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5

题型突破(四) 小说语言类2大题型 新的《考试大纲》对于“小说语言”的考查有两大方面的规定: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前者是B级(理解)要求,后者是D级(鉴赏评价)要求。这两大方面从小说命题实际来看,可作为两大题型:一是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二是品味语言艺术。‎ 题型一 体会重要语句含意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语句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安徽高考)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1)题干有“语句”“句子”“画线”等字样。‎ ‎(2)题干有“理解”“赏析”“蕴含”等字样。‎ ‎(2014·江西高考)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怎样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言外之意”? ‎ ‎(2)文中×××蕴含了几层意思?请赏析。‎ 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 理解或赏析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从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角度考虑;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从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角度考虑。‎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小说的主题一般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情况和表达作者的愿望、情感等。结合主题分析,就是要考虑句子反映的现实情况、句子中寄寓的情感和寄托的愿望。分析时除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外,应着重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 ‎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第三步:规范答题,采用“手法+内容+效果”的方式 即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一]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中有“理解”“关键”字眼,表明题目属于“体会重要语句含意”类。‎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本题考查方向很明显,就是人物方面、主旨方面的内涵。‎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人物语言 这是主人公六安爷在文中反复说的一句话,属于赏析人物个性化语言。“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是六安爷平静又固执地说了无数遍的一句话,从中可见六安爷的温和与固执;他为什么说是“过瘾”呢?这又表现了他的什么心理呢?联系全文可以分析出其中表现的是六安爷对土地的留恋和不舍(难过)等。‎ 结合主题 小说主题中一是反映出劳动者对土地的深情,二是反映出劳动者在即将失去土地时的痛,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生存处境的变化等;而六安爷锄地的“瘾”也恰恰体现了这些。‎ ‎[规范作答] 六安爷层面:‎ ‎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 ‎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题型二 品味语言艺术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浙江高考)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题干有“语言特色”“语言表达特色”等字样。‎ ‎(2010·山东高考)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以×××‎ 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2)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 小说语言艺术的答题需要思考“2角度”‎ ‎1.用语特点角度 用词特点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上的搭配 感情色彩 是否鲜明 是褒还是贬 语体色彩 文言词 口头语 书面语 方言 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 运用叠词 精练的动词、形容词 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造句特点 句式 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 整散句的搭配 长短句的使用 修辞手法 九种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运用 ‎2.语言风格角度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景象→境界开阔 动词→富有力度 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 抒情→大多激越昂扬 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柔婉 对象→纤巧细致 情感→细腻缠绵 画面→色调柔和 修辞手法→少用排比、夸张、设问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达情意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多用象征、设问、比喻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 少用修饰,少描绘性 华丽(典雅)‎ 多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 修辞手法→多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 庄重与诙谐 庄重 话题→较为严肃 语言→凝重 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 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 修辞→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细腻 简洁 多用短句→语势流畅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二] (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第一段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第一段画线部分”明确了区域,“语言特色”界定了本题属于“品味语言艺术”类题,“举例分析”明确了答题步骤是先界定“特色”,然后“结合画线部分分析”。‎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用语特点 根据“耍骨头”“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迷迷糊糊”等看出画线部分运用的大部分是口语(语体色彩),并且多是短句 语言风格 正因为用语的通俗化、口语化,画线部分体现的整体风格为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又体现出语言形象生动的风格 ‎[规范作答] 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土混混”“耍骨头”“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迷迷糊糊”等,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小说语言题”验收达标练 ‎                 ‎ 一、题型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斜 视 毕淑敏  ‎ 没考上大学,我上了一所自费的医科学校。开学不久,我就厌倦了。但拿了父母的血汗钱来读书,心里总有沉重的负疚感,加上走读路途遥远,我每天萎靡不振的。‎ ‎“今天我们来讲眼睛……”新来的身穿雪白工作服的教授拿出一只茶杯大的牛眼睛,解剖给我们看,郑重地说:“这是我托人一大早从南郊买到的。你们将来做医生,一要有人道之心,二不可纸上谈兵。”随手尽情展示那个血淋淋的球体,好像那是个成熟的红苹果。‎ 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都是医院里著名的医生,但教授演示到我跟前时,我故意眯起眼睛。我没法容忍心灵的窗口被糟蹋成这副模样。从栅栏似的睫毛缝里,我看到教授质地优良的西服袖口沾了一滴牛血,他的头发像南海观音的拂尘一般雪白。‎ 下了课,我急急忙忙往家赶。换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丛飘拂的白发。是眼科教授!没想到教授乘车的路线和我一样。只是他家距离公共汽车站很远,要绕过我家住的机关大院。‎ 教授离开了讲台,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头。