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盐城市 2020 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 I 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全球抗疫一方面展现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另一方面, 抽象的人道主义 ,以“人道主义”之名行污蔑抹黑之实。在境外政府、媒体中,不乏 的麻木不仁者, 的幸灾乐祸者,甚至污名陷害的包藏祸心者。 A. 甚嚣尘上 洞若观火 普天同庆 B. 炙手可热 隔岸观火 普天同庆 C. 甚嚣尘上 隔岸观火 额手称庆 D. 炙手可热 洞若观火 额手称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 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 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 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甚嚣尘上:多用来形容某种传闻或谬论十分嚣张。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 敢靠近。此处指言论嚣张,应选“甚嚣尘上”。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隔岸观火:比喻置身事外,对别人的危 难不去救助,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此处修饰“麻木不仁者”,应选“隔岸观火”。 额手称庆:双手合掌,举到额头,表示感到庆幸。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此处修饰“幸灾乐祸者”,应选“额手称庆”。 故选 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江南的雨是太多,太深长了。 而我们自然成了雨季的一部分。 ①我们长日坐在屋檐下,看涓涓细流垂线般下落,或者看水柱如吐如泻。 ②当然是瓦,是我们屋上排列成盆的瓦。 ③那些瓦垄和瓦当,全都为了承接雨水而设。 ④它需要什么来承接,才能够留住,而不至于散失于旷野和河沟? - 2 - ⑤雨如此逼近,如此亲切,就像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肌肤上湿漉漉地流过。 ⑥由它们构成的每一种角度和弧度,都标明了雨季每天的流程和形态。 A. ①⑤④③②⑥ B. ①⑥④②③⑤ C. ④②①⑤③⑥ D. ④②③⑥①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 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 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 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 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前面的话题是“江南的雨”,保持话题的一致性,下句应以“雨”衔接,排除 AB;再比较 C 项和 D 项,因为前句②的话题是“瓦”,而③“那些瓦垄和瓦当”与②保持了话题的衔接, 故②后衔接③,排除 C。 故选 D。 3.下列古代诗句中,与金榜题名无关的一项是( ) A. 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送旧迎春一夜来,三元为首众情得。 D. 明朝早赴琼林宴,斜插宫花谒至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要审清题干要求,认真研 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尤其是选项中的重要意象,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 注意整体和局部结合来理解。本题要求选出“与金榜题名无关的一项”。 A 项,“桂折一枝”,意思是登科及第。与金榜题名有关。 B 项,“春风得意”,指进士及第之事。与金榜题名有关。 C 项,“送旧迎春”,指的是春节。与金榜题名无关。 - 3 - D 项,“赴琼林宴”“斜插宫花”都指的是登科及第。与金榜题名有关。 故选 C。 4.下列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贪婪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反成为他人的笑柄。 B. 有些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也会让人无所适从。 C. 多而滥不如少而精,一块名表胜过一筐的仿冒品。 D. 拜金和炫富是一种时代病,也是精神缺钙的表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静态考查漫画的理解。漫画主要是概括画面的主题, 理解寓意,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表现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 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通常要采取联想的方 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本题漫画的内容是一个人胳膊上戴了多块腕表,但他不知道看你一块,无所适从,表情郁闷。 A 项,“反成为他人的笑柄”没有依据; C 项,“一块名表”“一筐的仿冒品”于文无据; D 项,由漫画中人物的表情可知“拜金和炫富” 于文无据。 故选 B。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布衣传 全祖望 周布衣,名西,字方人,学者称为劲草先生,定海卫人,居庐江少喜读书,父母怜其体 - 4 - 孱,稍节制之。先生密藏火书室,俟亲熟睡,重举灯默识, 又恐灯影外泄,以被蒙之,不至 鸡三号不止,久而其被如墨。 己亥,海师大掠鄞之东都,先生奉母逃深山中,猝遇盗,盗见先生母丰硕,以为富家姬, 用火熏之以索金。先生抱母大恸, 扑灭其火,愿以身代,贼遂挥戈斫其右之中指,几殊。旁 一卒曰:“是孝子也,乞舍之。” 先生以是得生,自是作书甚苦, 先生久寓宝林,挈家依 诸生徒间。 先生于经则《易》《书》《诗》《礼》《春秋》《孟子》皆有图解,于史则《史》《汉》皆有 论说,于集则唐宋杜韩诸大家皆有抄:所称《劲草亭诸编》者也。而生平心迹所寄,尤在《防 秋谱》一篇。尝曰:死后当尽取吾所著书,置石匣,藏之墓中,而是篇则可比之郑所南《心 史》。《防秋篇》者,世俗斗牙牌之戏也,其中有所谓“至尊” 者,诸品皆不能抗。先生增置 其色目,自天、地外,帝王、将相、四民,下至盗贼草窃之徒皆有之,而更以处士为至尊。 有时世事多端,天、地、帝王皆不能支,独余处士以持残局,而兀然能为中流之一壶。 先生自为之说,其文甚奇。周郢山见之曰:“此胡文定《春秋传》也。”镇人乞先生修志书 成,署名,力拒之。所著诗古文词,曰《痛定集》。 晚年居鄞城中,戊辰,年六十八,病卒。其宝林高弟曰方伊蒿,尝欲以遗书付之,未及 而卒,存于伯兄家。已而伯兄亦病,亟贻书伊萬,令其取书以去。既至,伯兄又卒,其子勿 与,已而鬻之他人,百方觅之,不可得矣。予之采诗也,求先生之集,遍访既无知者,仅从 先生诸弟子所藏遗笺故牍,令李生昌昱汇为一卷,因诠次其可存者。