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忠”价值观在《诗经》中的体现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忠”的观念往往被单一地认为是臣子向君主尽忠。然而,当我们从历史的源头、文化的源头去看待“忠”时,便可以发现“忠”价值观更广泛的意义。“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又指向君主。《诗经》中人民对君臣就有着这种要求。‎ ‎《诗经》中有不少要求君主之忠的诗,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平民百姓的口吻,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控诉统治者;第二类是直接描写统治者的行为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听信谗言的刺诗;第三类是歌颂君主的颂诗。第一类诗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唐风·鸨羽》等,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讽刺统治者没有忠于民,使国家之根基——百姓的生活风雨飘摇,自然也就置国家于不利之地,既违背了利民之忠,也违背了卫国之忠。第二类则从伦理道德层面评价君主,例如君主生活上的腐败、荒淫等。《鄘风·墙有茨》揭露卫国宫廷生活腐朽糜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子妻父占,《郑风·南山》讽刺襄公淫妹等等,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私生活紊乱、伦理道德沦丧的人能公允地统治一个国家。第二类与第一类一样都是体现了君主违背利国利民之忠,一样都是从批判昏君的角度探寻“忠”的涵义。第三类主要集中在《大雅》中,如《文王》《绵》《棫朴》等歌颂文王功绩的篇章,从正面歌颂明君。从这类诗歌中,可总结出明君的共同之处:励精图治,开创基业。贤明的君主要想遵循“忠”这一伦理,既要在政治上有建树,忠于民忠于国,又要修身养性,忠于人伦道德。‎ ‎《诗经》中关于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得重用的贤士对于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而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所发出的愤慨之声;第二类是贤臣的谏言;第三类是臣民不明的人针对统治者无所作为、骄奢淫逸而作诗讽刺,这一类在前文“君主之忠”中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邶风·柏舟》是卫国贤臣忧谗悯乱之诗,顷公在位期间,政治混乱,小人当权,卫国贤臣目睹国势衰败,心存危亡之虑,于是作此诗以抒泄满腔的幽愤。这位贤臣让我们领悟到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他的忠心已超越了对自身价值不得实现的苦闷,上升到了与国同哀的高度。《邶风·式微》《陈风·墓门》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臣子进谏的行为。《式微》是黎国臣子劝黎侯归国之诗,全诗只有两章,“式微式微,胡不归?”‎ 读来可想象出臣子心中压抑着痛苦,纵然有千言万语,却只能无力地问君主,国势如此衰微,为什么还不回归故国呢?若不是对君主还抱有希望,若不是那颗赤诚的效忠之心,大概是无法发出如此满含忧虑的诤言吧!‎ ‎(选自《青年时代》2018年13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臣子要向君向国尽忠;又指向君主,君主要忠于民忠于国,忠于人伦道德。‎ B.《新台》《棫朴》虽然都表现了君主之忠,但前者和后者探寻“忠”的涵义的角度不同。‎ C.《诗经》中关于体现君与臣“忠”的篇章大致都可分为三类,其中有相重叠的内容。‎ D.君主之忠要求君主不仅要修身养性,遵循伦理道德,而且要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从“忠”的传统观念入手,笔锋一转,巧妙提出自己要论证的观点。‎ B.针对“忠”的价值观,文章分别从君“忠”和臣“忠”两个角度由主到次加以论证。‎ C.文中论述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第二类内容时,重点举《式微》一例加以阐述。‎ D.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总分结构,分别从三个类型角度论证君与臣的“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3分)‎ A.一直以来,《诗经》中的人民就对君主和臣子提出“忠”的双向性要求。‎ B.《柏舟》中的贤臣写作此诗以表达“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C.《柏舟》《式微》中两位贤臣的做法不同,一是忧谗悯乱,一是因事进谏。‎ D.《式微》虽然只有两章,却胜过千言万语,表现出臣子对君主赤诚的效忠之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地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5.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惟一的一个人了。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道的,从这里看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6月7日上午,2018四川高考语文考试结束,阅读题中有一部分材料节选自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对于自己的科幻小说进入高考试卷,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作者刘慈欣首先感到很意外,“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挺吃惊的。我没想到,科幻小说竟然能进入高考试卷阅读题。毕竟,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边缘文学地带。当然我很高兴,科幻小说能进入高考试卷的材料阅读分析题,对引发更多人关注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刘慈欣耐心给记者分析,“细想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未来感十足。这也必然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之前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了高中教材,现在又有科幻小说进入了高考语文试题,这都是一些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中国数字科技馆百家号2018年6月8日消息)‎ 材料二:‎ 国内科幻小说与国外主要差距 ‎(表格中的百分数是参与调查的人数百分比。表格来源于2012年2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三:‎ ‎2011年11月,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在成都揭晓,刘慈欣的《三体》获最佳长篇小说金奖。调查显示,有29.4%的读者是因为《三体》获奖,才认识了该书作者刘慈欣。科幻小说奖项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科幻作品的一种宣传和推广,曾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天意》,便卖出了15万册。在阅读情况方面,读者获取科幻读物的途径最多的是下载电子书阅读,比例占到样本总量的39%,而从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购买的读者比例分别为21%和2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很少有出版社会出版科幻小说,出版科幻小说的出版社主要是重庆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关于科幻小说的信息了解渠道,科幻杂志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由于科幻作品能单独出版的屈指可数,出版后印量偏低,因此杂志成为首选的科幻新作发表平台,包括《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杂志颇受读者欢迎。目前国内科幻文学领域的作者群体仍然狭小,长期坚持科幻创作的只有几十人而已,有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连续8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王晋康的获奖次数更是高达10次,这一方面是实力所致,一方面也证明在科幻小说领域竞争对手不多。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香港科幻小说作家倪匡和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最为受到读者青睐,且支持率超过其他作者一倍以上,可见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作品或创作者仍未能够超越经典。