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育才中学孔德学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宁夏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考试试卷 语文 (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注意事项: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选择题答案使用2B 铅笔填涂,如需修改,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韵”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最初用于音乐。梁建文帝在《劝医论》中,首次把音乐的“韵”引入了诗歌美学,他敏锐地发现了诗歌中超迈悠远、耐人寻味的那种艺术趣味,与音乐的“余响”不绝、让人回味的“韵”在感官上相通。从此,“韵”与诗,就成为密不可分的一对姊妹。 诗人之韵,是诗人个人的音乐修养、风貌,以及这种修养、风貌在诗歌作品中的作用。古人以“琴棋书画”来评价艺术的修养,“乐”是第一要求。他们认为,诗人对音乐的修炼,既可以使诗人形成与众不同的气质面貌,也能使他在创作时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既是一个人成为诗人的前提,又是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手段。清人袁枚在《再答李少鹤》中视神韵为先天真性情,作品中的神韵,是作家的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作家的神韵,决定作品的神韵。韵既是作品中的态度风致,也是作家的态度风致在作品中的体现。 诗歌之韵,既体现为外在的音乐形式即声律,又体现为内在的审美特质。诗歌的外在之韵指向明确,内在之韵内涵更丰富。在古典诗论中,韵是作为作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存在的。宋代李膺把“韵”比作朱弦遗音,大羹遗味,也就是说,作品必须具有超出文本之外的、令人回味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作品必要的组成部分,否则作品便是“庸俗鄙”一样的作品。明人胡应麟把“筋骨”、“肌肉”和“神韵”作为作品的三大要素,“筋骨”相当于作品的立意,“肌肉”相当于语言的运用,“神韵”则是精神气质。在他们看来,诗歌光有外在的形式如语言、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精神风度和丰富的话语蕴涵,这是诗歌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宋人范温那里,韵也同样是作为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追求而存在的。他认为韵与一些具体的美的形式和风格相区别,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美,如巧丽、雄伟、奇、巧、典、富、深、稳、清、古之类,而是对各种具体美的总的要求,是各种美达到最高峰的产物。如果没有韵,那么空有美的形式的作品是不会令人信服的;如果作品不能在韵上胜出,那么它的美也就随之失去。 对于接受美学来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在它产生以后,就已经不属于作者本人,而是属于读者,因而面临着被无限阐释的丰富可能性。这种丰富的可能性,是由作品中独特的话语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跟读者本人的阅读经验、接受能力、心境等分不开的。而如果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韵又是诗歌的美带给读者的那种绵延悠长的回味。姚鼐在《与王铁夫书》中说王铁夫的诗“咀诵之余,别有余韵”,其实就是说诗歌中的话语含蕴在经过了他的咀诵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感受,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感受到的诗歌魅力。 “韵”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特征。它指向文学生产的整个过程,关乎作家、作品和读者,含义丰富多彩而具有广阔内涵。在多元化的当代诗歌写作中,如果我们能以与时俱进的眼光,赋予古老的“韵”新的时代精神,从中寻找和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的美学体系,将会对新诗的发展大有裨益。 (摘编自《文艺报》徐峙《“韵”的三种形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建文帝在艺术上敏锐的嗅觉让他发现了“韵”与诗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使“韵”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B.诗歌美学中的“韵”有三种形态,包括诗人之韵、诗歌之韵和读者之韵,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C.“诗歌之韵”有内外之分,外在之韵表现为一种音乐形式,内在之韵表现为一种审美特质,这些是诗歌构成的重要因素。 D.“读者之韵”的产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既与作品中独特的话语有关,也与读者本人的阅读经验、接受能力、心境分不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依据文章第二段所引袁枚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缺乏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很难写出艺术性很高、富有神韵的作品。 B.文章第三段列举了李膺与胡应麟的观点,证明了欲使作品摆脱庸俗、粗鄙的格调,须在作品的内涵、意蕴上下功夫,而不必去追求作品的形式。 C.第五段,作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了读者之韵是诗歌的美带给读者的那种绵延悠长的回味,是读者的一种审美感受。 D.文章论证上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议题,接着分析“韵” 的三种形态,最后总结并提出希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非常重视音乐修养,因为这种修养可以让诗人形成独特的气质面貌,同时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手段。 