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1题,共150分,共8页。‎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注意名著是选做题。‎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同族群人与人的关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界限。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可以说,蕴蓄艺术审美性的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或者说具有艺术品格的物质交流,就是心灵对话,就是审美意识的表达,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丝绸之路艺术作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一种彼此欣赏、和而不同、包容差异的文化精神,它的艺术趣味是异中有同,它的审美特质蕴含更多共性,它的精神追求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演变,其重要意义包括物质交流对异域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时尚和审美趣味的改变。在古代,西方曾因为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等的进口而创制出大量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中国的青花瓷餐具,改变了欧洲的饮食习惯和室内设计。同样,来自欧洲、南亚、西亚和中亚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交流,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和东亚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艺术样态。由对艺术的彼此欣赏而加深相互之间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可以说,不同艺术的接受就是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包容和融合,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 ‎(程金城《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养》)‎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物质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等交流的物品使丝路沿线的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B. 丝绸之路千年不绝,绵延至今,是因为丝绸之路中的艺术交流和影响,能沟通民族情感和化解文化冲突。‎ C. 当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之后,便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具有了物质功能。‎ D. 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演变,促进了东西方的创新意识,西方因为进口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等而创造出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出了以“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的艺术理论。‎ B. 文章认为丝绸之路艺术史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C. 文章全文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独特意义。‎ D. 文章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彼此欣赏、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承载的不仅仅是物与物的交换,更承载着艺术交流,瓷器、丝绸织物、雕塑等以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 B. 想要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有新的理解、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的关系有新的阐释就要使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 C. 张骞将中原的漆器、铁器、丝绸带入西域,将西域舞蹈、汗血马、葡萄带回中原,既改变中原、西域生活方式,也改变时尚和审美情趣。‎ D.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理论同样体现在丝绸之路艺术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精神追求。‎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题中,A项,由原文第一段“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可知该项“使丝路沿线的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正确。B项,“……是因为丝绸之路中的艺术交流和影响,能沟通民族情感和化解文化冲突”错误,选项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一段中“同时”可知“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只是“千年不绝,绵延至今”的一个条件,应该还有“物质”方面的,故该项错误。C项,“……具有了物质功能”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可知“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之后”应是具有了精神功能,而非物质功能,故该项错误。D项,“……促进了东西方的创新意识”错误,选项无中生有,由原文第四段“西方曾因为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等的进口而创制出大量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和东亚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艺术样态”可知应是“促进东西方创造出新的器物和艺术样态”,“促进了东西方创新意识”于文无据。故选A。‎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从全文来看,本文论述了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养”,也就是艺术对丝绸之路的作用以及“物的艺术表达”研究理论和丝绸之路的文化理念等内容。