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命题人:遵义四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并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 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多”。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元代宫廷收藏在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不及。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臣民对帝王的进贡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于御书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堂”。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凡的意义。所谓“四美”,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乾隆年间,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中,这四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夏,“四美”重新团聚。乾隆皇帝后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御题《“四美具”赞》,一再强调“剑合珠还”之意。此时,存世的唐、宋、元、明名画几乎收罗殆尽。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 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乾清宫、重华宫、养心殿、御书房为古书画收藏最集中的殿阁。清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曾经专人鉴定,尤其是乾隆朝,更进行了全面整理与分类编目,数次组织书画名家和鉴赏家对藏品进行鉴定和品评,区别上等、次等,并分详简著录。其成果体现在奉敕编纂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正编、续编、三编。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74年之久,共收录上起魏晋、下至清代中期近两千年书画作品一万多件。 ‎ ‎(节选自郑欣淼《清宫书画鉴藏、佚存与研究述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宫廷书画的收藏是从汉代开始的。魏晋时期,宫廷书画的收藏随着个人书画创作的风行而发展。‎ B.政权迅速更迭使南朝宫廷书画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安史之乱”使唐代宫廷书画藏品散失了很多,“靖康之变”使宋宣和内府的书画藏品大量散失。‎ C.宫廷书画的收藏,宋代在徽宗时最盛,元代在文宗朝颇为可观,明代则是宣宗、宪宗、孝宗三朝兴盛,而清代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D.清代宫廷书画的藏品,有清室收集流散在各地的,有著名私人鉴藏家的归入,也有臣民的进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画收藏有官藏和私藏两个方面,官藏在很多朝代曾出现过兴盛时期,而最为壮观的则是清朝。‎ B.很多朝代宫廷书画收藏的鼎盛时期一般都有标志性藏品,如宋代的《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清代的“三希”和“四美”。‎ C.乾隆认为《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的重聚意义重大,因为这三帖既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也都曾是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珍品。‎ D.乾隆年间,皇室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四美”正是在这次行动中陆续归入内府,重新团聚,被存放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明时期宫廷书画收藏都曾经相当可观,但对存世的藏品进行收集的完整度不如宋徽宗宣和内府,而清宫对存世的名品收集得比较完全。‎ B.书画收藏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官藏兴盛,私藏相对衰落,比如宋宣和年间、清乾隆年间,官藏鼎盛,私藏相对就要寥落。‎ C.很多朝代皇家书画的收藏在其达到顶峰后就逐渐衰落了,像元代、明代,清代也是如此,乾隆朝之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 D.《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皇帝下令编纂的,工程浩大,历时74年,对清室的书画藏品进行了分类编目,还有书画名家和鉴赏家的鉴定。‎ ‎【答案】‎ ‎1.B ‎2.B ‎3.C ‎【解析】‎ ‎1.‎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不是藏品,是记录藏品的书。A项根据第二段内容。C.D两项都是根据第三段内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 ‎3.‎ 试题分析:“乾隆朝之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无中生有。A项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此时,存世的唐、宋、元、明名画几乎收罗殆尽。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得出结论,这两句是在强调对存世作品收集的完全、完整,引导学生注意不是单纯指数量上的多少。B项根据第二段开头“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注意理解“聚”“散”的含义,根据语境,“聚”对应“官藏”,“散”对应“私藏”,而“递”有“轮流、更替”义。“聚”与“散”是相对的,“官藏”与“私藏”亦是相对的,因为藏品的总数是一定的。D项根据最后一段“其成果体现在……”得出结论,“其”指代的是前一句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补殿直,稍迁供奉官。太平兴国三年,授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拜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上谓之曰:“卿世家本儒,少遭乱失学,今典朕机务,无暇博览群书,能熟《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因取是书及道德坊宅一区赐之。其后居位既久,机务益繁,副使赵昌言、寇准锋气皆锐,慢显,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三年八月,诏加切责,黜授随州刺史。