至先生于诸经,最得意 者莫如《春秋》,其自序云:“不佞垂老,忽若于《春秋》大有所得,觉唐宋明诸儒之说,皆 未合圣人之旨,尚在梦寐中,至今日而恍然。” 顾其书已成四十二卷,而定、哀二公未毕, 临没尚以为恨,今俱佚。 (选自全祖望《鲇琦亭集》,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师大掠鄞之东鄙. 鄙:边境 B. 诸品皆不能抗. 抗:违抗 C. 亟.贻书伊蒿 亟:急速 D. 因诠次.其可存者 次:编纂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布衣名西,少时身体孱弱,父母因怜惜他的身体,不让他太辛劳,他就常常等到父母亲 熟睡后偷偷地学习。 - 5 - B. 《防秋篇》表面看写的是民间斗牙牌的游戏,其实其中有深刻的寄寓,周布衣本人及他人 对这篇文章都有很高的评价。 C. “处士”通常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周布衣认为他们能在世事变化多端的情况下,成 为“中流一壶”,济世救民。 D. 周布衣对《春秋》颇有研究,写成了四十二卷书称,遗憾的是春秋定、哀二公部分因史料 缺失最终没有完稿。 7.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抱母大恸,扑灭其火,愿以身代,贼遂挥戈斫其右之中指,几殊。 (2)其宝林高弟曰方伊蒿,尝欲以遗书付之,未及而卒,存于伯兄家。 8. 劲草先生周布衣在为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5. B 6. D 7. (1)先生抱着母亲十分悲痛,扑灭了火,希望用自己来替代母亲受刑,贼人于是便挥戈 砍了他右手的中指,他受伤几乎要死了。 (2)周西在宝林的得意弟子叫方伊蒿,周西曾经想把留存的书稿交给他,还没来得及就去世 了,书稿保存在伯兄家。 8. 治学勤奋,涉猎广泛,见解独到,勇于批判。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 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 词的词性来判断。 B 项,抗:匹敌、抗衡。句意:其他各个阶层都不能和它抗衡。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 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 项,“春秋定、哀二公部分因史料缺失最终没有完稿”错误,原文“而定、哀二公未毕”, 说的是鲁定公、鲁哀公的事情还没整理完毕,没有说春秋定、哀二公部分的史料缺失。 故选 D。 【7 题详解】 - 6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 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大恸,十分悲痛;斫,砍;殊,死。 (2)高弟,得意弟子;遗,留存;卒,去世。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 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周布衣在为学方面的特点:“先生密藏火书室,俟亲熟睡,重举灯嘿识, 又恐灯影外泄,以 被蒙之,不至鸡三号不止,久而其被如墨”概括出治学勤奋;“先生于经则《易》《书》《诗》 《礼》《春秋》《孟子》皆有图解,于史则《史》《汉》皆有论说,于集则唐宋杜韩诸大家皆有 抄”概括出涉猎广泛;“有时世事多端,天、地、帝王皆不能支,独余处士以持残局,而兀 然能为中流之一壶。先生自为之说,其文甚奇”概括出见解独到;“不佞垂老,忽若于《春 秋》大有所得,觉唐宋明诸儒之说,皆未合圣人之旨,尚在梦寐中,至今日而恍然”概括出 勇于批判。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 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 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 “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 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 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 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 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 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 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周布衣,名西,字方人,学者称他为劲草先生,浙江定海卫人,居住在庐江。少年时喜 爱读书,父母怜惜他体弱多病,对他稍加约束。于是先生偷偷地藏火于书房,等到父母熟睡 后,再重新点灯默默读书,又担心灯影外泄,用被子蒙在灯上,不到鸣叫三遍不停止,时间 长了他的被子被烟熏黑。 - 7 - 己亥年,海军大肆截掠鄞州东部边境,先生伺候母亲逃到深山中,突然遇强盗,强盗见 到先生母亲体态丰硕,以为是富家女,就用火熏烤她来索求金银。先生抱着母亲大为悲伤, 扑灭她身上的火,希望用自己代替她,贼人于是挥刀断他的右手的中指,他几乎死了。旁边 士兵说:“这是孝子,请求放过他吧。”先生因此得以活下来,从此写作更加刻苦,先生久 居宝林,带着家人依靠学生们为生。 先生对于经书,就效法《易》《书》《诗》《礼》《春秋》《孟子》,都有相关的图解,对于 史书,就效法《史记》《汉书》,都有自己的评论说明,对于文集,就效法唐宋杜甫韩愈等诸 位大家,都有所抄录:就是被称作《劲草亭诸编》一书的。而他一生内心情感的寄托,尤其 体现在一篇《防秋谱》里。他曾经说:我死之后应当把我一生所写的书都取来,放到石头匣 子里,把它们收藏到坟墓中,而这篇《防秋谱》则是可以跟郑所南的《心史》相媲美的。《防 秋谱》,写的是世俗中赌博的事,其中有所说的“至尊”的,其他各个阶层都不能和它抗衡。 先生增设它的色阶层目,从天、地以外,上至帝王、将相、四方百姓,下至盗贼草寇之徒都 有,而更是把处士列为至尊。 有的时候,世事变化多端,天、地、帝王都不能支配,唯独只剩下处士能收拾残局,从 而突然之间能够成为中流一壶。先生亲自为它作说,文章很是奇特。周郢山见了之后说:“这 就是胡文定写的《春秋传》啊。”镇上人请求先生在新修的志书上署名,他极力拒绝。他所 写的古诗文词,命名为《痛定集》。 晚年居住在鄞城中,戊辰年,他年龄六十八岁,得病去世。周西在宝林的得意弟子叫方 伊蒿,周西曾经想把留存的书稿交给他,还没来得及就去世了,书稿保存在伯兄家。不久伯 兄也得病了,把书赠给方伊蒿,让他拿了书离开。方伊蒿到了之后,伯兄又死了,他的儿子 不给,不久就卖给他人,方伊蒿多方寻找,没有找到。我在采集诗歌的时候,寻找先生的文 集,找遍寻访很多人之后也没人知道,仅仅从先生诸位弟子收藏遗留的旧的信件中,让李昌 昱汇编成为一卷,于是就诠释编撰了那些值得遗留的文章。至于先生对于诸经的文章,最得 意的没有比得上《春秋》的,他自己作序说:“我行将年老,忽然好像对《春秋》很有心得, 觉得唐宋明诸位儒生的学说,都不合乎圣人的心思,好像以前都在睡梦之中,到今天才恍然 大悟。”只是他的书已经编成四十二卷,而鲁定公、鲁哀公的事情还没整理完毕,临近去世 还以此深为遗憾,现在都散失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八声甘州 雁 - 8 - 刘克庄 物微生处远,往还来、非但稻粱求。似爱长安日,怕阴山雪,善自为谋。