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东营一中 2017 级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三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 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 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 绝,可能在接下来的 100 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 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 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 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 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 可能引致的风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 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 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 (摘编自叶怡萱《霍金:人工智能 100 年内取代人类》) 材料二: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 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 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 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 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 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 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 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 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 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 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的出现,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 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 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 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 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转型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 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 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 忧。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任何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 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 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 人类的长期東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 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 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材料三: 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 震恐效应。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存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 在于人们担心人类智能不如人工智能时会超出人的控制,无法再驾驭和支配人工智能。这里 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了人类智能,就像目 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像识别能力上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 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 越了人的体力,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 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 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 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 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 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 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 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 (摘编自肖峰《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霍金和埃隆·马斯克认为应该严加控制人工智能的 发展。 B. 智能机器能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类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 意义。 C. 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 的梦想。 D. 材料三认为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对待人工体能技术一样理性和冷静,与材料二的观 点一致。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克思和恩斯特·卡普的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 投影。 B. 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 面发展。 C. 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需工作,共享社 会财富。 D. 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在具体的研究和使用中人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工智能受 制于人。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于是通过创造工具来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控制能 力。” B.“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凝聚和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威胁 人类。” C.“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按照社 会必要劳动来分配劳动成果。” D.“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挑战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还不如说解放了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 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 5.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 【答案】1. B 2. C 3. D 4.(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2)①使用“既然”“再有”“但 是”等衔接语,使结构浑然一体;②使用“一部分人”“从长期来看”“可能”等限定语, 使论证语言严密。 5.①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应对失业或转型问题;②人类未来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 存在的价值和意义;③以人类对人工体能的态度类比,人类对人工智能会日趋理性和冷静; ④人和智能机器新的分工,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避免失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 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国外媒体报道,人类 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注 意“可能”二字; C项,“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错。霍金认为人类应当对人工智能发展加以控制, 但是材料二得到的观点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 展的机会”。 D项,“材料三认为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对待人工体能技术一样理性和冷静”错。