从第三段“物的艺术表达”阐述来看,A项正确;从第二段“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来看,B项正确;从文章第四段“丝绸之路艺术作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一种彼此欣赏、和而不同、包容差异的文化精神”来看,D项正确。C项,“文章全文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独特意义”错误,从第三段最后“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来看,“独特意义”只是文章论证的一个分论点,并不是全文内容,该项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题中,B项,“就要”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由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来看,“使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是作者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原文只是说“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5年,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 ‎2015年,“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 ‎(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 材料二:‎ ‎(摘自杨伟《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材料三:‎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可以免费获得,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利润的增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 ‎(摘编自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达到344亿元,网店渠道达到280亿元。‎ B. 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2014年实现了3.94%的年度增长率,2015年市场码洋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年度增长率达到0.29%。‎ C. 2010年~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当中,网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 D. 实体书店在经历了2010~2015年“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之后,其市场码洋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诸多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及时出台,为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 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的大型书城正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这表明实体书店向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 C. 各类出版社为加快产业升级,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实现网络技术和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这拉近了出版业与市场的距离。‎ D.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的销售、图书版权产生的间接利润、图书作为传播平台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都会给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增值。‎ ‎6.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D 5. A ‎ ‎6. ①开始数字化转型,并与新兴媒体融合;②营销模式多元化,赢利模式多样化;③图书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转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意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四个选项,对图表的内容或图表所揭示的问题加以表述,要求选出其中的错误项。由于是单选题,且图表虽是两幅条形统计图,但清楚易识,易于读懂,所以难度不大。对于A项,只需比较两幅图中2015年对应的数字即可判断出表述正确。对于B项,只需根据第一张图就可判断出该项表述的正确。对于C项,则需根据第二幅图进行推断,该项也是正确的。对于D项,则需根据两幅图进行整体判断,不难知道该项“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概括是错误的。‎ 点睛:此题其实是一道考查对图表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问题。答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图表内容。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图表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意思,然后根据图表所示努力发现其中所揭示的规律,再将其通个选项表示进行仔细对照。部分粗心的人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错项,不要犯粗心的毛病。‎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已指出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因此答题时应该先把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找准,再仔细考查选项的“概括与分析”是否正确,即可得出答案。同A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一中,根据其中“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等句子不难知道该项表述是正确的。同B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二中,根据材料可知,实体书店的业态并非成为主流。由此可知其错误。