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赣州教育发展联盟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赣州教育发展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章在对云雀的叙述、描写中倾注了强烈的爱憎感情,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读来真是楚楚动人。 ②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③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④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藏家的极大兴趣,不愧为大师手笔。 ⑤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曼妙绝伦的异国风情。 ⑥这位老科学家在文革中遭遇巨大变故,治学环境也变得极为恶劣,但他安之若素,令人叹服。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①楚楚动人:形容女子姿容美好,令人动心。不能用来形容文章,使用对象错误。②名噪一时:名声传扬一个时期。使用正确。③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此句式说别人,属于用错对象。④笔走龙蛇:指书法笔势雄健活泼。符合本句语境,使用正确。⑤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该词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人工产品,此句是说自然之景,故适用范围出错。⑥ 安之若素: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使用正确。故选C。 【点睛】 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为全面理解该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科研人员还借助引力光波谱解开了宇宙中金、银等超铁元素的产生。 B.只有领导干部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立志改革开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做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C.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自从完工以后,美丽绵阳又多了一个公共旅游景点、一张城市宣传名片。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成份残缺,“解开”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宇宙中金、银等超铁元素的产生”后加“之谜”。B项,语序不当,关联词和主语的位置不当。将“只有”和“领导干部”位置调换。D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把“自从”提到“被誉为”的前面。故选C。 3.下列各句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A.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和最重要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双方加强合作,有利于牵手化解外部风险和挑战,促进共同发展振兴。(习近平出席中俄地方领导人对话时的讲话) B.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C.今天的活动也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文学院李教授也来到这里,并就今天的话题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D.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光临惠顾,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考核通知,注意措辞和格式的要求。本题要求选出“语言得体的一项”,A项,牵手:手拉着手。比喻共同做某事。此处是说中俄两国彼此之间相互协助、相互支持、共甘共苦 携手,更多指彼此之间相互协助、相互支持化解外部风险和挑战,促进共同发展振兴。不符合语境,可改为“携手”。携手:指彼此之间相互协助、相互支持共同做某事。B项,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表达得体。C项,高见:高明的见解。用于称对方的见解。洗耳恭听:形容专心、恭敬地听别人讲话。多用于说自己听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此句,李教授是代表自己学校发表见解,不是对方,不能用“高见”。还有事请大家(包括别学校的老师)听自己学校的李教授发表见解,用“洗耳恭听”表达不得体。D项,光临:敬辞,敬称他人的来访。惠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此句是校团委会发通知,请同学参加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表达不得体。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已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选自《司马迁实录精神》,有改动)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 B.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C.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他们一个个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D.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论述中心主旨,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闸述,如例证、引证、比较论证。 B.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司马迁记史的实录精神。 C.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D.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再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多重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祭奠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这种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 B. 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那么这个史官必须能够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C.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念的执着,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的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D.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是他胸中的最大心愿。 【答案】 4. B 5. A 6. C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说法错误,原文是“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C项,应是在《史记》对他们的真实呈现中,并非“历史长河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也是无中生有。D项,“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不是目的所在。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如例证、引证、比较论证”说法错误,没有例证法。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司马迁的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说法错误,“爱憎分明”不属于实录精神。故选C。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 南 雨 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完人接着就写人去楼空。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 D.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 8.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 9.文章主要写江南雨巷平静与安宁,但是第⑨段却写现实的嘈杂与躁动。试从散文的情感表达的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 【答案】 7. D 8. 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 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 喜: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 9. ①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对比)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 ②作者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倍感落寞。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本文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作者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倍感落寞。