个里幸无鸣镝, 随意占沙洲。归兴何妨待,风景和柔。 昔到衡阳回去,今随阳避地,遍海南头。与西川流寓,彼此各淹留。未得云中消息,登 望乡台了又登楼。江天阔,几行草字,字字含愁。 [注]①刘克庄:南宋末爱国词人,②随阳:跟着太阳运行,指候鸟依季节而迁徙。避地:迁 地以避灾祸。 9. 结合上阕,简要分析“雁”的特征。 10. 词作以“字字含愁”作结,作者“愁”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9. 品质高洁,起于微远而不只为“稻粱求”;善于谋划,避雪趋日躲鸣镝;随遇而 安,不理归兴占沙洲。 10. 国遭战事;避地他乡;亲友相隔;音信不通;思念家乡。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 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这是一首咏物诗,上阙写雁的形象:“物微生处远”“非但稻粱求”写雁的出身和食性高洁, 概括出品性高洁;由“似爱长安日,怕阴山雪”“幸无鸣镝”写它为自己选择居处,概括出 善于谋划;由“随意占沙洲”“归兴何妨待,风景和柔”写出雁的生活自由自在,概括出随 遇而安。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 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本题主要结合关键句来分析“愁”的 原因。 “愁”的原因,主要在下阙:“随阳避地”写因战事而远离家乡,流离辗转,躲避灾祸;“与 西川流寓,彼此各淹留”指的是流寓在外,与亲友各自相隔,不能相见,彼此思念;“未得 云中消息”指的是与家乡相隔遥远,不通音信,思乡之苦无处排遣。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9 -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4)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_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6)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欲速则不达,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路》) (8)青山一道同云雨,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送柴侍御》) 【答案】(1)则其负大翼也无力(2)萧关逢候骑(3)轻拢慢捻抹复挑(4)望帝春心托杜鹃 (5)莫笑农家腊酒浑(6)寻常巷陌(7)见小利则大事不成(8)明月何曾是两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 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负、萧关、候骑、轻拢慢捻、挑、腊、浑、巷陌。 五、现代文阅读(一) (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一个孩子的发现 [加拿大]巴尔特 自从那件意外发生之后,马克才发现,爸爸的爱是不用语言来表达的。 从十二岁那年起,马克的左眼眼眶上就留下了两条深深的伤疤,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标 志了他的一段生活的结束——这还得从马克的爸爸约瑟夫讲起。 约瑟夫和儿子之间似乎总有什么隔阂。每逢星期天下午在邻居家里作客,虽说马克站的 地方离爸爸最近,可是仅此而已,他从不肯把手放在父亲的手臂上。 约瑟夫不像其他父亲那样总逗孩子玩儿,他连刨土、种花用的小铲也没给儿子做过—— 其他在农场干活的爸爸可是常给孩子做的。 一天,约瑟夫看见马克正在西红柿地里埋几粒种子,就走过去问:“这是什么种子?” - 10 - 马克可以回避其他任何人的问题,唯独对自己的父亲,他没有勇气撒谎,“是柑桔种子。” 他说。 这些种子是马克在圣诞节前特意攒起来的——在新斯科舍省,柑桔并不常见。 “柑桔在这儿长不大!”父亲说道。 马克立刻觉得自己又笨又蠢——每次只要有父亲在身边,无论他在做什么有意思或是不 寻常的事情,他都有这种感觉。当时当地,他似乎只能隐藏起真实的自己,而变得像父亲那 样不苟言笑。 马克把种子刨出来,种到仓库后一块秘密的地方。 那件意外发生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晚上。这天马克在学校里看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满脑子 都是一个个离奇的情节,趁妈妈刷碗的工夫,他开始喋喋不休地讲述国王啦、游侠骑士啦以 及他们那些令人羡慕的高尚事迹。 爸爸正等着挤牛奶,“时候不早啦,你还不快去把牛找回来!”他终于发话了——约瑟夫 是从不命令儿子做什么事的。 牛!牛!马克心里想着,他正沉浸在幻想里,仿佛看见自己身披豹皮长袍,头戴钻石皇冠, 就像个年轻国王一样! “牛自己能回来吧?”他说,“昨天晚上它们是自己回来的。” “今天这种天气,它们可不会自己回来。”父亲说。 马克只好出去找牛了,不过,他心里是很不情愿的,这点连约瑟夫也看得出来。 马克在牧场门口高声喊着:“噢——嚎!噢——嚎!”可是连一点儿牛铃的闪光也看不见; 他沿着牧场的小路走到空旷地带,仍然不见牛的踪影。那匹叫彼特拉的马站在那儿,眼里满 含忧郁地扫视着蒙蒙细雨。马克真不忍心看见彼特拉这副模样。他走过去,用手拍了拍它的 臀部,马很不乐意地往旁边一闪。 彼特拉想单独呆着,可马克有一种欲望想抚摸它。他摸一下,马就躲一下;马克紧跟不 放,又摸一下——彼特拉宽宽的黑色腰身向后一跃,蹄子就朝马克眼睛踢了过来。 马克一下子被踢倒了,可是又“刷”地站了起来,一摸脸,满手是血,他惊慌失措地喊 叫着朝家里跑去。 约瑟夫听见儿子的叫声,赶出门来正望见马克一只手捂着脸朝这边跑来,他来不及卸下 门上的横木,就一下子跳了过去——马克从没想到爸爸竟能如此迅捷——他一把将儿子揽在 怀里,随即又飞奔回屋里。 邻居们闻讯赶来,一会儿工夫,屋子里就挤满了人。有这么多人关心自己,马克自豪极 - 11 - 了,觉得自己像一个在战场光荣负伤后被抬下来的国王。 医生嘱咐马克在床上躺两个星期,爸爸每天白天来看他一次,晚上睡前再来一次。马克 左眼的眼窝越来越深,他总爱拿一面小镜子,仔细欣赏自己的眼睛,可一听到爸爸的脚步声, 他就赶忙把镜子藏到被单底下。 马克终于又能出门了,他本打算去散步,可一大清早爸爸二话没说,一把抱起他来就大 步流星地走出了屋。 马克顺从地躺在爸爸的臂弯里。这是个普普通通的夏天的晴朗的早晨,可在他眼里,空 气从没有今天这样明媚过,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和充满生机。 马克已经意识到,爸爸不是无目的地散步,而是想带他到什么地方去。爸爸抱着他,径 直穿过田野,走下山坡,来到他上次埋柑桔种子的那块西红柿地里。 马克远远地就看清了爸想给自己看的东西,可是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一张嘴,眼 泪就要涌出来了。 在那片小园圃旁边,爸爸把马克放到了地上。小园圃的确很小,可是一垄一垄整整齐齐, 看得出这不是用犁犁出来的——犁根本刨不了这么精细——这是用耙和铲开垦出来,然后又 用手仔仔细细修整起来的;绿色的秧苗已经破土而出——爸爸一定是在马克受伤以后不久就 开始这项工作了,可他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 “以后这就是你的啦!” 爸爸对马克说。 “噢,爸爸,”马克慢慢地说,“这是什么呀?” “是瓜苗,”爸爸说,接着又指指另一垄,“那边的是红胡椒。” 这简直跟种柑桔一样有意思! “你还不知道吧,它们在这儿是能长大的。”爸爸又说。 