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 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拘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的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和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是苏轼的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漠,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B.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自己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答案】1.C 2.A 3.C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说法错误。原文是说“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可见并不是“不仅仅”而“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故乡了。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漠”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不拘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可见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故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并不能说他对故乡感情日益淡漠。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可见原因是异乡的风景足够好,所以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而不是因为苏轼长期处于“无家”状态,所以他有时会贬低自己的故乡。因果关系不成立。‎ B项,“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一定程度”是指故乡的具体化有一部分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造成,并非完全是“对异乡的排斥”造成。‎ D项,“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应该理解为“异乡的故乡化”,而不是“泛化了的故乡”。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1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l033。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摘编自鞠强《最后的论文:霍金没有留下确定的答案》)‎ 材料三:‎ 预言宇宙的未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尽管有这些失败,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 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预言未来。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如果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摘编自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常用度量单位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会失去价值,人们将速度和距离结合,创造出“光年”来度量宇宙中的距离。‎ B.永恒暴胀理论认为,一方面人类可观测的宇宙是一个暴胀暂时停止的局部区域,另一方面,暴胀在某些区域内永不停止。‎ C.地球处于宇宙之中,但它并不是宇宙的典型代表,行星、恒星或星系在空旷、寒冷的宇宙典型环境中数量稀少。‎ D.在霍金看来,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曾经预言过未来,但这些预言大多是错误的,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放弃预言未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取决于宇宙的现有密度,而临界密度的事实似乎表明,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多重宇宙是宇宙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向。‎ B.按照永恒暴胀理论进行假设,如果宇宙中的若干局部区域发生了暴胀停止,恒星、星系、生命以及宜居的“口袋宇宙”或将出现更多。‎ C.