳妇人长得倒是好看,一双眼睛会说话似的,可 惜是个哑巴。 儿子说,是好可惜哟。 母亲说,儿子,今年家里庄稼请人做的,化肥也是请人到镇里背的,总共用了 500 多斤 呢。 儿子说,妈妈,您明年别做那么多庄稼了,您看家里的粮仓都堆满了。 母亲说,那怎么行?我不做庄稼闷得慌,家里没个说话的人,我就跟鸡说、跟庄稼说, 它们就是我的伴儿。 儿子说,妈妈……我想家了…… 第二天,母亲塞给儿子一大包年糕,扯扯他的衣衫说,儿子,不,年轻人,现在,你可 以告诉我你的真名了吧? 年轻人腼腆的笑了笑说,妈妈,我叫李达民。 - 10 - 母亲说,还是叫我婶子吧,你和我儿子的合同已经结束了。这是按合同付给你的钱。母 亲塞过一个鼓囊囊的红包。 年轻人接过,数数,退回一叠说,婶子,我没履行合同,不应该拿这么多。 母亲重新将钱塞给年轻人说,是我主动让你提前走的,跟合同无关。快回家吧,你爹妈 一定盼着想着,在家等着你过年呢。孩子,记住,不管你们在外挣没挣到钱,爹娘永远是你 们的家啊! 婶子!年轻人哽咽着,欲言又止。 对了,婶子有个请求,请你一定给我儿带个话儿。 婶子,您说,我一定带到。 你告诉他,明年春节一定自己回家过年,娘……想……他! 好好好,婶子,不,妈妈,我一定把话带到!您多保重!年轻人紧紧地抱住母亲,他的 眼睛湿润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母亲向儿子讲述了邻居张大爷一家的事情,意在暗示读者:老年人缺乏陪伴并非 个别现象,而是带有一定共性的问题。 B. 故事中的母亲明知道“儿子”是假的,为避免年轻人难堪、无法履约,故作开心、强颜欢 笑,显示了这位老人家的体贴、善良。 C. 小说最后才完成突转,揭示出“假儿子”的真面目,但是前文母亲一句无心的口误“他那 时候”,已经向读者做出了巧妙的暗示。 D. 在小说的最后部分,作者用母亲口中一句朴素直白的“娘……想……他”,强化了小说的 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8. 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细节描写。 9. 这篇小说大部分内容都是“母子”二人的对话,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简 要分析。 【答案】7. B 8. (1)“早就准备好”说明母亲已经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凸显了母亲 对儿子回来的期盼; (2)“裂开没牙的大嘴”,强调母亲的年老这样一个老人却像孩子一样亲自点燃鞭炮、捂上 耳朵,这种反差凸显了母亲的开心。 9. (1)使故事更加紧凑,能在较短篇幅内容纳更多信息; (2)省略过渡性笔墨,更能突显城市与乡村、以及新老两代人对话中的不和谐,丰富了小说 - 11 - 的主题; (3)只有对话缺少描写性细节,使读者必须借助人物对话推测人物心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 想象空间,使读者有更强的阅读参与度。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 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 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 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 项,“为避免年轻人难堪、无法履约,故作开心、强颜欢笑,显示了这位老人家的体贴、善 良”错误,从文中母亲与年轻人絮叨山村琐事,年轻人与母亲并肩做年糕时“母亲微笑着, 那笑容似乎比年糕都要香甜”,挂灯笼时“那火红的灯光映照着母亲苍老的笑容”,放鞭炮 时“母亲孩子似的捂住耳朵,裂开没牙的大嘴,开心地笑了”,以及母亲说“我不做庄稼闷 得慌,家里没个说话的人,我就跟鸡说、跟庄稼说,它们就是我的伴儿”等可见,老人家能 有个伴儿说说话,过一个热闹的年,她应该是真的很高兴,而不是故作开心,强颜欢笑。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 干要求,找到需要赏析的句子,从描写手法、语言形式、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题干要 求赏析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赏析,要注意肖像、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 并结合其体现的人物心理和情感等表达效果来阐述。 细节描写主要是神态、动作等描写; 句中“鞭炮”是“早就准备好的”,这种“早”准备是一个细节描写,反映出母亲早早就盼 着儿子回家,好和儿子一起放鞭炮,从而流露出母亲对儿子回来的期盼之情; “母亲亲自点燃了鞭炮”“孩子似的捂住耳朵,裂开没牙的大嘴,开心地笑”,是动作、神 态描写,一个年迈的老人,因为儿子回家与自己一起放鞭炮而像孩子一样亲自点鞭炮,还“捂 住耳朵”“裂开没牙的大嘴”,更突出母亲有儿子陪伴着度过一个热闹的年夜的喜悦开心之 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的技巧的能力。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 - 12 - 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 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题干要求分析大部分内容为对话的作用,可结合对话本身的作用, 大量使用对话对于情节推进和主旨表达的作用等角度分析。 文章大部分都是母子二人的对话,这样处理能够省略叙述性的语言,主要情节都通过对话来 推动、交代,能够让情节发展更紧凑,篇幅更简短,而对话透露的信息也比叙述更丰富; 减少叙述性语言,可以让读者直接从母子二人的对话中获取信息,如“开除就开除呗,大不 了回家种庄稼,咱照样好好活”“妈妈,不是您说的那样。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回农村生 活”“农村有什么不好?