人们 对待人工体能技术也不都是冷静的,原文有“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 应”;同样,对待人工智能更加恐慌,原文有“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存在 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人类智能不如人工智能时会超出人的控制,无法再 驾驭和支配人工智能”。 故选 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C项,“会让人类无需工作,共享社会财富”错,材料二说“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 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注意是“有可能”; 另外材料三说“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 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可见并不是“无需工作”,而是从事更高级的工作,比如控制人工 智能。 故选 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 材料二的观点可以通过这些句子来分析,比如“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 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 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可见材料二是 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是有益的,它可以让人类摆脱劳动束缚,更加自由。 A项,说的人类通过制造工具来控制自然,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B项,只是说人工智能不会威胁人类,没有说它的正面作用,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C项,说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D项,说明了人工智能能够让人类摆脱劳动束缚,更加自由,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符合题干 要求。 故选 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段结构,鉴赏论证层次及其严密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将文段划 分段落层次,可以抓住一些表现层次转换的词语来划分;论证的严密性要借助词语来实现, 可以举出相应的例子。 材料二共分为五段。第一段,结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可知这是提出 问题。第二段抓住总领句“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 和总结句“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可 知,这是从技术层面分析人工智能与过去的技术没有本质区别,人类不必惊慌;第三段抓住 “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智能机器的出现, 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可知,这是在分析人们为 什么对人工智能恐慌;第四段抓住“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 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 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可知,这是从另一个 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冲击,分析人们恐慌的原因。以上二至四段是分析问题。第五段 抓住“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不 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 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知,这是分析为什么人们不必恐慌害怕,得出人工智 能对人类有益的结论。这是解决问题。 体现严密性还可以从词语使用上看,比如使用“既然”“再有”“但是”等衔接语,使结构 浑然一体;使用“一部分人”“从长期来看”“可能”等限定语,使论证语言严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结合材 料二和材料三,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 结合材料二“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 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转型并非易事”可概括出“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应对失业 或转型问题”;结合材料二“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 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概括出“人类未来可 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结合材料三“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 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 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可概括出“以人类对人工体 能的态度类比,人类对人工智能会日趋理性和冷静”;结合材料三“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 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 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 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可概括出“人和智能机器新的分工,让人工 智能受制于人,避免失控”。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 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 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 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 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 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 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 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 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 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 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 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 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 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 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 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 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 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 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 过世的某位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 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 年 4 月 4 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 子家庭。1923 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 年 8 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 同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 年 4 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 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 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 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 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 1928 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 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 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 1952 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 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 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 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 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 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 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 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文章有删改) 6.