B.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依据原文,说的应是读者之韵。 C.李膺、胡应麟和范温对“韵”都有各自的解读,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他们都认为“韵是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追求”。 D.作者认为,“韵”的内涵非常丰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特征,当代的学人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韵”新的时代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走出国门20年后,已将自己定位为“全球公司”的华为,正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考验。 成立于1987年的华为,从代理香港公司产品起家,逐渐开始自主开发产品,到1995年,华为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15亿元,但由于中国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放缓,华为在传统的程控交换机领域的利润被吞蚀,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而市场需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 “‘走出去’是为了活下去!”华为副董事长郭平曾在2012年的一次会议上这样解释华为“走出去”的内在动力。根据华为2017年年报,目前华为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2017年,华为销售收入实现6036.21亿元,其中欧洲、中东、非洲地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638.54亿元,同比增长4.7%;亚太地区实现销售收入744.27亿元,同比增长10.3%。只有美洲区域受拉丁美洲运营商业务市场投资周期波动影响,销售收入有所下滑,为人民币392.85亿元。 “华为是中国少有的愿意去了解全球的技术治理机制,熟悉全球专利制度和电信标准技术制度,与技术治理的利益相关方有很好的互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超越现有治理机制的一个公司。”清华 大学朱恒源副所长如此评价。他说:中国建设全球化的过程,是进入商业市场的全球化过程,所有人都需要适应。但是,主导全球的话语体系是欧美发达国家建立的,要在这个体系里崛起、发展、为自己争取空间,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个语言首先是英语,其次是规则。 (摘编自《华为:荆棘丛生的国际化道路》) 近5年华为销售收入(单位:亿元) 近5年华为营业收入(单位:亿元) 材料二: 近日,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押,引发国际社会严重关注。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的“新常态”之下,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首先必须掌握好法律工具。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进程,就意味着融入国际规则,在所在国法律框架下开展业务。这就要求中国的企业有更强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当今世界,虽然逆流横行,但全球化仍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于华为来说,只要技术领先,产品质量好,性价比高,最终可以赢得市场。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尽管遇到各种干扰和阻力,但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合作,企业和产品争取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正是回应这些干扰最好的方式。 (摘编自《竞争摩擦不可避免,但中国企业的全球抱负不应削弱》) 材料三: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将加强与主要大国沟通对话与协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拓展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积极为妥善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中国建设性方案。中国愿与各国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继续推动中美经贸磋商。中国秉持互利合作、共赢发展,一贯主张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我们对作出的承诺认真履行,对自身合法权益坚决维护。 (摘编自李克强总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华为副董事长郭平解释华为“走出去”的内在动力时说:“走出去’是为了活下去!”可见,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融入全球化进程才能得以生存。 B.2017年华为销售收入突破6000亿元,在亚、欧、非、美洲均有所增长,其中在亚太地区增速最快,超过了10%。 C.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必然会遇到各种干扰和阻力,只要我们做好自己,提高技术和产品质量,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合作,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并赢得更好的未来。 D.中国政府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既要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又要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2013年到2017年,华为的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均呈连年大幅上涨的趋势。 