同C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一的最后部分,由其中“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一语可知,该项“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的说法不当,原文是说“纷纷建立”。同D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三中,根据其中的“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可知,图书并非传播平台,互联网才是传播平台。因此此项表述是错误的。‎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找准答题区间,这就要求能快速阅读材料,并且正确理解其内容。同时又要注意避免惯性思维的影响:此题同上题不同,上题要求选出的是错误项,而此要求选出的是正确项,切莫搞错。‎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题干对答题内容作了两条限制:一是必须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二是必须限制在“图书出版业发生的变化”。这也就给答题者指出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从而降低了答题难度。答题时应从“互联网+”的优势方面考虑,并且分为几个方面总结归纳。参考答案为:(1)‎ 内容传播方面: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快速传播,并扩大了出版的影响范围。(2)信息获取方式:通过网络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成为出版业新的功能。(3)营销模式改变:出版权转让获利外,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领域。‎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和归纳相关信息,然后做出正确评价。答题可从内容传播、信息获取方式和营销模式改变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作答形式可以是概括+分析,也可以是简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父亲的手指 甫跃辉 尘土飞扬的大路在两个孩子的脚下延伸。路面上,雨天留下的一个个泥坑,让太阳火热的舌头舔干了。‎ ‎“你真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许亮再次停下,转身盯着弟弟。‎ ‎“真的!”许明说.‎ 大路尽头灰蒙蒙的,他们一前一后,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影子。厚厚的灰尘,在脚下发出喑哑的扑突声。许亮眼前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脸。他感到那张脸很陌生,他使劲回想他熟悉的父亲的脸。‎ 父亲是个好木匠,爱笑。舅舅教会他如何造出桌椅板凳后,十五岁的父亲就离开村子。几年后回来,舅舅仍只会造此桌椅板凳,他已是建筑队的师傅了。他们眼里,父亲就是英雄:头发根根竖立,精神抖擞;那双手宽大有力,兄弟一起也扳不过他一只手。‎ 许亮上学那年,那双大手放下锯子,握住了方向盘,离开了村子。端午,父杀没回来;中秋,父亲没回来;过年,父亲没回来。他们和母亲常到村口,望着那条通向村外的大路,大路尽头灰蒙蒙的。直到夏天,父亲回来了,他们没看见汽车。他们问汽车在哪,父亲笑笑。‎ 父亲的大手又握住锯子了。锯齿飞速旋转的刨木机前,父亲咬紧牙关,鼓看腮帮,用胸口抵住粗重的原木,一步步挨近刨木机, 旋转的锯齿割进原木,火花四溅,锯末纷飞,剌耳的声音像细铁丝,勒得耳朵热辣辣的。常去建筑队玩耍的两兄弟,张大嘴巴,看看父亲的手擦着旋转成白亮亮一圈的锯齿推过去,缩回来。‎ 父亲回家后,他们很少看到他笑。一天晚上,许亮从梦里醒来。‎ ‎“下个月?怎么拿得出来?”父亲说。‎ ‎“总要想想。早晓得,就不去开什么车了。”‎ ‎“好好,我明天就去卖刨木机还钱。”‎ 父亲的笑越来越少了。只有和木匠们聊天,还会炫耀他那双大手。“瞧瞧!哪个木匠有这样一双手?当木匠的,谁的手指不要断几根?”舅舅就是的,他的右手只剩三个指头……以后呢?父亲再不会炫耀他那双大手了吧。‎ 昨天放学回家,母亲说:“你爸的手指给刨木机割掉了。我要和他去医院,他死活不让,说不过掉了个手指。我怎么放得下心?”‎ ‎“我去!”许亮有点兴奋。‎ ‎“你敢去?”母亲脸上亮堂了,就如当初给父亲的车灯突然照亮。‎ ‎“怎么不敢。”他也成了父亲那样的英雄。“不过掉了个手指。”他想像着父亲说话的样子。‎ 医院。父亲的头发很长了,乱糟糟地趴在他的脑门耳际。见到许亮,父亲努力笑了笑,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 ‎“你怎么来了?”父亲的声音落在阴湿静谧的空气里,像水渗入沙子。‎ ‎“妈跟我说的。”许亮嗫嚅道,“阿爸,我们回家吧。”‎ ‎“你先回去,我今晚……”父亲声音虚弱,嘶嘶地吸着气。‎ 许亮很失望。他原以为父亲不等他说,便会跳下床,扯掉绷带,骑上单车带他回家的……‎ ‎“总算回啦!”母亲跑过来,“你爸怎么样?医生说什么?有没有好些?”‎ ‎“不过掉了一个手指,阿爸才不在乎,是吧!”许明神气十足,热切地望着哥哥。‎ ‎“阿爸说没事。”许亮很累,想要尽快摆脱弟弟的目光。晚上睡下后,许明又问了许多问题. 许亮没有回答,总不能告诉他父亲是胆小鬼吧。‎ 夏天的夜晚,他们只穿一条小短裤,月光在他们光溜溜的小腿上爬动。许亮翻了个身,仍然睡不着。许明凑到他耳朵边,得意地说:“我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父亲没回来。中午,父亲没回来。母亲看看许亮,许亮不看她。他不想再去看父亲了。母亲说:“你再去瞧瞧,咋还不回来?”许亮没法违抗,带着弟弟出了门。‎ ‎“先去建筑队,找到手指,再到医院,就能让医生接上手指了!”许亮想,这主意不错。事实上昨天晚上他已经这么想了。‎ 建筑队大院四周堆满木头。刨木机周围干干净净,找不到一丝血迹。他们也没找到父亲的手指。“你不是说晓得在什么地方吗?”许亮瞪着弟弟,“走吧!”‎ 弟弟没动。他们不甘心就这么回去。忽然,有嗡嗡声传来,一只绿头苍蝇,掠过他们眼前,留下一条绿色的细线。许亮被一种强大而可怕的力量拽着,不由自主地跟上那只苍蝇。苍蝇钻进废木头堆,他蹲下,趴在地上。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一丝隐约的血腥钻进鼻孔,他找了一片长长的树皮,往废木堆里扒拉了好半天。苍蝇飞出来,接着跳出一个东西。‎ 一条粗大的烧焦的虫子。父亲的手指。‎ ‎“我们把手指带到医院。”许亮说。‎ ‎“好!但是……谁,谁来拿?”许亮没有接话。‎ 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回家了。当年父亲的汽车正是从他们脚下的大路开进村子的,候在村口的他们,听到车轮碾过路面的隆隆声,兴奋地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奔跑。突然,车停了,强烈的灯光射向他们。他们眯起眼睛,明亮的灯光中,父亲朝他们走来,年轻,强壮,高大。‎ 拐进家门,父亲躺在院子里,左手缠着绷带;右手耷拉着,手掌垂下,疲惫、无力。父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们站着,和父亲对视了几秒钟。