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综合检测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综合检测试语文试题

永安三中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初综合检测 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完卷时间 15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医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 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实证思 维主张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整体关联的思维也讲还原,而整 体关联所还原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从根本上说,中医研究的是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 命体。因此,中医才有这样的观念,整体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而 不只是反映那个部分。比如,肝脏不只反映肝脏,心不只反映心,而是与其他脏器的生理功 能密切关联。 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特别强调 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个 性两重内涵。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都是不合 理的,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本来发展的途径、 趋势。而现代人所尊奉的“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 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关系, 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此外,“自然合理”特别强调符合事物的本性,即 个性,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适性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和“闻” 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望”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通过“闻”体气、口气、二 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医者“问”,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 受告诉医生。最后是“切”,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对患者情况的直觉判断是否准确。许多 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太主观、不科学,这源于我们的一种观念:理性是清晰的、准确的, 也是可靠的;而直觉是模糊的、不准确的,是不可靠的。其实,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 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片面。这也正 是现在科学模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道理。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 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 我们要继承中医的传统,坚守中医的传统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医界的责任,同样也是中 国哲学界与文化界的责任。 (摘编自褛 宇烈《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中医看来,每一个脏器都能反映整体的面貌,这是整体关联思维的体现。 B.中医重视差异性,强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直接体现了“自然合理”的思维。 C.中医被误解,与我们未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未充分理解直觉思维的价值有关。 D.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逐渐意识到,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会越接近事物的原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三段从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个方面展开对“自然合理”的论述,论证思路清晰。 B.第四段讲中医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是为了论证科学模糊学理论的正确性。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体现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优点,含有为中医正名的动机。 D.文章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依据,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医中的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对个体事物的分析方面,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比实证观念更具优势。 B.中医崇尚“自然合理”,注重个性,与科学合理有本质区别,所以缺乏科学的普适性。 C.如果澄清了人们对理性与直觉的错误认识,中医传统理念就能得到继承与坚守。 D.中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的 提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小区有个五谷磨房 安 谅 小区是个老小区。五谷磨坊也只是底层的一个小卖部,连个石磨也不见。灶披间的窗台 就是售货台,人来人往的,倒是十分热闹。 苏北来的一家人长租了这小院,又别出心裁,在灶披间一隅,开设了这个五谷磨坊,专 卖现磨的各类营养谷物,颇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意味。 这天周末正午,冬日的太阳懒洋洋的。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秦工程师正巧路过,瞥见 自己的老母亲也在那里,眉飞色舞的,几位老伯伯老阿姨也兴致勃勃,围绕着这个灶披间窗 台,你一句,我一句的,仿佛有什么便宜货,令他们兴高采烈。 秦工程师凑近一看,果然,五谷磨坊又推出了新品。