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 中国农具史上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当属耧车。耧车,又称耧犁,是由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一种畜力条播器。据东汉崔寰《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填压,一举数得,其效率可达“日种一顷”。用耧车播种,可以保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这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使得播种的质量也得以提高。欧洲同类农具是英国杰思罗·塔尔于1731年发明的,被看作是欧洲农业革命的标志之一。‎ 耧车的发明启发了后续诸多同类的发明,为农业机械化开辟了一条道路。元代时就出现了畜力中耕除草用的耧锄。耧锄只是没有耧斗,取而代之的是棱锄,使用效率非常高。宋代耧车被改进,增加了施肥功匏,成为下粪耧种。‎ 已知的下粪耧种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王祯的《农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近有创制下粪耧种,于耧斗后,另置筛过细粪,或拌蚕沙,耩时随种而下覆于种上,尤巧便也。”一般学者都认为是元代发明的,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此中的“近有”自然确指的是元代,但不排除在宋代就创制出来。‎ 现在有证据表明,这种猜测是正确的,下粪耧种的确是在宋代发明的。北宋人韩琦在《祀坟马上》一首诗中提到:“二茔逢节展松楸,因叹农畴荐不收。高穗有时存蜀黍,善耕犹惜卖吴牛。泉干几处闲机皑,雨过谁家用粪楼。首种渐生还自喜,尚忧难救赤春头。”诗中提到的粪楼,即粪耧,也就是下粪耧种。清初学者陆世仪说:“中土有耧车制,状如三足犁,中置耧斗藏种,以牛驾之,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随下。又有用粪耧者,用筛过细粪,或蚕沙,随种而下,按此器可用以种麦,然于耙耖之尾用之为佳。”这段文字可能源于王祯《农书》,只不过将“下粪耧种”简称为“粪耧”。如同耧车或耧犁,也可以写作成楼车或楼犁一样。在指农具时,耧和楼经常是通用的。宋代这样的例子尤为多见。宋人李防等撰《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三、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宋人高承撰《事物纪原》卷九等韦中皆如此。宋人范浚也有“潭渔下里簏,陇种行楼犁”这样的诗句。‎ 北宋时期即已使用的下粪耧种,何以在元代王祯《农书》中,仍然称为“近有”,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近有”自然确指的是元代。其实,王祯《农书》只是沿袭了前人的说法。早有学者指出,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和“百谷谱”两个部分,“基本上是就以前的几部农书改写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部分也是在宋曾之谨《农器谱》的基础上补苴而成的。关于“下粪耧种”,很可能是沿用了宋人的说法。‎ 就像后来《农政全书》卷二十一和《授时通考》卷三十四沿袭王祯《农书》的说法一样,“下粪耧种”仍称为“近有创制”。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著有《安阳集》。《祀坟马上》-诗收录于《安阳集》卷十九中,这卷所收集的诗大多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所作,而王祯《农书》约成书于1300年前后。据此,下粪耧种的发明时间至少可以提前226年。‎ ‎(选自曾雄生《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有删改)‎ ‎1.下列关于“耧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耧车是一种靠牲畜提供牵引力的条播器,由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它可以被视作中国农业史上一项革命性发明。‎ B.耧车将开沟、播种、覆盖,填压这四道工序同时进行,减少了许多人力的投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C.耧车发明的时间要远远早于欧洲同类农具的发明,可以说耧车发明使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时间也远比欧洲早了很多。‎ D.耧车对于耧锄、下粪耧种的发明具有启发作用,因为这些发明都是以耧车为基础进行的技术性、功能性改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下粪耧种发明的时间是在宋代,但最早记载这项发明的是王祯的《农书》,这导致了众多学者错误认定下粪耧种是元代发明的。‎ B.《祀坟马上》出自宋朝进士韩琦的《安阳集》,诗中的“粪楼”指的就是“下粪耧种”。这是“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的有力依据。‎ C.耧车或耧犁中的“耧”字,在宋代也写作“楼”,这样的例子在宋代著作《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事物纪原》中都可以找到。‎ D.