‎ 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 小说从许亮兄弟俩寻找“父亲的手指”写起,紧扣题目,制造悬念,既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又使全篇叙事紧凑,重心突出。‎ B. 小说中几处点染的景物具有象征意味,如“灰蒙蒙的大路”,是人物迷茫心理的外化;父亲汽车的灯光,则是希望的象征。‎ C. 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失去汽车和手指前后的对比,许亮兄弟俩的对比等,这些描写为许亮的心理变化提供了依据。‎ D. 小说反复提到父亲的大手,以及对刨木机高速旋转情景的细致描写,为故事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8. 小说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 请简要分析许亮心理变化的过程。‎ ‎【答案】7. C 8. 有进取精神;不甘于做木匠;有责任担当;努力工作还债;坚韧:受伤后用微笑宽慰家人;断指之后,一人去医院,两处努力笑。 ‎ ‎9.‎ ‎ 断指之后,父亲表现出来的脆弱,使许亮感到失望;和弟弟去寻找手指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归家后,父亲挣扎着坐起向他们挤出微笑,使他对父亲又了更深的理解,并为自己的武断和软弱感到惭愧。‎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父亲失去汽车和手指前后的对比,许亮兄弟俩的对比等”错误。结合“他不想再去看父亲了”“许亮没法违抗,带着弟弟出了门”“弟弟没动。他们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回家了”“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们站着,和父亲对视了几秒钟。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等及兄弟两人的对话分析可知,文中没有许亮兄弟俩的对比。故选C。‎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父亲是个好木匠,爱笑。舅舅教会他如何造出桌椅板凳后,十五岁的父亲就离开村子。几年后回来,舅舅仍只会造此桌椅板凳,他已是建筑队的师傅了”分析可知,父亲有进取精神,不甘于做木匠;结合“直到夏天,父亲回来了,他们没看见汽车。他们问汽车在哪,父亲笑笑”“父亲的大手又握住锯子了。锯齿飞速旋转的刨木机前,父亲咬紧牙关,鼓看腮帮,用胸口抵住粗重的原木,一步步挨近刨木机,旋转的锯齿割进原木,火花四溅,锯末纷飞,剌耳的声音像细铁丝,勒得耳朵热辣辣的。常去建筑队玩耍的两兄弟,张大嘴巴,看看父亲的手擦着旋转成白亮亮一圈的锯齿推过去,缩回来”“父亲回家后,他们很少看到他笑。一天晚上,许亮从梦里醒来……我明天就去卖刨木机还钱”等分析可知,父亲有责任担当,努力工作还债;结合“见到许亮,父亲努力笑了笑,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拐进家门,父亲躺在院子里,左手缠着绷带;右手耷拉着,手掌垂下,疲惫、无力。父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等分析可知,父亲受伤后仍然努力笑,写出了父亲的坚韧。‎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分条作答。结合“许亮眼前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脸。他感到那张脸很陌生,他使劲回想他熟悉的父亲的脸”“父亲的头发很长了,乱糟糟地趴在他的脑门耳际。见到许亮,父亲努力笑了笑,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父亲声音虚弱,嘶嘶地吸着气。许亮很失望。他原以为父亲不等他说,便会跳下床,扯掉绷带,骑上单车带他回家的……”等分析可知,断指之后,父亲表现出来的脆弱,使许亮感到失望;结合“他不想再去看父亲了……许亮没法违抗,带着弟弟出了门”“有嗡嗡声传来,一只绿头苍蝇,掠过他们眼前,留下一条绿色的细……堆里扒拉了好半天。苍蝇飞出来,接着跳出一个东西”“好!但是……谁,谁来拿?”“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回家了”等分析,和弟弟去寻找手指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软弱;结合“他们眯起眼睛,明亮的灯光中,父亲朝他们走来,年轻,强壮,高大”“父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们站着,和父亲对视了几秒钟。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等分析可知,归家后,他对父亲又了更深的理解,并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感到惭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德,字至善,濠人。世农家,有勇力。从太祖于定远,以万夫长从战皆有功,为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取宁、徽、衢、婺诸城,擢元帅。李伯升寇长兴,德往援,击走之。从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水寨姚平章。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从平武昌。大败张士诚兵于旧馆,擢天策卫亲军指挥使。吴平,进佥大都督府事。从大将军北取中原,克元汴梁。立河南行都督府,以德署府事,讨平群盗。征山西,破泽州磨盘寨,获参政喻仁,遂会大军克平阳、太原、大同。渡河取奉元、凤翔,至秦州。元守将吕国公遁,追擒之。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又大破扩廓于古城,降其卒八万。‎ 洪武三年,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明年,从颍川侯傅友德伐蜀,分道入绵州,破龙德,大败吴友仁之众,乘胜拔汉州。向大亨、戴寿等走成都,追败之,遂与友德围成都。蜀平,赐白金彩币,复还汴。五年为左副将军,与冯胜征漠北,破敌于别笃山,俘斩万计。克甘肃,取亦集乃路,留兵扼关而还。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七年练兵北平。十年还凤阳。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通谋。爵除。‎ ‎(《明史·陈德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B.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C.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D.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提拔、选拔,义同迁、拔、升、加、加封等,古代用于提升官职。‎ B. 世券,又称铁券。始于明代,使其世代终身享有免除罪责的特权凭证。‎ C. 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蒙古族活动区域。‎ D. 谥,即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德出身农家,勇力过人。陈德跟随太祖征定远,因功擢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夺取多座城池,擢升为元帅。