马克没有说话,然而脸上显出了又惊又喜的快活神情。爸爸几乎是冲口而出地说道:“马 克,那天我要是知道你会出事,就不会让你去找牛了,你能理解吗?” 马克一阵冲动,答非所问地说道:“那天你看见我受了伤,就直接从牧场的门槛那儿跳 过来了,我没看错吧?你连横木也没卸下来,你是横越过来的。”无论是爸爸,还是马克自 己,他们都体会出了这段话背后的含义。 爸爸背过脸去, 从他肩膀的耸动可以看出: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从那以后,马克懂得了,以后听到爸爸的脚步声时,他再也不必隐藏起真实的自己了—— 永远也不必了。 (有删改) - 12 -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述了男孩马克与父亲约瑟夫之间的情感变化,目的不在于表现成人意识,而是在于 表现对儿童生活体验与生活评判的关注。 B. 小说中“一听到爸爸的脚步声,他就赶忙把镜子藏到被单底下”的细节,说明马克对父亲 的畏惧仍未消除,并有隐藏自我的心理。 C. 本文环境描写少而精,如以“阴雨连绵”暗示主人公内心的“不情愿”,以“空气从没有 今天这样明媚过”暗示人物心情的好转。 D. 约瑟夫由一开始不支持儿子马克种柑桔到后来主动开垦小园圃,表明了他由漠视儿子的内 心世界到想把儿子培养为接班人的转变。 13. 小说在叙事方面特色鲜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4. 请探究作者在小说中寄寓的情感态度。 【答案】12. D 13. 主要以马克的儿童视角进行叙事,多侧面展示儿童心理与成长;采用 倒叙的方式叙事,使情节富有波澜;运用对比,叙事过程中将约瑟夫的前后行为进行对比, 将马克的前后心理进行对比,表现人物的成长;叙事语言平缓,对话简洁,富有艺术张力。 14. 对童真童趣的赞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父爱的颂扬,对和谐父子关系的赞许,对感 悟真情的肯定。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 项,“表明了他由漠视儿子的内心世界到想把儿子培养为接班人的转变”错误,不支持儿子 马克种柑桔是因为那块地不适合种植柑桔,不是对儿子的漠视;“把儿子培养为接班人”之 说于文无据,主动开垦小园圃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的表达方式的转变。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的能力。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围绕主题安排 材料的布局,答题时一般从叙述的顺序、人称视角的变化、文章的线索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 等角度分析,先明确特征,然后分析好处。解答此类题目先要诵读全文,找到文中使用的叙 述方式,再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叙述的好处及作用。 - 13 - 从叙述视角看,小说的主人公是马克,“马克可以回避其他任何人的问题,唯独对自己的父 亲,他没有勇气撒谎”“马克立刻觉得自己又笨又蠢——每次只要有父亲在身边,无论他在 做什么有意思或是不寻常的事情,他都有这种感觉”“马克顺从地躺在爸爸的臂弯里。这是 个普普通通的夏天的晴朗的早晨,可在他眼里,空气从没有今天这样明媚过,一切的一切, 都是那样的美好和充满生机”小说以马克的视角来叙述事件,展示儿童心理与成长; 从结构看,小说开端“自从那件意外发生之后,马克才发现,爸爸的爱是不用语言来表达的” 先交代事件的结果,再叙述那件意外的事件的发生,这种倒叙的叙事方法使文章情节增添了 波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叙事手法看,“虽说马克站的地方离爸爸最近,可是仅此而已,他从不肯把手放在父亲的 手臂上”“当时当地,他似乎只能隐藏起真实的自己,而变得像父亲那样不苟言笑”“‘柑 桔在这儿长不大!’父亲说道”“爸爸一定是在马克受伤以后不久就开始这项工作了,可他从 未对任何人提起过”“爸爸几乎是冲口而出地说道:‘马克,那天我要是知道你会出事,就 不会让你去找牛了,你能理解吗?’”“马克懂得了,以后听到爸爸的脚步声时,他再也不 必隐藏起真实的自己了——永远也不必了”文章塑造父子二人的形象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父 亲与马克发生那件意外的事情前后的态度做了对比,体现父子对爱的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改变, 表现了人物的成长; 从叙述的语言看,“马克顺从地躺在爸爸的臂弯里。这是个普普通通的夏天的晴朗的早晨, 可在他眼里,空气从没有今天这样明媚过,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和充满生机”“爸 爸背过脸去, 从他肩膀的耸动可以看出”语调平缓、从容、自然,充满生活的味道。另外, 文章写入大量的对话,而且段落简短,这些都使文章显得叙事简洁,推动情节节奏自然。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整体阅读,宏观感 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抓关键性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 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注意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解读时紧扣三要 素:人物、环境、情节。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剖析主题、把握作者情感。 “马克把种子刨出来,种到仓库后一块秘密的地方”“这天马克在学校里看了一个精彩的故 事,满脑子都是一个个离奇的情节,趁妈妈刷碗的工夫,他开始喋喋不休地讲述国王啦、游 侠骑士啦以及他们那些令人羡慕的高尚事迹”“彼特拉想单独呆着,可马克有一种欲望想抚 摸它。他摸一下,马就躲一下;马克紧跟不放,又摸一下”这些内容以孩子的视角来写,表 现了对童真、童趣的珍爱与赞赏;“马克可以回避其他任何人的问题,唯独对自己的父亲, - 14 - 他没有勇气撒谎”“马克立刻觉得自己又笨又蠢——每次只要有父亲在身边,无论他在做什 么有意思或是不寻常的事情,他都有这种感觉”“从那以后,马克懂得了,以后听到爸爸的 脚步声时,他再也不必隐藏起真实的自己了——永远也不必了”从马克的角度表现他与父亲 的关系的感受,体现了对儿童成长的关注;“约瑟夫听见儿子的叫声,赶出门来正望见马克 一只手捂着脸朝这边跑来,他来不及卸下门上的横木,就一下子跳了过去——马克从没想到 爸爸竟能如此迅捷——他一把将儿子揽在怀里,随即又飞奔回屋里”从约瑟夫的角度抒写父 爱的表达方式,感人至深;“从那以后,马克懂得了,以后听到爸爸的脚步声时,他再也不 必隐藏起真实的自己了——永远也不必了”结尾部分展现和谐的父子关系,体现了父子之间 感悟真情的可贵。 【点睛】探究“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 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文本中的意蕴,是其思想、 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科学与文学的互补 梁衡 我们研究科学文学,首先要弄清它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科学需要不需要文学,文学 需要不需要科学?