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2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二节 突破核心考点 训练规范养成 考点一 筛选文本信息 ‎[考点阐释]‎ 筛选是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就是对筛选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考查对已经筛选并整合的信息进行正误判断。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圈点→比对→判断”。‎ ‎[解题方略]‎ ‎“3步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一步:审题→明确筛选的标准 审读题干,明确筛选整合的标准和要求。在此基础上阅读文本,可采取逐句快读的方法,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步:查找→细心筛选信息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查找信息:‎ ‎1.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上,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2.借助标志语 第三步:比对→排除确认答案 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比对,看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对于有增加、减少或转移表达的部分,要仔细辨认。看选项是否设置了陷阱,形成了干扰。设置了陷阱的选项,就是与原文表达不同的选项,依据题干要求就可以准确选择。‎ ‎[典例剖析]‎ ‎[例1]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3分)‎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解题思维]——对照纠错,查漏补缺 第一步,审题→明确筛选的标准 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迅速浏览四个选项,把握每个选项信息的关键点。‎ 第二步,利用选项中的关键词,投石探波,锁定信息区间。‎ A项的关键词是“郑和下西洋”“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信息区是第一段。B项的关键词是“原料本土化”,其信息区是第二段。C项的关键词是“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和“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其信息区是第三段。D项的关键词是“中外文明交融”和“社会向多元转型”,其信息区是第三段。‎ 第三步,题文比对,得出答案。‎ 选项 分析 A项 原文 表述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比对 分析 原文跟选项比对可知,选项正确。‎ B项 原文 表述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比对 分析 选项与“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成为世界时尚”比对可知,“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的说法不符合文意。‎ C项 原文 表述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比对 分析 与原文“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比对可知,选项把“明初”转述称为“明代社会”,属于偷换概念。选项“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的说法属无中生有,是“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反映了明代中国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D项 原文 表述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比对 分析 选项“从而”一词强加因果,青花瓷“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条件。‎ ‎【答案】 A 考点二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阐释]‎ 论证类选择题作为2017年全国卷新出现的题型,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对文本说理逻辑思路的把握能力。‎ ‎1.“分析论点”一是要求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所要阐明的见解或主张,也就是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二是要求感知每一段或每一层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要把握文章的分论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和主张。其他的论点(一般称为分论点)是为它服务的。‎ ‎2.“分析论据”就是要求分析文章所用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及其表达效果。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概述的事实论据有时容易被忽略,考生要特别重视。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公式等。此外,反映人类生活经验和自然规律的名人名言、谚语、箴言等,也属道理论据。‎ ‎3.“分析论证方法”就是要求分析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就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解题方略]‎ 依据选项类型,“对症下药”准确解题 选项类型 解题技巧 ‎1.从文本整体阅读设题:如整体的论证思路、论证角度、论证重点、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等。‎ ‎①整体把握文意:通读全文,画出论题(论点),明确立论角度或前提;梳理论证层次,画出每层次中的论证角度和论据,明确其论证方法;画出结论内容,进一步明确文章观点。‎ ‎②分析对照选项:依据上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分析对照相关选项,看论证思路分析是否合理、论证角度是否正确、论证重点的分析是否吻合、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否恰当。‎ ‎2.从文本局部阅读设题:如每个论证层段内的论证思路、论证重点、论据使用、论证方法等。‎ ‎①局部细研文段:明确每个论证层段的论题、论证思路、论证重点、论据使用、论证方法。‎ ‎②分析对照选项:依据上述对论证层段的研读,分析对照相关选项,核对其分析是否与原文一致。‎ ‎[典例剖析]‎ ‎[例2]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阅读文本见本节题型1[典例剖析]。‎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解题思维]——对照纠错,查漏补缺 第一步,读全文,把握文章思路。‎ 全文共三段,阐述了青花瓷崛起的轨迹,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步,析层意,明确论证内容。‎ 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第二段,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第三段,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第三步,比题文,确定正确答案。‎ 选项 分析 A项 原文 表述 第一段。‎ 比对 分析 ‎“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与原文“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比对可知,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审美观念更新”无中生有。‎ B项 原文 表述 第二段。‎ 比对 分析 与文中“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等句比对可知,该项表述符合文意。‎ C项 原文 表述 第三段。‎ 比对 分析 与第三段“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比对可知,该项表述符合文意。‎ D项 原文 表述 全文。‎ 比对 分析 选项与全文思路比对,符合文意。‎ ‎【答案】 A 考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所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有的则是间接表述;有的是集中表述,有的则是分散表述。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究竟是批评还是支持,抑或是有一定的保留。‎ 通常情况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比较鲜明的,这些观点态度常常集中表现在全文的中心句和段落的中心句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两类中心句,就可以做到。但有时候作者的观点、态度隐含在文章的表述之中,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从分析句子间的语意关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从材料出发,推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方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整体大意,前后联系,思考问题 主要是通过重要的句子吃透文本观点,注意区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作者常常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要注意区辨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本人的。同时理清文章的思路框架,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意,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步,将题中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 ‎ ‎ 第三步,反复推敲,验证答案 可以结合“逻辑推理法”‎ 做出判断。考生答完题后应该回头再进行一番推敲、比对,验证所选的答案是否正确。‎ ‎[典例剖析]‎ ‎[例3]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3分)‎ 阅读文本见本节题型1[典例剖析]。‎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解题思维]——对照纠错,查漏补缺 第一步,读全文,把握文章思路。‎ 本文阐述了青花瓷崛起的轨迹,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步,比题文,确定正确答案。‎ 选项 分析 A项 原文 表述 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比对 分析 与原文比对可知,该项推断正确。‎ B项 原文 表述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比对 分析 与原文比对可知,“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并非绝对,既然不是绝对的,也就不能推出“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这一结论。‎ C、D项 原文 表述 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比对 分析 与原文比对可知,这两项推断正确。‎ ‎【答案】 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