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49(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专题49(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评价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时常常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对古代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的评价。 任何人写作都有其见解和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古代诗歌的作者往往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观点和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作者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的主张、见解、意图、情感、价值取向。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 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还要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时代因素、诗中用典等方面的信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可以从诗的典故意义着手。诗歌离不了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诗歌的景物往往寄托着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中体味诗的意境,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评价”,是指在正确把握诗歌作者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有时还需要对不同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诸如,作者持怎样的观点、态度、情感、见解,诗歌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另外,往往还要求与别的作者进行对比,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评价时允许考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在高考试题中,对此考点的设题难度稍大,我们有必要予以高度重视。 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了解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评价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2)理解诗歌内容,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内容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载体,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 3)把握作者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4)关注隐含信息,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往往隐含在写景状物、记事抒情中,要注意关注隐含信息,能够听出弦外之音,以正确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5)要由表及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和内容、情感、主题等内在信息,结合标题、注释、试题提示等暗示信息,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体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关键因素。(6)要全面准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要细致,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归纳要全面,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评价要准确,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苛求古人。 一、(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4.(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二、(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三、(2015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为北庭都护府判官,诗是在庭州送别其同事所作,因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均为实写。但试题中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则不然,从题目可知,作者此时身在临洮,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东部,距离北庭都护府所在的庭州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尽管此前作者已经有了一次出塞的经历,对边地风物有一定知晓,但这次笔下描绘的景物绝不可能是出于亲眼所见,而是有相当大的想象成分。因此不管是春风不度、汉使稀见的艰苦生活环境,还是白草连天、青山逶迤的自然风貌,都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验并透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获得。诗的第一句中“闻说”两字透露出诗中的描写也来自于听闻,但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凭听闻所接受的信息也是无法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