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17)
2018 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高考真题 【2015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 21—25 题。(12 分) 静者居记 (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余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 哉居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余谓客曰:“子何言之戾邪?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 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 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埋怨堨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 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 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 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 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 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 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 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2 分) A 矣 B 乎 C 耶 D 也 2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2 分) 2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和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2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4 分) 【答案】 21.D 22.示例: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 23.C 24.D 25.示例: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 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 的居所,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全文紧扣“居”“静” 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解析】 合语境,所以答案应为 D 项。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 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 义和用法”考点。采用选虚词填空的形式考查,属于上海卷的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 度适中。所选四个虚词“矣”“乎”“耶”“也”,是考纲规定的虚字中使用频率和考 查频率比较高的,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所涉及义项也都是这些虚词的基本义,解答这 类题目关键是由翻译学会反推,考生可根据句中提供的语境,来确定应填虚词的含义及 用法,从而选出正确虚词。 22.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看,“竹树翳深”“虚寂”“无嚣声”写出了“静者居”的环境特 点,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静;从结构上看,本文第二段还属于文章开头 部分,主要作用是启下,正因为画线句子把“静者居”写得如此清幽安静,才有了后文 “客”的赞叹和作者的议论,所以画线句子起到了引起下文内容的作用。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 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词、句、段在文中 的作用”考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句段作用,是上海卷独有的考查方式,属于常规题 型,难度适中。一般情况下,解答这类题目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方面 分析就是确定所给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结构上分析,就是 思考一下,画线句子处于文章什么位置,一般如果在开头则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等作用,如在文章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在文章结尾部分,一般有总结上 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等作用。本题所考查句子所写内容明显,位置在第二段,属于 文章开头部分,考生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可很容易得出答案。 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段落大意的分析。A 项,从文本内容来分析,可知文章体现了一 种“廉退”思想,“欲静而未能”说的是想要真正的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B 项,无 中生有,作者的认识早已有之,只是通过这篇记写出来。D 项“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表达作者自己想要寻得真正安静的愿望。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 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 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考点。常规题型,难度适中。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思考文 段共有几层,每一层含义是什么,然后归纳总结得出整段的内容要点。本题所考查段落 是文章最后一段,且语言简洁,而文言文阅读文章中最后一段,往往具有点明主旨,总 结上文,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作用。所以,考生就应该明白,此题同时涉及对文章主题 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考查,解答时也就要思考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然后对照所给选项逐一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 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 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属于上海卷的常规题型,难度适中。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 将所给句子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思考前后话 题是否一致,陈述角度是否一致,内容前后是否照应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 序和逻辑顺序)是否合理,意境是否谐调,最后总结归纳。本题就可先在小范围内将四 个句子分类,一类静而不静,一类不静而静,然后结合上文,考虑上下文的照应性即可 得到正确答案。 25.试题分析:本文是论说文,这类文章通常的写作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本文中,作者先列出了“客”的观点,“客”认为主人所追求的静,是主人的居所 “静者居”所提供的,作者不同意“客”的观点,然后进行反驳。反驳是从两个角度分 析的,先说为什么居所安静不一定就是,再谈居不静不一定是真不静,然后提出“居仁 而静”, 层层展开,逐层深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 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 写作特点”考点。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中注意积累并掌握议论文常用的论证结构, 并能结合具体文段加以分析。本题题干中“层层推进”四个字提示考生,本文采用的是 递进式论证结构,那么考生就要分析清楚文章一共分为几层,后一层与前一层之间怎样 体现递进就可以了的。 【参考译文】 静者居记(明)高启 ①浔阳的张来仪君用“静者居”给他的住处命名,曾经嘱咐我给他的静者居写一篇记, 因我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 ②一天,我和朋友前去看望他。进入他的静者居,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 静,静悄悄地没有喧嚣的声音。朋友赞叹说:“这个居所真美啊!让张君不经常在外活动, 用来让自己快乐而成就这种安静的,不正是这个居所吗?” ③我对朋友说:“你怎么说的这么偏激呢?现在有的人,身在空旷的山谷之中,住在幽 深的树林之内,听不到兵器的声音,没有车马的痕迹,他的居所非常安静了。但心中却不忘 追求功名和利禄的念头。对于穷困贫贱的忧虑,每每违背心中的理想,即使平静而镇定地前 行,孤独地坐在那里,上下争夺,无异于奔忙追求于尘世,你说他是真的安静吗?还有的人, 游走于大都市,在集市上建筑住宅,旁边有唱歌呼喊的吵闹之声,家门有拜访邀请之类的杂 事,内心疲倦于应和酬答,身体劳累于迎来送往,他居住的地方不安静。却抱有谦让的思想, 谨慎地对待进出和独处的事,虽然奔忙于人群中,但前进不急躁,不疏忽大意,看世上任意 浪费财物,万事万物变化无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淡泊处之, 不为所动,你认为他真的不是静处的人吗?所以说,安静是和人有关系,而不是和居所有关 系。