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 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 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 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 C. “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虽位高权重却 大公无私。 D. “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作 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7.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 畏”的含意,为下文做铺垫。 B. 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 灵震撼。 C. “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 志魂归故里。 D. 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 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8.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 9.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答案】6. D 7. C 8.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 更加真实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 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9.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 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 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 精神洗礼,30 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 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 命,而是必须”,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 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 故选 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 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 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C项,“魂归故里”错,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岗”。 故选 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某个段落或内容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概括出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从结构、 手法、主题等角度分析其作用。题目是,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 写有何用意?请简述。 首先看曾志与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 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 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 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正体现除出了 井冈山竹子的精神。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 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再看效果。比起光写竹子,曾志属于具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 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 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题目是,“井冈山,唯有敬畏 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关键词是理解“敬畏”和“心安”。 先找“敬畏”的原因。在作者眼里,“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 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子是‘节’与‘洁’的象 征”,可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 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除了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 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士,“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 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 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 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 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可见这些革命者具有多么崇高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令 作者敬畏的又一个原因。 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 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井 冈山翠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 想”。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 安。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6 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好学,明经..,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 复为州从事。大司马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 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岁余,宣坐免。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 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 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丁、傅子弟并进,董 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上以宣名儒。优容之。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 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 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拜宣为司隶。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 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 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博 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朝日,遮丞 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宣既被刑,乃徙之 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篡国 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时,名捕陇西 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 (《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 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B.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 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C.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 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 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汉朝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 B. 