B.清华大学朱恒源对华为公司在全球技术治理机制上的努力给予了肯定,他同时也指出中国企业要更好地全球化,还要学会用主导全球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C.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中国政府要加强与外国的沟通对话和互利合作,也要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上提供更多的中国建设性方案,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D.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一重点介绍华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材料二重点讲述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材料三侧重从国家层面谈中国政府该如何应对当今的世界局势。 6.当今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如何做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巡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顶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的歇脚之处。以它的天生机敏,此时的它应该有所行动才对。但是,不知怎的,岩羊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非常明白。 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到初秋,他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住处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后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去饮水。有一次,他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看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他,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经常看到。还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跃过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穿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地等待它满载而归。 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它早就应该逃之夭夭了。 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大圆石走去。 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呼地吹着,泛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那岩羊还是没动。 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周围的动静,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了,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他想,天哪,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他心疼极了。 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吗? 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了罪名而已。 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然后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叠刀,上马离去。 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有几只乌鸦已经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和。他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这句话是“他”对老岩羊顽强生命意志的咏叹,“不老”指的正是老岩羊的精神内涵。 B.小说用一大段文字介绍了现在山上野物旁若无人的种种表现,展现了山区生态保护的成果,同时也交代了老岩羊的生存环境。 C.小说开头写一头岩羊卧在山脊的一块大圆石上,一动不动,奇特的景象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也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一次“巡山”的经历,“巡山”作为“他”刻意保留下来的一个习惯,反映了“他”对这片大山的眷恋和热爱。 8.小说在描写“他”上山脊一探老岩羊究竟时,用了几个短句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9. 小说结尾“他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请结合作品说说“他”可能领悟到了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以疾去官。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 永寿元年,迁安定属国都尉。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①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奂不听,遂进屯长城,收集兵士,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诸豪遂相率与奂和亲,共击南匈奴,连战破之。伯德惶恐,将其众降,郡界以宁。