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疏勒县八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新疆疏勒县八一中学2018-2019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9.4 语言文字运用 1.下面加下划线的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 刚退休不久的老王常对老伴抱怨:“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 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 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 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 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 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答案】C 【解析】 相逢何必曾相识:偶遇不必曾经相识。此处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绿色奥运是本届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是贯穿筹备、申办和举办奥运会全过程的话题。 B.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 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 考古学家在清理墓穴时,搜集到大量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A项,语序不当,“筹备、申办和举办”排列语序不当,应为“申办、筹备和举办”; B项,两面对一面,前面“好坏”“优劣”“高低”与后面的“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不搭配,可在“健康”前加“能否”; D项,句式杂糅,“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的”句式杂糅在一起,可以改为“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它们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的”。 故选C。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在“东方文明和儒家文明”的框架里,华夏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注重群体整合的文化,这与注重个性的西方文化框架有很大的不同。 B. 文理科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决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C.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种种不可理喻的神秘景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D. 要是比不过他,你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然最后下不来台的还是你。 【答案】C 【解析】 不可理喻: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固执或蛮横。 现代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空行走 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氦。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氦为主的混合气体。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氦。这些氦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纺组织中。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氦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氦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氦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氦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氦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面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 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脚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 4. 下列对“太空行走”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失重环境中行走,其范围是立体的,可以飘飞到任何地方。 B. 航天员在密封座舱外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中行走,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 C. 航天员在重力和大气环境与地球的重力和大气环境悬殊的月球、木星等其他天体上行走。 D. 航天员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和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行走。 5.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缺乏传播声音的空气,须借助无线电背包与同事联系。 B. 没有任何参照物,不易确定正确的方向。 C. 没有空气阻力,行走起来轻飘飘的。 D. 易遭受微流星体伤害,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 6.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因为是在失重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可以“倒走横行”。 B. 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C. 航天员在月球上行走,由于没有空气阻力,重力也只有地球重力的1/6,所以与在地面行走一样,而且是“健步如飞”。 D. 假如借助科技手段消除了木星上厚密的大气带来的阻力,那么航天员在木星上行走就不会陷入“动弹不得”的窘境。 【答案】4. D 5. C 6. A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太空行走”是本文介绍的主要内容,综观全文,文中提到了太空行走的三种具体情形,分别在第一、第三、第四自然段。