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的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 ‎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 2.C 3.A ‎ ‎4.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题,分别统摄两个文段,使论述集中;②先论述“为什么”,再论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 ‎5.(1)观点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人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有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赢得读者。‎ ‎ (2)‎ 观点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人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2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原因不是因为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根据原文内容“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的弱化,是因为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同时根据“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可知,诗歌是需要介入现实生活的,不能以“沉淀和发酵”为借口。‎ B项,“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从原文“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可知,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 D项,“有不同意见”不准确;“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错。根据材料二原文可知,材料二的“现实关怀”指“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材料三的“现实主义精神”指“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的创作的精神和态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C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现实主义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 A项,答案符合论述中心。‎ B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与论述中心无关。‎ C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与论述中心无关。‎ D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与论述中心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从论证上看,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归纳其论证特点。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点提出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主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新颖。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本题中;‎ 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才能提出“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的问题,接着对其进行论证分析;接着提出“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对其进行论证分析,第一个问题是解答“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解答“怎么办”,这样就使文章的论述集中,层次清晰。‎ 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是道理论证;“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是引用论证,“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是因果论证。‎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既然是探究题目,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明确自己看法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 答能改变,则需要思考,诗歌回归现实对诗坛的作用,材料一提到“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这说明诗歌回归现实,可以贴近时代和生活,打动读者,材料二写道“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说明现实生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深刻意义。“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影响力。‎ 答不能改变,则需要思考,“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究竟要如何,“诗歌回归现实”还有什么不足。材料一提到“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说明诗歌回归现实之后,还需要诗人在现实中找到自己,正确处理自己和现实的关系,诗歌和现实的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说明走出困境还需要诗人正确的理解现实,把握现实。材料三提到“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说明诗歌仅仅回归现实是不够的,还要保留它的独立性。