它们之间有无必要结合? 可以肯定地说,科学需要文学。科学的任务是揭示大自然的规律,这些规律常见常用, 须臾不可离开的,但要去理解它却很难。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工作,谁去管他天 上行星的开普勒定律呢?早晨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谁还去探究这是水的表面张力呢? 如果每见一个现象就要探出一个理,那就太累了。虽然不必人人去探究这些自然道理,但总 得有一部分人去分工研究它,这样我们在大自然中才能取得更多的自由。而且科学家们已弄 清的道理还应该在社会上普及,这样社会文明程度才会提高,但科学道理像一个内慈外严的 师长,像一个一片忠心却又一脸冰霜的仆人,不怎么讨人喜欢。因此怎样普及科学知识,强 化科学意识,并让民众自觉接受,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文学艺术的张力足可补科学道 理的艰涩枯燥之憾。 从科学工作者的角度说,文学是人学,生死与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而科学家因为 工作的枯燥,便常被误解为感情的贫乏,一般来讲,实验室不是流血的战场,所以生死的考 - 15 - 验、壮烈的牺牲也不多见,因此科学家的生活就更鲜为人知。长期以来,科学人物的地位总 是不如政治人物高,科学家总是不如勇士、才子引起人的关注,这种观念的偏颇,必然会导 致文化结构的畸形。对科学人物的事业和生活的反映,是科学宣传的一个重要侧面,这又需 要文学来帮忙了。 故立其业,必得其人,树起科学家的形象,塑造好他们的典型,吸引千千万万读者,这 是对从事科学的人最好的奖赏,科学文学的熏陶也会产生出许多新的科学家。而事实上,科 学家的生活也绝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样枯燥贫乏,缺少起伏波澜。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 其壮烈不亚于邱少云在烈火中献身;伽利略的冤狱达三百多年,教会对科学的压迫之烈,不 亚于任何政治派别间的压迫;诺贝尔的爱情悲剧可以使琼瑶小说大为失色;而曾获诺贝尔物 理学奖的科学家斯塔克,投靠希特勒,对爱因斯坦的疯狂迫害,简直是秦桧对岳飞迫害的重 演。只是因为科学真理的光辉常常掩盖了发现它的人物,那些简洁的原理一旦被世人确认, 伴其发现过程的人和事就常被舍去。这些被舍弃的东西应该让文学去把他抬回来,对科学事 业以后的发展却极有用。 从文学的角度说,文学每日每时都在寻找着真善美的东西,寻找着永恒的主题。作品为 追求自身的生命力,总是寻找永恒的主题,寻找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和航标灯似的人物。 这就是一些大的战争、事件、历史人物总是被百写不厌的原因。而科学真理的永恒及科学事 件的影响,不亚于这些科学原理及历史事件。虽然岁月已过去千百年,但我们还在伽利略、 牛顿所揭示的物理世界里,达尔文所揭示的生物世界里生活。这才是一个被忽略的永恒的题 材,只是历史观的偏狭和这些题材难于驾驭,使一般作家不愿去涉猎,才造成科学文学的歉 收。克服这层障碍,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作品附在科学真理的大树上,那么文学之藤就会蒙 络摇缀,长青不枯的。许多成功的文学作品,如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就是例证。 科学领域中发生的人物、事件及其真理,与文学创作中所追求的人物、事件、主题有相 似之处,按照相似原理,两事物间的相似点就意味着一种新事物的生长点。在文学和科学这 两大学科间的广阔地带上诞生的科学文学,必然表现出杂交互补的优势而有强大的生命力。 (选自《论科学文学》,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中,多数人只关注现象,不探究其中的道理,探究规律的工作不需人都做。 B. 外表严肃,内容艰深,使科学不易为常人接受,而科普类文学作品更具有亲和力。 C. 科学家工作枯燥、感情贫乏,所以他们的生活不太受关注,地位不如政治人物高。 D. 里程碑式事件和航标灯式人物受作家青睐,但重要的科学事件和人物常不在其列。 - 16 -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科学家的生活也有波澜起伏的一面,科学领域也像其他社会领域一样有火热的斗争。 B. 文学界对科学题材认识不足,能驾驭科学题材的作家少,都是科学文学丰收的障碍。 C. 科学领域与文学领域既有很多相似点,又各有优势,因此,科学文学会有光明前景。 D. 文学要恰如其分地定位自身,以科学为主体,依附于科学的大树,才能够繁荣发展。 17. 文学和科学的互补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5. C 16. D 17. 科学普及需借助文学克服艰涩枯燥,科学家形象需要文学去塑造褒扬,文学在科学中可 以找到永恒题材。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 项,“科学家工作枯燥、感情贫乏”错误,原文说的是“而事实上,科学家的生活也绝不像 一般人理解的那样枯燥贫乏,缺少起伏波澜”。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 项,“文学要……以科学为主体,依附于科学的大树,才能够繁荣发展”错误,原文“恰如 其分地将自己的作品附在科学真理的大树上,那么文学之藤就会蒙络摇缀,长青不枯的”是 就文学与科学的关系而言,“以科学为主体”“依附”之说不合文意。 故选 D。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文学和科学的互补”相关内容,关键句主要有: “怎样普及科学知识,强化科学意识,并让民众自觉接受,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文学 - 17 - 艺术的张力足可补科学道理的艰涩枯燥之憾”“从科学工作者的角度说,文学是人学,生死 与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而科学家因为工作的枯燥,便常被误解为感情的贫乏”“对科 学人物的事业和生活的反映,是科学宣传的一个重要侧面,这又需要文学来帮忙了”“从文 学的角度说,文学每日每时都在寻找着真善美的东西,寻找着永恒的主题。作品为追求自身 的生命力,总是寻找永恒的主题,寻找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和航标灯似的人物。这就是一 些大的战争、事件、历史人物总是被百写不厌的原因。而科学真理的永恒及科学事件的影响, 不亚于这些科学原理及历史事件”。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 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 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 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 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七、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整个产业发展促进减贫过程中,国家主导的农村开发扶贫政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012 年以来,中国的减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阶段,产业扶贫在扶贫大格局 中的重要位置更为突出。