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七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七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卷·B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邹鲁优良家风,远承虞舜以孝悌治家的风尚,有直接受到了泰伯、周文王、周公几代人培育的家风的熏陶,寓继承于发展之中,做到了根深叶茂。‎ 在这样一种文化大传统和家风小传统的背景下,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孔母、孟母就母教的典范。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而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收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 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 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子秉承师教,克己复礼。颜子知学、好学、乐学,不会因为生活贫困而失去学习的乐趣,连孔子都承认颜子好学超过自己。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也是颜子奠定的颜氏家风的三个支撑点。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撰写《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到明清时期就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曾子父子二人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曾子以孝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这说明曾子于孝道、《孝经》关系密切,是孔门孝道的主要传承者和发扬者。曾子重视修身,善于反省,以“吾三日省吾身”为其修身特点。曾子与父亲务农为生,一则流传甚久的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传说故事,说明曾家过的是晴耕雨读的生活。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耕读家风,或许就创造始于曾氏父子。‎ 孟母教子有方,留下了“三三钱择邻”“断机教子”等故事。孟子主张人的一生应该进“礼门”,走“义路”,居“仁宅”,培养浩然之气,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夫气概。这是孟子开创的孟氏家风的基本内涵。‎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风,可以称为圣人家风。但是,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于普通的家庭。孔子、孟子这样幼年时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成了圣人家风。‎ ‎(摘编自王钧林《邹鲁文化与圣人家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邹鲁文化是区域性文化,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土著东夷文化,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 B. 在其他家族的家风失传后,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在明清时期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C. 曾氏家风中重视孝道,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子称赞曾子传承和发扬孝道。‎ D. 孟子的母亲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教育孟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把邹鲁深厚文化作为立论的前提,阐述了圣人的家风,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B. 文章列举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故事,论证曾氏家风三大特征的互相传承和发展关系。‎ C. 文章在论述中引用经典语句,表明了重视文化内涵的立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呈“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开头提出总论点,中间几个分论点,结尾总括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邹鲁家风根深而叶茂,与其远承虞舜治家风尚,又直接受到了周文王等人的培育有关系。‎ B. 如果孔子、孟子没有得到典范的母教的熏陶感染,后来就可能难以形成孔孟二氏的家风。‎ C. 颜子、曾子的家庭情况有些相似,但与孔子、孟子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与孔孟不同的家风。‎ D. 孔子、孟子出自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这说明普通家庭或困难家庭更容易形成优良的家风。‎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在其他家族的家风失传后”于文无据。C强加因果关系。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的著述,不是孟母家教的内容。‎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 ‎“论证曾氏家风三大特征的互相传承和发展关系”错,文章列举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故事,是为了论证曾氏家风的耕读的特征,不是为了论证孝悌、修身、耕读的互相传承和发展关系。‎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这说明普通家庭或困难家庭更容易形成优良的家风”推理无依据。‎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黑陶冯 姚兴刚 熊孩子光知道败家,不知道过日子。娘拿一根木柴哆嗦着手敲打纪臣的头。‎ 窑口里的火正旺,映红了纪臣的脸膛,纪臣一句话不说,眼睛死死盯着窑口里的火。‎ 娘说,你爹活着的时候拧着你耳朵要你好好学,你死活不上心,现在你见谁家还用这些盆盆罐罐?你是不是嫌我死的晚了?一天到晚不挣钱瞎鼓捣。‎ 爹是远近闻名的黑陶冯,不过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 黑陶的技艺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到了爹这一辈,爹把黑陶做的黑中透亮,技艺已经炉火纯青,用石子一敲发出清脆的瓷音,爹也落了个黑陶冯的好名号。