霍金认为,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因为不同的定律在口袋宇宙体积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被检验,其差异性也就难以验证。‎ D.定律允许人们预言未来,而初始状态微小的改变对后续行为会产生快速而巨大的影响,人们实际上不能对宇宙未来做出准确的预言。‎ ‎6.围绕同一话题,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B 5.B ‎ ‎6.材料一侧重介绍宇宙广袤和空洞的典型环境;材料二侧重介绍解释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材料三侧重介绍预言宇宙未来困难的原因。‎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结合文本内容“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分析,关于人类可观测的宇宙,原文表述为“暴胀已经停止”,因此“暴胀暂时停止”的说法错误。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临界密度的事实表明,宇宙未来既有无限膨胀的可能,也有坍缩的可能,并不确定哪种可能性更大,自然也就无法判断膨胀理论的正确与否。C项,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是因为如果有些口袋宇宙太大甚至无限大,该理论就不可能被检验,这与其中的定律无关。D项,人们可以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 围绕同一话题,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什么侧重,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结合材料一内容“因为宇宙辽阔无垠”“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等内容分析,材料一侧重介绍宇宙广袤和空洞的典型环境;结合材料二“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解释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结合材料三“预言宇宙的未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分析可知,材料三侧重介绍预言宇宙未来困难的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老骑士 马步升 ‎①见到宋德福老人时,我马上想起了堂吉﹒诃德。不过,堂吉先生是手执长矛与风车作战的,悲壮而滑稽,宋老爷子却是抓起铁锨与风沙对抗的,没有滑稽,只有悲壮。他们都是骑士。滑稽的骑士也是骑士,悲壮的骑士则是骑士的本来风度。‎ ‎②这是古浪县海滩子镇上冰村,古浪绿洲处在沙漠最前沿的村庄,前面就是如大海一般浩渺的腾格里沙漠。乘车离开古浪县城,朝沙漠的方向走去时,和往年见到的情形大不相同。绿洲农田的庄稼已经收割了,空旷的田野却并不空旷,树木和各种沙生植物显得分外精神。今年的雨水多,大片大片气焰嚣张的沙漠老实了。沙漠是植物最厉害的杀手,风助沙势,沙助风狂,所过之处,摧枯拉朽,一切生命都要让位于死亡。同样,植物也是沙漠的死敌,而植物却是需要水的滋润的,水之于植物,如同战士手中的刀枪。沙漠中生长着梭梭、红柳、花棒、沙枣等等,这都是节水耐旱的植物,它们的阵容虽显得单薄,但也足可暂时绊住随风横行的沙漠的腿脚了。走完了绿洲,终于来到了抗沙前沿阵地上冰村。有上冰村,便有下冰村,两个村庄原来都属于冰草湾。冰草是一种草本植物,根系极为发达。人口繁衍,村庄扩张,只好一分为二。人在扩张时,沙漠在整装待发,人在为自己的些许成就得意洋洋时,沙漠趁势反攻,人不但把沙漠还给了沙漠,把绿洲也还给沙漠了。‎ ‎③冰草湾只剩下了名字,阻击沙漠的冰草已难觅踪影了。大风起兮,沙尘遮天蔽日,田园顿时黄沙漫漫,半截屋子沉没黄沙,一碗饭吃完,碗底落下半寸厚的沙粒。有些人携家带口,挥泪离开村庄,有些人四顾茫茫,徒唤奈何。但,也有人起而抗争。‎ ‎④宋德福老人就是一个。‎ ‎⑤在摧枯拉朽的沙漠面前,宋德福老人显得太孱弱,太渺小了。这是一场不公平,不对等的战争,战争还没有开始,战争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沙漠无语,但,沙漠就是这样认为的,它对横在面前的宋德福不屑一顾。宋德福无语,他揉一揉钻进眼里的沙子,抡起铁锨,在沙海的波峰浪尖上,剜出一个沙坑,栽上了一棵树。然后,他挺进大漠深处,一棵,两棵,成千上万棵,成百万棵。仿佛一根根针,将跑得飞快的沙漠牢牢地钉在了大地上。‎ ‎⑥八年的时光,中国军民以简陋的武器,凭着一腔忠勇,一腔热血,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还是八年时光,宋德福老人仍然以简陋的劳动工具,凭着一腔忠勇,一腔热血,给万亩黄沙披上了绿装。外围是防风固沙的沙生植物,往里走,是果园。老人捧着猩红甘甜的大枣坏笑着说,我把亲戚朋友骗了一个遍,前多年骗,去年骗,今年照样骗,我骗他们帮我栽树,我没有钱雇工人,但,树不可不栽,沙不可不治。果子成熟了,我少卖一些,留下送给他们吃,他们高兴了,就帮我栽树,亲戚朋友的孩子来了,我给他们吃果子,哄高兴了,他们也帮我栽树。‎ ‎⑦万亩草木堵住了风口,逃离的人陆续回来了。凌厉的风照样可以透过防风林,可是,这是清风,是干净的风,饭碗里只有饭,没有沙粒了。诗人谢荣胜在这里挂职村支部第一书记,他给村里办起了阅览室。草木在这里扎了根,现代文明在这里扎了根。