产业扶贫是贫困人口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在政府各项扶贫政 策引导下,贫困户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扩大农产品出售,或者通过发展农家乐、民俗旅游等 第三产业,促进家庭收入快速增加。同时,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吸纳当地贫 困人口就业,能够增加贫困人口的工资性收入,从而实现增收脱贫。产业扶贫作为一种内生 发展机制,能够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产业精准扶贫构建了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的 协作机制,凸显了贫困户的主体性,强调贫困户的要素参与,有利于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观 念与提高实用技术水平,在政府“输血”的基础上培育贫困户的“造血”能力。产业扶贫会 影响贫困户的资本积累和生活方式,最终改变其生计策略选择,有利于长效脱贫。贫困地区 只有通过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才能把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内在的经济优势,才能实现经济发 展的自循环、再增长。产业扶贫是对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缩短贫困人口 由脱贫到致富,再由致富到小康的转变周期。扶贫产业的发展除了帮助贫困县摘帽、贫困村 出列、贫困户脱贫外,还可以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在农 村贫困地区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格局。 - 18 - (摘自《中国人口科学》2019 年第 6 期,有删节) 材料二: 材料三: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当前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抓手。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 段,更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教育扶贫,破思想禁铜、造脱贫根基,启民智 民心、生脱贫茎叶,激创新之举、洒脱贫雨露。切实激发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 富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要重视贫困人口子女教育, 确保他们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产业扶贫是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 措。攻坚克难,必须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作用, 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多维扶贫的大格局;要进一步培育壮大特色 扶贫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基地等带贫 主体,提高带贫覆盖面和带贫能力;因地制宜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势,由“输血”转向“造血”,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摘自《光明日报》2020 年 4 月 30 日,有删节) 材料四: 2016 年初,吉林农业大学被确定为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的包保帮扶单位,学校领导组织 相关专家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好田村有发展玉木耳产业的优势: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干旱少雨、 光照时间充足,便于生产和晾晒;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呈弱碱性, 便于灌溉和提升木耳品质; 当地剩余劳动力丰富,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 玉木耳本身不与农争时、不与民 争粮、不与粮争地。这些优势都为发展玉木耳产业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 19 - 在农大师生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在好田村落地生根。5 年来,该项目共解决! 农村剩余劳动力 200 余人次,这部分人人均收入增加 2000 元/年;该项目共覆盖贫困户 125 户,项目所得利润为贫困户分红,累计分红 8 万余元,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户均收入增加 500 元/年。 (摘自《吉林日报》2020 年 5 月 7 日,有删节)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益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推进,到 2012 年时,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 9889 万人, 扶贫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B. 按照 1978 年国家贫困标准,2007 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首次降到两千万以下,贫困 发生率比 1978 年下降 29.1 个百分点。 C. 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D. 产业扶贫中,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玉木耳产业能在好田村落地生根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国家主导的农村开发扶贫政策,在整个产业扶贫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B. 材料二中两个贫困线标准不同,但 1978 年到 2005 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相同。 C. 产业扶贫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也需要贫困群众自身努力。 D. 高校无论是在教育扶贫,还是在产业扶贫中都可以贡献智慧,发挥积极作用。 20. 根据材料一,产业扶贫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18. A 19. B 20. 