窗台上一字排开塑料包装的各类谷 物,除了以前的红豆薏米粉、核桃芝麻粉等,什么黑色脉(就是黑麦片、黑芝麻、黑大豆等组 合),阿胶派(以阿胶块、紫山药、紫米、红薏米等组合)、长辈乐(即是鹰嘴豆、葛根、银杏 仁、高原青稞等组合),不一而足,搭配得很诱人。这些老人本来就对五谷食品着魔,这种创 意又把他们勾得晕头转向了。看到秦工,秦母连忙招呼:“你想吃什么?” 秦工笑着说:“你想吃啥就吃啥吧。” “你们秦秦有出息,也真孝顺!”几位老阿姨赞叹道。“那我给你再买点黑芝麻,里面什 么都有了!”秦母脑子活络,对新组合已然了解。 窗台内是一位胖姑娘,眼镜搁在鼻梁上,忙得不亦乐乎。这个外来妹是这苏北人家聘的 打工者,说一口苏北话,干活还蛮勤快的。 秦工也和气地与他们点头。回到家,读大三的女儿小静就嘀咕:“奶奶又在磨坊磨磨唧 唧的,都快吃午饭了,还在磨蹭什么。”秦工笑咧了嘴:“你还真会说话,磨坊被你这么一说, 更有意思了!”“你还笑,人家肚子都饿坏了!”小静嘟囔着,看来真有点生气了。“那你快去 叫奶奶呀!”秦工说。小静老大不情愿地蹬蹬跑去了。不多一会儿从窗口那边,又传来了吵嚷 声。秦工竖耳静听,似乎是女儿小静高分贝的斥责:“你这是有毒的,有毒的!”秦工连忙掩 上门,急急地赶了过去。 小静还理直气壮地指责着。那个胖女孩的眼眶里,泪水闪动,稍顷,有几滴快速而无声 地滚落下来。 秦工很快明白了。胖女孩用粉碎机在现磨那些五谷,高温细磨,倒是干脆,磨好后,她 还特意放在铝盘里散了一会儿热,但时间显然短了些,谷物还是滚烫的,就被倒进塑料包装 了。老伯们老阿姨们倒没留神,偏是小静下来撞见了,一阵连珠炮似的斥责,把刚才还和风 细雨的气氛,一下子搅得紧张和严肃。 秦工来的是时候,秦母此时一直无语。场面有些僵,秦工一来,也就缓和许多。 胖女孩抹去泪,说:“都是老客户,如果觉得不放心,这一份我就自己留下吃了,我另 磨一份给大家。” 秦母点头不是,摇头也不是。因为,孙女已帮她做了决定:“就这样吧,也只能这样了, 以后你不能这么匆忙装袋呀!”小静还是不依不饶。 “那是我自己催她的,不能怪人家”,秦母总算开口了,“不是你在催我吃饭吗?” “算了算了,都别说了,下回都注意些就好,走吧,走吧,五谷待会再来拿吧。”秦工和 稀泥。两个女人,一老一小,都是他的“宝”,他不想他们不愉快。 “那就等冷却下来,再来拿吧。”秦母和小静也形成了共识,那胖女孩也点了点头,三人 才离开五谷磨房。 走出几步,秦母就悄声埋怨:“人家女孩也是打工的,这货一赔,她至少三天白干了。” “那也不能吃有毒物质呀,奶奶,你不是想健康长寿吗?这么吃可是适得其反!”小静也 嘟囔着,有点不服气呢! “可是人家打工真的不容易。”秦母说。 “谁让她这么没知识……”小静又哼唧了一声。 “奶奶也是从苏北乡下来打工的,奶奶知道什么叫难……”奶奶喃喃着,还回头朝磨坊 方向望了一眼。 一下午,两“宝”半天不说话。傍晚,小静悄悄先下了楼,又悄声地回来了。过了一会 儿,奶奶也什么话都没说,下楼去了。几分钟后又回来了,把一叠钱塞到小静手中:“难得 你这么善良。钱还是我来付。” “是我伤了人家,该我来付。”小静说。 你的钱,还不是你爸妈的钱?等你赚了钱,再说吧。”秦母嗔怪了一句,眼光里闪出笑意。 小静的脸上,也漾出一缕笑意。这时,胖姑娘敲门进屋,把一叠钱塞给秦母,又将一桶磨好 的五谷食物搁在桌上,笑眯眯地说:“谢谢妹妹给我指点,我今后一定多学习,也会细心的。 这个就是凉透了再装袋的,放心吃哦。”小静走上去,握住了她的手:“刚才我说重了,你别 生气……”秦工笑着说:“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 (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小区有个五谷磨房"为题,既点明了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又交待了小说情节发展 的联结点,也设置了悬念,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开头两段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向读者介绍小区的特点、五谷磨坊的实质及五谷磨坊的由 来及状况,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C.“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说明五谷磨坊在小区里很受欢迎,看似闲笔,实则别具匠心,几 位老人的神情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为情节变化张本。 D.“小静还理直气壮地指责着”“那个胖女孩的眼眶里,泪水闪动,稍顷,有几滴快速而无声 地滚落下来”,气氛紧张尴尬,激烈冲突在所难免。 5.小说中秦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最后的“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5 分) 二、古诗文阅读(41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 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 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 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 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本 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 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 数十,瑶之乃自往日:“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 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 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 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 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瓜为业。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 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乏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 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 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 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 必辞。”原平日:“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 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 书・郭原平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 沟 B. 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 沟 C. 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 沟 D. 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 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 分) A. 举爨,是指烧火做饭,爨,古字形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 木柴推进灶口。