他疲惫地倚着椅子扶手,再没有课堂上的潇洒。我心想他干脆变得更老些,就会有人给他让座了。又恨自己不是膀大腰圆,没法给老师抢个座。‎ 终于有一天,我在下车的时候对教授说:“您从我们院子走吧,要近不少路呢。”‎ 教授不认识我,说:“哦,你是我的病人吗?”‎ 我说:“您刚给我们讲过课。”‎ 教授抱歉地笑笑:“学生和病人太多了,记不清了。”‎ ‎“那个院子有人看门。让随便走吗?倒真是节约不少时间呢。”教授看着大门,思忖着说。‎ ‎“卖鸡蛋的、收缝纫机的小贩,都所向无敌。您跟着我走吧。我们院里还有一座绿色的花园。”我拉着教授。‎ ‎“绿色对眼睛最好了。”教授说着跟我走进大院。‎ 一个织毛衣的老女人在看守着大门。我和教授谈论着花草经过她身边。我突然像被黄蜂蜇了一下——那个老女人乜斜着眼在剜我们。‎ 她的丈夫早就去世了,每天斜着眼睛观察别人,就是她最大的乐趣。‎ 从此,我和教授常常经过花园。‎ 一天,妈妈对我说:“听说你天天跟一个老头子成双成对地出入?”‎ 我说:“他是教授!出了我们大院的后门就是他的家。那是顺路。”‎ 妈妈叹了一口气说:“妈妈相信你,可别人有闲话。”我大叫:“什么别人!不就是那个斜眼的老女人吗!”‎ 不管怎么说,妈妈不让我再与教授同行。怎么对教授讲呢?我只好原原本本和盘托出。“那个老女人,眼斜心不正,简直是个克格勃!”我义愤填膺。‎ 教授注视着我,遗憾地说:“我怎么没有早注意到有这样一双眼睛?”他忧郁地不再说什么。‎ 下课以后,我撒腿就跑,竭力避开教授。不巧,车很长时间才来一趟。走到大院门口,教授赶到我面前,说:“我今天还要从这里走。”‎ 知识分子的牛脾气犯了。“您要走就走吧。”我只有加快脚步,与教授分开走。我已看见那个老女人缠着永远没有尽头的黑毛线球,阴险地注视着我们。‎ ‎“我需要你同我一起走。”教授很恳切很坚决地说。作为学生,我没有理由拒绝。‎ 我同教授走进大院。我感到不是有一双而是有几双眼睛乜斜着我们。斜眼一定是种烈性传染病。‎ ‎“你明确给我指一指具体是哪个人。”教授很执着地要求。‎ 我吓了一跳,后悔不该把底兜给教授。现在教授要打抱不平。‎ ‎“算了!算了!您老人家别生气,今后不理她就是了!”我忙着劝阻。‎ ‎“这种事,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放过去了呢?”教授坚定不移。‎ 我无计可施,况且我从心里讨厌这种人。我伸长手指着说:“‎ 就是那个缠黑线团的女人。”‎ 教授点点头,大踏步地走过去。“请问,是您经常看到我和我的学生经过这里吗?”教授很客气地发问,眼睛却激光般锐利地扫描着老女人的脸。‎ 在老女人的生涯里,大概很少有人光明正大地来叫阵。她乜斜的眼光抖动着:“其实我……我……也没说什么……”‎ 教授又跨前一步,几乎凑近老女人的鼻梁。女人手中的毛线球滚落到地上。这时听见教授一字一顿地说:“你有病。”‎ ‎“你才有病呢!”那老女人突然猖狂起来。饶舌人被抓住后的伎俩就是先装死,后反扑。‎ ‎“是啊,我是有病,心脏和关节都不好。”教授完全听不出人家的恶毒,温和地说,“不过我的病正在治疗,你有病自己却不知道。你的眼睛染有很严重的疾患,不抓紧治疗,不但斜视越来越严重,而且会失明。”‎ ‎“啊!”老女人哭丧着脸,有病的斜眼珠快掉到眼眶外面了。‎ ‎“你可不能红嘴白牙地咒人!”老女人还半信半疑。‎ 教授拿出烫金的证件,说:“我每周一在眼科医院出专家门诊。你可以来找我,我再给你做详细的检查治疗。”‎ 我比老女人更吃惊地望着教授。还是老女人见多识广,她忙不迭地对教授说:“谢谢!谢谢!”‎ ‎“谢我的学生吧。是她最先发现你的眼睛有病。她以后会成为一个好医生的。”教授平静地说,他的白发在微风中拂尘般飘荡。‎ 从乜斜的眼珠笔直地掉下一滴水。‎ ‎(原文有删改)‎ ‎1.(体会重要语句含意题)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从乜斜的眼珠笔直地掉下一滴水”的含意?‎ 答: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句子位于文末,一般起揭示主旨的作用。另外,要注意“乜斜的眼珠笔直地掉下一滴水”的对象是老女人,同时要结合老教授的举动来思考。‎ 参考答案:老教授的善举感动了猖狂的老女人,表达了善良不仅可以拯救身体的病,更可以感化心灵的主题。‎ ‎2.(品味语言艺术题)赏析文中第3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描写性句子,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时要抓住教授浑然不顾“质地优良的西服”上“沾了一滴牛血”的细节来分析人物的品格,要注意“‎ 他的头发像南海观音的拂尘一般雪白”这个比喻中“南海观音”救苦救难的特点,以及“雪白”一词所蕴含的尊敬之意。‎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对教授的细节描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牛血与头发色彩对比强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发比作南海观音的雪白拂尘;刻画了一位教学认真、医者仁心的眼科老教授的形象,表达了“我”对教授的尊敬之情。‎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孤独的庄稼 赵 新 ‎①赵庄稼大门前的荒地上长了一棵庄稼。赵庄稼已经六十二岁,种了一辈子庄稼,从未见过这样好的一棵庄稼。饭前饭后,工余闲暇,端上一袋旱烟,老汉常常站在那棵庄稼跟前,观赏它粗壮挺拔的身姿,抚摸它舒展修长的枝叶,直看得如痴如醉。‎ ‎②老汉现在是沟里村的清洁工,每天拿把扫帚在街道上打扫卫生,然后按月去村委会领钱,然后用两千四百块钱的工资,买米买面,买油买菜,买这买那。‎ ‎③日子过得很享受,但是过得不踏实,很纠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沟里村的庄稼人一窝蜂地都去打工,怎么不种庄稼了呢?眼见大片大片的土地撂荒了,怎么没人心疼呢?家家户户买着吃,要是有那么一天天底下的米面卖完了,人们该吃什么呢?他去问村委会主任。年轻的村主任哈哈大笑。村主任说,姑父,你这就叫杞人忧天啊!人们出去打工,那是因为打工比种地挣钱;人们方方面面买着吃,那是因为手里有钱;而只要你手里有钱,你就永远有饭吃!他说:照你这么说,钱就是饭,钱就是粮食?村主任说:你真是,这还用怀疑吗?他不服:那,要是万一光有钱没有粮食呢?村主任说:姑父,你别死凿铆,好好打扫卫生吧。他胡乱地点了点头,心情却越发沉重起来。‎ ‎④只有见了那棵庄稼,老汉的心情才会感到舒畅,感到明朗,感到踏实。老汉拍手掌,提高嗓门夸奖那棵庄稼:好家伙,你腰杆子真硬,你旱也不怕,涝也不怕,风也不怕,雨也不怕!正兀自念叨时,发现它的叶子上爬了一只虫子。那虫子又细又长,弓了腰快速蠕动,像爬在他脊背上,像爬在他的心上,他伸手把它拿住,用力一搓,那虫儿便成了一摊绿色的汁水。‎ ‎⑤说话到了白露节令,那棵庄稼上的娃娃已经长得比棒槌还大。一团红缨秀出来,丝丝缕缕,飘飘洒洒。老汉把那娃娃摸了摸、按了按、捏了捏,上面的颗粒密密实实,娇娇嫩嫩,饱满圆润,又鼓又大!老汉闻到了它的芳香:那芳香如酒,扑鼻而来,令他陶醉。老汉看见了它的成熟:那成熟金光闪闪,像一道霞光,扮亮了秋天。‎ ‎⑥‎ 傍晚的时候,村主任忙忙活活地来到赵庄稼家里,递上去一支香烟。老汉正在吃饭,顾不上接那支香烟。村主任说:姑父,就你一个人吃饭?老汉说:你姑姑撇下我走了,孩子们都在外头打工,可不是就我一个人吃饭!村主任说:姑父,我问你一个问题,你门前的那棵玉米,是你的吗?老汉放下饭碗:这还用问吗?它长在我的地里,当然就是我的。村主任又给老汉递烟,老汉忙着刷碗,又没接。村主任说:姑父,你把那个棒子送给我吧,我儿子吵着闹着要吃煮玉米。老汉的心猛地一抖:那可不行。你到别处找去吧……村主任笑了:咱们村只有你这一棵玉米,只有你这一穗嫩棒子,我到哪儿找啊?老汉说:不行就是不行!那穗棒子我要留下作种子,不能随便糟蹋了它!村主任说:姑父啊,你已经不种地了,还要种子干啥?老汉说:种,我现在就开始准备种,你别忘了我叫赵庄稼!老汉又说:想吃煮玉米还不好说,你有钱有车,你到城里买去啊。‎ ‎⑦当天晚上,月光明媚,夜色如画。在缠绵的秋风里,赵庄稼披了一件厚衣服,坐在一张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守护那棵孤独的庄稼。有只萤火虫儿飘过来,欢欣地绕着那棵庄稼转,而它好像睡着了,顶着满天露水,抱着硕大的娃娃。老汉想,再有十几天,我就可以收获,把这穗种子藏到我家。收获了这穗种子我就向村委会辞职,我还种我的庄稼。‎ ‎⑧老汉竟迷迷糊糊睡着了,睡梦中漫山遍野都是好庄稼。老汉是自己笑醒的。笑醒了,天亮了,那庄稼上没了那个娃娃。‎ ‎⑨晌午的时候,村主任又忙忙活活地来到赵庄稼家里。他说:姑父,我今天还真到县城去买嫩棒子了,可惜白跑了,没有卖的啊!老人家,求求你……‎ 老汉说:你别求我啦,我的娃娃早丢啦。‎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3.请简要概括赵庄稼的形象特征。‎ 答: ‎ 解析:人物形象特点:身份+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可以从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中分析概括,也可从其他人、物和环境的侧面烘托中去分析概括。文中有许多对赵庄稼的概括性描述,如赵庄稼“种了一辈子庄稼”“现在是沟里村的清洁工”“日子过得很享受,但是过得不踏实,很纠结”,可见他物质生活宽裕但内心纠结。从他的心理活动“沟里村的庄稼人一窝蜂地都去打工,怎么不种庄稼了呢?”“家家户户买着吃,要是有那么一天天底下的米面卖完了,人们该吃什么呢?”“心情却越发沉重起来”可知其心忧现实。“眼见大片大片的土地撂荒了,怎么没人心疼呢?”“只有见了那棵庄稼,老汉的心情才会感到舒畅”……可见他热爱土地。赵庄稼不被人理解,并且标题为“孤独的庄稼”,可见他的孤独寂寞。‎ 参考答案:①物质生活宽裕但内心纠结;②孤独寂寞;③热爱土地;④心忧现实。‎ ‎4.(品味语言艺术)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细读画线句子,从修辞使用的角度入手分析;然后进一步分析用词、句式、描写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还可进一步联系画线句内容从深层的组织方法、结构艺术等方面去分析。注意要联系文章内容,写出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使用比喻、叠词、视觉触觉嗅觉结合、动作(细节)描写等手法,②多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庄稼的形状、颜色和香味,突出了赵庄稼对庄稼的喜爱之情和期盼丰收之情。