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答案】1.C 2.D 3.A ‎【1题详解】‎ 试题分析:由文中“从刘兄来看,……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可知,文中所说的“合情合理”是“刘兄”的想法,因此选项中不属于“刘兄”的观点的,就是答案。本题ABD三项都是刘兄心里的想法,而C项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刘兄的做法。因此答案应为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所以选项中的内容是文中退一步来证明刘兄不是“帮凶”的话,不是得出作品主题的理由。‎ ‎【3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对“现代人”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理解错误,文中只提到“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而没有提到兰芝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D项,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此选项对作品的主题的理解不当。‎ 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找出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最后一片芦苇 东方樵 日日坐车经过那片公路与铁路之间狭长的洼地,都没怎么留意。而深秋,人把高的草丛上,却亮起一片如烟似雾的白花,这才知道它原是一片芦苇。从此每当通勤车走过那里,我都要凭窗深深地凝望。‎ 一茎芦花在秋风中招摇,也许不算什么,但白茫茫的一片,就算得上是风景了。我很奇怪,芦花的灰白,是冷的色调,却不使人望之而生寒意,倒显得暖暖的。它轻柔蓬松得像一团梦,一个季节就躺在这样的梦里,由是少了些许刻板和肃杀,多了些许灵动和温软,这或许是最有韵味的秋光。同处于一个季节,由芦花我最先联想到的却不是菊花,而是不同时的油菜花,这恐怕得归因于芦花和菜花某种性气上的酷似:纯然一色,群集为景。芦花之美,正得益于此。不过,较之菜花,它更具有一种淡泊、安详、散逸的风韵,因而更加叫人心仪。可能是西风太过强劲的缘故,那片芦花微微地往东斜倾,瘦茎稍带一点弧度,而白羽似的花像旗帜一样横飘,偌大一片芦苇没有一点纷乱之象,清爽得像一个天庭饱满、神清目朗的老学者梳理得很顺的头发。我想起帕斯卡尔那句尽人皆知的话,这话他该不是面对着一片芦苇才灵感突发而想出来的吧。‎ 那片芦苇是什么时候长在那儿的呢?我不知道,我相信旁人也不会关心这个问题。芦苇是不求人知的,它是大自然的儿子,自荣,自枯,好在也没有人刈割它为柴薪。在那些我们忽略了它的季节里,它也绝不会是一片不堪入目的荒芜,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从它由嫩绿变成墨绿再变成黄褐的生命历程中,它亭亭玉立的地方都该是一个美的所在。它虽是草,却以树的姿态挺立,有着尊严的生命高度,它虽清瘦,但袅娜妩媚,透出窈窕淑女的风神。苇丛中,有翠鸟栖过,有蝴蝶飞过,有鸣蝉叫过,有萤火虫亮过,有蛐蛐儿唱过,还有金子般的阳光、银子般的月光频频地来。美,无处不在,只是常人的感觉已迟钝了。一个有闲情逸致的人,挑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坐观这片充满生机和诗意的苇丛,怕真的抵得上十年尘梦。列车上富于童心的乘客,目光猝遇这片芦苇也会发亮,惊鸿一瞥会使漫长的旅途生出一丝美的回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听见一个古代的诗人遥远的吟唱,苇丛,本是一个令人产生美的遐想的地方。‎ 但是面对车窗外掠过的这片芦苇,我已不能沉湎于美的遐想了。就在我惊诧于它异样的美丽的同时,心中又不由地生出杞忧。因为,苇丛东头西头的大片洼地,正被卡车运来的土石渐渐填平,显见,要么是盖汽修房、饭馆什么的,要么是搞成整齐划一的草坪、砖坪。这片芦苇已确然处在来自两头的进逼蚕食中了,被毁灭注定是迟早的事。我太了解现代人的德性了,他们不会让这片自然的美景长此存在下去的。去年,离这片芦苇稍远的西头,就发生过埋葬自然美的憾事。那是一片低于路面数米深的荷塘,每到夏日,荷叶清圆,红莲怒放,赏花人络绎不绝,我多少回晨练至此不忍离去。而今,这一切不可复见,美的精魂被乱石废土深深埋进了地底,上面铺了地砖,砌了花坛,栽了些宠物般的进口草,据说这就是“美化”城市。城市文明,似乎总是排斥原始的、野性的、生动的美。‎ 想到这片芦苇面临的危险,我不由记起一位已故的青年散文家,他的笔名叫“苇岸”,他是热爱大自然的,“苇岸”的寓意是要作“苇”之“岸”么?“岸”与“苇”相伴,又护卫着“苇”。而我却苦于无法作“岸”,呼吁保存这片芦苇,不被人视为神经病才怪。世上许多美好的东西,大都就是这样无奈地湮灭的。当最后一片芦苇消失之后,我们怕只能到林风眠先生的画里去看芦苇了。这篇短文,就算是我唱给那片濒于灭绝的芦苇的挽歌。‎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一段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一开始说“都没怎么留意”,后来就变成了“都要凭窗深深地凝望”。‎ B.人类为了建设自己的家园,不惜以毁坏大自然生物的家园为代价,这是作者所要谴责的,也是我们要阻止的。‎ C.作者面对美的失去还是比较豁达的,当最后一片芦苇消失之后,我们还可到林风眠先生的画里去看芦苇。‎ D.这篇文章既是作者唱给那片濒于灭绝的芦苇的一首挽歌,也是一篇呼吁书,呼吁我们共同维护家园。‎ E.作者引用荷塘被毁的事例,只是用来证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无根据的,表明这片芦苇注定要被毁掉。‎ ‎5.开头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6.阅读文章,芦苇具有哪些特点?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答案】4.BD 5.①交代了芦苇生长在无人注意的偏僻的地方,不引人注意。它生长的环境不好。②尽管无人欣赏,芦苇仍然展现着自己的美。暗示出它不求人知的高尚品格。③为下文详细描写芦苇作了铺垫。‎ ‎6.