所以说仅仅是诗歌回归现实是不够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铁匠的小尖刀 南翔 周日这天,曹木根有点心神不宁。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讲是今天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曹根自言自语道,采访我?我有啥子好采访的唦!‎ 老同学的不由分说令铁匠曹根芒刺在背。直到下午三时许,一声汽车喇叭的脆响从街口传来,曹根一直绷紧的心思,才骤然如江边解缆的船只,悄然松滑。‎ 孙老师过来问,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曹根道,是啊。整个县里十镇八乡不会剩下两个巴掌的铁匠,讲起什么家伙都能打的铁匠,恐怕也就是本人一个了唦。‎ 曹木根顺着孙老师的目光,瞥见的是右侧一块灰蒙蒙的铁匾,是自家餐的一块铁牌,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 孙老师便谈起这次来的意图,是领着学生做一个非虚构民间匠艺的采集,可以称作“非非遗”写作。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却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各级非遗的匠艺,譬如散落在乡野的铁匠、篾匠、箍桶匠、油漆匠等工匠及他们的技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因这些“非非遗”一不来钱,二不能引起重视,所以比非遗式微得更快。‎ 曹铁匠喉咙里响咳了一声道,《国风·邶风·式微》就有一首写的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孙老师赞曰,我只知“式微”一词来源《诗经》,早不记得这首诗了!环顾左右两个弟子问,你们知道出处吗?两人均摇头,一起说:真不知道。孙老师叹道:真正是野有遗贤人未知啊!‎ 曹木根其实不是本地人。他父亲在饥荒年头,一路做手艺来到了江南,后来做到了天福铁木器材厂的厂长。那时放学之后,木根都要到铁木厂来要闹,木根最迷恋的,还属铁匠炉,无论是父亲操钳,还是其他工人掌锤,他都饶有兴致。‎ 后来曹铁匠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又重演了他少儿时的一幕,从小在铁木厂厮混。有一次他们调皮弄坏了车床皮带,曹铁匠大怒,收缴他们的东西,包括儿子的一把木制小尖刀,一起折断,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天都没理爸爸。一周之后,曹铁匠送给儿子一把精心打制的小尖刀,挽回了儿子开心的笑容。‎ 孙老师朝炉子那边看一眼道,我小时候是看过铁匠干活的,年头太久印象都模糊了,我的学生则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能否劳烦曹师傅打一件铁器给我们看看?这也是我们田野调查,或者说“非非遗”调查的一个好机会。‎ 曹铁匠起身,朝炉子走去。俩学生都雀跃跟随。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粒一粒的汗珠。‎ 吴天放贴近他的耳朵问,为何放着空气锤不用?他答,就是想让你带来的老师和学生,看一看最本色的打铁方式。‎ 一根生锈的螺纹钢,眼见得在曹铁匠的手中,在火红的炉膛里,在冰冷的铁毡上,在沁凉的水桶里……该扁的扁,该圆的圆,该尖的尖,最后出示的是一把比巴掌略长的小尖刀,上面还做了三个圆环把手。‎ 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这三个环也真是圆,如同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 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铁匠的一撮浓眉猛地一弹。他撩起洗不净的灰色T恤擦擦额头道,做什么事情,一是要喜欢,二是要做出年头来。熟能生巧罢了,做够年头,你们都行,没什么稀奇的。跟当老师年头久了,教书教得好,是一个道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孙老师问,曹师傅的孩子呢?在外上学还是工作了?‎ 吴天放这才告诉孙老师,三年前,曹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从发现到去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意见不一致,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放弃了,以后却一直后悔,人都有些恍惚。‎ 吴天放道,曹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没走出来或未必是坏事。乡镇里的人如果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天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圳也常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 这时,两个弟子看中了这把小尖刀,说你再给打一把呗,我们一起买了。‎ 曹铁匠两眼空虚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道,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 迎着落日开车,吴天放戴上了墨镜,将刚抽两口的烟随手掐灭。‎ 孙老师道,你尽快找一张他儿子的照片给我,我采访过一个做铁板浮雕的师傅,他敲的铁板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我会叫他敲一幅曹铁匠儿子的肖像,肖像一定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 吴天放道,好啊,发生的费用,都算在我天放头上……一语未了,哽住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等语句,暗示了铁匠铺的生意萧条。‎ B.曹根吟诵《国风·邶风·式微》一诗,但孙教授的两个弟子却不知这首诗的出处,说明曹木根有着比较高的文化素养。‎ C.‎ 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根道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句,表明其打铁技艺精湛并非一日之功。‎ D.小说中孙老师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刀,是因为他被曹木根的打铁技术所折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边城》一样,这篇小说也不以激烈的矛盾冲突见长,其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曹根与儿子的冲突也充满温情。