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者。汉朝选拔人才的科目,常合为一科,也指被推选者。 C. 三公,文中指西汉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的合称。 D. 田牧,指打猎与放牧,又指农业和牧业,后泛指从事农牧生产,在文中即是此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功曹,并被大司马和 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 B. 鲍宣数次上书论政,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 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C. 鲍宣不惧权势,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 宰相属吏逮捕,并没收其车马。 D. 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后以牵连陇西辛兴一案为由 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13. 下列对文中相关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 译文:……大司马傅喜一开始就坚持正义,不按傅太后的指示做,于是都被免官。 B. 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 译文:鲍宣坐在门口,闭门不让使者进入,没有人臣之礼、大不敬、不守道义,被捕交付廷 尉狱。 C. 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 译文:鲍宣被判刑后,便举家迁徙到上党。他认为上党地区适于农耕和放牧,又少才智出众 的人,容易为首称雄,于是就把家安在上党的长子县。 D. 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 译文:当时的名捕是陇西人辛兴,辛兴与鲍宣女婿许绀路过鲍宣家,吃了一顿饭就离开了, 鲍宣不知实情,受牵连被捕下狱。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 (2)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15. 文中“王咸举幡太学下,太学生遮丞相车”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D 14. (1)王莽擅权专政,暗地里有阴谋篡夺帝位之心,于是他暗示各州郡罗织罪名,追查诛杀 豪杰之士。 (2)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 门不让他进入。 15.①表现了丞相的不得人心,间接表现鲍宣在士林中官声好、声望高;②侧面表现鲍宣不惧 权贵的正直操守;③从情节来看,直接促使皇帝减轻了对鲍宣的处罚,保全了鲍宣的性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 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子的翻译是:正在这时,郡国发生了地震,民间谣言四起,纷纷占卜求签。第二年正月初 一发生日蚀,皇上于是征召孔光,罢免了孙宠、息夫躬,又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行 筹”是“民”的谓语,与前文不能断开,排除 A;“明年”与“正月”属定中修饰关系,中间 不能断开,“明年正月朔日”是“蚀”的具体时间,要连在一起,且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排除 D;“息夫躬” 是“免”的并列宾语,与前句联系紧密,不能断开,“罢侍中诸曹黄门 郎数十人”句意完整,要单独成句,在“罢”前断句,排除 C。 故选 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错误,“明经”,文中意为“精通经义”。 故选 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 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 识。 B项,“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错误,据原文“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宣复上书上 感大异,纳宣言”等可知,他并没有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 故选 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 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D项,“路过鲍宣家”错误,“过”,是“拜访”之意。此处应该翻译为:辛兴与鲍宣女婿许 绀一起到鲍宣家拜访。 故选 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 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秉,把持;掌管;阴,暗地里;风,暗示;案, 查办。(2)下,交付;从事,随从官吏;内,让……进入。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重要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的作用先要找到某一情节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再从 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 原文情节是“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 生会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意思是,(鲍宣)被捕 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人王咸举着一扦旗帜到太学门前。说:“想救鲍司隶的人请集中在 此旗帜下。”太学生聚集了一千余人。到了上朝之日,他们拦住丞相孔光说明情况,丞相的 车马不能前行,又守候在宫阙门前,上书皇帝。内容上,这一情节主要通过写王咸等人拦丞 相车,为鲍宣鸣不平之事,正面表现丞相的不得民心,从侧面也表现了他在士林中很有威望, 很受大家尊重,也侧面表现了他不惧权贵的操守为人所知;情节结构上,正是诸生的积极营 救,让皇帝减轻了对鲍宣的处罚,后面“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就是他们积极营救的结果, 保全了鲍宣性命。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 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 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 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勤奋好学,精通经义,后做都尉太守功曹,推荐孝廉时做了 郎官,因病离职,又做州从事。大司马王商征召鲍宣,推荐做议郎,后来又因病离开。哀帝 初年,大司空何武任命鲍宣为西曹掾,很敬重他,又推荐鲍宣做谏议大夫,调任豫州牧。一 年多后,鲍宣因犯错误被免官。回家数月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鲍宣每次在位为官之时, 常常上书进谏,据理力争,他的言辞质朴,却朴实而切中时弊。当时汉哀帝祖母傅太后想和 成帝的母亲同称尊号,并为其亲属封官授予爵位。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 喜一开始就坚持正义,违背了傅太后的旨意,于是都被免官。丁、傅子弟一齐加官晋爵,董 贤因受宠而显贵,鲍宣以谏议大夫的身份继孔光、师丹、何武、傅喜等人之后,上书进谏阻 止此事。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正在这时,郡国发 生了地震,民间谣言四起,纷纷占卜求签。第二年正月初一发生日蚀,皇上于是征召孔光, 罢免了孙宠、息夫躬,又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鲍宣又上书言政,皇上对鲍宣的言论 大感惊异,于是采纳了鲍宣的谏言,起用何武、彭宣,十天半月间就重新复任他们为三公, 拜鲍宣为司隶。这时,汉哀帝改司隶校尉为司隶,官位级别相当于司直。丞相孔光负责四时 巡视园陵,其属官仗恃有皇帝的敕令而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鲍宣外出正好遇见, 鲍宣就让属吏扣留了丞相掾吏,并没收其车马,羞辱丞相。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 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门不让其入内。鲍宣因此犯了拒绝 接纳使者、没有人臣之礼、大不敬、不守道义等罪过,被捕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人王咸 举着一扦旗帜到太学门前。说:“想救鲍司隶的人请集中在此旗帜下。”太学生聚集了一千 余人。到了上朝之日,他们拦住丞相孔光说明情况,丞相的车马不能前行,又守候在宫阙门 前,上书皇帝。皇上于是将鲍宣的死罪递减一等,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鲍宣被判刑后, 便举家迁徙到上党。他认为上党地区适于农耕和放牧,又少才智出众的人,容易为首称雄, 于是就把家安在上党的长子县。汉平帝即位后,王莽擅权专政,暗地里有阴谋篡夺帝位之心, 于是他暗示各州郡罗织罪名,陷害诛杀豪杰之士,乃至于对汉朝忠诚正直不依附自己的大臣, 如鲍宣与何武等人都要被处死。当时指名通缉陇西人辛兴,辛兴与鲍宣女婿许绀一起到鲍宣 家拜访,吃一顿饭就离开了,鲍宣不知实情,受牵连被捕下狱,(在狱中)自杀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博浪沙① 【元】陈孚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②后,犹有人间铁未销? 督亢陂 【清】赵俞 提剑荆轲勇绝伦,浪将七尺殉强秦。 燕仇未报韩仇复,状貌原来似妇人。 【注】博浪沙:位于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公元前 218 年,秦始皇(即诗中“祖龙”)东 巡时曾在此遇刺,因铁椎“误中副车”而侥幸逃脱。②十二金人:秦始皇所铸十二大铜人像, 《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牧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 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16. 