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一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2·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冒: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 参考译文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的时候,曾经率领一百骑兵抵达灵州城下,夏人用一千骑兵追赶他,郭浩亲手斩杀两个骑兵,带着他们的头回来。郭浩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使我军受饥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水源。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不顾战场的危险奋勇前进,流箭击中了他的左肋,他发怒了,不往外拔箭,而是奋力向前,大声呼喊,直到捉住敌人才停下来;各路军队都跟着他冲锋,敌人逃离了,郭浩由此而闻名。他多次升迁,做了中州刺史。钦宗即位后,因为种师道的推荐,郭浩被召进宫中问询,他进言说:“金人奔波在外,时间久了就会想回家。请给我一支轻便的军队,我率领他们抄小路奔驰到滑台,等到金兵回返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就可以击溃他们。”恰逢主战和主和的意见不同,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纳。皇帝问西部边疆的事,郭浩说:“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不久西夏果然攻打泾原路,夺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的疆土,又都丢失了。建炎元年,郭浩做了原州知府。第二年,金人攻下长安,泾州的守臣夏大节丢弃城池逃跑,郡中的人也都投降了。郭浩恰逢半夜到达郡中,只带领二百人,抓到了金兵让他们回去,对他们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作战就来决一死战。”金人于是退去。绍兴元年时,金人攻下饶风岭,侵犯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和吴璘前往救援,杀敌用万计算。郭浩任邠州观察使,后改任兴元府知府。饥饿的百姓聚集在米仓山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郭浩改任利州知府。金人凭借步兵和骑兵十多万人攻下和尚原,向前进军窥视川口,抵近杀金平,郭浩与吴玠大破了金兵。吴玠查出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里和敌人相通,利州审问的结果不是这样,因此,吴玠与郭浩有了隔阂,朝廷就调任郭浩为金州知府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非常破败,没有多少人家,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其他的军队因为粮草物资缺乏而仰赖朝廷的供给,只有郭浩积攒节余下十万缗钱来资助户部,朝廷嘉奖他,凡是他有什么事要奏明请求,都能够直达朝廷。绍兴九年,郭浩改任金、洋、房州节制。绍兴十四年,郭浩被召见,被任命为检校少保。绍兴十五年,郭浩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2011·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 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答案 C 解析 延:邀请,召请。‎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在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聚合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守江西,多次邀请他来相见,惊奇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想授给他官职,他用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谋划军事。母亲去世后熊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予他德清县丞(的职位)。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恐,熊鼎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他们。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都未被采纳,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在四方广布信用,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多人,都非常凶暴蛮横。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自己)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民意释放他,有一个小吏向熊鼎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皇上)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息说:“‎ 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上告不得申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歧宁卫经历。到了那里,熊鼎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2010·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答案 B 解析 宠:使荣耀。‎ 参考译文 王祎 ‎,字子充,义乌人。自幼聪明颖悟,长大后,身高挺拔若山岳,伟岸有风度,凭借文章而闻名于世。他目睹元代政治的衰败,写了七八千字的长信呈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举荐他,他没答应。他退隐青岩山,著书立说,名声一天天大起来。太祖出征江西时,王祎献上颂词。太祖高兴地说:“江南有两个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说学问的广博,你不如宋濂。要说才思的雄健,宋濂不如你。”太祖创设礼贤馆,召他来安置在馆中。多次升迁,为侍礼郎,掌管起居注。做南康同知府事,多有惠民措施,太祖赐给他金带以示荣宠。太祖准备登基,把王祎召回来,商议礼仪。洪武元年八月,王祎上疏说:“恳求苍天永葆江山的关键,在于存心以忠厚为本,政治宽大,上依天道,下顺人心。严刑峻法,可以一时使用而不可经常如此。浙西既已平定,赋敛应当削减。”太祖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但是不完全照他说的办。第二年修撰《元史》,皇帝任命王祎与宋濂为总裁。王祎擅长史事的记载,裁剔繁芜,行文得当,下笔简洁。《元史》修成后,被提升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他奉皇帝诏命在大本堂执教,经义理解透彻,析理畅达,善于开导。皇帝召见他在殿堂对答,必定赐他坐下,随便谈论。五年正月,皇帝与群臣商议招抚训谕云南,命王祎带诏书前往。到后就告谕梁王,应该立即奉送版图给职方官,不然朝廷讨伐的军队早晚之间就到。梁王不听从,把他安排在别馆住宿。又一天,王祎又告谕说:“朝廷考虑到云南有百万生灵,不愿看到他们毙命于刀锋之下。若是你们仗着地势的偏远险要,抗拒英明的皇帝,后悔就晚了。”梁王很害怕就服从了,立刻让他改住客馆。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迫不得已叫出王祎来见,脱脱想要让王祎屈服,王祎呵斥说:“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况且我和你都是使臣,岂有向你屈服的道理!”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素负盛名,不可加害。”脱脱捋起袖子说:“今天就是孔圣人在这里,按理也不得活。”王祎回头对梁王说:“你要是杀了我,朝廷军队紧接着就到,你的大祸不久就到了。”王祎最终遇害。‎ ‎1.《考试大纲》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什么?[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如何理解考点中的“常见”和“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 (1)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 ‎3.文言实词包含哪些小考点?