‎ B. 陈德随军南征,屡建奇功。陈德随军援救南昌,大战鄱阳湖,平定武昌、吴地,晋升为佥大都督府事。‎ C. 陈德北伐元朝,屡战屡胜。陈德随徐达、冯胜先后征北元,三战三捷,对元朝及北元打击作出了贡献。‎ D. 陈德征西犯错,遭斥除爵。陈德西征时有过错,遭到斥责,就与胡惟庸勾结,朝廷追责此事除去他爵位。‎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本纪》‎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高祖本纪》‎ ‎【答案】10. B 11. B 12. D ‎ ‎13. (1)到了天明,汉方军队方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赶(项羽)。项羽逃到淮河,准备渡河,这时候属下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了。‎ ‎(2)当初大人常常认为我是无以谋生的二流子,不能料理产业,不如仲勤劳。如今我成就的事业与仲相比,谁的多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是指第二年再次带兵出师朔方,在三岔山打败敌人,“败”是陈德打败敌人,所以“败敌”不能分开,应在“败”前断开,排除A项、C项。‎ ‎“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中“同佥”是官职名,“忻都”是人名,二者是同意复指,是一个人,故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原文标点为“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始于明代”错误。中国古代“丹书铁券”制度始于汉代。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这是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丹书铁券”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也叫免死券。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朝廷追责此事除去他的爵位”错。从原文“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来看,“除爵”是在陈德去世后。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平明”,天亮,天明;“乃”,连词,才;“之”,代词,这件事;“以”,介词,用;“之”,代词,指项羽;“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2)“始”,当初;“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或对父母长辈的称呼;“以”,认为;“治”,料理;“如”,比得上;“就”,成就;“孰与”,与……比怎么样。‎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陈德,字至善,濠州人。世代务农,勇敢有力气。在定远跟从太祖,以万夫长随从作战都立有战功,晋升为帐前都先锋。和诸将一同攻取宁、徽、衢、婺诸城,晋升为元帅。李伯升侵犯长兴,陈德前往救援,击败并赶走他。随大军支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拿水寨姚平章。太祖的船搁浅,陈德奋力交战,自己身受九箭,毫不退却。又从大军平武昌。在旧馆打败张士诚的部队,晋升为天策卫亲军指挥使。平定吴地后,晋升为佥大都督府事。跟从大将军徐达北取中原,攻克元汴梁。建立河南行都督府,任命陈德为府事,讨伐平定群盗。征讨山西,攻破泽州磨盘寨,俘虏参政喻仁,于是会同大军攻克平阳、太原、大同。渡黄河攻取奉元、凤翔,抵达秦州。元守将吕国公逃跑了,被追赶擒拿。徐达在庆阳围困张良臣,张良臣依仗他哥哥张思道做外部援军,暗中派使者往来其间,陈德(把使者)全部擒获,于是庆阳被攻下。又在古城打败扩廓,敌兵八万投降。‎ 洪武三年(1370),赐封为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第二年,跟从颍川侯傅友德讨伐蜀地,分道进入绵州,攻破龙德,大败吴友仁的部队,乘胜攻占了汉州。向大亨、戴寿等人逃到成都,陈德率兵追击,与傅友德围攻成都。平定蜀地,被赐给白金彩币,再回到汴梁。五年担任左副将军,和冯胜征讨漠北,在别笃山打败敌兵,共杀敌、俘虏数以万计。攻克甘肃,占领亦集乃路,留下部队扼守关口后回师。第二年再次带兵出师朔方,在三岔山打败敌人,活捉副枢失剌罕等七十多人。这年秋天,再次出战答剌海口,杀敌六百人,俘虏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总共三战三捷。洪武七年在北平练兵。洪武十年回到凤阳。洪武十一年去世。追封为杞国公,谥号定襄。‎ 二十三年,追查陈德为胡惟庸朋党而获罪,诏书上说他征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于是与胡惟庸勾结合谋。爵位被削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 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 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D. 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15. 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作者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瑜。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这是一首讽喻诗歌,托物言志表达了当下权贵们趋炎附势、不识人才的讽刺,也表达对像松树一样风格高洁寒士之人的同情,同时也传递出了要洁身自好、不媚流俗的高尚节操。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答案】 (1). 世间行乐亦如此 (2). 古来万事东流水 (3). 滟滟随波千万里 (4). 何处春江无月明 (5). 钟鼓馔玉不足贵 (6). 但愿长醉不复醒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滟”“馔”“复”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 的奇妙景象。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 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 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B. 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 C. 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D. 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 ‎18. 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B.