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 23 -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 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 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 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 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 - 23 -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 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 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是生活的具体事件,而本文论述的悲剧是“文学作品”。选项混淆范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选项C“这样人们就不会获得悲剧感”错误,曲解文意。“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的原因是“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选项强拉因果。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以悲为美”的解释错误,这是一道涉及文章中心的题目,“以悲为美”应该是“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选项“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应该是“悲剧感”,在这种“悲剧感”的基础上“欣赏”才能陶冶情操,获得美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3 - 2017年中央推出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而《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是《改革方案》的配套措施。 《意见》抓住了技工短缺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多年来全国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也涌现了一大批大国工匠和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全国的就业人员有7.7亿,技术工人1.65亿,其中高技能人才有4700多万。技能劳动者约占就业人员的20%,而高技能人才不足6%,这两个比例都比较低。目前,就业市场上每100个技术工人对应150至200个岗位需求,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非常短缺。技工短缺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体现,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存在。 《意见》抓住了技术工人的利益问题并推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政策。当前存在问题的主因是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够高,受社会环境、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收入水平偏低,许多青年人不愿当技术工人,这些问题需要统筹研究、综合施策、长期努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的推出,第一次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摆在一个重要位置。 (摘编自《<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政策解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5月2日) 材料二: 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为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创造条件,才能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广大劳动群众勤于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就一定能够成就闪光的人生。 (摘自社论《书写新时代劳动者新的荣光》,《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材料三: 在实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强化激励性与基础性,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劳动教育不是专门的课程,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育人任务、指标、考核标准;它不是刻意、强制的观念和行为,而是依存于自觉意识、自觉追求和自觉行为中。劳动教育虽难以落到实处,却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必须渗透到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它不仅能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能够培养爱劳动、依靠劳动生存与创造的品质,还能够丰富对人生的理解,增强对自我发展以及成功体验的审美意义,能够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等功能。 - 23 - 在学校教育层面,各地方政府要在国家相关文件指导下,制订劳动教育的实施细则,学校要结合学科教学制订劳动教育计划、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活动。在家庭教育层面,既要规定学校指导家庭配合实施家庭生活劳动教育计划,又要通过对学生个人劳动教育过程与成果的记载考核,督促引导家庭开展劳动教育。在社会教育方面,政府要制定政策要求社会各单位、企业有接收中小学生现场劳动教育观摩实践的义务和责任;规定各种公益性场馆、教育基地有接收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以及开展实验演示教育的任务;允许并支持社会助学机构开展多样化创新和实践活动。最后要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形成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 (摘编自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新华文摘》2019年第9期)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推出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及其配套措施,从规划路径到释放红利,使劳动者更有保障,有利于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氛围。 B. 技术工人推动了经济发展,而自身队伍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具体的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 C.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使新增劳动力难以就业,另一方面使技术工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导致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现象。 D. 