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薄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迁使匈奴中郎将。休屠各②及乌桓并同反叛,兵众大恐,各欲亡去。奂安坐帷中,与弟子讲诵自若,军士稍安。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屠各渠帅,袭破其众。复拜武威太守。平均徭赋,率厉散败,常为诸郡最,河西由是而全。其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奂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百姓为立生祠。九年春,征拜大司农。鲜卑闻奂去,寇掠缘边九郡,杀略百姓,缘边大被其毒。复拜奂为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秩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兼察刺史、二千石能否,赏赐甚厚。匈奴、乌桓闻奂至,因相率还降,凡二十万口。奂但诛其首恶,余皆慰纳之。论功当封,奂不事宦官,赏遂不行,唯除家一人为郎,上书固让,卒不肯当。 奂少立志节,尝与士友言曰:“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及为将帅,果有勋名。董卓慕之,使其兄遗縑百匹。奂恶卓为人,绝而不受。光和四年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后汉书·张奂传》,有删改) 【注】①美稷:南匈奴单于居所。②休屠各:南匈奴部落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 B.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 C.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 D.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辅,指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所辖地区也称三辅,《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意为后者。 B.对策,汉代考试取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立生祠,是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对象皆为有德之官员。本文中张奂因有德政于民,当地百姓为他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D.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汉时郎将、知府、郡守等官员的俸禄都是二千石,所以也以二千石代指这些职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奂勇敢善战,足智多谋。面对南匈奴的两次反叛,张奂两次以招降瓦解部分人员、募集兵士、占据有利地势等同样手段,在形势于己不利的情况下取胜。 B.张奂临财清正廉洁,自律甚严。羌族各部的首领感激张奂的恩德,送来了金、马作为礼物,张奂把这些东西都还给了羌人。 C.张奂关心百姓,仁惠及民。任武威太守时,平徭均赋,减轻百姓负担;同时晓之以义,严加赏罚,革除民间陋习,深受百姓爱戴。 D.张奂功勋卓著,为人正直。身为将帅,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功劳卓著,董卓仰慕,派人送礼,张奂因不喜欢董卓而拒绝他的馈赠。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5分) (2)论功当封,奂不事宦官,赏遂不行,唯除家一人为郎。上书固让,卒不肯当。(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岩居僧【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4.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15.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 ”的观点是相同的。 2.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3.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 , ”演化而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就是在这一天,我在梦中迈开步子走向故乡张村,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初夏时分在村子里闲逛,逮一种叫“苞米虫”的昆虫,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小伙伴们会________地用它吹去额头上的汗珠。跑去菜园看浇水,抽水机嗡嗡作响,清冽的地下水便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吃得________。盛夏,烈日当空,( )。秋天,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菜长成比较大棵的时候,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孕育…… 梦醒了,可梦境的一切仍________,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汩歌声,________。有着三百年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B.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C.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D. 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 B. 西红柿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C. 西红柿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D. 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胜其烦 津津有味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B. 