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C.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划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D.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下纵横近万公里, 甚至还存在成百上千公里的极光带 B. 极光带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C. 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D. 极光带成百上千公里上下纵横,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第一处,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根据后文“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推断出此处选用成语“瞬息万变”;第二处,变化莫测:测:估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根据前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推断出此处填写成语“变化莫测”;第三处,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根据前文“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及后文“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推断出此处选用成语“五颜六色”;第四处,入木三分:‎ 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根据后文“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选用成语“出神入化”。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题干指出“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仔细阅读划线的句子“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可发现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句式杂糅,把“根据……”和“……显示”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任意保留其一。排除C项。第二处“已达”与“之多”表达不和逻辑,可删去“之多”。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解答被踢,一定要注意括号所在上下文内容,也就是具体语境,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写在括号内。仔细阅读四个选项,选项采用“……甚至……”什么句子,很显然后面内容应该比前面内容更深一层(或者说范围方面更大更广),而A项,“甚至”前“近万公里”却大于后面的“成百上千公里”,排除A项。根据前文“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与后文“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得出要填写的第一个小句子的主语是“光(极光)”,排除BD两项。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名著简答题。‎ ‎《平凡的世界》中哪一个人物形象最能触动你,请结合相关具体情节谈谈理由,100字左右。‎ ‎【答案】孙少安这个形象最能触动我——他勤劳,肯吃苦,辛勤料理砖厂,不忘带领村民一起富裕,是新时代农民的优秀代表。但更能触动我的,是他牺牲自己,用男子汉的肩膀负起家庭重担——让妹妹完成学业,让弟弟安心闯荡,让姐姐维持生活。他并非没有想过离开,但他知道,他在,家就在。和少平比起来,他或许少了一份锐气和勇气,但正是这对家庭这深沉无私的爱与承担,让他散发着长兄温暖的光芒,让我深受触动,最不能忘怀。‎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这类试题考生要立足对题干的理解,和对文学作品中情节及人物的把握,准确赏读文学作品,要注意在语言的表达上要注意语言简洁和连贯。《平凡的世界》写了一群平凡的人,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却可以做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在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任何人都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个不平凡的灵魂。主要人物: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田晓霞、贺秀莲等。本题要注意要点:人物要明确(一个人);相关情节需准确;理由要充分;选材能“触动”阅卷者。考生在选取作答角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取自己熟悉的作品及人物,进行准确的评价和赏读。‎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个人要有勇气,オ能不自欺,オ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加此。‎ ‎【答案】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勇气不是内心恐惧的缺失,而是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都能以一种平和、坦然的方式去应对,相比于匹夫之勇,它更是一种对自己、对生命负责的大无畏。一个人心怀勇气,方能于人生的风口浪尖,坐看风起云涌,浅笑安然。‎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毕淑敏曾说过:“我不相信掌纹能带给我什么,但我相信十指握成拳的力量,它能带领我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诚哉斯言,“十指握成拳的力量”便是内心澎湃的勇气。‎ 且看被印度圣雄甘地评为“最尊贵的中国人”的辜鸿铭,当新式学潮席卷全国,人们戏称“全中国最后一条男式发辫就在辜鸿铭头上”。那时候的辜鸿铭,受尽了别人冷嘲热讽的目光,他可以选择阿Q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但他没有!面对两个年轻人写下英文字的嘲讽,辜鸿铭心怀勇气和骄傲,在纸片上写了一句拉丁文并用英文注解:“如果你们看不懂上面是什么,请来北京大学请教辜鸿铭教授。”辜教授的勇气来自于他对旧文学的情有独钟,对新文学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勇气让他更自尊、更自信地应对他人嘲讽的眼光,让对手心悦诚服。‎ 一个人拥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拥有勇气,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挺胸。