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红桥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0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喜庆、祥和,在精彩纷呈里彰显传统艺术的时代精神,是一台精美、精炼、精致的戏曲晚会。‎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随着戏曲振兴工程的实施,一大批地方戏呈现出新老( )、生机焕发的生动景象。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参演剧目既有观众耳熟能详、传播较广的京剧、昆曲、豫剧,也有极富地方风味的婺剧、绍剧、闽剧和川剧,可谓梨园百花齐放,剧种争奇斗艳。‎ 晚会群英荟萃、少长咸集,充分展现了我国戏曲艺术传承有序、后继有人的美好前景。一大批青年戏曲工作者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唱念做打,功底扎实,对人物内心的挖掘与塑造,立体生动,给戏曲艺术增添了青春的力量。‎ 家国情怀( ),经过艺术家的匠心演绎,历久弥新。晚会中一些剧目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深受群众喜爱。这既因为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更因为其艺术价值高。豫剧《苏武》、绍剧《佘太君》、晋剧《于成龙》这三部戏,分别塑造了坚守气节的志士、爱国救国的英雄和清廉为民的官员三个人物形象,时代虽然不同,角色虽然各异,但家国情怀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人民,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审美心理, ,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绽放出时代光华,而更为群众所喜爱。‎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精英 融合 源远流长 B. 精英 调和 源源不断 C. 精粹 融合 源远流长 D. 精粹 调和 源源不断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不仅因为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更因为其艺术价值高,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 B. 这不仅因为其艺术价值高,还因为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 C. 这既因为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更因为其艺术价值高,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的理想。‎ D. 这既因为其艺术价值高,更因为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的理想。‎ ‎3.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 A. 我们应该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发展 B. 我们应该稳步推进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 C. 我们应该号召地方大力实施戏曲振兴工程 D. 我们应该提倡戏曲演员年轻化,给戏曲艺术增添青春的力量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和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处,“精英”,出类拔萃的人。“精粹”,(事物)精美纯粹的部分。语境是“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因此应选“精粹”。排除AB。‎ 第二处,“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调和”,掺和并搅拌;配合得适当。语境是新老戏曲融为一体,应选择“融合”。排除D。‎ 第三处,“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语境是说家国情怀源头远,流程长。应选择“源远流长”。‎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划线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是成分残缺,“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后缺少宾语,应在其后加“理想”;第二处是语序不当,“蕴含着家国情怀,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更因为其艺术价值高”前后分句是递进关系,应改为“这既因为其艺术价值高,更因为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承载着追求正义与美好的理想”。‎ A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B项,成分残缺。‎ C项,语序不当。‎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 划线句子在论述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应先保护,再传承,最后创新,结合“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绽放出时代光华”可知,应将创新放在句末,据此可以排除BCD。‎ 故选A。‎ ‎【点睛】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分析:‎ 一、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五、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六、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七、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八、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九、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 十、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新闻机器人用时25秒写了一条速报,这条新闻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实现了最快速度的全球首发。