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4给文言材料断句学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4给文言材料断句学案新人教版

课案4 给文言材料断句 ‎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古代有些文献呈现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断句方法归类 ‎(一)看标志 ‎1.看对话词(曰、道、言、云等)‎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 解析:所有“曰”的地方都要断开,并且要明确“曰”的主语,这是断本语段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抓住语段中有三个人的行为以及句末语气词“乎”“邪”断开。‎ 答案: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 参考译文:王珪和温彦博一起进言说:“祖孝孙是品德美好、严谨的文人,陛下叫他去教授女乐手,还斥责他,天下人大概会认为文人不重要吧?”太宗生气地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信,却要顺从下属欺骗君主,替他劝说我吗?”温彦博害怕了,检讨错误,王珪不认错,说:“‎ - 7 -‎ 我原来侍奉隐太子,按罪应当处死,陛下怜悯我的性命(没有杀我),安排担任谏议大夫,让我尽忠竭力进行规谏,现在却怀疑我有私心,这是陛下亏待我,不是我辜负陛下。”‎ ‎2.看专有名词 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作主语还是宾语,作主语在其前停顿,作宾语在其后停顿。‎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前明门户之习,不止朝廷也,于诗亦然。当其盛时高杨张徐各自成家毫无门户一传而为七子再传而为钟谭为公安又再传而为虞山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处,各有乖谬处;总要平心静气,存其是而去其非。试思七子、钟、谭,若无当日之盛名,则虞山选《列朝诗》时,方将搜索于荒村寂寞之乡,得半句片言以传其人矣。敌必当王,射先中马:皆好名者之累也!‎ 解析:抓住人名“高杨张徐”“七子”“钟谭”“虞山”,大部分准确断句。再结合句段意思综合断句。‎ 答案:当其盛时/高杨张徐/各自成家/毫无门户/一传而为七子/再传而为钟谭/为公安/又再传而为虞山/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 参考译文:明朝的门户观念,不只是在朝廷上有,在作诗方面也有这样的表现。当明诗处于鼎盛时期,高、杨、张、徐各自成一家,却毫无门户观念。然而自他们之后,从明七子始,到后来的钟、谭及公安派,以及后来的虞山派,他们都互相攻击诋毁,打出各自的旗帜,真是十分可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因此应平心静气,保留正确的而去掉错误的。试想明七子、钟、谭,假如没有当时的盛名,那么虞山选录《列朝诗》时,必须从荒村野岭那无人知晓的地方搜集,只不过搜得只言片语传给后人罢了。攻敌一定要先擒王,射人一定要先射马。(批评人就要切中其要害,而门户观念)只不过是喜好名声的人的牵累罢了。‎ ‎(二)看虚词 - 7 -‎ 句首常用夫、盖、故、然、而、则、岂、然则、嗟夫、若夫等语气词。‎ 句末常用者、也、矣、乎、哉、耶、耳、焉等语气词。‎ 句中常用以、于、为、则、而等。‎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解析:以句末语气词“乎”“矣”“焉”等语气词大部分可断,再综合句式特点可断其他。‎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答案: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三)看修辞 ‎1.看顶真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解析:根据顶真修辞,可以把“相如相如”“秦王秦王”“左右左右”中间断开,再根据主语宾语的关系可断。‎ 答案: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2.看排比、对偶 - 7 -‎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解析:看排比“居则”“养则”“病则”“丧则”“祭则”,“居上”“为下”“在丑”可断开大部分,然后根据分总关系,句首虚词“虽”句末虚词“也”可断。‎ 答案: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的人,居于上位不骄傲,处于下位不作乱,在众人中不忿争。居上位骄傲就会危亡,在下位作乱就会招致刑罚,在众人之中忿争就会导致兵刃加身。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3.看反复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解析:根据重复出现“多欲”可以大致断出,句子对称“君子”“小人”“居官”“居乡”可以断出。‎ 答案: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参考译文:御孙说:“节俭,是最大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 - 7 -‎ 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在乡间当平民百姓的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四)看句式 文言文中有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孰与……乎”“为……所……”“受……于……”“……见……于”“其……乎”“何……为”“不……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解析:根据句式“……而……”“者……也”“以……则”可以断出大部分,然后根据句首虚词“故”“而”“盖”“以”等可以断出。‎ 答案: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参考译文: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五)看层次 无论叙述还是议论(包括对话),都有严谨的层次结构。如能分析其中的结构方式——总分式、层进式、转折式。因果式,就能从根本上帮助我们断句。‎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解析:文段讲孝的三个方面“衣饰”“语言”“行为”等,大的方面能断出,然后根据句式“非……不”,句子的对称,句首虚词“是故”“盖”可以断出。‎ - 7 -‎ 答案: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参考译文: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 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考生对文意理解的正确与否,而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因此要正确断句,一定要建立在对文章全面理解、透彻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理解,通读全文,熟读精思,然后运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顾及前后文,综合断句。‎ 断句的步骤 第一步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第三步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第四步 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乎情理。‎ 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选自清代刘大櫆《海峰先生文集》)‎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大致意思,文章借大慧寺之兴建,明大学士李东阳竟为太监所挟为其撰写碑文一事,讽刺官场患得患失,阿附权势之风,这样风气必然导致人臣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整体了解段意后,然后根据其他的断句方法进一步断句。‎ 答案: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官/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 7 -‎ 参考译文:作为人臣却患得患失,那么他们的归宿将是没有什么不去做。再说假使忧虑得到却果真得到了,忧虑失去却果真没有失去,我也安心我所得到的却让他们不忧虑?于是患得患失,而得失的衡量,最终又不可以靠自我来操纵;我自己能够自得其乐,又何必与那些宦寺官近呢?这就是我多次再读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的原因啊!‎ - 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