时夏台、益部寇扰,显上疏曰:“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咸平三年秋,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许便宜从事。十月,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显上言:“先奉诏令于近边布阵,及应援北平控扼之路。无何,敌骑已越亭障,显之前阵虽有捷克,终违诏命。”上章请罪。上降手札,以慰其忧悸。明年,求致仕,不许,时议亲征契丹,显言:“盛寒在序,敌未犯塞,銮舆轻举,直抵穷边,寇若不逢,师乃先老。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若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坚城垒而缮甲兵,亦足以待敌矣。”契丹入寇,上议亲征。显复陈三策,谓:“大军方在镇定,契丹必不南侵,车驾止驻澶渊,诏镇定出兵,会河南军,合击之可也。”已而契丹请盟。景德三年冬,被病,诏中使偕尚医疗视。明年正月,许还京师。至京,信宿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 ‎【注】信宿:连宿两夜,也可谓两三日。‎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B.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C.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D.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为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事奉祀时追尊的名号。最常用的庙号是“祖”“宗”,唐代李世民的庙号即太宗。‎ B.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C.迁、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授、拜是授予官职,迁削、迁谪、迁除、左迁是官职降级。黜是免去官职。‎ D.古代是等级社会,对身份不同者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显年少失学,后来受到皇帝劝勉。他原本读书少,后来又无暇多读书,皇帝鼓励他熟读《军戒》三篇,并赐给他书和一处宅第。‎ B.王显为人固执,犯错不改而受责罚。他因机务繁忙常常出错,但他知错不改,于是被皇帝当面告诫甚至下诏斥责,直到后来贬为刺史。‎ C.王显性格谨慎,有事没错也要请罪。咸平三年十月。他所率部队的前阵作战胜利,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违背了皇帝的命令而请罪。‎ D.王显审时度势,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因契丹进犯而想亲征时,他分析形势后认为,皇帝只需到澶渊后指挥调动军队合击契丹即可。‎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5分)‎ (2) 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5分)‎ ‎【答案】‎ ‎4.D ‎5.C ‎6.B ‎7.(1)(5分)当时正连续下雨,契丹人用皮子做弓弦,弓弦浸湿后乏力无法使用,王显趁机大败敌人。(“方”1分,“堪”1分,“因”1分,句意2分)‎ ‎(2)(5分)况且现在西部边疆不安定,如果北部的部落和他们结盟互相援助,那么中原的祸患不可估量了。(“鄙”1分,“傥”1分,“中国”1分,句意2分)‎ ‎【解析】‎ ‎4.‎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 ‎5.‎ 试题分析:“迁”指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有迁升、迁除、迁授、迁叙、如 “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升迁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 “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有迁削、迁谪、左迁 ,如“元 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白居易被降为江州司马。‎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6.‎ 试题分析:B项“常常出错”表述有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7.‎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 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方”“堪”“因”“鄙”“傥”“中国”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封王时,曾在身边供职。性情谨慎耿直,不喜欢过分亲近,从未踏入集市店铺。太宗即位,逐渐提升为供奉官。 太平兴国三年,任军器库副使,升为尚食使。八年春,任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皇上对他说:“你的家族本是儒生,少年遇到战乱抛弃了学业,现在管理我的军机要务,没有闲暇博览群书,能熟读《军戒》三篇,也可以免于面壁了。”因而取出这部书并把道德坊的一处住宅赏赐给他。此后处于这个职位时间长了,军机事务更加繁多,王显有时失误,护短始终不肯改正,皇上常当面告诫他。淳化三年,下诏严加谴责,贬官授随州刺史。当时夏台、益部侵扰,王显上疏说:“近年来,战事没有停息,合宜的做法是谨慎驻守,加固城垒,积聚粮草,然后选拔有才能有勇气的人,交给他边疆重任,即使发生危急情况,也因平时有防御准备,对方又怎么能造成祸患呢?”咸平三年秋,加官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允许先处理后奏报。十月,契丹入侵,前锋过了威虏军。那时正值多雨。契丹用皮革做弓弦,受潮松弛无法使用,王显趁机大败他们。王显上言“原先奉诏在靠近边境的地方布阵。没过多久,敌军已经越过屏障,我的前阵虽然取得胜利,终究违背了诏令。”送上奏章请求处分。皇上发下亲笔书信,抚慰他不要忧愁害怕。第二年,请求退休,不允许。当时商议御驾亲征契丹,王显上言:“严寒的冬季就要到来,敌人没有侵犯边塞,皇帝轻易出行,直达边境,敌人尚未遇到,军队就先疲惫了。何况现在西部边境不安宁,如果北部边境的部落与他们结成互援,那么中原的祸患就不可估量。如果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兵,加固城垒整修盔甲武器,也足以防备敌人了。”契丹入侵,皇上商议御驾亲征。王显又陈述三条策略,说:“大军正在镇定,契丹一定不会向南侵犯,皇上只要驻留澶渊,诏令镇定出兵,会合黄河以南军队,联合攻打他们就可以。”接着契丹求和结盟。三年冬,患病,诏令宦官带御医治疗探望。第二年正月,允许返回京城。