‎ 这让人们想起了9年前的汶川地震和4年前的雅安地震。同样是地震,同样是媒体全天候关注,短短几年间,新闻的模样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获取新闻的方式,微博发布、微信互动、客户端即时更新、视频直播随时在现场……多端口呈现已成为每一场“新闻战役”的标配。‎ ‎“当下爆款新闻产品,多是社交媒体与移动传播相结合,最接近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人民日报社的H5产品就是很好的证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认为,如果不是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很难出现类似天文数字的浏览量。‎ 崔士鑫提到的“天文数字浏览量”,是这些产品实现内容影响力提升最形象的描述。在2014~2016年间,国内83.7%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未来3至5年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90.12%的报刊出版单位出台了媒体融合的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融合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报刊业融合发展已经从加和式转型进入质效并重时期。‎ ‎(摘编自《喜迎十九大之融合发展:开启媒体报道新时代》)‎ 材料二:‎ ‎《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近6.9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近6.2亿。‎ ‎(资料艾瑞咨询 2016 年 1~3 月网络新媒体调研数据)‎ 材料三:‎ 纵观传媒业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是驱动其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喜新厌旧”本性的作用下,整个传媒行业在残酷的“破”与“立”之间寻找着动态的平衡。如果说web1.0和web2.0的关键词分别是“网络化”和“数字化”,那么web3.0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化”。它与传媒业的耦合,催生了机器新闻写作,并将内容生产范式从媒体精英式的内容产出和用户生产内容转换到算法生成内容。‎ 在西方传媒界,机器新闻写作自2006年首次被引入以来,已经在体育报道、财经报道、气象报道等诸多领域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美联社更是在机器写作之外,启动编辑机器人对机器自动生成的稿件进行审查,成为第一家全面引入机器新闻人的传媒机构。在中国,机器新闻写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也已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双平台发力”。从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到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再到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这些写稿机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升级换代,无不暗示着传媒业深层次的改变。‎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全面渗透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级的发展,其中,机器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具体应用之一。有研究表明,未来传媒 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关联在一起。‎ ‎(摘编自《新闻人的价值位移与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6年1~3月,在用户常用的媒体形态中,用户使用比率最高的是视频类网站/APP,最低的是杂志。‎ B. 对比两年前,除纸质传媒、电视(不联网)和广播电台外,其他媒体形态的用户使用比率在最近3个月都呈上升趋势。‎ C. 电视(不联网)的用户使用比率不断减少与互联网电视的用户使用比率不断增长的对比,显示出新兴媒体形态具有强劲生命力。‎ D. 五年以来,新兴媒体形态用户使用比率增长强劲,传统媒体形态的用户使用比率下降明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多端口呈现已经成了媒体报道的标配,融合发展已经成了时代潮流。‎ B. 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必然将实现新媒体形态对传统新闻方式的彻底淘汰。‎ C. 在2014~2016年间,国内三分之二以上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并付诸实施。‎ D. 写稿机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升级换代,已带来传媒业的彻底变革,机器人的全面参与、主导是未来传媒业发展趋势。‎ ‎6. 根据上述材料,不属于新时代媒体报道的特点的一项是 A. 新闻推送可以实现快速全球发布。‎ B. 社交媒体与移动传播相结合。‎ C. 新闻从业人员的作用正在弱化。‎ D.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全面渗透。‎ ‎【答案】4. B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B项,“其他媒体形态的用户使用比率在最近3个月都呈上升趋势”错误,由图表可以看出,户外媒体呈下降趋势。‎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B项,“必然将实现新媒体形态对传统新闻方式的彻底淘汰”错误,表述绝对。‎ C项,“国内三分之二以上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并付诸实施”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在 2014~ 2016 年间, 国内 83.7%的报刊出版单位, 制定了未来 3 至 5 年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90.12%的报刊出版单位出台了媒体融合的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可知,是“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不是“三分之二”。