‎ 特别是单干以后,下地用瓦罐捎稀饭,家里用瓦罐腌咸菜鸡蛋,就算院子里摆一盆不值钱的野花,那也是黑陶冯烧制的花盆,家里如果没有一件黑陶冯烧制的陶器,那这家人的日子也肯定过的不像话。‎ 到了纪臣七八岁的时候,黑陶冯开始关起门偷偷传授技术。但纪臣不是个做学问的料,一天到晚就喜欢大街上疯跑,捉迷藏打群架,有好几次爹拧着纪臣的耳朵使用家法,纪臣老老实实服软,爹信以为真,一不注意,纪臣已经像猴子一样爬上窑顶,冲爹吐着舌头做个鬼脸,跳出院子跑了。爹跺着脚直骂败家玩意,气的上气不接下气。‎ 在黑陶冯最辉煌的时候,却不知道敛财,他说,庄稼人的日子紧巴,缺家什用,陶器虽然是黑的,但咱的心可不能黑。‎ 随着现代生活用品充斥市场,黑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到最后只剩下死了人摔的陶盆在用,黑陶冯的日子也开始清苦起来。‎ 尽管日子清苦,但技艺是祖辈传下来的,说什么也不能毁在自己手里。纪臣的不用心,是黑陶冯心里最大的疙瘩。‎ 受不了爹的叨叨,纪臣那年一气之下卷起铺盖进了城。爹跪在爷爷的坟前一声长叹,老泪纵横,最终把遗憾带进了坟墓里。‎ 娘说,是你个不成器的东西气死了你爹!娘一夜之间把窑扒了个干净。‎ 打爹死了,娘笑过一次,那是自己结婚的时候。‎ 娘对邻居说,没想到俺家纪臣小学上到三年级,还能从潍坊领回一个戴眼镜的姑娘,大了有出息了,烧窑这活他不学就不学吧,反正以后也没人再用那些盆盆罐罐,以后讨了媳妇知道挣钱过日子就中。‎ 日子舒坦了没几年。‎ 纪臣突然把工作辞了,在院子里重新建了窑,一天到晚鼓捣陶胚。老婆一气之下回了城,街坊邻居背后议论纪臣精神不正常,娘的心也堵得不透气。娘说,就算你烧出来现在也没人会用,顶多卖几个花盆也不够你孩子上学用,等你把家整散了,也把我气死了。‎ 纪臣说,爹以前是工匠,我要做大师,爹以前烧给人家用,我烧出来是让人观赏的。‎ 纪臣说,自打有了孩子,这几年整宿睡不好觉,我总得干出点事来,给孩子立个样子,也对得起爹的在天之灵,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毁在我手里。‎ 纪臣说,有一次无意参加一个工艺品展会,见人家的陶器远没有爹的水平高,却被奉为艺术,想起小时候爹对自己的良苦用心,现在恨不得把肠子掏出来扔了。‎ 娘用木棍敲打纪臣的头,做你的春秋大梦。纪臣一言不发,死死盯着窑口的火,那窜动的火苗,把自己的心烤的火热。‎ 出窑的那天,来了很多人围观,有看热闹的,也有来看本事的,还有县电台的记者,等着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臣跑到爹的坟前磕了几个响头,又冲着窑口磕了几个头。‎ 一件件黑中发亮的花瓶、兰花盆、砚台从窑口递出来的时候,围观的人都伸长了舌头。纪臣抚摸着作品,每一件都在上面刻上了“黑陶冯”。‎ 娘这次哭了,打爹死后,第一次见娘哭。‎ ‎(选自《小说月刊》2017.6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叙写娘敲打、数落纪臣,既表现出他的执着,也反映他的行为不被理解,同时巧妙设置悬 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小说巧妙地运用插叙手法,既自然地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又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体现了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 C. 自打爹死后,娘因儿子结婚而笑,因儿子成功烧制黑陶而哭。这一“哭”一“笑”,相反相成,均表现 了娘的喜悦和欣慰。‎ D. 作为一种生活用品,黑陶退出历史舞台有其必然性。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非物质文 化遗产,仍有存在的必要。‎ ‎5. 小说中主人公纪臣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他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6. 小说用“黑陶冯”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答案】4. B 5. ①顽皮任性。小时候疯跑打架,不用心学艺,后来又负气进城。②有理想有责任感。要做大师,干出点事来,给孩子立榜样。③执著坚毅。尽管母亲打骂、妻子回城、街坊邻居议论他精神不正常仍然干自己的。 ‎ ‎6. ①黑陶冯既是纪臣爹的名号,代表技艺高超;又是纪臣历经辛苦烧制出的黑陶作品题号,代表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②是故事的线索。纪臣负气进城、辞工建窑、遭遇娘打骂妻回城等事件都由之引起。③在黑陶冯最辉煌时不黑心敛财,在黑陶冯这一祖传技艺濒临失传时冲破阻力苦心挖掘,分别突出了父子二人的高尚品德,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④突出主题。既表达了对具有重义轻利美德的父亲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主人公坚毅执著地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精神的钦佩和赞扬。(答到三点给6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小说巧妙地运用插叙手法”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从娘对纪臣的教训开篇,“你爹活着的时候拧着你耳朵要你好好学,你死活不上心,现在你见谁家还用这些盆盆罐罐?你是不是嫌 我死的晚了?一天到晚不挣钱瞎鼓捣”,然后引发下文对“黑陶冯”的回忆,可见小说运用的是倒叙而非插叙。‎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小时候疯跑打架,不用心学艺,后来又负气进城”等情节中概括出其“顽皮任性”的性格特征。从“要做大师,干出点事来,给孩子立榜样”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理想有责任感”的性格特征。从“尽管母亲打骂、妻子回城、街坊邻居议论他精神不正常仍然干自己的”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执著坚毅”的性格特征。‎ 点睛:‎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标题艺术效果的赏析,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从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人物性格、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的主题等角度作答,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以上角度的把握,本题可以有如下的作答参考:黑陶冯既是纪臣爹的名号,代表技艺高超;又是纪臣历经辛苦烧制出的黑陶作品题号,代表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故事的线索。纪臣负气进城、辞工建窑、遭遇娘打骂妻回城等事件都由之引起;在黑陶冯最辉煌时不黑心敛财,在黑陶冯这一祖传技艺濒临失传时冲破阻力苦心挖掘,分别突出了父子二人的高尚品德,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主题。