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卷(六)(2018-0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卷(六)(2018-02)

语文试题(附中版)-(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 语 文 命题人:吴音莹 刘海燕 龚新宇 杨晓春 肖莉 陈超 ‎ 审题人:杨晓春 陈超 ‎ 本试题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 何 俊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 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那里基本是并重的。‎ 荀子也非常重视知行问题,他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同时,他对“知”还做了如是阐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 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则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十分重视“知”,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想借此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导致了读书人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 针对这样的时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他同时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 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种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这个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 ‎(节选自2017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相关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C)‎ A.叩齿是养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够每天坚持。可见知易行难。‎ B.改革,必从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规束缚。可见知非易事。‎ C.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是前提。‎ D.弟子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重于知。‎ ‎1.C(“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行合一,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 ‎2.下列关于“知行”关系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C)‎ A.孔子把仁学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 B.荀子倡导“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将“知”细化为“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 C.朱熹主张行知相须,知先行重,但他对“知”的重视也导致了读书人拿做学问去猎取名利。‎ D.王阳明提出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因而使得生命受到礼赞,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 ‎2.C(A项,以偏概全,原文为: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D项,强加因果,原文为: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朱熹重“知”产生弊端,并不是学说本身的弊端,而是学说社会化运行带来的问题。‎ B.知行一直作为人的两种行为思考方式而存在,直到王阳明才将其融合并上升成本体。‎ C.王阳明强调要把外在知识,经过生命的感受、体验、实践,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 D.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至终占重要地位,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 ‎3.D(说法绝对,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知行问题的阐释或有传承、发展和创新,但并非“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 ‎[意大利]卡尔维诺 星期四。茨维达小姐向我解释说:“由于监狱长的特许,我可以在监狱探视日带着画笔和画纸进入监狱,坐到会见室的谈话桌边。囚犯亲属们这一纯朴而人道的行为有许多可供速写的素材。”‎ 我并未向她提过任何问题,但是,由于她发现我昨天看见她站在监狱前的小广场上,她认为有必要为自己在那里出现进行辩解。我倒希望她什么也别告诉我,因为我对人物画没有任何兴趣。如果她果真把那些素描拿出来给我看的话,我肯定不知如何评价它们;不过她并未把那些画拿出来给我看。我想她大概把那些人像画收在专门的画夹里,并且每次都把那个画夹存放在监狱办公室里,因为昨天我看见她时(我记得很清楚),并未看见她带那个形影不离的速写本与铅笔盒。‎ ‎“我要是会画画的话,我会全力以赴地去研究无生命物质的外形。”我断然说道,因为我想改变话趣,也因为我有一种自然倾向,要在无生命物质的状态中识别自己的各种心情。‎ 茨维达小姐立即表示同意我的看法。她说,她最喜欢画的东西是小渔舟使用的那种“四爪锚”,它有四个爪钩。经过防波堤边停泊的小船时,她还指给我看四爪锚,并且向我解释,画那四个爪钩时选择倾角与透视角会遇到哪些困难。我觉得这个物体传给我一种信息,我应该译解这个信息:锚是一种鼓励,鼓励我固定在什么上面,抓住某种东西,沉下去,结束我这种漂浮状态,这种浮在表面的状态。但是,这种解释有可能产生这种疑问:这是否是邀请我起锚向大海航行呢?四爪锚的形状中确有某种东西,也许是那四只爪钩,也许是那被海底岩石磨损了的四条弯臂,告诫我说,不论采取哪种行动,都会带来损伤与痛苦。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不是一个深海使用的大锚,而是一个灵巧的小锚。它并不要求我放弃青春年华,只是要求我停泊一下,思考一下,研究一下我自己身上的未知数。‎ ‎“要想从容不迫地从各个角度画这种锚,”茨维达说,“我自己就应该拥有一个,以便同它建立一种亲切的关系。您认为渔民会卖给我一个吗?”‎ ‎“可以问问。”我说。‎ ‎“为什么您不想买一个呢?我自己不敢去买,因为一个城里姑娘如果对渔民的一件粗笨的东西发生兴趣,会使人感到惊讶。”‎ 我仿佛看见我把这样一个四爪锚送到她面前时,力求做得像在送她一束鲜花,因为四爪锚丑陋的形状显然不像一件礼品,送给她这种东西我有点于心不忍。当然,这里蕴藏着一种我未能发现的含义,我以后要好好体会它。想到这里便答应为她购买一只四爪锚。‎ ‎“我想要带锚索的四爪锚,”茨维达补充说,“我会数小时坐在那里不知疲倦地画那团绳索。因此,请您再买条长长的绳索,十米长,不,十二米长。”‎ 星期四晚上。医生已允许我适度饮用含酒精的饮料。为了庆贺这个喜讯,黄昏时我走进“瑞典之星”酒馆喝了一杯温热的朗姆酒。酒馆柜台边站着一些渔民、海关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一位身穿监狱看守服的醉醺醺的老人声音洪亮地压倒各种议论说道:“每星期三,那个据说叫茨维达的,全身香喷喷的姑娘都递给我一张一百克郎的钞票,叫我让她和那个囚犯单独待在一起。到星期四这一百克郎就变成了许多啤酒。探视结束的时候,那个姑娘走出监狱,浑身都是监狱里的臭味。那个囚犯回到牢房里,囚服上沾上了那个姑娘的香气。我呢,满嘴啤酒气味。生活是什么?就是串味儿。”‎ ‎“生活是串味儿,你还可以说,死亡也是串味儿。”另一名醉汉插话说。很快我就弄明白了,他的职业是掘墓人。“我要用啤酒的气味压倒我身上的死人气味。酒鬼死了,我埋过许多酒鬼,只有死人气味才能压倒他们身上的啤酒气味。”‎ 我把这段对话记录下来,作为世界对我的警告,因为世界正在解体,并且企图把我也裹带进去。‎ ‎(节选自《寒冬夜行人》,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小说第二段“不过她并未把那些画拿出来给我看”这一细节暗示“我”当时内心就有疑问,为“我”对茨维达认识的转变作铺垫。