‎ D项,“已带来传媒业的彻底变革,机器人的全面参与、主导是未来传媒业发展趋势”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这些写稿机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升级换代,无不暗示着传媒业深层次的改变”“有研究表明,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关联在一起”可知,原文是“深层次改变”,不是“彻底变革”,也不能看出“机器人的全面参与、主导是未来传媒业发展趋势”。‎ 故选A。‎ ‎【6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A项,由“这条新闻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实现了最快速度的全球首发”可知,正确。‎ B项,由“当下爆款新闻产品,多是社交媒体与移动传播相结合”可知,正确。‎ C项,“新闻从业人员作用正在弱化”不属于新时代媒体报道的特点。‎ D项,由“纵观传媒业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是驱动其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喜新厌旧’本性的作用下,整个传媒行业在残酷的‘破’与‘立’之间寻找着动态的平衡。如果说 web1.0 和 web2.0 的关键词分别是‘网络化’和‘数字化’,那么 web3.0 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化’”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全面渗透”正确。‎ 故选C。‎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在此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神宗崩,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卒不许。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节)‎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辄能语其要 语:说出 B. 不欲骤履要地 履:担任职务 C. 轼恐不见容 见:显现 D. 又减价粜常平米 粜:卖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后以书见修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 为当轴者所恨 且为之奈何 C. 大臣议迁之岭南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轼请于朝 不拘于时,学于余 ‎9.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父亲外出游学,所以苏轼的学习和成长受到了母亲的很多影响。‎ B. 礼部考试,苏轼和曾巩的文章都得到了主考官的好评,分列第一、二名。‎ C. 苏轼曾受到多位高官的赏识,但是由于多次表达个人政见,仕途并不通达。‎ D. 杭州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但是到宋代却荒废了。‎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B. 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C. 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D. 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殿试,又称“廷试”“廷对”,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内容之一。‎ B. “朝中无出公右者”与“位在廉颇之右”句中的“右”的意思是相同的。‎ C. “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与“烽火扬州路”中“路”的意思是不同的。‎ D. 文中提到的苏洵、欧阳修、曾巩、以及苏轼,都位列“唐宋八大家”。‎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3)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 ‎13.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体现了苏轼的哪些特点?‎ ‎【答案】7. C 8. D 9. B 10. B 11. C ‎ ‎12. (1)到二十岁(成年)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2)宣仁后心里认为苏轼的话很好(正确)而不能实行。‎ ‎(3)运河失去了便利,靠江中的潮水供水,船在市中行驶。 ‎ ‎13. 博学多才、为人谦和、敢于谏言、爱护百姓、善为政事。‎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C项,句意为: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见,表被动。不正确。‎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项,介词,通过,经由/连词,来。‎ B项,介词,表被动/介词,对。‎ C项,代词,他/动词,到。‎ D项,都是“向”。‎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手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敏感点,比对原文,辨析正误。‎ B项,“苏轼和曾巩的文章都得到了主考官的好评”错误,原文是“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可见,只有苏轼的文章得到了主考官的好评。‎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朝廷如果处分蔡确轻了,那对皇帝以孝治天下就不足;如果治罪重了,那对太皇太后的仁政又有所欠缺。‎ ‎“确之罪”是“薄”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项;“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与“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结构大致对称,应分别断开,“则”引出结果,应在其前断开,排除C、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尤其要注意名家名篇、作者、朝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重点内容。