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实词(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实词(1)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进入高考实词考查范围的实词传说有200至300个,其实无论数量多少,肯定的一点十所考的实词,都曾经在我们课文中出现过,包括它的意义。所以,平时积累很重要,即便是看一些复习资料上的实词集锦也很有必要。我们课堂上不可能再拿那些可能进入考题的实词一个一个整理归纳出来讲,因为数量多,也因为一些资料已经整理了,大家自己看就是,不明白再一起探讨。课堂上老师重点讲解的是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1、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2、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4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 ○3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4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解释的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5(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例○61993年的13题要求选择“子访得之”中“访”的词义,四个选项为“咨询”、“探望”、“寻求”、“访问”,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他身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词都不合文义。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简析]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 ‎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简析]“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极”与“倦”互文见义,疲倦。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文法讲究语言的工整,这是古文的又一显著特点。那么,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简析]“跬步”对“小流”, "跬"与"小"对应,又从足。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5、“尔无我诈,我无尔虞。”【宾语前置句,你没有欺诈我……】(《左传•宣公十五年》) “虞”对“诈”,可以推断“虞”即“欺骗”之意。    这也叫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6、追亡逐北(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7、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9、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9、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10、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 [简析]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另外,在文言文中,互文也常见。互文多为近义,联系互文也可帮助理解词义,例如: 1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殚 ”义可由 “竭”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译文:把那些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粮食都拿出去了,把他们家里的所有收入都拿出去了。 古人作文,讲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中“囊括”、可根据“席卷”、“并吞”来推断;“八荒”可根据“天下”来推断。又如“岭峤微草,凌冬而凋;并汾乔木,望秋先损”中的“凌”和“望”是反义对文,由“凌”的意思“越过”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 ‎1、(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 (cuan4)”,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2、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怀信亻宅 傺(chì)(chi4)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3、《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4、《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1(2001年全国高考题)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简析]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2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3如1996年12题中解释“或遂寝而不行”中的“寝”字的意义,可联想到《周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暮寝而思之”中的“寝”,但此“寝”的意义为“睡下”、“躺下”之意,但试题中的“寝”用此法解释不通,引申为“停止”就合文意了。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2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考:敲打 ○3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 过:责备 ○4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趁:追赶 ○5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幸:希望 ‎ ‎(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联系成语,加以印证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2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395年试题12题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 ○4“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符合) ○516题“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胡乱),文句翻译题解题时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一下。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1(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2根据新老知识的联系推断 1 老知识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新知识:引次江北   《赤》 2老知识: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长)新知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  3老知识: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 》 (连……都,竟)新知识:曾不知老之将至  《兰》 4老知识: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 《过》 (以前)新知识:向之所欣……以为陈迹。   《兰》 ○3根据现代汉语推断 1  委命下吏   《过》  (委托) 2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兰》  (记录:记) 3  足以极视听之娱。 