我们祖祖辈辈多少年,都这么过来的,有什么不好呢?”,体现出 上一代与下一代思想上的差异,而二人并没有就此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也没有心理描写可以 直接写出二人的心理活动,更突出两代人在心理上的鸿沟无法逾越;“妈妈,您明年别做那 么多庄稼了,您看家里的粮仓都堆满了”“那怎么行?我不做庄稼闷得慌,家里没个说话的 人,我就跟鸡说、跟庄稼说,它们就是我的伴儿”反映出留守老人的孤独无依等,这些通过 母子对话直接展现,引起读者思考探究,能让小说的主题更丰富; 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但对话是人物的外在表达,缺少更多的细节描写,因此人 物的心理与情感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推测,这样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在边阅 读边思索中深度参与文本,能得到更多的体悟与感受。 【点睛】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 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 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 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 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 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 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 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 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 13 - 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 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用清,字澄斋,山西平定州人。同治四年进士,改庶吉士。安贫厉节,日研朱子..小学, 旁稽掌故..,于物力丰瘠,尤所留意。十二年,丁外忧...,徒步扶榇返葬。服阕,入都,徒步三 千余里,未雇一车骑,都下闻者,咸大惊怪。仍课生徒自给。 光绪三年,记名御史。会山西奇荒,巡抚曾国荃奏调用清襄赈务,骑一驴周历全境,无 间寒暑,一仆荷装从。凡灾情轻重、食粮转输要道,悉纪之册。深穷病源,以为晋省罂粟花 田弥望无际,必改花田而种五谷,然后生聚有期,元气可复,上书国荃详论之。国荃疑晋新 荒,禁烟效缓,且全国未禁,徒敛怨。说竟不行。赈竣,却保奖。还京,补御史。法越事萌 芽,张树声以广西边防奏调。七年,授惠州知府。境故多盗,喜博,喜私斗。用清推诚化之, 俗乃稍革。 八年,迁贵州贵西道。明年,超擢布政使,署巡抚。实仓储,兴农利,裁冗员,劾缺额 之提镇。巡阅所至,召士子讲说经传,将吏环听,相与动容。黔地土瘠多种罂粟畅行湘鄂赣 粤诸省用清奏陈禁种之法分区限年时自出巡刈铲烟苗言者疑其操之过急十一年秋,有旨来京 候简。召对,犹痛陈罂粟疚国殃民状,冀可挽回万一。旋命署陕西布政使,荒燹之后,休养 生息,仍严烟禁。十四年,复命来京候简,遂以疾归,主讲晋阳书院..凡十年。用清严于自治, 勇于奉公。藩黔时,库储六万,年余存十六万;陕库三十万,再期六十余万矣。所至尤措意 桑棉织组。尝浚三源县龙渠,溉田千余亩。俸入不以自润,于黔以购粟六千石,于陕购万石, 备不虞。郑州河决,捐工需二万两。二十四年,卒。子贵阳扶柩归。 (节选自《清史稿·循吏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黔地土瘠/多种罂粟/畅行湘鄂赣粤诸省/用清奏陈/禁种之法/分区限年时/自出巡/刈铲烟 苗/言者疑其操之过急/ B. 黔地土瘠/多种罂粟/畅行湘鄂赣粤诸省/用清奏陈禁种之法/分区限年/时自出巡刈铲烟苗 /言者疑其操之过急/ C. 黔地土瘠多/种罂粟/畅行湘鄂赣粤诸省/用清奏陈禁种之法/分区限年时/自出巡刈铲烟苗 /言者疑其操之过急 - 14 - D. 黔地土瘠多/种罂粟/畅行湘鄂赣粤诸省/用清奏陈/禁种之法/分区限年/时自出巡/刈铲烟 苗/言者疑其操之过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朱子,指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B. 掌故,原指汉代掌管礼乐的官名,后多指历史上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 C. 丁外忧,古人遭逢父母的丧事,子女要守丧,也称丁艰;文中丁外忧指母亲去世。 D.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由私人或官府所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用清为官求实。他任职京城时就十分留意各地的物产;任惠州知府时变革当地风俗;任 职贵州更做出了实仓储、兴农利等一系列实绩。 B. 李用清注重教育。他代理贵州巡抚,视察各地时经常为当地士子授课;因病回乡后,更是 担任晋阳书院主讲长达十年,直至去世。 C. 李用清一生力主禁烟。他在帮办山西赈灾事务时就上书巡抚曾国荃主张禁烟,任职贵州和 陕西后,严格禁烟的主张也从未更改。 D. 李用清清廉自守,克已奉公。他守丧期满后徒步从山西回到北京;他还将自己的积蓄用于 沟渠疏浚、为国家府库购粮、修筑河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曾国荃奏调用清襄赈务,骑一驴周历全境,无间寒暑,一仆荷装从。 (2)巡阅所至,召士子讲说经传,将吏环听,相与动容。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巡抚曾国荃上奏请调李用清协助办理赈灾事务,李用清骑着一头驴走遍了山西全境, 无论寒暑从无间隔,只带着一名仆人挑着衣服跟着他。 (2)他巡视各地时,召集当地士子讲授儒家经传,当地文武官员围绕而听,都不约而同地显 露出受感动的表情。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 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 15 - “黔地土瘠”,是说“贵州土地贫瘠”。