①芦花的灰白,是冷的色调,却不使人望之而生寒意,倒显得暖暖的。②芦花纯然一色,群集为景,具有一种淡泊、安详、散逸的风韵。③芦苇是不求人知的,它是大自然的儿子,自荣,自枯。④它虽是草,却以树的姿态挺立,有着尊严的生命高度,它虽清瘦,但袅娜妩媚,透出窈窕淑女的风神。⑤苇丛,本是一个令人产生美的遐想的地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再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项,“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错误,本文开头实际上采用的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C项,“还是比较豁达的”错误,“当最后一片芦苇消失之后,我们怕只能到林风眠先生的画里去看芦苇了”中“怕只能”说明作者对美好事物无奈地湮灭的惋惜,而非豁达之情;‎ E项,“只是用来证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无根据的”错误,此观点不全面,这还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的又一个例证。故选B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和内容的能力。本题的题干是“开头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散文开头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思考,结构方面的作用有: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者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内容方面的作用有:开篇点题;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开头点题,同时引出下文,为后文详细描写芦苇芦花等内容作铺垫。内容来看,“那片公路与铁路之间狭长的洼地”交代芦苇生长的环境,即芦苇生长在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注意;“而深秋,人把高的草丛上,却亮起一片如烟似雾的白花”表明芦苇在恶劣环境中仍展现着自己的美,亮起美丽的花,也暗示其品格高尚。在做题时,注意分点答题,整合语句。‎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概括作品的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通读文本,概括大意,然后根据题干并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概括出作品形象的特点等,最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题干要求“阅读文章,芦苇具有哪些特点”,由此可定位到描写芦苇的语句,第二段“芦花的灰白,是冷的色调,却不使人望之而生寒意,倒显得暖暖的。它轻柔蓬松得像一团梦,一个季节就躺在这样的梦里,由是少了些许刻板和肃杀,多了些许灵动和温软”等语句描写芦花温暖灵动的特点;“芦花之美,正得益于此。不过,较之菜花,它更具有一种淡泊、安详、散逸的风韵,因而更加叫人心仪”表现芦花的淡泊安静;第三段“芦苇是不求人知的,它是大自然的儿子,自荣,自枯”体现其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它虽是草但是以“树的姿态挺立,有着尊严的生命高度”,虽清瘦,但“袅娜妩媚,透出窈窕淑女的风神”;同一段的最后一句“苇丛,本是一个令人产生美的遐想的地方”是作者对芦苇的一个概括。在解答这一题时,注意条理清晰,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代醇儒张元济 熊月之 张元济出生在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儒家文化教育,浸润在修齐治平的氛围中。这个背景很重要,自小接受的教育,奠定了他日后为人处世的文化底色。他的科举道路很顺,18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从参加科举,到得中进士,他仅用了八年时间。年轻科举顺利高中,曾被宋代理学家二程之一的程颐认为这是人生“三不幸”之一,原因是早年科第经历太顺,容易使人志得意满,狂妄自大,给其后半生带来灾难。但是,从张元济日后行事风格来看,早年科第顺利并没有给他带来负面影响。考其原因,一是与张元济比较温良的天性有关;二是与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他15岁时父亲病逝,家境渐衰。这使得张元济较早地成熟起来,懂得世事的无常与艰辛。‎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召见张元济。这是张元济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给他带来无上的荣光,也为他日后的挫折埋下了伏笔。‎ 受到皇帝召见以后,张元济更加自觉地投身到变法运动中。‎8月2日,诏设矿务铁路总局,他以总理衙门章京身份被荐兼任该局章京。‎9月5日,他上《痛除本病统筹全局以救危亡而成盛业折》,系统地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凡总纲五条、细目四十条。这一奏折,是张元济受到光绪皇帝召见以后就萦绕心头、精心准备的,到他正式上奏,历时两个半月。奏折所指陈的弊端均深中肯綮,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方向相当正确,可行性也很强,反映张元济视野相当广阔,思虑相当周密。一些变法设计极其用心。比如,张元济主张除了大典以外,寻常大臣觐见皇帝,应请立而不跪,亲重老臣,则赐以坐位,以示优礼。‎ 张元济与康有为同一天受到皇帝接见,张元济比康有为年轻九岁,考中进士比康有为还要早三年。康有为是很自负、狂傲、张扬的人,所以,他日后的道路其实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张元济比较沉稳,低调。