考试重点是什么?‎ 答案 它包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考点。‎ 其中前三个考点为考试重点。‎ ‎4.高考文言实词在命题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立足于常见常用,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 ‎(2)注重与教材的联系,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或词义。‎ ‎(3)考查形式有明考和暗考两种。‎ 明考题型为选择题,即将四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暗考就是不单独设题,而是结合语句理解、信息筛选、分析概括和句子翻译等来考查考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来源:Zxxk.Com]‎ 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 整合点拨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给掌握多义实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 ‎1.巧记本义引申解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即时小练 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 ‎(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 ‎(3)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 ‎(《五人墓碑记》)‎ ‎(4)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爆竹声中除旧岁。过去,逝去(《元日》)‎ ‎“除”的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2.紧扣语境推敲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例如: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 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即时小练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②句为“竟”义。B项①句为“顽固”义。D项②句为“快”义。‎ ‎(2)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狡猾。(贬义词)‎ ‎②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聪明。(褒义词)‎ 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 整合点拨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即时小练 ‎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 ‎⑤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 ‎⑥秦以虎狼之心,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全中国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 ‎⑦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 ‎⑧颜色不少变 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 ‎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仇恨,怀恨 今义:埋怨,责备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 ‎⑩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遗憾,不满 今义:仇恨,怀恨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强化 ‎⑪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 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 ‎⑫先帝不以臣卑鄙[来源:Zxxk.Com]‎ 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今义:表示品德低下 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 ‎2.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 ‎(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上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个人 ‎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动是……‎ ‎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近信任[来源:Z。xx。k.Com]‎ ‎⑤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平常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来源:学&科&网]‎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并州刺史高,袁绍甥也),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 A.博涉书记 B.幹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答案 C 解析 A项书记: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B项待遇: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D项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 三、找规律、析特点,掌握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名词活用[来源:学#科#网]‎ 整合点拨 ‎1.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即时小练 ‎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西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草、露、日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 ‎(5)而相如廷叱之廷 ‎(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 ‎(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 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2.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 ‎②二月草已芽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⑤君子不齿齿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无”“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 ‎③云青青兮欲雨雨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 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军 ‎②鹪鹩巢于林巢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 ‎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来源:学科网]‎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驴不胜其怒,蹄之蹄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 ‎⑤填然鼓之鼓 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 ‎②道海安、如皋道 ‎③大楚兴,陈胜王王 ‎④范增数目项王目 ‎⑤籍吏民,封府库籍 