宋代曾之谨撰著的《农器谱》是王祯撰著《农书》中“农器图谱”部分的基础,因此“下粪耧种”沿用了宋人说法的可能性很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耧车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发明者在设计之初便已注意到播种效率、播种的质量以及出苗后的通风透光、田间管理等问题。‎ B.很多学者都根据王祯对下粪耧种的记载来确定下粪耧种的发明时间,这说明王祯撰著的《农书》在农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C.王祯在《农书》中记载下粪耧种时用了“近有”二字,按常理可以依此进行断代,但绝不能忽视此书内容的历史沿袭性质。‎ D.有学者已认识到下粪耧种不一定是元代发明的农具,但是因为不愿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最终还是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 ‎1.C ‎2.A ‎3.D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耧车发明使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时间也远比欧洲早了很多”错,耧车发明不是农业机械化的标志,只是“启发了后续诸多同类的发明,为农业机械化开辟了一条道路”。故选C。‎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最早记载”错,原文为“已知的下粪耧种的最早记载”。故选A。‎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不愿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原文无据。故选D。‎ ‎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移师安徽,克太湖。历迁协领。挂奎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域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龉。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域,于是遂发。出关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留者,视此!”军以次行。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恙。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已而玉林亦尔。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寻命佐新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调伊犁将军。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道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有删改)‎ ‎4.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日/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B.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日/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C.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日/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竞/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D.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日/是何足击/请卷族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擢”,分别为“授予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明清时期,习惯以年号称皇帝,如同治帝、光绪帝等。‎ C.正白旗,由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得名。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曾有学者考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便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顺家境贫穷。他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多次升职,期间又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作战有勇有谋。在王家疃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 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他深得民意,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入殓的费用。