‎ C项,“‘路’的意思是不同的”错误。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这两个“路”意思一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到二十岁(成年)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关键词:比,到;冠,古时指男子二十岁;属,连缀,写;日,每天;好,喜欢。‎ ‎(2)宣仁后心里认为苏轼的话很好(正确)而不能实行。善,意动用法,认为……好;用,实行。‎ ‎(3)运河失去了便利,靠江中的潮水供水,船在市中行驶。“取给江潮”省略介词“于”;“舟行市中”省略介词“于”。‎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梳理,找出文章中关于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由“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可以看出,苏轼博学多才;由“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可以看出,苏轼为人谦和;由“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 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可以看出,苏轼敢于谏言;由“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可知,苏轼爱护百姓、善为政事。‎ ‎【点睛】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参加殿试,中乙科。后苏轼通过写信的方式见到了欧阳修,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 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登上要职,向宰相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比你更合适的。”最终不被允许。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杭州知州。尚未动身,谏官说前任宰相蔡确任安州知州,作诗借郝处俊的事讥讽太皇太后。大臣们建议把他流放岭南。苏轼上密奏说:“朝廷如果处分蔡确轻了,那对皇帝以孝治天下就不足;如果治罪重了,那对太皇太后的仁政又有所欠缺。认为应由皇帝下敕书立案逮捕治罪,太皇太后就下手诏宽赦他,那就仁和孝两方面都得当了。”宣仁后心里认为苏轼的话好而不能实行。苏轼出行外任时,朝廷使用过去执政大臣的旧例,派宦官赏赐他龙茶、银盒,慰劳很优厚。‎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运河的便利丧失了,靠江中的潮水供水,船在市中行驶 ‎。潮水又多淤泥,三年淘挖一次,成为百姓的大灾难,六口井也几乎荒废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李氏小园 郑燮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 初望淮山 黄庭坚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14. 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氏小园》用大量细节勾画了母亲晨起为儿缝衣的人物形象。‎ B. “逆旅”意为客舍,在《初望淮山》中体现的是无家可归的苦楚。‎ C. 《初望淮山》结尾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韵悠长。‎ D. 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是情感都真切诚挚。‎ ‎15.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请分别加以赏析。‎ ‎16. 两首诗表达的主题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李》母亲的单衣和为儿缝制的棉衣形成对比,突出了老母对儿子的怜爱。《初》离家时的装束和现在的景色进行对比,表现了时光的流逝,暗含离家已久。 ‎ ‎16. 同:都写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异:《初》更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隐居的愿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在《初望淮山》中体现的是无家可归的苦楚”错误,旅居。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劳生逆旅何休息”意思是终生劳碌,如同暂时居于旅店,何时能够得到休息。诗人感叹人生短促,并非表达“无家可归的苦楚”。‎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比较阅读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题干明确了“对比”手法。《李》诗“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描绘母亲担忧儿子寒冷,用长线缝厚衣,针脚绵密、厚实,以使它能够忍耐雪霜。“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厚衣使得儿暖,而母亲的衣服却十分单薄,两相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之情。‎ ‎《初》诗“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中,前句写诗人离家之时,穿风裘,带雪帽,如今紫燕翻飞,黄鹂鸣叫,已是夏季。离家时的装束和现在的景色进行对比,写出时光的流逝,表现诗人离家已久,暗含思乡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和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同:《李》诗“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描绘母亲担忧儿子寒冷,用长线缝厚衣,针脚绵密、厚实,以使它能够忍耐雪霜。“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厚衣使得儿暖,而母亲的衣服却十分单薄,两相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之情。《初》诗“一年慈母望归心”句,描绘自己离家日久,老母时时惦记,盼望儿子归来,内心急切。可见,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书法了写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 异:《初》诗,“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中,前句写诗人离家之时,穿风裘,带雪帽,如今紫燕翻飞,黄鹂鸣叫,已是夏季。