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没有勇气,何谈自信?‎ 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勇气。有了勇气,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百折不挠朝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迈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勇气、自卑自贬、自我矮化的民族,能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在风险和挑战面前,中国人更需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勇气,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在康庄大道之上。面对贸易战,我们有勇气出手回击;面对未来,我们有勇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然,真正的自信者还要有勇气正视自身不足,勇于自我更新,从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当我们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时,突然发现我们牺牲了环境,于是,在2005年,国家毅然提出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口号。‎ 是啊,一个人要拥有勇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需要拥有勇气,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我们需要携勇气上路。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 ‎【审题】本题目意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家国认同意识。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主要强调勇气对个人的作用。此处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不自欺”,即敢于直面自我,进行自我反思,守住自己的节操;二是“承受他人的目光”,即直面他人评价,对他人的质疑不回避、不退缩。第二部分引导思考“勇气”的不同层面的意义与作用,由个人至民族、国家,都要有各自的勇气。材料在立意上未设难度,但想得高分并不容易,考生需要展开联想和思考,调动自己的积累,把道理说明白、讲深入。‎ 参考立意:1.无勇气,无担当;2.心怀勇气,担当天下;3.勇气长存,不惧不卑;4.勇气强国,以勇为马;5.人有勇气不自卑,国有勇气傲全球;6.人民有勇气,国家有未来等。‎ 结构层次:本文开篇提出论点——“心怀勇气”“浅笑安然”,照应标题。以材料为基点,展开联想思考,用毕淑敏的话作引证,简明扼要,直击论述中心。用辜鸿铭的事例恰如其分地论证了材料观点“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文意递进,由个人的自信说到国家自信,并回扣材料,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反观当下,联系时事,用时代的活水,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展示了作者良好的整体驾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回扣材料,文末点题,呼应标题。‎ ‎【素材】(1)见义不为非勇也(孔子)‎ ‎(2)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庄子〉‎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4)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仓(清•谭嗣同)‎ ‎(5)华罗庚敢于反抗权威——勇于向权威挑战。1930 年的一天,年轻的华罗庚,没有上过大学,看到一篇数学论文,作者是当时的权威人士、大学教授、数学家——苏家驹。华罗庚反复读了几遍,觉得有问题。他就迅速拿起笔来,经过缜密的推理和运算,竟得到了同苏教授的论文完全相反的结论。经过反复验算,他最后认定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于是,他发表了论文,在数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华罗庚十分可贵的地方,是他在权威面前,不但不迷信权威,而且勇于向权威挑战。‎ ‎(6)鲁迅悼亡友——伟大的大无畏精神。蒋介石于1933 年6 月,指使特务在上海公然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杀害了。鲁迅和其他民权保障同盟的主要成员宋庆龄、蔡元培都收到了特务的恐吓信,在黑名单上也有鲁迅的名字。鲁迅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前去参加杨杏佛的葬礼,并且破例出门不带钥匙,表示有去无回。他说:“怕什么,杀死一个杨杏佛,会有更多的杨杏佛;杀死一个鲁迅,会有更多的鲁迅……”。鲁迅的出现使特务惊慌失措。他身上透出一股无形的力量,尤其是那双锐利的眼睛似乎能够看透五脏六腑。特务们慑于鲁迅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没敢下手。送殓回来,鲁迅挥笔写下《悼杨铨》一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7)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勇敢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一个有名的“硬汉子”形象桑提亚哥,这位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 天,终于制服了一条比他的船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用鱼叉、船桨等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到达岸边时,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却是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一句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 ”在生活中,海明威自己也是一个有着无穷勇气的“硬汉子”。他尝试着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在非洲的原始森林闯荡过,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在创作上他曾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司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他下定决心,奋力拼搏,失败了就再来,终于在1954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