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2月高考研究卷(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语文(五)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藏高原的阳光是稠密而坚韧的,在道路、旷野、河流和群山之上肆意流泄,以交响乐般的恢弘(hóng)拍打着高原的岑(cén)寂。 B. 铜盏的佛灯中一根细小的灯芯吮(shǔn)吸着奶白的酥油,当酥(shū)油灯聚扰,像一群尘世的孩子排列在佛的膝前,整齐地亮出歌喉。 C. 人生在世,晴朗的日子也会有猝不及防的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聒(guō)噪不休,足以将你原本的好心情蹂躏(lìn)得乱七八糟。 D. 你从黄土地踉跄(qiāng)而来,嶙峋(xún)怪石,一番番把你阻挡;迷天大雾,一次次把你掩埋,你咬紧牙关,把血液注入大地;展开双臂,攀登危峰摩天的山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A项,“流泄”的“泄”应写为“泻”。 B项,“酥油”的“酥”应读“sū”。 D项,“踉跄”“跄”应读“qiàng”;“迷天”的“迷”应写为“弥”。 故选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甲】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获取特权的工具。【乙】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未必多么理想,反之,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 - 28 - :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寥寥无几。【丙】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殊途同归,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之 B. 范畴 C. 寥寥无几 D. 殊途同归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A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从以下方面思考:(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A项,反之:跟……相反。使用不正确。根据语境和逻辑,乙中前后两句并没有相反关系,而是类比关系,故应为“同理或同样”。 B项,范畴:①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②类型,范围,如,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范畴。此处取第二种意思,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项,寥寥无几:形容非常少。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的不同的方法或手段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用于此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这此类试题,考生应做到:(1)准确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2)在正确感知句意、段意的基础上,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便准确判断、合理使用标点符号;(3)认真审读题干,准确捕捉有关标点的考查信息,揣摩命题者的设计意图和规律;(4)平时要总结、积累标点符号使用的特点,并运用它们去解决相关的问题,还要注重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 28 - B项,乙句中,“(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是对“柏拉图”进行注释的,括号内容应该紧贴在被注部分“柏拉图”的后面。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吴俊杰带领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量子计算模拟的新算法,该算法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的测试性能创造了国际领先水平。 B. 11月5日,农业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屠宰监管的通知》,要求各地强化生猪屠宰企业的监管,严打生猪屠宰违法行为,进-步规范动物检疫秩序。 C. 近5个月来,港警拘捕了2700多名暴徒,但不仅暴徒绝大多数获得保释,迄今更无一人被判入狱,这使得暴徒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践踏香港法制根基。 D. 近日教育部有关官员表示,减负是减去学生强化应试、机械刷题、校外超前超标培训等不合理负担,家长应该树立科学育儿观,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对六种语病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熟知每种语病类型包含的小类型及特点;然后审读每个选项,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最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创造……水平”搭配不当,应为“达到……水平”。 B项,成分残缺,“强化”后面应该加上一个“对”字。 C项,语序不当,“不仅……更……”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暴徒”,“不仅”应放在“暴徒”后,即“不仅暴徒”应为“暴徒不仅”。 故选D。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命运”一词,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新变化。在全球化的新阶段,①_________,如,在经济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湖,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②______ - 28 - 。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人类只有相互扶助促进、利益共享,③__________。 【答案】 (1). 人类命运表现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答“人类命运在许多方面联系密切”亦可) (2). 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 (3). 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第①处,依据下文的提示“如,……”可以推断,该处是下一句举例的前提(总结),所以此处应填人类命运表现在经济、政治等方面。 第②处,依据上文“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可知,此处应填“……新时代正在到来”,再结合全文主要讲的是“人类命运”的问题,可以推知此处应填“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 第③处,依据前文“只有相互扶助促进、利益共享”可知,此处必填“才能……”,再根据“相互扶助促进”的目的是“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目的是“共同繁荣”可以推知此处应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点睛】情境补写句子方法: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 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 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 4、选词造句。 