本义指烧火做饭。与这个意思相关的,都可叫做“爨”。 B. 服除,是指为了表示对亲人故去的哀伤和思念,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 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C.府君,这个词可以用于对已故者敬称,也可用于对神的敬称。此处是对郡相、太守的尊称, 这一用法在汉朝就出现了。 D. 耋齿,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齿,指年纪,耋齿在此处指七八十岁的老年人, “耋”这个字用于“老之年”这个语境,指八九十岁的年纪。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郭原平曾在雇主招待他吃饭时,他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 菜下饭。这一细节说明他孝顺。 B. 郭原平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 船被堵在水坝下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 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这都说明他仗义助人。 C. 郭原平为人宽厚,不计私利。他曾到集市上卖东西,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 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D. 太守蔡兴宗之所以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或许和郭原平拒绝接受前任太守王僧朗推举 他为“孝廉”这一行为有关。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2)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11~12 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 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颔联“何处访庭闱”一句采用设问句,暗示这也正是首联“万事非”中的一例。 B. 诗中写黄牛峡的景属于虚写,杜甫《登高》的写景也采用了这一手法。 C. 诗人在秋天送别友人,但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气概整体昂扬。 D. 首联用典,用古代的美谈和当令的时局形成对照,点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12.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 分) (三)理解性默写(13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 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 2 ) 庄 子 在 《 逍 遥 游 》 中 , 以 朝 菌 和 蟪 蛄 为 例 , 感 叹 生 命 短 暂 的 句 子 是 : “ , ”。 3)韩愈在《师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的句子是: “ , ?” 4)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分别指出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写秦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  5 ) 用 夸 张 的 手 法 描 写 行 人 手 可 触 星 宿 , 极 言 蜀 道 高 险 难 行 的 句 子 是 : “ , 。” 6)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 《琵琶行》中的“ ?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 凉之意。 7 ) 李 商 隐 在 《 锦 瑟 》 一 诗 中 借 物 发 端 , 以 埋 怨 的 口 吻 引 发 华 年 之 思 的 两 句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6 分) 14.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活性炭 韬光养晦 冗(rǒng)长 恪(kè)尽职守 B. 谐奏曲 咄咄逼人 怆(chuàng)然 怙恶不悛(qǔn) C. 威慑力 暇不掩瑜 攫(jué)取 唾(chuí)手可得 D. 笑咪咪 按图索骥 荒谬(niù) 返璞(pú)归真 1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 您送给我的这张非常珍贵的照片,唤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我将好好惠存! B.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 拾到者,请速还我! C. 张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 给他回个电话。 D. 犬子将于国庆结婚,婚宴地点在珠江大酒店,恭请老同学届时光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2019 年 4 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 800 多 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 年 9 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 毀于一旦。这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 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 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 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 ,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 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 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 源源不竭。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B.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C.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D.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3 分) A.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C.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D.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 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 活力源源不竭。 