人能够静心则到处都安静,这就是说居所安静不能给予人什么,而人的内心的安静也不 依靠居所。虽然这样,也有依靠居所而使内心安静的,但不是这种说法。《传》说:‘住在 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最宽广的住宅,就是仁。自己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仁”, 主人恭敬地守护着它,至于看重它,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深邃沉静而不知其深浅, 那么他是真正体查到了什么是静,所以说“仁者静”。张君的理想,大约就在于此,而借来 命名他的居所,你难道没有思考这些吗?” ④朋友没有什么来回答的,张君站起身道谢说:“居所安静而内心不安静的,我明白他 所警示的内容;居所不安静而内心安静的,我明白他勉励的道理。像你所说居所体现了仁, 而内心安静,虽然不是我所能达到的,却愿意学习。你的话非常全面了,难道不足以来给我 的居所做一篇记吗?请写下来。” ⑤只是我想要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姑且书写记下来,等待以后跟随张君追求安静。 【2015 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 ,完成 5—9 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 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 ,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 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 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 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 象 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 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 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 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 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 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 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 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住】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善射,娴.将略 熟习 B.逐贼危.崖 高峻 C.督.天下援兵 督促 D.次.顺义 驻扎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①为 ②且 ③乃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 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 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 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 要之/亦天意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4 分)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 分)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3 分) 【答案】 5.C 6.B 7.A 8.D 9.(1)①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 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②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 卢象昇的(义举)(2)①清兵南下,三路出师②提残卒③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 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④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解析】 5.试题分析:“督”应为“统领、统帅、掌管”。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实词的题目,文言实词包括规定的 120 个实词,还包括通假 字、双音节实词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在双音节实词中近年来有渗透文化常识,答 题时要考虑,答题的方式一般用语境代入法,即把给的词义代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看是 否合适,然后考虑结构、语法等因素,还可结合课本和相关的成语进行判断,此题错误 选项是典型的以今释古。 6.试题分析:“然事多□嗣昌、起潜挠”中“为”解释为“被”;“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 其上”中“而”表因果;“背负二十四矢□死”中“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考核的题目,广东卷采用选填虚词的形式考核,较为特殊, 答题时注意结合上下文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综合分析找到答案,平时复习时注意积累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 E 级。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断句的题目,文言断句首先注意一些文言特有的表示,比如常用 的句首虚词和句尾语气词,同时注意结构的对称,事件的分述,还要注意对话中的“云” “曰”等,这些都是简单的,主要的要关注人称的变化和事件的变化,事件的变化注意 动词的变化。 8.试题分析:D“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原文为“象昇上疏救,不得,”,可见并没有“赶 去救援”。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意概括的题目,文言文的文意概括相对较为简单,主要考核人 物、时间、地点、事件的错位和重点词语的翻译,只要抓住这些要素和原文进行比对就 能判断出错误的选项,答题时注意抓住人物、年号、地点的变化,如果区分不出来在仔 细分析文字进行事件的比对。 9.试题分析:(1)第一句中“麾兵”“自辰迄未”“矢穷”,第二句中“由是”“多”。(2) 首 先找到“兵败”的内容,然后在其前后找原因。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各省市文言文考核的重点内容,一般为 10 分,翻译时注意“直译”, 落实重点实词的意思,这是判卷的赋分点,同时注意词类活用现象,这是文言翻译的难 点,文言句式的复原也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抓住这些之后注意语句的通顺。文意概括 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条列举作答。(2)小题注意文意的概括。 【参考译文】 卢象昇,(浙江)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善于射箭,熟悉用兵的谋略。(崇祯) 六年,贼寇流窜到京城郊区,占据西山,象昇击退了他们。(后来)贼寇逃回西山,围攻冷 水村,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寇。象昇每次到战场,(总是)身先士卒,与贼寇格斗,(即便) 敌人的刀锋触及马鞍也不顾,丢失马匹就步战。(有一次)追赶贼寇到悬崖,一个贼寇从山 顶射中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战斗更加迅猛。贼寇惊骇逃走,互相告诫说:“遇到卢廉使(象 昇)就会死,不可侵犯他。” (崇祯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栏。(皇上)征召宣、大、山西三个总兵杨国柱、王 朴、虎大威入京护卫。赐给象昇尚方宝剑,督率天下的援兵。象昇穿着麻衣草鞋,到郊外誓 师。当时,杨嗣昌、高起潜主张议和。象昇知道了(这事),顿脚叹息说:“我受国家的恩惠, 只恨不能死得其所,假如万一发生不幸,宁可捐躯断头。”决定策略进行战争,然而事情多 为杨嗣昌、高起潜所阻挠(破坏)。上疏请求分派部队,就议定宣、大、山西三大帅归属象 昇,关、宁各路归属起潜。象昇名义上总督天下的军队,实际上不到二万人马。驻扎在顺义。 清兵南下,分三路出兵……象昇带领残余的士兵,驻宿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 军到贾庄。起潜带领关、宁的部队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起 潜)不答应。(象昇的)部队到蒿水桥,遇到清兵。象昇率领中军,大威统率左军,国柱统 率右军,于是交战。第二天清晨,(敌人的)骑兵数万包围了三圈。象昇指挥士兵激战,呼 喊声震动天空,自辰时到未时,炮箭穷尽。象昇亲自奋勇格斗,后面的骑兵都跟随前进,(象 昇)亲手击杀数十人,身上中了四箭三刀,于是倒下。杨陆凯害怕敌众伤残他的尸体而伏在 上面,背上带着二十四箭死去。全军覆没。 卢弘文,是个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寇。卢弘文 率领招募的士兵到楚,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上报。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被 发配戍守。天下的人因此可惜弘文而推重象昇。 赞曰: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是缺乏人才,只是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用了, 或限制他而把他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人为的,总的说来也是天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