5、串读检查。 6.阅读下面的“垃圾分类回收流程”图,完成小题。 (1)用一句话概括“环保公司中转站”的工作职能。(不超过25字) - 28 - (2)根据图示,从“垃圾分类回收创新机制”的角度,简要说说这样做的好处。要求: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 【答案】(1)现场分类垃圾并收购可回收垃圾,销售给再生加工处理厂。 (2)这样的“垃圾分类回收创新机制”可谓一举多得:①大幅减少垃圾数量,减轻了垃圾处理场的压力,进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②居民可以通过垃圾回收直接获得现金收益;③环保公司回收并出售可回收垃圾,可获得一定盈利空间;④再生加工处理厂通过加工处理可回收垃圾,变废为宝后又可获得利润;⑤上门收购方便了群众;⑥合理分类回收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解析】 【详解】第一问: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图文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本题要求写出“环保公司中转站”的工作职能,应注意“环保公司中转站”和哪些部门相关,还要注意“环保公司中转站”专门处理什么问题,概括注意字数限制,语言需要简洁。 根据图表可以得知,“环保公司中转站”针对的对象是垃圾。处理的是对垃圾进行现场分类,并对其中的可回收垃圾进行收购,然后再将其销售给再加工处理厂进行再处理。综合看来,“环保公司中转站”是现场分类垃圾并收购可回收垃圾,销售给再生加工处理厂。注意字数不超过25字。 第二问: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和分析图文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流程图、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在解说流程图的基础上分析其做法的好处。做好此类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二是将所给信息按题干的要求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第一步是看图。这是一个垃圾分类回收流程图,图中与“垃圾分类”有直接联系的部门有三个:垃圾处理厂、环保公司中转站、再生加工处理厂,这三个部门分别负责一项工作。第二步是用文字简明表达。限于题干要求的“从‘垃圾分类回收创新机制’的角度”以及字数的限制,在用文字表达的时候,首先写出垃圾处理厂、环保公司中转站、再生加工处理厂它们各自的工作:环保公司中转站负责将垃圾进行分类,支付回收金收购“可回收垃圾”;垃圾处理场处理厂负责处理“不可回收生活垃圾”; - 28 - 再生加工处理厂负责收购环保公司中转站收购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再加工,变废为宝。第三步是紧扣题干要求作答,因为要从“垃圾分类回收创新机制”的角度说明这样做的好处,所以,在叙述时要体现出“好处”,首先因为垃圾处理厂只处理“不可回收垃圾”,这样就大大减少垃圾数量,减轻了垃圾处理场的压力,进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其次,环保公司中转站上门将居民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上门收购“可回收垃圾”即方便了居民,又可以让居民获得现金收益,同时将“可回收垃圾”销售给再生加工处理厂也可以获得一部分利润;最后,再生加工处理厂通过加工处理可回收垃圾,变废为宝后也可获得利润。考生在文字叙述时,要避免遗漏信息,还要注意语句的准确。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城垣,用以阻断敌骑的行动。但它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头、亭堡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统一天下后,泰始皇连接和修缮各战国长城,长度超过1万千米,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历史上,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据测绘,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1961年,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中华大百科全书·长城》) 材料二: 在布局上,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凡是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 - 28 -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为原则,创造了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多种结构;在沙漠中还采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到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明长城许多城墙都以巨砖砌筑,这不仅方便了施工,而且提高了工程效率和质量。还有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虽然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摘编自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世界文化遗产——长城》,2015-08-04) 材料三: 城墙是长城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在城墙外侧建垛口墙,垛口墙上部设瞭望口,下部设射洞和礌石孔。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秣,使长城的防御功能大大加强。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往往建筑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临近的三个烽燧都在彼此的视野范围内,以便于随时察看和传递消息。 长城防线上还建有城堡,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大多配置在长城内侧。卫城、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堡城或称边堡,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等,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位置均选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长城沿线的关城大小不一,数量众多。有的大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 (摘编自国家文物局网站《历代长城概况》,2017-11-20) 7. 下列对材料中“长城”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城的修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历史上,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而且修筑里程最长的朝代。 B. 长城的城墙是长城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为了既能控制险要,又能节约人力和材料,城墙往往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 C. 烽燧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情报传递系统,往往建筑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之处,一旦发现敌情,为便于相邻烽燧察觉,白天放烟,夜间则举火。 