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浙江)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浙江)1

‎2019届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浙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书本不同,互联网已被普遍视为个人记忆的替代物,而非补充品。这种情况源自一个隐喻:人脑和电脑的本质相同。这大概是所有关于人脑的错误论断中涉及最广、危害最大的一个了。如果此言成立的话,记忆不仅丧失了神性,也丧失了人性,记忆女神变成了一台机器。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那些极力鼓吹把记忆外包给互联网的人被一个比喻误导了,他们忽视了生物记忆的有机性质——对记忆内容的每次回忆都会重新启动巩固记忆的完整过程。换言之,生物记忆是处于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而存储于计算机中的记忆内容则是静态的比特形式,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无论何时,只要一上网,铺天盖地的信息就会奔涌而来,这不仅会给我们的工作记忆带来过重的负荷,也会导致大脑颞叶难以专注于任何一件事,巩固记忆的过程因而难以启动。我们的大脑在越来越依赖网络的过程中变得善于遗忘,因为大脑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已经变得空前薄弱了,我们逐渐丧失了对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加以控制的能力,关注对象的选择往往是被动的,更可怕的是对于这一事实许多人竟然浑然不知,因为关于以上种种的自我意识在上网时已灰飞烟灭。没有专注,便没有记忆,神经学家对于人脑细胞级和分子级工作机理的有关研究与发现着重指出了这一点。‎ 个人记忆形成并支持着作为文化支撑的集体记忆。鉴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在表现和设计未来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的神经突触中得以支持和延续。把记忆任务推卸给外部数据库,并不仅仅危及个体的深度和独特个性,还会危及我们共享的社会文化的深度和独特个性。美国剧作家理查德·福尔曼警觉地道出了潜在的危险:“随着我们深厚文化遗产的内部库存日渐枯竭,我们面临着变成扁平人的危险,我们访问那个规模庞大的信息网络时,仅需点击按钮即可,可谓广阔延伸但极其稀薄。”‎ 无论如何,人类文明不只是互联网所承载的全世界信息的总和,也不只是可以简化为二进制代码并上传至互联网的所有内容。人类文明要保持勃勃生机,就必须在每一代人的所有成员的头脑中重建。如果把人类的记忆通过“外包”的形式托付给互联网,那么人类文明将面临消亡的危险。‎ ‎(选自吴靖《浅浏览时代的文明忧思》,有删改)‎ ‎1.下列有关“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脑记忆拥有存储于电脑中的记忆所不具备的生物记忆的有机性质。‎ B.人脑对记忆内容的每次回忆都会重新启动巩固记忆的完整过程。‎ C.电脑记忆的过程是静态的而且无法更新,与人脑记忆有天壤之别。‎ D.大脑颞叶难以专注于任何一件事时,巩固记忆的过程就难以启动。‎ 解析:选C 偷换概念。原文是“存储于计算机中的记忆内容”并非“电脑记忆的过程”,并且“无法更新”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脑在依赖网络的过程中变得善于遗忘,因而其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就变得空前薄弱了。‎ B.神经学家对人脑细胞级和分子级工作机理的所有研究都表明:没有专注,便没有记忆。‎ C.人类文化在人类神经突触中得以支持和延续,是因为个人记忆形成并支持着集体记忆。‎ D.互联网承载着来自全世界的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这些网络信息的总和即是人类文明。‎ 解析:选C A项,因果倒置,“因为”不同于“因而”。B项,原文是“有关研究”,选项中的“所有研究”扩大了范围。D项,原文有“人类文明不只是互联网所承载的全世界信息的总和”,其中“不只是”不同于选项中的“即是”。‎ ‎3.简要概括“记忆外包”的危害性。‎ 答: ‎ 解析: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文章中有关“记忆外包”危害性的论述,比如第二段中,“大脑……变得善于遗忘”“丧失了对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加以控制的能力”等;第三段中,“不仅仅危及个体的深度和独特个性,还会危及我们共享的社会文化的深度和独特个性”;第四段中,“人类文明将面临消亡的危险”等。由此可以看出,记忆外包的危害涉及个人、社会和人类文明等多个方面,根据文本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自我意识逐渐丧失,大脑的记忆力逐渐下降;②危及个体的深度和独特个性及社会文化的深度和独特个性。③人类文明面临消亡的危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愚昧的权利 田 松 ‎①在科学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欠缺模型”,大意是说,公众对某项科学活动不支持是因为公众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一旦公众了解了专业细节,熟悉了这门科学及其技术的运作过程,就会相信专家的判断。这种科普活动叫作“公众理解科学”——其实少了一个“让”字。“挺转”科学家也有这个想法,在他们看来,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正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恐慌,是愚昧!所以需要由他们来科普,来启蒙。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刘华杰教授最早发现了这一点,并指出,“公众理解科学”的立场是科学共同体,目标受益者首先是科学共同体,而非公众。‎ ‎②不过,遗憾的是,“欠缺模型”本身是有欠缺的,科学家让公众理解了科学之后,公众并没有顺从他们。德国科学传播学者汉斯·皮特斯研究公众对相关科学细节的了解程度与支持程度的关系,发现两者呈现了某种U型关系——即最强烈支持的与最强烈反对的,都是对科学细节了解最多的。在转基因的论辩中也是这样,“反转”人士并非如“挺转”人士所贬斥的那样都是科盲,其中有些甚至是生物学家。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他们常常在专业细节层面上与“挺转”方辩论。从科学细节的层面上加以反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求每一位“反转”人士都掌握科学细节,一来不可能,二来不必要。在转基因问题上,普通公众不需要了解科学细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转基因。那就是,坚持我们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这个权利与我的性别、信仰、考试成绩,都没有关系。——你要把愚昧的大帽子压给我,那我就戴上!‎ ‎③科学知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科学共同体生产出来的。我在《警惕科学家》中论证,科学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然后才是知识共同体,从来不是道德共同体。作为利益共同体,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科学知识。由于信息不对等,如果科学家要用他生产的知识来愚弄公众,公众常常是难以分辨,难以反驳的。所以江晓原教授说,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一个误区。‎ ‎ ④愚昧的权利是权利的底线,如果不能坚持愚昧的权利,就会出现一种滑稽而可怕的景象: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才有权利,或者,权利与知识成正比,要拥有权利,就必须学习知识;也要承认,专业人士有最高的权利。如果不敢坚持愚昧的权利,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接受科普,才会有一点权利。