《三体》的成功虽然带动了科幻文学的关注度和出版,但“后三体时代”能否有和《三体》一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至关重要。‎ ‎(摘编自2012年2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四:‎ 如果从文学形式的完整程度来划分,科幻小说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称为点子阶段、故事阶段和文学阶段。文学是人学,根本要旨是把人写好。在前两个阶段中,人物只是传声筒,把男的换成女的,老的换成年轻的,中国人换成外国人,作品照样成立。一直有作者问,写科幻时人文元素该占多少,科学元素该占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错误。既然是科幻,就必须有科学元素;既然是文学,就必须有人文精神。在科幻创作中,它们不是对立关系,人文是主题,科学是题材,前者通过后者来展现。如果一部科幻作品的人文主题,你不用科学构思也能够展现,它就不是好科幻。反过来,科学题材也一定要展现人文精神,作品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总之,今后科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科幻点子、科幻故事进化到科幻文学,在科学构思上生长出人文精神。‎ ‎(摘编自《科普创作》2017年第3期郑军《科幻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幻小说进入高考题,这对科幻小说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科幻小说。‎ B.虽然阅读电子版和纸质版科幻的读者占比相当,但仍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 C.刘慈欣、王晋康多次获奖及读者青睐倪匡、凡尔纳等作家,说明中国科幻小说经典作品偏少。‎ D.科幻小说本质上属于文学,文学是人学,所以科幻小说创作的根本要旨是把人物塑造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少读者因《三体》获奖才认识了作者刘慈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读者对奖项的关注甚于作品本身。‎ B.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题材、思路等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数量与作者水平。‎ C.《三体》获奖代表了中国科幻的新高度,“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期待有同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 D.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一为题材一为主题,二者是科幻小说的两翼,相辅相成,并不对立。‎ ‎9.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处于边缘文学地带,怎样发展我国的科幻文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①颁盐:征收分摊盐策;②骫:歪曲,枉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B.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C.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D.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服除”即为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D.号是人的别称,有“自号”与“别号”之分。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黄庭坚机警聪明,幼年时书读几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考问他,没有不知道的。后因苏轼的夸赞名声震动四方。‎ B.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照看,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C.黄庭坚正直豪壮,奉命修订《神宗实录》,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 D.黄庭坚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陈师道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 ‎ ‎(2)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官舍竹 ‎(宋)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4.下列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作品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人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是谁种的问题,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是谁在衙中种下这几百竿萧萧绿竹呢?陪伴这些透明澄澈的绿竹吟诗最适合我这做闲职的。‎ B.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颔联写竹子不与妖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C.颈联写竹声萧萧拂过诗人的琴,顿生雅致的情趣;竹影映在棋局上,更增加了诗人下棋的兴致,饶有雅趣。‎ D.诗人托物言志,既是咏竹,更是自喻,表达了诗人不争宠邀名、坚守高洁的情操和不畏严酷环境、顽强抗争的品格。‎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 写出琵琶女半夜醒来满脸泪痕的凄苦;“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 写出诗人听闻琵琶女遭遇后, 泪洒衣襟。‎ ‎(2)杜甫在《登高》中写到他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因而感伤“ ”,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故而吟叹“ ”。‎ ‎(3)《蜀道难》中表明蜀地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就是在这一天,我在梦中迈开步子走向故乡张村,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初夏时分在村子里闲逛,逮一种叫“苞米虫”的昆虫,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小伙伴们会     地用它吹去额头上的汗珠。跑去菜园看浇水,抽水机嗡嗡作响,清冽的地下水便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吃得     。盛夏,烈日当空,(     ‎ ‎)。秋天,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菜长成比较大棵的时候,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孕育……梦醒了,可梦境的一切仍    ,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汩歌声,    。有着三百年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B.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C.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D.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 B.西红柿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C.西红柿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D.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胜其烦   津津有味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B.不厌其烦   大快朵颐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C.不厌其烦   津津有味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D.不胜其烦   大快朵颐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20.请概括“慕课”的五个主要特点。(每条不超过6个字)(5分)‎ 慕课(MOOC),即大规模网络在线公开课程,完全不同于近十年兴起的教学视频和网络公开课,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公开课程。它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不分国籍,都可以注册进行学习。