“多种罂粟”是说“当地百姓多种植鸦片”,“多” 是状语,修饰“种”。可以排除 C 和 D 项; “用清奏陈禁种之法”是说“李用清上奏禁止种植鸦片的办法”,“奏陈”和“禁种之法” 构成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A 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贵州土地贫瘠,当地百姓多种植鸦片,所产鸦片行销湘鄂赣粤诸省。李 用清上奏禁止种植鸦片的办法,分地区、限定时间(铲除鸦片)。他经常亲自出巡,督促铲除 烟苗。当时有人质疑他操之过急”。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文中丁外忧指母亲去世”错误,丁外忧,指父亲去世,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由此可 以推知。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 较分析。 D 项,“他还将自己的积蓄用于沟渠疏浚”错误,原文是“尝浚三源县龙渠,溉田千余亩”, 并没有提到是花费自己的积蓄。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襄赈务”理解为“协助办理赈灾事务”;“周历”理解为“走遍”;“间”理 解为“间断”;“荷”理解为“挑着,拿着”。 第二句中,“巡阅”应理解为“巡视”;“经传”应理解为“儒家经典”;“环”应理解为 - 16 - “围绕”;“动容”应理解为“显露出受感动的表情”。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用清,字澄斋,山西平定州人,同治四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李用清安于贫困, 以贫困磨砺自己的气节。他每天研究朱子小学,四处收集历代掌故,特别留意各地的物产丰 富还是贫瘠。同治十二年,父亲去世,李用清徒步扶棺返回家乡下葬。服丧期满回京时,他 徒步行走三千余里,没有雇车。京城人听说了,都十分奇怪。他在京城以授课维持自己的生 计。 光绪三年,被提升为记名御史。正赶上山西遇到大旱,巡抚曾国荃上奏请调李用清协助 办理赈灾事务,李用清骑着一头驴走遍了山西全境,无论寒暑从无间隔,只带着一名仆人挑 着衣服跟着他。(在途中) 凡碰到灾情轻重、粮食转运的交通要道,都记载在册子上。李用清 深究这次大灾的根源是山西省全省田中都种满了罂粟花,必须将罂粟花铲掉改种庄稼,然后 才有希望聚集物力,百姓的元气才能恢复。李用清上书曾国荃详细论述。曾国荃担心山西刚 刚遭遇灾荒,禁烟效果缓慢,并且全国都没有禁烟,(山西禁烟)只能招致(下面)的埋怨。李 用清的意见终究没有被采纳。赈灾结束后,李用清拒绝朝廷的举荐和奖励。回到京城后,被 补为御史。中法之战刚有苗头时,张树生上奏以协助广西边防的缘由调用李用清。光绪七年, 被授予惠州知州。惠州境内原来就有很多盗贼,喜欢赌博,喜欢私斗。李用清诚心相待,教 化百姓,惠州的风俗稍有改变。 光绪八年,李用清被提升为贵州贵西道,第二年被越级提拔为贵州布政使,代理贵州巡 抚。李用清充实仓储,兴修农业设施,裁撤冗员,弹劾“吃空饷”的提督和总兵。他巡视各 地时,召集当地士子讲授儒家经传,当地文武官员围绕而听,都不约而同地显露出受感动的 表情。贵州土地贫瘠,当地百姓多种植鸦片,所产鸦片行销湘鄂赣粤诸省。李用清上奏禁止 种植鸦片的办法,分地区、限定时间(铲除鸦片)。他经常亲自出巡,督促铲除烟苗。当时有 人质疑他操之过急。光绪十一年秋天,皇帝下旨让他进京等待重新任职。接受皇帝接见时, 他仍然痛心疾首地陈说鸦片祸国殃民的情形,希望可以尽力挽回。不久后,李用清被任命为 代理陕西布政使。陕西大灾荒过后,需要给休养生息的机会,李用清仍然坚持严格禁烟。光 - 17 - 绪十四年,他再次回京等候重新任职。他就此称病回乡。回乡后担任晋阳书院主讲长达十年。 李用清对自己严格要求却勇于奉公。担任贵州布政使时,仓库中只有六万石粮食,一年多后, 存粮达到了十六万;担任陕西布政使时,仓库中有存粮三十万石,两年后存粮达到六十万石。 李用清到每一地任职时,都非常关注当地的桑棉编织。还组织疏浚了三源县龙渠,增加灌溉 面积千亩以上。他的俸禄并不用在自己身上,在贵州任职时自己购买了六千石粮食,在陕西 任职时购买了一万石粮食,以备不时之需。郑州黄河决口时,他捐献了两万两白银。光绪二 十四年,李用清去世,他的儿子李贵阳护送其灵枢返乡。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十三夜,同官载酒相别,不见月作① 刘克庄 怪事广寒殿,此夕不开关。林间乌鹊贺,暂得一枝安。只在浮云深处,谁驾长风挟取,明镜 忽飞还。玉兔呼不应,难觅臼中丹。 酒行深,歌听彻,笛吹残。嫦娥老去孤另,离别匹如闲②。待得银盘擎出,只怕玉峰醉倒,衰 病不禁寒。卿去我欲睡,孤负此湖山。 注:①本词作于淳佑元年(1241 年),理宗诏令刘克庄回临安奏事,因受御史金渊攻击而罢召 回之命,并降受闲差。②匹如闲,等闲、平常。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阕用“广寒殿”“玉兔”“臼中丹”等典故照应了题目中的“月”字。 B. “林间”一句与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在诗意和所用手法上颇为相似。 C. 下阕开头“酒行深”三句,将全词从对月夜的描写转到对词人的心态展示上。 D. 词人借盼望明月而不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因受谗言攻击而被贬谪的愤懑。 15. 有人认为“卿去我欲睡,孤负此湖山”中的“卿”是指月亮,有人认为是指题目中的“同 官”,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支持“同僚”说。 (1)“卿”是第二人称代词,用于指代同僚更加合适(从字义本身出发); (2)“卿去我欲睡”,去为离开之意,月亮在此句并未出现,理解为同僚离开,更符合诗句 意思(从具体语境出发); (3)题目中“同官载酒相别”,理解为同僚更能体现这首诗的饯别之意(从呼应题目出发); (4)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是词的一般结构,理解为同僚更符合下阕中表达的离别之情(从词 - 18 - 的篇章结构角度出发)。 支持“月亮”说。 (1)全词都是在说月亮,理解为月亮能保持全词内容的一致性(从全词内容角度理解); (2)“卿去我欲睡,孤负此湖山”,一句是景物描绘,理解为月亮更符合语境(从该词所在 具体语境理解); (3)题目中“不见月作”提示了写作动机,因此应该理解为月亮(从与题目呼应的角度理解); (4)用卿称呼月亮是一种拟人手法,更能体现诗人对于月亮喜爱以及不见月亮的失落(从具 体字句角度理解)。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林间乌鹊贺,暂得一枝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乌鹊只顾自己温饱,不顾长远 之计的短见。而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中,“惊鹊”动中寓静,把半夜“明月”下的景 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两者的诗意和所用手法并不相同。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学生要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 上概括得出自己的观点。 选择同僚或月亮,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选择“卿”是同僚,首先从字义来看,“卿”在古代 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用于对人的敬称或朋友之间的互相称呼,这里指代同僚更合适;从 具体语境来看,“卿去我欲睡”,“去”为离开之意,月亮在此句并未出现,理解为同僚离 开,更符合诗句的意思;从呼应题目的角度来看,题目中有“同官载酒相别”,理解为同僚 更能体现这首诗的饯别之意,使词的结构更加严谨;从词的篇章结构和抒发情感的角度来看, 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是词的一般结构,理解为同僚更符合下阕中表达的与“同官”的惜 别之情。 选择“卿”是月亮,是因为全词都是在说月亮,符合词的语境和诗人对月亮的情感,可以保 持诗歌的一致性;从具体语境来看,“卿去我欲睡,孤负此湖山”表达了因为不见月亮,看 - 19 - 不到这一带美好的湖光山色的遗憾之情,把“卿”理解为月亮更符合语境;从与题目呼应的 角度来看,题目中的“不见月作”提示了写作动机,因此“卿”应该理解为月亮,也使词的 结构更加严谨;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卿”在古代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用于对人的敬称 或朋友之间的互相称呼,这里用“卿”称呼月亮可以看做一种拟人手法,更能体现诗人对于 月亮喜爱以及不见月亮的失落。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展现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富足、欢悦的气象, 进而表达了诗人对这里淳朴民风的赞美。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展现了琵琶女演奏的乐曲从欢乐明快到幽怨滞涩的 转变。 (3)《阿房宫赋》中杜牧借“_______,_______”一句强烈对比的句子,谴责了秦始皇一方 面对人民盘剥无度,另一方面却像对待泥沙一样浪费人民的血汗。 【答案】 (1). 莫笑农家腊酒浑 (2). 丰年留客足鸡豚 (3). 间关莺语花底滑 (4). 幽咽泉流冰下难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 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浑”“豚”“莺”“幽”“锱铢”。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 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 - 20 - 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 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骨法用笔是国画中最为主要的作画技巧。“骨法”是用来泛指国画中一切外物的轮廓描 写。在魏晋时期,骨法的称谓多见于对人物性格的 ,如“风骨魁奇”。而骨法在画作 之中则是指整个画作的轮廓形象,即框架。“用笔”则是国画作画时的所有笔墨技巧。骨法 用笔即是指使用恰当的笔墨技巧将画作的形象以及质感呈现出来的过程。若将气韵生动看作 国画的 ,那么骨法用笔则为外在形象,二者相结合即为神形兼备。“谢赫六法”中的 “骨法”除了指画作中的整体形象以及画作元素的轮廓以外,还包括下笔的力量轻重。当时 在绘画技巧中,画作轮廓主要以勾勒之法,对于造型的准确性、人物体态的丰腴度、人物表 情的动感等只能依靠画家的用笔力量以及线条的准确性来表现。作画时力量的轻重将会决定 浓淡的变化以及其它元素的构图,可谓“ ”。中国画是用毛笔和墨来作画的,特别强 调笔法的运用与调节。( )点、线、面笔墨 ,浓淡运用恰到好处,对国画创作 起到重大影响。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描述 灵魂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变化无常 B. 评价 精神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变化无常 C. 描述 灵魂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变化多端 D. 评价 精神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变化多端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运笔短、侧为线;运笔长、侧为点;运笔大块、侧为面。 B. 运笔长、侧为线;运笔短、侧为点;运笔大块、侧为面。 C. 运笔短、侧为点;运笔长、侧为线;运笔大块、侧为面。 D. 运笔大块、侧为点;运笔长、侧为线;运笔短、侧为面。