‎ D.金顺治军十分严格。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挂奎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 ‎【答案】‎ ‎4.D ‎5.D ‎6.D ‎7.(1)在挂车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部队直接冲击敌军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退却(倒下)。‎ ‎(2)这次行军越过戈壁,缺少水和粮草,我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忍心(杀掉)你们六个人,拿全军怎么办?‎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是何足击”的意思是“这有什么值得炮击的”,应在该句之后断开,排除BC;根据“先测试”可知,应在“再测试”后断开,排除AC。故选D。‎ ‎5.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不是“一种褒扬的评价”而是“一种褒贬的评价”。故选D。‎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分析和概括错误。原文是先过瀚海,然后才说“天下无若西军苦”的。故选D。‎ ‎7.本题考查翻译并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翻译出关键词句:(1) “将”动词,“中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当”动词,“辄靡”。(2)“度”“乏”“水草”等,句式有“吾非不知”。‎ ‎【备注】参考译文:‎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是满洲镶蓝旗人,世代居住在吉林。(他)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侍奉继母至孝。起初,(金顺)跟从(部队)征伐山东,被授官骁骑校。‎ 随后跟随多隆阿援助湖北,收复黄梅,被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调动军队到安徽,攻克太湖。先后连续升职到协领。在挂车(今属桐城)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部队直接冲击敌军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倒下。‎ 同治九年,金积堡的安抚局面形成,唯独王家疃未攻下,(金顺)率领他的弟弟连顺分兵向着敌军的方向攻击,多次取得胜利。宁夏平定,(金顺)升为乌里雅苏台将军。(皇帝)命令(金顺)奔赴肃州,到达后,驻扎在北崖头,上奏请求调动张曜的军队协助攻击。‎ 当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尚诉说军粮缺乏,难以赶赴哈密,朝廷下诏让金顺接任并统领他的军队。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到军中,(与金顺)约定日期一并前进。金顺向东北角发射地雷,城墙被突破,乘机夺取占据它的上面,从此老人弱者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地趴伏于地(请求宽恕),域被夺取。‎ 鸟鲁木齐都统景廉驻扎在吉域,与金顺意见不合,(他们)互相抵触。左宗棠上奏说金顺宽厚谦和,符合民意。下诏金顺率领所属部二十个营前往古域,谋划乌域,在这种情况下就出发了。出关几十里,到达瀚海,军吏士兵忽然不往前行走了。(金顺)询问他们原因,(军吏士兵)就说:“先锋营停留在一个地方,有议论的话。”金顺知道(行军事情)有变化,快速驰马巡视,亲手杀死六个人来示众,说:“胆敢停留的人,如同这样!”‎ 军队按照次序行军。瀚海已经过了,才排列六具尸体祝祷他们说:“驳杂的兵赋粮食不能吃饱,用野蔬添佐,天下没有比得上西军苦的。这次行军走过戈壁,缺少水和粮草,我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忍心(杀掉)你们六个人,全军怎么办?国家怎么办?关内百姓怎么办?”听他说话的人,无不激动振奋。路途中他被授予正白旗汉军都统。第二年,(金顺的军队)到达古域,与景廉的军队会师。一天,演习炮击,汉军、回军观看的有几千人。‎ 景廉的军队用塌墙烟囱为靶子,两次炮击它,烟筒没有被击中。所属部下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说:“这有什么值得炮击的?请允许我以卷起旗帜的杆子为靶子。”邓增先观察,向金顺请求观察两次,已经完毕,大炮轰响旗杆飞起,好像在空中剪开彩霞。后来张玉林也这样。觋看的人欢呼声震动到很远的地方,回军听说这件事后,因恐惧而丧失了胆气。不久,(金顺)被任命辅佐新疆军务。‎ 光绪元年,(金顺)代替景廉为鸟鲁木齐都统。光绪二年,在阜康驻军。刘锦棠奔赴他的驻扎之地讨论(军队的)具体安排,商议决定先进攻古牧。于是用轻骑兵袭击黄田,打通取水的通道,攻克它。连续攻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几个域,一直逼近玛纳斯。(金顺)被调任为伊犁将军。光绪七年,(皇帝)下诏接收伊犁,按照地图划分疆界。光绪十一年,皇上召(金顺)来京城,用锡纶代替他的职位。(金顺)行路到肃州,病死。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尸体的费用)。(金顺)的谥号为忠介。‎ ‎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病起 陆游 山村病起帽围宽,春尽江南尚薄寒。