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年高考语文(3月6日-3月12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年高考语文(3月6日-3月12日)

www.ks5u.com ‎2017年3月6日 送别贬谪类诗歌(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 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扁舟越过林杪,船帆比沙鸥还小),直到看不见(仍久久不愿意离去)。‎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要描述送别场景,需要准确理解词的前四句的具体内容,明确这四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什么样的场景。抓住词人的所见之景,然后用恰当的语言组织答案即可。‎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夕阳还有一竿高,离天黑尚早。这时主人公后悔不应该让朋友这么早离去,转而埋怨催朋友离去的人。这句词进一步抒发了主人公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理解词中某句话的含意,一般需要准确理解句中的关键字,同时还要思考这句词句的含意,运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表达技巧来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怪人催去早”一句,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怪”字,谁在怪,怪什么,为什么会怪,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技巧点拨 赏析诗歌的关键语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解词语意思。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 ‎2.赏析表现手法。在赏析诗歌关键语句的同时,要注重对语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比如修辞方面,使用比喻会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拟人会使诗句更加富有情趣,使用典故能使诗句意蕴更丰富等。 ‎3.‎ 品味诗句句式。古代诗歌的句式特点一般涉及倒装、因果倒置、反问、设问、双重否定等,这些句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诗歌描写的内容,表达诗人的情感。比如使用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内容,使用设问句主要引发读者思考,使用反问句主要表达强烈的语气,使用双重否定主要表达强烈的肯定等。 ‎4.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比如诗歌描写了梦境的美好,那么表达的情感至少有两种:一是对梦中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一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再如,诗歌描写了在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人,那么表达的情感至少有:对描写人物的赞美之情,或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遭遇贬谪、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等)。 ‎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犹言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有“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不平。‎ E.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2.本诗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 ‎1.诗的第二联被前人赞为“久别重逢之绝唱”,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简析。‎ ‎2.结合全篇,简析这首诗的构思特点。‎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吕】普天乐 张养浩 折腰惭①,迎尘拜②。槐根梦③觉,苦尽甘来。花也喜欢,山也相爱,万古东篱天留在,做高人轮到吾侪。山妻稚子,团栾笑语,其乐无涯。‎ ‎【注】①折腰惭: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潜束带见之,陶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即日解印归乡。②迎尘拜:晋潘岳谄附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③槐根梦:南柯一梦。‎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2.这首元曲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曲加以概括。‎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宋诗颔联中的“江树远含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 ‎ ‎ 一 ‎1.BD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青草瘴时过夏口”是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经过夏口时的凄清、险恶景象。D项,“以屈原比杨少府”说法错误,作者是以贾谊比杨少府。 ‎ ‎2.①尾联用典。②把才子贾谊比作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之才华。③写朋友将在郴州稍作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尾联提到了“长沙”“贾谊”“屈原”,相关的故事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凭吊屈原,自伤遭遇。贾谊与诗中杨少府的遭遇是一致的。从手法上看,是典型的用典;从情感内容上看,是反用典故:“何须”二字是说杨少府不必像贾谊当年凭吊屈原那样伤感,这是作者对友人的鼓励与安慰。‎ 二 ‎1.这两句诗写出了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和神态。久别相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离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不易。“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解析】这是一道惜别小诗。这两道题分别属于诗论评析型和鉴赏表达技巧型题目。解答本题,考生要紧紧抓住“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一联进行分析,围绕“久别重逢之绝唱”选择角度,可以从情感角度着手,这两句诗真实贴切地表现了友人久别而意外重逢的感情变化过程,以及友谊的真诚和内心的喜悦。‎ ‎2.这首诗写乍见又别离之情,构思精巧。开头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可谓一波三折,巧妙写出了久别而意外重逢的复杂情感的变化过程。‎ ‎【解析】考生要分析该诗的结构思路,把握诗句的关系,尤其要关注起承转合的情况。“故人江海别”,是说上次分别;“乍见翻疑梦”,是说这次相见;“相悲各问年”,是写当前两人交谈;“离杯惜共传”是写就此分别。全诗可谓波澜起伏,曲尽其妙。‎ 三 ‎1.主要是化用典故(或用典)。