百日维新中,虽然也上了奏折,系统地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但是,他没有参与康有为、谭嗣同的密谋,所以,政变发生后,他只是被革职,没有被逮捕,更没有被杀头。政变发生后,张元济自以为在劫难逃。有人劝他逃亡避祸,他担忧惊及堂上老母,不愿做求生害仁之事,拒绝外逃,仍照常到署值班,静候逮捕。这种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气概,说明张元济的精神修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这种气质,我以为一半得自修炼,一半得自遗传。张元济获悉“革职永不叙用”的圣旨后,将消息告诉老母,老母出奇地平静,说道“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这说明张元济的母亲是一个很不一般的女性。她出身在常州的书香门第,有一定文化,善于体察人情世故。‎ 戊戌政变以后,张元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集中投放到教育与出版方面,全力在开启民智的园地里播种耕耘。抗日战争中,张元济尽己所能地为抗日救亡出力。他编著一本名为《中华民族的人格》的小册子,撷取《史记》等书中的人物故事,以表现中华民族的人格,激励人心。张元济指出:这些人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有的是为尽职,有的是为知耻,有的是为报恩,有的是为复仇,归根结果,都做到杀身成仁,孟夫子说是大丈夫,孔圣人说是志士仁人,一个个都毫无愧色。这些人都生在两千多年以前,可见得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此书一版再版,影响很大。1942年初某日,一个日本人驱车抵张元济寓所,递上名片求见。张元济拒不晤见,挥毫书曰:“两国交战,不便接谈。”让其子交与来者。‎ ‎(选自‎2012年10月15日《文汇报》)‎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召见张元济,从后来的形势发展看来,这对于张元济好如一把双刃剑。‎ B.张元济受到光绪皇帝召见后就开始精心准备《痛除本病统筹全局以救危亡而成盛业折》,所以奏折能切中肯綮。‎ C.张元济在政变发生后只是被革职,没被逮捕,更没被杀头,因为他虽然参与变法,但参与度不深,态度不激进。‎ D.张元济母亲出身在常州的书香门第,有一定文化,善于体察人情世故,正是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他那样的人生道路。‎ E.本文撷取张元济的若干人生片段,揭示了他性格产生的复杂原因,表现了他沉稳、低调、温良、有骨气等性格。‎ ‎8.张元济早年科第顺利却没有因此遭遇其负面影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 ‎9.从张元济上《痛除本病统筹全局以救危亡而成盛业折》一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说明。‎ ‎【答案】7.AE 8.①自小接受的教育,奠定了他日后为人处世的文化底色;②张元济天性比较温良,思虑周密;③父亲病逝,家境渐衰,使得张元济懂得世事的无常与艰辛。 ‎ ‎9.他是这样一个人:①视野广阔,思虑周密;②指陈弊端,深中肯綮;③做事用心,富有人情味。‎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B项,“所以奏折能切中肯綮”错误,文中“这一奏折,是张元济受到光绪皇帝召见以后就萦绕心头……奏折所指陈的弊端均深中肯綮,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方向相当正确,可行性也很强”反映的是张元济视野广阔,思虑周密,选项中条件和结论并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 C项,“他虽然参与变法,但参与度不深,态度不激进”错误,张元济在政变发生后只是被革职,没被逮捕,更没被杀头的原因是“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但是,他没有参与康有为、谭嗣同的密谋”;‎ D项,“正是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他那样的人生道路”有误,该分析过于绝对化,夸大了一方的作用,张元济选择的人生道路主要是由其自身决定。‎ 故选AE。‎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题干定位到原文,结合上下文深入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根据题干“张元济早年科第顺利却没有因此遭遇其负面影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将答案定位到文章第一段,“浸润在修齐治平的氛围中”的背景和年幼时接受的教育,奠定了“他日后为人处世的文化底色”,这是第一个原因;“考其原因,一是与张元济比较温良的天性有关;二是与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他15岁时父亲病逝,家境渐衰。这使得张元济较早地成熟起来,懂得世事的无常与艰辛”由此可以概括出二、三两点,即其温良的天性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在解答题目时,要联系前后文,分条分点列出,做到条理清晰,言之有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要求“从张元济上《痛除本病统筹全局以救危亡而成盛业折》一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由此在文中找到张元济上奏的这件事上,“奏折所指陈的弊端均深中肯綮”概括出其思想深刻,直指弊端;“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方向相当正确,可行性也很强,反映张元济视野相当广阔,思虑相当周密”总结出第二点,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即可;“一些变法设计极其用心”“寻常大臣觐见皇帝,应请立而不跪,亲重老臣,则赐以坐位,以示优礼”等语句说明其做事用心,合乎情理,答题时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节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C.