离家时的装束和现在的景色进行对比,写出时光的流逝,表现诗人离家已久,暗含思乡之情。“一年慈母望归心”设想母亲盼归之景,表达诗人思乡坏亲之情。“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三径”用典,可见,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写诗人奔波劳碌,感叹时光短暂,不由生出归隐之意。《初》诗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隐居的愿望。‎ ‎【点睛】诗歌对比手法 一、设题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二、方法总结 ‎1、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3、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答题思路: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几句写……,后几句写……。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深刻地揭示了(写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3)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到成都的武侯祠旅游时, 你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感叹诸葛亮的功业。‎ ‎【答案】 (1). 可以横绝峨眉巅 (2). 梧桐更兼细雨 (3). 久在樊笼里 (4). 亦足以畅叙幽情 (5). 三顾频烦天下计 (6).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两者兼具。对于直接默写,考生需要根据上下句提示回顾诗句,写出正确句子。理解性默写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考虑。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峨眉巅、樊笼、幽、烦。‎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 五、(2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在草木间周晓枫 我认识的福建人,好像没有谁不喝茶。无论冬夏,他们随身携带身份证一样带着自己的茶。我还数次目睹出差的福建笔友,带着整套茶具。茶盘、茶壶、茶海、茶漏、茶巾……除了数只以供邀约朋友的品茗杯,我竟还看到有带着私人茶宠的。我笑他们,只差背个屏风和古琴来。‎ 我不算饮茶人。喝也行,不喝也行。写作时我与咖啡为伴,养成了心理依赖。咖啡或茶,开始是自愿地被束缚,久而久之,就缠绵入骨,难以为戒。很难说它们是苦是甜,复合之味才令人上瘾。‎ 作为不解茶趣者来安溪,来铁观音的原乡,我总觉得自己混浊,品佳茗也相当于牛嚼牡丹。抬头,茶馆匾额写着“禅茶一味”。无论是禅意还是茶味,我从来无法体会和参破它们极简之后的丰富。好在,禅与茶,都慈悲宽容。茶这个字,拆开笔画就是:人在草木间。植物的馈赠,看看草与木,从纸、茶、药,到床、船、屋……我们随时生活在草木之间。我们阅读的书籍,我们穿着的衣裳,我们弹奏的乐器。茶,是其中日常又慷慨的给予。‎ 每天的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一个是茶,微妙地超越其他。如果是生活需要,水就够了。文人喜欢诗酒茶:诗是对文字的奢侈,酒是对粮食的奢侈,茶是对清水的奢侈。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是啊,对生存来说,精神就是奢侈——可正因有了这些奢侈,我们才不枉此生。说起来,都是动物的生命,人是其中的奢侈;茶寿指一百零八岁,是把“茶”字拆成“二十加八十八”……所以都是长寿者,茶寿是其中的奢侈。‎ 茶,并非神话中的灵丹妙药,是现实中既平凡又堪称伟大的植物。福建安溪,以铁观音闻名,茶香似乎弥散在这里的空气里……香,是气味的奢侈;铁观音,是茶里的奢侈。‎ 传说1723年观音托梦所赐的母本茶树,就生长在安溪打石坑的岩缝间。汽车沿山道攀爬,带领我们去参观这棵神话般的古树。因为铁观音的生长环境,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到了山顶,并非终点,还要沿着层级并不规则的细窄土路下行。脚边是枝条参差的植物,耳畔是从远处传来的水声……水流细巧,介于溪与瀑之间。我们一路小心,相互搀携,才下到平缓的底部。‎ 虽然知道铁观音是灌木,不可能树冠盛大;虽然知道越老的铁观音,根系越深,香气越沉郁……可母株如此瘦小,还是让我意外。它没有得到彻底的伸展,每发新芽,每生新枝,收取的手就会到来。它的芽叶幼嫩时就被采摘,它的枝条被不停折断用以扦插育苗——就是这样一棵被限制、被切割、被剥夺的茶树,守着承诺般,守着它叶片的独特形貌:紫芽斜尾,缘齿疏钝,上面有着拇指按压般的神迹印痕。‎ 并非夸许,茶有近乎神迹之处。折断枝条,插土就能成活——万能地再生。你摧毁,它报以辽阔的丰收,甚至更为勇敢。母株压条繁育时,经过扭转和压扁的伤枝,反而有利更好更多地生根;如果小心呵护的,却事倍功半。一万次酷刑,意味着一万次的繁茂,十万、百万、千万次的慷慨。茶叶制造的过程也是这样。摇青时,芽叶相互摩擦、碰撞,受损的茶青反而分泌香气。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从伤害里汲取成长力量的茶,就这样,涓滴灌溉,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茶,看似赢弱,却隐藏柔韧而惊人的力量。站在这株古茶树旁边,我观察它厚实的叶片,陈旧的花瓣。我安静,和朋友偶尔交流,也尽量低语……我不由自主的态度里,仿佛包括对时间和沧桑的尊重。‎ 我以前觉得,交通的便捷,瓶装水的储存,空调系统的温控,使今人很难体会古人曾经的乡愁。我们可以在全球化的环境里,共享无差别的水土。但是在这棵茶树面前,我改变了看法。也许我们能保留自己所适应的饮食习惯、所乐于交流的乡音,以及那蓄意维持的心理时差。植物,替我们凝结着乡愁:土壤里的酸碱度,空气中的含水量,海拔和温差,云雾雨雪,都在其中。活着的茶,在冷水里浇着,根系沉默的一切;死了的茶,在滚汤里沏着,重新活过,在袅袅升腾的丰沛水汽里,还你故乡的云雾缭绕。‎ 形如铁、色如铁、重如铁……庄重,就在这一盏琥珀色的铁观音茶中。它是由土生长出的木,经过火上的铁锅炒制,最后水让它复活。一盏茶里,汇聚金木水火土……我们人生的五行,尽在其味,尽在不言之中。茶作,是人与植物的灵魂交流,就这样日月天地,就这样草木山水。‎ 茶,经历水火,是树叶的前世今生。最初,它被揉搓,被携带,在更久的日子里不死。茶,折叠自己,它在自己的抱缩里藏好往昔的春秋。最后,神秘收拢的叶脉打开了,像一个人慢慢摊开手心里的掌纹。铺满刻痕的线条,记载它活过的风雨。制茶时,水分被蒸发,年少青春的饱满汁液消失。茶,是变成老年的树叶,暮色沧桑。的确,茶,是一片树叶的回忆;但这回忆里,饱含变化。