到达京城,过了两天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11分)‎ 金陵怀古 ‎ 许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释】①玉树: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兵合: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④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 ‎8.请对第三联中“拂”“吹”两个字做简要赏析。(5分)‎ ‎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8.“拂”字是“掠过”之意,写石燕掠过云朵带来晴雨变化(1分),“吹”为“鼓动”之意,写江豚在江面上兴风鼓浪(1分),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1分),用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诗人通过描写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2分)。‎ ‎9.①表现了诗人对金陵昔盛今衰、繁华易逝的历史兴亡之感②诗人借古讽今,陈朝灭亡皆因后主纵情声色,作者借此讽谏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陈朝灭亡覆辙。(6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先写出“拂”和“吹”的字面意思,再分析在诗句中的意思,最后分析手法是象征,通过描写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9.‎ ‎ ‎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首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以色彩纷呈、明暗相交的艺术描写刻画江南残冬早春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 ‎ ‎【名师点睛】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善”“悔”“生”等易错字的书写。‎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锁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旅行者是不会有失礼貌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旅行者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 旅行者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这一等就是一天。‎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已经走到21世纪,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锁。旅行者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2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他犹豫一下”说明他一方面口渴难耐,另一方面又觉得贸然闯入并喝奶茶是有失礼貌的行为,这是旅行者矛盾心理的真实反应。‎ B.“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这说明阿拉坦乌拉因为陌生人的误闯有点生气了。‎ C.“像一棵秋天的马莲草一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运用这一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旅行者的羞愧之态。‎ D.小说人物对话简练直白,自然流畅,叙事详略得当,如详写了旅行者等待主人归来以及与老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略写更多的旅行者涌向草原的情节。‎ E.发生在草原上的这个故事是很小的一件事,而作者用文学化的手段,表达了现代文明对淳朴草原文明的冲击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画线的语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为何要特意强调成吉思汗?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最后说旅行者“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他在忏悔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标题是“锁”,有什么深刻内涵和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 ‎(2)①这一答语表明,长久以来草原民族遵循并保持着古老淳朴的习俗和信仰。(从草原人物形象来回答)。②表现了草原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文章主旨来回答)。(6分,每点3分)‎ ‎(3)①为他写的游记引起其他旅行者涌向草原的行为忏悔;②为其他旅行者的偷窃行为而羞耻和忏悔;③为草原的习俗和信仰遭到毁灭而忏悔。(6分,每点2分)‎ ‎(4)内涵:①“锁”象征着人们之间彼此的隔阂和不信任。”②锁“也暗示着草原习俗和信仰遭到现代人的破坏而变得封闭的残酷现实。(4分,每点2分)‎ ‎ 作用:①锁是全文的线索,作者围绕着锁来展开 故事②作者借无锁与有锁的对比凸显主旨,表达了对现代人破坏草原习俗和信仰的行为的鞭挞和批判。(4分每点2分)‎ ‎【解析】‎ ‎ ‎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可看出草原人民淳朴的习俗,“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可看出草原人民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且敬畏大自然。‎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主要明确语段内容,然后从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 ‎(3)试题分析:此题重在理解“永恒的忏悔者”中的“忏悔”,换个问法就是他因为什么而忏悔,忏悔什么。‎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文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的含义,尤其是涉及到文章的主旨的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从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表层注意字面的意思,深 层注意和主旨相关的意思。此题在文章末尾,要结合全文分析,并把握关键词“忏悔”。‎ ‎(4)试题分析:分析标题“锁”的内涵,要注意分析它在文本中的深层含义,从结构上,它也是全文的线索。‎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岁。 ‎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市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①东南亚,辗转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 陈复礼后来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期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起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 ‎ (摘自《光明日报》2013年6月,有删改)‎ ‎【注】①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 相关链接 ‎ ‎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陈复礼曾这样叙述他与绘画的渊源。‎ ‎(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 ‎ ‎②经过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 ‎ ‎(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 ‎ ‎③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 ‎(摘自赵阳在“陈复礼摄影艺术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 B.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 C.陈复礼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在跨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句话的理解。(6分) ‎ ‎(3)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6分) ‎ (4) 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1)B给3分,C给2分,D给1分;答AE不给分 ‎(2)①突出陈复礼虽年近八十仍创新精神不减,其作品具有高境界、大气派和全方位体现生活的特点;②体现了陈复礼作为艺术大师的人格,学识和艺术素养的魅力;③开头引用摄影界的集体评价,客观真实突出其地位与影响。(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①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 体的方法融入摄影,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②将传统绘画艺术如书法、篆刻、诗词等融入摄影,高扬起“中国气派”的旗帜。③在兼具各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有了“影画合璧”的发明与独 创。(6分,每点2分)‎ ‎(4)①具有天然的艺术禀赋,醉心丹青,诵读古籍,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间艺术的影响;②受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的启发,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③热爱国家和人民,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④人生阅历丰富,视野开阔,因而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创作素材;⑤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觉精神,终生矢志不移追求艺术的新境界、高格调。(每点2分,答满4点得8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因果关系文中无据;E项,“始终”不对,应是“改革开放后”。D项家境贫寒原文无据,其他内容正确给1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2)试题分析:本题的回答要扣住“高大全”与“一巨人”,从陈复礼作为艺术大师的人格,学识和艺术素养的魅力等方面进行解答。(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理解这类句子,一般要注意以下四点:①抓关键词。有些句子,只要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②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③关注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④揣摩表达意图。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常带有鉴赏的性质。如弄清修辞手法,常常能破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本题的回答抓住答题区间第二、三段,不难回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打啊,注意条理清晰。‎ ‎(4)试题分析:首先审题干,“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的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通读全文,筛选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然后,再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理解;注意答案具有开放性。‎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的文字表述思路步骤。①根据答题思路组织文字。②答题角度和思路要用明示语言一一标明。③引述事实,力求从多角度、用各种思路去解决问题。④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第Ⅱ卷 表达题 五、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②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怀疑的?‎ ‎③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④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掘倒,结果人赃俱获。‎ ‎⑤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⑥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A. ‎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 ‎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13分) ‎ A.