A.B.C三个选项分别提到“失重环境中”和“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但表述均不完全。只有D项的表述包含了全部三种情形,故选D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范围不当,A 、B.C三个选项分别提到了这三种情形,但表述均不完全,而D项的表述包含了全部三种情形“失重环境中和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 【5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题干中的这句话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题干句子中最重要的词语就是“困难”,理解这句话,实质上就是弄清“困难”的具体所指。对照材料第3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会发现选项A和选项B的表述与之完全一致。D项相关表述在原文第2自然段开头,也是具体困难之一。C项表述可对照材料最后一段的相关语句,但它只适合在月球上行走这一情形,与在木星上行走的困难情形刚好相反,属“以偏概全”,故理解不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名师点睛】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其次,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也要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还要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此题就是要关注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困难”,理解这句话,实质上就是弄清“困难”的具体所指。 【6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推断的依据为第3自然段中“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但根据“向任何方向运动”不能推出可以“飘飞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任何”一词夸大了运动的范围,故B不正确。C项依据见原文最后一段,尽管一步能跨出老远,但感觉别扭,与地面行走不一样,也不可能健步如飞;D项依据也在原文最后一段,人在木星上将动弹不得原因有二:一是木星质量大;二是大气厚密。仅消除大气阻力,并不能使航天员摆脱动弹不得的窘境,D项推断的依据意不完全,其推断也必然是不可靠的。A项依据见第1自然段后两句话,“借助反作用力”运动,“行走范围立体”,这与“倒走横行”相符,故选A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文章的主旨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选项的侧重点是否和文章的主题对应,大部分是偏向于文中的某一点或某个局部,选项从文义上看基本都是正确的,但和文章的“主旨”有距离。答题时注意核对选项,解答此题,最关键的是根据选项找到文中推断的依据,然后分析根据文中依据能否推出与选项一致的推断。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拒绝成熟 薛涌 一个少年,若是为了自己的一点想法,执拗地与成人争执起来,总是会被人们宽容地冠以"不成熟”之名。大多数人,也许都体会过在那个“不成熟”的年华里渴望“成熟”的心情吧。但,什么是“成熟”呢? 近读丰子恺几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作父亲》,记述了他避居乡间时的一段经历。 一日,门前过一挑担的小鸡贩子,被他的几位孩子围住,异口同声地嚷嚷着:“买小鸡!买小鸡!”那人见孩子们要鸡心切,便存心抬价,终于没有成交。孩子们哭成一团,对门的大嫂赶忙来劝:“不要哭,等一会儿还有担子挑来呢!”她告诉作父亲的,那贩子要的价比市价高一倍还多。于是,孩子的父亲便回家开导他们说:“你们大家说‘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你们下次……”他说不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要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走笔至此,作者不禁感慨道:“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找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大概以我们的看法,那些吵着要小鸡的孩子是不成熟的,吃亏上当在所难免,作者那些将说而未能说出的教导,则与我们一样地成熟,但作者偏偏为此羞愧。 一位从事过幼儿美术教育的朋友告诉我,他曾很惊奇为什么儿童在画太阳时总是用红色,因为太阳并不是红色的。如果观察有偏差,为什么这些偏差又如此一致呢?于是,他找了一群未经任何美术训练的孩子,领他们到野外对着真实的日出画写生,结果,他们的太阳五彩缤纷…… 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一个幼嫩的花蕾,比一个成熟的果实包含着更多的真理。成熟的过程,意味着我们逐渐走进人类世代相传的生活轨道和习惯。这些轨道和习惯之所以如此固定并能赢得众人,并非是因为它们崇高伟大,而是因为它们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平庸低能的人也能演习的程式,是维系着社会最起码的水平的准则。它们使人们能够彼此相处,却也可以掩盖人性中的光彩。莫奈在大自然中看到了xuàn( )烂辉煌的日出,他画了下来,人类终于又拥有了一个不同的太阳。但结果是举世哗然,讥嘲与诽谤声四起,世代相袭的程式,分享不了这非凡的感受,昏花呆滞的老眼,看不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对于那些心智麻木、感性迟钝的人来说,作为日出的色彩,有什么比大红色更简单、更省得体会、更能令他们接受呢? 成熟使人懒惰,也使人世故。 记得上大学时,校园里的“交响乐热”排山倒海。我兴冲冲地跟着听讲座、听音乐会,第一主题,第二主题……一天到晚琢磨不完。但越用功,音乐越不入耳,越不入耳,心里越紧张,越紧张,越无感觉,越无感觉,就越想再多用用功……如此循环,似乎永难入此门了。可是,当我给一个孩子听莫扎特时,他竟那样沉静、愉快! 我终于发现,音乐对于耳朵的最高要求莫过于天真。我总想通过音乐来证明自己属于一个时髦的阶层,总怕因没有音乐感觉而被这个阶层遗弃,这种高雅的世故,反而把耳朵堵得死死的。如果我像孩子一样地单纯、坦然、放松,音乐自己会找上门来。就像不经意时,会被一阵意想不到的歌声所感动一样。 世故是一道墙,蛮横地切断了我们与世界的天然联系。当你感官塞滞,性情干枯之时,最好的办法,便是捉拿心中的世故,把它们完完整整地送走。学识的渊博需要积累,心灵的敏锐却需要回忆——回到你的童年,接受只有孩子才能得到的祝福。所罗门说:“所有的新鲜事都不过是遗忘了的事而已。”童年并非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在我们身上小住几日,马上又搬到我们的孩子的躯体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童年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生邀请——如果长大成人就意味着走别人安排好的轨道,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不去看看前人没有到过的地方,为什么还要去旅行?