既表达了对具有重义轻利美德的父亲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主人公坚毅执著地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精神的钦佩和赞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湖北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武汉联合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报告显示,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从文化消费者市场角度看,2015年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方式。2016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人,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72.4%,其中手机端用户占85.6%。文化生产市场正在大规模向网络迁徙。2015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图书的增长速度高达63.9%;国内网剧真正进入“超级元年”,网络自制剧呈爆发式增长,国内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网剧近20部;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依然在增加,调查显示微信阅读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电子阅读方式,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选择用微信来吸收文化知识。‎ ‎(摘编自雷宇、唐婉婷《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 材料二 ‎2008-2016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调查 ‎(摘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701亿,较2015年的624亿同比增长12、30%,延续了2015年的增长势头。“纸质书阅读率的回暖,实际上跟近来国内倡导走进书店、阅读实体书的理念有一定关系。”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指出,长久以来,一些读者对“数字阅读”以及“纸质书阅读”的认识可能有一点误区,“二者不是相对立的、冲突的。恰恰相反,根据我们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是增长了的”。‎ 数字阅读既有优势也有弊端,而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一般都是深度阅读,其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等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家也都能认识得到,“数字阅读与纸质书阅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此消彼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倡导阅读纸质书,绝不只是因为情怀。‎ ‎(摘编自上官云《数字阅读率攀升的当下,纸质书回暖只是因为情怀吗?》)‎ 材料四 ‎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书为465本,高于电子书,51.6%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数据印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这当然令人欣慰。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朋友圈中也常有人晒自己正在阅读的书。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书市、读书会、朗诵活动等,更是成为常态景观。这也表明,阅读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价值的诉求。纸质书一直都在那里,阅读数据可能有波动,但它一直都很暖。‎ 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不仅书籍本身从装帧到排版、插图等都带给人愉悦感,而且阅读活动本身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着内在默契,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不要以为这样的体验无足轻重,也不要以为这可以被随意置换,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 ‎(摘编自胡印斌《纸质书一直都很“暖”》)‎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二显示,2008年至2016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八年呈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至2013年上升幅度最大,2008年至2009年则几乎未上升。‎ B. 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未来世界里,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阅读,其中微信阅读将会成为最受公众欢迎的阅读方式。‎ C. 数字阅读和纸质书阅读各有利弊,二者间会存有较量,读者也会择其一种或两种阅读;对纸质书阅读回暖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乐观 D. 纸质书阅读回暖会带来电子书阅读人数的上升,电子书阅读人数增加也会带来纸质书阅读人数的增加,这二者是共赢共损的关系。‎ E. 以上四则材料都用列举数据的方法来说明纸质书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三呈现出了纸质书阅读回暖的现象。‎ ‎9. 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 ‎【答案】7. B 8. AC ‎ ‎9. ①纸质书阅读有仪式感,带给人愉悦感。②纸质书阅读是精神体验,是一种文化基因,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③受倡导阅读实体书理念的影响。④纸质书阅读多是深度阅读,能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以及图文转换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 选项从材料二图中曲线看似交叉的地方可以发现,二者并非一定 要达到平衡相等后才出现超过的现象,因为曲线是几年的总体统计,不是均衡发展的。另外,从材料二图中可看出最后数字阅读开始高于纸质阅读,而非低于。‎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说法绝对,未来“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阅读”过于绝对;D项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三,“相辅相成”只是“应该”这样,一种推测,不能表明二者具有“共赢共损”的关系;E项以偏概全,材料一只说明了“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材料三 只说明了“纸质书阅读的发展情况”。