《意见》不回避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了技术工人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聚焦人才瓶颈并推出相应政策,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劳动者素质对国家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B. 因为劳动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应该把劳动理念和行为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各个环节,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C. 劳动教育不是社会、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这三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综合性教育。 D. 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对学生、学校等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这种措施能强化基础性,有利于重建劳动教育观。 6. 请结合材料,分析“重塑劳动教育观,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的意义。 【答案】4. C 5. D - 23 - 6. ①将学校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②以劳动教育促进德智体美教育,从而使其与德智体美教育融合起来。③以劳动教育联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风尚。④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贯彻国家战略任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一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使新增劳动力难以就业,另一方面使技术工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错误,选项因果倒置,从材料一来看,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技工短缺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第三段说“当前存在问题的主因是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够高,受社会环境、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收入水平偏低,许多青年人不愿当技术工人”,由此可知,“新增劳动力难以就业……技术工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是原因,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是结果。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D项,“……这种措施能强化基础性,有利于重建劳动教育观”错误,材料三最后说“最后要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形成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由此可知,“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对学生、学校等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这种措施在于强化激励性。 故选D。 【6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分析‘重塑劳动教育观,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的意义”,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引文圈定设题的区域,再理解题干引文的意思,如“重塑劳动教育观”的具体做法是什么,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最后圈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从文中来看,题干的引文源自材料三,由“劳动教育……它必须渗透到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它不仅能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能够培养爱劳动、依靠劳动生存与创造的品质,还能够丰富对人生的理解,增强对自我发展以及成功体验的审美意义,能够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等功能”可知,应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基础中,与其他教育融合起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由“在学校教育层面,各地方政府要……学校要……在家庭教育层面……在社会教育方面,……”“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形成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可知,用劳动教育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通起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风尚。考生可以围绕上面的内容分点作答。 【点睛】实用类文本主观题解题思路如下: 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内容,并根据材料内容回归选文,找出选文与材料有所关联内容; 第二步,对材料内容及相关联的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得出全面的判断结果; 第三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内容,注意有点齐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邂逅马踏湖 王月鹏 不曾想过,齐国故地居然藏了这样一片安静从容的水。 第一次去到那里,完全是因了友人的安排,事先没有丝毫了解,也不存在任何企盼,感觉自己仅仅是在走向一个平常的所在。甚至,当友人在路上介绍它古时曾被称“少海”的时候,作为一个久居海边的人,我却有些不以为然。这般心态,很快就被闯到眼前的景象湮没。我看到了水,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芦苇荡。水漾漾地,像一条淡绿飘带,被密密的芦苇抚摸着,轻柔而又有灵性,安静但不呆滞。水波泛起,芦苇们迎风起舞。居住海边的日子,一直感觉自己像一滴水;而在这里,我更向往的是成为一株水中的芦苇。一次次想到那个叫梭罗的人,想到他笔下的美丽的瓦尔登湖,想到干脆把自己从此留下来,什么也不要带来,什么也不想带走,只是就这样一个人留下来,留在这水这苇丛之中。 - 23 - 她有一个响脆的名字:马踏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经过南征北战,最终击败各国诸侯。一日,他在桓台的起凤镇这一带会盟各国诸侯,众诸侯唯恐落入齐桓公圈套而率大军前来,这片平地被马踏成湖,故名曰“马踏湖”。历史好像在开玩笑一样,曾经的战乱之地,如今成了一个风景秀美的所在。马踏湖与其他湖是不同的。她既不小巧,也不浩淼,近百平方公里的湖区,被纵横交错的沟河分割开来。十几个村落、约几万户人家,很随意地嵌在湖边,藏在苇荡与绿树丛中。横七竖八的小船,则悠闲地停在门前或桥下。因了芦苇的存在,这里的水变得含蓄。水与芦苇若即若离地牵着手,在风中遥相呼应。湖民们在这小桥上来来往往,撑着小船探亲访友、生产劳作…… 小桥,流水,人家。