‎ B.喜欢关注囚犯亲属们那淳朴而人道的行为,并自愿热情地给他们画素描,且将画像收集起来,可见茨维达为人质朴。‎ C.“我”喜欢研究无生命物质的外形,才有了下文“我”与茨维达小姐交谈“四爪锚”的情形,这拓展了小说的情节内容。‎ D.小说以“我”与茨维达小姐的交往作为线索,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内容深刻。‎ ‎4.B(“喜欢关注囚犯亲属们那淳朴而人道的行为,并自愿热情地给他们画素描,且将画像收集起来”是假象和假情,或者说是茨维达的谎言,“为人质朴”于文无据。)‎ ‎5.“监狱看守”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监狱看守的出现,揭示了茨维达谎言背后的真相;②借助监狱看守,虚写茨维达,突出人性的复杂;③借助监狱看守的话,点明小说的主旨,即揭示一种奇怪的生活现象——“串味儿”。(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小说结尾说:“生活是串味儿。”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茨维达是城市姑娘,却喜欢画伴随渔民生活的“四爪锚”;香喷喷的茨维达在探视后变得臭气熏天;那个囚犯回到牢房里,囚服上沾上了茨维达的香气;酒馆里的监狱看守总是喝啤酒喝得醉醺醺;掘墓人的醉汉总是用啤酒的气味压倒自己身上的死人气味。(4分,每小点1分,写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单调的生活让人厌倦,感觉没有味道。人们总想尝试多样的生活,拥有生活的多种味道,使自己的人生更为丰富精彩。(1分,言之成理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报告显示,2015年1~5月传统媒体广告降幅为5.8%。其中状况最为严峻的是报纸,广告降幅达32.0%,创下了2012年报纸广告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新低。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覆盖、到达为目标的传统投放模式已被广告主放弃,精准、互动和直接效果越来越被重视,而这恰恰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短板。基于新闻纸的经营阵地很难守住,报纸必须通过转型、融合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2010~2015年全国报纸总印数及增速示意图 ‎(‎ 摘编自《〈2015年1~5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报纸广告经营已到危急时刻》)‎ 材料二 数据显示,相较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目前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已经成为更为普遍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5年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统计表明,其中44.4%的事件由“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渠道披露而引发公众关注。移动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成为网络舆论的策源地,并逐步影响社会舆论的整体走势。在移动舆论场,中央主流媒体在微博、微信、客户端持续发力占据了重要地位。各类媒体都十分重视微信平台的传播,表现出微信指标在各榜单中都获得较高的分数。其中报纸(平均分73.12)、杂志(平均分72.52)和广播电台(平均分67.83)最高。‎ ‎(来源:人民网《2015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发布》)‎ 材料三 新媒体时代来临,对传统报刊业冲击很大。微博、微信的使用使得新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那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报呢?2014年1月13日,笔者同微博“大V”方振宁先生简短地探讨了报纸这一话题。‎ 笔者:方老师,您还看报纸吗?‎ 方:现在报纸都不行,没有微博方便,微博上多快啊,刚发生,很快就有了。报纸我现在基本不看,除了《参考消息》。《参考消息》为中国大陆仅有的两家能够合法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之一,每日精选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评论,全方位、多视角报道国际国内新闻,为读者开启了看世界的窗口,开阔了视野。《参考消息》独有的新闻视角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特色,使得它即使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也能立足。‎ ‎(摘编自张新雨《新媒体时代,中国报纸会消亡吗?》)‎ 材料四 相比于电子媒体,纸媒的劣势很明显。纸媒不仅无法拼得过电媒的速度,有限的版面也无法实现信息容量的扩充,且难以有效地满足受众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需求,受众话语权的表达更无从谈起。但纸媒也具有着电子媒体所不能及的优势。一、权威性优势。在电媒环境下,“个人发布、大众视听、广泛评论、群体交流”的信息传播方式严重影响着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尤其是“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现实状况更进一步加剧了电子媒体信息传播的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而对于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需要保证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纸媒一直以来均以社会职能作为发展原则,对所传播的信息均予以严格的筛选和把关,对于受众来说更贴近其对信息的需求且更能符合受众的利益。尤其是我国党报党刊,权威性和公信力已经定型,在受众心目当中的定位难以被电媒撼动。二、专业化优势。纸媒除了报纸还包括期刊杂志,纵观我国纸媒所涉足的领域基本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不同领域的纸媒也均以该领域为重点报道范围,加之大多数纸媒本身又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于电子媒体来说,专业性无疑大大提升,在完善的运营机制与成熟的工作团队的努力下使得纸媒新闻报道的专业化程度绝非电子媒体所能企及。‎ ‎(摘编自姜涛《电子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发展之路》)‎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从材料一可明显看出整个报纸行业均呈现下滑趋势,尤其是2013年以后,全国报纸总印数急剧减少,同比增速呈断崖式下滑。‎ B.2015年1~5月报纸广告降幅为32.0%,创下2012年报纸广告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新低,也是2015年传统媒体广告降幅最大的。‎ C.2015年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44.4%由“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渠道披露而引发关注,可见“两微一端”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D.各类媒体的微信指标在各榜单中都获得较高的分数,其中报纸和杂志的评分占据冠亚军,说明微信平台传播已成为纸媒的新发力场。‎ ‎7.C(材料二提到“移动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两微一端”只是“移动端”的代表,而非所有,以偏概全了。原文中“逐渐成为”不是“已成为”,混淆了“已然”与“‎ 未然”。)‎ ‎8.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和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新媒体时代,微博“大V”方振宁报纸只看《参考消息》,是因为《参考消息》独有的世界视野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特色。