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 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案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修辞手法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②请指出×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①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技巧)?‎ ‎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③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中的×句作简要赏析。‎ 艺术构思 ‎①本诗在构思方面有何技巧?‎ ‎②某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③本诗中的×句和×句是什么关系?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 ‎④诗中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达方式 ‎①全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②全诗是如何描写××事物(景物)的?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③简析作品××的描写角度。‎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诗歌关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分值控制在3~6分之间。从近五年全国的考试情况来看,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命题率达90%,基本上是表达技巧加上语言、形象或情感的出题方式。‎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么写”‎ 的范畴。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各种技巧。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 答题思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产生的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 答题模板 答题范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答一两种即可。‎ ‎☞ 模板对接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层递、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白描、绘声绘色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 对比、 对偶、 反问、设问、引用等。‎ ‎4.结构手法: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 (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问颈联的艺术手法有哪些,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第一步,综合考查全诗,我们发现,这首诗前三联重在描绘景物,尾联抒情。首联写了小路洁净无尘,颔联写紫烟渐散和天晴日丽,颈联承接上两联,写了红花沾雨和绿柳轻拂的景象。第二步,审准要求,题干说“哪些艺术手法”,说明要多角度分析,全面把握。从“红”“香”“湿”等词语可以分析出诗人从视觉、嗅觉、触觉方面细致描绘景物;从“红”“香”“湿”三字的角度看,是通感手法的运用;从“柳拂”来分析,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态,是比拟(拟人)手法;从两个句子的整体结构来看,则是运用对仗手法。第三步,归纳答案,注意分析艺术手法的使用效果,如对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的烘托作用。‎ ‎【答案】 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诗意】 在万物青葱的春天,飘然下起了一场小雨,各条小路上因车马扬起的灰尘被一洗而净。渐渐散去的紫烟轻轻地笼罩在皇城上空,天气稍稍放晴,日光越发明丽耀眼。红色的花瓣不时地飞上我们的衣袖,湿润的红花的香气仿佛也是湿润的;葱翠的柳枝随风轻摇,轻拂在我们的马鞍上,带着无限的柔情蜜意。尽管领略这无限的风光吧!让我们开怀痛饮以助兴,此时此刻,都城里谁才是如此悠闲惬意的人?‎ ‎1.(2016·山东烟台市高三考试)阅读下而的宋词,回答问题。‎ 沙 塞 子①‎ 朱敦儒 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 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 ‎【注】 ①朱敦儒,北宋词人。本词为靖康之难后,作者流落岭南时所作。‎ ‎(1)结合上阕的内容,简要说明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鉴赏上阕,要抓住“万里飘零”“不见凤楼龙阙”“泪”“愁”,结合注解,多角度作答。(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下阕写景句较多,可考虑景情关系,“红蕉”与下阕前几个意象色调不一样,考虑“以乐景写哀情”;“水西流”的反常用来反衬内心的悲痛。‎ ‎【答案】 (1)词人飘零岭南,触景生情,眼含泪水,借酒浇愁,徒增哀愁,表达了流落异乡的悲苦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故国不再,时光飞逝,回归无期,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怀国之情。‎ ‎(2)一是借景抒情,借树木错杂缠绕、瘴云浮动而不见天日的蛮荒之景,抒发了词人沉郁伤感之情;二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红蕉的明艳美丽和江水西流反衬了词人内心悲痛之深。‎ ‎【诗意】 我流落到岭南这个离家万里的陌生地,看那山山水水,都是陌生 的。我眼含泪水,借酒浇愁,也只是徒增哀愁罢了。那凤楼龙阙在哪里?山河破碎,故国不再。‎ 傍晚时分,江亭边,满眼是南木环绕,阴云密布,只是那明艳的芭蕉和西流的江水分明刺痛了我的心。‎ ‎2.(2016·陕西汉中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定 西 番 牛 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1)下阕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词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下阙写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寥廓,残星暗淡。戍楼之间回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注意“望”“数声呜咽”。(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这首词,是描写边塞风物,表现征人的乡愁。注意“月明”“梦长安”“乡思”。其次注意体会“边塞”意象的色调:“冷”“寒”“残”“呜咽”,属于冷色调,表达征战之苦,写边塞环境恶劣,体会战士之愁。