‎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找出原因:纸质书阅读有仪式感,带给人愉悦感;纸质书阅读是精神体验,是一种文化基因,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受倡导阅读实体书理念的影响。④纸质书阅读多是深度阅读,能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 文言文阅读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宴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赚啉,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官。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B.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C.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D.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经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统称,与文末的六艺同义,而文中的五经是六经中少了《乐经》。‎ B. 三老五更,三老,乡官之名。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汉初乡、县也有三老,由年在五十岁以上者担任。五更,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 C. 选士大射,相传周代有选士的制度;大射,古射礼之一,诸侯将有祭祀之事,与群臣射,屡中者方能参与祭祀。‎ D. 纵横家,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战国时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代、管仲,苏秦,张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 B. 法家的长处在于奖赏有信用,处罚必施行,而舍去仁爱,专用刑法,则是刻薄之人对他的扭曲。‎ C. 墨家的长处在于注重节俭,主张兼爱崇尚贤人,不相信命运,崇尚同心同德。而眼光浅短的人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 D. 孔子认为,使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独当一面、应对进退的能力,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2)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答案】10. A 11. D 12. D ‎ ‎13. (1)然后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 ‎(2)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者”“穷”“以”“虽”“亦”。‎ ‎11. 试题分析: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D管仲为春秋时法家代表人物。‎ ‎12.‎ ‎ 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错。‎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要”要点、“清虚”清静无为、“南面”面朝南引申为国君。(2)“使”出使、“专对”应对、“多”很多、“奚以为”又有何。‎ 参考译文:‎ 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如果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 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博取尊宠。后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这就是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的祸患啊。‎ 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 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的人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亲厚的人。‎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年老更事致仕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却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称赞蘧伯玉的使者说:“使者呀!好使者呀!”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事情的利害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恶的人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 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繁杂但是目标一致。”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虑,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的主要归趋,发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地方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各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得好吗?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各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桐庐李明府官舍 崔峒 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 流水声中视公事①,寒山影里见人家。‎ 观风竞美新为政,计日②还知旧触邪③。‎ 可惜陶潜无限酒,不逢篱菊正开花。‎ ‎【注】①此句暗用宓子贱“弹鸣琴,不下堂而单父(地名)治”的典故。②计日:典出《后汉书·羊陟传》,意为计日受俸,指为官清廉。③触邪:弹击奸邪。‎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三句中“流水声”语意丰富,既指水声,也指鸣琴声。‎ B. 第四句“见”字显示悠然的心境,“影”字尤具缥缈的韵致。‎ C. 