‎ B.从材料三的谈话可知,在新媒体时代,像《参考消息》这样的老牌报纸,凭借自己的特色,仍然能与微博等新媒体相抗衡。‎ C.“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现实状况造成了电子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信息内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D.在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难以甄别的新媒体时代,纸媒以其独有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优势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8.A(B项,表述不准确。《参考消息》能在新媒体时代“立足”,不等于能与“微博”等新媒体“相抗衡”。C项,“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只是“加剧”了电子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而不是唯一“造成”者。D项,纸媒仅凭“权威性”和“专业性”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判断绝对。材料一、二都提到了纸媒要与新媒体融合才有出路。)‎ ‎9.根据上述材料,报纸要获得新生,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①走媒体融合的道路,借助“两微一端”等移动互联网平台打造自己的品牌。②加强创新,形成特色,迎合受众对新闻信息精读的阅读需求,强化新闻信息引导。③走专业化道路,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深读的需求,着力于深度报道、追踪报道、系列报道。④借助权威性优势,重视受众对社会纷繁新闻信息的价值追索,深化报道的价值导向。(每答对一点给1.5分,共6分。能扣住“走媒体融合的道路”“形成特色”“发挥专业化、权威性优势”等关键词作答,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末年跟随他的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了他们。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掾吏,(申屠致远)没有赴任。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任两浙宣慰使,推荐他做都事,(申屠致远)首先建议:“宋朝的图书文集应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临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看守钱财的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怕事情被发觉,就诬陷杨玠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杨玠节无辜服罪,案子已定。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 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反叛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攻打日本的战船,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百姓赖以安定下来。‎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至元二十年,(申屠致远)拜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告平章忙兀台不守法,皇上下诏不让追问,并把郄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郄显等人)被关在狱中,(忙兀台)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申屠致远知道他们的冤情,要放了他们,忙兀台以权势逼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囚具,让他们充军赎罪。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吏陈天祥被派到湖广,弹劾平章,桑哥摘录他奏疏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道,奏请派使者前往审讯他,陈天祥被捕。当时行台要派御吏到湖广巡查属部,大家都怕桑哥,没有人敢去,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前往。等到了后,屡次上奏章极力争论。桑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桑哥气焰受阻。转运使卢世荣征收茶税牟取暴利,申屠致远弹劾他。他又说不能跨海远征日本,白白消耗国力;选拔人才以南北为限,苦乐不均,应考核他们的优劣,考虑地区的远近,定为制度,这样选拔人才就能公平而官场弊端也能革除。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教育孩子如同师友一般。‎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10.C(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学田”指古代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生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B.“从子”这一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于“侄”。‎ C.“教授”指古时设置在中央学府主管学务的官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 D.“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11.C(“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囚具,让其从军赎罪。‎ D.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12.D(“进行面对面的斗争”错。申屠致远是屡次上奏章极力为陈天祥争论,并没有“面对面的斗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用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谳、辜、贿、绝、句意通顺各1分)‎ ‎(2)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械、反者十七人、盖、以兵、句意通顺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C)‎ 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C.“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E.全词着眼点不在写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以乐景写哀情,便是此词特色所在。‎ ‎14.AC(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A项,从侧面着笔。C项,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 ‎15.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①“白头”二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②“乘肩小女”句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肩乘,与贵家子弟出游的前呼后拥形成反差,抒写困穷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③“花满市,月侵衣”句,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答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莺燕报春、一派蓬勃的景象。‎ ‎(2)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箫为自己伴奏,其中表现箫声作用和力量的名句是“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 ‎16.