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鐻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 “城里人胃嫩。”‎ ‎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 “多亏就遗弃了它!”‎ ‎ “多亏?”‎ ‎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 “写咱遗璞村了吗?”‎ ‎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 ‘流放’是什么意思?”‎ ‎ “就是下放吧。”‎ ‎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 “以后还能来吗?”‎ ‎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 “但愿他们能来。”‎ ‎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 “但愿……”‎ ‎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 “真是好石头呢。”‎ ‎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C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D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5、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5分)‎ ‎6、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遣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 ‎。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不过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92岁那年,收到一份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至今提起,老先生还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 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著。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相关链接】‎ ‎ (1)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因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科)‎ ‎ (2)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百度百科)‎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 B.1955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 ‎ ‎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之一的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 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 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 E.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9.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杳,字士深,平原人也。祖乘民,宋冀州刺史。父闻慰齐东阳太守,有清绩,在《齐书•良政传》。杳年数岁,征士明僧绍见之,抚而言曰:“此儿实千里之驹。”十三,丁父忧,每哭,哀感行路。杳少好学,博综群书,沈约、任昉以下,每有遗忘,皆访问焉。出为临津令,有善绩。秩满,县人三百余人诣阙请留,敕许焉。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因著《林庭赋》。王僧孺见之叹曰:“《郊居》以后,无复此作。”普通元年,复除建康正,迁尚书驾部郎;数月,徙署仪曹郎,仆射勉以台阁文议专委杳焉。出为余姚令,在县清洁,人有馈遗,一无所受,湘东王褒称之。还除宣惠湘东王记室参军,母忧去职。服阕,复为王府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大通元年,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谓杳曰:“酒非卿所好,而为酒厨之职,政为不愧古人耳。”俄有敕,代裴子野知著作郎事。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停者,敕特留杳焉。仍注太子《徂归赋》,称为博悉。仆射何敬容奏转杳王府谘议,高祖曰:“刘杳须先经中书。”仍除中书侍郎。寻为平西湘东王谘议参军,兼舍人、知著作如故。迁为尚书左丞。大同二年,卒官,时年五十。杳治身清伦,无所嗜好。为性不自伐,不论人短长,及睹释氏经教,常行慈忍。天监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膻,持斋蔬食。及临终,遗命敛以法服,载以露车,还葬旧墓,随得一地,容棺而已,不得设灵筵祭醊。其子遵行之。(选自《梁史•刘杳传》,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B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C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D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B“普通元年”是用年号纪年。我国古代的纪年法常用的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C服阕,又叫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居丧者的服丧期长短不同。“期功”就是穿丧服满一年。‎ D尚书,一指《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另指官职,本文“尚书左丞”就是辅佐尚书令的职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杳孝敬父母,能够克己守制。刘杳十三岁为父亲守丧,常常痈哭,哀伤得让过路人也感动不已。后来他为母亲守孝不食荤腥,只吃素食。‎ B刘杳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刘杳出任临津县令,在任期满后,该县有三百多人到朝廷请求他继续留任,皇帝下诏同意了百姓的请求。‎ C刘杳博闻强记,文学成就卓著。沈约、任昉等人每遇到遗忘的,都来问他。他还曾参与撰写《遍略》《林庭赋》和注解《徂归赋》。‎ D刘杳清廉俭朴,没有过多嗜好。临死时,他要求儿子丧事从简。回乡安葬时,选择墓地,只需安放下一副棺材就行,不要设灵筵祭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出为余姚令,在县清洁,人有馈遗,一无所受,湘东王褒称之。‎ ‎(2)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停者,敕特留杳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岁暮 ‎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爇(ruò):焚烧。