雨后不久,沙丘上的植物还带着露水,我爬上一个制高点,向腾格里沙漠深处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望不断的深秋季节黄绿相间的各种植物。‎ ‎⑧本来这里是被沙漠侵吞了的绿洲,现在又变成了绿洲,人们正在以骑士的姿态,从脚下的绿洲出发,挥舞绿洲向沙漠深处挺进。‎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悲壮的骑士则是骑士的本来风度”其实是对堂吉诃德式的滑稽骑士进行了否定,同时引出了下文对宋德福治沙的介绍。‎ B.第二段在描绘沙漠时,运用了比喻,如“大海一般浩渺”“气焰嚣张”;拟人,如“整装待发”“最厉害的杀手”,形象而生动。‎ C.“我把亲戚朋友骗了一个遍,前多年骗,去年骗……”骗亲友的举动写出了宋德福治沙的艰难和无奈,也暗示亲友不理解其治沙行为。‎ D.从宋德福老人治沙的行动来看,文中“骑士风度”的含义应是“悲壮”:既指个人面对强大自然的渺小,更指人类改变自然的坚定执着。‎ ‎8.结合文本,从手法运用和遣词用语两个角度赏析文章的第五段 ‎9.文章的结尾部分写到诗人谢荣胜在这里挂职和我远望腾格里沙漠两件事,看似与宋德福治沙无关,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件事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7.D 8.(1)手法运用:这段用了反衬(第一句),比喻(战争、沙海、波峰浪尖、针),比拟(无语、不屑一顾、跑飞快、钉)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狂暴和宋德福治沙的艰辛与努力,坚定与执着。‎ ‎(2)词语运用:作者使用一系列的形容词(孱弱,渺小等)、动词(横、揉、抡、剜、栽、挺进等)、数量词(一个沙坑、一棵、两棵、成千上万棵、成百万棵、一根根等)准确生动表现了宋德福治沙的艰辛与努力,坚定与执着。 ‎ ‎9.(1)写谢荣胜在这里挂职:①内容上,凸显了治沙的成果显著;②手法上,侧面烘托,凸显主旨。(2)写我远望腾格里沙漠:①内容上,表现我对治沙成果的赞叹;②手法上,以我的视角直接表现治沙成果,令人信服。(3)两件看似与宋德福无关的事结尾,在结构上(主旨上),深化主旨,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草木在这里扎了根,现代文明在这里扎了根,在更深层次上展现了治沙的意义。‎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A项,无中生有,“对堂吉诃德式的滑稽骑士进行了否定”错,对堂吉诃德式的滑稽骑士只是作者的一种看法,并没有否定;‎ B项,修辞手法使用错误,“气焰嚣张”说是比喻错,应该是拟人手法,赋予沙漠以人的动作;C项,曲解文意,“也暗示亲友不理解其治沙行为”错,文中没有体现亲友的不理解;‎ D项,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手法和遣词用语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其中手法通常包含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遣词用语方面主要侧重于对一些词性的把握,有没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等。‎ ‎(1)手法运用上:文中“摧枯拉朽的沙漠”是反衬的修辞手法,衬托了“宋德福老人的孱弱,渺小”;“沙漠无语”“它对横在面前的宋德福不屑一顾”等词语和句子是比拟的修辞手法;“沙海的波峰尖浪”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沙漠”,喻体是“波浪”。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狂暴和宋德福治沙的艰辛与努力,坚定与执着。‎ ‎(2)词语运用:文中“宋德福老人显得太孱弱,太渺小了”这句话,使用了“孱弱,渺小”等形容词,表现了老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他揉一揉钻进眼里的沙子,抡起铁锨,在沙海的波峰浪尖上,剜出一个沙坑,栽上了一棵树”这句话,通过大量的动词,如揉、抡、剜、栽,表现了他栽树的坚定与执着;“在沙海的波峰浪尖上,剜出一个沙坑,栽上了一棵树。然后,他挺进大漠深处,一棵,两棵,成千上万棵,成百万棵”这句话,使用了大量的数量短语,如一个沙坑、一棵、两棵、成千上万棵、成百万棵等,写出了老人治沙的艰辛与努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部分情节在文中作用的能力。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四个角度去分析:一是情节结构上,二是人物塑造上,三是主题思想上,四是艺术效果上。答题时要结合原文分点来答。‎ 本题写到了与宋德福治沙无关的谢荣胜挂职一事,主要写了他给村里办起了阅览室,现代文明在这里扎了根。其作用,第一点在内容上,是宋德福治沙的一个延续,凸显了治沙的成果显著;第二点在主题上,歌颂了老人治沙的贡献;第三点在艺术手法上,属于侧面烘托,通过描写谢荣胜在这里所做的工作,衬托了宋德福老人治沙的成果。‎ 文章结尾还写到了我远望腾格里沙漠的情节。第一点在内容上,是通过我的一个举动来反映沙漠的变化之大,呈现在眼前的是深秋季节黄绿相间的各种植物,抒发了我的一种对治沙成果的由衷的赞叹;第二点在主题上,深化主旨,老人的付出没有白费,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草木在这里扎了根,现代文明在这里扎了根,在更深层次上展现了治沙的意义,这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第三点在艺术手法上,沙漠的变化直接通过我的视角表现出来,显得很真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父鸣九,官安徽合肥梁园巡检。