于是余有叹焉 余于仆碑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1.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2.翻译下列句子。‎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10.C 11.C ‎ ‎12.(1)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2)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较少,但用法非常灵活,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 A项, ‎ 第一句中“以”是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此处可译为“且”,“又”,“而且”。第二句中“以”用作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两者意义不同。‎ B项,第一句中“之”是人称代词,他,指代前文的“尽吾志而不能至者”;第二句中“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C项,两句中“其”都是介词,用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对象等,均可可译为“对”,“对于”。两者意义和用法相同。‎ D项,第一句中,“而”是连词,表承接,可不译;“以”是连词,连接二个动作,无实意。第二句中“而”是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以”是连词,译为“来”;可见,不同。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和理解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但古人自己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错误,由原文“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可知古仁人得出了“志、力、物”三者关系的结论。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其”,代词,指我们;“咎”,动词,埋怨;“欲”,想要,主张;“极”,极尽。‎ ‎(2)中,“所以”,是……的原因;“而”,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取”,援用资料。‎ ‎(3)中,“遣”,派遣;“备”,防备;“盗”,名词,指其他盗贼;“非常”,意外事故。翻译时注意语意准确连贯。‎ 参考译文:‎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3.“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比喻什么?诗人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4.“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几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3.“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表明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秽黑暗,对官场极度厌恶。“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意在说明诗人误入官场,深受束缚,因此迫切希望摆脱束缚、回归自然。 ‎ ‎14.前四句写近景,描写自己的宅院,体现了诗人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后四句写远景,描写了一幅更为广阔的田园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谧、淡泊、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比喻什么?诗人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和两者间关系,还要从中所体现的效果。“尘网”、“樊笼”在作者看来是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回答本题时,先明确喻体是什么,再回答诗人的思想感情。‎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几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考查点有二:一是描写的手法,二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方宅十余亩”可知先是“近景”,再筛选出“暧暧远人村”,可知是“远景”。从整体画面充满生机来看,可知诗人对田园生活是喜爱的。回答本题时,先指出景物描写的视觉变化,景物的特点,最后回答诗人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0.5分,共5分)‎ ‎15.默写画线处的句子。‎ ‎(1)胸襟宽广的人时时心系百姓的疾苦,如屈原在《离骚》开头就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批评。‎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5)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再别康桥》‎ ‎【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 (2)哀民生之多艰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齐彭殇为妄作 (5)舳舻千里 (6)旌旗蔽空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是夕阳中的新娘 在我的心头荡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涕、固、虚诞、妄作、蔽、荡漾。