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崇仁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考 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秦汉、唐宋、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C.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D.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 ,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西伯利亚的温暖 冯有才 ①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时候,正值十二月,天寒地冻。而后,卡尔被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监工托可可夫斯基很严厉,工人们都非常恨他。 ②第二年二月的一天,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务,托可可夫斯基让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被托可可夫斯基喊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猜测:那名可怜的正在生病的工人,一定是被可恶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遗弃了或者处决了。 ③ 然而,不幸的事仍不断发生。还有一次,卡尔把木材抬上火车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下来,木材从车厢里滚落,砸到了一名沙皇士兵。托可可夫斯基顿时火了,他拿起了皮鞭,使劲地抽打着卡尔,还随手拿了一根木棒,朝卡尔的腿上砸去。卡尔能清楚地听到骨头碎裂的声音。随后,几名工友把受伤昏迷的卡尔抬回了小木屋。没有医生,又加上天气恶劣,卡尔的腿恢复得很慢,三个月后才能下地走路。他每走一步,都会对托可可夫斯基的仇恨加深一分。 ④战争即将结束的消息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大家都在心底高兴着,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托可可夫斯基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对大家的态度也开始收敛起来。但是,大家对他的仇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⑤一天早上,卡尔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从托可可夫斯基暖和的小屋传来的。卡尔赶忙跑过去,只见满头是血的托可可夫斯基躺在床上,看样子是受了很重的伤。托可可夫斯基努力睁开眼,看见卡尔后,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一个日记本放到卡尔的手上,对卡尔说,你会懂得的。卡尔接过日记本,托可可夫斯基便闭上了眼睛。卡尔迅速把日记本放进了衣服里,闻声而来的工友也走进了木屋。托可可夫斯基的妻子哭诉:凌晨,托可可夫斯基出门小便。天快亮的时候,她发现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马上去找,结果刚出门,就看见了躺在门口的血迹斑斑的丈夫。她知道,丈夫是因为仇恨被人打伤的,凶手一定是这一千多名工人中的某一个。 ⑥卡尔和工友们埋葬了托可可夫斯基,小心地翻开日记本,卡尔的心一阵阵刺痛。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一定会死了,因为是托可可夫斯基知道他患了肺炎后,让装运木材的火车把他送到了城里医治。 ⑦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托可可夫斯基在那一刻,看见了好几名子弹已经推上枪膛准备枪杀卡尔的士兵。 ⑧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这一千多名伐木工人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冬宫在几天前就下了命令要处决他们。 ⑨如果托可可夫斯基不死,这里就不会混乱,工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趁乱逃走。 ⑩ 除了卡尔,没有人知道托可可夫斯基是自杀的。卡尔把战争结束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工人们一阵沸腾,欢呼雀跃,瞬间便冲破了伐木场看守士兵的警戒,跑进了丛林深处。 ⑪卡尔并没有跑,而是走进了托可可夫斯基的小屋。他知道,从他得到日记本的那一刻起,他就应该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承担起责任。 ⑫ 后来,陆陆续续地又回来了几十个工人,卡尔把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给他们传阅。他们都选择了留下,在林场新建了许多小屋,建筑小屋所用的木材,都是托可可夫斯基提前囤积的。这一切,似乎都在托可可夫斯基的预料之中。 ⑬冬天的西伯利亚,仍有一个温暖的小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做托可可夫斯基村。村民们是那些伐木工人的后代,村子中还有一本族谱——那是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 ⑭日记本的扉页,是卡尔临终前一年写的一句话:只要有爱,再冷的地方,也会有温暖的时刻!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叙述了西伯利亚林场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为了挽救一千多名工人的生命,不怕别人误解,不惜牺牲生命的传奇故事,讴歌了托可可夫斯基人性的光辉。 B. 主人公托可可夫斯基在得知战争结束后,害怕不明真相的工人报复自己,所以对待工人们的态度也有所收敛。 C. 卡尔开始对托可可夫斯基充满仇恨,当了解真相后,不但留下来照顾其遗孀和孩子,而且找回逃走的工人,建立以“托可可夫斯基”为名的村庄来纪念他。 D. 本文语言妙趣横生,情节跌宕,前半部分写托可可夫斯基虐待工人遭仇恨,后半部分用日记本揭开真相,构思巧妙,欲扬先抑。 5、小说中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冯其庸的国学人生 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任何现代学科概括都有困难,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才最适合。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冯先生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和失亲之病,影响着他的家国观念。