帮助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增收脱贫;有利于长效脱贫,加快致富小康步伐;助力农业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得益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推进,到 2012 年时,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 9889 万人”错误,原文“2012 年以来,中国的减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阶段”,可见, - 20 - 2012 年以前,还没有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阶段。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 项,“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相同”错误,根据材料二,1978 年到 2005 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幅 度不同,第二个下降的幅度更大。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 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材料一,根据“在政府各项扶贫政策引导下,贫困户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扩大农产品出售, 或者通过发展农家乐、民俗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家庭收入快速增加。同时,通过在贫困地 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能够增加贫困人口的工资性收入,从而实现 增收脱贫”概括出帮助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增收脱贫;根据“产业扶贫作为一种内生发展机 制,能够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产业扶贫会影响贫困户的资本积累和生活方式, 最终改变其生计策略选择,有利于长效脱贫”“产业扶贫是对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 重要举措,缩短贫困人口由脱贫到致富,再由致富到小康的转变周期”概括出有利于长效脱 贫,加快致富小康步伐;根据“扶贫产业的发展除了帮助贫困县摘帽、贫困村出列、贫困户 脱贫外,还可以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在农村贫困地区形 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格局”概括出助力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 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 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 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 21 - 治标易,治本难,标本兼治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中有的人热衷治标,有的人注 重治本;有的事需要先治标后治本,有的事必得先治本再治标…… 【答案】例文: 标本兼治,谨防“坑贫” 药材被一点一点碾碎,盛进厚实的药罐,配上刚刚漫过顶的清泉,用恰到好处的小火细 细熬煮,就这样熬制出中医的独特学问——治本。 不像西医那般急于求成,“治标不治本”,我们的中医讲究的是筑基,筑实身体素质, 即“治本”。这也养成了我们遇事从容的性子,“治本之道”充分体现在我们的为人处事之 中。 为了实现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近些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茶, 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就在扶贫工作前景一片大好的环境下,却出了件“腌臜”事,让扶贫成 了“坑贫”。 2018 年 8 月,有媒体报道,甘肃安定新集乡一扶贫新村中不少房屋的围墙开裂严重,被 村民们用吊着磨盘的树干勉强支撑,有的房屋已经彻底塌没了。据村民介绍,有的房屋甚至 在人搬进去之前便已经塌掉一间客厅、两间卧室。想象着那样的场景,愤怒与心寒久久停驻 在心口,无法释怀。若稍有差池,毁掉的不仅是财物,还有鲜血淋淋的生命,更毁了一个家 庭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与信心。 这样敷衍塞责、流于形式的扶贫,实在是对扶贫工作的亵渎。 相比之下,河北省张家口崇礼区的“土豆接力”扶贫帮困活动,真正落实到“精准”二 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扶贫群众的小康,全面小康就难言圆满。治标也要治 本,精准扶贫还要扶民心。若扶贫工作只是政府的独角戏,不将贫困户的需求和市场跟进、 民众的关切相结合,那只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豆腐渣扶贫房”导致的扶贫变“坑贫” 的尴尬局面将会时时上演,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治标易,治本难。标本兼治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唯有像北京市东城区扶贫工作人员 一样,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对症下药地举办“土豆接力”活动,真正实现精准扶贫。 我们要充分发扬中医所恪守的“治本”原则,而后治标,先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再建 房、装潢,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2020 如期而至,在这个紧要关头,我们要让“豆腐渣”彻底消失,让扶贫工作标本兼治, 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 22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1.审题:这是一则典型的命意型材料作文,核心话题是“标与本”,材料一共三句话,分为 两层:第一句话是第一层,从大家熟知的认知入手,引导考生思考“标与本”的问题,明确 “标本兼治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一核心观点。第二层由两句话构成,一是从人的角度 思考,一是从事的角度观察,“省略号”提供了更多的无限可能,扩大了考生思维的空间。 因为前面第一句话已经明确了核心观点,所以“有的人”的做法都不是最理想的措施,当然 我们就可以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如何纠正;而“有的事”“标与本”谁先谁后的问题,也 让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事情需要先治标后治本,什么样的事必得先治本再治标,这也就 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看事情的外在客观条件等,省略号或许提供的就是有的“人和事相 结合”,“标和本”也没有绝对的先后,“标和本”也许是个并行不悖的问题,等等。 