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时在绘画技巧中,画作轮廓主要以勾勒之法,造型的准确性、人物体态的丰腴度、人物 表情的动感等只能依靠画家的用笔力量以及线条的准确性来表现。 B. 在当时的绘画技巧中,画作轮廓主要以勾勒之法来实现,造型的准确性、人物体态的丰腴 度、人物表情的动感等只能依靠画家的用笔力量以及线条的准确性来表现。 - 21 - C. 当时在绘画技巧中,主要以勾勒之法来展现画作轮廓,只能依靠画家的用笔力量以及线条 的准确性来表现造型的准确性、人物体态的丰腴度、人物表情的动感等。 D. 在当时的绘画技巧中,画作轮廓主要以勾勒之法来实现,对于造型的准确性、人物体态的 丰腴度、人物表情的动感等只能依靠画家的用笔力量以及线条的准确性来表现。 【答案】17. D 18. C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词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 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词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 解透彻词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差别;千里之堤,溃于蚁 穴: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这里强调“作画时力量的轻重将会决定浓淡的变化以及其它 元素的构图”,后者不合语境。排除 B、C; 变化多端,指变化极多;变化无常: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难以捉摸。画家是能够 控制笔法的,因此用“无常”并不合适,排除 A。 描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阐述。评价: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 后的结论。结合语境,强调“在魏晋时期,骨法的称谓多见于对人物性格的”判定,用“评 价”合适。 灵魂:心灵、思想。精神:指意识、思维、神志等或内容的实质所在。结合语境,强调“若 将气韵生动看作国画的”实质所在,用“精神”合适。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 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 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结合后文“点、线、面笔墨”的排列顺序看,可以排除 AB; D 项,“运笔大块”为点,“运笔短”为面的内容不合常识逻辑。 故选 C。 - 22 -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 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当时在绘画技巧中”的“当时”的语序不对,应该改成“在当时的绘画技巧中”。可以排 除 AC; “画作轮廓主要以勾勒之法”缺少动词,应该改为“画作轮廓主要以勾勒之法来实现”;“对 于”使用赘余,应该去掉。可以排除 D。 故选 B。 【点睛】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句,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 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 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 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可是,古代的书跟我们的时代差距那么大,西方的书跟我们的思维习惯那样不同,①_______, 与那些伟大的作者共同探讨人生的奥义呢?金克木提供的方法是“福尔摩斯式读书法”。在 金克木看来,②_______,不能用战战兢兢唯恐作者打手心读法,更不能用以对方为敌人的读 法,而是把他当作朋友共同谈论的读法。“一旦能和作者同步走,尽管路途坎坷,仍会发现 其中隐隐有福尔摩斯在侦探什么,要求剖解什么疑难案件、猜谜、辩论、宣判。”这里有两 层意思:一层是要有尚友古人的胸襟和气魄,敢于并且从容地跟作者交朋友;一层是跟着作 者的思路前进,看他对问题的描述或论证能否说服我们。这样做也有两重收获:③_______; 二是读会的书就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答案】 (1). (1)如何拆除这些壁垒(明白作者的言外之意); (2). (2)要真正 读懂一本书; (3). (3)一是读书时始终兴致盎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 主要意思,然后再根据前后文推断括号处要表达的意思。 由上句“古代的书跟我们的时代差距那么大,西方的书跟我们的思维习惯那样不同”可知, 这些书我们理解起来都很有难度,联系下文“与那些伟大的作者共同探讨人生的奥义”可知, 此处应为如何理解这些有难度的书籍;联系下文读书的方法可知,第二处应为要读懂一本书; - 23 - 由语境“两重收获”中“二是读会的书就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对应前文“两层意思”中 的第二个“跟着作者的思路前进,看他对问题的描述或论证能否说服我们”可知,第三处的 句子的意思应与“要有尚友古人的胸襟和气魄,敢于并且从容地跟作者交朋友”相对应,此 处应指读书时意兴盎然,注意句式要与后一句一致 。 21.请对下面这封父子通信的片段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5 个字。 亲爱的孩子,当你读了一些书,经了一些事,你就会明白,一位“温而厉”的老师是怎样 重要。你要知道,好的教师,必然是宽严相济、奖罚分明的,盲目的鼓励和宽容,只能培育 出温室的花朵。如果你在学校整天地浑浑噩噩不学无术,老师会以他的方式批评你,你不要 充耳不闻;老师以他的方式惩戒你,你不要心怀不满,更不要指望我们站在你那边,去状告 老师。相反,我们一定会感谢老师,因为他在尽自己的努力教育你。