‎ 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阑。‎ 收拾吟笺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 ‎8.本诗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 ‎9.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 ‎8.①颔联写志士在山村荒野之地凄凉老去,名花在风雨中散落凋谢。②诗句运用比喻手法,把壮士在困顿中老去的凄凉境况比作名花在风雨中凋零萎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志士的凄凉无奈。③诗句运用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把眼中所见残春之景与心中所思家国之情以及个人身世遭遇巧妙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难分的艺术境界。‎ ‎9.①年老多病的愁苦之情。诗人因生病变得面容消瘦,连帽围也变宽了,春天过完了,还因体弱怕冷,有志之士只能在困顿中如名花凋零般老去,凄凉境况使诗人心情愁苦。②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诗人虽然不作诗,不喝酒,想求得内心的平静,但每看见繁盛的芳草,就会遗憾自己只能支枕、倚栏度日,表达自己不能为国事分忧的悲愤情怀。③伤春之情。诗人在春尽花落之时,痛感自己病后衰老,凄凉寂寞,触景生悲,感叹春天已逝,青春不再,表达自己无可奈何之情。‎ ‎【解析】‎ ‎8.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能力。“名花零落雨中看”中的“名花”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名花”比喻“志士”;用“名花凋零”比喻“志士老去”。同时触景生情,看到雨中凋零的花朵想到了自己的身世,遭遇。‎ ‎9.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诗中的“病起”“凄凉”“老”“名花零落”“悔”“忧”等词句分析。由“病起”“老”可知诗人年老多病;由“名花零落”可知春天的流逝;由“芳草离离悔倚阑”“年来触事动忧端”可知不能为国事分忧的悲愤情怀。‎ ‎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舶来品”;而庄子《逍遥游》中的“              ,             ”两句也表达了与此近似的意思。‎ ‎(2)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只盼望官职显达并借此打消晋武帝猜忌的句子是:“              ,             ”。‎ ‎(3)陶渊明辞官归家后,面对繁荣滋长的万物,感慨生命短暂的句子是: “              ,             ”。‎ ‎【答案】(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3)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各个句子中的相应语句作答。如(1)句中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2)句中的“只盼望官职显达”,(3)句中的“繁荣滋长的万物,生命短暂”。同时注意以下字的写法:誉、沮、宦、矜。‎ 三、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泥人王 孙方友 陈州域东门里偏南有一户王家历代以捏泥人为生。陈州泥人、泥狗闻名天下,素有“活化石”之誉,王家泥人自然也算内中一绝。王家这一代的主人叫王二,年近五十,膝下有一双儿女,阖家四口人都会捏泥人。就王家四口人相比,自然要数王二的手艺最为绝。每每捏出好的,他总是舍不得出售,小心地放在内室的木架上,让它阴干后再认真着色。几代相传下来,内室的木架上便放满了精品。众多的精品摆放在一起,就透出一种气势。王二把这些精品当作儿女们的“教科书”,没事儿就让他们观赏、琢磨,达到潜移默化之效果。‎ 这一年,陈州城来了一位传教士。传教士是位洋人,蓝眼睛黄头发,但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他到陈州不久,便听说了王家泥人。一日,他到了王家,说是要购买几套泥人。王二很热情,拿出一套,让传教士观赏。那洋人对东方民间艺术像是极感兴趣,爱不释手,掏出银钱,买下王二拿出的几套后,又问道:“我想买你们祖上传下来的精品,卖不卖?”王二摇头。那传教士说:“能否让我一饱眼福?”王二说可以。王二说完便领那洋人到了内室,拉开了挡架的破布帘儿。那洋人见到木架上的精品,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他轻轻拿起一件明朝初年的珍品,抚摸久久,最后央求王二全部卖给他。‎ 王二庄重地摇摇头,说:“这是传家之宝,饿死也不卖的!……‘我掏大价钱!”传教士双目放出了绿光,说:“可以让你发财的!”王二笑笑,说:“你就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绝不会卖的!弄这玩艺儿,并不是为发财!……‘为什么”传教士不解地问。“一是为糊口,二是为技痒——技痒,你懂吗?一天不捏泥人,我手要发痒的!卖了这些,我就没了神!人没神是活不下去的!”王二说得很骄傲。那洋人却显得很颓丧,贪婪地望了望那些东方瑰宝,恋恋不舍地走了。几天以后的一个深夜,一股水匪从湖上而来,包围了王家,绑了王家大小。但水匪东找西寻,却不见了泥人精品。匪首大惊,问王二道:“你家祖传泥人哪里去了?”王二冷笑道:“就在这屋里!”水匪们又寻一遍,仍不见。匪首发怒道:“你不说我就杀了你!”