“折腰惭”巧妙化用陶潜的故事,说明自己辞官也是因为“折腰惭”;“迎尘拜”,引用潘岳谄附权贵的故事,为自己提供反面的参照;“槐根梦”‎ 说明自己过去做官犹如南柯一梦。三个典故,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充分表明作者厌弃官场生活,向往自由的生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结合给出的注释可知,从表达技巧上来看,本篇主要是用典。诗歌中的“折腰惭”化用陶潜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迎尘拜”是作者为自己提供反面的参照;“槐根梦”说明自己过去做官犹如南柯一梦。‎ ‎2.①厌倦官场生活,毅然辞官归隐;②喜爱山水田园美景;③享受天伦之乐。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中的“花也喜欢,山也相爱”表现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美景;“山妻稚子,团栾笑语,其乐无涯”则写出了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情景。由此不难全面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1.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因卧病不能相送,感觉江边的树木都含着惜别之情。这样写使送别之情更加真切感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明确问修辞手法,比较容易看出。“江树远含情”将江边树木拟人化,仿佛对友人饱含深情、依依不舍,作者是借江树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回答时先表明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运用,最后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该手法的表达效果。‎ ‎2.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来写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之情。陈诗借景抒情,高大的树木遮掩了向西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作者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 ‎【解析】本题以比较的方式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细读两诗,不难看出,宋诗以孙楚和屈原指代友人,表达对友人虽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同情、惋惜,这是用典抒情;陈诗全诗都在写景,把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都蕴含在景物描写当中,这是借景抒情。‎ ‎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2017年3月7日 送别贬谪类诗歌(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3月6日内容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刬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下列对这首宋词诗句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 A.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形为有形。‎ B.“添得”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绵绵不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C.“弱柳”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留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鸣橹”指划船摇橹发出的声响,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心中惆怅,因前程未卜而担忧,一个“绝”字写出朋友心事沉痛。‎ E.上阕借“春雨”“春江”“弱柳”营造了伤感的离别气氛,将惜春之情与惜别之情相融为一,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 ‎2.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1.诗歌的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 ‎2.请简要赏析诗歌尾联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简要描述诗歌第一句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诗歌第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 ‎ ‎ 一 ‎1.D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为君愁绝听鸣橹”描写的对象是作者,而非朋友,这句话描写了作者送行时听着朋友乘坐的小船摇橹声音越来越小,心生惆怅,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前途未卜的担忧,“绝”写出的是作者的无限深情。E项,“惜春之情”无中生有。 ‎ ‎2.(1)相同:都运用了虚写(想象)、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离恨与思念。‎ ‎(2)不同:本词设想友人回望却有乱山遮隔,从对方着笔,表面写友人思我,实则一语兼言两者,把双方的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柳词则是设想别后凄清冷落的环境,以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后自己的孤独与对心爱之人的想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对比鉴赏的能力。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但是该词运用的是对写法,即主客移位的手法,从对方落笔来表现朋友对自己的思念。《雨霖铃·寒蝉凄切》是词人想象远行的朋友,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二 ‎1.秋雁、夜猿。诗歌用“秋雁少”表现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表现闽中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对于前一问,考生很容易便可得出答案。而在总结闽中的特点时,需要结合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比如对于“秋雁”,古人一直把“雁”作为传递音信之物,又加上“少”,可以看出诗人用“秋雁少”主要表现了闽中这个地方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因为连秋雁这样的信使都比较少。‎ ‎2.尾联运用了象征和虚写(想象)的表现手法。“雨露”象征皇帝的恩泽,“逢雨露”虚写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风波”象征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诗人以“慎见波”告诫友人要小心行事。如此一来,诗作表意含蓄委婉,令人回味。‎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比如“雨露”,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是象征,而“逢雨露”又是想象的内容,属于虚写。