玉麟年十六,父卒,族人夺其田产,避居郡城,为协标书识以养母。知府高人鉴见其文,奇之,招入署读书,为附生。新宁匪乱,从协标剿捕。叙功,大吏误以为武生,拔补临武营外委,不就。至耒阳,佐当商理事。粤匪至,罄所有资助县令募勇筹防。贼知有备,不来攻,城获全。玉麟不原叙功,但乞偿所假钱,以是知名。‎ 咸丰三年,‎ 曾国藩治水师成十营辟领一营其九营多武员白事悉倚玉麟隐主全军草创规制多所赞画。六年,擢广东惠潮嘉道。十ー年,授广东按察使。同治元年,授兵部右侍郎,节制镇将。诸将冲锋,玉麟每乘小船督战,以红旗为识,或前或后,将士皆惴惴尽力。间入陆军察战状,往来飘忽无定踪,所经行军民莫敢为奸宄。‎ 光绪九年,擢兵部尚书,以衰病辞。会法、越构兵,命赴广东会筹防务。玉麟募四千人从行,驻大黄駪。遣部将防琼州、钦州、灵山,驻沙角、大角,与粤军联合。增兵设垒,编沙户渔舟,分守内沙港汊。法兵竟不至。‎ 十一年春,和议旋成,停战撤兵。玉麟疏请严备战守,以毖后患,陈海防善后六事。是秋,以病乞休,温诏慰留。十四年,扶病巡阅。至安庆,巡抚陈彝见其病笃,以闻,诏允开缺回籍,仍留巡阅差使。十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保,依尚书例赐恤,建专祠立功地,谥刚直。‎ 玉麟刚介绝俗,素厌文法,治事辄得法外意。不通权贵,而坦易直亮,无倾轧倨傲之心。历奉命按重臣疆吏被劾者,皆主持公道,务存大体,亦不为谿刻。每出巡,侦官吏不法辄劾惩,甚者以军法斩之然后闻,故所至官吏皆危栗。民有枉,往往盼彭公来。朝廷倾心听之,不居位而京察屡加褒奖,倚畀盖过於疆吏。生平奏牍皆手裁,每出,为世传诵。好画梅,诗书皆超俗,文采风流亦不沫云。‎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彭玉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国藩治水师/成十营辟领一营/其九营多武员白事/悉倚玉麟/隐主全军草创规制/多所赞画。‎ B.曾国藩治水师/成十营/辟领一营/其九营多武员/白事悉倚玉麟/隐主全军/草创规制/多所赞画。‎ C.曾国藩治水师/成十营辟领一营/其九营多武员/白事悉倚玉麟/隐主全军草创规制/多所赞画。‎ D.曾国藩治水师/成十营/辟领一营/其九营多武员白事/悉倚玉麟/隐主全军/草创规制多所赞画。‎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琴是彭玉麟的字,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一般人都能彼此直呼其名而不能直呼其字。‎ B.‎ 开缺,此处指彭玉麟卸任。旧时官吏因故不能留任,朝廷免除其职务,准备另外选人充任,叫开缺。‎ C.赐恤,此处指的是彭玉麟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功劳大小,追赠官爵,褒封谥号,并给其家属抚恤金。‎ D.奏牍,在此处指奏章。其本义为书写奏章的简牍,后来引申为奏章。“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有公文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玉麟治军有方。他在做兵部右侍郎的时候,曾坐着小船督战,以红色旗帜作为标志,有时在前,有时在后,将士们都紧张害怕而竭尽全力。‎ B.彭玉麟心系国家。光绪九年他已经因为年老生病而辞官,却恰逢法国和越南交战,朝廷命令他带着四千人奔赴广东,他便不顾病体防守广东。‎ C.彭玉麟精通防务。中法和议,但彭玉麟上书奏请对作战和防守进行周密准备,来防备后来祸患,并陈述之后海防要妥善处理的六件事情。‎ D.彭玉麟刚直耿介。他不与权贵相交往,不会排挤打压同僚。多次奉命查办被弹劾的重要大臣和地方高级官员,都主持公道,也不做刻薄的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知有备,不来攻,城获全。玉麟不原叙功,但乞偿所假钱,以是知名。‎ ‎②每出巡,侦官吏不法辄劾惩,甚者以军法斩之然后闻,故所至官吏皆危栗。‎ ‎【答案】10.B 11.A 12.B ‎ ‎13.(1)敌人知道他们有防备,没有来攻打,耒阳城得以保全。彭玉麟不愿评议功劳,只是请求归还所借出的钱,因此他的声名被世人所知。‎ ‎(2)(玉麟)每次外出巡查,侦査到官员不守法纪就弹劾惩治,情况比较严重的按照军法把他们斩首,这之后报告皇上,所以他所到之处,官员都恐惧战栗。‎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找名词或代词,找动词,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这段话的大意是:曾国藩管理水军,创制十个营,他分管一个营,其余九营有很多是武官。报告事务都依靠彭玉麟,彭玉麟暗中主导了整个水军。彭玉麟在开始创制水军的规章制度过程中有很多的谋划。划分该段,主要根据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来划分。“‎ 曾国藩治水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成”是一个动词,该句主语“水师”省略,“十营”为宾语。“辟领”为动词,“一营”是它的宾语,省略的主语为“彭玉麟”。“其九营”是主语,“多”为谓语,“武员”为宾语。