是昨天的自己,又不是昨天的自己;是昨天的复活,又不是昨天的复活……浸泡缓慢,体会悠长,如是,恍兮惚兮。‎ 此时,在山岭中。周围是高起来的地势,底端是铁观音的茶枝。冷冽的空气浸泡,让我清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是,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慰。‎ ‎18.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二段中的“束缚”书写正确,第四段中的“奢侈”读音为shēchǐ。‎ B. 作者解读“茶寿”,目的是强调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C. 母本铁观音生长在山顶,足见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挑剔。‎ D. 文章结尾,作者认为应该学会用茶的精神面对人生风雨。‎ E. 文章托物言志,生动的描述性文字里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命感悟。‎ ‎19. 请探究文章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20.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1. 作者说茶“既平凡又堪称伟大”,请简要概括茶的伟大之处有哪些。‎ ‎22. 在对茶进行赞美的同时,作者还有怎样的写作意图?‎ ‎【答案】18. BC 19. 含义:既是“茶”的拆字之意,指茶;又指人生如茶。作用:含蓄的点出了作品的主题和线索,增加了传统文化韵味,引发了读者兴趣和思考。 ‎ ‎20. 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生动、有力地写出了茶生长、炒制、泡制过程的艰苦和磨难,以及成为茶水后茶香四溢的姿态,突出茶的神奇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 ‎ ‎21. 馈赠人类生活;超越世俗生活,象征精神需求;顽强、生命力旺盛;经历磨难却甘于回馈;凝结乡愁;给人以人生的启示。 ‎ ‎22. 全球化背景下,应保留民族、传统文化;应该用(学习)茶顽强、柔韧的精神面对生活里的苦难;应该坚持精神追求,才能彰显生命的层次与价值,获得心灵的安慰。‎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作者解读‘茶寿’,目的是强调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错误,由文中“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所以都是长寿者,茶寿是其中的奢侈”可以看出,作者解读“茶寿”是为了说明茶象征着精神,茶寿是其中的奢侈。‎ C项,“足见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挑剔”错误,由“因为铁观音的生长环境,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只是说“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并不能证明其对“生长环境挑剔”。‎ 故选BC。‎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含义:由“茶这个字,拆开笔画就是:人在草木间”可以看出,“人在草木间”就是“茶”字。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是,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慰”可以看出,人如同草木,被时空浸泡,散发幽香,散发出自己人生的领悟,因此,“人在草木间”又指人生如茶。‎ 作用:本文通篇以“茶”为对象,因此,在情节上“人在草木间”含蓄的点出了作品的主题和线索。“人在草木间”句子含义深刻、隽永,充满传统文化韵味,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思考人生,思考茶之于人的作用。‎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中,“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运用排比修辞,“死”与“活”运用拟人修辞,“离枝”“炒制”“滚水”生动地写出了茶从生长到翻炒,再到泡制的过程,也写出了茶经历的种种磨难,“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写出了茶经水的泡制后香气四溢,由生而死,再由死而生,突出茶的神奇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我们随时生活在草木之间。我们阅读的书籍,我们穿着的衣裳,我们弹奏的乐器。茶,是其中日常又慷慨的给予”写出茶馈赠人类生活;‎ ‎“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是啊,对生存来说,精神就是奢侈——可正因有了这些奢侈,我们才不枉此生”写出茶超越世俗生活,象征精神需求;‎ ‎“传说1723年观音托梦所赐的母本茶树,就生长在安溪打石坑的岩缝间”“并非夸许,茶有近乎神迹之处。折断枝条,插土就能成活——万能地再生。你摧毁,它报以辽阔的丰收,甚至更为勇敢。母株压条繁育时,经过扭转和压扁的伤枝,反而有利更好更多地生根;如果小心呵护的,却事倍功半。一万次酷刑,意味着一万次的繁茂”写出茶顽强、生命力旺盛;‎ ‎“一万次酷刑,意味着一万次的繁茂,十万、百万、千万次的慷慨。茶叶制造的过程也是这样。摇青时,芽叶相互摩擦、碰撞,受损的茶青反而分泌香气。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从伤害里汲取成长力量的茶,就这样,涓滴灌溉,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茶,看似赢弱,却隐藏柔韧而惊人的力量”写出茶经历磨难却甘于回馈;‎ ‎“也许我们能保留自己所适应的饮食习惯、所乐于交流的乡音,以及那蓄意维持的心理时差。植物,替我们凝结着乡愁:土壤里的酸碱度,空气中的含水量,海拔和温差,云雾雨雪,都在其中。活着的茶,在冷水里浇着,根系沉默的一切;死了的茶,在滚汤里沏着,重新活过,在袅袅升腾的丰沛水汽里,还你故乡的云雾缭绕”写出茶凝结乡愁;‎ ‎“的确,茶,是一片树叶的回忆;但这回忆里,饱含变化。是昨天的自己,又不是昨天的自己;是昨天的复活,又不是昨天的复活……浸泡缓慢,体会悠长,如是,恍兮惚兮”“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是,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慰”写出茶给人以人生的启示。‎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细致阅读文本,结合关键词句、文章主旨、文章行文思路等进行分析。