D. 长城防御体系中还建有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等不同级别的城堡,它们一般建筑在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与长坡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8 - A. 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中国古代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而建筑的,以城墙为主体,配有大量的城、关、亭、堡的防御体系。 B. 长城的布局主要依据地形,重点是控制险要之处;建筑材料则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为原则,建筑结构多样化。 C. 长城外侧的垛口墙上部设瞭望口,下部设射洞和礌石孔,明朝时威继光又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大大加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 D. 长城上的各种城堡有一个共同功能——防守据点, 因此选位都在易守难攻之处,而关城作为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其选位更是如此。 9. 根据上述材料,再概括出长城能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大依据。 (1)历史悠久,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更是人类历史的奇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答案】7. C 8. D 9. (1). (2)设计科学、完美,建筑艺术一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2). (3)长城的工程量巨大,修筑时间漫长,施工极为艰难,体现了中华民族先辈们的坚韧和毅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中‘长城’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其中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而且修筑里程最长的朝代”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一中“秦统一天下后,泰始皇连接和修缮各战国长城,长度超过1万千米,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和“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据测绘,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据此可知,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但不是修筑里程最长的朝代。 - 28 - B项,“城墙往往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凡是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可知,“关城隘口”设在险要之处,而“城墙”只是充分地利用地形来建筑,并不是设在险要之处。 D项,“长城防御体系中还建有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等不同级别的城堡,它们一般建筑在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与长坡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三“卫城、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堡城或称边堡,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等,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可知,并不是长城的所有防御体系都与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只是堡城与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而卫城、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有近有远。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类试题,考生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D项,“因此选位都在易守难攻之处”理解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三“卫城、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位置均选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可知,并不是各种城堡选位都在易守难攻之处,只是关城无论大小位置均选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本题题干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再概括出长城能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大依据”,依据原文材料一“历史上,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可知,长城的修筑时间漫长;由“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可知,长城的修筑工程浩大;由原文材料二“在布局上,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及原文材料三“城墙是长城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位置均选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可知,长城的修筑难度之大。但长城依然岿立不倒,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和毅力。 - 28 - 材料二,长城“在布局上,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为原则,……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据此可知,长城在设计非常科学、完美,在建筑艺术上技能高超,在建筑装饰上技术精细,匠心独运。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考生综合以上分析,即可整理得出答案。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节选) 巴金 注:本文涉及人物及关系 祖父:高老太爷 陈姨太:高老太爷小妾 克文、克明、克安、克定:高老太爷四子 觉新、觉民、觉慧:克文的三个儿子 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然而祖父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 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 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见鬼!”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 然而另一个花样来了,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三人过于严肃以至成了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 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不知从什么地方请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地板也烧焦了两处。 - 28 - 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觉慧虽然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痊愈。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又在预定的时间开演了。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 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 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敲门。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我这里没有鬼!” 忽然有人在外面猛烈地插着门。他的愤怒被激动起来了:“你们究竟要做什么!” “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 “我不开!”他烦躁地在房里躺着,觉得头脑快要爆裂了。 “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吗?你这样不孝顺!” 觉慧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尖锐女音,这是他平日讨厌听的,这时却挟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他打来。他的愤怒因此增加了。 “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 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这样说!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了。“好,我给你们开罢。”这样自语着,门一开,立刻现出了一些带怒的,涨红的脸,责备的话语要从这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占有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却这些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轻视地问道:“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憎恨的眼光强烈地在众人的脸上扫。 众人呆着了。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他们知道自己究竟还有一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 “给你爷爷捉鬼。”陈姨太究竟勇敢多了,她挺身出来说。 “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她的脸上吐去。“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把祖父活活地闹死!” “你——”克明的脸气得变成了青色。 “三弟。”觉新要来阻止觉慧。 “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巴!” - 28 - 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风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面貌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上也不去揩拭。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 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虽然娘姨中间有人暗暗发了不满意觉慧的议论,然而这一次觉慧是大获全胜了,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有删改) 10. 结合小说情节,概括觉慧的主要性格特征。 11. 根据小说内容和创作时代。探究“家”的丰富意蕴。 12. 根据文中的画线部分,评析巴金的写人艺术。 13. 《家》的作者巴金曾说:“封建大家庭是必然要崩溃的。”请你从高家三代人角度概括说明这种必然性。 【答案】10. ①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从他不满封建大家庭的一切现状可知;②大胆无畏,勇敢斗争,从他骂陈姨太、批评仨父辈、骂哥哥觉新中可知;③有主见,不盲从,从他不拜菩萨、不准人进入他房间“捉鬼”中可知;④活得真实,不虚伪,不做作,从他敢说敢当敢发怒的一系列言行中可知。 11. ①小说中的“家”实指“高家”这个大家庭;②“家”象征了封建大家族制;③“家”象征了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世俗对人性的束缚;④“家”象征了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旧中国社会;⑤“家”暗示了进步青年必将冲破“封建之家”,追求“新家”——新世界与新生活。 12. 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画线文段设置了两组矛盾冲突——觉慧和觉新,觉慧和大家庭中的一群迷信长辈,在这两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主要人物觉慧的形象;(手法如答“对比或衬托亦可酌情给分”)②善于综合运用精准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把人写得栩栩如生;③擅长细节点染,逼真、细腻、生动的展现人物个性;④善于从作品中人物的视角展开描写,画线文段正是从觉慧的视角,描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思,给人以真实之感。(答出任意3点,每点意到即可) 13. - 28 - ①祖辈高老太爷病入膏肓,“家”被迷信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②父辈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无所事事,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这样的“家”注定要崩溃;③孙辈中,觉新懦弱怕事,有知识却屈从于封建迷信;而觉慧,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④高家三代人各怀心思,貌合神离,这样的封建大家庭最终一定会崩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结合小说情节,概括觉慧的主要性格特征”,然后分析小说的情节,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分析时,要注意圈划出能够体现人物形象的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结合这些句子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章情节: 开端:家人高老太爷治病,经过药物治疗不见好转,于是开始迷信治疗,觉慧很反感。发展:开始“道士做法”,觉慧反对;后来发展到“捉鬼”,觉慧反对。高潮:后来众人到觉慧房间“捉鬼”,觉慧反抗。结局:觉慧反抗成功。 通过对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觉慧是这个大家庭的叛逆者,对这个家庭的所作所为极其反感。当陈姨太为高老太爷拜菩萨时,“‘见鬼!’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当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时,“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当众人要到觉慧房间“捉鬼”时,觉慧不让进,他的哥哥觉新阻止觉慧,而觉慧“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不管是陈姨太,还是他的三位叔叔,甚至他的哥哥,觉慧都没有给他们留情面,从中可知觉慧的大胆,斗争的彻底。