房在潮边立,船在门前泊,一道道节制的水,还有大片大片无拘的芦苇,构成了画面一样的情景,让人心里忍不住藏了一个激动。 与我们同行的船家是一位朴素的老人。竹篙在岸上轻轻一点,“溜子”便倏地穿出了好远。我们端坐小马扎上,听船家的絮絮叨叨,看水,看着两侧芦苇裸露在水中的根。在这样的时候,可以随便地想些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必去想,所到之处,低头是漾漾的水,抬头是密密的芦苇。船缓缓地行着,这样或那样的心事都渐渐地抛在了船后,沉到了这湖底。此刻的自己,成了一个幸福的存在。 水有些深邃,有些不够清澈。水面平整得像柏油马路。船家说,马踏湖共有两千多条河道,交织成网,蜿蜒成数百里的水路。倘若没有向导引路,游人大多会被搞得晕晕乎乎,不辨东西南北。湖中的水路或长或短或窄或宽,不管如何地纵横交错,水路之间都是相通的。常常是芦苇挡在了面前,水也行到了尽头,正是无路可去的时候,只需竹篙在水面轻轻一点,眼前可能就出现座座房舍,闯入了别一番境地。 理解马踏湖,从水开始,到水结束。至于无边的芦苇,好似从心底旁逸出的思绪,葳蕤,且充满了灵性,它会跟你娓娓讲叙一个又一个关于水的故事。苇花飘散,那是水的纷纭心事。还有亭亭的荷,一段藕节就是一段长长的往事,她们沉默着,她们不肯说出口。 在湖边,我见到了那些久违的农具,它们与我的乳名散发着同样的气息。水磨,石碾,木推车……像一支童年的歌谣,亲切,且让人温暖。在这些农具的旁边,湖民正紧张地劳作着。一个老人正在纺纱,一种简单而又机械的劳动。我看到了她的皱纹,看到了她的安详的神态。在石碾旁,年轻的母亲正与年幼的孩子在推磨。石碾声声,声声都响在了我的心头。那是关于童年的乡村记忆。 不必这样或者那样的文化阐释,马踏湖仅仅是作为自然形态的景色,已经足够。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说“齐国故地居然藏了这样一片安静从容的水”,一个“居然”表达了作者对马踏湖有如此的美景感到意外。 - 23 - B. 文章第三段联想到马踏湖的由来,与上文描绘的马踏湖湖水轻柔而又灵性,以及马踏湖安静但不呆滞的美丽景色形成照应。 C. “横七竖八的小船,则悠闲地停在门前或桥下”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小船以生命,生动形象,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D. 作者说“让人心里忍不住藏了一个激动”,激动的原因是马踏湖一道道节制的水,还有小桥、流水和芦苇等构成的画面一样的情景。 8.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理解马踏湖,从水开始,到水结束”这句话含意的理解。 9. 文章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水是马踏湖的载体和灵魂,马踏湖的美是通过水的安静、从容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只要读懂了马踏湖的水,也就读懂了马踏湖本身。 9. ①照应前文。“没有丝毫了解”“不存在任何企盼”“走向一个平常的所在”“不以为然”等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居然”一词,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欲扬先抑。为下文对马踏湖美景的描绘与赞美起到了欲扬先抑的表达作用,使感情的抒发更加真实、自然。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文章第三段联想到马踏湖的由来,与上文描绘的马踏湖湖水轻柔而又灵性,以及马踏湖安静但不呆滞的美丽景色形成照应”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联想马踏湖的由来,只是增添了马踏湖的传奇色彩,与上文描绘的马踏湖湖水轻柔而又灵性,以及马踏湖安静但不呆滞的美丽景色没有形成照应关系,故B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思考作答。“理解马踏湖,从水开始,到水结束。”本身的意思是只要读懂了马踏湖的水,也就读懂了马踏湖本身。“齐国故地居然藏了这样一片安静从容的水”、“水漾漾地,像一条淡绿飘带,被密密的芦苇抚摸着,轻柔而又有灵性,安静但不呆滞。水波泛起,芦苇们迎风起舞。”水是马踏湖的载体和灵魂,马踏湖的美是通过水的安静、从容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 23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解答本题先审好题,本题问的是“文章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作用”,考生要明确本文主要是从结构上和叙事技巧上来分析。结构上,照应前文。文章开头说“齐国故地居然藏了这样一片安静从容的水”,一个“居然”表达了作者对马踏湖有如此的美景感到意外。画波浪线中“没有丝毫了解”“不存在任何企盼”“走向一个平常的所在”“不以为然”等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居然”一词,使文章结构严谨。叙事技巧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说“完全是因了友人的安排,事先没有丝毫了解,也不存在任何企盼,感觉自己仅仅是在走向一个平常的所在。甚至……我却有些不以为然。”为下文对马踏湖美景的描绘与赞美起到了欲扬先抑的表达作用,使感情的抒发更加真实、自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 23 -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 (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10. 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秀敏:秀美聪慧 B. 擿辨:剔抉辨明 C. 铨综:选拔罗致人才 D. 质信:质疑诚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 B. 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D. 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 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 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 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反叛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14. 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昔 张 说 被 窜 匿 陈 氏 以 免 今 若 诏 书 下 谁 敢 庇 公 愿 公 乘 扁 舟 遁 去 事 宁 乃 出 不 亦 美 乎 陟 慨 然 曰命 当 尔 其 敢 逃 刑 因 谢 遣 【答案】10. D 11. A 12. D 13. 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 14. 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 - 23 -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词语“质信”所在的句子“若不斋盟质信”的意思是“若不结盟保证诚信”,所以“质信”的意思是“保证诚信”。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项,“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说法不正确,汉字形体类别还有甲骨文。即: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说“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文章没有说皇帝劝阻韦陟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句中“通”,通报;“工”,擅长;“所工”,“所”字结构,擅长的,指擅长的学问;“能”,指擅长的方面;“已”,之后,然后;“乃”,才;“程考”,按照常规考核;“由是”,因此;“无遗材”,不遗漏人才,没有遗漏人才。 