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墓 ‎②缇骑按剑而前前 ‎③客逾庖而宴宴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 ‎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 规律和特点: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 ‎(二)动词活用 整合点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 即时小练 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 ‎(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畜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 ‎(5)而其见愈奇见 ‎(6)不敢复有株治株治 ‎(7)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亡、北 ‎(8)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 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三)形容词活用 整合点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即时小练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穷山之高而止穷,活用为一般动词 ‎(2)不耻相师耻,意动用法 ‎(3)始指异之异,意动用法 ‎(4)阙秦以利晋利,使动用法 ‎(5)何必劳神苦思苦,使动用法 ‎(6)齐彭殇为妄作齐,意动用法 ‎(7)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活用为一般动词 规律和特点: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为动词。‎ ‎(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 整合点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它,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即时小练 试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是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 ‎(1)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兹”是“这”义。(2)“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而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 五、关注特殊实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整合点拨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仍存在少数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须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即时小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C项婚姻: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A、B、D三项中加点的词都属偏义复词,C项加点的词没有这种用法。‎ ‎2.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 ‎(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巷陌”,偏在“巷” (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 ‎(3)“异同”,偏在“异” (4)无 (5)“往来”,偏在“往”‎ 怎样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宗越,南阳叶人也。‎ 出身补郡吏。父为蛮所杀,杀其父者尝出郡,越于市中刺杀之,太守夏侯穆嘉其意,擢为队主。蛮有为寇盗者,常使越讨伐,往辄有功。家贫无以市马,常刀楯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每一捷,郡将辄赏钱五千,因此得市马。后被召,出州为队主。‎ 帝将欲南巡,明旦便发,其夕悉听越等出外宿,太宗因此定乱。明晨,越等并入,上抚接甚厚,越改领南济阴太守。‎ 越善立营阵,而御众严酷,好行刑诛,睚眦之间,动用军法。时王玄谟御下亦少恩,将士为之语曰:“宁作五年徒,不逐王玄谟。玄谟尚可,宗越杀我。”(选自《宋书》,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守夏侯穆嘉其意         意:意料 B.郡将辄赏钱五千,因此得市马 市:集市 C.明晨,越等并入,上抚接甚厚 抚:抚养 D.而御众严酷,好行刑诛 御:治理 现场答案 A 请修改为正确答案 __D__‎ 矫正指导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结合具体语境可知,前文的“嘉”是“赞赏”的意思,是宗越杀死杀父仇人之后太守夏侯穆对此事的态度,因此可以推断“意”不是“意料”的意思,而是“想法”的意思,可引申为“孝心”。B项结合上下文意思可知,“市”是“购买”的意思。C项从结构的角度看,这句话的主语是“上”,即皇上,而“厚”指优待,由此可以推断“抚”不是“抚养”的意思,而是“安抚”的意思。‎ 参考译文 宗越,是南阳叶县人。‎ ‎(宗越)填补空缺担任郡中小吏(的官职)。(宗越的)父亲被一个蛮人杀死,杀死他的父亲的蛮人曾经来到郡里,(于是)宗越在集市上刺死了他,太守夏侯穆赞赏他的孝心,把他提升为队长。蛮人中有劫掠偷盗(东西)的人,(夏侯穆)常常派宗越(前去)征讨,(宗越只要)出兵就建立功劳。(由于)家里贫穷没有钱买马,(宗越)经常手持刀和盾牌步行出阵,单独坚持作战,而众人都不能阻挡他。每次胜利,郡中的将领就赏赐他五千钱,(而宗越就)凭这些赏钱购买了马匹。后来(宗越)被征召,到州里当了队长。‎ 前废帝想要南巡,第二天早上就要出发,当晚任凭宗越等人出皇宫住宿,而太宗因为这些情况废除了前废帝且平定了动乱。第二天早晨,宗越等人一起入朝,而太宗安抚接纳他们特别优待,(并)改任宗越为南济阴太守。‎ 宗越善于安营布阵,但是(宗越)治理军队十分严厉,喜欢用刑诛杀,一点儿小事情,就军法处置。当时王玄谟对待部下也少施恩惠,而将士们为此编出几句话说:“宁可做五年囚徒,不去跟随王玄谟。王玄谟还过得去,宗越却是要杀我的。”‎ 高考不仅考查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 策略。‎ ‎1.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即时小练1 (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①殚其地之出,其庐之入。竭尽 ‎②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佩戴 ‎③则思始而敬终。慎 ‎④忠不必兮,贤不必以。任用 ‎(2)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 推断方法: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这叫对称推断。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 ‎2.语境推断法 它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即时小练2 (1)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 ‎①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曰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豫色:高兴的脸色。‎ 推断过程: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由此可知,“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这叫语境推断:文章中语句连贯、相承相接,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因而可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句之意。‎ ‎②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诛:讨伐。