作为有知识的新青年,觉慧坚持不让众人到自己的房间“捉鬼”,说明觉慧做事有主见,敢于坚持的性格特征。依据情节,当觉慧觉得众人做法没有道理时,敢于直面说出,毫不掩饰,从中可以看出觉慧的不虚伪、不做作、敢作敢为的性格特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标题内涵、探究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结合文本内容对题目的内涵进行分析,还要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对题目进行理解,解答时,二者都要兼顾到才能使答案完整。 - 28 - 首先,考生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巴金的《家》写作于一九三一年。它描写的是“五四”后期,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故事。“五四”风暴吹醒了高家的年轻一代,以觉慧、觉民为代表,由于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开始对高家的生活秩序产生不满和反感,他们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小说以高家的“少爷”觉慧在“五四”浪潮的激荡下,始而参加社会活动,终于离开家庭出走作为故事的中心线索,层层深入地揭开封建家庭腐朽的内幕。 然后,梳理文章的内容:高老太爷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当他病重时,作为妾的陈姨太、作为儿子的克明、克安、克定、作为大孙子的觉新,他们没有一个以真正看病为主,而是采用封建迷信的方法来给高老太爷治病,其结局可想而知。当高老太爷病重时,家中各个人物的滑稽表现,也就意味着这个家的日趋衰亡。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题目《家》指的是生活中的高家;当陈姨太主张以封建迷信的办法给高老太爷治病时,全家上下几乎全部响应,体现了这是一个封建大家族制;作为有知识的觉新也加入了这个“治疗大军”,体现了这个“家”以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世俗束缚着“家”中的每一个人;但是,作为拥有新思想的新青年觉慧,处处感到这个“家”的腐朽没落,在挣脱“家”的束缚中获得新生,在此,这个“家”还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段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鉴赏评价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内容和方向,然后结合文本、联系上下文进行鉴赏评价。 本题题干要求“根据文中画线部分,评析巴金的写人艺术”,意在告诉考生,文中画线部分有哪些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文中画线部分是在众人要到觉慧房中“捉鬼”,觉慧不开门时,觉新说“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这样的情境下发生的。据此可知,作者描写人物是觉慧与众人的矛盾冲突中展开的;画线语段中有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细读画线语段,作者刻画人物之所以栩栩如生,主要与作者运用的细节描写分不开,通过细节的点染,让读者对人物感觉生动逼真;该段作者不是以一个局外人来叙述场景,而是以觉慧的视角,把众多人物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以文中人物的视角来刻画人物形象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也足见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手法之高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及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实是一个“主旨题”。 本题实质是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形象,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形象进行分析,弄清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题目是“请结合本文中三代人的表现,分析小说中‘家’崩溃的必然性”。 - 28 - 首先分析第一代人高老太爷,结合“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可见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 接着分析第二代人,结合“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可见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朽的生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 最后分析第三代人,结合“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巴!’”可见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伪,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制度。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隋论 (宋)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古之圣人,其取天下,非其驱而来之也;其守天下,非其劫而留之也。使天下自附,不得已而为之长,吾不役天下之利,而天下自至。夫是以去就之权在君,而不在民,是之谓人重而物轻。且夫吾之于人,已求而得之,则不若使之求我而后从之;己守而固之,则不若使之不忍去我。而后与之。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 - 28 - 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选自苏辙《栾城集》)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是以去就之权在君 去就:得失。 B. 然而亡国之暴 暴:急速。 C. 其弊果安在哉 果:果真。 D. 涂地而莫之救 涂地:惨败至极。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 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C. 而卒以大兴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D. 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立论“人重而物轻”,然后对比说明“人重而物轻”与“物重而人轻”的不同结来,进而说明古代圣人能够得守天下全在于“人重而物轻”。 B. 作者认为,君主只有胸怀大度才能得人心,才能以此守护天下;相反,如果过于在乎拥有大下而一味用权术来留住天下,那么天下最终会弃他而去。 C. - 28 - 文章第三和四段以秦、隋史实为例,说明这两朝皆因为认识到“人重而物轻”而得天下,后又都以为“物重而人轻”,于是行苛政,以致速失天下。 D. 本篇史论,以史为据,借古讽今,意在以秦、隋重天下而轻人心导致快速灭亡的历史覆辙,委婉告诚北宋统治者修德行、行仁政而得天下人心,以使江山永固。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 夫 智 者 或 可 与 取 天 下 矣 而 不 可 与 守 天 下 守 天 下 则 必 有 大 度 者 也 何 者 非有 大 度 之 人 则 常 恐 天 下 之 去 我 而 以 术 留 天 下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 (2)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答案】14. C 15. D 16. C 17. 