颈联对仗工整,语言质朴,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 D. 尾联写诗人感慨自己没有陶潜的好酒量,遗憾篱菊未开,无法畅饮。‎ E. 在李明府治下,由于懒于政务,导致境内奸邪众多,百姓多有怨言。‎ ‎15. 首联是怎样刻画李明府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AB 15. ①侧面烘托,“讼堂寂寂”“门前晓鸦”,写出讼堂空闲寂静的环境,侧面烘托出李明府是位治理有方的县令。②用典,”五柳”即五柳先生,诗人以陶治比李明府表现李明府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高洁品行。‎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错,“竞美”“触邪”直白表达对李明府的称颂。D项,“诗人感慨自己没有陶潜的好酒量”错,这里承接首联,以“陶潜”比李明府。E项,在李明府治下,桐庐境内政清讼简,安宁和谐,众人竞相赞美。‎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曾对“学”与“思”的关系作过辨正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以比喻感慨人生短暂、生命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 (1). (1)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2)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罔”“殆”“‎ 蜉蝣”“沧海一粟”“颁白”。‎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了拓展知识面,她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甚至宗教、建筑等门类书籍,不一而足,赢得了战友的称赞。‎ ‎②郑渊洁在《童话大王》中运用海阔天空的想像力,创造出一个个瑰丽奇幻的童话世界。他的作品一直广受读者的喜爱。‎ ‎③有些摔伤的路人为了一己私利,起了讹诈他人的坏心,因而大多数人见到这种情况,为了避免麻烦往往选择作壁上观。‎ ‎④日前,来自东方公司各个岗位的100位新人,在蓝天、白云、飞机的见证下义结金兰,共同许下了爱情的哲言。‎ ‎⑤虽已立秋,但气温依然“高烧不退”,开封各地的菊花已经盛开,这些黄菊、白菊和墨菊让人惊艳,就是用国色天香来形容也不为过。‎ ‎⑥替身武打演员真是辛苦,几个高难动作后,脸就被打得半青半黄的,但还是敬业地代替影片中的原演员完成各种惊险动作。‎ A. ①④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符合语境。②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无拘无束。此处运用准确 。③“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 帮助。使用正确。④义结金兰:高兴地成为结拜兄弟姐妹。应改为“喜结伉俪”。⑤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使用对象错误。⑥“半青半黄”指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望文生义。故选D。‎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中国,慈善往往被赋予道德的光环,但把慈善提到过高的道德水平,不是慈善文化的先进和成热,而是幼稚和落后。以平常心看慈善,是重建中国慈善文化需要确立的心态。‎ B. 政府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一系列“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C. 河南省气象台昨日16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从昨日晚上开始,全省有6到7级的阵风,降温最大幅度为10℃。‎ D. 中央电视台各部门通力配合,携起手来联袂打造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优秀节目。这些节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幼稚”与“落后”应互换位置,这样才能与前面的“先进和成熟”照应;C 项,不合逻 辑。“昨日晚上”应改为“当日晚上”。D 项 ,语意重复,“携起手来”与“联袂”重复,保留其一。‎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明天是我十八岁华诞,我准备明晚邀请几位好友聚聚,到时请你一定屈驾光临。‎ B. 当一位导游刚讲解完一处景点时,一位没听清的游客要求导游再讲一遍,这位导游说:“我刚讲解完,为了不影响其他游客,让你身边的朋友告诉你好了。”‎ C. 刘校长能在百忙之中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不胜感激。‎ D. 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将足下简历、联系方式邮递至本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得体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身份地位、逻辑顺序、场景环境等得体的运用。同时要注意将语词放在文句中仔细理解和揣摩。A“华诞”错;B态度生硬;D“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的道德教育以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____①。回归现实生活才是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_____②,人们才能感受到道德教育的丰富多彩。当然,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并不是一味地服从于现实生活,③_____,这种引导是积极向上的引|导,是对幸福生活的追寻。‎ ‎【答案】 (1). ①因而难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而难以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 (2). ②只有回归现实生活 (3). ③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引导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知应该填写“因而难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之类的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前文的“回归现实生活才是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和后文的“人们才能”可知应该填写“只有回归现实生活”;第③空根据前文“现实生活”和后文的“这种引导”,可知应该填写“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引导”。‎ ‎21. 下面文段的结论存在问题,请具体说明,然后写出正确的结论。‎ 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护机能,它防御“外敌”的入侵,有“人体卫士”的美称。