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八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河南省八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 - 26 -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在不同的阶段,君子有着不同的含义,君子是一个统治者,更是一个教育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B. 君子的概念因孔子而发生了重大改变,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了道德品格上。孔子所构建的君子概念与“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一句中的君子概念有所不同。 C. 引领社会风气,是君子的社会作用,这样的引领,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 D. 君子与圣人在含义上有着相同的地方,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但是君子离我们更近,更实际。 2. 下列对文章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君子”的内涵出发,在时间维度上辨析了君子的不同含义,并在文章结尾明确了君子的作用。 B. 文章引用大量的实例,充分论述了君子的多层次含义以及君子的社会作用。 C. 作者论述君子的内涵之时,列举了与君子含义相关的“士”与“圣人”的概念,更精准得解析了君子的内在指向,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君子。 - 26 - D. 君子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可以总结为“博雅”二字,因此,我们只要做到“博”与“雅”并重,就一定能成为君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是指君子引领社会的正能量,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的体现。 B. 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可以促进法律的形成与推行。 C. 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起到榜样作用,就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 D. 君子在传承文化时,一定要抓住文化的根本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拘泥于各种外在形式,真正传承出文化的灵魂。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君子是一个统治者,更是一个教育者”这一论述的时间不准确,根据原文第一段“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可知这里的“君子”是有着时间限定的,限定于春秋之前,因而这句表述与选项中的论述整体时间产生冲突。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我们只要做到‘博’与‘雅’并重,就一定能成为君子”逻辑错误,原文第二段说“要做个君子就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博雅’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君子也称作‘博雅君子’”,文中的“博雅”只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已。故选D。 【3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无中生有,原文“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文章并没有说社会的良好习俗可以促进法律的形成与推行。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2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耳朵 周国华 黎嘉肩扛木枷,身板笔挺,所过之处,草木为之轻颤。 一到山野,黎嘉仿佛有种回家的感觉,尽管这儿他是第一次来。山林草原,本就是他的世界。打记事起,他就从未离开过。京城,是那些狐狸们的乐园,这帮阴险的家伙,没胆量明刀明枪见个真章,只会暗地里挖陷阱。你们看不上爷,爷早还呆腻味了呢。爷这回是栽了,可你们还能拿爷咋样?你们这些阴阳怪气的阁人! 黎嘉征战十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班师凯旋后,跟着将军受封,过了几年清闲的生活。谁知好景不长,将军被奸人所害,他也跟着遭了殃。将军被斩,他和将军的手下们都被发配到各个地方。 起解时,就有股杀气包围着他,黎嘉隐隐感觉到了。长年的戎马生涯,炼就了他对险恶环境的敏感性,这种本能的判断力,在尔虞我诈的京城无法发挥,而一回到山野,又注入他的血液。 果然!当晚,他正打着呼噜,两股阴风袭来,他想都不想,左右各飞起一腿,两把刀落地有声。片刻功夫,一胖一瘦俩解差就被踢得满地打滚。 黎嘉大笑:鼠辈,瞧爷的耳朵。 天啊,黎嘉的耳朵竟会动,像啥?猫?狗?不,狼! 神人啊!俩解差跪地哀求,他们也是奉命而为,要是交不了差,家人也得受牵连。 家人!黎嘉顿时似被利刃刺中心脏。爹死得早,娘送他到师傅那里学武艺,上沙场。娘被接到京堿没享几天清福,就又分开了。娘!您老现在咋样? 想想他俩也是被逼无奈,黎嘉不再追究:起来吧,俺的命,还得留着杀胡虏,孝娘亲呢,现在还不能给你们。 押解的角色仿佛换了过来,黎嘉在后,俩解差在前。解差的脑袋耷拉着,眼皮也是。他们知道,黎嘉要跑,根本就不费事,就跟三个指头捏田螺一样容易。 黎嘉一路无语,只是偶尔看到路边的一些花草,就让俩解差去采来,晚上放在炉火边烘干。 - 26 - 这天,仨人行进在一处幽深的峡谷中。黎嘉一路走走停停,不时欣赏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不禁意气风发。突然间,狂风裹挟着暴雨袭来。黎嘉的耳朵动了几下,随即浓眉一锁,贴着峭壁听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快跑!拔腿向后飞奔。俩解差回头一看,还没明白过来,就跟着跑了起来。身后,传来一波强过一波的巨响声,山体塌方了! 胖解差跑在最后,一不小心脚底打滑,摔倒在地。