王二笑笑说:“杀了我你更得不到!不过,你只要告诉我是谁雇你们来的,我就对你说!”匪首迟疑了一下,说了。王二骂了一句那洋教士,对匪首说:“我把它们全与所卖泥人掺在了一起,有眼力就自己挑去!”水匪们自然没眼力,挑来拣去大同小异,又见天色渐明,便带走了王二的独生子,命王二天叨交出真货,否则,王家独根儿就血染城湖。万般无奈,王二只得给水匪们送去了祖传泥人。儿子从城湖里回来后,很是抱怨父亲。王二却很高兴,拍了拍儿子的肩头,深情地说:“能和泥人同生死共患难,说明王家的真传你已学到手了!”‎ 当下,王二寻到那教士,说:“泥人我愿意卖了!”洋教士颇感惊讶,不解地问:“听说你家祖传泥人被强盗抢走了,你还卖什么?”“那是赝品!”王二笑了笑,诡秘地说:“实不相瞒,我知道真品早晚也保不住,不如换几个钱花!你到底要不要?”‎ 洋教士疑惑地望着王二,思量了好一会,最后答应明天看货。当天夜里,洋教士派人给水匪送信说:“白给了你们银钱,弄了一堆假货色!”‎ 水匪们大骂洋人挑剔,把泥人全都倒进了湖水里。第二天,洋教士找到王二,要求先看货后交钱。王二满口答应,领洋人到了湖边,划出一叶小舟,一直带洋人到了水匪倒泥人的地方,无数个泥人显露出来。通过水的映衬,显得更加鲜艳夺目,栩栩如生。王二指了指水中的泥人说:“喏,全在这儿!”‎ 洋教士看到真品被毁,知道上了王二的当,顿如炸雷击顶,白了脸色,双手捧面,痛心地哭了。王二见洋人哭得伤心,颇受感动:“你是真心爱这泥人?”洋教士面对泥人,禁不住双手捶胸,吼道:“艺术!这是艺术!我并不是拿它们赚钱花!”王二怔了,怔得目瞪口呆,好一时,他才脱去外衣,一下跳进水里,连连捞出三套,双手递给那教士说:“这三套,是我送给您的!”‎ 那教士接过泥人,像接过一个虚拟的梦幻,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原来那泥人经过一天一夜的浸泡,并不像他所想的那样已变成了不能摸碰的一堆烂泥,而是完好无损,仿佛比原来更加灿烂夺目!他仿佛是看到了一个极其美妙的童话……‎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王二爱泥人如命,将精品泥人给孩子当教科书,不愿高价出售给洋教士,甚至在水匪武力逼追时也不肯屈服,引起了儿子的不满。‎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既表现了洋教士的贪婪,也暗示了情节,为下文洋教士雇佣水匪去王二家抢劫绑架作铺垫。‎ C.小说多次用侧面描写衬托泥人的精妙,比如洋教士看泥人的惊讶留恋,看泥人被毁时的痛心疾首,泥人在湖里时的鲜艳生动。‎ D.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环环相扣,以“泥人”为线索,讲述了买泥人、抢泥人、扔泥人、捞泥人的曲折故事。‎ E.王二与洋教士二人为争夺泥人而针锋相对,却在结尾发生突转,王二被洋教士感动,两人握手言欢,这样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 ‎(2)文中加粗的句子有什么含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试作分析。‎ ‎(3)试分析王二的性格。‎ ‎(4)王二和洋教士的冲突源自对艺术作品泥人的争夺,那么谁才是真正热爱艺术之 人?请谈谈你的看法及得到的启示。‎ ‎【答案】(1)DB ‎(2)含意:王二认为没有了泥人就好像没有了灵魂。表现了王二不仅将捏泥人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把它当作精神的寄托。‎ 作用:内容上,该句突出了王二对泥人艺术的热爱,丰富了人物形象;结构上,突出了捏泥人对王二的重要性,为下文王二用尽办法守护泥人埋下伏笔。‎ ‎(3)①热爱泥人艺术。对待泥人,他小心呵护,认真着色,精心收藏,把泥人看成自己的“神”。②勇敢机智。他保护祖传泥人不受水匪威胁,用计策使水匪把泥人倒入湖中。③宽容善良。他被洋教士热爱艺术的真情感动,送他三套泥人。‎ ‎(4)(第一种看法)王二是真正热爱艺术之人。①热爱艺术创作,他舍不得出售捏得好的泥人,认真着色,精心收藏;②极力捍卫艺术作品,他为了保护祖传泥人,不接受金钱的诱惑,不畏惧水匪的威胁;③理解热爱艺术之人,当他闻知洋教士真心喜爱泥人时,不计前嫌,主动送他三套。‎ 启示:真正热爱艺术,不应该是粗暴地据为己有,而应是呵护分享,既把艺术品作为传家宝供后人揣摩学习,也给外人参观品评。‎ ‎(第二种看法)洋教士是真正热爱艺术之人。①热爱收藏艺术作品。为得到泥人,洋教士想尽各种办法,试图一饱眼福。②有鉴赏艺术的能力。他见到泥人精品,既惊讶又留恋,是懂得欣赏之人;③爱惜艺术怍品。当他看到泥人精品被倒湖中时,掩面哭泣,痛心不己,连王二也受感动,可见他真心热爱艺术。‎ 启示:艺术是不分国界的,真正热爱艺术,既要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懂得品评赏鉴,也要爱惜艺术作品,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可损毁。‎ ‎【解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引起儿子的不满”不对,从儿子抱怨和王二高兴可以看出,儿子是支持王二保护泥人的;C“泥人在湖里时的鲜艳生动”属于正面描写;E“握手言欢”言过其实。‎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重点是理解句中提到的“神”,这个“神”应当指的是手艺人的精神寄托或艺术灵魂,理解了这些,即可答出该句的意思;第二问是分析作用,应该明确,这一句是王二的语言描写,其作用自然应当是为展现人物形象的,另外还可以考虑这句话在小说情节方面的作用,也就是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深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通过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二、通过分析情节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三、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方式。