你可以不为我们学习, 但你必须为自己而战;你的学历和资质、修为与德行,是你学生时代必修的课程也是你立足 社会的名片。孩子,学会懂得规则,在规则中懂得敬畏,在敬畏中丰富生命。 【答案】(1)教师的严格要求对孩子很重要,(2)可以让孩子学会规则、懂得敬畏,(3)避 免在学校中过度放纵,(4)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5)父母会支持老师的严格要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在于注意理清语段内容,提取 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注意字数限制。 从“你就会明白,一位‘温而厉’的老师是怎样重要。你要知道,好的教师,必然是宽严相 济、奖罚分明的,盲目的鼓励和宽容,只能培育出温室的花朵”可以概括出教师的严格要求 对孩子很重要;从“如果你在学校整天地浑浑噩噩不学无术,老师会以他的方式批评你,你 不要充耳不闻;老师以他的方式惩戒你,你不要心怀不满,更不要指望我们站在你那边,去 状告老师”“相反,我们一定会感谢老师,因为他在尽自己的努力教育你”可以概括出要避 免在学校中过度放纵,父母会支持老师的严格要求;从“你可以不为我们学习,但你必须为 自己而战;你的学历和资质、修为与德行,是你学生时代必修的课程也是你立足社会的名片” 可以概括出要获得更好的成长;从“孩子,学会懂得规则,在规则中懂得敬畏,在敬畏中丰 富生命”可以概括出要让孩子学会规则、懂得敬畏。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 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 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 - 24 - 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 月 27 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 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龙飞中学组织全师生学习文件,并组织讨论。在师生的讨 论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下面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现象: ①邻居家的小学生说:爸爸妈妈教育我,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要扫大街、 进工厂、送外卖…… ②你们的班规规定:同学犯错误,要进行“劳动改造”,比如擦黑板或者扫地一周等, 劳动成为了一种惩罚…… ③学校里的“劳动课”变成了手工艺品展示课,陶艺、手工、剪纸……琳琅满目、轻松 愉快,但是让人感觉不到劳动应有的厚重、艰辛…… ④植树节,学校组织大家义务植物,好容易走出校门的同学们把这次劳动教育变成了充 满零食、饮料和笑声的狂欢…… ⑤“劳动课”“通用技术课”变成了课表上的课,课本只有上级检查时才会拿出来一 下…… 类似的现象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存在?它引发了你对劳动教育的哪些深入思考?请给本市 教育局长写一封信,阐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 年,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培养劳动精神无分贫富 ——致教育局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局长: 您好! 冒昧来信,还请海涵。最近,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规划被提上日程,学校积极反应,学 习文件,组织活动。 “劳动教育”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看似情势一片大好。可是,在 体验过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之后,我感到,学校的很多活动多是形式大于内容,噱头高 过实际。 - 25 - 如果一个学生在做着打扫卫生的劳动,却仍旧对清洁工的工作嗤之以鼻;如果老师激情 昂扬地倡导学生要热爱劳动,却又以让违纪学生扫一周地作为惩罚;如果在实践园地里种菜 时,同学们在翻过的土地里你追我逐,甚至拿浇地水管互相喷水玩耍……这样的劳动教育, 会有真正的效果吗? 所以我认为,要进行劳动教育,首先要进行思想教育。要树立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要 是劳动,就能为社会增加财富,就是为社会服务的观点,从而养成劳动光荣、不劳为耻的思 想品德。 劳动教育日益受到各地、各学校重视,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劳动精神不分贫富,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懂得,幸福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只有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真正 的成长。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建立崇尚劳动的价值共识和行动自觉,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应该看到, 无论是劳动机会减少还是劳动意识缺乏,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过 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目标,无论是一般的家庭劳动还是专门的劳动教育,常被有意 无意忽视或置于次要地位,似乎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这其实是教育理 念的极大缺陷,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轻视劳动甚至希望不劳而获的恶习, 这值得深刻反思。 