C.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 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 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现在复工复产已经开启,防疫工作仍然需要高度戒备,但正常的人员流动、物资运输也 得确保。为了控制疫情而一味禁止出入,①____________。有些执行过严的“硬核”措施, 还需合理有序放开。为了保证物资运输的畅通,②____________,它有利于打通城市间各个 关节,为复工复产扫清障碍。对于复工复产后涉及的人员返程流动、企业正常的物资运输等 问题,城市协同可以避免各地政策、口径不一的碎片化管理问题,③__________,推进复工 复产。 20.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 25 个字。(5 分) 当前我国环保维权运动盛行,一些反对垃圾焚烧的人士认为:垃圾分类可以替代垃圾焚 烧,搞垃圾分类就不用建垃圾焚烧厂,搞垃圾焚烧就是否认垃圾分类。如何认识两者之间的 关系,影响到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方向,事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其 实, 生活垃圾“分类”和“焚烧发电”是生活垃圾处置的两个方面。“垃圾分类”揭示的是其中一 部分具备“资源属性”的垃圾所具备的循环再利用价值;“垃圾焚烧发电”揭示的是大部分 无用垃圾通过贡献其热值转换成电能后的“能源价值和剩余价值”。正是基于生活垃圾中的一 部分物品具备上述描述的“资源属性”,在世界上没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之前,“垃圾分类” 也是人们首要提倡并大力推行的做法。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 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 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 影子,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集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 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知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 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 中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 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永安三中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初综合检测 语文答案 1.A (B 项,原文是“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 材的采用也特别强调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而不是“直 接体现”。C 项,“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会越接近事物的原貌”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其 实,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 可能对事物的认识片面”,“模糊化”不能等同于“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好”,选项曲解文意。 D 项以偏概全。故选 A) 2.B 本题 B 项,“是为了论证科学模糊学理论的正确性”错误,第四段的观点句是“中医还 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选项应该为“是为了证明中医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 的直觉思维”。故选 B。 3.A “更具优势”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比较优劣高下。故选 A。 4.D [解析]"激烈冲突在所难免"错误,从小说情节来看,“激烈冲突"并未爆发,一则秦 I 到来缓和 了气氛,二则胖女孩主动化解了矛盾。(3 分) . 5.①热爱生活,开朗活络。经常在五谷磨坊与老邻居们谈天说地,注重饮食健康。②关爱家人, 精心照料。精心挑选五谷粉;在孙女与胖姑娘出现争执时,采取较为温和的态度处理。③善良体 贴,有同情心。在孙女指出胖姑娘的问题后,担心胖姑娘赔钱后影响的生活。(每点 2 分) 6.①五谷磨坊是小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重要活动场所,他们在那里谈天说地,谈五谷话养生, 乐在其中,给他们带来了健康。②通过小静与胖姑娘的冲突,胖姑娘改进了装袋方式,使“五谷” 更健康更养生,让“五谷”给小区居民带来了健康快乐。③通过小静与胖姑娘冲突的解决,人们 多了一份对他人的体谅,更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小区居民生活得更加舒心,更加健康快乐。(每 点 2 分) 7. C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 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逃跑时掉 进了水沟。 语段中,“湿”是指“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与前句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种少竹” 的地点是“宅上”,因此,“宅上”与前句要断开,与下句相连。排除 B 项。 故选 C 8. B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 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 积累。 B 项,“服除”解说有误,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 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服除,指去除孝服,指守丧期满。 故选 B。 9. D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 析,作出判定。 D 项,“或许和郭原平拒绝接受前任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这一行为有关”分析错误, 太守蔡兴宗之所以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是因为他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很钦佩,感到惊 异。与“郭原平拒绝接受前任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没有关系。 故选 D。 10.