事实上,这已经剥夺了部分人的权利。愚昧与文明,是一对意识形态概念。愚昧与否,要看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用何种理论去衡量。科学只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法,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唯一的方案。‎ ‎(选自《读书》2015年第5期,有删改)‎ ‎4.下列关于“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科普是导致“欠缺模型”本身有欠缺的根本原因。‎ B.科普“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所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科学“利益共同体”。‎ C.科学家在科普时总是会隐藏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利益。‎ D.科学家与民众在科学信息掌握方面的不对等是科普可以“有立场不中性”的客观前提。‎ 解析:选D A项,综合①②段内容可知,选项说法在文中没有根据。B项,因果颠倒,应该是先有“利益共同体”,才有“有立场”的科普活动。C项,“总是”言过其实,原文是“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科学知识”。‎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愚昧,就是基于对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的莫名其妙的非理性恐慌。‎ B.汉斯·皮特斯的研究表明,公众对科学了解得越多,他们的反对可能会越强烈。‎ C.“反转”人士都认为转基因科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常常在细节上与对方辩论。‎ D.我们没有必要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否则就掉入了“挺转”派的论辩陷阱。‎ 解析:选B A项,“对转基因……非理性恐慌”是愚昧,但愚昧不只是“对转基因……恐慌”。C项,原文有“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可见有这种观点的只是“有些人”而不是“都”。 D项,文中没有提及有没有必要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只是说“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是就辩论而言。‎ ‎6.简述作者坚持“愚昧的权利”的理由。‎ 答: ‎ 解析:作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中“作者坚持‘愚昧的权利’的理由”这句话去分析原文,寻找答案。由文章第④段中“愚昧的权利是权利的底线……才会有一点权利”可知坚持“愚昧的权利”才能坚持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根据“这已经剥夺了部分人的权利”可知,不能因为科学知识的不对等而使公民丧失权利的公平。由“愚昧与否,要看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可知,文明与愚昧不是绝对的,文明眼中的愚昧不一定是真愚昧等。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和归纳。‎ 参考答案:①这样才能坚持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即不应该因为科学知识不对等而丧失权利的公平);②愚昧和文明的判定不一定准确(即文明眼中的愚昧不一定真是“愚昧”);③坚持“愚昧的权利”才能保证认知世界的方法不只有科学一种。‎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作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上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大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名士们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那就是抛弃传统儒家哲学中一些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而最典型的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刘伶作《酒德颂》,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陶渊明集序》)。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 魏晋名士尤喜欢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的《清谈与析理》对于清谈这样评价:“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宗白华先生对于清谈与王弼给予很高的评价。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迭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 ‎ (选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有删改)‎ ‎7.下列有关“魏晋风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它代表着中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 B.魏晋风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多个方面。‎ C.魏晋风度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有很大关系,魏晋士族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拥有一定的特权。‎ D.魏晋风度虽是精神贵族的产物,但也是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形成的。‎ 解析:选A “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在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深入人心,魏晋名士们常常感慨万端,寻求逍遥境界。‎ B.魏晋名士不拘礼法,率性而为,他们不愿受到传统儒家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向往自由,追求凭自己的意愿做事。‎ C.嗜酒是魏晋名士的显著特征之一,他们不仅以酒为主题作诗作文,还常常借酒浇胸中块垒,甚至让酒成为生命中的欢乐颂。‎ D.魏晋名士多出自世家大族,他们的家族往往不仅在政治与经济上地位较高,在文化上地位也较高,王谢家族就是如此。‎ 解析:选B “他们不愿受到传统儒家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不合文意。原文说“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那就是抛弃传统儒家哲学中一些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 ‎9.对魏晋名士的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回答。‎ 答: ‎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即文章的最后一段。然后从中找出关键信息,如“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宗白华先生对于清谈与王弼给予很高的评价”等。最后整合概括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宗白华对魏晋名士的清谈极为赞赏,他认为,清谈是因为魏晋名士探求玄理而产生的,且清谈的对象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