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题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 439 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 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丝绸之路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 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D. 我们不仅要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的重要贡献,而且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B. 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的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C. 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 作者认为丝绸之路似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一条纽带。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 “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C. 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 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和思想。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忽略了原文中的“大体”,变或然为必然。B项,对原文 “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 中的“其”理解不准确,选项中“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原文“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明显出入。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因草原古道的开通,促进了交流,但并不一定是为了交流才开通古道。 2. 试题分析:文中只说回纥是这样。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A混淆范围。 3. 试题分析:A项,还为了“经营西域”; B项, “将”错,是“进一步”。原文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C项,“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错,强加因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②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③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④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⑤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⑥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⑦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⑧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⑨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⑩一日,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⑪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⑫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⑬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⑭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⑮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5. 小说第②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6. 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1)照应小说第①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2)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 (3)在整个故事的展开中起到线索的作用。 6. (1)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 (2)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 (3)富有心计,遇事冷静。察觉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鉴赏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海家的介绍。B项,“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第一步:本文可以从作者叙述、有关海爷的故事情节、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去鉴赏海爷的形象,根据相关内容概括人物特点:①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②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③精明通透,遇事冷静。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这几点。 点睛:分析形象方法归纳:①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②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次要人物和物象衬托)③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④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所选小说《侯银匠》,虽然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是小说的主要文字却是写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全面总结出侯菊的形象特点。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标题的好处,鉴赏与理解小说的标题,一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结合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结构、标题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本题按照这种思维方法回到原文整合,可以找到三个答题角度:①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②便于突出小说主题。③前后照应,情节更严谨合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关注,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 16 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 “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 GDP 已达 8000 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 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 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 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A. 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B. 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 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E. 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分的说理见长。 9. 《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AB 9. ①激发了国人读书的兴趣。 ②反思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③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④让人在骄躁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丝浪漫。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项,“功利心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强加因果;B项,“均”错。此处仅为李定广的观点;C项,陈更没有提到“诗歌的不足”。故选D。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C项,“更深刻”错;D项,“一致认为”错,材料中也指出了节目的不足;E项,“材料一诙谐幽默”错。故选A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材料一到材料三,注意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社会影响就是谈它的价值、作用、效果等的,从三者材料中认真筛选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指 20 岁。古代以男子 20 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女子 15 岁行加笄之礼,许嫁。 B. 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 翰林,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D. 