不厌其烦 大快朵颐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C. 不厌其烦 津津有味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D. 不胜其烦 大快朵颐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狗不理”、南宁的“亨得利”……红极一时的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一个个城市的地标。然而,岁月流逝,①____ __ _。截至2015年年底,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发展势头良好的仅占40%。中华老字号,是物质存在,②_______ 。如何守住沉淀在老字号里的文化基因?在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呼吁,要守住老字号背后的文化底蕴。老字号品牌不属于个人,③______ _ _。我们作为经营者只有承担好这个责任,不能随意、任性。要在我们这一代把手中的老字号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争当大国工匠精神的继承者、代言人。 21. 下面是一位资深语文专家关于文言文诵读的方法,请从这段文字中总结出两条结论。每条不超过20个字。 (5分) 诵读是出声音的读,但并不是朗诵。朗诵往往是读给别人听,诵读却是读给自己听。从方法上来说,用普通话即可,节奏、抑扬、强弱、缓急都无客观规定,可随自己的感受适当处理。古人所谓“心到、眼到、口到”之说,实在是高效形成文言语感的极好方法。不管是成篇诵读、片段诵读,还是陌生词句的反复诵读,都是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方法一: 方法二: 四、写作(6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世界自己主宰。局限于自己的世界,它会越来越狭小;走出自己的世界,它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1.A(A.强加因果,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B(原文表述为“诗歌光有外在的形式如语言、结构是不够的,还必 须具有一定的精神风度和丰富的话语蕴涵”,所以选项的表述“不必去追求作品的形式”过于绝对。) 3.B(评论的是 “诗歌之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D(A项,推论太绝对,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必须走出去才能生存。B项,2017年,美洲地区销售收入有所下滑。C项,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的意思是“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合作,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是回应干扰的最好方式。) 5.A(2016年跟2015年比,营业收入只有小幅增长。) 6.学会用主导全球的话语体系(包括语言和规则)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要有更强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顺应全球化的趋势,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和更多的国际合作,让企业和产品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每点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7、A项 此句并非意在咏叹老岩羊生命意志的顽强,“不老” 的是岁月、是天地,不是指老岩羊的精神内涵。 8、①使叙述层次分明。把上山查看究竟的具体过程以短句独立成段的方式呈现,使查看的步骤层次清晰、简洁明了。②调整叙事节奏,使叙事富有变化。短句独立成段能形成明快紧凑的节奏,与前文相对舒缓的节奏形成对比。③突出人物的心情。短促的语句、独句成段的紧凑格式有助于突出“他”想一探究竟的急切心情和面对老岩羊时的惊怵与心疼。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可以从句子自身的特点、与上下文的比较关联、所述内容对小说人物的作用等方面考虑。 9、 ①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尊严,都应受到尊重。“他”割下老岩羊的首级后面朝东方搁好羊头,这种带着仪式感的举动,正是对老岩羊的尊重。②生命总会有尽头,生命的消逝是自然规律,应坦然面对。“他”认为生命总会有尽头,艰难的生命的结束是一种解脱,所以他帮助处在痛苦之中的老岩羊结束了生命。③生命是相互依存的。老岩羊的死,为天上的秃鹫等提供了食物,尽到了最后的使命。④生命是平等的。在大自然中,在那片保护区中,所有的动物都生机勃勃,对人无所畏惧,生命之间即使有血腥和杀戮,也只是生存的本能需求,不能用是否有罪与善恶来评判。(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主旨意蕴的探究。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可以从不同的对象和事件进行分析,进而上升到自然、生命、社会等层面。本文主旨的显现主要在后半部分:①老岩羊——痴呆、无意识、牙掉尽——老羊老去——生命消逝的自然规律;②狼——狼吃活物——背负罪名,受到不公正的评价——生命平等;③“他”——为老岩羊祈祷、割下老岩羊的首级并面朝东方搁好羊头——维护老岩羊的尊严——每个生命都有尊严,都需要被尊重;④秃鹫、乌鸦——分食老岩羊——老岩羊的生命价值——生命的相互依存。) 四、 古诗文阅读 10.C. 11.C 对象并不都是有德之官员,有的朝代,也有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不一定有德。 12.A 两次手段不尽相同。 13.(1)羌人生性贪婪却看重官吏的清廉,之前有八位都尉都贪图财货,羌人被他们害得很苦,张奂端正自身,廉洁自己品行,恩威和教化得以广泛推行。(贵、率、威化各1分,大意2分) (2)按照他的功劳应当封爵,但张奂不巴结奉承宦官,所以封赏就没有实行,只是任命他 家一人做郎。张奂上书坚决辞让,最终也没有接受。(论、除、让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奂,字然明,是敦煌渊泉人,父亲张惇,任汉阳郡太守。张奂年轻时到三辅地区游学,拜太尉朱宠为师,后来被征召到大将军梁冀幕府任职,因病辞职。