(1)他生性孝顺,侍养父母必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 (2)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禀,生性,秉性;养亲,侍奉父母;佣,作佣工。 (2)愍,怜惜;下,放水;与,给。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他生性孝顺,侍养父母必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会做木工,常靠给 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 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 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 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 一夏。父亲死了以后,自己建起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每到了祭祀的日子,在这几天中, 哀伤,思念父亲,不喝粥。等到丧期结束以后,自己不再吃鱼肉。到母亲面前,给她看有吃 的,独自在房间里时,从没有偷偷品尝过。这样一直到母亲死了,三十多年了。高阳的许瑶 之居住在永兴,不做郡安县丞回到了家乡,赠送给郭原平一斤棉花。郭原平不肯接受,送过 来又送回去,前后有几十次。于是许瑶之亲自前往,说:“今年特别寒冷,建安棉不错,用 这个来尊奉家里人吧”,郭原平才拜谢接受。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 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 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 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 来偷竹笋,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逃跑时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 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 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又以种瓜为业。 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 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以使 运瓜的船能通行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 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借助他人的力量。 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 惯。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 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 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接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 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 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 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有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 辞不接受。 11. C 12. ①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 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对 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 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 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对未来的担忧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 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13.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7).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4. A 【分析】B 项谐奏曲应为协奏曲,怙恶不悛应为 quān;C 项暇不掩瑜应为瑕不掩瑜, 唾手可得应为 tuò;D 项笑咪咪应为笑眯眯,荒谬应为 miù 15.D【解析】A 项,“惠存”是敬辞,用作他人;B 项,“请速还我”语气生硬;C 项,“家父” 是对自己的父亲的尊称。 16. A【解析】(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 不愉快。留传,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 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全神贯注,全副 精神高度集中。) 17.C【解析】(“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 应;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 18. C【解析】(A 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搭配不当,“延缓”与 “损毁”不搭配;B 项,搭配不当,“减少”与“衰老”不搭配;D 项,语序不当,“文化保 护”应移到“虽然”前面。) 19.①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 ②城市之间的协同治理也是极为必要的 ③提高治理效率。 20.生活垃圾分类和“焚烧发电”是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方向。 21. 【题目解析】 2020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学科作文题,继续采用近年全国高考一直 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紧贴当前新课改方向,创设真实任务情境,要求考生以特定的 身份,在指定的情境中完成预定的任务,既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又能很好的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及身边热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由 4 个小段落构成,可分为两层。 1.第一层,即第 1 段,包括 2 句话。 (1)“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 这句话交待了写作的背景信息。