‎ ‎5.小说第⑧段写赵庄稼梦到“漫山遍野都是好庄稼”,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答: ‎ 解析:对情节作用的分析,要结合情节的具体位置来进行。这一情节的后面紧跟着就写“那庄稼上没了那个娃娃”,说明现实和梦境是相反的,那么这个美梦就突显了现实的残酷。而从这一情节本身的角度考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一梦境表明赵庄稼对种庄稼、农村重又种满庄稼的渴盼。‎ 参考答案:①梦境表现赵庄稼对撂荒后农村重又种满庄稼的期盼;②现实与梦境的反差,更加突显赵庄稼对农村撂荒现象的忧虑。‎ ‎6.小说标题是“孤独的庄稼”,请探究“孤独”的意蕴。‎ 答: ‎ 解析:首先从标题本身来看,“孤独的庄稼”说的是庄稼是孤独的,因为村人不种庄稼,只有赵庄稼门前的一棵庄稼;联系人物来看,村里人都不愿种,只有赵庄稼一心想再种地,赵庄稼也是孤独的;联系主旨来看,本文揭露了农村耕地闲置的情况,表现的是农耕文明的衰落,所以说农村的土地是孤独的,传统农耕文明也是孤独的。‎ 参考答案:①庄稼由多到少,只剩下一棵,是孤独的;②失去了庄稼的土地是孤独的;③不被理解的赵庄稼是孤独的;④被逐渐遗弃的传统农耕文明是孤独的。‎ 题型突破(五) 小说探究类5大题型 ‎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小说考查的探究题的类型主要有这样几类:情节类探究、人物形象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标题类探究、主旨类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 题型一 主旨类探究 这里所说的主旨类探究是一种广义上的说法,不能将其等同于主题探究。它包含的范围要广泛一些,还包括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探究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性。‎ 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4·重庆高考)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1)题干中有“意图”“意蕴”“‎ 情感”“理由”等字样;‎ ‎(2)题干还有“探讨”“探析”“看法”“见解”“启示”等字样。‎ ‎(2013·重庆高考)‎ 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 ‎(2012·福建高考)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2010·安徽高考)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3)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 主旨类题的“4从1联 ”‎ ‎[4从]‎ 第一,从小说的题材入手 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其主题方向。具体需“二抓”:‎ ‎①抓标题。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如《祝福》就具有双关义,“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但深层意蕴就是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②抓主要事件。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旨方向。如《祝福》一文中“祭祀”“捐门槛”等事件就表现了主旨。‎ 第二,从小说的形象和情节入手 小说的形象角度是探究的最主要角度,把这个角度展开,有人物形象、物象两个角度。人物形象角度又可分为主要人物角度和次要人物角度,而从人物角度探究,却又必然与情节联在一起,应为“情节中的人物”,即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所体现的经历、境遇和结局等。因此可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第三,从小说的环境入手 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挖掘小说的思想意义和情感倾向。具体需要“一分一抓”:‎ ‎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②抓背景介绍。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第四,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 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就是:①先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②或者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1联]‎ 联系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一] (2014·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 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 (有删改)‎ 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仔细审读题干,问题的具体指向就能明确:第一问“不同态度”实际是“不同的思想”,“请予评价”就是评价文本的思想意蕴,首先要概括“态度”,然后评价;第二问“作者”“意图”实际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属于“主旨类探究”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评价 陈皮匠 情节:从“补鞋”“送书”两件事,表现出他对经济利益的淡然恬静 的态度。人物心理描写:“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暗示出陈皮匠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也显示了这位守护者的孤独。‎ 其他古城人 文中体现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态度的词句“变得疯狂了”,要求“合伙开发”,这表现出他们对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热衷,对文化本质的忽略,词句中蕴含的作者倾向为批判。‎ 探讨 从题材入手 题目中“东坛井”是老街,事件主要就是捐藏书,这两点已经暗示与传统文化相关。‎ 从人物入手 陈皮匠是修鞋匠,是高中生,爱藏书,与街上的其他修鞋匠不一样,作者塑造这个不一样的人物用意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淡然恬静的人才不会在经济利益面前迷失方向。‎ 从情节入手 陈皮匠“送书”情节,是为了保护族谱,而这族谱背后体现出的是传统文化,因此陈皮匠是在保护传统文化。‎ 从环境入手 小说中“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已经暗示了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保护传统文化。‎ 探讨 从思想倾向入手 从陈皮匠与其他古城人的不同态度里,思考作者的创作目的:作者对陈皮匠这样的文化守卫者的态度是肯定(赞扬)的;对其他古城人热衷于文化开发的态度是忧虑(批判)的。皮匠心理描写“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这类关键语句也暗示出不赞成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的态度。‎ ‎[规范作答] (1)评价: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以及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失之偏颇。‎ ‎(2)探讨: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题型二 标题类探究 常见的标题类探究题有2种类型:‎ 一是标题意蕴理解性探究,二是标题作用分析性探究。‎ 无论是哪一种,均需关注以下2个方面:‎ 一是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 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 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甲卷)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1)题干中一般有“题目”“标题”“为题”等字样;‎ ‎(2)题干中有“好处”“妙处”“寓意”等字样;‎ ‎(3)题干中有“谈谈你的看法(观点、理由)”等字样。‎ ‎(2016·全国乙卷)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3·山东高考)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请陈述你的看法。‎ 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 ‎(一)标题意蕴理解性探究题的3个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二)标题作用分析性探究题的6个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二] (2016·全国乙卷)阅读《锄》一文(文本见本专题“题型突破(四)”[例一]),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指向很明确,“标题”“寓意”,因此属于“标题意蕴”理解性探究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首先,思考“锄”的手法,“锄”不仅仅是一种劳作工具,也不仅仅是锄地,这里有其象征义,所以标题“锄”运用了象征手法。