“白事”是主语,“倚”是动词,“玉麟”是宾语,所以“白事”前要断开;“主”是谓语,“全军”是宾语,“隐”是状语,省略的主语是“彭玉麟”。“草创”是动词,它之后应该有宾语,所以排除C项。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全国卷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将平时积累的文学常识调动出来,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常识的正确性。A项“一般人都能彼此直呼其名而不能直呼其字”错误,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归纳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从选项可知,它先分析了彭玉麟的为人为官之道,然后列举了他的行为,判断时,要注意兼顾到这两个方面。常见的错误有“混淆时间范围”“张冠李戴”“强加因果”“颠倒因果”“歪曲文意”“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等。B项张冠李戴。该项对应文本第三段,原文为“玉麟募四千人从行,驻大黄駪”,那么四千士兵是彭玉麟自己招募的,而非朝廷配备。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本题第一句中的“全”意为“保全”,形容词做动词;“叙功”意为“评议功劳”;“假”意为“借出”;被动句式,“被世人所知”。第二句中的“侦”意为“侦查”;“不法”意为“不守法纪”,“法”字名词做动词;“闻”意为“使……听说”;“危栗”意为“恐惧战栗”。‎ 参考译文:‎ 彭玉麟,字雪琴,是湖南衡阳人。他的父亲彭鸣九,官至安徽合肥梁园巡检。彭玉麟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族人夺取他家的田产,(彭玉麟一家)躲避到郡城居住,做协标的书识来奉养母亲。知府高人鉴看到他的文章,对此感到惊奇,招他进入官署读书,作为附生。新宁发生盗乱,他跟着协标搜剿抓捕盗贼。评议功勋的时候,将领误以为他是军事官员,提拔补任他为临武营外委,他不去。到耒阳,佐任当商理事。广东盗贼到来,他用尽所有的钱财来帮助县令募集勇士筹备防务。敌人知道他们有防备,没有来攻打,耒阳城得以保全。彭玉麟不愿评议功劳,只是请求归还所借出的钱,因此他的声名被世人所知。‎ 咸丰三年,曾国藩管理水军,创制十个营,他分管一个营,其余九营有很多是武官。报告事务都依靠彭玉麟,彭玉麟暗中主导了整个水军。彭玉麟在开始创制水军的规章制度过程中有很多的谋划。咸丰六年,提升为广东惠潮嘉道。成丰十ー年,授予广东按察使。同治元年,授予兵部右侍郎,管理监督各镇守的将领。将士们突入敌阵跟敌人所厮杀时,彭玉麟经常坐着小船督战,用红色旗帜作为标志,有时在前,有时在后,将士们都紧张害怕而竭尽全力。他悄悄进入陆军查看战况,来去飘忽没有固定行踪,所经过行走的地方军民不敢做坏人坏事。‎ 光绪九年,提升为兵部尚书,因为年老生病而辞官。恰逢法国和越南交战,朝廷命令他奔赴广东主持谋划防守事务。彭玉麟募集到四千人跟着他去,驻守大黄駪。他派遣部将防守琼州、钦州、灵山,驻守沙角、大角,与广东军联合。增加士兵设置堡垒,整编沙洲上的人家和渔船,分派他们把守内海港ロ。法国军队最后没有到来。光绪十一年春天,朝廷和法国的和议很快达成,停战,各自撤兵。彭玉麟上书奏请严密备战和防守,来防备后来的祸患,陈述之后海防要妥善处理的六件事情。这年秋天,因为生病请求退休,朝廷用词情恳切的诏书来劝慰挽留他。光绪十四年,彭玉麟支撑着病体巡行视察。到了安庆,巡抚陈彝看见他病情严重,让皇上知晓这件事,皇上下诏书允许彭玉麟卸任回乡,仍然保留巡阅差使的职务。光绪十六年,彭玉麟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称号,按照赐予尚书的规格给其家属抚恤金,在他立功的地方建立专祠,赐予谥号刚直。‎ 彭玉麟刚直耿介与一般人完全不同,历来讨厌法令条文,做事时总能得到法令条文外的收获。不与权贵相交往,并且坦荡和悦正直磊落,没有排挤打压同僚、高傲自大的心。多次奉命查办被弹劾的重要大臣和地方高级官员,都主持公道,以保全大局为要务,也不做刻薄的事。每次外出巡查,侦查到官员不守法纪就弹劾惩治,情况比较严重的按照军法把他们斩首,这之后报告皇上,所以他所到之处,官员都恐惧战栗。百姓有冤屈,常常盼望彭公来。朝廷竭尽诚心听任他,他虽不处高位但朝廷定期考核官员时多次被表扬嘉奖,朝廷对他的倚靠信任超过高级地方官。他一生的奏章都是亲手写制,每次一写出来,就被世人传诵。他喜欢画梅花,他写的诗和书法都超过一般人,文采才华也不逊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强饮”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晚年要纵酒人生。‎ B.颔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老眼昏花。‎ C.颈联运用叠词,具有韵律美,写景由近及远,由蝴蝶而鸥鸟,层次分明。‎ D.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苍茫之美。‎ ‎15.《杜诗镜铨》认为结尾写愁“结有远神”。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答案】14.A 15.①首句“强饮”不仅写出自己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年老体衰、穷愁潦倒的愁苦。②借用“鹖冠”一典,点出作者身不在官,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③“老年花似雾中看”,既直接表明作者暗自伤老之情。