有些人通过较多地食用蜂王浆、羊骨髓、大枣、香菇等食品,有效地增加了血液中白细胞的含量。因此,那些不爱吃这些食品的人,血液中的白细胞会越来越少,身体免疫力也越来越差。‎ 存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存在问题:“因此”前后的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结论过于绝对。不爱吃蜂王浆等食品的人,血液中的白细胞不一定会越来越少,身体免疫力不一定也越来越差。 (2). 正确结论——因此,血液中白细胞少的人应该多食用蜂王浆等食品。‎ ‎22.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吕氏春秋》记载了孔子和他两个弟子子路和子贡的一段故事。子路救了一位溺水者,被救者送给子路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了。孔子对“子路拯溺得牛”事件如是评论:鲁国人从此将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 无独有偶,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因为替一位奴隶赎身,得到政府奖励,他却拒绝了,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孔子却这样评说:鲁国将不再有人愿做这种替人赎身的好事了。‎ 此后,关于人性和道德,中国始有:“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之名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你赞同孔子的做法吗?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让见义勇为者得到更多的尊重2‎ 据《广州日报》载:10月20日,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广州将对见义勇为人员加强奖励和保护,大幅提高奖金并帮助解决就医、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据悉,相关文件正在征求意见中,拟将见义勇为牺牲人员遗属抚恤金提高到50万元。‎ 对于重奖见义勇为者,我们先来温习一则故事。《吕氏春秋》记载了孔子和他两个弟子子路和子贡的一段故事。子路救了一位溺水者,被救者送给子路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了。孔子对“子路拯溺得牛”事件如是评论:鲁国人从此将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无独有偶,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因为替一位奴隶赎身,得到政府奖励,他却拒绝了,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孔子却这样评说:鲁国将不再有人愿做这种替人赎身的好事了。“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物质性的奖励与接受其实很有意义,也就是说应让见义勇为者有所收获,起码不能让人们因见义勇为而失去太多本属于自身的利,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投身于义。广州市对待见义勇为者的态度无疑树起了一根标杆,加大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和保护,具有多重意义,值得各地学习。‎ 重奖首先是对见义勇为者的充分肯定。现实生活中,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这些事或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或影响到单位、国家的利益,在这样的时候,有人能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扶危救困,这种行为充满大义,充满正气,这种人值得充分肯定。‎ 重奖同时是对良好社会风气的极力倡导。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越高,见义而勇为者越多,而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有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高尚的行为需要高尚的思想境界,而高尚的思想境界需要逐步培养。对见义勇为人员加强奖励和保护,大幅提高奖金并帮助解决就医、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有助于培养人们扶危济困的意识,有助于激励人们主动参与到扶危济困的行动中。‎ 重奖是在为见义勇为者解除后顾之忧。小悦悦被车碾,18路人视而不见的事令人心痛之余也提醒人们:必须为见义勇为者解除后顾之忧,包括被诬陷之忧,自身安全之忧以及后事之忧,当“义”与“忧”相搏时,要让人们能忘忧而趋义,无患而取义,如此,才是更现实的态度,也才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方能不断有见义勇为者。‎ 当然,对见义勇为者的尊重光有措施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落实,各项奖励措施都要不折不扣地兑现方能让见义勇为者真正得到应有的尊重。奖励既要重精神层面的,也要重物质层面的,物质上的奖励会有力地促进精神的升华。当见义勇为真正成为人们仰慕的行为时,善良、高尚也会自然地成为人们的追求,人间会变得更有人情味,世界将会充满更多的希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类作文,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材料的理解,深刻挖掘寓言寓意的角度,根据理解可以有如下的立意角度参考:‎ 赞同:对于善举给予物质的奖励和接受奖励是一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激励机制; 子贡拒绝奖励,无形中抬高了道德标准,而过分地抬高道德标准,使一般人达不到,不利于倡导更多的人踊跃做好事,反而会毁掉社会正义。 ‎ 反对:孔子支持子路受重礼,这就对人类“自私、贪婪”的本性起到怂恿的作用;而对子贡赎人而不取钱的行为大加鞭达,是对人类“利他” 行为的遏制,也是对人性的遏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自私的人明目张胆的自私,而道德高尚的人反而不能抬头。社会风气由此变坏。做好事要报酬,好人便打了折扣.‎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历史地客观地分析:故事中的子路和子贡分别为人民和国家做好事,人民和国家对于他们的善举给予了回报,对他们个人而言无论是否接受这样的回报都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做了好事而不求回报显得品德高尚;子贡赎奴隶不要钱,也并没有堵塞别人行善之路. 一切为着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付出而不图回报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赞赏。‎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