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然后仔细阅读文章,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题目是“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题目要求概括说明“‘悲’与‘喜’的具体内容”,答题时,按照叙述顺序,从前到后加以筛选概括即可。在概括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第一段中“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第三段中“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第四段中“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最后一段“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这些句子都是关键句子。 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然后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探究。本题题目是“文章主要写江南雨巷平静与安宁,但是第⑨段却写现实的嘈杂与躁动。试从散文的情感表达的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题干已经确定了探究角度“散文的情感表达的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其实就是要求考生从散文的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第⑨段写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对于文章主要写江南雨巷平静与安宁有什么作用。答题时,首先概括文段的内容,然后分析文段和文章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最后从情感表达角度分析其在主旨的表达方面的作用。题干已经指出本文第⑨段写现实的嘈杂与躁动,文章写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第⑨段中指出“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这里的街市的“嘈杂与躁动”与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两者之间形成对比,这是运用对比手法,用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来反衬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以江南小巷为代表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倍感落寞。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散文手法主要集中在表达技巧,特别是修辞手法上,主要考核赏析句段表达效果,某种手法作用等;小说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 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变现需求的自媒体人提供技术支持。 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材料二: 据有关数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峰值。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2017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 (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材料三: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付费内容似乎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B.2016年,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收益有突出表现,但2017年,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C.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如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D.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的业态,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前者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知识产品业态发展不够充分。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狭义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B.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不高。 D.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是向知识服务业发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等,使客户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 E.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的发展,让人们因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得到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成为可能。 12.为什么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0. C 11. AE 12. ①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大,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使人产生焦虑感,会给人带来学习的意愿。②周期短、获利高的知识付费对于内容生产者的吸引力更大,保证了知识付费的内容来源,推动了知识付费的发展。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说法错误,文中有“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的信息,这说明服务商也存在问题。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狭义的知识付费”不包括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和服务。C项,虽然图片显示人们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的未来使用倾向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使用频率,不能说“兴趣不高”。D项,概括不全面。材料认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品业要大发展,二是知识服务对知识产品的推动。故选AE。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通读材料,可知答题区域在文中材料一,仔细阅读材料一,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的原因。 【点睛】 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明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硃子格物大指。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 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②刘瑾:明朝武宗时的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明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 B.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明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 C.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明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 D.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明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乡试考中了后就称为解元。 B.刑部是明清时期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一。 C.乙卯为干支之一,古代常用干支来纪处月日,此处为纪日,乙卯日的后一天是丙辰日。 D.丁父忧指古代官员之父死去,官员须停职家居守制二十七个月的制度。母去世亦同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刚直不阿,不惧权贵。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不惧刘瑾,上奏章救人,惹怒刘瑾,被当廷杖打,又被贬龙场。 B.王守仁智勇双全,身先士卒。南州盗贼蜂拥而起,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佯装撤兵,出其不意,直捣敌巢,大获全胜。 C.王守仁通晓军事,指挥若定。朱宸濠叛乱,形势危急,王守仁调兵遣将,烧毁叛军的副舟,迫使朱宸濠的船搁浅,官军就在此船上活捉了朱宸濠。 D.王守仁聪明好学,勤于思考。他十七岁就与人谈论朱熹格物致知之学的大意,后在龙场悟到格物致知之学当从“心”,世间于是有阳明学。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2)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答案】 13. C 14. A 15. C 16. (1)(守仁)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援皇帝。 (2)守仁病得很重,上疏祈求告老还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取代自己,不等皇命下达,就(离任)返家了。 【解析】 13.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权”“将士”“旗牌”“军务”“事”“兵”“大庾”“巢”,固定句式“无以……”,意思是“没有用来……的办法”,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将士”作“令”的宾语,意思是“命令将士”,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提督”意思是“提调监督”,其宾语为“军务”,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守仁上疏说手中权轻,不能用来命令将士,请求赐予军旗牌令,提调监督军中事务,以便能方便做事。第二年七月进兵大庾。一共攻破敌巢八十四座。句子可以断开为: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明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故选C。 14..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乡试考中了后就称为解元”说法错误,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官军就在此船上活捉了朱宸濠”不对。原文意思是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治器械舟楫”省略主语“王守仁”,翻译时补齐;“治”,置办,准备;“治器械舟楫”,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檄”,传布讨贼檄文;“暴”,公布;“罪”,罪状;“俾”,使,让;“守令”,指太守县令;“勤王”,指救援皇帝。(2)中“已病甚”,指病得很重;“疏”,上疏;“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也就是祈求告老还乡;“举”,举荐;“自代”,即“代自”,代替自己;“俟”,等待;“不俟命竟归”,不等皇命下达,就(离任)返家了。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十五岁时,曾到居庸关、山海关访问客人,放眼观览山川壮美。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进。只是更喜欢谈论兵法,而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不久授予刑部主事的官职。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刘瑾大怒,王守仁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诛杀,衡量其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入宫朝见皇帝,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兵部尚书王琼一直认为守仁的才华不同寻常。十一年八月擢拔他做右佥都御史,到南州、赣州一带做巡抚。当时,南州盗贼蜂拥而起。守仁到了以后,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兵驻扎在上杭。假装退兵,出其不意,直捣敌巢,连续攻下四十多座敌营,俘虏、斩获七千多敌人。守仁上疏说手中权轻,不能用来命令将士,请求赐予军旗牌令,提调监督军中事务,以便能方便做事。第二年七月进兵大庾。一共攻破敌巢八十四座,俘获、斩首六千多人。 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们的后路,这样我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中迎面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两军在黄家渡遭遇。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当时他已经遭遇父丧,屡次上疏辞去爵位,请求记录其他诸位大臣的功劳,这些请求都没有回复。守仁病得很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他天资特别聪敏,十七岁时拜见上饶娄谅,和娄谅谈论朱熹推究事物之理的大意。游览九华山回来,在阳明洞中筑室(研习学问),数年之后仍没有收获。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看过的。忽然领悟,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当求于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在这儿呢。”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千家双井茶① 送子瞻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五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硙④ 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 。 (注)①双井茶是黄庭坚老家的一种名茶。宋哲宗元枯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在京任职,家乡梢来一些茶,他马上想到分送给好友苏轼品尝,并附上这首情深意切的诗。②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森宝书:森然罗列着许多珍贵的书籍。③云胶:即指茶叶。④硙(Wèi):亦作“碨”,小石磨。落硙: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⑤“独载”句:用范蠡事。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五湖:太湖的别名。 1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篇从对方所处的环境落笔,诗人利用了玉堂的双重含义,把翰林院说成是不受人间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那里宝书如林,森然罗列,一派清雅景象。 B.“旧居士”的“旧”字,暗示人物身份已经发生变化,暗示你我仍是朋友。 C.作者用“明珠”来指称苏轼在翰林院草拟的文字,作者看见他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字字如明珠,从笔下倾泻而出。 D.精心研磨后细洁的茶叶连雪花也比不上它,送上美茶彰显诚意,望朋友能够笑纳。 E. 全诗由高雅的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进入送茶之事,而最终点明题意,这种千回百转、一波三折的构思方式,体现了黄庭坚诗的基本风格。 18.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赠茶的什么用意?请加以分析。 【答案】 17. BC 18. 披露赠茶的根本用意,提醒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作者希望,喝了我家乡的茶以后,也许会让您唤起黄州时的旧梦,逍遥于仕途之外。作者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由黄州应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而高兴,又为他深陷宦海担心。于是借送茶之机,提醒对方不忘黄州旧事,与其身在官场,不如及时功成身退。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B 项,“暗示你我仍是朋友”说法不全面,“旧”字,不仅暗示人物的身份起了变化(由昔日的罪臣转为此时的清贵之官),也寓有点出旧情、唤起反思的用意,为诗篇结语埋下了伏笔。还有点出旧情、唤起反思之意,为诗篇结语埋下了伏笔。C项“作者看见……”说法错误,这里不是实写“看见”,而是虚写“想见”。故选B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歌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找到涉题诗句,仔细阅读,理解其表达的意思,根据其意思把握诗歌主旨。本题题目是“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赠茶的什么用意?请加以分析”,尾联“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意思是:唤起你在黄州的旧梦,独驾小舟像范蠡那样泛游五湖。这一联点出了题意,提醒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作者语重心长地对朋友说:喝了我家乡的茶以后,也许会让您唤起黄州时的旧梦,独自驾着一叶扁舟,浮游于太湖之上了。“独载扁舟向五湖”一句用了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苏轼贬谪在黄州时,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退隐思想。可是此时他应召还朝,荣膺重任,正处在春风得意之际,并深深卷入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诗人一方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担心,于是借着送茶的机会,委婉地劝告对方,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不如及早效法范蠡,来个功成身退。末了这一笔,披露了赠茶的根本用意,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番用意又并非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只是从旧事的勾唤中轻轻点出,不仅可以避免教训的口吻,也显得情味悠长,发人深思。 【点睛】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由水与月引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他在指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是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的后,接着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羡、捷、襟。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5个字。