又被推举为贤良,回答策问获得第一名,被提拔担任议郎之职。 永寿元年,张奂被调任安定属国都尉。刚刚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和且渠伯德等率七千余人起兵进攻美稷,东羌也出兵响应。但张 奂营垒中只有二百人左右,张奂听到消息就马上带领军队出击,军吏认为自己军队的力量抵挡不了对方,争相磕头阻止他。张奂不听从,便率兵前进驻扎到长城。这时他召集兵士,并派遣将领王卫前去招降东羌。于是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能与东羌勾结,各路豪强相继和张奂示好亲近,同汉军共同攻打南匈奴叛军,连续作战不断取得胜利。且渠伯德十分害怕,便率众向张奂投降,这样郡内才得以安宁。东羌首领感激张奂的恩德,献上二十匹马,先零羌首领也送来八件金耳环,张奂都接受了,然后便命主簿召集羌族各部前来,他举起酒杯将酒倒在地上说:“即使马像羊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马厩;即使金器像谷粒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怀中。”把金、马全都还给他们。羌人生性贪婪却看重官吏的清廉,之前有八位都尉都贪图财货,羌人被他们害得很苦,张奂端正自身,廉洁品行,恩威和教化得以广泛推行。 朝廷调张奂担任使匈奴中郎将。休屠各与乌桓一起反叛,汉军非常惊恐,都想逃跑。张奂安坐帐中,若无其事地与弟子讲诵学问,军士们渐渐安定下来。于是他私下里诱降乌桓,使他暗中和自己通好,然后让乌桓斩杀了休屠各这个部落的首领,袭击并打败了他们的军队。又被任命为武威郡太守。张奂平均分配赋税和徭役,集合并安抚散乱的败兵,经常是各郡最好的,河西因此得以保全。那地方的风俗有很多妖邪的禁忌,凡是二月份、五月份生下的孩子以及与父母同月份出生的孩子,全都杀死。张奂拿仁义的道理教导他们,严格赏罚制度,风俗就得到了改变,百姓为他建立了生祠。九年春,又调任大司农。鲜卑人听说张奂调离,便攻掠沿边九郡,杀害抢劫百姓,沿边深受其害。朝廷很担心这件事,又任命张奂担任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的身份督导幽州、并州、凉州三州的和度辽、乌桓两军,监管考察各位刺史和二千石的政绩才能,赏赐很丰厚。匈奴和乌桓听说张奂到来,就相继投降,总共二十万人。张奂只杀了其中的罪魁祸首,将其余的人都安抚收容了。按照他的功劳应当封爵,但张奂不巴结奉承宦官,风封赏就没有实行,只任命他家一个人为郎,上书坚决辞让,最终也没有接受。 张奂年轻时立下志向,曾对朋友说:“大丈夫活在世上,一定要为国家在边境立功。”到后来成为将帅,果然有功勋。董卓仰慕他,让自己的哥哥赠给张奂一百匹缣。张奂厌恶董卓的为人,拒绝而不接受。光和四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14.C(尾联属于直接抒情) 15.“过”有“路过、经过”之意(1分),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1分);“摇”即“摆动、轻摇”之意(1分),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1分),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安闲、平和)的心境(2分)。 四、 语运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答案: 17.D 18.D 19.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7.仔细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着三百年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可发现句子语病类型属于搭配不当与不合逻辑,“岁月”是集合概念,前面不能用具体的数量词修饰;“张村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表述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可改为“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18.本题,根据语境可知,黄瓜在盛夏已经过季,所以括号内所填的句子应突出应季的西红柿,将其放至后面可重点描绘,据此可排除B、C两项;另外,句内顺序应先写藤枝,再写果实,既可突出其好吃,又衔接顺畅。排除A项。 19.第一处,不胜其烦:胜:禁得起;烦:烦琐。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不厌其烦:厌:嫌。不嫌麻烦。此处是说“小伙伴们会不嫌麻烦用‘苞米虫’吹去额头上的汗珠”,选用成语“不厌其烦”。第二处,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大快朵颐:朵颐:鼓动腮颊,即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根据前文“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吃得”,此处选用成语“津津有味”。第三处,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根据前文“梦醒了,可梦境的一切”,此处选用成语“历历在目”。第四处,绵延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不绝如缕: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根据前文“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汩歌声”,此处选用成语“不绝如缕”。 故答案为:⑴D;⑵D;⑶C 20【答案】 很多老字号已难觅踪迹;更是一种文化记忆;而是属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第①空注意后文“发展势头良好的仅占40%”,可知是说现在存在的较少;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文化基因”,再结合前面的“物质存在”可知应填和“文化”相关的内容;第③空注意前文“不属于个人”,相对个人而言应填“国家”“民族”。 21答案: ①文言文诵读可以随自己的感受自由处理。②文言文诵读要“心到、眼到、口到”。 【考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本题所给材料一共五句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前两句话,解释“诵读”的含义;第二层是中间两句话,讲的是诵读的方法;第三层是最后一句话,说的是诵读的作用。