有的大学为此开设“勤劳奖学金”,这固然能引导没有家庭经济压力的学生多参加劳动, 但毕竟只能起到纠偏的作用,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则是教育全过程才能完成的 事。否则,既是行动上有所改变,但观念和习惯上却未必真能奏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既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不是靠简单的“课程”就能 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 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增长生活的技能,增强 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劳动教育效果。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 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 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认 真学习领会这一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事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要不断创新思维,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真擘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培养一代有真学问、真本领,而又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所以,我希望学校的劳动教育能落在实处,而这需要教育局高瞻远瞩,统筹规划。若能 - 26 - 考虑并采纳我的意见,我将感激不尽! 此致 敬礼! 一名高中生 2020 年×年×月×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及写作方法: 1、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 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 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 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 题问题;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 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 “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 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这篇作文的立意上承 2019 年全国 1 卷,是对这道题的进一步深化。本题和全国卷保持了一致 的命题思路。 关注时政热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具有指 导意义的文件,需要教师和考生关注。 贴近学生生活:列举了学生生活常见的一些对于劳动“异化”的现象,让学生们从反面关注 并思考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虚拟了一次征文活动,这是每一位学生都很熟悉的、在学校生活中都 会遇到。 低门槛,高上限:每位同学都有能力完成写作任务;但是要高水平地完成任务,还需要考生 具备较好的抽象能力与分析能力。 要很好的完成写作任务,考生要从这些现象(也包括生活中类似现象)中归纳和抽象,能看 到这些不和谐现象的本质,是现今人们在观念层面对于劳动的“异化”,并进一步思考这些 异化给学生带来的劳动观念上的危害。 - 27 - 现象一和二是对劳动的“丑化”“污名化”。这样的行为使学生将劳动与被迫的、强制的、 消极的和痛苦的心理感受连在一起,对劳动就会尝试一种厌恶心理,劳动的教育意义彻底被 遮蔽了。 现象三和现象五是对劳动的“窄化”和“弱化”。把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等同于劳 动教育,使劳动教育沦为智育的附庸,让学生失去了真正意义上劳动所带来的切身体认。 现象三和现象四是对劳动的“娱乐化”,劳动教育俨然已经完全蜕变为一种娱乐活动,整个 过程是多了观光的轻佻、少了教育的厚重,会让学生产生劳动是很轻松的错觉。 只有经过上面的归纳和分析,这篇文章才能穿透肤浅表象,走向深入。 当然思辨能力的更好的同学还可以参考 2019 年全国 1 卷的命题思路,进行进一步思考:导致 这些错误现象和错误观念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这种错误观念与我们劳动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导向有密切关系。长久以来,我们的劳动教育 是应需的、功利的,强调技能、效用,强调外力驱动。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推演,一切对于未 来生活和个人发展没有太多实际用途的技能,都是不值得花费时间学习;即便将来需要,用 到时再学也不算晚;甚至直接外包给专业服务人员或者机器人也未尝不可。“应需”论并非 没有道理,但它对于劳动的理解过于狭隘。片面认识劳动的意义是有极大危害的,它会导致 全社会对于劳动意义的扭曲和矮化。如果全社会都认为劳动的最大目的是获得物质的富裕, 那么工作和劳动就变成了付出时间获取报酬的手段。按照这个逻辑,多劳多得固然不错,但 是少劳多得不是更好吗?不劳而得不是更好吗? 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劳动“应需”的一面,更应该看到它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 中的意义和价值;劳动对人的价值,不仅应该满足换取报酬、满足物质需求,更应该是人的 本质需要。