‎ B.“小尖刀”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它是曹铁匠匠艺的具体体现,承载了人物的情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中“复烧”“复打”“淬火”“再打”“削”“磨”等一系列动作再现了打铁的过程,表现了曹根技艺的高超。‎ D.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在平实、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叙述中,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8.吴天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二”中提到“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请简要分析本小说体现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答案】6.D 7.A ‎ ‎8.①串联整个故事,起到线索作用。②他的“出去”与曹木匠的“留下”形成对照,突显现代与传统的冲突。③衬托曹木匠对传统手艺的热爱与坚守,突出主人公形象。‎ ‎④通过他的述评,表达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思考,突出主题。 ‎ ‎9.①现实关怀:小说叙述了“非非遗”快速式微的严峻形势,表现出人们的担忧和拯救的愿望,引发了对手工匠人留守乡村还是出走大城市这一困惑的思考。‎ ‎②时代精神:小说中曹木根不慕名利,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并坚守;孙教授专注于民间匠艺采集,这体现出我们当代社会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扬的时代精神。‎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C项,“小说中孙老师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刀”原因分析错,从原文中“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这三个环也真是圆,如同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可知,孙老师非常佩服他的打铁手艺,听到他因为没有钱救治自己的儿子,感到动容,他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刀,是因为孙老师是被曹木根热爱并坚守打铁这门传统手艺所感动。‎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A项,“曹木根与儿子的冲突也充满温情”错,全文都在讲“非非遗”的式微,这篇小说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主人公曹木根所代表和打铁等“非非遗”和时代的冲突。‎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从人物上说,吴天放这个人是为了衬托曹木根,吴天放走了出去,成了大老板,而曹木根坚守在乡村,保留着传统手艺,却贫穷,二者之间形成了鲜明了对比,衬托出曹木根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突出。情节上,吴天放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原文“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讲是今天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才有了接下里孙老师来看曹木根打铁的故事。根据原文“吴天放这才告诉孙老师,三年前,曹木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从发现到去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意见不一致,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放弃了,以后却一直后悔,人都有些恍惚”才有了下面孙老师为曹木根的儿子做肖像的故事。‎ 主题上,吴天放走了出去,成了大老板,曹木根留在乡村坚守传统手艺,却贫穷,再根据吴天放的话“曹木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没走出来或未必是坏事。乡镇里的人如果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天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圳也常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表现了传统手艺在时代的冲击下逐渐式微的现状。以及作者对传统技艺继承问题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小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探究对象及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品主题;最后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并整理作答。‎ 本文探究的是“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明确二者的含义。“现实关怀”是指对以曹木根为代表的手艺人的关心了解。“时代精神”是指这些手艺人所代表的手艺和时代的联系,以及当今时代对这些手艺的关注所体现的精神。‎ 结合第六段,孙老师介绍来的意图,表现了“非非遗”在迅速的式微,而以孙老师为代表的人却在关注着“非非遗”,希望能够保留和拯救它们。这是属于“现实关怀”结合曹铁匠和吴天放的形象,二者这件的对比,提出了一个问题,手艺人究竟是走出去还是留下来,这也是对“非非遗”的“现实关怀。‎ 结合小说的主题,作者实际上是在表达对草铁匠这种不慕名利,坚持传统手艺的手艺人的敬佩,而孙教授也致力于保护“非非遗“,也是在保护、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和当今”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殊途同归的,是属于时代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人诏狱。‎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人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 B.