根据这些即可判断,这篇小说中王二是一个技艺高考的手艺人;他为保护祖传泥人想了很多方法,和水匪斗智斗勇,说明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小说最后他被洋人打动并送洋人泥人,又表现了他宽容善良。‎ ‎(4)本题考查对小说结构的探究能力。回答时不仅要确定真正热爱艺术的人,还要回答为什么,或者他热爱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回答选择王二,应当把握文章中的“王二的手艺最为绝。每每捏出好的,他总是舍不得出售,小心地放在内室木架上,让它阴十天后再认真着色”“连连捞出三套,双手递给那教士说:‘这三套,是我送给您的’”以及与水匪的斗争等方面。如果回答选择教士,应当把握文章的“那洋人见到木架上的精品,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他轻轻拿起一件明朝初年的珍品,抚摸良久,最后央求王二全部卖给他”“洋教士看到真品被毁,知道上了王二的当,顿时炸雷击顶,白了脸色,双手捧面,痛心地哭了”“洋教士面对泥人,禁不住双手捶胸,吼道:‘艺术!这是艺术!我并不是拿他们赚钱花!’”等信息。最后再谈自己的启示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肝胆相照,奋斗于临床一线;传道授业,俯身甘为人梯。这或许便是郑树森院士从医几十年的一个缩影。在他紧握的手术刀下,更多生命奇迹必将诞生。‎ ‎②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放的“易中天品三国”一直备受关注。易老说得好:大雅在某种意义上一定是大俗,大俗才能大雅,雅俗共赏才是好作品的最高境界。‎ ‎③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场面,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④张之才一见自己的父亲受了这样大的委屈,忍俊不禁,拿起菜刀追出门去,要和渔霸算账。‎ ‎⑤微信、二维码、云报纸以及便捷性手持移动终端大众传播功能的拓展,集中指向移动互联时代,将新时代下两会中的“随时、随地、随意”的精髓表现得惟妙惟肖。‎ ‎⑥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肝胆相照:比喻以真心相见。用于表示同志、朋友之间或组织之间的真心相见、坦诚相处。该句望文生义。②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③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④忍俊不禁:忍不住笑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用“忍无可忍”。⑤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不合语境。改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彻底,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的很彻底。⑥“殚精竭虑”也可说成“殚思极虑”、“殚思极虑”“殚心竭虑”、“殚精竭力”等,意思是“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故选D。‎ ‎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地球一小时”活动倡议的目的是促进各国政府和民众改变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以此来表明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B.王志泽是北京民办教育20年发展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为中国民办教育国际化所付出的努力,很好地诠释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内涵。‎ C.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体系,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也可以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公共风险。‎ D.那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不论它们关注了什么事,也不论它们具体围绕哪个阶层的人为中心来展开,能够肯定的是,它们都密切关注了人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在“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前加上“对”。C项滥用介词“通过”,导致主语缺失。D项句式杂糅,“围绕”和“以……为中心”杂糅。故选B。‎ ‎ ‎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社会,所有礼仪中比较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它是“五礼”的核心,是我国古代社会中较婚姻更为经常的一种礼制和生活内容。