如果灿烂的幻想发出了召唤,为什么不紧紧跟随,让生活把生命中的精华吸吮干净? 我并非怯于交际。但每次站在孩子面前,都不免慌张--我惧怕他们清澈的目光,他们的真纯,使我感到了心灵中拥塞着污gòu( )。 成人啊,当你尽心尽意地把孩子培养为成人时,别忘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孩子。因为,只有对孩子,世界才是敞开的。 7. 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把给出拼音的字写出来。 执拗( ) 吸吮( )xuàn( )烂辉煌 污gòu( ) 8. 请分别说明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一个幼嫩的花蕾,比一个成熟的果实包含着更多的真理。 (2)当你尽心尽意地把孩子培养为成人时,别忘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孩子。 9.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为什么要一再地讲述孩子们的故事,一再的说及童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0. 本文标题为“拒绝成熟”,请简要说明,作者主张加以拒绝的是什么,他提倡的又是什么? 【答案】7. (1). 执拗(niù) (2). 吸吮(shǔn) (3). (xuàn)绚烂 (4). 污gòu(垢) 8. (1)未沾染庸俗思想的人,心地单纯,胸怀坦荡,更能发现和领悟生活的真谛。(2)人总要不断长大,但应当永远保持不受世俗玷污的童心。 9. 作者用童年和孩子与世俗的欺诈、世故形成对比,并对后者进行了针砭。正反对比的写法,使文章主旨鲜明,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10. 拒绝懒惰、欺诈、守旧和平庸。提倡保留纯真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真诚地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细节,比如声调标在哪个韵母上,注意区别声调;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分等。拗(niù) 吮(shǔn)(xuàn)绚 (gòu)垢。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到需要解读的关键词语,其次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词语含义,有些复句还要理解句间关系,解读原因等。本题(1)运用比喻手法,“幼嫩的花蕾”比喻“未沾染庸俗思想的人”;“成熟的果实”比喻“走进人类世代相传的生活轨道和习惯”的成熟的人;“真理”比喻“生活的真谛”。这个句子意思是“未沾染庸俗思想的人,心地单纯,胸怀坦荡,更能发现和领悟生活的真谛”。(2)此句重点在后半句,“孩子”指“不受世俗玷污的童心”。这句话意思是“人总要不断长大,但应当永远保持不受世俗玷污的童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作品的主旨情感,其次分析为了表现这个主旨,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最后再理解这种手法的好处。本题“一再地讲述孩子们的故事,一再的说及童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本文的主题是“拒绝成熟”,呼吁人们要保有孩子般的天真与纯洁,不要被世俗玷污。根据这个写作主题,“一再地讲述孩子们的故事,一再的说及童年”,正是用孩子和童年与与世俗的欺诈、世故形成对比,目的是针砭世俗的欺诈和世故。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主旨鲜明,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品主题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分析作品的内容,特别是文中寄托作者情感的形象等;借助议论抒情语句把握作者情感。本题在孩子们吵着买小鸡时,“父亲”对孩子进行了一番自以为聪明的教导,但是“他说不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要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作者那些将说而未能说出的教导,则与我们一样地成熟,但作者偏偏为此羞愧”;画太阳事件中作者领悟到“对于那些心智麻木、感性迟钝的人来说,作为日出的色彩,有什么比大红色更简单、更省得体会、更能令他们接受呢? ”“一个幼嫩的花蕾,比一个成熟的果实包含着更多的真理”。由此可见,作者“拒绝懒惰、欺诈、守旧和平庸”。文章最后,作者直接抒情说“学识的渊博需要积累,心灵的敏锐却需要回忆——回到你的童年,接受只有孩子才能得到的祝福”“当你尽心尽意地把孩子培养为成人时,别忘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孩子”。 由此可见,作者“提倡保留纯真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真诚地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 文言文文阅读 阅读《琵琶行》一诗的小序,完成下面小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湓浦口(pén) 琵琶(pá) B. 贾人(jiǎ) 遂命酒(suì) C. 悯然(mǐn) 转徙(xǐ) D. 恬然(tián) 迁谪(zhé) 12. 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听其声; 问其人 ②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A. 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 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 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 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13. “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一项是 A. 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 “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除”等。 C. “出官”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 D. “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答案】11. B 12. B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文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逐项识别字音正误。