特别是他在无锡国专求学时期,思想得以升华,开始参与学生活动,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认定为进步青年,冯先生与他人不同的是,他一直在学习,并将勤奋品格保持了一生,他也因此兼济文献、文学、红学、书法、摄影、绘画、考古、戏曲等,远远超出了常人的余限,卓然一代文史书画大家。 “文化大革命”时,冯先生遭到批判,他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的理解,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它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他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已卯、庚辰,甲戌等早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进入《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究,成为红学大家。 关于治学读书,在冯先生看来,读书既要分类来读,又要连类来读,分类是通读专史、专书,是竖读;连类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冯先生认为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发生联想,获得精深的见解?但是,仅是横读,又会流于泛泛,停留于一般水平,“凡书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吾取其独到之处,则知有所得,知其不到处,则明以谋补也,”冯先生真是深得读书的精髓。因此,他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曾说:“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对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做定论。”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实地考察,调查其所记载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2005年,冯先生已离休。这时,中国人民大学请他出任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他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后来,他又和季羡 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20年间,他先后十赴新疆,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80多岁高龄,他还冒险纵穿罗布泊荒漠。他常说:“开发大西北,不研究西域怎么行?尤其是现在,民族和谐对于国家的稳定那么重要,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可以借鉴的真经。” 在冯先生心中,国学的最终使命是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继承古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境界应该世代相传。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这又何尝不是冯先生学术人生的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曾回忆,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震撼、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 (蒋肖斌《冯其庸去世,一生系“红楼”》) ②国学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也是我们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没有了她,一个民族就没有根底,就没有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就不能排除外来文化中不好的东西。 (董宏君《冯其庸: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以及失亲之痛,影响了冯先生的家国观念,注意冯先生的这段生活背景有助于深入了解冯先生的国学研究。 B. 冯先生读书时既分类又连类,把专史、专书阅读与通史、综合史阅读结合起来,从而明了其独到之处与不到之处,在广泛涉猎中获得精深见解。 C. 冯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后,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建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扩大了国学研究的范畴。 D. 冯先生年少时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被三藏法师的精神感染,这种精神在他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可见国学可以对人的精神面貌产生影响。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 之所以用“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因为先生在文献、文学、红学、书法、考古等方面都有涉猎,用任何现代学科都难以概括。 B. 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主要是通过解读故事情节来探究埋藏其中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从而进入《红楼梦》的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等的研究。 C. 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的时候,对地名及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考察,以确定古籍所反映的历史的真伪,这就是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D. 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其实也是用这首诗写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 E. 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国学,我们才能更好地排除随着外来文化而涌进来的一些消极的东西。 9. 