《兰》  (娱乐) 4  晤言一室之内  (会晤:会面  见面 ) 5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     《过》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7  沛公今事有急  《鸿》 有请  有劳各位  有幸参加 8  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务农)(从事)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1(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九)辨析词性法(根据对应的词的词性推知本词的词性)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十)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1“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论》)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2“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     为此举一反三,不妨粗略归纳形符意义如下: 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 )--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 --身体…… ○3《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 ○4“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有关; ○5“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6有许多学生对2001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令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7“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阀序》)的“带”半,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8“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的“危”字,会意字,从“厃(wēi)”,从“卩(节) ”。 “厃”是一个人站在高岸上的形象,“卩”是节止的意思。揣摩句义,不难知道这里不是指蜀道“危险”,而是感叹蜀道之“高”。 ○9又如“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锋,可知“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刃”用其本义)。 (十一)、引申法 ‎ 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 ○1.特殊向一般升申。如“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引”是会意字,右边的一竖表示弓弦拉到的程度和位置,“拉开弓”是其本义。由特指“拉弓”,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 ○2.具体向粗象引申。如“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后汉书•董卓传》)旋,从“”,本义是指旌旗随风飘转。由“转”引申为“快”,由“快”引申为“时间短、不久”之义,具体的“旗帜飘转”引申到抽象的“时间不长”。 ○3.因果引申。“好”,从女从子。“子”表男子,女子得男子以为伴表示貌美。《乐府诗集•陌上桑》有:“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取的就是此本义。貌美当然“好”,词义由此扩大引申开来。“晦”,日月不明,所以代指月末。唯其不明、晦暗,所以引申出“隐晦、隐藏”的意义来。 ○4.联想引申。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如“蒙”,从“屮屮”冡(mēng)声。本义:玉女、茑萝一类的蔓生草名。草性贱,丛则覆地,由此引申为“覆盖”“蒙蔽”等义。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佛。”(柳宗元《小石潭记》)蒙,覆盖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 随文引申推断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考虑。 (十二)组词法。 古汉语构成句的最小单位以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居多,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词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近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而且,双音节词汇的积累是我们小学到中学最重要的功课之一。 基于上述特点,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实词时,可以使用组词的方法,猜读其意义。 ○1“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沈括《雁荡山》)原者,本也。因为有所谓“原本”一词,据此猜度其词义为“推究……的(根本)原因”。另如:引、牵也,所谓“牵引”。悍,凶也,所谓“凶悍”。尤者,怨也,所谓“怨天尤人”。 ○2将下列单音节变复音节 1  用心躁也     《劝》   (浮躁) 2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  (和协) 3 距关,毋内诸侯     《鸿》    (接纳) 4君子生非异也   《劝》  (本性)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季》   (扶持  搀扶) 利用现代汉语的组词方式推断词义。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31994年14题中“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中“亲”可以组成“亲人”、“亲戚”、“母亲”、“亲自”等,根据上下文就可确定其意义。 (十三)根据文化常识法1.1989年广东题:惠王即位(燕惠王)  译为:燕惠王做了皇帝(错) 应译为:燕惠王做了国王2.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村镇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当童生,很长时间也没考中)3.项羽季父  《鸿》(楚国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4.冠者五六人  《侍坐》(成年人)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 ‎(十四)根据词法结构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推断词义。 ○1“亲故所知”,“亲故”是并列短语,学生不难明白“故”的含义是“故友”之意,那么“亲”与之是近义,是“亲戚”之意。 ○21995年第13题中的“如汝先群忠勤之士也”中“勤”的意思可由“忠”推之。 (十五)用析句法推断词义 在文言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根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 ○1如1996年17题“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中的“械”在句中要作动词用。再结合“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左忠毅公逸事》)中“械”为“刑具”之意。可推知试题中的“械”应作“戴上刑具”之意。 (十六)根据题意推断原因或根据 ○11993年第18题“李衡奔魏的原因是”可以用顺推法和逆推法来找答案。“奔魏”是结果,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条件)有哪些,可以根据这一逆推,在“奔魏”前面去找。“寻而帝立衡忧惧”是产生“奔魏”这一想法的直接原因,“衡数绳之以法”是害怕的(“忧惧”)原因,它和“不用卿言”而得罪新帝,又不听妻子的话,以至惶惶不安,是产生“奔魏”这一想法的间接原因。只有这样一步步推断,才能准确地找出答案。 上面谈的几种推断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要求采取其中的一种,也可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使解题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除了以上一些常见的方法之外,一些参考书上还列出了“通假推断法”“词语结构推断法”“比较推断法”等 。 ○1追亡逐北   因利乘便  《过》(逃亡的人、便利的地形) ○2 道芷阳间行  《鸿》(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 ○3 拔剑撞而破之  《鸿》 (击破) ○4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用瓦片做窗户) ○5 信:确实,相信,信用 烟涛微茫信难求  (状语:确实  副词) 楚王贪而信张仪  (谓语:相信  动词)信义著于四海    (主语:信用  名词) ○6 良将劲弩      《过》  (有劲  劲草) ○7 沛公军霸上  《鸿》  (谓语    名词作动词) 翻译文言实词要特别注意同形异义现象和通假现象。‎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