本题B项,“贾人(jiǎ),应该改为“gǔ”。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要求选择“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然后逐项对比。第一个“其”代听到的琵琶声,第二个“其”代琵琶女。所以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第一个“命”是命令或叫的意思;第二个“命”是命名或提名的意思。所以两个“命”意思不同。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错在“‘出官’是外出做官”,“出官”应该指古代京官调任地方官。故选C。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句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阅读《过秦论》中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4. 对“奋六世之余烈”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振奋六世的神威 B. 发扬六世遗留下来的功德 C. 表彰六世的烈士 D. 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 15. 下列词语在文段中具有比喻意义一项是 A. 宇内 B. 至尊 C. 百越 D. 藩篱 16.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一句省略的主语是 A. 百越之君 B. 秦始皇 C. 下吏 D. 胡人 17. 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表现了秦始皇对内镇压对外掠夺的暴行。 B. 描写了诸侯、百越之君、胡人、士人害怕秦始皇的心理。 C. 写出了秦始皇的权威和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政治、军事措施。 D. 歌颂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 18. 《过秦论》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做了对比?通过对比指出了什么? 【答案】14. D 15. D 16. B 17. C 18. 《过秦论》从社会地位、武器、部队的素质和用兵之道这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做了对比,由此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奋:发展;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句子翻译为: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把握词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词语在文段中具有比喻意义的一项是”,然后从修辞的赏析角度做分析。 A项,宇内,即天下; B项,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这里指君位; C项,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ABC都没有比喻意义。 D项,藩篱:本义是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这里比喻边境。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本题要求分析“‘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一句省略的主语是”,本题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主语承前省略,根据文意,“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的应该是“始皇”,所以本句的主语是“始皇”,即秦始皇。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及至始皇……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写的是秦始皇的权威;“南取……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写的是始皇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政治、军事措施。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求分析“《过秦论》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做了对比?通过对比指出了什么?”“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是从社会地位方面做对比;“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是从武器方面做对比;“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是从部队的素质方面做对比;“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是从用兵之道方面做对比。这些除了阐明了秦攻守之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阐明了秦不施仁政导致了灭亡的结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秦国的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说(节选)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9.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详细 B.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规:法则 C. 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妒忌 D. 问之人以穷其短 穷:穷究 2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问焉以求一得 然后以六合为家 B. 取其有益于身而己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 D. 轻之而不屑问焉 吾尝终日而思矣 21.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答案】19. B 20. C 21. (1)肯定自己却否定别人,这是世俗的通病。 (2)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B项,“规”,翻译成“法则”不通,错误。“劝善规过”是个并列结构,比喻勉励学好,规劝改正错误。“劝”为动词,译为“勉励”;可见“规”也应该为动词,而选项译为“法则”,是名词,所以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明确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然后逐项对比。 