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14.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 ‎【答案】10.B 11.A 12.A ‎ ‎13.(1)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 ‎(2)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 ‎ ‎14.①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 ‎②张孝祥出自汤思退门下,受到汤思退的大力提拔。‎ ‎③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职时年少气盛,常常欺侮他。‎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中,“所知”是所字结构,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的短语。“浚”为人名张浚,根据前文,他推荐了张孝祥。“思退”为人名,作主语,“不悦”为动词,作谓语,不能和后文的“孝祥”连用,因此要断开,故排除CD,“同心戮力”为成语,固定搭配,后文“以副以副陛下恢复之志”的意思是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故排除A。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A项,“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错,按照科举制度,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举人才可以参加,也就是会试中选者才能参与。‎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A项,“诗词必将名世”错,根据原文“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可知高宗称赞必将名世的是张孝祥其人,并不是他的诗词。根据第一段原文“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可知,高宗称赞他诗词美,是他考中进式的时候。‎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捕治”,逮捕处理;“籍”,没收;“明年”,第二年;“迄”,一直。‎ 第二句得分点:“起”,被任用;“简易”简明易行;“济”,辅助治理;“以”,因此。‎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根据题干提示返回原文筛选相关语句,再联系上下文及文本主题等理解情节的作用。题目是,“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根据原文“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可知,汤思退并不喜欢汪澈,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张孝样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是,张孝祥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所以,汪澈要弹劾张孝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孝样,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ニ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样诗词、文笔都很美。”‎ 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样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样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 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样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激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効张孝祥好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官。‎ 不久张孝样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样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 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効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样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成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地转运的粮食 张孝样在显谟阁直学士职位上致仕。张孝祥请求担任管理祠观的闲职,后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花慢 张孝祥 一舸凌风,斗酒酹江,翩然乘兴东游。欲吐平生孤愤,壮气横秋。浩荡锦囊诗卷,从容玉帐兵筹。有当时桥下,取履仙翁,谈笑同舟。‎ 先贤济世,偶耳功名,事成岂为封留。何况我、君恩深重,欲报无由。长望东南气王,从教西北云浮。断鸿万里,不堪回首,赤县神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开篇描绘了浩渺江景,与苏轼《赤壁赋》泛舟夜游所写意境有相似之处。‎ B.“浩荡”“壮气”“万里”等词语境界阔大,体现出该词恢弘豪放的语言风格。‎ C.下阕承接张良拾履典故,表现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报国为民而不求功名的情怀。‎ D.“断鸿”在词中借指书信,由于金兵南侵,词人无法归乡,不禁悲从中来。‎ ‎16.清代词学家陈廷焯评论说:“张安国词,热肠郁思。”试结合该词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锦囊”“诗卷”“兵筹”表明词人满腹才华,表现了词人关心国事、渴望建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可以见出词人之“热肠”。②“无由”“不堪回首”体现词人对不能收复失地的悲痛,可以见出词人之“郁思”。③“热肠"”与“郁思”两相映照,表现了作者对朝廷、国家的忧思。