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既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①______,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②________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③_____ ,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了代内公平。 【答案】①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②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③也有时间的维度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语段的中心,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境进行总结概括,注意字数的限定。本题第一处,根据横线前“既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和横线后“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其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与“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推断出所填写内容与“气候变化国内公平”相对,再结合前一句的“既涉及……”,所以填写的句子应该有“也涉及……”,由此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意思句子。第二处,根据前文“从空间维度,气候正义涉及……问题,因而存在……”以及“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代际公平了代内公平”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第三处,是对前文进行概括,根据横线前“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和横线后“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了代内公平”,可推断出此处填写“也有时间的维度”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写句子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等;(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手机是今天人类常使用的现代发明,可以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改变了人、社会,甚至世界。作为工具的手机,几乎进化成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手机里的信息,就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部。没有手机的日子,会让人陷入恐惧的深渊。 ①手机不一定能够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手机里的信息,不一定就是一个人社会系的全部 ③没有手机的日子也不一定会让人陷入恐惧的黑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手机里的信息,就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部”,“没有手机的日子,会让人陷入恐惧的深渊”,这两处的推断存在问题,前后句的关系说的太绝对了。因为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不一定都存在手机里。同样,对很多人来说,没有手机的日子也会是很美好的,不一定会让人陷入恐惧的深渊。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手机不一定能够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另外两处的推断应该是“手机里的信息不一定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部”和“没有手机不一定会让人陷入恐惧的深渊”。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②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③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事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朱熹) ④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相信中非合作的必由之路就是发挥各自优势,把中国发展同助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2018年9月3日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对于新时代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我们应如何去思考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请结合上述四则材料,同时结合当今存在的种种社会现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利和义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这样的说法,君子重义不见利、施恩不图报、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在义于利的交锋中,咱们民族一贯视义为荣,瞅利为耻。也正因为此,历朝历代涌现了不计其数的大爱无私之人,他们以自己的光风霁月般的义举绚烂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空,凭自己的拯弱扶贫的精神温暖了千千万万颗悲冷的心灵。这些不计回报的馈赠,这些挺身而出的义举让我们活着有意义、有方向、有力量。因此孔子的弟子奋不顾身下水救人后收取贵重酬谢引来大大家的纷纷议论,也在情理之中。但孔子对他弟子的这种行为却大加表扬。 孔子的态度为什么总与大家相反呢?因为他明白,义而不利,行而不远。对一个人而言,实现一项义举一件善行,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多做一些,不间断地做下去。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空间,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权利。非功利的行善仗义,付出精力与财力,内心固然得到了慰藉与充实,人格与灵魂因为无私无悔而变得饱满而鲜活。但人终归是社会之人,他不免受制于现实中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绝不能苟求一个人总是牺牲自己奉献自己。也正是由于这种牺牲和奉献使得许许多多的人视行善举义为畏途,从而他们只是感动感激只是钦佩敬仰,却不效仿不加推广。 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成一些有识人士,也包括那些在别人的善行义举中获得利益和受益人,能够主动且真诚地对善行义举的实施者给予合适的回报,让他们真真切切地因为自己的本不图报的行为获得了精神与物质的补偿,让他们真正的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其说是帮别人帮助社会不如说是在帮自己,是在为自己为亲人为社会积蓄生活的美好,惟其如此,有爱有善之人就会更加努力地去施爱使善,他们不会再有后顾之忧或世薄之叹,让义行能够得到精神或者物质的回报,对此,政府机构有责任去建构一种机制,形成一种常为规范,始以规范,终以风俗。 我们要让好心人有好报,这样好心人才会层出不穷,义善之行才会蔚然成风,我们发自内心地赞同咱们传统的义利价值观,重义轻利,但我们不排斥利。我们更欣然地接受施恩之后的回报。只有这样,这些神圣而美好的品行,才能光而大之,才会使我们明白什么叫高贵什么叫做伟岸!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对于新时代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我们应如何去思考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请结合上述四则材料,同时结合当今存在的种种社会现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所给的材料有四则。第一则出自《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第二则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呢? 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梁惠王想到是对自己国家的利益,也就是“利”,而孟子让梁惠王不要只谈“利”,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也就是在孟子看来仁义比利要重要,有仁义就够了。第三则是朱熹一段名言,朱熹这段话意思是:人心从根本上就具备了仁义道德,正是天理赋予人心这样的品质。追名逐利的意愿源自人们的内心,而它表现在对满足物欲的追求。而这就体现出人的欲望是自私的。遵循天道和自然,即使不刻意去追求事事顺利得益,在未来事事都会自然而然的有利于你。遵循自己的欲望,刻意的追求事事顺利得益,反而不会得到,而且会使因为私心杂念产生的种种害处随时追随着你。朱熹的意思是天理与义是相辅相成的,你遵循天道和自然,即使不刻意去追求事事顺利得益,在未来事事都会自然而然的有利于你。第四则是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讲话指出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非合作要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中国把自己发展的和助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也就是中国在与非洲合作时坚持义利相兼,既考虑到利,自己发展,也以义为先,协助非洲发展,实现共赢。了解四则材料意思后,关键词是“利”和“义”,作文时紧扣“义”和“利”关系进行立意:①为人处世不能只看重利益,更要看重道义;②谈谈“利”和“义”的辩证关系;③理智对待“利”和“义”;④人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也需要重视仁义;等等。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