(1)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2)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泣孤舟之嫠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B)‎ ‎①长沙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可以整合旅游资源,巧立名目,以重大旅游项目为载体、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展项目合作,打造生态旅游圈。‎ ‎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强劲,许多企业对此垂涎三尺,中外汽车生产商都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车市场,尽管政府减少此类补贴,但相关需求却持续上升。‎ ‎③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在知识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要师心自用、终身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 ‎④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开启“雨雪冰冻降温”模式,8日终于放晴。不过,扰人的雨水并未偃旗息鼓,在短暂间歇期过后,新一轮雨雪天气将再次来袭。‎ ‎⑤长安街十字路口,车来人往,交通协管员再三劝阻行人们不要闯红灯,还是有人对此置之度外,一旦发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⑥随着电影《芳华》的热映,严歌苓再次走进人们视线。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二十出头的严歌苓就凭借电影文学剧本《无词的歌》声名鹊起。‎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7.B(①巧立名目:变着法儿地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②垂涎三尺:指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极想据为己有。③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④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⑤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毫不放在心上。这里应该用“置若罔闻”。⑥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C)‎ A.城市文明离不开法律的守护,让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更新速度跟上国家社会的改革发展速度,让社会治理水平满足人们的公共生活需要,普通百姓乃至执法人员知法、守法,才能让城市文明更有底气。‎ B.随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双一流”方案的公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征程也定下了路线图,围绕以打好“特色牌”、处理“全面”与“重点”的关系为中心,各高校开始着手新的学科建设。‎ C.2017年年末,央视金牌团队历时两年倾力打造的《国家宝藏》,将文化综艺拓展到更为深邃和广袤的领域,将文化综艺的国民热潮再度掀至新的高度,并开启了2018古典文化元年。‎ D.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向社会公布了“超级计算、创新制造、安全手机、5G原型”等15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科技新成果,真正体现了创新改变未来,也是真正的互联网之光。‎ ‎18.C(A项,语序不当,“乃至”表递进,应将“普通百姓”和“执法人员”互换位置。B项,句式杂糅,“围绕”和“以……为中心”两个结构,去掉一个。D项,中途易辙,“真正体现了创新改变未来,也是真正的互联网之光”的应该是“互联网科技新成果”。)‎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D)‎ A.今天惠临贵单位参观,学到了不少新的经营理念,为此特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B.家兄是研究大数据方面的专家,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他,他将不吝赐教。‎ C.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改善校园环境的具体意见,并责成相关领导尽快落实。‎ D.看到“冰花”男孩的新闻后,班委会倡议同学们向云南高寒地区贫困学生捐助物资,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9.D(A项,“惠临”是敬词,可用于对方到自己这里来,不能用于自己到对方那里去。B项,“赐教”是敬辞,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不符合此句语境。C项,“责成”,指定专人或机构负责办好某件事,是上级领导或上级机关,对具体工作人员或下级单位下指令。学生会没有权力对领导下指令,在这里使用对象不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渐有春雷,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其实,①________________,大地回春,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才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惊蛰雷鸣最为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②________________,是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③________________,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20.①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 ‎②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 ‎③春雷始鸣的时间不一(或: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每句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近来,全国各大医院上线了“智慧医疗”系统,患者可以在此平台上预约挂号、查询病历、结算就诊费用……“智慧医疗”系统的出现改善了群众的就医环境,提高了医生诊治的效率,也可以杜绝医患问题的产生。医患问题解决了,医生就能专心诊治,进而医生的专业水平就可以得到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提高了,也就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①“智慧医疗”系统的上线不一定就能杜绝医患问题的产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示例)②医患问题的解决不一定就能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 ‎③医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一定就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写出一处给2分,写出两处给5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梁实秋说:“人类的最高理想应该是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去享受人的生活。”‎ ‎②龙应台说:“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 ‎③不说闲话,不干闲事,不做闲人。——某中学某班班训 读了上面三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则或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