‎ 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 表层义是六安爷锄地,是一种劳动行为。‎ 挖掘标题的深层含义 ‎“锄”作为一种农具,代表着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锄地”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农民生活和精神需求;从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来看,不能“锄地”,就象征六安爷这种生活方式的结束,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所以“锄”就象征了以六安爷为代表的老一辈人的人生和精神。‎ ‎[规范作答]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题型三 人物形象类探究 常考题点 思考角度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从描写谁的篇幅、谁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谁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正面描写的是谁(或谁衬托谁、谁与谁形成对比)等角度去判定 对某一人物,是该批评还是该赞颂?‎ 从时代发展的趋势、作者的评价、人物的心态描写、其他人物的反应等角度去分析 小说中某个人物是否多余? ‎ 从此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此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此人物对主题的丰富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某一人物,有不同认识,你认为呢?‎ 从人物的不同表现、对人物品行的辩证认识(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否定其不合理的一面)等角度进行分析 ‎[例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窃 喜 老李住胡局长对门。老李经常从门缝里看到有人拎着大包小包往胡局长家跑,看到此情景老李就会咬牙切齿地对老婆说:现在当官的就是贪!但到了单位,老李对胡局长总是恭恭敬敬、服服帖帖的。一天夜里,突然有人敲老李家的门,几个神态严肃的人说:“对不起,胡局长,我们是检察院的,请跟我们走一趟。”老李努力控制住内心的喜悦:“‎ 对不起,您找错人了,胡局长住对门。”关门后,老李抱着老婆狠狠地亲了一口。‎ 探究:有人认为老李是个可恨的人,也有人认为老李不可恨,你认为呢?‎ ‎[规范作答] (示例一)老李是个可恨的人。他表里不一:表面言听计从,阿谀谄媚;内里充满嫉妒,幸灾乐祸。‎ ‎(示例二)老李不可恨。他既对社会上种种不正风气无能为力,也不得不为工作而谨小慎微,卑躬屈膝。对正义的最终胜利,他表现出来的喜悦也是真诚的。他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具有大多数人都有的人性的弱点,所以不可恨。‎ 题型四 情节类探究 常考题点 思考角度 小说的结尾是否合理?‎ 从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中某处文字是否多余?‎ 从文字上下串联是否合理顺畅、情节完整与不完整的不同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性格显得复杂还是单纯、主题是直接揭示较好还是含蓄蕴藉较好、文字对典型环境营造的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的结局会是怎样?请想象并说明理由。‎ 从情节的合理发展、人物性格的必然表现、艺术效果的制造、主题的拓展等角度进行推断 小说中某段文字(主要是插叙、倒叙的文字)有何作用?‎ 从对上文的解释、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等角度进行分析 ‎[例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心 障 瘟疫袭击了山寨。三天内,夺去十几条人命。寨人纷纷出逃。除几个走不动的老人外,只有健壮的阿罗留在寨里。‎ 老人们听天由命,每天靠在墙脚晒太阳。‎ 阿罗储备了足够一个月用的粮食及饮用水,便将自己房子门窗反锁上,过起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阿罗每天吃了便睡,但噩梦频频。四天前一起饮酒的死了的二狗,五天前一起打猎的死了的胡三……他屡屡惊醒。‎ 山外救援队十天后来了,几个老人居然还活着,阿罗却已死在床上,医检报告显示,阿罗并未感染瘟疫。‎ 探究:可能感染瘟疫的老人居然活着,而未被感染的健壮的阿罗却死了,这个结尾合理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规范作答] (示例一)合理。①因为阿罗与世隔绝导致噩梦频频,心理崩溃;②这种看似不合理的情节给读者强烈的刺激,进而促使读者探究阿罗的死因;③强化了心理障碍的可怕,能置人于死地,给读者以警醒。‎ ‎(示例二)不合理。①阿罗虽有心理障碍,但健壮的他还不至于死;②可能感染瘟疫的老人居然活着,这夸大了所谓自然、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不符合医学常识;③小说为强调心理障碍的可怕,不惜违背科学常识,是一种耸人听闻的写法。‎ 题型五 艺术特点类探究 常考题点 思考角度 某个物象(环境背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物象(环境背景)的线索、物象(环境背景)的象征意义、物象(环境背景)对人物的表现作用、物象(环境背景)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我”的线索作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效果、对主要人物的衬托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为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从侧面人物的身份特征、叙述视角的特点、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构思的?‎ 从对比、象征、抑扬等角度进行分析 ‎[例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墙头枇杷 五月的枇杷,缀满枝头,金黄,连片成云;硕大,状如蜜桃。枇杷压过红墙,诱人垂涎。‎ 杜老师如莲花般灿烂的脸抵不过那片金黄,课室里,一个个小脑袋扭向了窗外。‎ 洪仁想起外婆年年送来的枇杷,清甜、可口、鲜嫩,不觉舌根生津,喉头滚动不停。‎ 啪!一本书扇在了洪仁左脸上,火辣,生痛。转头,杜老师莲花般的脸如霜打的荷叶。‎ 洪仁被罚面壁,同学们的脸集体左转,目不转睛盯着黑板,杜老师的脸,得意如莲花盛开,可黑板上那一个个生字全成了一颗颗金灿灿的枇杷。‎ 入夜,天上一轮新月,黄灿灿,在洪仁眼里,它远没有那片枇杷生动、明亮。‎ 洪仁找得一根长凳,爬上去,仰头,伸手,还够不着。一个小跳,差点坠落,心,如鼓敲。‎ 突然,只觉身子一轻,他陡然长高了半尺。他惊喜,他贪婪猛吃,甜甜的,幸福迅即布满全身。‎ 好吃吗?洪仁扭头,眼睛睁圆,惊惶惨叫,杜老师!‎ 探究:这篇小说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塑造杜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 ‎[规范作答] 先抑后扬。先写洪仁因为课堂上走神而被杜老师惩罚,写出了杜老师的严厉;又写洪仁夜晚摘枇杷而不得,被杜老师托举,写出了杜老师的和善亲切。‎ ‎——“小说探究题”验收达标练 ‎                ‎ 一、题型对点练 ‎(浙江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静 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我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头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标题类探究题)有人认为题目用“父与子”更为恰当,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 参考答案:不认同。(观点)“静流”是文章的情感线索(情节);“静流”塑造出了两个外表看似不协调,但内心对彼此都深存爱意的父子形象(人物);“静流”更符合父子间情感“默默变化”的特征(主题);“静流”含蓄而生动,和文章委婉克制的表达风格相一致(文章风格);“父与子”太普通,太过于直白,不能突出这个故事特点(对对方的否定)。‎ ‎2.(人物形象类探究题)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答: ‎ 参考答案:(示例一)是父亲。(观点)父亲是文章着墨最多的人物,文章从开头对父亲的描述、父亲对弟弟的态度以及后来父亲态度的转变的各个角度写出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人物形象);弟弟和我的人物安排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形象(情节设计);对父亲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那种静静流淌的亲情,有力地表现出了家庭中亲情的主题(主题表现)。‎ ‎(示例二)是父亲与弟弟。