“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是写作的大背景,考生可以结合这个 背景展开写作,但不可误将此当作写作重点。“游学活动即将结束”点出游学活动接近尾声, 由此引出“活动分享会”和文佳为准备活动分享会上的发言而采访小组成员,以创设真实的 写作任务情境。“多国高中学生”点明参与游学活动的对象,且由下文进一步可知, 参与活 动的高中学生不仅来自“多国”,还来自不同大洲,进行着新时代的文化交流。 (2)“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 员。” 这句话是对核心任务的提示。一是指出写作主体“文佳”,他既是中国学生,又是“文化之旅• 魅力中国”游学活动的参与者,还是小组发言代表;二是明确交流形式为代表小组发言,写 作文体是“发言稿”;三是指出交流场合为“活动分享会”;四是引出下文,点明材料核心部 分的 3 位受访者的感悟是为发言稿写作提供的素材。 2.第二层,即 2-4 段,由 3 位受访者的言论构成,呈现了不同国度学生在文化考察之旅中, 对不同艺术种类与文化载体产生的独特感悟。3 位受访者分别来自欧洲、美洲和非洲, 彼此 远隔重洋,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大相径庭,以他们的视觉来观照中华文化,增加了文化交 流的深度与广度。 (1)第 2 段 ①“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 这句话引出来自欧洲的小组成员的欧文以及他参与本次游学活动之后对中国敦煌的感受。他 认为,敦煌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习近平指出,“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 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 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 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中国和世界各种文明在敦煌的交汇, 使欧洲 高中学生欧文对敦煌产生了“印象最深”的感受。 ②“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子,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集交融成 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这句话是对“印象最深”的具体展开。首先是“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 化的影子”,这是在对世界多种文化有较广泛的接触和领会的前提下做出的感性判断,给学生 写作留下了空间。其次就是由前半句话所引发的“不同文化的汇集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 煌文化”的进一步感叹,这句话既指向历史,体现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 晶”,“不同文化的汇集交融”获得的是文化的“发展”,这涉及到了交融的视野、胸怀和成果; 同时也面向未来,对本次活动后世界各地通过文化交流,更多地出现这种“独具魅力”的文 化结晶的美好憧憬和展望。 (2)第 3 段 ①“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 这句话引出来自美洲的小组成员珍妮以及她参与本次游学活动之后对北京故宫的感受。她认 为,北京故宫“最让她震撼”和“惊奇”。作为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文化成果精品的殿堂, 故宫有着独一无二的典型意义和文化象征。国家领导人在 2017 年与美国领导一同参观故宫时 指出,“故宫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②“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知名博物馆联合 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 来源。” 这句话是对“最让她震撼”和“惊奇”的具体展开。故宫始建于 1406 年,是世界上现存规 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珍妮以“宏 伟”“珍贵”两个词来表达她的体验,而“碰巧参观”的“灵感中国”特展,又使她有了意外 的收获,这一特展体现了故宫通过与世界时尚艺术的灵感对话,既丰富了世界时尚艺术,也 让中国古老艺术得到发展,使珍贵的中国文物和文化通过交流在新的语境下“活起来”。 (3)第 4 段 ①“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 这句话引出来自非洲的小组成员西塞以及他参与本次游学活动之后对这段生活的感受。他认 为,“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这里体现了中国青年融入世界的精神面貌。 ②“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中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这句话是对“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的具体展开。这里列出了“打篮球” 和“喝可乐”两项来自西方而又属于青年们“共同的爱好”,和“练武术”“品中餐”两项引 发外国青年“新奇的感受”的地道的中国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了充满生活情趣的文化交流场 景,后面的省略号提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或想象增添更多相类似的场景。这些生活 经历,给西塞带来了许多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这是文化交流过程中生活化的成果,也为日后 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如果说欧文所理解的敦煌文化,主要体现为兼收与共生,那么珍妮所理解的故宫文化,更多 地体现为碰撞与创新。两则材料有微妙的区分,考生需具备较高的思维品质才能准确理解。 这两者的感悟关注的是文化、历史方面的交汇;西塞则更多地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异同, 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交与相处所需的文化润滑剂。共同的爱好促成友谊的缔结,差异的文 化基因散发出相互吸引的磁性。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作文题写作引导语为: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 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1.“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 “结合”的对象包括“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两个方面。“结合材料内容”引导考生在 写作过程中必须结合材料,体现材料作文的本质,不能脱离材料内容来立意;“自己的体 验”,指的是写作者(高中学生)与文化交流发展有关的体验经历等。 2.