‎ ‎【答案】 (1)下阕描绘了一幅悲凉、凄冷的边塞夜景图,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作者仰望夜空,高天寥廓,残星暗淡,飞雪漫漫;听到将尽的更漏、呜咽沉郁的角声。这些视觉形象和悠远的听觉形象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惨淡凄寒的景色,将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塞 外荒寒,征人梦苦,跃然纸上。‎ ‎(2)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通过明月千里、梦回长安、凝望高天的细节描写直接抒情,表达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对边关艰苦生活的厌倦。金甲冰冷、戍楼苦寒,把将士的内心情感融入景中。③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写了如泣如诉的角声、凄冷残星,以景衬情。(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诗意】 明月千里照着长城,将士的盔甲寒冷如冰,戍楼上寒风凛冽,又把长安吹入梦中。‎ 思乡的时候仰望苍天,苍天像思愁浩渺无边。更漏的残声里残星稀落,城头响起几声呜咽的号角,在纷飞的大雪中回荡。‎ ‎3.(2016·湖北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①宋淳化二年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体会这首诗的情感,‎ 注意前三联写景句子里景物的特点,“菊初黄”“胭脂色”“白雪香”,景物优美迷人,“信马悠悠野兴长”体现作者的惬意。尾联诗意有了明显转折,“忽惆怅”“似吾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如颔联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本题可从修辞、动静、对比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突出了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同时,也暗含诗人宦途失意和有家不得归的悲凉。(意对即可)‎ ‎(2)①拟人手法。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初秋晚景。‎ ‎②比喻手法。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的红色与“荞麦花”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色有香。③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④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答出两点即可)‎ ‎【诗意】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傍晚,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数座山峰伫立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像极了我家乡的风物!‎ ‎4.(2016·河北石家庄市高三调研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慢 柳 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1)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考查词句的结构技巧的作用,词句出现在上阕结尾,承上启下。(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作者身为“楚客”,“伤怀念远”,思乡之情体现得比较明显;下阕“脉脉人千里”“两处风情”“离肠”又有思人之情。‎ ‎【答案】 (1)①承上启下。“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到下阕的抒情。②“伤怀念远”,直接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2)①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②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 ‎【诗意】 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楚乡作客,登高望远,正逢这样的暮秋天气。传来了稀疏的捣衣声,断断续续回响在残阳里。面对这傍晚景象,我心怀伤感,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 相思的人在千里之外,两处相思却相隔万里千山。雨后天晴,秋高气爽,能看到远方的十二峰,十二峰依旧是那样的翠绿。长久无语,谁能懂我此刻的心情?就是我把这离肠万种的心情写出来,又怎么能寄去,托谁寄出去?‎ ‎5.(2015·江西宜春四校联合)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贼平[注]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 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 ‎(1)除借景抒情外,这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绪?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解答此题要从全诗的角度宏观分析,同时要熟悉表现手法的种类。全诗八句,前三句写诗人与朋友在战乱时一同从北方避居南方,日夜思乡而头生白发,写的是现实情景,属于实写;后五句写了友人独自还乡的情景,是想象的内容,属于虚写。由此便可得出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2)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多种情感。首先从标题“贼平”就可以看出诗人对“安史之乱”的痛恨之情。“他乡生白发”表现了在战乱时期流落他乡不得北归的惆怅。“残垒”“故关”“寒禽”“衰草”则表现了对故国残破的悲痛叹惜。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后两联中也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从全诗来看,国家大乱初平,人生白发,也表现了对岁月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前途的忧虑。‎ ‎【答案】 (1)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实写,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途中 的寂寞、艰辛、愁容不展。虚实结合,互为补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 ‎(2)①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战争)的痛恨之情。②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③对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④对友人“北归”旅途艰辛的牵挂之情。⑤对岁月易逝,人生多舛的感慨。(答出三点即可)‎ ‎【诗意】 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避居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