那么,茶是什么时候开始运用于祭祀的呢?一般认为“茶是在被当作饮料以后,才派生出一系列的次生文化的”。这也就是说,‎ A.我们把茶叶当作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能将它用到或吸收它到我国礼制之中 B.自从日常生活用品有了茶叶之后,它就慢慢被用于或吸收到我国礼制之中 C.茶叶只要成为了日常生活用品,就可以慢慢被用于或吸收到我国礼制之中 D.茶叶只有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于或吸收到我国礼制之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注意语段陈述对象要保持一致,主语应首选“茶叶”;二要注意关联词,与上文“茶是在被当作饮料以后,才派生出一系列的次生文化的”保持一致。故选D。‎ ‎ ‎ ‎15.下列对课内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叔以余贫苦”中,“家叔”是指作者的叔父。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B.“乙巳岁十一月也”中,“乙巳”是干支纪年。古代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等不同方式。其中“干支”包括子、丑、寅等10天干和甲、乙、丙等12地支。‎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功”指穿大功服、小功服的亲族。《礼记·丧服》中将丧服分为五个等级,由重至轻,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D.“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该句子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干支”包括甲、乙、丙等10天干和子、丑、寅等12地支。故选B。‎ ‎ ‎ ‎16.对下列文段中字体加粗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史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A.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B.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C.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D.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起为”的意思是任用,后加官职名,应在“起为州祭酒”前后断开,排除AC;“解归”指解甲归田,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D。故选B。‎ ‎ ‎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或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在中国小说史上,              ,产生的作品差不多覆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各个重要阶段,而《三国演义》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解释说:“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确实,              ,冲突剧烈,却又不至于过于凌乱,使《三国演义》在题材上具有先天的优势。‎ ‎【答案】①历史演义是一个重要的门类 ‎②为什么三国题材的作品最受欢迎呢?‎ ‎③英雄辈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过的课本可知第一句应填“历史演义是一个重要的门类;第二处根据文段的尾句可推知出“三国演义受欢迎”的语句;第三处根据鲁迅的解释和“冲突剧烈”可知应填“英雄辈出”。‎ 五、作文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8月24日,一辆湖北籍旅游大巴在江西与一辆装满石灰的大货车追尾,大巴车翻到5米深的路基下,车上多人被困。武汉游客孙敏多处受伤,当他准备救自己的家人时,听到一名小女孩儿喊“叔叔救我”,孙敏忍着伤痛救出小女孩儿以及她的母亲,随后,孙敏又把被行李压住的儿子救出。之后,他又救出多名游客。而孙敏的父亲被卡在座位上无法动弹,直到消防官兵赶到将其救出。孙敏的母亲却没能挺过去。‎ 孙敏英勇救人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湖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授予他“湖北好游客”荣誉称号。可是对于母亲的离世,“救人哥”孙敏内心充满了愧疚。社会上也有人认为荣誉是一时的,而母亲去世的伤痛是长久的,应该先救母亲。‎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孙敏接连从车里救出了七八个人,却没能救回自己的母亲。内心充满了愧疚。由此可立意为:只要有爱,含泪也会幸福;爱让人更加坚强等。而对社会上人的一些看法,也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保护家人、处处为家人着想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