黎嘉回身,再抬头一看,急呼:起来! 胖解差慌了神,刚起身,就被黎嘉凌空一脚飞出老远,随后听到一声困兽般的嘶吼。 黎嘉被巨石砸中了! 风雨停歇,愁云布满山谷里的角角落落。黎嘉的双腿骨被压成碎片! 俩解差为他打开了木枷,用木枷本来就是多余的,况且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今能够轻易完成任务了,胖瘦解差却高兴不起来。他们要杀死的,是恩人啊! 黎嘉紧咬牙关,神情落寞。他知道,经此一劫,这辈子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法驰骋疆场了。所有的荣耀,就此成为历史。 黎嘉吹了声口哨,一只白鸽飞到他面前。 白鸽是他最亲密的战友,跟随他南征北战,还曾经及时送出信,救过他性命。黎嘉从怀里掏出一包干瘪的花草,撕下一块布巾包好,系在白鸽的腿上。那是给娘治病的草药,娘,您的身子好些了吗? 前去的路被封了,仨人根本无法前行,等待的日子像蜗牛爬行般缓慢。 三天后,白鸽返回,药没动,却多了块碧玉。 黎嘉捧着碧玉,身子轰然倒地,泪水山洪般爆发。 碧玉是爹给娘的定情物,娘一直带在身边,碧玉离了娘,娘……他最牵挂的娘,走了! 月儿爬上山坡,黎嘉捧起碧玉。碧玉上,泛着月光,月光和他的泪光交汇在碧玉上,一样晶莹。 第二天,黎嘉喊来胖解差,冷不丁拔出他的刀。还没等胖解差反应过来,刀子已经插入黎嘉胸口。 恩公,何苦呢,不是说好了吗,您找个地方隐姓埋名,我们说您已经被山石埋了吗? 黎嘉一叹:没得仗打,娘又走了,这辈子还能干啥? 胖解差跪在地上,猛然看见黎嘉的耳朵最后动了一下,他含笑说出最后一句话:娘,您老唤儿,儿听见了。 (选自中华微型小说网)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语言平白如话,情节详略得当,人物设置主次分明,很好地衬托了主人公的侠义形象。文中安排的草药、白鸽、碧玉,又增添了小说的古意。 B. - 26 - 小说主人公嘉黎的经历与《水浒传》中,林冲刺配途经野猪林的经历较为相像,二者都是为奸臣陷害,发配途中均有两名押解,更都是要置主人公于死地。 C. 两名解差刚开始时要杀死黎嘉,但是在押解途中,黎嘉不仅没有仗着自己武艺高强杀死他们或者逃跑,反而救了他们的命。两名押解对嘉黎的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最后准备和黎嘉一起隐姓埋名。 D. 黎嘉本可以活下来,但是在得知母亲的死讯后,内心极度悲伤,自觉此生了无牵挂,于是拔刀自杀。 5. 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鲜活,请以主人公黎嘉为例,概括其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6. 整篇小说情节跌宕,引人入胜,作者以“神奇的耳朵”为题有什么样的好处。 【答案】4. A 5. ①宅心仁厚。如:听到要谋害自己的解差提及“家人”便不再追究,放其一马。②至情至孝。如:听到“家人”一词,心头为之一震;押解路上为母亲备置治病草药。③为人耿直。如:不喜与玩弄手段的奸臣贼子为伍,受连累被发配远地。④忠勇报国。如:即使被发配,也一心记挂保家卫国,杀胡虏。⑤武艺高强。如:遇到突袭,想也不想飞脚踢开;山体崩塌时踢开胖解差,救其性命。 6. ①有一双神奇的耳朵是嘉黎这一形象突出特点,以“神奇的耳朵”为题能够更突出的刻画出嘉黎这一忠义耿直,武艺高强,至情至孝的形象。②嘉黎的耳朵是全文的线索,以“神奇的耳朵”为题能更好的为小说情节服务,推动故事的发展。③以“神奇的耳朵”为题更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于小说内容的想象。 【解析】 【4题详解】 - 26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主人公都遭奸臣陷害”有误,由原文可知,黎嘉本人并未遭奸人陷害,而是因为将军遇害,他也跟着遭了殃。C项,“准备和黎嘉一起隐姓埋名”有误,原文说的是准备让黎嘉一个人隐姓埋名,两名解差回去交差时撒谎说他已经被山石埋了。D项,黎嘉自杀的原因除了娘去世了,还有无法驰骋疆场的原因。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由原文来看,黎嘉本是将军的手下,受连累被发配边疆。他不喜欢京城,因为“是那些狐狸们的乐园”“只会暗地里挖陷阱”,表明他为人耿直;即使被发配了还想着“俺的命,还得留着杀胡虏”,表明他忠勇报国;发现解差要害他,“他想都不想,左右各飞起一腿”,表明他武艺高强;他心中时刻惦记着老娘,即使是被发配的路上还想着采草药给娘治病,表明他是一个至孝之人;对害自己的解差,他得知解差有不得己的苦衷,听到解差说“家人”,就不再追究,临危还救了解差的命,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个宅心仁厚之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文的标题是“神奇的耳朵”,这是以物象为题,物象为题一般是文章的线索,从文中来看,文章的主要情节都与“神奇的耳朵”相关,以“神奇的耳朵”为题紧扣文章内容,是全文的线索,以“神奇的耳朵”为题能更好的为小说情节服务,推动故事的发展;以“神奇的耳朵”为题,能够塑造人物形象,文章涉及三次“耳朵动了一下”,“黎嘉大笑:鼠辈,瞧爷的耳朵。天啊,黎嘉的耳朵竟会动,像啥?猫?狗?不,狼!” “黎嘉的耳朵动了几下,随即浓眉一锁,贴着峭壁听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快跑!”“黎嘉一叹:没得仗打,娘又走了,这辈子还能干啥?胖解差跪在地上,猛然看见黎嘉的耳朵最后动了一下” 刻画出嘉黎武艺高强、忠义耿直、至情至孝的形象;在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 26 - 这又是喜还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会离开,这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 26 -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7. 下列论述中,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这一问题,态度谨慎,从辩证的角度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出这一现象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的担忧。 B. 材料二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应的应对措施。并且提出了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的建议。 C. 