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了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 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 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 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13. 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辽史•列传第三十三》)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向他人请求借贷,就要被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 (2)现在我是个已亡之国的卑贱俘虏,卑微、浅陋到极点,(却)受到过分的提拔,恩命优厚,怎么还敢犹豫不决,存有其他的非分之想。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本句断句“者”表示句中停顿,“寇盗所以滋者” ,“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两个连续谓语可以隔开,“今”是一句开头标志,可以与前文断开, “内……”,“外……”对称推断,可以断开,“则”得出结论的标志可以断开。 点睛:断句具体方法:(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然后,(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接着,找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2)虚词断句法。要注意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的虚词,放在句尾的语气词,还有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3)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4)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句子都有固定的格式,掌握了对断句帮助很大。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的理解。B 在古代,“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廪”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翻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要翻译到位,第一句中“求假于人”状语后置,“鬻,卖”、“割,割让”;第二句中,“至微至陋,卑微、浅陋到极点”、“蒙,蒙受”、“拔擢,提拔”、“盘桓,犹豫不决”、“所希冀,有其他的非分之想”。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他的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萧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不是我想要的。”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萧韩家奴)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任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华,让他做个诗友。(皇上)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萧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道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那么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 (萧韩家奴)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帝)又下诏晓谕他:“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逐渐亲近信任,每当入内侍候,都要赐座。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萧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 萧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删去。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官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萧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萧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白居易的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长安月夜①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释】①该诗为诗人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诗,诗人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到湖北江陵。 14.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在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 “羁病”交代了诗人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出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 C. 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了诗人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 这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E. 诗人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5. 这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时,运用的主要艺术技巧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1)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和愁苦。 (2)第二首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运用虚实结合,表现出了元白二人千里思念的深厚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诗词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B项,“表达出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D项,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有“春风”二字表明时令,而第二首诗可从“秋阴”看出时令。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第一首诗京城元宵之夜的热闹,“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一人愁”,孤单和愁苦,形成鲜明对比。第二首诗从题目“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和“江陵卑湿足秋阴”是想象对方的处境,这是虚写。以虚衬实,也叫“对写法”,是在思乡诗词中诗人从描写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抒发深挚的思亲怀人之情。第二首诗便是这种类型。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7 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句话,点明的人是庄子认为真正逍遥的三类人。 (2)杜甫在《蜀相》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 (3)《春江花月夜》中,作者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来描摹月光,同时也表现了月色带着离愁渗进思妇的心头,无法排除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至人无己, (2). 神人无功, (3). 圣人无名 (4). (2)三顾频烦天下计, (5). 两朝开济老臣心 (6). (3)玉户帘中卷不去, (7). 捣衣砧上拂还来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注意关键词语的书写,第一句三小句容易写颠倒,背的时候要记准确,第二句中“频烦”、第七句“砧”和“拂”容易错。 三、语言文字应用(18 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卢恩光等大老虎台上人前冠冕堂皇,一派正人君子的模样,背地里却男盗女娼,最终逃不了被人民唾弃的下场。 ②本世纪 80 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伴随文化市场的扩大和宗教复兴运动的兴起,一些原已销声匿迹多年的帮会借助于宗教的外形沉渣泛起,重新显现于社会舞台。 ③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④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弘一法师所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⑤广西南宁铁路局玉林工务段工长陈选英对自己求全责备,每天只要一上岗,就像一根上紧的发条,浑身有股使不完的劲。 ⑥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咬文嚼字。就像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无需多言,读者此时已经心领神会。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成语的理解和运用。①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使用正确。②沉渣泛起:已经沉到水底的渣滓又漂浮了起来。比喻已经绝迹了的腐朽、陈旧事物又重新出现。使用正确。③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从语境看应该是“不温不火”。④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符合语境。⑤求全责备:是指对别人苛求严格,使用错误。