“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 (1)在材料中“文佳”有着双重身份,因此“以文佳的名义”写的发言稿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作为小组的发言代表,发言应该尽可能体现小组成员的想法,可以分点体现,也可综合 体现;二是作为中国高中生,发言应站在主人翁的立场上。 (2) 写作文体必须是“发言稿”。发言稿是为了在会议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 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 这篇发言稿的使用时间是“活动即将结束”时、使用场合是“活动分享会”这两个特定情景, 因此应带有总结活动的性质,同时须体现“分享”的特征。 发言稿要注意得体。立意要得体,语用要得体。因为是面向所有参与游学活动的各国高中学 生,听众是“熟悉的陌生人”;发言的场合是“轻松的场合”,所以发言稿要有明显的针对性、 开放性,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有的放矢;要讲听众能接受、能理解、能认同、能产生共鸣的论 题,要用同学能接受的话语与表达习惯,不能没有“观众感”而我行我素、自说自话进行“个 性发言”,尤其不能突破公共场合的立意底线与用语底线。 发言稿的开头语、礼貌语、强调话语、结语等,与其他文体不同,这是不可或缺的文体要素。 3.“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这句话明确了本作文题的写作重点“文化交流发展”。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汉 语词典(第七版)》)。 “文化交流”是指“指不同文化系统、不同文化成分相互接近、吸引的过程”(《中华文化精 粹分类辞典》)。 “文化发展”是指“指文化不断累积、进步的过程”。(《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 “文化 交流发展”在写作过程中可体现为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怎样才能使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等 等。 “认识”主要指认知,即对某一理念、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思考” 主要指判断,即对某一理念、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肯定或否定判断,或褒扬或批判,应具 备辩证的角度、创新点与前瞻性等;“你的……认识与思考”,强调要体现作为高中生应拥有 的素养、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自拟标题 发言稿的标题要有文采、要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没有标题要扣分。2.自选角度 ①从个人的角度,表达通过游学活动获得的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 ②从小组代表的角度,小结通过游学活动获得的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 ③从中国的角度,表达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 ④从外国的角度,表达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 ⑤从世界的角度,表达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 …… 3.确定立意 从历史层面立意,通过文明结晶敦煌莫高窟的形成,结合故宫的新发展、民间交流的日益增 加,以及自己的体验,分析并展望文化的交流发展。 从生活层面立意,通过故宫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径,结合敦煌文化的民间交融、当 代青年的文化交流,以及自己的体验,分析并展望文化的交流发展。 从哲理层面立意,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坚持使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文化是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必需在交流中不断发 展。 从政治层面立意,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 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促进多样性文化交流互鉴,倡导平等与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汇 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为人类开启更美好的文化前景。 …… 是否能以“文化自信”立意?可以,但仍必须立足于“文化交流发展”的写作重点;所以, 关键不在于是否写文化自信,而是在准确把握“文化交流发展”的写作重点的前提下确定写 作角度,进而确定文章立意。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要求考生遵守写作中的真实性和考试中的保密性原则。5.不少于 800 字。 要求考生写作应达到一定的字数标准。 二、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学生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围绕 3 位受访者的言论这一写作材料,按照“文 化交流发展”的写作重点,以中国高中学生“文佳”的身份,完成写作任务,表达认识与思 考。 (一)具体而言,符合题意须完成以下四个任务: 任务 要求 任务一 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任务二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 任务三 明确写作者“文佳”的身份和写作对象“参加游学活动的各国高中生” 任务四 采用发言稿 (二)完成四个任务与“内容项”分等判断的对应关系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 对 文 化 交 流 发 展 的 认 识 与思考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体 验 明确写作者文佳的身份和写 作对象是参加游学活动的 各国高中生 采用发言稿 一类上 √揭示深入 √能综合三则材料和自己的体 验 √明确 √明确 一类中 √揭示较深入 √能综合三则材料和自己的体 验 √明确 √明确 一类下 √能揭示 √能结合三则材料和自己的体 验 √明确 √明确 二类上 ☉未能明确揭示 ☉结合两则材料和自己的体验 √较明确 √较明确 二类中 ☉未能揭示 ☉结合一则或两则材料和自己 的体验 ☉仅明确其一 √基本明确 √仅提及 ☉仅提及一则材料和自己的体 验 ☉仅明确其一 √基本明确 二类下 X 忽略 ☉结合两三则材料和自己的体 验 ☉仅明确其一 √基本明确 三类 X 忽略 X 忽略 X 没有提及 X 没有提及 四类 X 完全没有涉及 X 完全忽略 X 完全没有提及 X 完全没有提及 (三)完成四个任务与“内容项”分等判断的对应关系的详细表述: 题意 内容分 文章特征 准确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化交流发展”为写 一类上 作重点,深刻体现“交流”与“发展”的关系,认识与思考深刻; 20-19 中心突出,内容充实;作者身份和听众明确;发言稿特征明确;表 达精彩,亮点突出 