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课时作业2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4
1 第 8 课 拿来主义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方既然让我们免签证入境,我们礼尚往来....,当然也开放对方国民免签证入境。 ②这位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③侦查机关作为国家权力的代表,应当提倡其以冠冕堂皇....的手段履行职责,而不得寄希望于 从嫌疑人身上获取不正当之便利。 ④穷人住在城市垃圾场,盖起了所谓的胡佛村,甚至为争夺餐馆的残羹冷炙....大打出手。 ⑤岁月留给我们的总是推陈出新....的昭示和启迪,当我们再看黄公望那幅声名远扬的《富春山 居图》,除了画中令人沉醉的美景之外,自然能体会到画外人的波折坎坷。 ⑥鲁迅作品之所以能够穿越时代、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是因为它对旧中国社会群体的解读、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独具只眼....。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解析 ②故弄玄虚:是贬义词,用在此感情色彩不当,应改为“循循善诱”;③冠冕堂皇: 贬义词,应改为“正大光明”;⑤推陈出新:推,除掉,去除,淘汰;陈,陈旧的;新,好 的、新的。除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不 合语境,改为“历久弥新”。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奋斗的一生是这两句诗 的真实写照。 B.鲁迅的思维力和观察力是超凡的,他能于平凡生活中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形象,挖掘出形 象背后的深刻蕴含,他的创作往往汩汩滔滔,一气呵成,且主旨深刻。 C.鲁迅的一生是伟大的、不朽的,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影响了几代人,是我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 D.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这座铜像,是由巴金等著名作家倡议,国内外热爱鲁迅的人士集 资 30 万元铸成的。 解析 A 项主客颠倒,不合逻辑,“这两句诗是他奋斗的一生的真实写照”;B 项并列短语 语序不当,“思维力”与“观察力”对调,才能与“捕捉形象”“挖掘……蕴含”相对应; C 项“鲁迅的一生”“创作了”不合逻辑,应删去“的一生”。 2 答案 D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__①__非常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拿来主义》 __②__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问题的一篇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__③__已过去了半个 世纪,今天读时__④__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__⑤__半个世纪来, 被他在这篇战斗檄文里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__⑥__不断 出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尤其 又 虽然 特别 / 还 B 一直 / 虽 仍 因为 仍 C / 正 而 / 因此 仍 D 一贯 更 但 还 / 还 答案 B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④⑤③ C.①②⑤③④ D.①③⑤②④ 答案 D 5.“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这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A.比拟、借代 B.借代、借喻 C.借代、夸张 D.借喻、夸张 解析 “枪炮”运用了借代,指战争;“大门”是比喻,指国家主权。 答案 B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解析 A 项“进步”,B 项“发扬国光”,C 项“丰富”和“大度”都是反语。 答案 D 3 7.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拿来主义》一文开头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谈起,通过辩证地看待两种主义, 从而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B.作者运用比喻论证来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并阐述“拿来主义”者应采取 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C.文章虽然论述的是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的态度,但“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于 如何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D.“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 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解析 对前两种主义,作者是持批判态度,而不是辩证看待。 答案 A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①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 7 月, 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 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②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 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吗?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 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③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 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 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 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 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 “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④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有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 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 有影响力。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 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 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 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 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 4 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 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 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⑤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 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 守缺,对碰触者即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 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曾金贵“破解川剧变脸秘密”和收洋徒弟,把曾金贵树立为全文批驳的靶子,引 起下文对国粹病的评析。 B.第三段中“敝帚自珍”在这里是贬义词,指抱残守缺,害怕交流,不求创新和发展;“哗 然”是大惊小怪、极力反对的意思。 C.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 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这里运用了举例法和对比论证,用京剧通过交流得到发 展,来对比或反衬川剧国粹派抱残守缺、不进行文化交流的落后做法。 D.“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 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撞者给以叛徒败类 般的声讨的一种错误做法。 解析 A 项,“把曾金贵树立为全文批驳的靶子”错误,这里是把国粹病当批驳的靶子。 答案 A 9.作者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博士,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 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理由:《拿来主义》第①段旨在摆出统治者送去主义的表现,派梅兰芳到欧洲 传道,只是统治者“文化送去主义”的表现,因此鲁迅在这里意在抨击统治者,而不是讽刺 梅博士本人。 10.【考点链接】概括一下作者对中外文化交流所持的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批驳国粹派抱残守缺、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观点,倡导用开放的心态,积极推进和发 5 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 三、语言表达 11.参照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 200 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将您的画像挂在我书桌的正上方。当我疲倦想偷懒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了您, 您那犀利的目光像闪电,灼烧着我混沌的思想,我想到活着就该跟您一样,“我以我血荐轩 辕”;当我目睹不良现象却不敢挺身而出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上指的头发像利剑直刺 我懦弱的灵魂,年轻人就该“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跟坏人坏事作斗争;当我遭受同学的 误会而伤心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慈祥的面庞像广阔的海洋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让我 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您伟岸凛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年青一代永远向前。 12.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 80 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本题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读画面。漫画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 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考生应当先对漫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其 主题和方向。在这幅画中,一位老太太领着孙儿,伫立巷口,翘首观望着什么。②巧联想。 在审读画面的基础上,将画面信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跳出画面展现画外。比如对于这幅漫 画,考生可联想到老太太似乎在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或者是她的儿子,或者是其 他亲人。③明要求。弄清了这幅漫画的内容并展开合理想象后,还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根据 题干具体要求来组织参考答案。 6 答案 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 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 心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