‎ 三、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针对软绵绵、没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医生建议我们多运动、多通风、早睡早起。‎ ‎②小路的两旁,有蓊蓊郁郁的树丛,杜鹃树随处可见,偶尔可见到一些开着白花的杂丛。‎ ‎③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④他是近年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常常妙语连珠,巧言令色,亲和力很强,拥有广泛的支持者。‎ ‎⑤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同学意外地在杭州西湖畔萍水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说起话来没完没了,别提多高兴了。‎ ‎⑥《芈月传》中女主角对不同阶段芈月内心世界的把握精准到位,表演举重若轻,观众拍案叫绝。‎ A.①②⑤ B.①②⑥ ‎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①处,“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此处用来形容春困的现象,使用合理。‎ 第②处,“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此处使用正确。‎ 第③处,“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此处望文生义,用来写“小霸王”意思恰恰相反。‎ 第④处,“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第⑤处,“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此处不合语境,与前面的“阔别多年”相矛盾。‎ 第⑥处,“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此处指演员的表演令人称赞,使用合理。‎ 故选B。‎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日本的海上巡逻机于‎2月2日下午2点左右,在日本青森县西南大约150多公里处发现正在航行的中国海军舰队。‎ B.过去中国的城镇化可以总结为“要地不要人”:要土地建设指标,但不要农民工到城里落户。‎ C.菲律宾虽然与中国在领土问题上有争端,但菲律宾也一直试图将该问题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分开处理,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D.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不合逻辑,“大约150多公里”的“大约”和“多”不能一起使用;C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菲律宾”之前;D中“采用”后面缺宾语,“高雅、时尚”与“作用”和“功能”搭配不当。所以选B。‎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窈窕(yǎo) 举酒属客(zhǔ) 嫠妇(lí) 横槊赋诗(sù)‎ B.虚诞(dàn) 趣舍万殊(qū) 渔樵(qiáo) 倚歌而和(hè)‎ C.癸丑(guǐ) 流觞曲水(shāng) 激湍(tuǎn) 游目骋怀(chěng)‎ D.褒禅(bāo) 夫夷以近(yí) 瑰怪(guǐ) 所罕至焉(hǎn)‎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槊”应读“shuò”;C项,“湍”应读“tuān”;D项,“瑰”应读“guī”。‎ ‎19.下列画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被八创(受)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 B.刑人如恐不胜(尽)沛公则置车骑(放弃)‎ C.窃为大王不取也(替)失其所与(结交)‎ D.引其匕首提秦王(掷击)大礼不辞小让(让步)‎ ‎【答案】B ‎【解析】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实词注意积累,尤其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A币:礼物;C为:认为;D责备。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⑤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⑥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④⑤⑦ B.②③④⑧‎ C.②⑤⑥⑦ D.①③⑦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有的是词义扩大,有的是词义缩小,有的是词义转移,有的是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对于课内的古今异义词,平时复习要做好整理与落实。本题中,①左右:古今含义相同,左边和右边;四周。②夫人:古义,夫,句首发语词;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③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④无穷:古今含义相同,没有穷尽;没有限度。⑤狼籍:古今含义相同,指凌乱的样子。⑥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字十一。⑦无悔:古今含义相同,没有悔恨。⑧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①④⑤⑦是古今同义,故选A。‎ ‎21.