作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类试题,首先,要积累相关术语,并要对相关术语的内涵及特点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其次,要掌握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手法;第二步,结合相关语句阐述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第三步,分析此手法的表达效果。 ‎ 三 ‎1.内容:第一句描写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见茫茫江水,耳畔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声。作用:画面呈现出落寞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点题,“客散”照应题目中的“送”,表明与友人的分别,同时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谋篇布局的能力。描绘画面,抓住主要意象,“客散”“暮”“江头”“猿啼”,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和周围环境,描写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再结合诗句具体描绘画面,总体概括画面环境氛围即可。第一句在诗歌中的作用,要注意两方面的作用,结构和内容。结构上第一句是在开头,是环境描写,一般有以下作用:营造……环境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时令、季节、地点,照应题目;为抒情做铺垫;总领全诗等。再根据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本诗第一句有以下作用:点明时间、地点,营造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点明了送别的主题。‎ ‎2.①诗歌第四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写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之中,表达了友人的孤独处境。②“万”与“一”以数量上的巨大反差构成强烈的对比(答“反衬”亦可)。“万”字写出关山重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前途渺茫);“一”字写出远行之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③借代,以“孤舟”代“人”,舟的孤单实指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判断用了何种手法。第四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主要是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又在结句,是以景作结,效果更含蓄蕴藉。再分析景的特点,从写景的手法考虑,写“青山”和“孤舟”,是用“万里”和“一”修饰,这两种景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是用青山万里路途遥远来反衬“孤舟”的渺小,孤单。由此来看,“舟”的孤单又是指“人”的孤独,“孤舟”用了借代手法。答题时要先点明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 ‎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2017年3月8日 月考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词句的正常顺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 ‎2.下面是南宋词人戴复古的《沁园春》上阕,填入中间空缺部分最恰当的一组是( )‎ 沁园春 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__________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A.读书读史,四方奔走,费十年灯火,求利求名。‎ B.读书读史,费十年灯火,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C.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D.费十年灯火,求利求名,读书读史,四方奔走。‎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氓(节选)‎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请简要概括诗歌第一章描写的三个场景。‎ ‎(2)诗歌的第一、二章节中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宏,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 ‎5.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 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围绕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词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典故,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茅塘马上 贺 铸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 ‎(2)结合相关诗句,比较赏析这两首诗中的“落日”意象。‎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 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 偶此成宾主。‎ ‎(1)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 白 楚山秦山【注】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注】楚山:这里指今湖南地区,湖南古属楚疆。秦山:这里指唐都长安,古属秦地。‎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 ‎(2)“白云”“长随君”“湘水”相连出现,有何好处?请简要赏析。‎ ‎(3)从意象的形象和作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 ‎1.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式特点的能力。D项,先点明时间、地点,再写人的行为,所见所闻。 ‎ ‎2.C ‎【解析】首先要熟知《沁园春》词牌的格律要求,按照词句格律的句式排列,答案暂定C、D。再看内容内部层次,“费十年灯火”是指“读书读史”的情况,“四方奔走”当然是为了“求利求名”,所以答案为C。 ‎ ‎3.(1)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女主人公:纯真、专一、痴情、温顺迁就、信守诺言。男主人公:表面忠厚、殷勤主动。‎ ‎【解析】解答第(1)题,注意分析第一章描写的故事,然后根据故事内容加以概括。第一章描写了一副忠厚老实样子的“氓”来用布换女主人公的丝,他的真实目的是来商量婚事,然后女主人公把他送到顿丘并且约定以秋天为婚期。由此可以概括出故事的三个场景。解答第(2)题,要注重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如女主人公,在第一章中,“送”“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等内容表现其专一、温顺等;第二章中,用“见复关”和“不见复关”的神态等表现她的痴情等。而对男主人公来说,“蚩蚩”表现其表面忠厚老实等。 ‎ ‎4.