‎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D项,“断鸿”应是失群的鸿雁,同时“词人无法归乡”错误,“赤县神州“指的是中原,并不是指此人的家乡。‎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本题中,首先理解“热肠郁思”的含义,“热肠”指充满了热情的心肠,“郁思”指“忧郁的情思”。词人撑着一艘小船,喝着酒,兴致冲冲地向东游览,充满了豪情壮志,“锦囊”“诗卷”浩浩荡荡,说明词人具有满腹才华,“从容”“兵筹”,表现了词人相信自己的才华,运筹帷幄,关心国事、渴望建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可以见出词人之“热肠”。词的下片写道词人明白先贤济世救民,只有少数几个留有功名,“断鸿万里,不堪回首,赤县神州”指书信往来隔断,禁不住在回首看看已经沦落的中原故土,表达了词人对不能收复失地的悲痛,体现了他的“郁思”。上片写“热肠”,下片写”郁思“,二者这件进行对比,“热肠"”与“郁思”两相映照,表现了作者对朝廷、国家的忧思。‎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个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比喻说明人民力量巨大、劝谏唐太宗应深切警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客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所居浣花溪草堂人迹罕至的景象。‎ ‎(3)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好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的场景,更添“黍离之悲”。‎ ‎【答案】 (1)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2)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3)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覆舟、深慎、群鸥等。‎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冬的澳门,天气不冷,但海边的大风,___________了云,天上仅剩下蓝。近处起伏的海面,阳光跃动,好像碎金;有那么一段时间,风渐息,远处平静的海面,( ① )。海燕、海鸥在海面飞翔,___________。‎ 友谊大桥上又是另一番风景。海更加壮阔,天更加辽远,海岸上是一座座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的疏疏朗朗的建筑。海中的澳门观光塔,优雅别致,直刺蓝天。从桥上遥遥望去,还能看到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千里烟波,雾霭沉沉,大桥如一条雄健、伟岸的长龙,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 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是大三巴牌坊,它中西合璧,( ② ),这两种美,一种细腻柔婉,一种巍峨壮观。它历经四百多年沧桑,___________了澳门曲曲折折的回归历史。此时,阳光愈发热烈,冬季的气息荡然无存。大三巴牌坊前人潮涌动,摩肩接踵。___________的人们是对历史和文明的敬重。我站在台阶上,仰视着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像——飞翔的白鸽、灿烂的太阳、美轮美奂的星辰……澳门,因为厚重、包容,所以繁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驱散 悠然自得 见证 纷至沓来 B.驱散 泰然自若 目睹 熙来攘往 C.驱除 悠然自得 目睹 纷至沓来 D.驱除 泰然自若 见证 熙来攘往 ‎19.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还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表达效果最好的一项是 A.海岸上一座座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的建筑,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疏疏朗朗。‎ B.海岸上的一座座建筑,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疏疏朗朗,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 C.海岸上的一座座建筑,或中或洋,疏疏朗朗,被阳光镀上了金和银,或伟岸或秀丽。‎ D.海岸上一座座疏疏朗朗、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的建筑,被阳光镀上了金和银。‎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A 19.B ‎ ‎20.①阳光平铺,宛如金毯②体现出东西方艺术交融之美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驱散,赶走,使散开;驱除,赶走,除掉。根据语境,应该是风驱散了云,使云层散开,故选“驱散”。‎ 第二处: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一般指在危险的情况下。根据语境,此处写海鸥在海面上悠闲的样子,并未涉及危险的状态,故选“悠然自得”。‎ 第三处:见证,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目睹,亲眼看到。根据语境,此处写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和澳门曲曲折折的回归历史,应该是大三巴牌坊见证了历史。‎ 第四处: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煕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根据语境,这里写来观看大三巴牌坊的人群,以及牌坊前热闹的场景,故选“纷至沓来”。‎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中,本题中,主要从句式、音韵节奏和句意表达方面考虑。B项多用短句,与文段的风格致。“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放在一起,句式整齐;“或中或洋,或伟岸或秀丽疏疏朗朗,镀上了金的和银的阳光”,先短后长,有节奏美,音韵和谐。其余选项不具备或不全具备这些特点。‎ 故选B。‎ ‎【20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语句补写通常补写三种类型的句子:总括句、展开句、总结句。