2.立意: 材料中的“标”本意是指树的末梢,后来喻指事物的枝节或表面;“本”本意是指草木的茎 或根,后来喻指事物的根本、根源;“标本兼治”指对事物的枝节和根本都加以治理。行文 时对“标”、“本”和“标本兼治”的理解不能脱离这个立意。写作时应该从材料出发,谈 “标本兼治”的价值、现实意义,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抒情,都应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标本兼治”的主体可以是人、社会、国家(民族),内容可以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 富强等各个领域的内容,传递的是文明和谐、科学发展的理念。 参考立意: (1)关注自身的角度 处理好外在需求与内在追求的关系;处理好眼前与远方的关系;处理好立身之本,与身外之 物之间的关系。 (2)关注生活的角度 比如思考求学、创业、审美、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要抓住问题主要方面,寻求主次矛盾的解决 方法、路径,拥有合适的态度,方法,让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3)关注社会角度 透过纷繁复杂社会万象,立足根本,寻求标本兼治的社会良策;透过表象,看清本质,处理 - 23 - 好各种矛盾与关系:比如个人与集体,国家与社会、国际之间等。 关注社会热点,比如反腐倡廉、抗击疫情、精准扶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社会热点问题, 激发处理好标与本的关系并担当起社会责任的社会公民意识。 参考素材: (1)很久以前有一天枭遇到了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移。”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徒犹恶子之声。”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是暂时的,甚至它只是一种麻醉剂,是麻药,治 标还需要治本,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源还是要授之以渔啊。 (3)久久为功方可滴水穿石,驰而不息才能善作善成。越是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的 时候,越不能泄气松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治标不 松劲,不断以治标促进治本,既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 本。”这为坚持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给出了方法、指明了路径。 (4)标本兼治是管党治党的一贯要求,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真理光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高举起反腐大旗,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做到有案必 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初步 实现了“不敢腐”的目标。与此同时,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不能腐”;坚定理想信 念宗旨,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选对人、用好人,强化“不想腐”。四年多的实践证明,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取得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阶段性胜利,形成 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 (5)去疴当用猛药,刮骨才能疗毒。有些病症需要采取保守疗法、慢慢恢复元气,有些病症 则需要动动手术、及早切除病灶。治标不松劲,就是要做到惩治腐败力度不减弱、零容忍态 度不改变,继续保持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不能让腐败分子心存侥幸,误以为反腐会是 一阵风;就是要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执纪必严,对那些党的十八大后仍然不收敛、不 收手的决不姑息;就是要对那些敢于触碰纪律“红线”特别是顶风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 的党员、干部严肃问责,使全体党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就是要突出惩治群众身边的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决不能让“蝇贪”啃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败坏党的形象。 结构示例:《标本兼治,谨防“坑贫”》,议论文文体。文章紧扣材料核心,抓住治标与治本 的关系,阐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鲜明观点。文章首先从治本的中医治病原则引出治标要治本 的为人处世之道。接着从当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热点问题出发,从正反两面实例论证扶贫 要精准,更要扶民心的观点,充分体现精准扶贫治标更要治本,并达到标本兼治的社会期许。 - 24 - 全文思路清晰,关注社会热点,论证有理有据,不枝不蔓,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智慧与社会担 当意识。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 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 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 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 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 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 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 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 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 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