(1)近写秋露摧伤枫林,远写巫山、巫峡幽深肃杀的气象;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上天下地,眼前江水,眼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2)本诗抒发了悲秋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结合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重点分析诗歌所写景物及其表现出来的气势。第(2)题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可以从诗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到,如“凋伤”“萧森”“他日泪”“故园心”。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有两种:前四句是借景抒情,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写景表现出来的;后四句则是直接抒情。‎ ‎5.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并没有表现词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 ‎6.B ‎【解析】B项,作者用廉颇的典故是表达自己的心志,表明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愤懑。‎ ‎7.(1)《村晚》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茅塘马上》侧重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抒写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2)在《村晚》中,作者勾勒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火红的夕阳好像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谧安适的意境。在《茅塘马上》中,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颜色暗淡的太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显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 ‎【解析】本题属比较型诗歌鉴赏题。解答第(1)小题时,需要分别概括两首诗歌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村晚》通过描写山村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是幽静恬淡的生活情趣;《茅塘马上》中的“回羡农儿过我贤”以及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他们生活的羡慕,同时也反悔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解答第(2)小题时,要抓住两首诗的不同特点,《村晚》中的落日场景:日落西山,山与落日均倒映于水中,山、水、落日有机融为一体,写出了宁静恬淡的意境特点。《茅塘马上》的落日场景:秋池塘边,落日薄凉,农夫过着悠然自适的生活。‎ ‎8.(1)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的画面。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江渚上飘散开去,初长听阳光明媚地照着村庄,一片祥和影响。(2)“临”和“惊”。“‎ 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一个“临”字,化静为动,由于池水上涨,水面愈加开阔,那高大的树仿佛与清池靠得更近了。“风惊夜来雨”,一个“惊”字,有一种横空出世之妙。夜雨乍晴,沾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写活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意象以及语言的能力。对于第(1)小题,考生要先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由“宿云”和“晓日”这两个意象以及“散”“明”这两个动词可以确定画面的内容。对于第(2)小题,考生要从动词入手,明确“临”和“惊”分别是两句诗的诗眼,然后结合诗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同时要点出字词的表现力,描述其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9.(1)送别 ‎ ‎(2)“白云”“长随君”“湘水”相连出现是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这样写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令诗歌情意缠绵,使艺术形式和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 ‎(3)本诗题目中有“白云”二字,诗中紧扣白云这一意象,展开情怀的抒写。白云自由不羁,高举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质的最好象征。李白这首诗直接从白云入手,一下子便把人带入清逸高洁的境界。这首诗不直接写隐者,也不是咏物式的实描白云,而是把白云当成隐者的象征。因此,是隐者,亦是白云;是白云,亦是隐者,真正达到清空高妙、风神潇洒的境界,表达了对刘十六归隐的赞赏。‎ ‎【解析】第(1)题要求从题材角度将这首诗分类,学生除了要读懂诗歌内容外,还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按题材分,诗歌常见的类别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军旅诗、赠友送别诗等。作答第(2)题,首先要指出“白云”“长随君”“湘水”相连出现是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顶真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即可。第(3)题要求从意象的形象和作用的角度赏析全诗,学生要懂得赏析意象的一般规律:选取了具有什么特点的意象,该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 ‎ ‎ ‎ 学霸之路,始于足下! ‎ ‎ ‎ ‎2017年3月9日 边塞征戍类诗歌(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将此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雪景的,而此诗中,一个“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是侧面的。由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名师点睛 描写是写景类诗歌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侧重具体描绘和刻画,以突出景物形象或寄托作者情感。古代诗歌鉴赏题对描写的考查往往从写景的角度、写景的作用、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设题。常见的描写角度有:形、色、声、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概括起来看,景物描写的角度,主要有视角、感官、写实与想象、正面与侧面、白描与细描、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等。如本题中,考查的是想象与写实的描写角度。