【14题详解】 - 23 -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张说”“陈氏”“诏书”“谁”“公”“扁舟”“事”“陟”“命”,虚词“以”“乃”“乎”“其”“因”,标志性词“曰”,其后断开;“昔”和“今”对举,“今”前断开;“被窜”意思是“被流放”。主语为“张说”,“昔”作时间状语,意思是“过去张说被流放”,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其后断开;“谁”作句子主语,“敢庇”作谓语,“公”作宾语,意思是“谁敢庇护您”,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愿公乘扁舟遁去”承前省略主语“我们(州豪杰)”,“愿”为谓语,“公乘扁舟遁去”作宾语,意思是“我们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事宁乃出”也是州豪杰希望公做的事,也就是“我们愿公事宁乃出”,承前省略“(我们)愿公”,意思是“我们希望您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陟”作“曰”的主语,意思是“韦陟感慨地说”,在“陟”前断开;“命”作“当尔”的主语,意思是“命该如此”,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尔”后断开;“因谢遣”承前省略主语“陟”,意思是“陟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因”前断开。再结合本句意思:“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句子可以断开为: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 - 23 - 韦陟升任礼部待郎。韦跨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升任变部待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成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做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 李林甫忌恨韦陟享有高名,唯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调韦陟出京担任襄阳太守。入朝考核到华清宫任职,杨国忠忌恨他的才能,对拾遗吴豸之说:“你能揭发韦陟的罪行吗?我任你为御史。”吴豸之便弹劾韦涉赠送贿赂的事。正值安禄山攻陷洛阳,韦陟的弟弟韦斌路入敌寇中,杨国忠想要构陷韦陟与敌藏勾结,秘密告诉守吏,命今守使成胁韦陟,使他忧愤而死,州里的豪杰都劝韦陟说:“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 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坚定地居住在家不出逃。 肃宗继承皇位,起任韦陟为吴郡太守,正遇永王叛乱,委任韦陟前往招抚,便授任韦陟为江东度节度使。韦陟与高适、来瑱安州会合,韦陟说:“如今中原没有平定,若不结盟保证诚信,以此宣示四方,让人们知晓我们同心协力,就无法成功。”便推举来瑱为当地之主,订下盟书,登上盟坛说:“皇天后土,明察此言。”辞意慷慨,士兵都感动地流下眼泪。 永王失败,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起初,季广琛跟从永王叛乱,不是他的本意,韦陟上表举荐季广琛任历阳太守,安慰了他。到这时,韦陟恐怕季广琛以后会发生变故,便先赶往宣示皇上的恩旨以化解他的疑惧,然后才赴召去拜见皇帝。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②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③归宁④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②懒,指了无情趣。③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④归宁:归家省亲,即出嫁之女回娘家。 15. 下片“朱朱粉粉野蒿开”一句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展开美好的春光,下面的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 23 - A. 杨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B.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C.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D.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 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两句将春天描摹得最为生动传神。请找出其描写中最巧妙的一个字,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柔”字最巧妙传神。②不仅写出了桑叶之嫩,同时,也衬托出女子柔美的容貌、步态和笑声以及因快要回到娘家看到亲人而表现出的轻松、欢乐的心情。③“柔”字点明了词人寻春的内心感受,词人寻找的春天,充满生气,隐藏在乡野的花草中,暗含在女子的笑声里。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赏析能力。赏析理解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本题题目是“下片‘朱朱粉粉野蒿开’一句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展开美好的春光,下面的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题干已经指出“朱朱粉粉野蒿开”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展开美好的春光”,要求学生在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展开美好的春光”的一项, B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不是具体景物描写,排除; C项,“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通过“春残”“辛夷花尽”“杏花飞”可知写的为春凋零的伤感之景,不是选项要求的“美好的春光”,排除; D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写为夏天的景色,不是选项要求选出的“春光”,排除。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炼字能力。炼字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 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 - 23 - 谈作用)。本题题目是: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两句将春天描摹得最为生动传神。请找出其描写中最巧妙的一个字,简要分析。作答时,首先要确定好关键字,一般从诗词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入手分析。该句中的“柔”字最为画龙点睛。“柔”字在句中直接修饰“桑”,写出了桑叶在春季时节的长势,嫩绿、新鲜。同时它也写出了那些女子的柔美之态以及回娘家时的喜悦和甜蜜。这就是词人要寻找的春天,春天在乡野之花中,在女子的步履中、笑声里。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韩愈在《马说》中写道,即使是名贵的马,但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生存,不能展示日行千里的才华,终究无法成为千里马。 (3)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描写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2). 