‎ 本文开头写福建人出门带着自己的茶,甚至整套茶具,这是我国“茶”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从中可见,作者倡导全球化背景下,应保留民族、传统文化;‎ 文中的茶树生长环境恶劣,却扎根深山,生根发芽,并且茶叶经采摘后,需要经过炒制、浸泡等多个过程,最终由死而生,可见,作者意在呼吁读者学习茶顽强、柔韧的精神面对生活里的苦难;‎ 文章结尾写人面对茶的思考与感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是,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慰”写出我们应该坚持精神追求,彰显生命的层次与价值,获得心灵的安慰。‎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六、(10分)‎ ‎23.当下常见的阅读方式有三种:纸质书、电子书、在线收听。如果阅读《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名著,你觉得哪种方式更好。请写一段话,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例清晰,不少于80字。‎ ‎【答案】尽管电子书和纸质书各有利弊,但是阅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著作,还是应当阅读纸质书。因为这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除了纸质图书比较严谨、更加精准之外,读纸质《红楼梦》更便于我们理解和记忆。并且,伴随一盏黄灯,品一杯香茗,坐于桌前,翻一页红楼,除了读书仪式感,更给我们一种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明确表达观点,赞同哪种阅读方式,再陈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清晰,不少于80字。‎ 纸质书有手感,容易携带。但是不宜携带太多本,带多了会很笨重,搬回家麻烦,随身携带的话有点重。做记号、写写画画方便。而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在纸上的笔记不易丢失、比较安全。翻页快,一翻即到,不像电子书找半天。比如说做个书签夹在里面,或者把书页折叠一下,一翻就找到了。电子书具有方便携带、轻巧、信息量巨大等特点,而纸质书也不甘落后,纸质书具有方便书写、有立体感、有手感、一翻即开等特点,纸质书的缺点有比如容易弄脏、弄坏、弄丢,而电子书只要多注意云备份,却基本永远都不会丢。学生需要结合题干中“阅读《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名著,你觉得哪种方式更好”,注意观点鲜明,理由充分。‎ ‎24.欣赏下面的获奖公益海报,并补写出与画面内容、作品主题相符的八字宣传语。‎ ‎【答案】绿色(环保)出行,改变地球(世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认真观察海报,按照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等观察顺序,分析海报内容。尤其要注意海报中的文字、变形部分、人或物的细节动作、表情等。最后根据海报内容概括海报主题。‎ 仔细观察可知,海报上有四种出行方式,其中,私家车被画上“×”,后面有公交车、步行和自行车三种出行方式,下方是一个带着笑脸的地球,说明私家车减少后,地球绽开笑颜。可见海报意在倡导绿色出行,从而改变地球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 七、(6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要求,写一篇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电影《无问西东》‎ 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感悟?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范文】‎ 我们都是追梦人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一一题记 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正是因为这些美好的梦想,人生才会有目标,祖国才会有希望!无论如何,梦是每个人都有的,为了这个梦,我们义无反顾!‎ 回首五千年,中华民族从青藏高原走来,中华民族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中,我们目睹过华夏文明的壮丽,喝彩过炎黄子孙的风采,经历过昌盛,经历过屈辱。那些年,中华儿女扎根贫瘠的土地,在黑暗中执着探索,不停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拼搏。未来,中国人必将不负众望,屹立在民族之巅。‎ 就是这些中国人,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就是这些中国人,历经浮华依然如斯。没错,这就是中国人!‎ 中国与我们,似母亲与儿女,中国母亲以她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给我们坚实的臂膀,让我们紧紧依偎。水乳交融,我们为母亲之伤心而伤心,为母亲之骄傲而骄傲。‎ 我们倡导和平,我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我们不会任人宰割,受人欺辱。当我们的国家受到侵略时,我们决不甘自己的祖国母亲被侵犯,我们必须反抗,必须捍卫。就这样,我们在资本主义的百般阻挠下,入世。几十年后,我们在伦敦奥运会上,金牌奖牌总数名列第二;我们在对战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中,一举摘得桂冠,我们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之梦。这个美丽而悠久的文明古国,正经历着她的蜕变,凤凰涅槃,这个深厚而沉稳的古国在烈火中涅槃重生。‎ 国有梦,国人亦有梦。‎ 与大多数出色伟大的人物相比,我可能就像一场瑞雪中的一片雪花,虽寄予了明年丰收的好兆头,却是微小若无;与那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伟大的“中国梦”相比,我的梦想显得那样微不足道,不值一提。我所能做的,所能贡献的,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看来,只是微尘一粒。然而一个人的力量虽小,十三亿的力量却是可以震撼世界。‎ 我希望,我梦想,尽我所能,为祖国添一抹辉煌。‎ 我相信,一个人的梦想是全国人民的梦想,而全国人民的梦想往往也是每个人的梦想。中国梦,我的梦,我们的梦,不仅是梦,更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作为一名青年,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我们必须顽强拼搏,努力奋斗!我们必须勇于追逐心中的那个中国梦!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追梦则国家昌盛。