‎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回军跛者 ‎【唐】赵微明 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 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 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 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 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 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 ‎1.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赏析“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的深刻含蕴。‎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潼关【注】‎ 汪元量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注】这首诗为汪元量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送南宋被俘的末代皇帝到甘州出家后,返回大都路过潼关时所作。‎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关山月①‎ 李咸用 离离天际云,皎皎关山月。‎ 羌笛一声来,白尽征人发。‎ 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 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 何当胡无人,荷戈朝凤阙②。‎ ‎【注】①“关山月”是乐府旧题。②原为汉代宫阙名,这里借代皇宫,朝廷。‎ ‎1.“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四句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这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试简要分析。‎ ‎1.诗中刻画了一个“跛者”形象。战乱频繁,他从军多年,应征出塞时,正值年富力强,一天能够行进百里,而现在,人老腿残,尽管归心似箭,一个月也只能走一程的路。通过对比,表达出这位老兵归途的艰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标题及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诗歌的中心形象为“回军跛者”,透过这一人物,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身心上的伤害。结合具体诗句,即可筛选出答案要点。分析诗歌中的形象,需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理解,从标题到内容,再到注释,只要与形象相关的,都要考虑, 这样,才能对形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2.“常恐”“所愿”“不愿”三个词,细腻地表现了老兵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的强烈控诉,可谓字字血,声声泪,撼人心魄。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从表达技巧、情感、形象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该诗句为心理描写,“常恐”“所愿”“不愿”这些词语则是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只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 二 ‎1.(1)上句,描写了乌云蔽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抑郁的氛围。下句,描述诗人“勒马度关”的情景。(2)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客观景物和诗人的行为,为全诗定下悲凉的情感基调,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注重分析诗歌首联上下句描写的内容,本联上句描写了诗人过潼关时的环境特色,下句写了诗人骑马“度关”的心情和状态,两句诗合起来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悲凉的,而这种悲凉情感是笼罩全诗的。‎ ‎2.诗歌通过对乌云蔽日、诗人昏沉“度关”、路径无人、邮亭饮酒以及国事难为、不敢登台和塞外秋风、大漠鬼哭等的描写,刻画了一位无国可归、有家难奔的悲愤的诗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对全文的把握,主要扣住两个方面:一是诗歌描写的景物,一是诗歌描写的诗人的行为、状态等。诗歌的首联描写环境和诗人的情绪,颔联描写环境和诗人饮酒,颈联写诗人复国无望、有家难奔的悲凉,尾联描写大漠的荒凉等。据此可以把握诗人思念家国、心怀悲愤的形象特点。‎ 三 ‎1.诗人选取了“孤鸿”“悲风”“雪”“塞尘”“雕”“沙场”等边塞诗歌的典型意象。嘹唳的孤鸿、萧索的悲风营造了哀婉凄凉的氛围;“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则营造了雄浑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首先锁定“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这四句,分析用到的意象:“孤鸿”“悲风”“雪”“塞尘”“雕”“沙场”等,然后看这些意象构成的氛围:“孤鸿”“悲风”,着一“孤”“悲”字,渲染了哀伤凄凉的氛围;“雪”“塞尘”“雕”“沙场”,给人以空旷、苍凉、雄浑之感。‎ ‎2.前四句表达征夫漂泊在外、没有依靠而引发的思亲怀远之情;中间两句是因思乡和漂泊而生发的凄苦悲凉之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浑豪迈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表达的情感有变化,“关山月”“羌笛”意象本身就带有思乡的意味,所以前四句表达征夫常年漂泊在外的强烈思乡情。“孤鸿”“萧索悲风”表达征夫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情。“何当胡无人,荷戈朝凤阙”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2017年3月10日 边塞征戍类诗歌(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3月9日内容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颔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2.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从诗歌体裁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 )‎ A.小令 B.乐府 C.绝句 D.律诗 ‎2.从诗歌题材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 )‎ A.闺怨诗 B.咏史诗 C.咏物诗 D. 边塞诗 ‎3.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 一 ‎1.CE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C项,“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的表述理解错误,由尾联“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可看出诗人想表达的是他不愿为官,只愿过乡间农家生活的情感。E项,“比兴”手法的分析错误,诗歌并没有比喻,也没有使用“兴”的手法。‎ ‎2.