作为国学大家,冯先生在治学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梅询,字昌言,宣州宣城人。少好学,有辞辨。进士及第,为利丰监判官。后以秘书省著作佐郎、御史台推勘官,预考进士于崇政殿,真宗过殿庐,奇其占对详敏,召试中书,除集贤院。 李继迁攻灵州急,吴淑上书请遣使谕秦、陇以西诸戎,使攻继迁。询亦请以朔方授潘罗支,使自攻取。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时契丹数侵河北,询请遣大臣临边督战,募游手击贼。又论曹玮、马知节才可用,傅潜、杨琼败当诛,田绍斌、王荣等可责其效以赎过,凡数十事,其言甚壮。 帝欲命知制诰,李沆力言其险薄望轻,不可用。后断田讼失实,降通判杭州,知苏州,就徙两浙转运副使,判三司开拆司。坐议天书,出知濠州。为湖北转运使,擅假驿马与邵晔子省亲疾而马死,夺官一级,降通判襄州,知鄂州,徙苏州,为陕西转运使。坐荐举朱能,贬怀州团练副使。又以善寇准,徙池州。复直集贤院,改直昭文馆、知荆南,擢龙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历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判流内铨,为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累迁给事中、知审官院。 仁宗御迩英阁,读《正说养民篇》,览历代户口登耗之数,顾谓侍臣曰“今天下民籍几何?”询对曰:“先帝所作,盖述前代帝王恭俭有节,则户口充余;赋敛无度,则版图衰减。赫然在目,以鉴后王。自五代之季,生齿凋耗,太宗、真宗休养百姓,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因诏三司及编修院检阅以闻。病足,出知许州卒,故事侍读学士无出外者。天禧中,张知白罢参知政事,领此职,始出知大名府,非历二府而出者,自询始。 询性急好进,而侈于奉养,至老不衰。在濠州,梦人告曰:“吕丞相至矣。”既而吕夷简巡通判州事,故待之甚厚。其后,援询于困厄中,以至贵显,夷简之力也。 (选自《宋史·梅询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B. 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C. 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D. 帝问谁可使罗支者/询请行未至/而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任命官职可叫“除”,给官员升职可叫“擢”,给官员降职可叫“贬”,给官员调职可叫“徙”。 B. 古代对各方的少数名族有着不同的称呼,常常称呼西方的少数民族为“戎”,而称东方的少数民族为“夷”。 C. 古代“坐”是会意字,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文中“坐议”的“坐”是席地而坐的意思。 D. 古代与帝王相关的事物都有专称,帝王的食物可叫“御膳”,帝王的诏书可称“御旨”,帝王亲自到某处可谓“御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询聪慧,善于辞令,在崇政殿参加进士考,他的出众的表现,引起了皇上的关注,受到了皇上的好评。 B. 梅询可称得上忠臣,边事危急,梅询上书献策,使“蛮夷攻蛮夷”; 在用人上,梅询积极进言,主张唯才是用等。 C. 梅询在官任上并非一帆风顺,这其中既有自身原因——“险薄望轻”,也有外在因素——李沆的力阻、寇准的善变。 D. 梅询性格急躁,一生都讲究生活的奢华;梅询同吕夷简关系很好,能得到要职,得益于危难中吕夷简的帮助。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湖北转运使,擅假驿马与邵晔子省亲疾而马死,夺官一级。(5分) (2)自五代之季,生齿凋耗,太宗、真宗休养百姓,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无实意。 14. 对这首词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B.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 C. “清风散晓霞”抒发了作者早起时眼见之景,表达了诗人此刻神清气爽的愉悦心境。 D.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E. 全词从大处着眼,写作者一路所见之景,景物多样,色调清丽,作者追昔抚今,有感而发,令人动容。 15. 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 , ”两句描写了傍晚时 分,渔舟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景象。 (2)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 沮丧的句子是:“ 。” (3)李密《陈情表》中总写自己命运坎坷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文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美国纽约州一所高中的学生罗瑞克极具表演天赋,把历任总统的表情模仿得栩栩如生,他把“山寨”照片放在网上后,获得粉丝无数。 ②他非常擅长占卜,替人占卜,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能说中。但是占卜之术秘不授人,面对别人的虚心求教,他都不赞一词。 ③坚持还是放弃就在一念之差,坚持不住的时候可能会后悔当初的冲动,怀念当初的安逸,当你坚持到终点时,才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 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反对一切以邻为壑的做法,反对一切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强权逻辑,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⑤随着微博平台的勃兴与壮大,微博营销风生水起,已日渐规模化与制度化,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商家生意越做越大。 ⑥写作需要真情实感,不得生搬硬造,可有的学生纯粹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说空话,写假事,表假情,所写文章令人不忍卒读。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流行语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递社会正能量,合乎汉语语法规范,既要有流行性,也要有创新性。 B. 在国际金融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美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而且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虽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一年高过一年,但是,某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仍旧时有发生,这些短视行为,最终只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D. 