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府面对该问题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如果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去。 D. 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原因及意义,对于读者客观认知此事件有着积极意义。 - 26 - 8. 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二“公务员跳槽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既有与其他职业的经济差距客观原因,也有“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的困扰。 B. 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一方面,谋求利益的人会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去向不再单一,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从某些方面来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C. 针对公务员辞职现象,政府应当建立恰当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 D. 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9. 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会带来哪些影响?每则材料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C 9. ①问题:材料一认为公务员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群体和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但也会对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影响,材料二则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也会造成人才流失,人才短缺问题。②角度:材料一是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二是从人才流向及公务员职业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过于绝对,原文“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故选C。 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选项“政府应当建立恰当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留住人才”曲解文意,原文是说“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应该是有“留”有“走”,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概括。根据材料一,“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根据材料二,“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会离开,这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可概括出第一点的两个方面。这些问题是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材料一“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可见是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材料二“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可见是从人才流向及公务员职业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 - 26 -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却。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反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倍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①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 会宣武②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③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惟恭结大将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注】 ①排笮:排挤。②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B.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望我邪/ C.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D. 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尔反用是望我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B. - 26 - 唐初设翰林院,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分为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令的机构。 C. 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侍郎,副长官为礼部尚书。 D. “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B. 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C. 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 D. 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 (2)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 【答案】10. C 11. C 12. C 13. (1)窦参想让他侄子窦申担任吏部侍郎,暗示董晋将此事上奏给皇上。皇上愤怒地说:“恐怕是窦参逼迫你做这件事的吧?” (2)(董晋)到达郑州后,迎接的人没有来,有人劝说他停下来见机行事,董晋没有听从这个建议,直接到达汴州。 【解析】 【10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这段话是说“大唐并非没有马才与你们做买卖,给你们的赏赐不是已经很多了吗?你们的马每年送来五次,而边地有关部门已按数偿还你们钱财。天子没有忘记你们的功劳,下令官吏不得过问,你们反而因此怨恨大唐吗?”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 “多”应该是修饰“赐”,排除B项、D项。“岁五至”修饰“尔之马”,结合句意分析,排除A项。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长官为礼部侍郎,副长官为礼部尚书”错误,礼部长官是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明代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主动揭发”错,原文为“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并非董晋主动揭发,而是皇帝询问,董晋不敢隐瞒。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1)“讽”译为“暗示”,“闻”译为“使……知道(使动用法)”,“无乃……邪”译为“恐怕……吧”。(2)“逆”译为“迎接”,“便宜”译为“见机行事”,“造”译为“到”。 【点睛】参考译文:董晋,字混成,是河中虞乡人。明经科殿试及第。肃宗驾临彭原,董晋到那里上书,被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在翰林院担任待制。 大历年间,李涵奉命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出嫁,委任董晋为判官。回纥依仗有功劳,见到使者很是傲慢,于是问道:“唐每年买马,可是给我们的财物却不足,为什么呢?”李涵害怕,不能及时回答,多次给董晋使眼色,董晋说:“大唐并非没有马才与你们做买卖,给你们的赏赐不是已经很多了吗?你们的马每年送来五次,而边地有关部门已按数偿还你们钱财。天子没有忘记你们的功劳,下令官吏不得过问,你们反而因此怨恨大唐吗?诸戎以为大唐与你们结交,不敢来与你们较量。你父子安宁,马畜兴旺,不是大唐是谁让你们这样的!”回纥众人面向南跪拜,不敢再有怨言。 - 26 - 德宗即位,董晋出任华州刺史。朱泚谋反,派兵攻打华州,董晋放弃华州奔逃到皇上所在地。改任为国子祭酒,到恒州宣扬政令,安抚百姓。返程走到河中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劝他说道:“朱泚身为臣子却背叛他的国君,如果他得志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况且您已位居太尉,朱泚即使信任您,您的地位也不会再高了。他不能侍奉君主,能以臣子的身份侍奉您吗?您能侍奉他,却不能侍奉君主吗?”李怀光又喜又悲,所以李怀光虽然高傲,也没有帮助朱泚。 圣驾返回京师后,改任董晋为尚书左丞。这时,尚书右丞元琇被宰相韩滉排挤而获罪,韩滉威震朝廷。董晋拜见宰相,陈述元琇无罪,士大夫赞赏他有气节。贞元五年,窦参正得君主的信任重用,裁断大事不征询董晋的意见,董晋遵循恭敬没有不同意见。窦参想让他的侄子窦申担任吏部侍郎,暗示董晋将此事上奏给皇上。皇上愤怒地说:“恐怕是窦参逼迫你做这件事的吧?”皇上询问窦参的过失,董晋不敢隐瞒,因此窦参被罢免宰相之职。董晋害怕,呈上奏疏坚决辞职。贞元九年董晋被罢免原职,担任礼部尚书。 恰逢宣武节度使李万荣病重,朝廷便任命董晋为宣武军节度副使,管理节度使事。李万荣去世,邓惟恭总领宣武军。董晋受命之后,没有召集军队,只率领侍从差役,当日前往赴任。到郑州后,迎接的人没有来,有人劝说他停下来见机行事,董晋没有听从这个建议,直接到达汴州。到达郊外,邓惟恭才出来迎接拜见。进入汴州城后,董晋把军政要务交付邓惟恭掌管,没有什么变更的,大家都佩服董晋做事得体,却猜不出他的计谋。邓惟恭勾结大将重晏等人图谋叛乱,董晋察觉此事,诛杀他的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董晋在宣武军中共五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恭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 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 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 26 - B. 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C. 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D. 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15. 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呢?请联系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A 15. 不矛盾。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错误,由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可知,不是重阳佳节,而是快到重阳节的时候。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我们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从诗的题材、背景及诗本身抒情角度、抒情方式等方面去考虑。然后从情感角度逐一表述。