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4)

‎2020届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是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B [B项,范围扩大。根据原文,读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并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论语》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充分有力。‎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通过对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D [“对比论证”错,第五段以西方接受美学的“读者反应论”为例,论证中西方文学阅读中的读者的兴发感动是类似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D [A项,“不是……感动一位读者,而是……无数读者”错,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第二、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C项,“越背离……越能体现……”曲解文意,所谓“背离作者原意”只是读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世博网8月25日消息:8月的上海世博园烈日当空、人潮涌动。过去的3个多月里,累计已有4400万人次参观者,感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滚滚车轮”。‎ ‎“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成为来自五大洲的世博会参展方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成为人类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场”。‎ 经济转型给危机城市带来“新生”‎ ‎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相遇,在全球各经济体经受危机考验的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似,都希望在世博会上探寻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之道。‎ ‎8月的上海黄浦江畔,夜色醉人,水光旖旎,这座正在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中国特大型城市,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改造,一个百年外滩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在新建地下车行道的同时,还休闲空间于民。‎ ‎40年前,相似的一幕在德国港口城市杜塞尔多夫发生。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杜塞尔多夫案例告诉人们,这座传统的“钢铁之都”是如何把握时机转型为服务型城市的。‎ 上世纪70年代,面对工业萧条,港口不再盈利的重重困境,杜塞尔多夫政府决定转变港口职能,引导当地居民回归莱茵河边。新建的莱茵河岸隧道总长2公里,每天有55000多辆车能够从地下隧道行驶。在隧道之上,新建的莱茵散步长廊每年举办各种展览,令游客流连忘返。‎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一些“老牌”大型城市,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能源、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局限性逐步突显。增长模式的转变成为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工业化城市如何转型、新兴城市的快速扩张如何变得科学、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等,都是处于快速工业化、后工业化过程中各国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世界许多城市的转型经验也表明,新兴产业对城市转型至关重要。”华东师范大学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说。‎ 城市从来就与乡村密不可分 上海世博会瑞士展区总代表乌利•希克对记者说,城市的每一个“自我循环”,都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今天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所关注的经济转型问题,与良好的城乡互动也有着紧密关联。‎ 城乡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美好愿景。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专门开辟了一方“乡村”小天地——来自中国浙江宁波的滕头村在此展示。它代表9亿中国农民和32亿世界各国农民所在的农村,诉说“融城之梦”。‎ 走进宁波滕头案例馆,不仅可以在岁月走廊上,聆听到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的“天籁之音”,还能欣赏到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切身体验乡土生活的真朴闲趣。‎ ‎“村庄”入选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身就预示着世人对城市命题的反思。无独有偶,西方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也展示了其对农耕文明的重视。‎ 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海恩富说,农业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没有乡村,没有乡村对城市的供给,人类的生存、生活将停滞。“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展示国家对于乡村的尊重,希望带给更多人启迪。”‎ 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城市化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脚步而来。在中国,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而到2010年,将超过48%。而在全球,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可能将占总人口的60%。‎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面临如何摆脱“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等一系列挑战,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世博会,是一个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经验和教训的好地方。”经济学家樊纲说,尽管世界各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期盼更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类追求城市化的动力所在,这是应该肯定的。‎ 世博会期间,前来上海参加书展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强调,在推进经济转型、二元结构等问题时,必须摆脱“把GDP当作政绩”的惯性思维。‎ 在世博园,人们所看到的宁波滕头村案例,就试图摆脱城市化进程中的“唯GDP论”。为保持“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近年来当地已拒绝了50多个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合作项目。‎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还是要依靠人的思想转变,进而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战曾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届世博会对于孕育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意义深远。”‎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新闻报道没有对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作过多交代,而是通过典型案例和专家评论着重探讨了世博会提出的问题,使文章更具深度。‎ B.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如何转型,这既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拥有许多新兴城市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C.在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上,东西方国家却不约而同地表示出对乡村的重视,这说明城乡互动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D.文章通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多处对比论述“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既体现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性,也体现出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2.文章开头两自然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结构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3.从这篇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弊端。结合文本谈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的说法太绝对。‎ ‎2.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内容上,介绍了上海世博会的盛况,指出世界城市化的背景。结构上,引出本篇新闻的要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研究文本特征、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新闻文体的基本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的作用是简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这两段属于导语,起到简要介绍新闻内容、引出下文、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 ‎3.①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陈旧)使经济发展停滞;“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生活质量。②转变城市功能和经济结构;增强城乡互动;注重生态环境;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第一问关键是立足文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文本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转型”问题,那么,转型的原因就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由果溯因的思维是要有的。不难发现,有关城市经济发展困境的表述有“能源、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局限性逐步突显”“‘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等,从中提炼即可。第二问:针对上述困境,文本也提供了相应的对策,一般来说,一个难题对应一个解决办法。如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乡的互动、转变发展理念及生活方式等都是对应第一问的弊端提出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