周小川强调运用数字技术为社区和偏远地区金融服务,鼓励科技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逐步完善贫穷地区的金融状况。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① 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② 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③ 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④ 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⑤ 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⑥ 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一旦 则 / 也 即使 然而 B 倘若 那么 进而 / 由于 所以 C 假如 则 甚至 更 / 那么 D 只要 / 而且 还 虽然 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5分)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①______,学习古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②______,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③______。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21. 下面是“微信公众号系统答题功能”流程示意图,请根据该示意图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86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年的高考分数出来后,一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会和大家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专家发现他们口中经常提到的词语是:态度、习惯、勤奋、兴趣、方法、家庭、学校、坚持、心态、人际关系。专家认为这些词语中包含着成功的因子。 请从这些词语中选择两到三个,来表达你对学有所获的认识,从而激励自己或朋友。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期中考试答案 1. D(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达”三个方面,D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是纪念历代高僧,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2.C(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并不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 3.B(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 4.(3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曲解文意,“害怕不明真相的工人报复自己”理解有误;C.无中生有,“找回逃走的工人”理解有误,原文是说“陆陆续续地又回来了几十个工人”;D.“语言妙趣横生”理解有误,本文语言平实。 5、(5分)【答案】①从情节上看,日记本揭开了以往事件的真相,使卡尔和工人们消除了对托可可夫斯基的误解和仇恨,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上看,日记本塑造了托可可夫斯基忍辱负重,充满人性光辉的形象; ③从表现主题上看,日记本成为了村子的族谱,卡尔在日记本扉页上写的话,都揭示了人间有爱就有温暖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得满分) 6、(6分)【答案】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有头脑,有爱心,敢于牺牲的监工形象。 ①外在冷漠残忍,内心善良。保护素不相识的工人们不受到更严重的伤害。他表面上好像遗弃了生病的伐木工人,其实已寻找机会把他送到城里医治。 ②充满智慧。当卡尔砸到沙皇士兵时,他用皮鞭、木棒抽打他直至伤残,实际上是救卡尔于沙皇士兵的枪口之下。 ③忍辱负重。在伐木工人的仇恨与误解里,他依然坚守心中的信念,默默地保护着工人们。 ④他舍己为人,有牺牲精神。他为了让工人能够逃出虎口,不惜自杀以创造机会。(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得满分) 7.(3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项,“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建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错,文中说冯其庸“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8.(4分)【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主要是通过解读故事情节来探究埋藏其中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错,文中“解读它的故事情节”与“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不是目的关系。D项,“其实也是用这首诗写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错误,文中“这又何尝不是冯先生学术人生的写照”是作者的看法,不是冯先生的。 9. (5分)【答案】①勤奋努力,持之以恒。从少时取得巨大学术成就,勤奋的品格保持了一生。②潜心研究,实证求真。如研究中重视文献记载、地面遗迹的调查、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在研究中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考察工作。③将国学研究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结起来,充满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他和季羡林倡议建立西城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他对开发大西北与研究西域关系的认识等等。 