(观点)父亲和弟弟都是文章着墨比较多的人物,文章一开始就对父亲和弟弟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围绕着父亲与弟弟之间的情感变化,写出了父亲与弟弟之间静静流淌的亲情,有力地表现了家庭中亲情的主题。‎ ‎3.(情节类探究题)文章设置了“侄儿”的情节,你觉得是否有必要?‎ 答: ‎ 参考答案:有必要。(观点)这个情节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富,它体现出弟弟对责任的担当精神,也让父亲看到了弟弟懂事的一面(人物形象);这为父亲和弟弟在思想情感上的和解、相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情节);同时,也暗示着父爱的延伸、传递,主题得以深化(主题)。‎ ‎4.(情感意蕴类探究题)父亲这个人前后态度有明显的变化,你觉得这种变化可信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来谈谈。‎ 答: ‎ 参考答案:可信。(观点)在文本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弟弟读书时期不太理解弟弟的很多行为,如“不好好读书,去当文艺兵”等,对弟弟的很多想法都是横加干涉的,但弟弟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父亲对弟弟的态度,内心的亲情驱使他在很多事情上的态度尤其是对弟弟的态度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源于对孩子的爱(文本)。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这样的父亲,存在着许多因为某种变故而使人物性格转变的典型,这样的形象就来源于生活(现实)。所以说这种变化是可信的(结论)。‎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人聚宴 ‎[美]华盛顿·欧文 ‎ ‎①那次我同伯松先生谈话之后,不过两三天他便领我去参加一个文人的聚餐会。是艾培奈格出版公司的两位董事长设宴邀请的。‎ ‎②有二三十位宾客,大多数我都不认识。伯松先生告诉我这是业务性的宴请,每年要招待在该公司出版书籍的作家两次。平时公司也有请客的时候,但那多是请有名气的、著作经常再版的大作家,人数一般不超过三四位。伯松先生说:“文坛上可是等级分明,只要看公司拿什么样的酒招待客人,便大致可以猜到某位作家著作的销路了。作品再版过三次的作家就能喝到名酒了。作品再版超过七八次的作家,便可以畅饮大香槟和白兰地了。”‎ ‎③“那么今天赴宴的诸位可以喝到名酒吗?”我问。‎ ‎④“没指望,出席这种大规模宴会的,大都是二三流的作家,作品也很少有再版的。要是有什么名人来,我们马上就会知道的。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集会,一种文人小宴罢了,闹个酒足饭饱倒是不成问题,至于珍馐美味,你就别奢望了。”‎ ‎⑤听完这番话,我对在座者的情况也就多少有些了解了。公司的两位董事长各坐在餐桌的一端。贵宾席上坐着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坐在他对面的是位道貌岸然的游记作家,写过几本书,但却很少有人看。 只是由于年龄较长,人们才把他让到上座的。他旁边坐着的是一位身穿考究黑色西装的绅士,曾写过一本有关经济学的著作,崭露头角。几位作品销路尚佳的作家坐在餐桌中间,再往旁边就是一些尚未出名的小诗人、翻译家和作家了。‎ ‎⑥‎ 席间的谈话是这里一伙,那里一伙的,此起彼伏,不说话的人就狠狠地抽烟。那位诗人自觉清高不凡,甚至也没怎么把出版公司的董事长放在眼里。他夸夸其谈,成心逗趣,身旁的董事长笑得前合后仰。另一位董事长则始终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以其纯粹商人的神情,一心一意地吃着东西。我的朋友告诉我,这位董事长为人严肃,这家出版公司的业务,由这两位董事长分工合作。他说:“比方说,那位一本正经的董事长专管生意账目,春风满面的那位,则主要负责应酬寒暄。”‎ ‎⑦高谈阔论大都来自上座,那些作家似乎不很拘束,谈笑风生。下座的虽然在谈笑方面轮不上,但在吃喝上可并不甘拜下风,在宴席上很少能看见像他们这样勇于冲锋陷阵的战士。酒过三巡之后,他们才上来谈笑的雅兴。可是他们的戏谑之言即使偶尔传到上座,也毫无反应,连那位一向满面春风的董事长也认为不屑一笑。我的朋友伯松告诉我,一个作家讲的话,如欲博得出版商一顾,那他的著作首先必须有一定的销售量。‎ ‎⑧在下席的宾客中,有一位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他穿得委实寒酸,不过显然仍在竭力保持那件褪了色的黑色西装像个样子,里面的衬衣皱皱巴巴的。他看上去虽然面容忧郁,但脸色却很红,也许有点过于红了,尤其是鼻子和那两个黑眼珠显得格外明亮。看样子他很合群,脾气也一定很好。虽说他长得相貌堂堂,但时运却很不济。他一言不发,只顾低头大吃大喝,充分表现出一个穷作家的好胃口,别人说什么也不耽误他吃喝。我向伯松询问他的情况,伯松仔细地端详了他一会儿,说:“好像见过面,但在什么地方见过,一时却想不起来了。他不会是个有名的作家,也许是写讲道小册子的,再不就是改编外国游记的。”‎ ‎⑨散席后,大家到客厅去喝咖啡和茶,这时又来了一批客人——一些写过平装小册子的作者,他们还没有达到被邀请出席晚宴的水平,不过是偶尔被请来聚聚而已。他们对出版公司的董事长非常尊敬,说得确切点是害怕,但他们却很善于恭维巴结女主人,对孩子更是赞不绝口。有几个比较拘谨的作者,站在角落里悄声地谈着话,或者翻阅着差不多看了有五千遍的书册,再不然就小心翼翼地朝钢琴上的乐谱瞟几眼。‎ 那位诗人和道貌岸然的经济学作家,在客厅里最出风头而且最泰然自若。他们显然是社会上流人士所拜读的作家。他们陪着女主人,竭尽恭维之能事,其中有些话我想女主人听了之后一定会高兴得忘乎所以的。他们的举止言谈完全是一副风流之士的派头。我到处找寻那个穿褪色黑西装的可怜巴巴的作家,可怎么也没找到,想必是一散席就溜了,大概他是怕见客厅里耀眼的灯光吧。我再也找不到什么能引起兴趣的事情,喝完咖啡便起身告辞了,让大诗人和经济学权威在那里高谈阔论、你吹我捧吧!‎ ‎5.第②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解析:作答此类作用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通过伯松的话交代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为下文不同人物的出场以及他们的不同表现和受到的不同待遇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①‎ 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②结构上,为下文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出场以及他们受到的不同礼遇做了铺垫。‎ ‎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答: ‎ 解析:本题要求赏析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作答此类题,首先要指出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这样写突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等。本句中的“翻阅着……”是动作描写,突出了人物对所处环境的陌生和人物的拘谨等。‎ 参考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写这些不入流的作家在董事长家的表现,突出他们对所到场所的陌生以及他们的拘谨不适和无所适从。‎ ‎7.作者为什么要着意刻画那个穿褪了色的黑色西装的可怜巴巴的作家?‎ 答: ‎ 解析:小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作用既关乎内容又涉及结构。对那个穿褪了色的黑色西装的可怜巴巴的作家进行特写,既是结构上的巧处理,又是写法上的妙安排。结构上,拿这个下座的作家与上座的及不入流的作家进行对比,让读者认清他们的真实面目。写法上,这篇小说场面描写居多,此处的细致刻画是众多“面”中的“点”,这样写能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①他是下座作家的代表,描写他是为了与上文中上座的小有名气的诗人、经济学作家及下文中的不入流作家形成鲜明对比;②写他可使文章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艺术效果。‎ ‎8.(主旨类探究)有人说这篇小说揭示了社会的等级现象,也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各阶层文人的丑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 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具体作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进行论述。题干中的“有人说……也有人说……”是对考生的提示和启发,考生可任选其中某一观点,加以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注意要有层次。‎ 参考答案:(示例一)揭示了社会的等级现象。①出版公司宴请作家,会根据作家著作的销量使用不同档次的酒。②作家的级别不同,在宴会上的座次就不一样,级别高的坐上座,级别低的坐下座。③席间上座的与下座的作家不交流,即使下座的戏谑之言传到上座,也不会得到回应。‎ ‎(示例二)反映了各阶层文人的丑态。①上座的小有名气的诗人、作家,他们高谈阔论,自命不凡,目空一切。②下座的作家,他们寒酸,混吃混喝。③不入流的作家,他们曲意逢迎,行事拘谨。‎ ‎——“小说阅读”专题综合提能练 ‎“小说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 山 村 沈祖连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虽然远离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他们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是和谐的。