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 18. (1)物离开人,破裂四散却不能控制的原因,是因为物重而人轻。 (2)据此看来,这难道不是它把失去天下看得太重,因而防备天下百姓太过分的弊病吗?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除了注意平时积累之外,还要注意答题的方法与技巧,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时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句(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其弊果安在哉”意为“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句中“果”意为“究竟”,不是“果真”的意思。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意为“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其中”而”,可不翻译,表并列关系,连词;“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意为“到了最后什么也没有看到,却仍然不想回去”,其中“而”,但、却、可 - 28 - ,表转折关系,连词。二者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 B项,“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意为“那么国家以后还会分裂割据,各个地方又会变成与自己敌对的势力”,其中“且”,将要,副词;“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意为“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其中“且”,那么,连词。二者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C项,“而卒以大兴”意为“但最终凭借(老百姓的追随)大大兴盛起来”,其中“以”,凭借,介词;“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意为“臣通过上表仔细陈述让您听到(我的想法),推去(这份职务),不去就职”,其中“以”,用、通过,介词。二者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 D项,“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意为“正是他们能够深深吸引住天下人的好办法”,其中“乃”,正是、是,表判断,动词;“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意为“置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其中“乃”,是,表判断,动词。二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手法分析上的错误以及重点词句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文章第三和四段以秦、隋史实为例”分析有误,阅读原文,文章第三段以隋史实为例,但第四段是作者发出的感叹,与秦、隋史实无关。另外,作者以秦、隋的史实为例是来说明“物重而人轻”导致失天下的道理,而没有说明他们得天下是因为“人重而物轻”。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也可以根据用于句首、句尾的常用虚词判断。 句意为: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 - 28 - 首先,“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中的“矣”、“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中的“也”、“何者”中的“者”,这三个均为句尾虚词,据此可知此处应断开;“而不可与守天下”和“而以术留天下”中“而”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一个表示结果的连词,它们属于句首虚词,此处应断开;“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中两个“守天下”,中间要断开;“则常恐天下之去我”中“则”为连词,用于一句话的开头,所以此处应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虚词要删掉,省略的内容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文言句式要翻译到位,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训练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所以”,……的原因;“去”,离开;“禁”,控制。“……者,……也”,判断句式。 (2)中,“岂……欤”,难道……吗,为固定句式;“重”,看重;“弊”,弊病。 【点睛】参考译文: 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古代那些圣贤,他们之所以取得天下,并不是他驱使人得来的;他们守天下,也并不是劫持而留住人的。天下人自己来依附,不得已做了他们的头领。我没有驱使天下的利,利自己却来了。这样,离去的权力就在君王而不在百姓,这就是所谓的人重物轻。像我和别人交往,通过自己请求得到,不如让别人邀请而答应他。自己固守着,不如让他不忍心离开我,然后给予他。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 28 - 从前三代的君主,长久地拥有国家,后代是赶不上了。然而,国家灭亡之快,没有赶得上秦朝和隋朝的,他们都是二世就灭亡了。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天下响应。这么看来,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隋文帝攻取梁国,灭掉陈国,统一了天下。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再次振兴。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 (西晋)阮籍① 灼灼西颓日,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寒乌相因依。 周周②尚衔羽,蛩蛩③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磬折④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注]①阮籍:三国曹魏时诗人(210年—263年), 魏晋名流,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屡受司马氏政权的迫害。②周周:鸟名,头重而尾屈,珍爱其羽,故常衔羽而饮水。③萤萤(qióng):传说中的异兽名,常结伴而行,形影不离。④磬折(qìng shé):身体弯曲如磬,犹言卑躬屈膝。 - 28 - 19. 诗中“西颓日”的意思是___________,“当路子”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20. 全诗善用比兴手法咏怀,请结合诗句解读。 【答案】19. (1). 太阳西下 (2). 朝中做官的人/在仕途奔波的人/追求名利的人 20. ①“西颓日”“余光”用比,喻指曹魏政权日薄西山。②“回风吹四壁,寒乌相因依”用比,喻指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统治下自己和寒士们的处境。③“周周”两句兼用比兴,以鸟兽尚且自爱自重喻指人更应当自爱自重,同时引出下文“当路子”折腰事权贵的不齿行径;④最后四句中“燕雀”“黄鹄”用比,前者喻指朝中得志小人,后者喻指志趣高远的志士。⑤全诗用比兴手法,含蓄而又形象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失意与悲伤,同时对汲汲名利的“当路子”们进行了劝告。