下列加点词与“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扣舷而歌之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泣孤舟之嫠妇 D.范增数目项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与已给语句中的“舞”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设题,仔细理解辨析各选项,然后得出答案。题干中“舞”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跳舞。‎ A项,“歌”,名词活用作动词,歌咏;B项,“侣”,名词意动,以……为伴侣;‎ C项,“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和例句“舞”的用法相同。D项,“目”,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故选C。‎ ‎2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一项是(  )‎ A.何为其然也 B.而今安在哉 C.而又何羡乎 D.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然后根据不同句式的标记词等来判断每一个选项中的句子句式,然后进行辨析,得出答案。A项,宾语前置句,“何”是介词“为”的宾语,正常语序是:为何其然也; B项,宾语前置句,安在,正常的语序是:在安;C项,宾语前置句,何羡,正常语序:羡何;‎ D项,定语后置句,“茫然”做“万顷”的定语,正常语序是“凌茫然之万顷”。故选D。‎ ‎2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1)_____,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主要功能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其主要设施,(2)_________。(3)____________,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答案】①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 ②开放是其主要特征 ③从城到市的变化(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防御趋向流通”)‎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和表达能力。这是一道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本语段围绕城与市的功能、设施、特征来说明,先分后总,①②处分说,前后构成对比,③处总结上文。由后面的语境“市的主要功能是流通”,后面即点明①城的主要功能,即防御;前语境“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得出②开放是市(其)主要特征;③处总结前文对“城”与“市”的论述,根据文段最后“反映了由……向……的发展走向”及可仿写第③点。‎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的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你有过有关“唤醒”的体会或经历吗?请以《唤醒自己》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唤醒自己 漫漫人生,离离远道。悠悠历史中只有清醒的灵魂才能寻得生命完美的归宿。然而,路边的野花散发着迷人的毒香,生活的诱惑让人们常常迷失了方向。走在人生道上,一个人不得不唤醒自己。‎ 唤醒自己,弃利求义。为人者,最重要的是清醒地守护着自己的信与义。国难当头,有人看不见民族危亡,生灵涂炭,看到的却是有利可图。一代奸臣秦桧,本是大宋朝的状元,不乏才干,却在国家危亡之际利令智昏,党同伐异,策划投降。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反对抗敌,害死了精忠报国的将领岳飞。终于,待到东窗事发,落得身首两异的下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感怀历史,人们在咒骂秦桧的同时,应时刻牢记,一个人,不能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弃信背义,追名逐利。面对利益的诱惑,为人者要及时唤醒自己。‎ 唤醒自己,舍暴取仁。为君者,最重要的是清醒地贯彻“仁义”和“王道”。昔时秦王穷兵黩武,威慑天下,收天下之兵,愚天下之民,然而看似固若金汤的秦王朝却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要知道,暴政不是治国之本,虽“董之以严刑”,人们终究只是“貌恭而心不服”。只有施行仁义,方可收聚民心。只可惜许多君王常是迷信强权,以至于出现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局面。身为人君,应时刻牢记强权下的太平盛世不过是昙花一现的骗局,只有仁义并行方可真正国泰民安。面对强权的诱惑,为王者要及时唤醒自己。‎ 唤醒自己,戒怠以勤。为学者,最重要的是清醒地相信“天道酬勤”。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天才出于勤奋,此乃为学的不二法门。然而,总有那么些笃信天才的人,恃才而怠惰,甚至以勤为愚,抑勤而扬惰。这些人终将尝到失败的苦果,在功业无成中忏悔与思过。身为学子,我们应时刻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抛弃勤奋而迷信天才,一味怠惰,是注定不能成功的。只有沉下心来,苦心研读,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面对安逸的诱惑,为学者要及时唤醒自己。‎ 为人也好,治国也好,求学也好,人生在世,难免会有不清醒的时刻。天不会将你唤醒,迷失的人,若听天凭命,只会越陷越深,而迷茫的灵魂永远无法寻得生命完美的归宿。把握好命运,我们只有唤醒自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