②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14.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 B首句中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雁默先烹”引用了典故,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E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 ‎15.通过这首诗能看出当时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有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对于商家而言,假日消费无疑是块“大蛋糕”,面对“节假黄金月”里_________的长假短假,商家应加快转型,才能长久俘获消费者的心。‎ ‎②北京故宫在其90岁大庆当天新开四大区域举办“庆生”大展,而“甄嬛”的原型、‎ 乾隆母亲钮钴禄氏生前所居的寿康宫首次开放,参观的游人_________。‎ ‎③模仿大自然和生物体构造研发新产品已成为日本产业界的一股新潮流,这项“自然科技”如今已广泛走进当地人们的生活,新产品登场_________。‎ ‎ A.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纷至沓来 B.纷至沓来 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 C.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源源不断 D.源源不断 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 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B.继亚马逊线下书店开张后,当当网也准备从线上走向线下,这一计划已处于实施阶 段,线下书店将涵盖商场书店、超市书店、实体书店等多个类型。‎ C.尽管背负着各种争议,恒大足球队在亚足联冠军联赛中依然一路过关斩将并最终夺 魁,用耀眼的成绩证明了其运营模式的正确性。‎ D.在电视节目娱乐至上的时代,打造一档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的“汉字 听写大会”,为中华文明传承和推广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样的文化担当值得称 道。‎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 实际上,文学鉴赏有一个公认的规律,那就是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样一部作品,________________,一部分读者认为优秀,另一部分读者却认为不过如此,这是文学鉴赏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世界上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文学奖,每次公布得奖作品后都会在文坛上产生激烈争议,不像自然科学奖那样基本上可以一锤定音。‎ ‎ A.读者因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 B.读者拥有不同的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因而阅读感受也会不一样 ‎ C.读者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因为其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 ‎ D.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的读者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曾经大学时期有人问我,爱四季玫瑰又称紫枝玫瑰、无刺玫瑰,它花香浓郁,花色瑰丽,花期也长,可夏季赏花,秋季观果,冬季看枝,____(1)____;其鲜花可食用、酿酒、入药、提取玫瑰精油,____(2)____。四季玫瑰的根部分分蘖萌生能力强,____(3)____,如果不分株会使营养分散而影响其正常发育,导致开花少或不开花。‎ ‎21.下面是某校学生会写的一封倡议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6分)‎ 入夏以来,我国长江流域产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人民生命财产经受了巨大的损失,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应该大力弘扬。我们倡议全校师生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希望大家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愿意捐款捐物的师生请到学生会联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武汉理工大学张能立教授,试图用“求侮辱”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用真理反抗权威。这位51岁的教授,在教室门口一趴,嘴里嚷着“赶紧跨过去”“拿出你的勇气来”。这场两个月前就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在他心目中,似乎代表了突破权威和不畏强权。张教授希望通过这种行为艺术,把学生培养成“敢向奥巴马扔鸡蛋”的人。‎ 那一天,上百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但他们当中,有多少是怀着敬畏之心跨过去的,有多少是跟风起哄,又有多少是因为不敢反抗老师,而做了这件自己原本不愿做的事?‎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 语文答案 ‎1.C【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2.D【解析】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3.C【解析】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4、D 【解析】这篇小说以对话,构建故事情节并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个性,表现现实生活,从此可以判断出,在艺术手法上对话是最为突出的手法,所以D正确。‎ A项中地方偏远、弃石传说和吸引很多人前来观赏在文中都有相应的内容,概括的也相对准确,但是成为旅游胜地这一项信息在文中却是明显的错误。 ‎ B项从文中的信息看,村民们是因为老贾当官了才表现出来的骄傲,这一项分析完全错误,违背文意。 ‎ C项,婆娘们不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插嘴不妥,而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所提到的信息被男人否定,意识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这里表现的是村民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 ‎ ‎5、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款救济。