小山村有一个杂货店,这就是城里的百货商场、超市;小山村有个肉摊,这就是城里的菜市场;小山村有一个小酒馆,这就是城里的饭店酒家;小山村有间小屋,小孩在这里认字,这就是城里的学校;小山村还有一个卫生室,这就是城里的医院。而我所讲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卫生室里发生的。‎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凡腰痛腿痛手脚痛及各种无名肿痛,经他治疗,没有不好的,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绝技。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凡此种种疼痛,医生总要使用一种很独特的草药,这种草药叫“一粒珍珠”,也叫“一粒金丹”。刚从土里挖出时,呈银白色,就像一颗颗珍珠,而经太阳一晒,便慢慢变成金黄色,活脱脱一颗颗金丹。看不出这小物竟有神奇功能。病人痛得咧着嘴来,经过一番拨弄,多是笑着走出去的。‎ 据说医生的先祖当年游历海南,在五指山遇到奇人,才得此偏方。到了医生手上,已传了四代。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低矮小瓦房。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山村里的人全都住这种小瓦房。‎ 当然,作为小山村独家医院,只凭一个单方是不行的,见天有几个这样的病人?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每天不管看病抓药的人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做笔,瓦片做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顺序来,不挤不乱。来的都是本村本乡的人,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插队。‎ 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打开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头发都变白了。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问,是来看病吗?‎ 是啊,不看病跑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儿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支,塞到医生嘴中,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个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啥烟,这么香?‎ 香吗?那就留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三块五一支。‎ 啊?那可不敢要啊。‎ 那算什么?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 医生稍显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问,够了吗?‎ 要不了这么多,我找钱给你。‎ 不用找了。说着便扶着男人往外走。那人走了,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人又来了。照样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向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 好几天没见那人来了。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丢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去了。好一会儿才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有删改)‎ ‎1.小说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医生”的先祖的情况?‎ 答: ‎ 解析:分析可知,第四段主要介绍了“医生”的先祖“得此偏方”的经历和“不图不取”的品质,先祖和“医生”形成了对比,这样写就使得文章的讽刺意味更强。‎ 参考答案:①交代“医生”的偏方的由来。②将先祖“为人解痛,不图不取”的优秀品质与“医生”的背弃医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章的讽刺意味。‎ ‎2.小说中的“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 解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主要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进行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通过其他人物进行烘托或对比,有时还要注意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答案的表述方式一般为性格特征+具体的事例,事例只要能证明性格特征就可以。注意分条作答,各条之间不能重复。‎ 参考答案:①质朴、善良:凭借祖传的药方,治病救人,一家人住着低矮的小瓦房;②起初有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受人称赞;③背弃医德:因为治疗一个特殊的病人,逐渐和乡亲们疏远,盖起小洋楼,受到村民的鄙视。‎ ‎3.小说的结尾很有深意,请简要分析。‎ 答: ‎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结尾的“深意”,文章结尾段落所写的是医生盖了小洋楼和村里人对医生的态度,从“小洋楼”与“小瓦房”的鲜明对比中可看出医生的变化,即医生变得富有,却丧失了医德。从村里人对医生的态度中可看出作者的态度,即对医生进行批判,对使医生发生改变的现代人的价值观、物质欲望进行批判。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小洋楼”和“小瓦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医生的变化;②村人每每路过眼睛是斜视的,表明医生被村人鄙视;③通过居所的对比和村人的态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升华主旨;④和小说开头交代的小山村的环境形成对照,发人深省。‎ ‎4.小说中“瓦片”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瓦片”的深意和作用,从表面上看“瓦片”是村民排队看病的凭证,深入挖掘可知它象征“质朴、诚信、守规矩”,然后分析“瓦片”在串联文章结构、暗示文章主旨和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①“瓦片”是医生看病排号的凭证;②“瓦片”是小山村人质朴、诚信、守规矩的象征;③“瓦片”失去作用象征着医生医德的丧失;④“瓦片”命运的变化构成文章的暗线,使文章的结构严谨;⑤“瓦片”是在“一张大票”面前失去作用的,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文章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如 草 游 睿 上一次他回老家的时候,正逢老家修水库。几十号人一起打夯,竟然采取的是最原始的方式。一起喊号子,一起将打夯的石头反复往地上砸。当石头被抬起,原始的劳动号子从赤着胳膊的汉子们口中齐声发出的时候,他彻底被震撼了,他立刻觉得自己身上有一股特别强大的力量。‎ 临走的时候,说不清为什么,他捧了一捧脚下的黄土,用一个袋子装了回去。‎ 他把这捧土带到了单位,并用一个小罐子装了起来。他原打算用这捧土种点什么花,可是一回到单位就很忙,一直没抽出时间到花市去买种子。当他想挤出时间在里面种点什么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不知何时,土里已经冒出了几根嫩芽。‎ 他知道,那一定是野草。只有草才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他淡然一笑,也罢,索性就让这株野草留下。‎ 在许多人看来,他的单位一定是个好单位。在省厅级所有部门中,位居前列,职能中不乏重要的审批权限。但在单位中,他却是平凡无奇的一类人。‎ 他身高不足‎170厘米 ‎,与单位的其他人相比,总矮出别人一截,这让他特别不自信。让他同样不自信的,还有学历。他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而在单位里,清华北大的博士随处可见,有“海龟”经历的也是一抓一大把。他常常认为,自己就是一只淹没在鹤群里的鸡。‎ 虽然在单位里,他也一直忙碌着,但他知道自己的平凡,纵然自己怎么努力,都难以出众。‎ 日子平淡无奇。那株野草却逐渐长起来了,最初的两片芽变成了四片,接着四片芽变成了两根茎,茎逐渐长高,整株草就丰满了,绿莹莹的,分外醒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单位要开展中层干部竞聘活动了。他看了看规则,虽然自己符合报名资格,但整个单位符合报名条件的人比比皆是。而且在接下来的众多考核中,他毫无希望。他当即决定不报名。‎ 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他坐在办公室里发呆。一个同事跑过来问他,你花盆里种的是什么植物?他淡淡一笑说,不是种的,是自然生长的野草。但同事怎么都不信,这怎么是草呢?他说,这真的是草,在我们老家随处可见。同事笑着说,你不想说就算了,估计很珍稀,理解理解。说完同事就走了。‎ 他开始仔细打量这株草,不就是一株平常的野草么?他们怎么会觉得珍稀呢?那一刻他灵光一现,毅然决定报名参加竞聘。‎ 竞聘的第一关是演讲,内容大致是说自己参加竞聘的优势。轮到他的时候,他抱着自己的一株野草走上演讲台。