A项,第一个“以”是目的连词,译为“来/用来”;第二个“以”为介词,译为“把/拿”; B项,第一个“于”为介词,译为“对、对于”;第二个“于”为介词,译为“比”; C项,两个“则”全都是连词,都译为“就”; D项,第一个“而”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表修饰关系。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是”为意动用法,应理解为“认为…正确/肯定”;“非”为意动用法,应理解为“认为…错误/ 否定”,“同”为通假字,通“通”;“俗之同病”是判断句,译作“这是世俗的通病”,句意;第二句中,“所以”应理解为“……的原因”;“几”应理解为“接近”可由“几乎”推测出来;“由”,应理解为“原因”;“非……乎”应理解为“不正是……吗”,句意。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君子做学问一定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穷尽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叫做“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叫做“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发问请教,借以共同研究、相互启发,这就叫做“互相请教,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夏、商、周三代以后,往往是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肯定自己却否定别人,这是世俗的通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几乎就没有值的发问请教的人了。 要不然,就是所问的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闻异事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事情,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人们做学问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们学习的态度不像古人学习态度那么端正,他们喜爱的也不是古人喜爱的(东西),所以他们不善于发问请教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总有一次会出差错。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年长的人可以问年幼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古诗文默写 22.补出下面的空缺处。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 (2)是故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3)___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分明怨恨曲中论。 (6)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7)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8)_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9)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 ______。(杜甫《登高》) 【答案】 (1).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 弟子不必不如师 (3). 斩木为兵 (4). 揭竿为旗 (5). 一夫当关 (6). 万夫莫开 (7). 千载琵琶作胡语 (8). 庄生晓梦迷蝴蝶 (9). 丛菊两开他日泪 (10). 一去紫台连朔漠 (11). 无边落木萧萧下 (12).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攻”“必”“兵”“竿”“当”“莫”“琵琶”“晓”“丛”“朔”“萧”“滚”。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语言表达 23. 所谓“贴吧”是指网络中一种对有关内容进行讨论的网页,我们可以对“帖吧”中感兴趣或有话可说的话题进行回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是一个自由而热闹的空间,这里时有跳跃着思想的火花。下面是有关“一次性筷子”的主题帖,请按照要求,从表示“赞同”或“反对”的回复中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在表中填写回复。 1.主题:一次性筷子 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生产和使用木筷子消耗了大量木材资源。为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和节约木材资源,今年4月1日起我国对木制筷子征收5%的税收,但是该政策并未对巨大的一次性筷子消费市场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2.回复(表示赞同“用一次性筷子”) 3.回复(表示反对“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赞同示例:(1)去快餐厅不用一次性筷子用什么筷子?有些说是消毒的筷子其实并不卫生,主要是顾客没有选择的余地呀!(2)一次性筷子吃不垮中国森林,再说白桦木和竹子做成筷子的产值远远高于拿来烧火或做家具、造纸,为什么不做呢? 反对示例:(1)中国乃至地球的森林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使用。中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消耗130万立方米木材,如果把这些木材锯成普通厚度的木地板,可以铺满3700个足球场。(2)我们很多人都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东北大兴安岭生产一次性筷子的过程,不是用边角余料,而是用生长30年以上的成材去掉余料后加工而成的,看了真让人伤心。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材料,客观表达自己的看法。分析材料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持否定意见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文明,体现出修养。 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从家里到禅院去,在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来转去都不得脱身。来到禅院,他有意考老禅师道:“什么叫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禅师脱口而出。