‎ 推断过程:“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还“走如鲁”,即“逃到鲁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这叫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 ‎(2)利用语境推断法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出推断过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译文:又有人说季布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 推断过程:此句关键词是“勇”。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毁”即“诋毁”,是“进谗言”。由此可推断“勇”绝非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为“鲁莽、空有勇力”。这也是语境推断法。‎ ‎3.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波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即时小练3 (1)运用语法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方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③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 认为……轻/轻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 ‎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大天而思之 大: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 B.因物而多之 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 C.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把……当做物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D.思物而物之 物:把……当做物,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 解析 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增多”。‎ ‎②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施展 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有:掌握 C.故错人而思天 错:错误 D.则失万物之情 情:本性 答案 C 解析 “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错”通“措”,放弃。‎ 参考译文 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做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着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4.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即时小练4 利用成语推断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来源:学科网ZXXK]‎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 ‎②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 ‎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 推断只是推断,不是确定;推断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考场上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要综合运用。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不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并且,这些推断方法技巧需要运用娴熟,能内化为一种习惯,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 ‎1.(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答案 C 解析 C项劫:胁迫。‎ 参考译文 ‎(一个人如果)有品行,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一个人如果)‎ 没有品行,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结交亲近他。这是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越过道义触犯本分、恣意妄为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忠孝仁义的人,在家里家庭和睦,在乡里和蔼可亲,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也一定不会留下后患。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全都触犯道义,满嘴贪婪的口水,吞并别人的心思旺盛,假如他得到时机就会依靠势力胁迫别人,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这样的人一定难以善终。……我年少愚昧,希望遵循我父亲所走的道路,常常害怕与他的道路相背离,而玷污了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在道义上有所进步,期望自己达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告诫自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苏轼《苏廷评行状》节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日操兵乘城           乘:登 B.而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遵奉礼制 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 慕:贪恋 D.所以劝导成就者 成就:成全,造就 答案 D 解析 成就:成材,成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孟业)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节选自《北齐书·循吏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河王岳拜司州牧 拜:拜见 B.闻业(孟业)行 行:出行 C.岳心鄙其眇小 鄙:见识短 D.后寻业断决之处 寻:寻找 答案 D 解析 A项拜:授予官职。B项行:有品行,品行好。C项鄙:看不起。‎ 规范导引 高考直接设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题型是选择题,多数情况下是四个选项中选不正确的一项,选取的实词为单个字。‎ 做文言实词选择题有方法技巧,常是多种方法技巧的综合运用。其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种技巧:‎ ‎1.巧妙使用命题规则解题 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难度过低的和过高的实词不会纳入考试范畴,但高考所考的文言文中不可能全是考生熟悉的,肯定也有难度较大的词。考生不要因题中出现的陌生词语而惊慌失措,因为这些词大多只是起干扰作用,一般情况下命题者会将它们的意思设为正确的。相反,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比较熟悉的词,它的解释恰恰是常见却又常常出错的。这叫疑熟信生法。‎ 高考还有一种设错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 ‎2.代入检验法 把这些实词义项代入到原文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反之,则错。这种技巧是必须使用的。‎ ‎3.排除法和认定法相结合[来源:学|科|网]‎ 文言实词题一般是三对一错,我们可以认定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把它排除掉;对没有把握、持怀疑态度的选项,则可或推断,或代入,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 ‎4.推断法 利用语境推断、对称推断等方法快速推断其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