④以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反衬诗人困居舟中的忧思。⑤“愁看直北是长安”表明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情怀。⑥以“舟中作”为题,既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的处境,又从自身想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强饮”理解有误。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因此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每遇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是写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佳辰强饮食犹寒”指遇节上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二字体现出诗人因年老多病而不胜酒力,加上是“舟中”作,可见他也在舟中过节,更反映出漂泊之中强过佳节的凄凉愁苦;‎ ‎“隐几萧条戴鹖冠”一句,根据注释可知“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以隐者的典故点出自己此时已经不为朝廷所用的处境,也暗含着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嗟叹伤感;‎ 颔联写春来水涨,江流浩瀚,因此在舟中漂荡起伏仿佛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的花草如同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居舟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体现诗人暗自伤老之情;‎ 颈联所写戏蝶、轻鸥是姿态悠闲轻快,看似美景,然而与诗人此刻的情形一对照,就以它们的自由闲适反衬出诗人的困顿不堪,蝴蝶与鸥鸟可以轻快地飞翔,诗人却只能困于舟中,以乐景衬哀情,更增愁绪;‎ 尾联以青山白云绵亘万里,阻隔视线,而诗人北望长安,满心愁绪;长安代指国都,诗人望国都,是传统表达希望受到重用的手法,但“愁看”,既表现壮志难酬,难得重用,又表现诗人对国家时局不稳的担忧;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寄于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 ‎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飞鸟猿猱的无计可施,来反衬行人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人自述甘心追随蔺相如的原因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胥、赢、仓皇、鹤、猱、援、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常的过年之际,宾朋聚会应接不暇,吃喝宴请,热闹非凡。( ),为了撑面子, ,觉得浪费攀比是情理之事。而今,“舌尖上的浪费”乃至成为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你今日光盘了吗”成为朋友彼此的问候语,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返璞归真,厉行节约已经成为每个人的行动准则。在“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环境中,将节约真正地落实于行,从而人人都在经受着滋养与熏陶。新春走亲访友,以往包装精美的高档礼品深受民众的欢迎,而今这样的礼品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变得 。不比价格讲求实惠成为老百姓挑选礼品的第一标准,“俭以养德,惜而修国”的古训 发扬光大,餐桌“瘦身”、餐具“光盘”成为大家的一致选择。勤俭持家, ,传统的节俭美德占据了时代风尚的主流。‎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比阔气 无足轻重 能够 各取所需 B.讲排场 无人问津 能够 物尽其用 C.比阔气 无人问津 得以 物尽其用 D.讲排场 无足轻重 得以 各取所需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世俗的熏陶中,人们似乎有着功利的思维定式 B.人们似乎有着功利的思维定式,在世俗的熏陶中 C.似乎在世俗的熏陶中,有着功利的思维定式的人们 D.人们似乎有着功利的世俗熏陶中的思维定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节约真正地落实于行,人人才能经受得住熏陶与滋养。‎ B.人人只有经受住滋养与熏陶,节约才能真正地落实于行。‎ C.人人都在经受着熏陶与滋养,从而将节约真正地落实于行。‎ D.节约要真正地落实于行,人人都必须经受着滋养与熏陶。‎ ‎【答案】17.C 18.A 19.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比阔气”“讲排场”中的“比”字的浮华程度比“讲”字更重。