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精神的,它对于中学生成长中的生命、祖国未 来的建设者,尤其重要。这也是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 教育的意见》的深层原因。学生未必能有这样的见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进 行必要的引导和提升。 【立意】1.改变观念,尊重普通劳动者。 2.劳动是最高贵的事业。 3.不要让劳动成为花架子。 4.正确认识劳动。 5.让真正的劳动进入校园。 - 28 - 6.劳动彰显人的价值。 【素材】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变世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 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中华民族自古以勤劳勇敢著称,劳动是维系种 族繁衍生息的唯一方式,没有劳动,人类的文明史不可想象。我们今天大力倡导劳动教育意 义重大。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可以对学生的成长、人格的完善 等影响深远,为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2. 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是一个人得以发展的基础。首先,劳动能使儿童的肌 体充满活力,改善肌体的各种生理素质,包括呼吸、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机能,促进儿童 的身体发育。其次,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做出努力、耗费精力,要做 出劳动成果,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因而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责任心、情感和意志 等思想品质。从小培养儿童的自信、自强就要从劳动教育开始。第三,认识劳动是产生财富 的源泉,从而培养起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3.2015 年我们参观了芬兰教育,发现他们非常重视儿童的劳动教育。一个孩子在木工车间一 学期要做成一件产品,如小板凳、小书架,他要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 困难。这就培养了他的创造意识和精神。我们访问了一所教育学院,那里设有教育技术实验 室,我们以为是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看了才知道,原来都是木工、金工、缝纫、刺绣等手 工车间。他们要求师范生都有这些劳动手艺,将来能够去教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4.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体力发展和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尊重劳动的思想品德。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不是凭空想出 来的,而是在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这里说的劳动既包括脑力劳动,也包括体力劳动。 所以,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的思维,劳动也促进了人类进步。 【结构】本文标题即论点,旗帜鲜明。接着通过材料内容和实际学校劳动教育情形的感受, 引出中心论点。并指出劳动意识缺乏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目标, 劳动教育常被有意无意忽视或置于次要地位。以开设“勤劳奖学金”的例子指出培养学生的 劳动精神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规划和设计,结尾点题。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 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 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 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 - 29 - 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 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 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 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 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 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 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 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 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 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 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3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