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②心念国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题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及“岂不怀归官有程”表明作者心念国事,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此生只合田间老”可以看出诗人想表达的是希望终老田园的情感,但由诗人“被檄夜赴邓州幕府”以及“岂不怀归官有程”又可得出诗人还有心念国事、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考生依此要点答题即可。‎ 二 ‎1.C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游侠儿是指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不学”两句就是不要学习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 ‎2.一个“寒”字,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构成对比,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该字的含义,其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写的景象,指出该字的特点,最后赏析该字在营造意境、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第二问中的“幽并客”指“幽、并两个地方的豪侠”,“游侠儿”指“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 ‎,很显然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为盛唐诗人王昌龄,他的边塞诗很好地体现了盛唐精神,结合全诗可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所以这里的两类人代表了作者的两种态度,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 三 ‎1.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体裁辨析的能力。小令属于词,乐府诗应用乐府旧题,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由此可以判断这首诗应是绝句。‎ ‎2.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题材辨析的能力。通过“征人”“金河”“玉关”“马策”“刀环”“青冢”等内容,可知这首诗歌是边塞诗。‎ ‎3.①首句,怨岁岁年年频繁调动;②第二句,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第三句,怨气候酷寒;④末句,怨景色单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可以逐句分析其中的“怨”情。“岁岁金河复玉关”写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朝朝马策与刀环”写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中“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三春白雪归青冢”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万里黄河绕黑山”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 ‎ ‎ ‎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2017年3月11日 ‎ 周末培优综合训练 ‎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发宜兴 曾 几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②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曾几: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喜爱山水名胜。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游山玩水。②布袜青鞋:隐士的装束。③张公和善权为两处风景胜地。‎ 诗人陆游曾赞美曾几的诗“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平夷”,律令是指诗歌的格式和规律,工夫是指诗歌的语言成就。请结合陆游的评价对本诗的语言特色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览 镜 刘希夷 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 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 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 作者写了览镜的哪些感受?语言有怎样的特点?结合诗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 ‎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终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指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汾上惊秋①‎ ‎【唐】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注】①苏颋长期充任中枢要职,甚受唐玄宗器重。忽然被调离朝廷,出京入蜀,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到开元十三年才又被调回长安。本诗作于他外放期间。‎ 诗歌的标题是“汾上惊秋”,其中“惊”字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1.诗歌语言精于锤炼又平和自然: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观水观山”“听风听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垂垂”使用叠词,生动鲜活;“又”“只”“无”等精于炼字。全诗语言接近口语,像是与老友倾诉,又像是自嘲自语,读来亲切舒适又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诗歌的语言特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语言风格、用词特色、表达技巧等。从语言风格和用词特点上看,本诗中“老境垂垂”“又将家上”“客留”“归去”等词语体现了平和直白的口语化风格。从表达技巧上看,本诗使用了叠词“垂垂”,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观水观山”“听风听雨”等,有声有色,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沉迷于山中美景的情态,又写出了赋闲在家的无奈与怅惘。‎ ‎2.作者写了人生垂老的叹息,君王恩宠已尽的悲伤。语言朴实直白,又不乏形象生动。首联直接表现临照之悲;颔联以“白发”这一大众化的意象表达垂老之悲;颈联以“秋风”“明月”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尾联直抒胸臆,叹息不受君王宠信的悲伤。‎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注意情感表达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情感可以直接表达,也可以通过形象、景物、典故等间接表达。这首诗中,“临照不胜悲”“人生能几时”“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等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老去的悲叹,不得君王宠信的悲伤,语言朴实直白;而颈联中以“秋风”“明月”烘托自己对君恩的向往以及君恩已尽的悲伤,则是间接表达情感,语言生动形象。