结合“宾朋聚会应接不暇,吃喝宴请,热闹非凡”“觉得浪费攀比是情理之事”分析语境强调的是宾朋聚会更浮华,水更有钱,此处选用“比阔气”。‎ ‎“无足轻重”指无关紧要。“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结合语境说的“这样的礼品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此处选用“无人问津”。‎ ‎“能够”是表示本身就有能力可以完成;“得以”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或者是外界的一些帮助,最终才可以完成。结合“‘舌尖上的浪费’乃至成为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你今日光盘了吗’”语境说的是“俭以养德,惜而修国”的古训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发扬光大。此处选用“得以”。‎ ‎“各取所需”指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尽其用”指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结合语境说的“餐桌‘瘦身’、餐具‘光盘’成为大家的一致选择。”“传统的节俭美德占据了时代风尚的主流。”这就表明人们对食物充分利用,不浪费,所以此处选用“物尽其用”。‎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紧承前面的语境“吃喝宴请,热闹非凡”,这些都属于“世俗的熏陶”,排除B、D项。“似乎”表示推测,“世俗的熏陶”是现象,“思维定式”是心理,由现象推测心理,“似乎”跟在后面更合适,排除C项。所以B项、C项和D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原句有两处先后的逻辑关系的错误,一是先“熏陶”后“滋养”,二是要“经受熏陶与滋养”方可“落实于行”。同时语段叙述对象要保持一致,而“只有……才……”“必须”等逻辑关系的唯一性在这里并不成立,所以C项修改恰当。‎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很多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其实,竹子是有花植物。①_________,这是遗传基因的影响。如群蕊竹一年开一次花,牡竹、版纳竹30年左右才开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那么,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呢?科学家解释,有些植物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因为②________,而这些养料自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所以植物就逐渐枯死了。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可见,③_________。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竹子的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竹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答案】①不同的竹子开花周期不同 ②开花、结果要消耗大量养料 ③恶劣的环境会造成竹子开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如第一处,前面先说竹子是有花植物,后面说“这是……”,“这”指代的应该是横线上的内容,至于横线上是什么,需要结合后文“如群蕊竹一年开一次花,牡竹、版纳竹30年左右才开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来推测,“如”表明后面列举的例子是针对前面而言,由此可以概括为:不同的竹子开花周期各异;第二处,前面说“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呢”,可见后面应是解说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的原因,由“有些植物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而这些养料自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所以植物就逐渐枯死了”可知,这原因是“开花、结果要消耗大量养料”;第三处,“可见”表明此处是承接上文做出判断或结论,故由前一句“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可以概括出横线上内容“恶劣的环境会造成竹子开花”。‎ ‎21.‎ 下面是某校电子阅览室的阅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清楚,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答案】本校读者如果是首次上机阅读,首先要出示借阅证,然后办理用户信息,在电脑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之后,就可上机阅读。如果不是首次上机阅读,只需在电脑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上机。