它的授课充分运用动画、视频、微课程和小测试等手段,使教学深入浅出,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线上你问我答,亦学亦师,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极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学生间的协同学习。‎ ‎21.仿造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奉献他人的美好情怀。‎ ‎[材料]‎ 报效   关爱  知恩 老吾老及人之老    报君黄金台上意   吃水不忘挖井人 心念父母   马革裹尸   羊羔跪乳   善待老人   投笔从戎  乌鸟私情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尼康相机退出中国并不是被同行打败,而是因为毫不相关的行业:智能手机。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销量直线下滑,并不是因为其他方便面品牌崛起,而是因为“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打败卖自行车的店铺的也不是同行,而是共享单车。有人曾开玩笑说:“打败小偷的是移动支付。”这一切都像科幻小说《三体》中所说的:“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敌人”在哪里?你想过吗?‎ 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逻辑错误。原文“贤明的君主要想遵循‘忠’这一伦理,既要在政治上有建树,忠于民忠于国,又要修身养性,忠于人伦道德”是并列关系。‎ ‎2.B(“由主到次”说法错误。论证这两个方面时,采取的是并列论证方式,没有主次之分。)‎ C.(A项,“一直以来”“就”说法太绝对。原文“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诗经》中人民对君臣就有着这种要求。”B项,“贤臣表达‘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的说法不正确,张冠李戴。原文表述为“这位贤臣让我们领悟到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D项,“虽然只有两章,却胜过千言万语”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纵然有千言万语,……”)‎ ‎4. A“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错误,从文中来看,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 ‎5.(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12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耐磨的胶底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 ‎6.(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7.C(举刘慈欣、王晋康的例子是说明中国科幻创作者少,举倪匡和凡尔纳的例子是说明中国科幻创作水平不高。)‎ ‎8.B(应为“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许多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题材思路”。)‎ ‎9. 宣传推广方面,进入教材与试卷,对科幻文学的推广是有帮助的;设立合适的奖项,是对科幻的宣传与推广;杂志与出版社要认识到科幻的价值,多出版与发表科幻作品。‎ 作家作品方面,学习外国科幻小说,从题材思路等方面,努力缩小与外国科幻的差距;从科幻创作的人数和影响力方面培养作者;努力创作出超越经典的科幻作品。‎ 文学自身方面,要注重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发展第三阶段的科幻文学。(每条2分)‎ ‎10.D(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 ‎11.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12.D(“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文配苏轼”是“蜀、江西君子”说的。)‎ ‎13(1)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让(他)继续担任此职。(2)转运判官陈举秉承(赵挺之)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 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灵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考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很惊讶,认为他进步神速,一日千里。后来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年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等次为最优,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才学过人。留他两次担任教职。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用平易之法治理该县。当时上级下发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唯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改任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衔。《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察看母亲的脸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又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来又因为亲属的嫌隙,于是改官至戍州,黄庭坚对此泰然处之,丝毫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 徽宗即位,起用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征召他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官职,他都不去赴任,请求为郡官,得以任命为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心意,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国家的灾祸感到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黄庭坚流放到永州,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 ‎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被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诗歌,四川和江西的君子士大夫都认为黄庭坚可比苏轼,所以称他们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的景的优美,因而给自己取别号为山谷道人。‎ ‎14. B“无意仕途”无中生有 ‎ ‎15. 第一问: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或:表达了诗人不争宠邀名、坚守高洁的情操和不畏严酷环境、顽强抗争的品格。或:诗人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若考生答“同时暗含诗人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愤慨”,则前面必答“孤独高洁的品格”,“高洁”才是这首诗的主要情怀。)‎ 第二问:“拂”和“侵”。都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16.(1)梦啼妆泪红阑干 江州司马青衫湿(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3)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17.D搭配不当:“岁月”是集合概念,前面不能用具体的数量词修饰;“张村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主客颠倒。‎ ‎18.D根据语境可知,黄瓜在盛夏已经过季,所以括号内所填的句子应突出应季的西红柿,将其放至后面可重点描绘,据此可排除B、C两项;另外,句内顺序应先写藤枝,再写果实,既可突出其好吃,又衔接顺畅。‎ ‎19.C。20.以网络为载体;教学规模大;开放性强;教学手段多样;教学互动性强(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 ‎21.答案:(示例)投笔从戎,马革裹尸,报君黄金台上意,这是报效祖国的美好情怀。‎ 心念父母,善待老人,老吾老及人之老,这是关爱老人的美好情怀。‎ 乌鸟私情,羊羔跪乳,吃水不忘挖井,这是知恩图报的美好情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