如此分析,稍加概括,便可得出答案。‎ ‎3.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被罢官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情绪。‎ ‎【解析】考生首先要理解词中最后两句的含意。结合注释可知,词的最后两句使用了司马相如傲世的典故,词中说,不是因为司马相如傲世,而是因为他多病又没有才能。在这里词人使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用司马相如的傲世来表达自己此时悲凉的心境,借以委婉表达词人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重用的无奈和愤怒之情。 ‎ ‎4.“惊”是“震惊”之意。猎猎北风翻卷着白云,一阵寒意袭来,于汾水之上的诗人惊觉秋天已经来临;本受器重,却突然被放任外省,由人生的辉煌突然到人生的失意,也让诗人深感震惊与失意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通过分析可知,“惊”字在本诗中有双重含义:一是发现自然之秋降临时的“震惊”;二是人生命运之秋降临时的“震惊”,这一点从注释中就可以看出。组织答案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 ‎ ‎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2017年3月12日 ‎ 周末培优综合测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B.颔联的“犹”字和“尚”字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 C.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D.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E.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 ‎2.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①‎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②,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①‎ 这首诗大约是李德裕在唐宣宗即位后被贬岭南时所作。李德裕为政敌所排挤,被贬为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东都洛阳,不久再贬潮州司马。②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火米:指赤谷米。‎ ‎1.颔联写诗人害怕担忧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有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联系诗歌背景谈谈诗人在尾联中写到“越鸟”的用意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别大名亲旧 许 衡 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怀先怯。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 黄卷内,消白日。青镜里,增华发。念岁寒交友,故山烟月。虚道人生归去好,谁知美事难双得。计从今、佳会几何时?长相忆。‎ ‎1.请简要赏析“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怀先怯”中的“怯”字。‎ ‎2.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下阕抒发的复杂情感。‎ 一 ‎1.A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理解错误,“兵”应理解为“战乱”。D项,“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分析不恰当。“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是议论而不是抒情。 ‎ ‎2.本诗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即使住在山中,也逃脱不了沉重的赋税。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考生不仅要准确界定描写方法,还要分析山中寡妇的形象特征。“麻苎衣衫鬓发焦”是肖像描写,“时挑”“旋斫”是行动描写,再结合“纳税”“征苗”“无计避征徭”等内容可以得出山中寡妇的形象特征是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 二 ‎1.颔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人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颔联写到毒雾、蛇草、沙虫,燕泥,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愁冲”“畏落”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道出了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首先要弄明白颔联的意思: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从艺术表现技巧来看,衬托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尾联是作者在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士,何况有情之人。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此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的能力。答好此题,要理解“越鸟”的含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说“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里的“越鸟”是说一种南来的鸟,总是把巢筑在树的南面枝头上,比喻远游人心怀故乡。了解了这一意象的含义,就不难理解诗人用“越鸟”来表达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了。‎ 三 ‎1.“怯”指胆怯、害怕。由前文的“孤”字可看出,词人害怕的是离别后自己孤独无依。这本是分别后的感受,词人却在分别前已经感受到了,表现了词人对大名亲旧的依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解答时要注重把握三个方面:词语的意思、使用的手法、体现的事物特征。“怯”意为“害怕”,结合前面的“孤”字分析可知,“害怕”的是孤独无依的处境,这本是分别之后的感受,可词人却在“未分袂”时已感受到了,表现了他对大名亲旧的依恋之情。 ‎ ‎2.下阕中,一、二句写词人每天读书,消磨时光,体现了词人的孤寂;三、四句写鬓生白发,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哀叹;五、六句中“交友”“故山”等词表现了词人对亲友和故乡的思念之情;七、八句写归隐生活美好,但“美事难双得”,表现了词人的无奈;而“佳会几何时”“长相忆”是对篇首的照应,表现了词人对相聚难再的悲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可以从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如下阕一、二句写词人每天读书的情景,体现其孤独、寂寞的心情;三、四句写词人鬓生白发,表现词人对韶光易逝的伤感。照此方法逐句分析,即能分析出下阕抒发的情感。‎ ‎ ‎ ‎ ‎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