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1聚焦文本读懂诗歌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1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 温馨提示:名句助记古代诗歌常见意象(见配套单册“单册三 板块二 清单五”)。 13 高考总复习 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 从“5角度”入手,读懂诗歌 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1.请指出下列标题中的重要信息。 卷 别 标 题 重要信息 (1)2019·全国卷Ⅰ 题许道宁画 (2)2018·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3)2019·浙江卷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4)2017·全国卷Ⅱ 送子由使契丹 (5)2017·全国卷Ⅲ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答案] (1)①表明了对象(许道宁画);②表明了事件(给许道宁的画题诗)。 (2)①交代友人及官职(李正之提刑);②交代事件(送友人到蜀地);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3)①交代时间(早秋);②交代了地点(书斋);③表明了对象(龙武李将军)。 (4)①点明了送别的人物(子由);②点明了出使的地点(契丹);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5)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看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3注意” 13 高考总复习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狭窄。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解析] 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题干“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是说自己一心报国,却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 [答案]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析注释 13 高考总复习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3.(2017·全国卷Ⅱ,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 (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 [答案] (1)不要忘记亲人。(2)作者对苏辙的担心。 读正文 (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 13 高考总复习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4.请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颔联: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景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的是① 事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② 情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③ 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景 ④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暗示自己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 事 ⑤ 情 ⑥ [答案] ①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②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③古今兴亡盛衰之感。④浮云、太阳。⑤诗人望长安而不见。⑥忧愁。 (二)抓意象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 13 高考总复习 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抓意象: (2)定情感: [答案] (1)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2)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 (三)抓用典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 6.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运用这两个典故的目的。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其二) 元好问 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注】 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金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②龙蛇:比喻双方军队。③精卫:《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 13 高考总复习 包胥:春秋楚国大夫申包胥,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1)精卫填海的典故: (2)包胥哭秦的典故: [答案] (1)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 (2)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 (四)抓关键词 1.显性词语 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如: 典型诗句 分 析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独”“闲”两字,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2.隐性词语 (1)景物语。指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典型诗句 分 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如: 典型诗句 分 析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州歌(其六)①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13 高考总复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②。 【注】 ①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②四百州: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称之为“四百州”。 (1)诗中有一字可以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它是________字。 (2)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请找出来,分别说明其表情作用。 [答案] (1)望 (2)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心情。 (五)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作变形处理的呢? 1.特殊句法 技巧 阐 释 省略 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倒装 结构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8.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1)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13 高考总复习 [解析] (1)诗句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2)诗句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答案] (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9.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解析] (1)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歌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2)诗句应理解为“青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音乐美。 [答案] (1)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 (2)宾语前置,使诗句更富有韵律美。 2.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分类 教材典例 阐 释 名词活用作动 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3 高考总复习 形容词活用作 名词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并序》) “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形容词 的使动 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使动用法,意为“使……绿”。春风又使大江南岸变绿了,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 形容词 的意动 用法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重”,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作 状语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灰尘一样;像烟雾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尘、烟雾一样飞散消失了。 10.指出下列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妙处。 (1)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答案] (1)“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抚。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空”都是使动用法,“悦”句意为幽美的山间景色使鸟儿们高兴极了,“ 13 高考总复习 空”句意为清澈的潭水及其中的倒影使人的心情变得坦荡空灵了。 3.互文见义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弄懂其原意。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 11.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解析] (1)本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2)句中“秦”和“汉”,“月”和“关”互文,诗句意为: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的征人还未回还。 [答案] (1)“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2)“秦”和“汉”,“月”和“关”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借助选择题深理解 借助选择题的4个选项,进行巧读。选择题的4个选项有如下特点: (1)一般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 (2)信息含量大,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 (3)只有1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 故本步骤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 13 高考总复习 [读文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⑤,独有霍嫖姚⑥。 【注】 ①渭桥:中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杨素《出塞二首(其一)》有“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的句子。⑤麟阁:麒麟阁。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阁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荣誉。⑥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名将,因功封嫖姚校尉。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D.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 [尝试解答] ________ [角度1] 抓标题:可以推测诗的题材是边塞征战诗,内容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等等。 13 高考总复习 [角度2] 看作者:李白,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角度3] 析注释:注释①②③是对词语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注释④⑤⑥是对诗歌典故的解释,对于理解诗意揣摩诗人的感情具有重要帮助。 [角度4] 读正文:首联中“骏马”,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将士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抓意象) [角度5] 借助选择题深理解: 第一步:通览这4个选项 从选项可以看出:前3个选项是分别对前三联的逐一鉴赏,第4个选项立足整体鉴赏,并着重对结句情感的分析。 第二步:将每个选项的分析回归原诗,借题读诗 仔细对照品味选项与原诗,将不确定的地方标出,并将基本确定的部分文字作为读诗的辅助信息。 A项:主要强调骏马风驰电掣,渲染一种紧张气氛。整体表述感觉比较准确,可充分利用读诗。 B项:主要强调很快就战胜了敌人。“没有直接描写”和“照应了首联的内容”感觉需要再细细分析,剩下的表述有助于读诗。 C项:主要描写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感觉需要仔细分析;剩下的表述有助于读诗。 D项:是对全诗风格、情感、意境等的整体赏析。选项“转折”之前通过前三联的赏析可知表述正确,“怀才不遇的情感”表述不正确。 D [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对各选项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D项,作者并未在结句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而是对边塞将士们的赞美,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绘像于麟阁,体现了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1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