⑥咬文嚼字:形容过分斟酌字句而死抠字眼,多指读死书而忽视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可用在讲话时过分推敲字句以炫耀自己,略带贬义。应为“字斟句酌”。 点睛:成语题误点设置: 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对中国自身发展也有利。 B. 经过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C. 正好与如今将简单的道理表达得百折千回的风气相反,汪曾祺则把最复杂的事物写得明白如话,这与他洞察秋毫的功力是分不开的。 D. 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病的辨析和修改。A项语序不当。B项成分残缺,可加上与“实现了”相呼应的宾语“的转变”。D项搭配不当,“减弱”和“风险系数”搭配不当。 点睛:高考说明要求掌握的病句类型有六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语病的方法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这是我的高足,虽然年岁不大,但在研究方面很有自己的体会,你们可以好好交流交流。 B. 朋友之间肝胆相照,放心,你拜托我的事情我一定尽全力去做。 C. 昨晚自习,我在教室不慎丢失一本书,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谢谢。 D. 马老师端起酒杯说:“黄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高足”是敬辞,此处应用谦辞。B项“拜托”是敬辞,多用于托人办事。C项“从速”,抓紧时间,赶紧(做某事);语气是命令式的。 20. 下列文学常识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 大多是人神恋歌,包括《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九首作品。其中《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湘夫人》歌咏的是湘水女神对男神的思慕之词。 B. “乐府”是两汉时设置的音乐机关。魏晋六朝时,乐府由机关的名称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初唐乐府诗多袭用乐府旧题,元和四年(公元 809 年)以后,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拉开序幕。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口号。 C. “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一种,成熟于盛唐。有五言和七言两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或长律。八句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律诗要求全首通压一韵。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D. “表”是中国古代臣下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其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这种文体有自己特殊的格式,如开头要先写上表人的名,《出师表》《陈情表》的开头就有“臣亮言”“臣密言”字样;在这里,臣子对君主自称只能称名不能称字,也不能具姓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九歌》共11首(或10首)作品,还有《东皇太一》《国殇》《礼魂》;《湘夫人》应为湘水男神对湘水女神的思慕之词(一说为男神和女神互相表达思慕之词。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很多人认为他们可以消除自己的情绪,所以当有情绪时,_______①。实际上,情绪是一种能量,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只能释放和转化。面对情绪, ________②,因为当人们能看到自己的情绪,并坦诚地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时,情绪就得以释放。当然,当别人向我们宣泄情绪时,_____③,正是这种倾听的态度,才促成人们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答案】 (1). ①人们往往选择抑制它 (2). ②我们要直面并且敢于说出情绪 (3). ③我们要耐心倾听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压抑”,第②空注意后面的“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第③空注意后文“倾听”。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 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兴趣决定成功 兴趣爱好成就伟业,现在那些有着丰功伟绩的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而去选择的他们的事业。成功者更是层出不穷。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例如对绘画感兴趣的人,就把注意倾向于绘画,在言谈话语中也会表现出心向神往的情绪。 我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说,一次,记者询问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为什么当初选择数学。陈省身回答,别的都不会,只好做数学。无独有偶,另一位记者采访著名画家黄永玉,问他当初为什么学画,他的回答,也是别的什么都不会,只好作画。两位大师的话如出一辙,他们的成功证明了,兴趣对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好’他们的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字。 现在我是一名高中生,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可能许多人都说学习很累,说不喜欢学习,还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但自己喜欢的事何不是建立在学习上呢?我们有自己的爱好故是好,但我们同样要做的是为了我们的这个爱好去努力奋斗。成功人士都是经历了大风大浪才有了一番成就。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业,只有自己去奋力拼搏,才会有自己所理想的一番成就。 孔子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我们在同一个地方学习,但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学习者对学习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或对哪一科目产生兴趣,那么我们的喜爱的科目固然学得比别的好。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同样也是这样,中学时他对电子计算机的迷恋已使他在内心爱上了这一事业。他在学校独树一帜的表现既造就了盖茨的性格,又锤炼了他理智的素质。他身上禀赋的精力、热情、理智、坚韧、进取心、执着、竞争精神等才造就了今日我们所提及的被称为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 这么多人的成功都为我们的理想铺下了星光大道,只要我们走上去,闯过重重困难,成功将会属于我们。现在就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在学海中穿梭。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证明,兴趣对我们是多么重要。有了兴趣的同时也要为它不懈努力奋斗。有了兴趣才会专心的去做事情,才会做好每一件事。 【解析】试题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任务驱动型型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三个人说的话。写作要求是“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关于任务型作文的审题,一是应该研究“写作任务”,这是审题立意的方向和着力点。此题的任务“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这是“对象任务”,要求在这三人中选择一个你更欣赏的。“更”是说三个人都值得欣赏,优中选优,选择一个;“更”字更表明了写作方法,与后边的“权衡”是一个意思,即“在多维度比较中说理论证”,它表明的是思维任务。材料的含意就是材料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或者说哲理或道理。由于有三则材料,首先你必须一一分析出三则材料的含意,不准确分析出三则材料的含意,就无法进行“权衡”,也就无法回答“你更欣赏谁”。含意是你更欣赏谁的理由。先看第一则材料: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出身音乐世家喜欢音乐,可目前没有从事音乐工作;苏珊是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她很成功;从事音乐工作不可能了,做好手头的工作。注意材料中的“但”字,转折句,显然是强调后面的内容:做好正在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的工作也可以且必须做好)苏珊认为不喜欢的工作也应该且必须做好,那么是一种责任,有了责任感就会自觉地做好工作。材料二: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放弃了不喜欢的工作,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喜欢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干好。荆青认为喜欢的工作才能做好,那是一种兴趣,又喜欢又有兴趣,那是一种幸福。材料三:歌手王杰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王杰认为喜欢并感恩每一份工作,因为它带来了财富,丰富了人生的阅历,能更好地做好眼下的工作。二是理解“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这句话的意思。要求就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概括材料的内容其实就是“求同”,即三则材料都在说什么问题。此题的材料内容就是喜欢什么工作。三是“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这是思维驱动或说是思维任务。审题要思考,含意是什么,选择是什么,权衡都要思考,在表达中体现自己的独特的思考。权衡就是对比、类比,求同求异。使用的写作方法是比较思维。选择就是在分析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出“更欣赏谁”,这是明确立意。所以此题实际上规定了主要思维方式是:比较思维+因果思维。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