(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6、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 ‎7.B(B 项强加因果。)‎ ‎8.CE(C 项中“人们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的意见”不合文意。E 项中“淡泊名利”文中表现不明显。)(答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两项给 5 分。)‎ ‎9.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本的真实性。②使周有光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和品格。③有助于读者真切、深刻了解周有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答出其中一点给 2 分,答出其中两点给 4 分。意思对即可。)‎ ‎10、A ‎ 解析:“陈解”是“请求离职”,“还”指“回京”,与“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联系更紧密。所以排除B与D两项。“举”的宾语是“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补足语是“撰《遍略》”,所以,“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放在一起。另外,“《遍略》”“书成”要分开。‎ ‎11、C 解析:“期”是“穿丧服满一年”的意思。“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12、C 解析:《林庭赋》为独撰。‎ ‎13、(1)(刘杳)出京任余姚县令,在任期间清正廉洁,有人给他送礼,全都没有接受,湘东王对他大加称赞和褒奖。(解析:“清洁”“馈遗”“褒称”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 昭明太子死后,新立太子,原东宫人员按旧例没有留任的,皇帝下诏特意留下刘杳仍在太子宫任职。(解析:“新宫”“例”“无停”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刘杳字士深,平原郡人。祖父刘乘民,刘宋时任冀州刺史。父亲刘闻慰,齐朝时任东阳郡太守,政绩清廉,事迹记录在《齐书•良政传》中。刘杳只有几岁,征士明僧绍见到他,抚摸着他的头说:“这小孩真是一匹千里马。”十三岁。父亲去世守丧,每次痛哭,哀伤得让过路人也感动不已。刘杳年少时十分好学,博览群书,沈约、任昉等人,每遇到有些遗忘的东西都来问刘杳。出任临津县令,政绩很好,任期满后,临津县三百多人到朝请求他留任,皇帝下诏同意了百姓的请求。刘杳因病请求离职,回京后任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推举刘杳和顾协等五人进华林院撰写《遍略》,该书完成后,以原任职官兼任廷尉正,又因脚疾解职。因此有闲暇著《林庭赋》。王僧孺看了后赞叹地说:“沈约的《郊居》以后,便没有这样好的作品。”普通元年(520),又任建康县令,提升为尚书驾部郎,几个月后改任署仪曹郎,仆射徐勉将台阁文议交由刘杳负责。出任余姚县令,在任期间清正廉洁,有人给他送礼,全都没有接受,湘东王对他大加称赞和褒奖。回京后任宣惠湘东王记室参军,母亲去世后去职离任。服丧期满,恢复王府记室官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大通元年(527),提升为步兵校尉,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对刘杳说:“酒不是你所喜欢的,但任酒厨之官,完全是为了不愧古人。”不久有诏令让他代替裴子野负责著作郎的事务。昭明太子死后,新立太子,原东宫人员按旧例都要离职调任,皇帝下诏特留刘杳仍在太子宫任职。继续注释昭明太子的《徂归赋》,人称他知识广博。仆射何敬容奏请刘杳转任王府咨议,高祖说:“刘杳必须先经过中书。”于是任命他为中书侍郎,不久任平西湘东王咨议参军,仍然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和著作郎。提升为尚书左丞。大同二年(536),死在官任上,年龄五十岁。刘杳为人清廉俭朴,没有过多的嗜欲。生性不自我夸耀,不评论别人的长短是非,看了佛家的经典后,时常做善事,忍让克己。天监十七年(518),自从为母亲守孝,便长期不食荤腥,只吃素食。临死时,遗言用僧服装殓,用敞车运载,还乡安葬,随便选择一片墓地,只需安放下棺材就够了,不要设灵台祭筵。其子按他的遗愿办理了丧事。‎ ‎14、B C ‎ 解析: B: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错;C: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妒忌而先被淘汰, 错,应是“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 ‎15、①盛年不再的感叹:时光易逝,年老多病,青春不再。②有才无法施展的喟叹愤懑:积极施展才能而引火烧身,不积极表现又被打压。③命运无常的愁苦无奈:面对祸福,不能掌控,只好借酒浇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7.C(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 ‎18.C(A项句式杂糅,应把“而是”后的“因为”去掉。B项并列短语种属关系不当,“实体书店”包括“商场书店”“超市书店”,应去掉。D项搭配不当,应为“打造一档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的节目——‘汉字听写大会’”。)‎ ‎19.A(B项与“面对同样一部作品”衔接不紧;C项与后半句衔接不紧密;D项说法表意绝对,不够准确。)‎ ‎20.①适合作为观赏植物 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③栽培时应注意及时分株 (写出一处给 1 分,写出两处给 3 分,写出三处给 5 ‎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21.①“产生”改为“遭遇”;②“经受”改为“蒙受”或“遭受”;③“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改为“灾区人民生活极为不便”(或在“人民生命财产”前加“使”);④“度过”改为“渡过”; ⑤“请到”改为“请与”。(答对一处给 1 分,答对四处给 4分,答对五处给 6 分。)‎ ‎22、参考立意:‎ ‎(1)学生的角度:①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人格,不要盲从。对于教授“求侮辱”的行为,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拒绝跨过去,并大胆告诉张教授自己不会因任何人的命令或鼓动,做出违背个人原则的、辱及他人的行为,而这恰恰是不屈从权威、有独立人格的表现。‎ ‎②社会缺乏挑战权威的土壤,长期的教育和社会环境造成了年轻人的盲从(从众)心理和独立人格的缺失,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 ‎(2)老师的角度:①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培养独立的人格,不能一蹴而就,想用一个教学行为来达到这一目的,是一种急功近利求速成的做法,折射出社会普遍的浮躁心态。‎ ‎②良好的意愿,需要借助恰当的方法去实现。如果只有好的意愿而方法不当,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③老师能放下架子、放低姿态,以身试“法”,精神可嘉,但没有注意效果。(方向、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