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本题中,‎ 第一处,根据前文,“远处平静的海面”“海燕、海鸥在海面飞行”可知,这一出应该填写关于海面的描写。再结合前文“阳光”“风渐息”可以表示此时的海绵洒满了阳光,十分平静。因此可以填“阳光平铺,宛如金毯”,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时海面的状态。‎ 第二处,结合前文“中西合璧”和后文“这两种美”可知,这一处应该填“澳门融合了中西方的两种美。‎ ‎21.为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兴华中学与联谊学校澳门的培正中学开展了交流活动,校学生会为培正中学写了一封贺信,贺信的主体部分有多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得体,准确,流畅。。‎ 贺信 培正中学:‎ 回望过去,辉煌廿载;放眼未来,精彩可期。岁月历经洗礼,今天的澳门已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值此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我谨代表校学生会向你校送上真挚的祝福,也愿我们两校能够永结连理,友谊之树常青。‎ 兴华中学学生会 ‎2019年12月20日 ‎【答案】①“历经”放在“岁月”前;②在“周年”之后添加“之际”;③“我谨代表校学生会”改为“我校学生会”;④“你校”改为“贵校”;⑤“永结连理”改为“携手共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校学生会为培正中学写了一封贺信,贺信的主体部分有多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作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此类题要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的组织语言进行回答。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得体就是用语要注意对象,要注意与受话人的关系,是语言实际运用的基本要求之一。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分、有辈别之分、有求人和助人之分等.不同的关系,用语就不尽相同。用语要注意场合,尤其是具有共同特点又有所不同的场合。本题中,“岁月经历洗礼”不恰当,结合上文,应该是澳门经过岁月的洗礼。故将“岁月”放置“经历”之后。“值此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不恰当,“值此……之际”为固定搭配,不能删除“之际”。“我谨代表校学生”中“校学生会”指代不明,故改为“我校学生会”。“你校”使用不当,此处应该用敬辞,改为“贵校”。“永结连理”使用不当,它特此结为夫妻,此处用于两个学校学生会之间不合适,故改为“携手共进”。‎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2.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之一,它们让中华文化既坚守根本又与时俱进,如“崇仁爱”“守诚信”“自强不息”“扶危济困”“威武不能屈”等都在新时期得到传承、转化和发展。请从《四世同堂》或《苏东坡传》中选取一个人物,指出在他身上体现的上述品格之一,并简要叙述其事迹加以说明。不少于50字。‎ ‎【答案】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头戴斗笠,手扶篱笆,躬耕于东坡,为收获的一斗米欣喜若狂,为生病的一头牛手足无措。不管是什么样的绝境,苏轼都能把日子过成诗。不管什么样的艰难,他都会自强不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形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首先“请从《四世同堂》或《苏东坡传》中选取一个人物”,就将人物形象固定在了一个范围之内,只能是这两本书里的人物形象;其次“指出在他身上体现的上述品格之一”,就将人物的品格固定在了“崇仁爱”“守诚信”“自强不息”“扶危济困”“威武不能屈”,不能超出这个范围,最后“简要叙述其事迹加以说明。不少于50字”规定了表达的要求,要用事例进行说理论证,列举的事例要和人物的品格相对应,且字数不少于50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 唐诗与宋词是我国诗歌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交织着现实与浪漫,辉映着婉约与豪放。品读唐诗宋词,如登高而望远,临山而探幽,风景无限;又如朋聚相庆,晤言室内,抵掌而谈……‎ 本学期你学习了唐诗宋词,肯定有很多收获和感悟。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发现唐诗(或‘宋词’、或‘唐诗宋词')的美”为主题,给即将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的下一级同学写一封信。‎ ‎②班级将举办以“唐诗(或‘宋词’、或‘唐诗宋词’)与中学生精神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徜徉在美丽的唐诗宋词中 亲爱的学习学妹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学长,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唐诗宋词选读》,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想对即将学习这块内容的你们聊一聊唐诗宋词里的美。‎ 读唐诗宋词,将自己置身于古色古香的气息之中,去体会文化的内涵,忘却自我,早已脱胎换骨,身处优美的意境中,如痴如醉,不亦乐乎?‎ 今晚月色真好。我望着窗外的夜晚,思绪携着岁月哀思的唐宋雨,在不知不觉中,穿越了数千年,飘在了唐诗宋词里,令我体会那诗词之美。‎ 一壶酒,就醉倒了整个天下。‎ 他端着斗酒向我走来,一轮明月在他俯身长叹中,散发出清冷的光。那飘逸那豪放不摧眉折腰的气势使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太白居士,把酒对月,纵情高歌,超然而又洒脱。那“玉碗盛来琥珀光”的美酒,散发着一股扑鼻而来的浓烈,于是他对月大喊“与尔同销万古愁”。站在飞泻而下的瀑布前,你吸一口天地之间凝聚的浩然清气,大吼一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多么的飘逸潇洒。试想,你展示着“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狂傲不羁个性,豪迈的情怀,这才是真正的是诗仙,真正的豪放之美,真正的“天子呼来不上朝”的狂傲豪气。