而形貌昳丽 (3). 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4). 骈死于槽枥之间 (5). 欲渡黄河冰塞川 (6). 将登太行雪满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昳、衹辱、骈、槽枥、渡、塞。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 23 -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各题。 人工智能是20世纪以来最为深刻、最有影响的技术革命。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象征着计算机技术已进入人工智能的新信息技术,其特征是大数据,大计算,大决策,三位一体。人工智能的智慧已能和人类__________。2010年左右,大数据时代宣告到来,超级运算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式算法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让人__________,甚至始料不及。 虽然当前的人工智能还不具备自我升级,自主创造的能力,但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未来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无视人工智能的作用和功能,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创新运动必被强势激发,人们可能面对新的冲击和挑战__________。 人工智能对于国家治理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需要国家在治理上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强力的支持,而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运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泥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如何建立人工智能时代精准治理的原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难题。 在当下,人类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对于人工智能,( )。未雨绸缪,__________总是对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提并论 应接不暇 不知所措 防微杜渐 B. 同日而语 目不暇接 莫衷一是 防微杜渐 C. 相提并论 应接不暇 不知所措 防患未然 D. 同日而语 目不暇接 莫衷一是 防患未然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技术逐渐成熟并蓄势待发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位、治理能力的低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后果。 B. 当技术逐渐成熟并蓄势待发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位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后果 C. 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位、治理能力的低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 D. 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应用时,治理主体的缺位、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 - 23 -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要低估它的风险与威胁,也不要高估它的能力和发展 B. 不要低估它的风险和发展,也不要高估它的能力与威胁 C. 不要低估它的能力和威胁,也不要高估它的风险与发展 D. 不要低估它的能力和发展,也不要高估它的风险与威胁 【答案】18. C 19. A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者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根据语境,应用“相提并论”。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根据语境,这里重点突出应付不过来,应为“应接不暇”。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根据语境,这里应用“不知所措”。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根据语境,这里应为“防患未然”。故选C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此处这句话有三处错误,一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语序不当,按逻辑顺序,技术应先逐渐成熟,再蓄势待发。二是治理能力的强弱为与导致的后果在语意上搭配不当。三是宾语缺失。导致应该有宾语“后果”。故选A项。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从选项看,此处填写的是一个并列复句,表现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两方面的认识——能力不可限量,风险整体可控。从前文看,前文在语意上是先谈优势再谈挑战,故而应注重延续前文的表达逻辑,同时归类清晰。故选D项。 - 23 - 【点睛】高考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考点反映在试卷上,大致有两种题型:一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二是“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 21.下面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请指出活动标识的设计核心元素,并分析活动标识设计的意蕴。 【答案】①活动标识以数字“70”和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徽五星及天安门作为设计核心元素。②寓意:“70” 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主题活动;又有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视觉效果;“7”的造型又像节日的彩带,其飘动的效果与立体国徽五星及天安门所在的圆形构成了一动一静的互动关系,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了重大节日的欢庆气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徽标类,解答徽标类题,首先要认真观察构图要素,答题时按一定的顺序表述出来即可,不能遗漏要点信息,本题要求“指出活动标识的设计核心元素,并分析活动标识设计的意蕴”。作答时要看全内容,题干、图及所有的文字都要看全。题干要求要一一对照。首先,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关注中间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本题中的标识以数字“70”符号,时间“1945-2019”,国徽五星及天安门为设计元素。其次,说明(介绍)画面要按顺序。如上下、左右、主次等。然后,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说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比如本题的标识可作如下的联想:“‘70’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主题”“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视觉效果”“‘7’的造型又像节日的彩带,蕴含了重大节日的欢庆气氛”。