10. 【答案】A 11. 【答案】C 【解析】:C项,“文中‘坐议’的‘坐’是席地而坐的意思”不当。结合上下文可知,“坐议天书,出知濠州”意思是“又因妄加议论圣旨,出任濠州知州”,“坐议”的“坐”应是“因为”的意思。 1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通过比较得出答案。C项,“寇准的善变”错。文中第三段说“又以善寇准,徙池州”,意思是又因与寇准关系好迁任池州,“善”是“与……交好”的意思,不是“善变”的意思。 13. (1)做湖北转运使时,(梅询) 擅自借驿站的马给邵晔的儿子回家探视父母的疾病,但马死了,(梅询)因此被降了一级官职(“假”“省”“夺”,句意) (2)从五代末期以来,人口凋零衰减,而后是太宗皇帝、真宗皇帝,他们让百姓休养生息,天下的百姓户口数目,大概比以前多了一倍。(“季”“生齿”“盖”,句意) 【解析】:本题中需要落实的关键词有:(1)“假”,借;“省”,探望;“夺”,被降职;(2)“季”,末期;“生齿”,人口;“盖”,表推测,可译为大概。 14. 【答案】C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掌握。选项中C项愉悦心境不当。“清风”句紧承前句强调白昼的结束。这两句紧承“啼鸟怨年华”的命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时间推移的进程,禁不住又是感叹又是喜悦;D项“从大处着眼”不当。 15. 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或静景)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或动景)描写。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答出三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要有分析才能得满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16.(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2)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7. 【答案】C 【解析】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生:活的。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 一念之差:一个不好的念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以邻为壑: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 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 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18.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语序不当,应先说“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说“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C项,成分残缺,“贸易保护”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其后加上“事件”。D项,“完善……状况”搭配不当,改为“改善……状况”。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第一处是表示后面情况发生的条件,应填写“只要”;第二处是结果,无需关联词语;第三处,是表示更进一步,应填写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第四处,紧承上文说还会出现许多后果;第五处和第六处构成转折关系。 20【答案】(1)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 (3)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1 【答案】系统从缓存中读取相关数据,判断答题是否最后一题。如果是最后一题,则清空缓存,提示信息,退出答题系统;反之,继续提取下一题,同时答题序号自动增加,并重新进行判断。 文言文参考译文: 梅询,字昌言,宣州宣城人。少时很好学,善于言辞辩论。进士及第后,做了利丰监判官。后来凭借秘书省著作佐郎、御史台推勘官的身份,在崇政殿参加进士预考,真宗皇帝路过殿旁的庐幕时,感觉他缜密敏捷的应答很奇特,就把他召到中书省测试,授予集贤院的官职。 李继迁迅猛地攻打灵州,吴淑上书皇帝请求派遣使臣晓谕秦、陇以西的各少数民族,让他们攻打李继迁。梅询也上书请求把朔方郡授给潘罗支,(引起他们的内部矛盾),让他们自己相互攻打。皇帝问谁可以出使潘罗支,梅询请求前往,还未到达,灵州就被攻陷了。回京后,梅询做了三司户部判官。梅询以为自己遇到了明主的知遇,屡次上书陈述西北边防事务。当时,契丹多次侵占黄河以北地区,梅询请求派遣大臣前往边地督战,招募游民攻打敌人。又上书说曹玮、马知节有才能可重用,傅潜、杨琼战败应当诛杀,对田绍斌、王荣等人可以责成他们取得成效来赎罪,共上书了数十件事,言辞都很豪壮激昂。 皇帝想任命他为知制诰,李沆极力地(反对)说他轻薄无行,名望轻微,不能够任用。后来,梅询因裁断田产的案子不合乎事实,被降为杭州通判。又因妄加议论圣旨,出任濠州知州。做湖北转运使时,梅询擅自借驿站的马给邵晔的儿子回家探视父母的疾病,但马死了,梅询因此被降了一级官职,降为襄州通判,主管鄂州,后调任苏州,做陕西转运使。因举荐朱能,被贬为怀州团练副使。又因与寇准关系好迁任池州。历任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多次升迁后做了给事中、知审官院。 仁宗皇帝来到迩英阁,阅读《正说养民篇》,看了历代户口增减的数目,回头对身边的侍臣说:“现在全国有多少户籍?”梅询回答说:“这是先帝撰写的,历述前代帝王如果恭谨俭约有节制,那么户口就充足有余;如果田赋税收没有限度,那么户籍就会衰减。现在仍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作为后世帝王的借鉴。从五代末期以来,人口凋零衰减,而后是太宗皇帝、真宗皇帝,他们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天下的百姓户口数目,大概比以前多了一倍。”于是皇帝诏令三司及编修院检阅把情况奏明使自己得知。梅询患了脚病,出任许州知州,病死在任上。按照旧例,侍读学士没有出京任职的。真宗天禧年间,张知白被罢免参知政事后,领任侍读学士这一职务,开了侍读学士出任大名府知州的先河。但是没有历任二府的职务而出京任职是从梅询开始的。 梅询性格急躁,喜欢进言,并且在生活待遇方面很奢侈,到老年时也没有改变。在濠州时,梅询梦到有人告诉他说:“吕夷简丞相要来了。”不久吕夷简真的前来巡查州中的事务,所以梅询对他很敬重。后来,梅询在危难困顿中受过他的帮助,梅询能做到显贵的职务,是吕夷简的功劳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