‎ ‎ 快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铜琵琶在弹奏,我仿佛随着东坡的脚步,来到大江东岸,看乱石穿空,江面上的火还在蔓延,浓烟未退烧红了赤壁,也燃旺了东坡的壮志。我也体会到了了你为天下百姓的安定而在官场上苦苦挣扎的悲凉,化作的一首令人为之震撼的歌赋。那震耳欲聋的江水声,让我的思绪随之翻腾,经久不息……曾想“乘风归去”,“羽化登仙”,但终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手足之情而旷达乐观。虽历经坎坷,仍满怀豪气,聊发少年狂,锦帽貂裘卷平岗。‎ ‎ 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是那个独守空房的妻子吗?痛失丈夫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伫立在西楼之上,纤纤玉手捧着一摞黄花,清清地吟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易安居士内心的寂寞凄凉化作滴滴梧桐雨,在我心坎上敲打了一千年,也从未歇息,“怎一个愁字了得?”‎ ‎ 走在唐诗宋词里,醉在袅袅余韵中……唐诗宋词,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不去理它,它也不去理你,一旦你走近它,你会听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倾诉,你会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智慧光芒。品唐诗宋词,其实就是一次心灵的熏陶,当你合上那微微泛黄的书本时,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朦胧,并不难以领略,但,他很高尚,很深奥,也很美。走近它,其实很简单,来,欢迎你们踏上这“简单”的心灵旅程,探索唐诗宋词之美……‎ ‎ ‎ 某学长 ‎ 某年某月某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所给材料来谈自己对此的思考。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材料所折射出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 第一题,是一篇书信体作文,相对来说写作难度比较低。题目要求考生即将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的下一级同学写一封信,并且书信的主题是“发现唐诗宋词的美”。书信的正文要求涉及到下一年级的同学介绍自己,以及自己学习唐诗宋词的感受,并将这些阅读的感想和收获与下一年级的同学分享。当然,在书信中也要适当地问候下一年级的同学,对下一年级的同学表达关心之情等。同时,在写作中还要注意书信体的格式,开头要有称呼,正文写完后,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最后要署名和写上日期,放在书信正文的右下方,署名和日期要分为两行,名字在上,日期在下。‎ 第二题,要求写演讲稿,这就限定了文体。演讲稿没有严格的、固定的格式,一般分标题和正文两部分。标题可以是:标明文章性质、演讲内容,可以是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是前两者的结合。正文部分有开头,主体,结尾。开头除了对不同对象加上不同的称呼外,要抓住听众,引人入胜。好的演讲稿,一开头就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经济的时间,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或主要内容,说明演讲意图,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这样,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主体要突出和强调讲话的中心问题,不可轻重不分,面面俱到。结尾要总结全文,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给人以启示,充满激情,给人以鼓舞,提出奋斗口号,发出号召,展示美好前景等。本题写作中考生要做到:①必须符合演讲稿的形式;②紧扣演讲主题,说理严密,思路清晰,语言要具有鼓舞性;③必须要有对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阐释。‎ 参考立意:‎ ‎1、发现唐诗宋词之美 ‎2、爱上唐诗宋词 ‎3、唐诗宋词丰富我们的精神,促进我们成长,‎ 素材:‎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我小学时,朗朗上口的诗句。每当我情不自禁的朗诵出来时,那一望无际、白茫茫的雪好想就出现在我眼前,所有的山上,鸟儿们都飞走了,一只都看不到了。所有的路上,没有行人的踪迹。唯有老翁披蓑戴笠在船上,独自钓鱼,不怕冰雪的袭击。我隐隐约约的感觉我的眼镜好像蒙上了一层雾,望向远方,老翁拿着鱼竿在默默的垂钓……‎ 这时,我恍然间走进了古诗之中,那雪!那山!那水!还有那位不畏寒冷的老翁!这是一幅多美的江乡雪景图啊!但是我最欣赏的还是那老翁身上的某种精神。诗中,我站在岸边,望向远方的老翁,小船破破的在江上安安静静的……老翁一动也不懂,蓑衣上面早已染上白茫茫的雪花,斗笠上也是一片雪白。我慢慢的走进他,他离我不远,我清楚的看到他岁月留下皱纹,一条一条的,胡子短而花白,不知是雪染还是……只见他动也不动,而这就是我所欣赏的!那种坚持不懈、独来独往、不拘一格的精神。我猜想老翁是这样的一个人吧……‎ ‎2、唐诗的意境,就是一种文明的意境。在人们的心灵世界,这种意境引发共鸣。因为,它始终在挖掘和追求本真的情感元素。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成为诗人灵感的载体,仅此,足可永恒。作为诗人,不在于你看到了什么,触摸了什么,描写了什么,关键在于你想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想和领悟,决定了境界。开放出来,就是鲜艳夺目的天姿国色。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灵魂。或许,这灵魂里包藏的就是灵感的本质,它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力量,永不褪色。‎ 唐诗之美,简洁明了。唐诗,在不断卸掉繁琐累赘的浮华文字修饰之后,只留下筋骨,壁立千仞,方方正正,洋洋洒洒,浩浩荡荡。阅尽传统所有文学体裁,唯唐诗的简洁堪称旷世难再。五言绝句,只有四句,二十个字。读上两三遍,可铭记于心,随时背诵,永远不忘。其经典之处在于:没有生僻难懂的文字;意思异常清晰明了;简洁如一汪清水。即便是两三岁的小孩,教他两三次,必可熟练背诵,不再遗忘。‎ 结构:‎ 首段介绍自己以及写作目的,明确作文主题。干净利落。第二段总写唐诗宋词的美。接着用李白、苏轼、李清照的诗词,详细地描绘了优美的唐诗宋词世界,文笔优美,一气呵成。最后号召学习学妹认真感受唐诗宋词的美,回扣文章开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