接着,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平实、清晰。不能随意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最后,力求避免遗漏说明内容,要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并落实好。 - 23 - 【点睛】徽标:即徽章、标志,它不是一般的图标,是具有指代意义、具有标识性质的图形。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炼,蕴涵着丰富的寓意。徽标类图文转换题解题方法:①观察分析徽标构图元素:外形、色彩、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涉及的时间、事物等。②解说画面依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③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联想(行业特点)→图标的创意(含义)→象征义、寓意(要有关联性)。④语言表述准确规范得体:准确、简明、平实、清(说明性语言)。如有标题,一定要写出来,内容要囊括所有画面,不要丢三落四。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开发海洋油气资源,要寻找何处有油,①__________ 。物探船就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先锋,它使用的方法就是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油气聚集在地层深处,看不见,摸不着,② ____。我国目前使用的是二维物探船,随着油气开发向深海迈进,③____ ,专家正在研制新一代的三维物探船。 【答案】 (1). ①还要有先进的设备; (2). ②只有通过物探方法才能找到; (3). ③物探装备向高端发展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提示语与相关信息提示,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第一处根据上文的“寻找何处有油”以及下文的“物探船就是先锋”可知应填探测设备方面的内容。第二处根据前文的“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只能是“物探”了。第三处前面说要向“高端方向发展”,后面有要“研制新一代三维物探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 23 - 【答案】教书育人也应有“新招”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师生认可,又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议,还有家长认为这样会使教育变味。我认为,焦老师是个敢于创新的老师。 在如此沉闷的教育背景下,教书育人也的确应该有新招,才能激活教育的正能量。首先,传统的育人方式是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为主,以灌输为主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抵触厌烦,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一些新的顺应时代的招数,本是理所应当的,只有不断更新方法,才能不断激活学习的动力。其次,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效果明显。大焦老师的课没有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很好。暂且不论其效果的持久性,但就这点,已经证明新招的可行性。其三,如果能把“发红包”这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书育人方法有机整合起来,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教育理念。如在互联网时代,用好移动技术,对学生进行时时处处地引导与教育,定能激发出无数的能量。因此,焦老师的新招肯定能在教育界激发波波涟漪。 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的确,现代学生本就生长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一味用钱去引导学习,极有可能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但是,教育不能因存在某种风险而畏首畏尾或举步不前。只要是“在课后”,“用小钱”,方式恰当,不变本加厉,在红包激励的同时仍以精神感化、正面教育为主线,发红包这样的新举动一定能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激活辅助作用。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发红包能让学生更亲近其师,“信其道”就不言而喻了。又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热情因红包而唤起,那么,学生的热情必然会影响老师的激情,终将达到“相长”的目的。教师的魅力关键在于学术与人格。一个教师若能紧紧依靠自身的学术与人格魅力,辅以新巧的方法,定能让各种因素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促进教书育人功能的巨大提高。如今,我国的教育因各种原因而困难重重,多几个像焦老师那样不甘平庸、敢于创新的老师,拿出更多的新招,必然能冲破重重阴霾,走向教育强国的康庄大道。 【解析】 一、观点梳理 中肯肯定之:“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化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 - 23 - 严厉批判之: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哄孩子”式课堂是对学生的黑色嘲讽、出勤率岂能靠红包保障、你的求学岂能老师买单、花式渠道贿赂学生实在悲哀、要励志不要励欲、莫让教育用上利益的“偏方”、“中国式焦老师”可悲可哀、“红包”给教育抹黑、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 温和批评之:“受益终生”的教育才是“治本”的改革、红包奖励引发教育功利化属杞人忧天、“红包妙招”不具推广价值、长远来看“红包课堂”隐忧不少、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危险、以“钱”促学未若以“奖”促学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文同过去非全国卷考查的作文有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而非全国卷或是一句名言、或是一个寓言、或是一首诗,里面蕴含一些道理。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公理婆理众说纷纭,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而过去的非全国卷考生只要从材料中提出观点,材料再无它用,这样易造成套作。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具体做法:一、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在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时,考生要细读材料、细读题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二、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 23 -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