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化交流发展”为写作重 一类中 点,体现“交流”与“发展”的关系,认识与思考深刻;中心突出, 18 内容充实;作者身份和听众明确;发言稿特征明确;表达精彩,亮 点较突出 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化交流发展”为写作重 一类下 点,提及“交流”与“发展”的关系,认识与思考较深刻;中心较 17-16 突出,内容较充实;作者身份和听众明确;发言稿特征明确;表达 较精彩,有一些亮点 结合两则材料内容,有提及自己的体验;以“文化交流发展”为写 符合题意 二类上 作重点,仅体现了对“交流”或“发展”其中一个方向的认识与思 15-14 考,有一定的认识与思考;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作者身份和 听众较明确;发言稿特征较明确;表达较精彩,偶有亮点 结合一则或两则材料内容,没有自己的体验;以“文化交流发展” 二类中 为写作重点,仅提及对“交流”或“发展”其中一个方向的认识与 13 思考,认识与思考一般;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仅明确作者身 份或听众;发言稿特征基本明确;表达通顺、清晰,无亮点 仅提及某一则材料内容,没有自己的体验;仅提及“文化交流发展” 的写作重点,仅涉及“交流”或“发展”其中一个方向的认识与思 考,认识与思考肤浅; 二类下 或,虽结合两到三则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但误将“文化”作为写作 12-11 重点,而不是以“文化文流”或“文化发展”或“文化交流发展” 为写作重点 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基本充实;仅明确作者身份或听众;发言稿特 征基本明确;表达较通顺 未涉及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只以“文化”为话题,认识与思 基本符合 三类 考肤浅;没有体现作者身份;没有发言稿特征。 题意 10-6 或,只在开头或结尾提及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文化交流发 展”的写作重点,但文章主体部分与这两者均无关系 完全脱离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完全忽略写作重点,完全没有 偏离题意 四类 5-0 体现作者身份,仅选取材料或引导语或要求中的某个孤立的词语展开论述,文章与材料内容、写作重点、 写作身份等完全无关。思想 不健康,观点错误 (四)综合评判的原则: 内容 表达 发展等级 其他 等级 评分 A 任务完成 B 思想内容(认识与C 表达形式D 特征 E 亮点 F 身份肯定对 思考) 象意识 一等 54-60 好 好 好 √ √ 有 50-53 好 好 好 √ 有 好 好 好 √ 无 二等 48-49 一般 一般 一般 √ 有 一般 一般 一般 √ 无 三等 42-47 较差 较差 较差 √ 有 较差 较差 较差 √ 无 四等 36-41 差 差 差 √ 有 基本符合题意:①完全不结合材料仅谈论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 识与思考; ②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谈论的却是对“文化”的 认识与思考; ③穿靴戴帽,只是在开头或结尾提及材料,中间脱 离写作任务,泛谈其它内容; ④提及材料及“文化交流发展”, 但思想偏激,观点武断 0-35 偏离题意:不结合材料,未完成任何一个写作任务;思想不健康; 残篇(比较严重者);白卷 五等 20 分以下 400 字以下 具体说明: (考场)一等文的判定:54-60 分同时满足以下四点: (1)任务完成得好(综合三则材料,体现“小组代表发言”的任务); (2)思想内容好(即认识与思考)(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符合发言稿的内容要求); (3)表达形式好(书信,语言); (4) 有亮点。(深刻——本质,内在联系,具有启发性;丰富——材料足,论据足。 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有表现力;⑤ 有 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考场)二等文的判定:48-53 分分两类给分: 50-53 分:任务(综合三则材料,体现“小组代表发言”的任务)、思想内容、表达形式, 均 好;无亮点 48-49 分:任务一般(仅结合两则材料,未能充分完成“小组代表发言”的任务),思想内容 一般,表达一般,亮点一般(意思是相对前者要稍逊色比后者(三等文)强很多的那种文 章);或其他都好,只有身份、对象不明确。 (考场)三等文的判定:42-47 分 第一种:任务完成比较差(仅结合两则材料,未能充分完成“小组代表发言”的任务),思想 内容比较差(文章的认识与思考一般,缺少深度或逻辑)。第二种:身份对象不明确,任务、 思想内容完成一般(任务都完成,写出了一定的认识与思考)。 (考场)四等文的判定:36-41 分 第一种:任务完成差(仅结合一则材料,“小组代表发言”的任务完成差),思想内容差(有 写出认识思考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第二种:任务完成比较差(四个任务基本完成),思想 感情比较差(有写出认识思考但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身份对象不明确。 (考场)五等文的判定:35 分以下 参照前面基本符合题意与偏离题意部分解读。 三、关于“分等评分” (一)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文体、语言等为重点,全面衡量。内容项与表达项的评分 应在相同或相邻的等级内,不得跨等评分。 (二)发展等级 基础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得低于内容分与表达分。 发展等级的几个项目,其实体现的是作文中的亮点,依次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只要有若干点突出就可以按等评分,其给分与内容和表达的给分一般来说是相应的。在符合 题意的前提下,要鼓励考生作文出亮点。对于亮点突出,确实写得好的文章,就应该依据评 分标准给予高分。 四、其他 (一)错别字扣分 缺标题扣 2 分;不足字数,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标 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二)字数扣分 1.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 分) 2.400 字以下的 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5.只写标题的,给 1 分,不评 0 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 师的内容,可以打 0 分。 6.只写标题的,给 1 分,不评 0 分。 7.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三)套作与抄袭判定 套作的,适当扣分;套作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作文材料,机械地理解作文题,生硬地套用。 判定为套作是比较严重的,不应将套作的判定扩大化。 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判定为抄袭必须有确切的依 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