明确自己的态度以后,再根据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回答不矛盾,然后结合诗句分别分析“壮心”和“断肠”情感的原因,再结合诗歌尾联以及背景等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所以说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矛盾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6 - (1)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于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2)韩愈《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将士们骑着骏马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的壮烈战斗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可奈何花落去 (2). 似曾相识燕归来 (3). 择师而教之 (4). 则耻师焉 (5). 马作的卢飞快 (6). 弓如霹雳弦惊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燕”“择”“耻”“的卢”“霹雳”,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错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妈祖的神化,与福建当地民众从事的产业_____。宋朝时期,福建的沿海港口已经得到了陆续开发,对外经济交流日益扩大。苏东坡在奏折《论高丽进奉状》里就说:“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凡沿海地区,争相以舟船贩货。”当地海上贸易的兴盛程度______。但古代科技落后,航海多要历尽鲸波之险,碰到风浪,商人和水手往往要祈求上天神明保佑。因此,能够拯救海难的妈祖自然倍受人们尊敬。南宋廖鹏飞于绍兴二十年创作了《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是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记载,里面记载了湄洲神女保佑过往船只在汹涌波涛中安然无恙的故事。于是,附近民众纷纷建了涵江圣墩神女祠,这便是最早的妈祖分庙。妈祖显灵的传说,且越传越神、越传越远,从莆田传遍了全福建,又从福建传到了两广、两浙等地______。( )。 - 26 - 几十年后,宋朝遣往高丽的使团,回国时发生了一件险情,此事促成了妈祖从民间信仰到官方信仰的升格。到了明朝,虽然明太租起为了防止倭寇入侵,实行海禁政策,但他和明成祖也先后册封妈祖。由于运河漕运和往来台湾,实行海禁的清朝也是对妈祖______。据统计,清廷对妈祖的褒封次数最多、间隔最密、等级最高,共15次褒封妈祖。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息息相关 见微知著 风行一时 情有独钟 B. 休戚相关 可见一斑 不胫而走 青睐有加 C. 休戚相关 见微知著 风行一时 情有独钟 D. 息息相关 可见一斑 不胫而走 青睐有加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南宋廖鹏飞于绍兴二十年创作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是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记载。 B. 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二十年创作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C. 南宋廖鹏飞于绍兴二十年创作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是现存关于妈祖的最早的文献。 D. 绍兴二十年南宋廖鹏飞创作了《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是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记载。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妈祖传说到达之处,就是福建商船到达之处。 B. 福建商船到达之处,妈祖传说也随之到达该地。 C. 妈祖传说也随着福建商船而到达各处。 D. 福建商船不断把妈祖传说传到各处。 【答案】17. D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休戚相关”重点强调“利害一致”,一般适用于人。而第一空重在强调两者关系密切,因此选“息息相关”;可见一斑:形容见到事务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可见一斑”与“见微知著”的最大区别在于“可见一斑”是“推知事物的整体”与“推知趋势”,文意指得是通过苏东坡的奏折能够看出当地海事的发达程度,因此应选“可见一斑”;不胫而走:形容作品、消息等迅速传开。风行一时: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盛行。第三空强调的是妈祖显灵的传说传播的较快,因此应选用“不胫而走”;青睐有加:形容对人的赏识或者喜爱。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情有独钟强调因喜爱而感情专注,第四空没有情感专注的意思,因此应选“青睐有加”。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属于搭配不当,联系上下文可知,该句的主语应该是《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所以“南宋廖鹏飞于绍兴二十年创作了”中,“了”应为“的”,故排除D项;另外《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是文献,与“记载”搭配不当,应删除“记载”,因此可以排除选项A、B项。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语言表达连贯要做到话题统一、语序合理、语意与上下文呼应,因此选B项。综合四个选项可知,空格处的句子要表达的是福建商船与妈祖传说传播的关系,而上文描述的是妈祖传说从福建传播到其他各地,因此空格处应强调的是福建商船对妈祖传说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结合四个选项,B项最能体现福建商船的这种作用,故选B。 20.下面这封求职信的片段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公司领导: 我叫李华,是一名山城大学毕业的才华横溢的大学生。 …… 获悉贵公司人力资源部正虚左以待,我拨冗写下这封求职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拜读我的求职信。希望您能慧眼识珠,让我能在贵公司高就。 此致 敬礼 求职人:李华 2018年6月7日 - 26 - 【答案】1.“才华横溢”,删除;2.“虚左以待”,改为“招聘人员”;3.“拨冗”,删除或改为“真诚的”;4.“拜读”,改为“浏览”;5.“慧眼识珠”,改为“赏识我”;6.“高就”,改为“任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这封求职信的片段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我叫李华,是一名山城大学毕业的才华横溢的大学生”中“才华横溢”使用不当,“才华横溢”是意思是很有才华,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多用于称赞别人,句中说的是自己,不当,可以删除;“获悉贵公司人力资源部正虚左以待”中“虚左以待”使用不当,“虚左以待”,意为留待左边的位置给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此处说人力资源部有空岗,谦敬使用不当,可以改为“招聘人员”;“我拨冗写下这封求职信”中“拨冗”使用不当,“拨冗”,敬辞,(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此处说自己,不当,删除或改为“真诚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拜读我的求职信”中“拜读”使用不当,“拜读”意思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此处让公司读自己的求职信,不当,可以改为“浏览”;“希望您能慧眼识珠” 中“慧眼识珠”使用不当,“慧眼识珠”泛指敏锐的眼力。称赞人善于识别人才,他是求职对象,不能自己称自己为珍珠,人才,可以改为“赏识我”;“让我能在贵公司高就” 中“高就”使用不当,“高就”意思是放弃原来的工作,去担任地位较高的工作。现常用于问别人在什么地方工作,是一种尊称。句中说的是自己,不当,可以改为“任职”。 21.材料是余光中先生演讲的一段内容,请阅读这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这件事情”的内容。(字数在15字以内) 所谓艺术经验,它包括写出来的作品,包括文学,也包括绘画或者音乐,这些经验可以互相转化。也就是说,文学、艺术、音乐,甚至雕塑,甚至建筑,这些美的艺术,都可以互通。比如,诗人写了一首诗,那么画家把它画成一幅画,或者小说家有一本作品,被拍摄成电影等。这些艺术的转化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我所要讲的就是这一件事情。 【答案】艺术经验可相互转化的问题。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生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本类题目,需要认真审题,题干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这件事情’的内容”,题干指明“语段最后说‘我所要讲的就是这一件事情’”,然后根据前面的内容进行概括。一般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筛选信息,如“这些艺术的转化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这些艺术”指的是前面所列举的内容,而在概括的时候,这些具体展开的内容一般都是为了解说前面的内容,如“比如,诗人写了一首诗,那么画家把它画成一幅画,或者小说家有一本作品,被拍摄成电影等”“也就是说,文学、艺术、音乐,甚至雕塑,甚至建筑,这些美的艺术,都可以互通”,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第一句“所谓艺术经验,它包括写出来的作品,包括文学,也包括绘画或者音乐,这些经验可以互相转化”展开,故考生可以据此进行压缩概括。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后,我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不知能不能问一下?”3月22日下午,意大利众议院,习近平主席同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时,临近结束菲科突然抛出了这句话,“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对习近平主席的回答,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自拟文题,自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套作或抄袭。 【答案】解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意大利众议院回答众议长菲科的这段话,瞬间在网络传开。有网友评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终身践行,这就是共产党人。” 习近平说过:“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则要有更高的道德境界,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可以作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最好的注脚。 - 26 - 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读到的是无私奉献。中国共产党人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深谙人民二字的分量,敬重人民二字的价值。前不久,海军飞行员任永涛在飞机出现险情后,为避免地面人群密集区出现较大伤亡,选择操纵飞机迫降,牺牲自己保护了更多群众。今天,有人会讲条件、讲回报、讲利益,但更多的党员干部在讲奉献、讲担当、讲品格。他们是奋战在脱贫一线的“第一书记”,是致力于星辰大海的航天团队,是潜心于国之重器研究的大国工匠……“付出”就是“回报”,“舍得”就是“获得”,建千秋之功、立万世之业,而无个人功名之求。这就是共产党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的生动诠释。 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读到的是不懈奋斗。