年轻人顿时目瞪口呆,他不明白老禅师何以知道答案。问明原委后,老禅师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心被俗物纠缠而不得超脱,那就只能团团转了!” 是啊!生活中我们也许有太多的无奈,学习的压力,工作的不顺,情感的波折,朋友的误解,上司的不满等等,都是束缚我们的绳索,不少人往往被困得“团团转”。 请以“解开心中的绳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例文】 海阔天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儿,要想游得远,就必须游离禁锢它的鱼缸;鸟儿,要想飞得高,就得飞出囚禁它的笼子;人,要想翱翔于更高的天空,奔走于更广阔的大地,就得解开羁绊心灵的“绳索”。 不知哪位名人说过:痛苦是一种瘾,正如回忆是一种病,而感伤则是终生不愈的残疾。这话确实不错,因为人如果总是被这些情绪所缠绕,那么在人生的旅途上将会寸步难行。相反,如果我们能摒弃它们,那将是另一番景象。 英国前首相乔治,有一个习惯,总是随手把身后的门关上,他说,这样他就把过往的一切都关在了身后,就不会沉湎于过去的风雨,不会被过去的失败与不愉快所缠绕;正因为乔治记着随手“关上身后的门”,不被过去的失败纠缠,他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也是因为走出了残疾给他带来的阴影,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才在写作上闯出了一条光明大路。还有许许多多像乔治、史铁生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深深懂得 “为误了头一班火车而懊悔不已的人,肯定还会错过下一班”,所以毅然丢下怀旧的包袱,斩断这条缚心的绳索,才有了人生的精彩。 当然,绊住人们脚步的,不只是怀旧的心理,还有金钱、地位、荣誉等各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绳索”。就拿金钱来说,一个人如果被它遮住了眼,就不会,也不能看得远,往往鼠目寸光,在短暂的丰收中迷失自己。曾盛极一时的和珅,在“和珅倒,嘉庆饱”的童谣中被抄家斩首;当今一些臭名昭著的贪污犯,也在短暂的纸醉金迷后,被送进了监狱。过度地追求名利,只会累人、害人,只有调整心态,正确地看待,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人的一生中,往往容易被各种内在外在的因素所影响、羁绊、束缚,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看到什么就以为他们绑住了我们的手脚,缚住了我们的心灵而弄得自己惶惶不可终日。也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想象一些根本不存在的羁绊。我们只有把眼睛擦亮一点,把心灵放宽一些,才能活得自在轻松。 打碎鱼缸,扔掉鸟笼,解开羁绊心灵的“绳索”,只有这样,鱼才能自由游弋,鸟才能展翅高飞,人才能享受海阔天空的豪迈情怀。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生活中,很多困难和障碍,往往不是来自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而是产生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内心深处的那些落后的思想、不健康的心理(自卑,自大,嫉妒等)、经验、习惯等,造成了我们心灵的恐惧,名利是绳索,贪欲是绳索,嫉妒和偏狭也是绳索,时刻束缚着我们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心。只有斩断了这些绳索,我们才能真正享受自由和幸福的生活。是恐惧的绳索捆住了我们前进的手脚。从写作的角度看,怎样尽快地打开思路呢?围绕话题“解开心中的绳索”,如何“解开心中的绳索”?“解开心中的绳索”后有什么好处?我们可以再深入下去,可以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交流,让自己的困惑和疑问通过历史人物(如:陶渊明、李白、苏轼等)的口做出回答。也可以采用新闻采访的方式来展现人们对“解开心中的绳索”的种种感受,做到文体创新。还可以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谈自己对“解开心中的绳索”的理解,挖掘“解开心中的绳索”的真正目的,做到深刻透彻。 参考立意: (1)解开心中的绳索; (2)挣脱束缚,战胜自我; (3)打开心灵的门窗; (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可用素材: 名利是绳索,贪欲是绳索,嫉妒和褊狭也是绳索,时刻束缚着我们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心。是这些“绳索”捆住了我们前进的手脚,只有解开、清除这些“绳索”,我们才能才能突破重重障碍,实现人生的飞跃,才能真正享受自由幸福的生活。 “解开心中的绳索”就是要解开“名利”“贪欲”“嫉妒和褊狭”等无形的绳索,才能让我们的心灵“自由飞翔”。 “解开心中的绳索”,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战胜过去的自己。因为人生如登山,只要高峰还在前头,人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生活中我们也许有太多的无奈,学习的压力、工作的不顺,情感的波折,朋友的误解,上司的不满等等,这些都是束缚我们的绳索。有的人会因此一蹶不振,灰心丧气,从此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而有的人却会笑对“绳索”,迎难而上,进而取得成功。 他厌倦了官场的黑暗,他厌倦了人性的可恶,于是,他作出了一个选择——辞官回家耕田。他终日与南山为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洒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他的豁然。他以归隐田园来度过了他的后半生,以一句轻描淡写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脱俗解开了他心中的绳索。他是谁?他就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老人——陶渊明。他的诗意的生活解开了他心中的绳索。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谁能想到,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是出于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高位截瘫的残疾人。这位残疾人是谁?他就是世界科学巨匠霍金。在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面对一位年轻的女记者不无悲悯地提问,霍金显得很平静,他的脸依然带着微笑,他用那根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敲击键盘,打下以上的这段文字。命运给予了他太多的不公平,可以说试图束缚他的绳索有千万条,然而他没有被这些绳索束缚,而是慢慢地解开了心中的绳索,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解开羁绊心灵的绳索。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