我们誓要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梦已启航,我们都是追梦人!‎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 这是一道名言警句式多则材料作文题。需要学生了解每一句名言警句的意思,并将其综合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努力寻找心中的太阳。表达了屈原摸索前行、追求理想的积极求进心态。“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意思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说明实现理想需要面对无数挫折、困难,道路难行。“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则告诉我们,当面对困境和迷茫时,应当坚持、坚信,听从自己的内心。综上可知,材料围绕“理想”设题,引导学生思考树立理想和远大目标后,应当如何面对困境,如何面对挫折,最终实现理想。‎ ‎【立意】道虽迩,不行不至,理想需要努力求索;无限风光在险峰;坚守初心,为理想拼搏;目标高远,勇对挫折。‎ ‎【结构】本文以题记开篇,开宗明义。然后回顾历史,表现中华儿女追求梦想、奋起拼搏的精神。接着审视现在,说明我国倡导和平、和平发展,实现了凤凰涅槃。最后呼吁号召:作为一名青年,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我们必须顽强拼搏,努力奋斗!我们必须勇于追逐心中的那个中国梦!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追梦则国家昌盛。我们誓要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素材】1. 一只小纸鹤载着我们的梦想在屏幕上组成了“开学第一课”五个大字,在悠扬的歌声中,年轻帅气的主持人们走上绚丽的舞台,热情地请出王亚平阿姨,王阿姨带领我们认识了一位执著追求梦想的姐姐——付丽娟。‎ 舞台后方的大屏幕迅速切换到了跳伞队的场景,在长长的队伍里有一个矮小的身影,她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付丽娟。在整个跳伞队里,她年龄最小,只有13岁,与我们同龄。清晨的长跑已经让她筋疲力尽,但心中的梦想使她坚持下来,梦想就是她前进的动力。在跳伞队,有一项用腹部顶在椅子上的训练艰苦残酷,但这是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她起早贪黑地训练,从没叫过一声苦累,为的就是享受那高空一跳的自豪。她和她的伙伴们每天都要及时完成训练,否则将会被淘汰。她们一齐被请到了现场,迈着整齐的步伐,走上舞台,她说,多少次她曾想放弃,但梦想一次又一次让她勇往直前。‎ ‎2.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句“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 人。”深情回望过去一年极不平凡的追梦之旅,热情礼赞每一位奋斗者的艰辛付出,满怀信心寄语亿万人民勇敢踏上追寻梦想的新征程。亲切的话语、殷切的期待、郑重的嘱托,激励着每一个人发扬梦想精神,继续在奔跑中拥抱梦想、成就梦想。‎ 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只有心怀梦想、奋力追梦,才能体悟奋斗价值,凝聚同心筑梦的精神力量。‎ 绿意盎然的长江两岸、稻浪滚滚的建三江万亩大地号、生机勃勃的深圳前海、活动四射的上海张江、飞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新时代的奋斗者在不断奔跑中创造着美好生活,为梦想写下现实注脚。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奋斗是其桥梁;目标不会自动抵达,奔跑才有远方。把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的渴望, 熔铸到共筑中国梦的历史征途之中,与时代共同奔跑,以奋斗逐梦圆梦,我们就没有什么山峦不能攀登,没有什么河流不能跨越。‎ ‎3.今天,中国站在新的起点上,亿万人民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梦想越是远大,奋斗也就越是艰辛。方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面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今天的我们只有勇做追梦人,一棒接着一棒跑,才能迎来“放眼昆仑绝顶来”的明天。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人人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不驰于空想、警于虚声,在奔跑中奋力逐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就一定能激活蕴藏于梦想之中的创造伟力,迎来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 ‎【点睛】高考作文要求做到“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共有四条内容。第一条是“用词贴切”。“用词贴切”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形象,二是新鲜,三是传神。第二条是“句式灵活”。“句式灵活”,就是要注意句式的灵活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不同作用。句式要富于变化,包括长短变化、肯定与否定变化、主动与被动变化、语气变化等。注意整句与散句的结合、排比句的运用等。第三条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要想使自己的作文语言亮丽起来,就要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巧妙使用修辞手法,不但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会提升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它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第四条是“文句有表现力”,指的是一篇文章的文句应该厚实有物,富有内涵,字句中见情见美,见智见理,读起来有味道,耐咀嚼,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回味与启迪。在考场作文中,有文采的作文,一般要能够做到遣词造句准确,议论说理透彻,记叙描写生动,修辞运用恰当,使文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理,展示情景,表现思想,表达情感,而且能给文章着色敷彩,彰显语言的魅力,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