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 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B.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荧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 C.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百,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D.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 ‎ 15.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①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②讲故事或作报告,③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④不写稿子,⑤应像一篇文章。 ‎ ‎①‎ ‎②‎ ‎③‎ ‎④‎ ‎⑤‎ A 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 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 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 / / ‎ D 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这段文字由两个复句组成,复句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据此,可排除用转折连词“可是”连接的B项,也可将用“相反“连接的D项排除,第四空是表假设关系,故又排除C项。‎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关联词语定义: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它有如下特点:第一:作为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1.连词。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2.副词。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3.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4.关系类型: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全球的页岩气不仅储量巨大(全球资源量约156万亿m3),①,中国、北美、拉美、中东、澳洲和独联体等等世界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堪称全球战略储备能源。长期以来,世界能源格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构建在对中东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的严重依赖上。一旦页岩气在全球范围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开发,②。近年来,凭借页岩气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美国已实现了天然气自给。不过,③,诸如气井稳定性差、储运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消耗巨大等,前景尚不确定。‎ ‎【答案】①而且分布范围广 ②世界能源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③当前页岩气开发还受多重制约 ‎【解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17.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生活意识各不相同。根据表格,回答问题。(6分) ‎ ‎(1)综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为陈述对象,得出一个结论。(3分)‎ ‎(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3分)‎ ‎【答案】(1)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比较高,这与他们重视学习,没有经济压力,对生活有较高理想有关。(2)示例:中国高中生独立自主和理财能力意识比较弱,应该把打工作为锻炼社会能力的方式,同时也应该注意对生活能力的培养。‎ ‎【解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为陈述对象。找到“幸福指数”栏目,看到中国的中学生幸福指数较高,然后分析原因,看前面的极值“学习意识”方面都有较高的数值,应为“重视学习”,“满足方面”较低,但从优点的角度解说为“不易满足,进取心强”。‎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图是2015年最震撼人心的照片之一,请观察画面,联系画面右边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 诗意地活着 德国古典浪漫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广为传诵的诗:“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一诗句,让我最具敬意地去审视和思索,感受到了哲学对生命本质的歌颂和赞美。这种静听风声便能体会到快乐之所在的感染,让我们暂且忘记了“心为形役”的痛苦和烦恼,更加心甘情愿地为了创造可以诗意般活着的境界而努力着。 ‎ 诗之所以为诗,因为它有美的意境。但诗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各有各的说法。法国人说,一个慵懒的午后,一个时尚的沙龙,一曲浪漫的香颂,一杯醇香的咖啡,就是诗意的生活。英国人说,燕尾服装,礼帽雨伞,蒙蒙细雨,幽默绅士,也是诗意的生活。美国人说,田园风光,宽阔大路,乡村音乐,急行汽车,同样是诗意的生活。中国人说,森林木屋,小桥流水,吟诗作对,谈笑风生,亦为诗意的生活。 ‎ 但生活的诗意,绝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温馨浪漫,这诗意还应该包涵疾风骤雨的残酷凌厉。古代诗人一生大多跌宕起伏,颠沛流离,但他们的生活不乏诗意。屈原、苏东坡、柳宗元、陶渊明、孟浩然等大诗人,或漂泊流浪,或被贬流放,或辞官隐逸,或征战沙场,即使是浪迹天涯,穷困潦倒,他们一生与诗词为伴,诗意源于他们心远尘俗的超脱精神。“百岁竟何事,一身长远游”,“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永远在他们心中。诗意是虚幻的,活着已是奇迹,诗意般活着,就是对生命最神圣的洗礼。 ‎ 有人说:“活着就好。”我说:“能活得有诗意更好”。是的,活着就好,因为生命还存在,生命还没有消失,但是,如果仅仅是一种生命存在,而没有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生命存在就纯粹是一种浪费。