就题材而言,以上两首都属于______;内容上,二诗都写到了历史人物______。 17. 陈诗称赞“一击车中”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诗人赵俞支持这种做法吗?请结合《督亢 陂》诗略作分析。 【答案】16. (1). 咏史诗(写“怀古诗”亦可) (2). 张良 17. 第一问:陈诗认为,张良敢于起身反抗暴秦,勇气可嘉,并且在博浪沙狙袭始皇意义重大, 某种程度上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 第二问:不支持。陈诗通过“勇绝伦”的荆轲与“似妇人”的张良一死一生、一败一成的对 比,意在表明成大事不能靠匹夫之勇,须有大智慧、大谋略才行。对于“一击车中”这种冒 险做法,诗人显然是不认同的。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采用填空 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第一空是考查诗歌的题材,题干问的是“就题材而言”,以上两首都属 于什么。考生要明确“题材”的意思,所谓“题材”是针对诗歌的内容而言,从诗歌的标题 来看,“博浪沙”“督亢陂”都是地名,以地名为题,且诗歌内容涉及古人、古事,应为咏 史诗或怀古诗。第二空是问两首诗歌都写到了历史上的哪个人物,这就需要借助注释、典故 来分析,如第一首诗歌的注释“公元前 218 年,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遇刺,因铁椎‘误中副 车’而侥幸逃脱”,刺杀秦始皇的是张良和他雇的大力士;第二首诗歌中,由“状貌原来似 妇人”可以联系《留侯论》中句子“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由此可知,这首诗歌也是写张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陈诗称赞‘一击车中’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诗人赵俞支持这种做法 吗?请结合《督亢陂》诗略作分析”,然后到陈诗中找到称赞的原因,再分析赵诗。陈诗中 说“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由“胆气豪”可知,“一击车中”展现了张良反 秦的勇气,由“惊摇”可知,这“一击车中”的意义,即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再看赵诗, “提剑荆轲勇绝伦,浪将七尺殉强秦”,这是写荆轲刺秦,“绝伦”是对荆轲勇气的肯定, 而“浪将七尺”“殉”“燕仇未报”则暗露对这种做法的不认可,“……韩仇复,状貌原来 似妇人”是说张良,似妇人的张良“韩仇复”靠的是智慧,而不是莽夫之勇,由此可知,赵 诗不支持这种“一击车中”的冒险行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7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对此评曰:“非此荑之为美, 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2)在《游褒禅山记》中,“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则说 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3)《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说,“吾欲汝曹闻人过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是告诫自己的侄子马严、马敦不要妄议别人的长短。 【答案】(1)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2)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之 (3) 如闻父母之名 耳可得闻 口不可得言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匪、贻、怠、幽暗昏惑。 三、语言文字运用(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可知 Macau 不是我真姓”,当心底不自觉地吟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正站在澳门艺 术博物馆中一幅题为《绝响》的美术作品前。这是一幅用麻布、麻绳、宣纸、墨等混合材料 创作而成的作品。数条沾着大片墨汁的白色不规则残破麻布,被捆缚在宣纸包裹着的圆形板 上。粗旧的麻绳,制止着被缚麻布的反抗张力。绷紧的麻布有着无比的愤怒,但它已无法挣 扎,哪怕再稍稍用一点力气,便会撕毁自身,让圆形木板失去支撑而碎裂。仿佛,它们就是 在隐喻澳门伤痕累累却仍在奋争的昨天。四百年的挣扎,四百年的孤独,四百年的思念! 左下角,简笔水墨勾勒出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在巨大的木板中同样显得弱小无助 的渔人,他们就像海中的浪花和沙滩上的细沙,在深渊的最低处随波逐流。但即使是一粒沙, 他们也有自己的母亲!只是在滔滔的洪浪之中,在强大的外力面前,他们能做的,唯有对母亲 绵绵不绝的思念。 19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排比、拟人、比喻 B. 排比、比喻、夸张 C. 对偶、拟人、排比 D. 比喻、借代、排比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下角,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弱小无助的渔人”,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9. A 20.①“简笔水墨勾勒”照应美术作品这一说法,点明了画境;②“在巨大 的木板中”突显了渔人的渺小,契合作者在这幅美术作品前的观感。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 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 “绷紧的麻布有着无比的愤怒,但它已无法挣扎”运用了拟人修辞,“他们就像海中的浪花 和沙滩上的细沙”运用了比喻修辞,“四百年的挣扎,四百年的孤独,四百年的思念”运用 了排比修辞。 故选 A。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 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解答本题,首先分析语境,找到改句与原句的区别点,再分析表达效果。根据语境可知,本 段文字描述的是作者对一幅题为《绝响》的美术作品的观感,句子中“一只孤独无依的小 舟”“一个弱小无助的渔人”都有其象征意义。改句与原句区别有两处,原句“简笔水墨勾 勒”是对绘画笔法的准确描述,“在巨大的木板中”与“一个弱小无助的渔人”有形象上的 对比衬托,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而改句的表述过于直白、平实,不如原句表达形象。故原文 表达效果更好。 21.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一些地区挂上了防疫宣传标语横幅,以醒 目的形式呼吁居民们做好防疫工作。但由于部分工作人员语文水平不高,个别标语存在用语 俚俗、夸张过度、侮辱人格等不得体的现象,请根据以下标语悬挂的场合,做出修改或创作 新标语。 (1)某村村口标语: “今年上门,明年上坟” 修改或原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小区院内标语:“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杀人” 修改或原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疫情紧张,谢绝拜访 (2).②聚餐提高传染风险,拜年加剧疫情蔓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 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分析本题,是防疫宣传标语,场合是“某村村口”“某小区院内”,面对的对象是居民,表 达目的是“呼吁居民们做好防疫工作”。根据此语境,“今年上门,明年上坟”夸张过度, “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杀人”中“找死”用语俚俗,“拜年就是杀人”夸张过度、侮辱 人格。修改时要注意表达目的、对象、场合的需要,做到通俗易懂,表达得体,有一定警示 作用。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 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 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 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 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40 个 字。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 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 “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 理”,到“神舟飞船”“粤港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 70 年辉煌历程 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 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 中国兴旺发达的磅礴力量。 【答案】答案示例:年度流行语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变化的是国家发展,不变的是人们 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 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 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 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此段文字共六个句子,中心话题是“年度流行语”。