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 “灼灼西颓日,余光照我衣”意为“耀眼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夕阳的余光照着我的衣裳”,其中“西颓日”意为“太阳西下”。 “西颓”亦作“西隤”,向西坠落,指夕阳西下。 “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意为“怎么才能成为有权势的人呢,卑躬屈膝忘记了自己应该去哪里”,其中“当路子”意为“有权势居要位的人”,指那些朝中做官的人,或者在仕途奔波的人,亦或追求名利的人。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答题的内容和方向,然后明确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最后结合诗句分析该艺术手法的作用或效果,或者作者运用该艺术手法所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本题题干要求“全诗善用比兴手法咏怀,请结合诗句解读”,考生要先明白“比兴”手法及其作用。所谓比兴原本是《诗经》的两种来表现手法,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即以此物比彼物也。比兴后来成为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艺术原则,即不仅仅指一般的“寄情于物”、“情景交融”,同时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也就是要在物的描写中寄寓现实社会的内容和深厚真挚的情感。 结合本诗,找到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灼灼西颓日,余光照我衣”中作者用“西颓日”“余光”采用“比”的手法,意在暗示曹魏政权如同落日般趋于灭亡。 - 28 - “回风吹四壁,寒乌相因依”中“寒乌”和“四壁”喻指自己和寒士们的处境,“回风”喻指司马氏政权的高压统治,属于“比”的手法。 “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作者先说“周周”“蛩蛩”,而后引出“当路子”,属于“比兴”手法的运用。 “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中的“燕雀”喻指小人,“黄鹄”喻指“志士”,属于“比”的手法。 考生在解读时,一定要将“比兴”的作用或作者的感情分析出来。 (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子路》)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 21. 根据材料一,孔子想“正”________,结果遭到了子路的否定。材料二中“阙如”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2. 孔子对子路和颜回各采用怎样的教育方法?你如何评说? (1)教育方法: (2)评说: 【答案】21. (1). 名分或礼制 (2). 存而不论或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 22. (1)教育方法:对子路采用了批评教育的方法;②对颜回采用了表扬激励的方法。 (2)评说:①子路个性直率而鲁莽,有时不守师生之礼,言行也不深思熟虑,所以孔子采用了批评教育的方法;②颜回个性沉稳内敛,一心向仁、恪守仁德,堪称楷模,所以孔子对他采用了表扬激励的方法;③孔子对这两位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是基于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该字在文中是何含义。 第一则的意思是: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 28 - 第二则的意思是:孔子说:“真粗野啊,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 第三则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能够长时间不违背仁德的原则,其他人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罢了。” 在翻译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可知:材料一中,孔子想正的是“名分”,也就是孔子所主张的“礼制”。材料二中的“阙如”的意思是“存而不论”,也就是“留着不发表意见”。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在解答时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子路对孔子的正名有疑惑,而且在和孔子的对话中表现“粗野”,再加上子路的性格直率鲁莽,这和孔子所倡导的“礼”是不吻合的,所以对子路采取了批评的教育方法; 依据材料三可知:颜回在孔子心中属于和自己倡导的“礼”非常契合的学生,而且颜回性格稳重,一心从仁,所以孔子对颜回用的是表扬激励的教育方法。 孔子这样做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批评教育,或者是表扬教育,都是对弟子的教育,二者并无正误之分。 考生在评说时要紧扣材料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路曰:“______________,敝之而无憾。”颜渊曰:“_____________,无施劳。”(《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答案】 (1).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2). 愿无伐善 (3). 故不积跬步 (4). 无以至千里 (5). 扪参历井仰胁息 (6). 以手抚膺坐长叹 (7). - 28 -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8).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9). 人有悲欢离合 (10). 月有阴晴圆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名篇名句默写的考查分一般式默写和情景式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一般式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本题需注意以下字词:裘、跬、至、历、膺、缳。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 也有人说,对男孩和女孩要一视同仁,要么都穷养,要么都富养。 对以上说法,你是怎么看的?你又是怎样理解材料中所说的“穷”和“富”的?请你从材料出发,结合你的经历或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富而不骄,穷且志坚 俗话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却又有人说“人穷志短”,现代社会似乎急于给“土豪”“富豪”以“低俗”、“败家”的标签,盖棺定论曰“富不过三代”,来证实富养的缺陷,但更多的事实是富养出来的千金端庄素雅,琴棋书画兼通,公子们亦能留洋深造、格局开阔……穷养富养的争论,从未平息。 实际上,正如孔夫子所说的,礼乐不在形式而在于乎教化人心。养孩子的过程,正是教育孩子的过程,穷富只是手段,且各有利弊。对待父母的穷养富养,我们更应当理性面对,有所权衡。 面对穷养,倘若出自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允许,我们当然有必要理解父母,让其省心;倘若出自父母本人的教育手段也不应该怀疑他们的爱,何不“穷且益坚”,在不充裕的条件下抒凌云之志。 - 28 - 穷养,体现着“虎妈狼爸”们的智慧,又像老一辈的种树人,只是隔三差五的浇水不去体贴呵护,甚至大打出手,养就的桃树方可根深叶茂、落英缤纷。因此面对父母的严苛管教、经济限制,我们要看得到背后深沉的爱,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终有一天当我们飞得比别人高时,回头才会发现,穷养我们的父母其实一直默默的关注着我们的安危,爱意深沉。 