唯有奋斗,才可为国家建功。从“导弹之父”钱学森,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两弹一星”功勋,到“感动中国人物”,正是他们用奋斗践行报国,生命在许国报国的伟业中熊熊燃烧。把浓烈的家国情怀倾注到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实步履中,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融入到新时代的奋斗召唤中。脱贫攻坚走到“最后一公里”,“一带一路”如双翼扶摇,“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拔地而起,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正是无数人的努力、不懈奋斗,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新时代是不断奋斗、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读到的是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人探访湖北恩施农村记下“烦心事”,穿上陕西老乡赠送的布鞋“走百姓路”;在北京胡同串门“看街坊”,在江苏镇江基层卫生院询问看病方便不方便……风雨兼程的足迹,展现出强烈的“为民情怀”,饱含深情的探访,展现出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须臾不忘的人民意识。司法改革为的是“在每个案件中体现公平正义”,整合食品监管职能为的是捍卫人民“舌尖上的安全”……从社会公平到生态环境,从生活质量到公民权利,是拓展民生的内涵与外延,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从新中国到信中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有恒,情怀常在。读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就能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让我们一起向着百年梦想奋力奔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引述了习近平主席在意大利众议院回答众议长菲科的一段话:“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读到的是人民至上、无私奉献、承担责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总书记对自己责任担当的表现,是忠于人民的写照,更是总书记向全体公职人员发出的内心号召。写作时围绕“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立意行文即可。 立意:责任与担当 生命的责任是奉献 为民担当显忠诚 - 26 - 素材:1.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一直牵挂于心。今年四月份在重庆考察时,习近平对乡亲们说,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五月份在江西考察,习近平再次强调,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的日子会更美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共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啃下不少硬骨头,这其中很多都与民生领域密切相关,涉及医疗、教育、养老等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满,切切实实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我国脱贫攻坚也取得历史性成就,十八大以来这几年每年脱贫人口超过一千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2.2014年年初,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习近平曾发出经典一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主要都用在工作上了;在国外出访时,习近平曾谈到自己很心疼出访的时间,因为国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在国内,半夜拿给他的文件,第二天早上就能有批示。3. 从青岛海上阅兵到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从世园会开幕式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这些天,习近平主席忙得连轴转。近日,习近平在复信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学生时谈到自己的工作,他说:我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很累,但很愉快4.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的祝酒辞中,习近平说,我们在座的很多人为了各自国家人民幸福安康,为了世界繁荣稳定,在全球各地奔波忙碌。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获是“朋友圈”越来越大。新工业革命风起云涌,充满机遇和挑战。在当今世界行走,恰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各国领导人,我们没有退却的理由,只有前进的选项。唯有风雨兼程,才能无愧于人民重托,才能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5. 只有时刻保持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原则不动摇,才能时刻不忘初心、坚持道路。随着从严治党工作的推进,队伍中的摇摆分子、后退分子逐渐被筛除出来,队伍中的忠诚之士、担当先锋逐渐被推举出来,这将更加有利于新时代我党书写忠诚担当新篇章。 结构层次:1.解释含义,揭示道理。 2.道理论证谈重要性。忠诚担当是使命。无私奉献是义务。 3.结合实际谈践行,事例论证。 4.重申论点。 - 26 - - 26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