‎ 没有紧张,也没有刻意准备,一切从他口中娓娓道来:‎ 我原本没有打算报名,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可能。可是现在我站到了这里,我想说说我自己。我和在座的诸位不一样,我没有进行过专业性的学习,更没有高端的学历,我的起点,只是一个乡村小学教师。但是我想说的是,今天我在这里,和你们大家共同参与这次竞聘,绝非偶然。我同样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打拼和努力走到了今天,不管之前我们各自有什么经历,至少此刻的我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这时他举起了手中那盆草,继续说:‎ 就在昨天,有同事问我这养的是一株什么植物。其实这是我们老家的土壤里自然长出的一株野草。我更没有刻意去养它,大家看看,我相信许多人不认识它,可它其实就是一株在我们老家随处可见的野草。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对于在座的大家而言,我何尝不是一株野草?对于我这样一个低起点和非专业的人员而言,出现在这里本来是意外。但这个意外的背后,也是必然,因为对于一株野草而言,必须明白,如果今天不努力,就没有明天。所以10年前,在你们读高中的时候,我已经站在了三尺讲台上。当你们跨入大学的时候,我已经在县政府起草重要文件了,当你们读研究生读博士的时候,我已经先后在三个乡镇任职,负责了‎10公里高速公路建设、19万平方米移民房屋拆迁、32万平方米美丽乡村建设。而后来,你们考到了这里,我殊途同归同样考到了这里。‎ 我就是这株野草,野草如我。我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无法吸收充足的营养,但有着充分的适应力。我可能结不出绚丽的果实,但我也会让自己枝繁叶茂。对于一株野草而言,如果没有明天,不如今天放手一搏。‎ 他将那株草高高举过头顶,台下掌声如雷。‎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5.文章开头写“他”老家打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答: ‎ 解析:题目要求对文章开头打夯这一情形的作用进行分析,作答时,首先要对这一原始打夯方式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原始的打夯方式朴实、有力,让“他”立刻觉得自身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然后要明确这一开头与下文的联系及其给整个行文带来的好处。‎ 参考答案:老家原始的打夯方式,展示出朴实有力的特点,给“他”带来了力量。这样写,营造了一种热烈浓厚的氛围,为后文写“他”捧家乡的黄土离开、黄土上长出野草做了铺垫。‎ ‎6.文中的“他”为什么认为“自己就是一只淹没在鹤群里的鸡”?‎ 答: ‎ 解析:题目一方面要求理解“自己就是一只淹没在鹤群里的鸡”这句话的含意,一方面要求分析“他”这么说的原因,具体分析时,需要将阅读区间锁定在“他”在单位里感到自卑的那两段,体会其从外表(身高)到学历产生自卑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①“他”身材不高,和单位的其他人相比矮一截;②“他”学历不高,起点低,而单位里名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随处可见,“他”总感觉专业水平不如别人;③“他”认为自己怎么努力都难以出众。‎ ‎7.“他”养的那株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答: ‎ 解析:解答此题需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那株野草的特点的内容。如“只有草才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是自然生长的野草”“它其实就是一株在我们老家随处可见的野草”等,可从中摘录关键词如“生命力”“顽强”等,也可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野草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生命力顽强,给人带来精神鼓舞;②生来平凡,随处可见;③适应能力强,能够自然生长。‎ ‎8.“他”的演讲蕴含着什么样的精神内涵?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 解析: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他”演讲的内容,“他”演讲的内容主要是“他”的奋斗经历、“他”由野草生发的所思所感等,根据“他”的奋斗经历和野草的特点提炼出精神启示一类的东西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他”以一株平凡的野草为演讲对象,通过对野草精神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他”‎ 的演讲告诉我们:平凡,不代表平庸。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热情的人,即使本身不够出众,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够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不要因为自己平凡就甘于平庸,要像野草一样,放手一搏,去展示自己的生命价值。‎ ‎“小说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二斤桃酥 刘川北 大炮和二炮因为发送老娘闹得不愉快,差点儿大打出手。老娘在儿子大炮和二炮家吃轮班,一个月一轮。眼看老娘日薄西山,瘫在炕头不行了,第二天正好要交接班。大炮过来了,瞟着停食五六天的老娘微微地喘着一口气,和二炮商量说:“老娘身子骨软瘫瘫的,再经不起这一路折腾了……”话没有说完,二炮抢过来说:“红唇白牙,这可是老哥你说的,想当初半个月一轮,轮到你家了,你改成了一个月一轮,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小孩子撒尿也要有个准头……”‎ 大炮无言以对。二娟守着炕沿儿,瞧不过,吆喝着说:“大舅,找副担架,咱们死活也要抬下火线。”说完二娟揉了揉红眼圈。‎ 二炮跟这个外甥女不对眼,好像她是大姐有意派来的监工。二娟只要有时间就会翻着两片脚丫子,从杨家坟一扭一扭地过来,手里也不空着,一包饼干,五六个鸡蛋……好像舅家食不果腹,在死亡线上挣扎,要靠外人的救济一样。二娟一来,又擦又洗,又洗又涮,一会儿鸡蛋汤,一会儿方便面,显着二娟能,显着二娟孝顺。整个芦草湾都说二娟是孝顺的女儿家,在人们啧啧的赞叹声中,二娟始终保持沉默,这沉默里又分明藏着丰富的内容。‎ 二炮气呼呼地乜了二娟一眼,说:“论长幼,没你说话的份儿;论族门,你不姓杨,东扯西扯也轮不到你满嘴白牙颐指气使……”二娟也不含糊:“我是姥姥家的人,我不说话,姥姥死不瞑目。”二娟抱着骨瘦如柴的老人,坐在农用三轮车上,从村东到村西,二娟淌着泪,成了泪人儿。老人被抬下了车,搬到大炮家的土炕上,两个时辰不到,被窝儿还没来得及暖热,断了气。‎ 芦草湾旧俗,老了人,发丧时要把老人生前用过的物件烧掉一两件,一则表示孝顺,二则意味着到了阴界,还照着阳界讨生活。二炮的媳妇用三轮车把老人用过的物品一应俱全摆到大炮家门口。大炮家则开起了杂货店,旧衣服不论棉单,碗筷碟盘漱口盂,裹腿布假牙洗手巾……围观的人像看戏一样。守在棺椁边的二娟,突然间扯了长声,变了腔调,似哭似唱,声同裂帛:“我那苦命的二舅舅耶,你怎么走得这么早耶……”众人都听见了,真真切切。有人调笑,说:“哭错了哭错了,你二舅好着呢。”二娟说:“我哭的是那该亡却赖活着的枉叫了人的牲畜,天不错,地不错……”二炮急了,抡起棍子照直朝二娟打来,众人眼快,截了下来。众人好说歹说,老人入土为安,滋事生非使不得。二炮跪在灵前,也哭开来,驴嗓子,不知道哭的是啥道道儿。‎ 老人逝去几天后,二娟收到了二斤桃酥。桃酥是卖杂货的李二拿来的,说:“林家营贵芝娘捎过话,打听老姐姐病了,聊表问候。”也许是为了图省事,二斤桃酥捎到了二娟手里。二娟想想就放下了。老姐姐就是二娟的姥姥,那个贵芝娘是姥姥的叔伯妹子,尚在五服之内,只是多年不来往了。老早前二娟去过那位姨姥姥家,沿着一路的荞花雪,走到尽头。现在走亲戚二斤桃酥绝对拿不出手,绝对让人家笑话,二斤桃酥是20世纪80年代的时尚。‎ 二娟感觉到了二斤桃酥的分量,便备了牛奶,备了烤鸡,备了水果,骑着自行车,去三十里开外的林家营对姨姥姥表示谢意。大门闭着,问人,说,进城打工去了,再问,说二娟的姨姥姥去世一个月了。掐指一算,姐妹两个去世,一前一后,不出半个月。‎ 二娟跌跌撞撞,在村外随意找了个土包,燃了纸钱,供上带来的吃喝。二娟念道:“享不尽的富贵,花不了的金银,姥姥收钱呀。”‎ 落阳正沉,敛尽最后一缕温存。‎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赏析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大炮过来了,瞟着停食五六天的老娘微微地喘着一口气。‎ 答: ‎ ‎(2)二炮的媳妇用三轮车把老人用过的物品一应俱全摆到大炮家门口。‎ 答: ‎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手法以及塑造的人物的形象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第一句,大炮“瞟着”生重病的母亲,“瞟”字体现了大炮对母亲的淡漠;第二句,二炮的媳妇把去世母亲生前的所有物品“一应俱全”摆到大炮家门口,分析“一应俱全”一词并联系二炮之前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对二炮和二炮媳妇不孝顺的讽刺与批判。‎ 参考答案:(1)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作为儿子的大炮在母亲临终前冷眼旁观、感情淡漠的情态。‎ ‎(2)褒词贬用,讽刺了二炮媳妇齐全地摆出了老人的遗物,看上去似乎很孝顺,实际上是对老人的冷漠和遗弃。‎ ‎2.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二娟”的性格特征。‎ 答: ‎ 解析:分析人物的特征,要注重把握人物的语言、心理以及行为等。