因此我认为,我们不仅要让生命存在于天地之间,而且要让生命富有诗意。不过,诗意的人生,并不意味一帆风顺,惬意无比。诗意是人性演绎,只有历练喜怒哀乐愁、甜酸苦辣咸俱全的生命,才是富有诗意的生命。 ‎ 人生如白驹过隙,飞鸿踏雪,瞬间即逝。无论贫富贵贱,逆境顺境,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活着,而是像杜甫、李白那样有诗意地活着。他们都是失意的人,但是他们都活出了自己的诗意。我欣赏陶渊明,他在官场中多年的摸爬滚打,饱尝了仕途的苦辣,于是诵出了“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辛酸,“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苦涩,而一旦归隐林泉,“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如菜肴中加了一点咸盐,他就有了生命的从容和恬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就活出了生命的安逸和甜美。我羡慕李白,也因为他的生命富有诗意。从仗剑出川,漫游天下,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是何等的洒脱、自得和喜悦!而从“待诏长安”到“赐金放还”又是何等的郁闷和无奈!于是悲怆地吟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于是苦涩地质询苍天:“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然而,他既没有忘记“直挂云帆济沧海”抱负,也没有放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更没有丢弃“且放白鹿青崖间”的豁达与淡然。他们就这样诗意地活着,一直活在后世人的心间。 ‎ 诗意般地活着,意味着精神的富裕,意味着纯粹的生命体验;诗意般地活着,将生命的真实意义昭然若揭,心灵感应着,智慧闪烁着,生命延续着。可我们生活在现代的都市,每天面对的是阴霾弥漫的天空,林立的高楼大厦,眩目的灯红酒绿,喧闹的车水马龙。我们每天置身于水泥墙之间,忘记了季节,忘记了岁月,忘记了大自然,我们的生活渐渐洗去了原本的诗意,工作的压力,生活的无奈,让我们的身心不堪承受。我们不得不感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尘,我们太过于平凡和渺小。 ‎ 春去秋来,花开花谢,不管我们持何种心态,四季轮回依然,我们摆脱不了世间的繁芜错杂,我们无法逃避这个城市的虚伪和喧嚣。既然春来寂寞冬来寒,我们不必去斤斤计较成败与得失,心中应始终保持不灭的向往和希冀,保持诗意的生存状态。那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小荷,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泻水,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更有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雄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豪迈,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旷达,怎可以被我们遗忘在记忆的角落? ‎ 是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感叹生存的艰辛,他们整天为生存生活而劳碌奔波,根本看不到或意识不到沿途的风景,只觉得失意地活着,根本无法享受诗意的生活。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缺少诗,而是缺少发现诗的眼睛。”有一个小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这种生活状态:一对夫妻经过多年的艰辛奋斗,终于实现在海边买了一栋海景别墅的愿望。然而他们要为还贷继续更努力地打拼,每日早出晚归,从来没有时间坐下来享受一下生活,而他们家的小保姆每天都会抱着他们的孩子站在阳台上看海景。也许小保姆每天置身于这样悠闲的生活中,欣赏着美丽的海景,稍有灵性说不定就可以写出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的诗来。 ‎ 生活的诗意到处有,只是忙碌的我们实在是缺少诗意的眼光、诗意的感觉、诗意的心。要知道,诗人写诗只是生存的一种方式,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目的。泰戈尔说得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人活一世,不也正是为这绚烂、为这静美而活吗? ‎ 只有享受得成功、经受得失败的生命,才是最具诗意的生命。于是,我欣赏、景仰那些名垂千古的风流人物。如曹操他那“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他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胸怀,他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浩叹……如毛泽东,他那“指点江山”的壮志,他那“从头越”的坚毅,他那“数风流人物”的气魄,他那“我失骄杨”和“泪飞化作倾盆雨”的柔情与悲痛……他们也就这样诗意地活着,一直活到地老天荒。 ‎ 也许有人要说:我们是平凡人,既没有陶、李那种驰骋文坛的才气,也没有曹、毛那种纵横天下的意志,我们又怎么能有他们那样的诗意人生?但是,我仍然要说:品尽五味成真我,就是诗意的人生;有爱有恨,敢爱敢恨,就是诗意的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诗意的人生;享受得成功的喜悦与甜美,经受得失败的煎熬与酸辣,就是诗意的人生。诗意地活着,就是率性释怀,豁达本真。我们不去羡慕牡丹的绚丽,甘做一朵清香淡雅的小花;我们不去景仰大海的浩淼,愿做一条清流潺潺的小溪;我们不去垂涎富人的华贵,只做一个与人为善的平凡人。 ‎ 漫步人生,远远观望别人篱笆园内的景色,也会有一份随心所欲的舒坦自然,有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和乐观。让我们诗意地活着,活在漫飞的柳丝间,轻盈盈随风飘扬;活在流动的萤光中,蓝幽幽随意游走;活在流泻的月光里,走进乡愁似水的薄梦,寻求心灵的慰藉。诗意地活着,那是一种舒展的姿态,一种绝尘的心境,一种唯美的感受;诗意地活着,更是一种被爱滋润的幸福,一种心如止水的恬淡,一种返璞归真的安宁。 ‎ 悠悠岁月,蜿蜒逝去似流水,静坐岸边,聆听暮鼓晨钟,闲看雾霭流岚。我们能诗意地生活着,生活自然就会充满诗意! ‎ ‎【解析】‎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关系型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认为,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本题主要要学生阐明“欲望”和“理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理性,欲望就会泛滥,导致“事息人亡”的恶果;没有“欲望”的理性,只能使事物“就地打转”,止步不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