而富养的缺点众所周知,“智勇多困于所溺”,骄奢而忘本……安逸的生活、过多的关注,降低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XXX炫富之事”不胜枚举。 然而,作为子女,理性对待父母给予的优渥条件,不失为先人一步的策略。面对富养,我们应该把富足的物质财富转变为无形无价的精神财富。父母给了我们宽松优越的生活条件,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爱并传递爱,是对自制力的挑战,也是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的一次机会。相对于穷养的种种限制,富养条件下的我们应该处处约束自己锤炼自己,更要利用有利条件丰富自己的思想。如此即使在无人监管的场合,我们的言谈举止也会自然流露高贵文雅——正像路易十六的王后临上断头台时受助于人,也能颔首微笑的说谢谢;我们的思想深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脱颖而出。 在无法由本人决定的大环境面前,唯有调整对穷养、富养的态度才能让我们正确向前,不走歪路。应当铭记,穷富有别,爱亦无差,富而不骄,穷而志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要求来看,该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写作要求。其次要明确写作任务,写作时必须完成写作任务。最后审题,不可脱离所给的材料来写作。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对于本题,“对以上说法,你是怎么看的”,作为明确的任务指令,鼓励考生从自己的所知所感出发,叙述情感可以,理性思辨也行,可以畅所欲言。另外,“明确文体”不是限制考生的写作文体,而是考生写记叙文、议论文或者散文等等都可以,但必须在写作中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审题】本题两则材料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问题,其结合点也非常清晰,第一则材料是说对于男孩要穷养,对于女孩要富养;第二则材料是说对男孩女孩要一视同仁,要么都穷养,要么都富养;结合两则材料可知,这两则材料是两种不同的“养”孩子之道,但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养”孩子,这里需要考生去理解“养”的内涵。这里需要注意三点:其一,“养”就是教育,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其二,“穷养”,就是通过对“穷困”和“艰苦”的切身感受,对孩子意志、品质、性格、心态的磨砺、锻炼和培养;其三,“富养”,就是从小要培养孩子的气质,开阔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的阅世能力,增强孩子的见识。在理解了“养”“穷”“富”的基础上,以教育为切入点,考生可以侧重“穷养”,也可以侧重“富养”,也可以“穷养”“富养”相结合,还可以批驳“穷养”“富养”之说,提出“穷养”“富养”之外的观点。但不管赞同也好,不赞同也好,都必须以材料为依托,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与范围写作。 - 28 - 参考立意: 育子需理智,莫以穷富论;适当之道,教育之髓;穷养富养岂有界?因材施教始为真;穷养才是硬道理;穷是磨练,富是呵护;穷修品行,富开眼界;穷富结合方为上策。 行文思路: 文章开篇转引材料,引出要理性对待“穷养富养”,然后,分析“穷养”“富养”的真正内涵,最后结合现实,总结理性看待“穷养富养”,得出“富而不骄,穷且志坚”的结论,照应文章题目,收束全文。 素材: 1、“穷养儿子富养女”是民间一句古训,对古训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哲学和广义上去领会,不能从狭隘的角度去接受。否则,每条谚语与古训都有偏正。古训,通常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需要我们时刻品味!不能小看! 2、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应当“穷养儿子富养女”。富养的女儿不贪小利,气 质非凡;生活的磨砺让穷养的儿子意志更坚强;男孩子以后要走上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所以要穷养以励其志,否则大手大脚,纨绔子弟一个,如何上奉父母,下养妻儿! 3、教育是贯穿古今的难题,而穷养和富养的争辩,却从未平息。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都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目的却是一样的,单一的穷养或是富养都有可能酿成不好的后果,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他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4、“富养女儿穷养儿”的说法,是被很多人推崇的家庭教育理念。的确,我们常常看到纨绔子弟、富家子弟,很少有能够成才的,反而是家境一般甚至穷苦人家的孩子,更容易具有吃苦耐劳、刻苦勤奋、坚毅不拔的品格,从而成就一番事业。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恐怕是大家为什么普遍比较赞同“穷养儿”的原因。 5、古往今来,“从来富贵多淑女”,富贵人家的女孩儿们,比穷人家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成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淑女”,那种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的气质,确实不是一般寻常人家的孩子,轻易能够比得上的,即便小家碧玉亦别有风情、自有魅力,却是完全不同的气质。因此,“富养女儿”的观念,在如今生活逐渐迈向小康水平的中国人中,颇有市场。 6、“穷”养男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穷困”和“艰苦”的切身感受,对孩子意志、品质、性格、心态的磨砺、锻炼和培养给孩子带来的价值。 - 28 - 【点睛】作为多则材料(有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的作文写作,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的独立的性质,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全面准确的分析。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 多则材料的类型比较丰富,既有内涵相同或相反型,也有相对或多向型,更有递进或综合型。这些材料在进行审题立意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1)相同型。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审题时要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相反型。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审题立意的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其不同点。这个不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写作时从正面或反面切入皆可。 (3)相对性。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各执一词,带有片面性。审题利益的方法是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对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符合题意的观点来。 (4)综合型。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审题立意时需要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然后归纳出一个全面的、符合题意的观点。 - 28 -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