第一句是对“年度流行语”的内涵的简 单概括;第二句是说“年度流行语”的意义——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第三、四句是以科 技为例对第二句进行说明;第五句说“年度流行语”持续更新的的原因——时代在变化、国 家在发展;第六句是说“年度流行语”的不变——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追求始终不变。 据此概括出主要信息:年度流行语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变化的是国家发展,不变的是人 们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近年,电影《一代宗师》展现了中国功夫片浓浓的艺术气息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获得 国内外一致好评;电视剧《延禧攻略》凸显宁静的“延禧莫兰迪”之美,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 红遍大江南北。 ②2015 年戛纳电影节,某女星身着东北红绿大花裙,给人强烈的眼球冲撞,惹得国人纷 纷吐槽;金鸡百花奖作为中国大陆最权威的电影奖项,却每年用着毫无设计感的海报,给人廉 价和粗糙的感觉。 ③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エ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 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 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谈我的审美观”座谈会上发言,分享你的审美观。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身份,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以欣赏之眼看别人的美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以欣赏之眼看别人的“美””,以此来谈谈我的审美观。 舒婷说:“心境、心态的差异,犹如不同程度的光,折射在山水上,衍出千变万化的景 观来。”看山水如此,看人亦如此,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光芒,不仅会让自己怀抱一颗 宽容淡泊的心,也会让自己在欣赏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的“美”不是毫无原则的,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包容的心毫不 做作地、毫不谄媚地赞美。就拿段祺瑞来说,若是单纯的从政治的角度讲,在所谓的“成王 败寇”的至理名言下,纵使他抗日有功,怕也弥补不了他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十分之一。但从 人格魅力上,他却让人十分敬佩。自三一八惨案(并非段祺瑞下令开枪)后,他当场在受难 者家属面前下跪,自疚神明,从死吃素,至死不食肉。即使是被众人唾骂的负面人物,如果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段祺瑞,你也许会看到他身上那隐藏的美。 歌德当街而立,向王室马车脱帽致礼,贝多芬却对此嗤之以鼻。胡适受逊帝溥仪之邀, 与这位十七岁的寂寞少年谈心,却被鲁迅抓住题材大家挖苦。坦白地说,歌德彬彬有礼而胡 适仁爱,并非一味谄媚、奉承。所以,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的“美”,而是一味挑剔、 挖苦他人,这样的错误即使是贝多芬、鲁迅这样名人也难免会犯,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我见青山多妖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正是所谓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古代的文人雅土,都是在看风景的时候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的。在欣赏 别人“美”的同时,不可忘记也要回头审视自己。倘若只停留在欣赏的阶段恰似向别人的借 了一样令自己目眩神迷的宝物,纵使能够把玩把玩,但终究不是自己的。我们既要用“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欣赏、宽容眼光看待别人的“美”,又要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心态去见贤思齐,学的别人的“美”,如此这样的人方能如钻石般折射出比星光更闪亮更 耀眼的光芒。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互相竞争、互相补差而形成的百家争鸣的政治局面,便是明证。世 界上嫉妒贤能的人太多,而欣不能赏别人的人却比比皆是。我愿如钻石,赞汝之才,学汝之 能,赏汝之美。 如果大家都以欣赏之眼发现、欣赏别人的“美”,那么你将亲见到百合花开,感觉到暗 香浮动。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也可称其为有限前提的材料作文。与新材科作文相比,其任务 更为具体指更为明确。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 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即要是先读后写,是读后有感而发,那么,“读的内容和感的内容” 要有机地联系起来,开头要引述材料,后面要针对材料,联系写作任务而写作。本次的写作 任务是:考生要由材料进行联想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谈我的审美观”座谈会上发言,分享自己的审美观。 具体过程: 这是一个多则材料的作文题目,三则材料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审美。第①则材料的事例 是正面的,电影《一代宗师》和电视剧《延禧攻略》的成功,充分说明我们应积极汲取我们 传统文化的精华,挖掘并创造我们中国特有的“美”。审美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割断历史。 展现具有自身深厚的人文底蕴发挥民族特色的审美,不仅在中国有市场,而且可以征服全世 界。第②则材料是反面材料,反映了审美中低俗、博眼球、粗糙等问题,说明我国审美现状 不能尽如人意,需要正确的引导。第③则材料,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审美的理论导向。 学生只要能从材料出发,明确写作对象,提出自己对于审美的观点,有理有据即可。主题可 以涵盖审美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写审美体验和审美理想。 【立意】1、懂得美化自己的美德,欣赏自己的美。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国 人充满民族的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 2、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大而言之,学会欣赏外族或外国的优 秀文化,勇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3、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 4、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可写文化、精神相互欣 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 …… 【素材】1、奥黛丽 赫本普说过:“想让你的眼睛美丽,请看到别人的光芒;想让你的嘴唇 迷人,就赞美别人的优点。”奥黛丽赫本不就像那颗钻石一样,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美,故 成就了自身的熠熠生辉。 2、旷世奇才——纳兰性德,他谈笑之鸿儒皆为汉人学士,对酒言诗,高谈阔论,正是因为纳 兰看到了汉人文化的光芒,并虔诚以待,才有了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时秋风悲画扇” 的千古绝响。 3、孝文帝驰马奔腾,于中原大地上挥斥方遒,他意识到鲜卑文化的落后。于是一股“封建化” 的柔风袭遍神州大地。……花柳繁华的阶前,余烟袅袅,历史的余温带着千年的才情,正是 由于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感受到“千年才情”的光芒,潜移默化中也升华了自身, 自己的美也显现出来了。所以说,美人之美,故能就自身之美。但是,美人之美,需要我们 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4、美人之美,本身是一个寻找美,发现美,学习美的过程。既然是学习就少不了一份平和、 谦逊的态度。假使一个人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周围的光芒,那么他的世界只会越来 越黯淡无光。人无完人 真诚地对待他人的美,既展现了一份求上进的认真美,也在无形之中 受到他人美的熏陶。有这样一句话“你其实就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 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 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这 一中心论点,接着分别论证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然后论证把两者结合起来以达到 天下大同。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 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 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 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 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 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 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 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 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 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 的一个显著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