二娟只要有时间就去看姥姥,表明她孝顺;二娟看姥姥时,都带着东西,说明二娟大方;在舅舅家照顾姥姥时,一直洗洗涮涮,说明二娟勤劳;与二舅争吵、愤怒地骂二舅,说明二娟心直口快等。‎ 参考答案:①孝顺。只要有时间就去照顾姥姥。②大方。每次去照顾姥姥,手里都不空着;去看姨姥姥,也备了牛奶、烤鸡、水果。③勤劳能干。照料姥姥时,“又擦又洗,又洗又涮,一会儿鸡蛋汤,一会儿方便面”。④心地善良、重情义。抱着骨瘦如柴的姥姥,不禁流泪;骑车去三十里开外的林家营对姨姥姥表示感谢。⑤‎ 心直口快。吆喝着要把姥姥抬回大舅家;与二舅争吵,骂二舅牲畜。‎ ‎3.小说后半部分写“二斤桃酥”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 ‎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这二斤桃酥的来历、二娟对桃酥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这二斤桃酥在文章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的作用。如这二斤桃酥是姨姥姥让人捎过来送给二娟姥姥的,姨姥姥作为二娟姥姥的堂妹,还能想起来关心二娟姥姥,但大炮、二炮作为姥姥的亲生儿子却对姥姥淡漠无情,由此可以看出姨姥姥对姥姥的关心与情义,并与姥姥两个儿子的淡漠形成鲜明对比;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呼应了题目;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题的角度分析,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等。‎ 参考答案:①二斤桃酥,表现了姨姥姥对自己堂姐的挂念,是亲情的承载物。②礼物虽轻,情义却重,与前面二娟姥姥两个儿子的冷漠无情形成对比。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人物形象。④与题目形成呼应,揭示了文章主题。‎ ‎4.分析这篇小说结尾句的作用。‎ 答: ‎ 解析:把握语句的具体的作用可以从语句的意思、表达的情感与小说主题和形象的关系等角度分析。从语句的意思分析,这句话是客观描写,写太阳落山的景色;从情感的角度分析,以景作结渲染了悲凉的情感;从主题的角度分析,表达了作者对不孝顺老人的行为的痛心;从手法的角度分析,这是一语双关,用景色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倾向等。‎ 参考答案:(1)以景作结,渲染了悲凉的情感氛围。‎ ‎(2)一语双关,含蓄深沉。既描写了太阳落山,光芒收敛的景象,又写出了世风日下、亲情淡漠的现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椭圆形的肖像 ‎[美]爱伦·坡 我受了重伤,我的随从不忍心让我在外面过夜,就领我闯进了一座城堡。这是座耸立在亚平宁山区多年的阴森而雄壮的城堡,绝不亚于拉德克利夫夫人在她的小说中所幻想的那种城堡。从各种迹象来看,城堡的主人离去的时间不会太久。我们主仆两人在一间最小、陈设最美的屋子里住下来。它位于这座城堡边上的一个塔楼里。看得出室内原来的装饰十分富丽,但现在已破旧不堪了。四壁悬挂着花毯和各种各样的战利品,此外还挂着许多惟妙惟肖的现代绘画,画框都是带金色花纹的,连墙角都挂着画。也许是伤势过重,我的神志不甚清醒,只是呆呆地望着这些画出神。这时天色已晚,我吩咐彼德罗把百叶窗全都关上,把屋里的蜡烛统统点亮,然后拉开床前的黑天鹅绒帷幔。这样,即使我不能入睡,至少也可以安静地欣赏一番这些画,也可以读一读枕头上放着的一本小书,那是对这些画进行解释和评价的书。‎ 我拿着书,一一对着画欣赏起来。不知不觉已至半夜,烛台的位置离我很远,我又不忍心唤醒酣睡的随从,费了好大力气才将烛台端在手中,以便照亮手中的这本书。‎ 烛台上插着好多支蜡烛,交织的烛光照在了室内的一个壁龛上,原先这个壁龛被一根柱子遮住了。此时我转过身来才发现刚才根本没有注意到的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妙龄少女。我朝画匆匆地瞥了一眼,就闭上了眼睛。连我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会这样。稍后,我寻思一下,我之所以闭上眼睛是为了能平静地思考一下是否视觉欺骗了我,也是为了能定睛看个清楚。片刻之后,我便睁开眼睛仔细端详起这幅画来。‎ 我已经看得很清楚,再也不用怀疑什么了。烛光把画面照得通亮,刚才那种恍惚的幻觉已经荡然无存了,我的神志也变得十分清醒。‎ 正如我开始所见,画上是一个少女。只画了头部和双肩,用的是半身晕映画像法,和萨利的头像画法很接近。双膀、胸脯、明亮的头发和画面背景协调地融为一体。画框是椭圆形的,还镀了金,作为一件艺术品,这幅画真令人赞叹不已。但是,不论是作品的高超艺术,还是画中人的美色艳姿,都不至于这样突如其来地打动我的心弦。不管我怎样神志不清,总不会把画中人当成现实活动中的人。我半坐半倚,一边认真地思考着,一边还是紧紧地盯着画像。就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我逐渐领会到了这幅画的构思、画法、画框的特色以及其中的奥秘,于是我把烛台放回原来的地方,然后仰面躺在床上。是的,是画中人的神情逼真生动的魅力,才使我初见这幅画时心情十分激动,由于躺在床上看不到画像,于是我拿起那本评述这些绘画及指明出处的书来。翻到标明“椭圆形的肖像”的那一页,看到了如下一段文字枯涩、词句含蓄的说明:‎ ‎“她是个绝代佳人,无忧无虑地过着日子。当她与画家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之后,命运开始变化。画家勤奋好学、严肃矜持、酷爱艺术。她天真活泼、美丽可爱。她热爱一切,心里只恨被她视为情敌的艺术,她恨那些调色板、画笔等,因为令人生烦的画具夺走了他对她的爱。当她听说画家要给她画像的时候,又气又怕。但她天性温柔恭顺,为了丈夫她还是在塔楼顶上一间幽暗的小屋里一连坐了几个星期,那里仅有一缕光线从头顶照射到画布上。画家的心全部沉浸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忘却了世间除此之外的一切,因此他也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摧残了新娘的心。她毫无怨言,始终如一地展现着笑容,因为她开始理解这位享有盛名的画家的甘苦和如醉如痴的乐趣,是艺术的感召力使他夜以继日地专心绘画,她心里像一团火似的爱着他,可身体却日见憔悴。大凡见过这幅画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皆认为它是一个奇迹。从画面上不仅可以看出画家精湛的技能,而且也可以看出他对妻子挚爱的深度。当他的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他的专心致志也到了发狂的程度,他不准许任何人进入塔楼,只顾两眼盯着画布,根本不理睬妻子的容貌。他甚至已经忘记了画布上涂抹的色彩来自妻子的朱颜。几个星期以后,除了嘴唇和眼睛尚未着色以外,其他部分都画好了。这时画家妻子的精神又突然地振作起来,于是,嘴唇和眼睛也画好了。待画稿完成后,画家站在自己用心血创作的画像前,一时看得出了神,过了一会儿,他不禁自言自语道:‘简直像活的一样!’说完他猛地转过头去看妻子,她已经死了!”‎ ‎(有删改)‎ ‎5.小说的标题“椭圆形的肖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解析:从语言风格上看,小说标题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有线索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有点明写作对象的作用。考生从语言、结构、内容这些角度入手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能让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本文是围绕椭圆形的肖像展开的。‎ ‎6.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答: ‎ 解析:画线部分在文章第三段,紧承前文内容,交代了“我”看到椭圆形的肖像后的强烈反应。具体分析句子可知,“瞥”“闭”是动作描写,“连我自己都不理解”“我寻思”是心理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这一反应也说明了椭圆形的肖像画的技艺的高超。‎ 参考答案:①运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揭示了椭圆形的肖像给“我”带来的强烈震撼。②与上文的“神志不甚清醒”形成对比,突出椭圆形的肖像画技艺的高超。‎ ‎7.故事中的画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分点概括。‎ 答: ‎ 解析:从题目来看,答案的信息来源都在最后一段。对画家进行介绍的句子很明确,“勤奋好学、严肃矜持、酷爱艺术”,那么具体是怎样的,还要从画家绘画的过程、与妻子的相处中去分析总结。注意作答时要分条,语言要简洁。‎ 参考答案:①勤奋好学、严肃矜持,工作起来就全身心投入;②对绘画有着超乎寻常的痴迷与执着,画技高超;③深爱妻子,但对艺术的爱超过了对妻子的爱。‎ ‎8.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画家和他的妻子的爱情悲剧中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 ‎ 解析:赏析爱情悲剧中有价值的东西,应从爱情双方分别加以分析。从画家的妻子的角度看,她爱画家,画家要给她画像,天性温顺的她在幽暗的小屋里一连坐了几个星期;她理解画家,毫无怨言,始终如一地展现着笑容,直至失去生命。从画家的角度看,画家酷爱艺术,全身心沉浸在创作中,忘却世间的一切;他把对妻子的挚爱融入精湛的绘画技能中,使画像像活的一样。考生将这些内容加以归纳,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画家的妻子为爱牺牲。她虽然“憎恨”艺术,但为了画家的艺术追求,依然给画家当模特。②‎ 画家为艺术而痴狂。画家为了艺术上的追求,可以废寝忘食,甚至可以忘掉身边的一切。③画家对爱的执着。画像之所以逼真,让观者震撼,是因为画中渗透着画家对妻子深沉的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