本题题干要求总结出两条文言文诵读的方法,信息就在第二层。由“用普通话即可”,“可随自己的感受适当处理”,可概括出诵读的第一个方法,就是“随自己的感受自由处理”;由“‘心到、眼到、口到’之说,实在是高效形成文言语感的极好方法”可概括出文言文诵读的第二条方法:心到、眼到、口到。 故答案为:①文言文诵读可以随自己的感受自由处理。②文言文诵读要“心到、眼到、口到”。 四、 作文 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世界自己主宰。局限于自己的世界,它会越来越狭小;走出自己的世界,它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 【写作指导】:该考题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考生的主体性地位,意在引导考生关注自身、认识自己。 审题必须抓住关键词“自己”和“世界”。 “自己”相对于别人,可以写个人,比如“我自己的作文”;可以写物,比如“大自然自己的智慧”;也可以写集体,比如“地球是人类自己的”。另外,“自己”有强调、珍惜、自豪这类的意思。 “世界”可大可小,小可以写个人的生活,大可以写集体生活、社会生活;可以实写,可以虚写,最好虚实结合;可以在“世界”前面加上限制词:精神世界、情感世界、内心世界等。 理智地看待提示语,可以从肯定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否定角度立意。 可以根据提示语来立意、取材:自己的世界自己主宰,坚持个性,活出真我;走出自己的世界,让生命更精彩,等等。也可以不受提示语限制。比如“改造好自己的世界才能建设外面的世界”,“民族文化要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进行切磋交流”等等。 可以正面立意,还可以逆向立意:自己的世界也需要对外开放,自己的世界也要听听别人的意见,让别人走进我的世界!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耕耘,不要好高骛远、见异思迁,精力集中做好事情。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写作。 记叙文思路示例:曾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封闭,没有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周围关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经历若干事之后,在他人的帮助下走出了自己的世界。 议论文思路示例一: 中心论点:坚守自己的世界,活出自我。 分论点:①要有成就必须专注于自己的世界;②放弃自己的世界将失去根和方向;③坚守自己的世界需要一颗淡泊的心;④坚守自己的世界,但绝不固步自封。 议论文思路示例二: 中心论点: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世界。 分论点:①走出自己的世界,是在与平庸的生活决裂;②走出自己的世界,需要顽强拼搏的毅力;③走出自己的世界,必须以真才实学为基础;④走出自己的世界,但不要迷失方向。 【佳作赏析】:自己的世界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世界。(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要使自己的世界绽放光芒,必须经营好自己的世界。既然诱惑不请自来,即使你不开门,它也会苦苦守候;机遇犹如流星贵宾,不知如何才能到访一次,需要我们倍加珍惜。为了将诱惑拒之千里,将机遇奉为贵宾,我们要在自己的世界里安上两扇门——自律之门和坚忍之门。(将宽泛的题目从具体的角度切入。) 自律之门将诱惑挡在门外,任他使尽各种招数都不能打开这堵得严严实实的门。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将这扇门用自律的水泥和钢筋来加厚,不然诱惑就会用各种工具破门而入。 诱惑可以用美酒和女色的铁锤打开殷商的自律之门,于是就有了武王伐纣,西周取之伐之;诱惑可以用小人和谗言的金刚钻打开刘禅的自律之门,于是刘备的基业毁于一旦,司马氏登上三国之巅。所以,我们必须每天加固自律之门,一刻也不能够松懈,就像曾子一样“吾日三省吾身”,像孔子那样“见贤思齐”。(语言活泼,引用丰富,所有材料拿来为我所用。) 杨震是善于自律的,所以他能够面对黄金毫不动心;陶渊明是善于自律的,所以他能不为五斗米折腰;李世民是善于自律的,所以他能够以古为镜,以人为镜。(采用排比句式摆事实,让人不得不信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诱惑肆意猖狂,我们将自律之门用最坚硬的意志来武装,让这扇门永远地锁上。 自己的世界还需安装上坚忍之门。坚忍之门半开半掩,为的就是苦苦等待机遇来家里做客。更有甚者,还邀请奋斗细心当服务员和保镖。你说谁看了不想光顾一下?乔丹请来了奋斗这位服务员站在坚忍之门前,迎来了机遇,于是机遇给了他三连冠的大礼;钱学森请淡泊名利站在坚忍之门前,等来机遇,最终成为了“两弹元帅”;杨利伟更加勤奋,干脆把门拆了,机遇无需敲门便进入他的家中,使他成为中国航空第一人。哥伦布等不及了,居然开着船到外面去寻找机遇,于是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列举论据时能够紧扣分论点,从分论点的角度概述材料。) 我们就像开商店的小老板,为了吸引顾客可以请服务员、促销员,可以将机遇拉到家中。不怕货比货,就怕货不好,咱就不信,咱店里最好的美酒就吸引不了识货的顾客。(类比说理,通俗易懂。) 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世界安装上两重不同的门:自律之门和坚忍之门。自律之门紧锁不开,坚忍之门半开半掩,为的就是让我们离成功更近,让自己的世界能够绽放光芒!(总结上文,深化主题。) 点评: 本文紧扣标题“自己的世界”组织文章,行文脉络清晰,语言活泼生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论述了为自己的世界安装上自律之门和坚忍之门的重要性。 本作有三大亮点: 一、入题巧。开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世界,经营好自己的世界必得安装两扇门。 二、脉络清晰。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行文,而主体部分又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安装自律之门和坚忍之门两个部分展开论述,文路清晰,逻辑性强。 三、语言活泼有趣。议论文能够写得如此活泼的确实不多,除了开篇语言很形象之外,文章将自律、坚忍比喻为两扇门,中间论述例子时所用的语言也形象风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