‎ ‎【解析】本題考查图文转换、语言综合表达能力。这类题目来自生活实践,可联系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流程图的各项活动有明确的行进程序,一般用箭头按序依次标示活动项目的先后顺序,解读时可依据箭头指示来厘清活动的内容、次序,方位图、构思框架图大多没标箭头,但也有着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审题时要注意箭头的排列形式。描述并列的箭头要用总分的说明顺序。本题从“本校读者”到电子阅览室阅读开始,“是首次上机”阅读,分为“是”和“否”两部分,作答时可以按照如果“是”怎么样的箭头指示,以及如果“否”怎么样的箭头指示进行解说即可。‎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主席向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8位英雄模范颁授了“共和国勋章”,向各行业的34位杰出代表授予国家荣誉称号。习主席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英雄源自平凡,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白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敬重英雄,争做楷模 英雄分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解释为狭义的民族英雄。指在反抗斗争中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人。广义而言是在和平、变革时期,为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献身出力的人。从康梁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以至历年感动中国人物、诺贝尔奖、科技大奖等获得者无不闪烁着英雄的光辉。‎ 放在当代、今天来讲,英雄应该是广义的概念。只要是为我们的国家、民族、集体、他人做出突出贡献者都可以称之为英雄。所以,四川凉山火灾中,壮烈牺牲的30名救火人员都是英雄。他们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理应成为时代的楷模、青年的榜样,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疼惜、敬重、学习。‎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路遇男子持刀抢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身受重伤。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 中国民航机长刘传健,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发紧急状况。生死关头,他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英雄的传奇背后,是一种永不放弃的坚守和对生命的珍爱和执着。‎ 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邮件的保护神” 其美多吉,30年如一日行驶于雪线邮路,危险和孤独是常态,但他从来没有畏惧过,更没后悔过。三十忠诚风与雪,万里邮路云和月。雪山可以崩塌,真正的汉子不能倒下。雀儿山上流动的绿,生命禁区前行的旗,蜿蜒的邮路是雪山的旋律。坚强的多吉,唱出高原上最深沉的歌。他是“雪山上的雄鹰”,无愧于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 我们除了对这些英雄心存敬重,更要以他们为榜样,争当新时期的英雄、模范,做好新世纪的接力者、传承人。英雄的含义可小可大。人们往往认为只有为国家献出生命、做出巨大贡献才能成为国家的英雄,其实不然。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做出的贡献也不会相同,但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就是时代所需国家所要。习主席曾说过,其实并非要求每个人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壮举,只要在平凡岗位上尽心尽责,就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用点滴行动服务人民。‎ 大国工匠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恪尽职守,他们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了极致,所以成就了他们的不平凡。我们要相信,即使我们是一根蜡烛,也要“蜡炬成灰”,即使我们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所以相信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让我们敬重英雄,以他们为榜样,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争做时代楷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