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金华一中 衢州二中 审题学校:缙云中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7分,其中第3题2分,其余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黄昏时,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jīng)上,怒号的北风夹(jiá)杂着雨点,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屋檐上倾泄下来。 B. 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sāo)了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指(zhǐ)头,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C. 脸上瘦削(xiāo)不堪,黄中带黑,而且销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jiàn)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D. 这个喜佛纯粹(cuì)是中国的创造。他大腹便便(biàn)地坐在那里,肚子像两腿之间的一块发面。他一直特别受到饥饿阶级的喜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A项,“夹杂”的“夹”应读jiā,“倾泄”应为“倾泻”; C项,“瘦削”的“削”应读xuē,“销尽”应为“消尽”; D项,“大腹便便”的“便”应读pián。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去审视它,而不是用草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乙】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丙】又如“修己而不责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 2. 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纷至沓来 B. 草率 C. 又 D. 包含 3. 文中的划线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B项,“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此处相对于前面“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可知,后面“情绪化的心态”应是强调这种心态的随便,应用“轻率”; A项,“纷至沓来”, 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句中形容“异文化”纷纷到来,符合语境; C项,前面说“既”,后面“又”与之搭配合适,“既……又……”表并列关系; D项,“包含”,指里边含有,句中是说先辈留下的宝贵经验中含有深刻哲理,符合语境。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把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正误。 B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属于部分引用,句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消防队员穿梭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崇山峻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出现他们。他们克服每一次沙尘、狂风暴雨和恶劣天气,却不知道前面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B. 语言是光,它照亮了世界。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就是在欣赏奇迹的发生。仔细体验语言的奧秘,有助于我们学好语言,用好语言。 C. 当那些透着交流气息和合作方式的话语传向全球各个角落,人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命运祸福休戚与共。 D. 写作不仅要有好的构思立意,还要具备积极的修辞意识。文章能否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能否吸引读者,要靠文字的功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沙尘、狂风暴雨和恶劣天气”概念并列不当,“沙尘”“狂风暴雨”属于恶劣天气;“克服每一次沙尘、狂风暴雨和恶劣天气”成分残缺,“克服”缺少照应的宾语中心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出现他们”成分残缺,“他们”后应加“的身影”; B项,“体验语言的奧秘”搭配不当,“体验”和“奥秘”不搭配; C项,“我们命运祸福休戚与共”成分赘余,“休戚与共”即为命运祸福相关;“透着交流气息和合作方式”搭配不当, “透着”与“合作方式”搭配不当。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请将下面的句子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美方一边威胁要对中国全部输美产品举起关税大棒,一边又表现出继续谈判的意愿,试图用软硬“两手”,对中方极限施压,______。但是,仔细分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在第十一轮磋商结束后对媒体的表态,美方就应该十分清楚:中方对经贸磋商有三个核心关切,即取消全部加征关税、贸易采购数字要符合实际、改善文本平衡性。______。所以,______,过去对中方无效,现在和未来也必定无效。 ①不管美方怎么“极限施压” ②从而在谈判桌上获取更高要价 ③在这些原则底线问题上,中方决不会做出让步 A. ①③② B. ①②③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本题,考生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借助横线的前后语境进行选择。从语段来看,备选的三处内容分散在三个地方,这就降低了难度,考生可以充分运用横线前后的语境进行选择。 第一处,前面说“美方一边威胁要对中国全部输美产品举起关税大棒,一边又表现出继续谈判的意愿,试图用软硬‘两手’,对中方极限施压”,这句话的主语是“美方”,后面应该是美方这样做想要达到的目的,即“从而在谈判桌上获取更高要价”,这就确定了②; 第二处,前面说“中方对经贸磋商有三个核心关切,即取消全部加征关税、贸易采购数字要符合实际、改善文本平衡性”,这就是③中的“这些原则底线问题”,表明中方在这些原则底线问题上的态度,这就确定了③; 第三处,“所以”表明后面是由前面得出结论,后面说“过去对中方无效,现在和未来也必定无效”,这里所说的“对中方无效”的应该是美方的“极限施压”,这就确定了①。 故选D。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与秦相较(应当) 缦立远视(久立) B. 河东凶亦然(收成不好)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C.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陈力就列(担任) D. 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 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当与秦相较”中“当”同“倘”,表假设,如果。 故选A。 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归而求救国之策 终苟免而不怀仁 B.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 求人可使报秦者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行李之往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 B项,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是介词,凭借; C项,第一个“者”是助词,定语后置标志;第二个“者”,助词,……的人; D项,两个“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D。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B. 约为婚姻 C. 于是焉河伯是旋其面目 D.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词设题,然后把词语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检验是否是古今异义词。 A项,“以为”都指认为; B项,“婚姻”古义是指儿女亲家,今义指因结婚而产生夫妻关系; C项,“面目”古义指脸色,表情,今义指面貌; D项,“行为”古义指品行成为,今义指举止行动。 故选A。 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 夫晋,何厌之有 B.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为巡船所物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根据每种句式的特点进行判断。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是被动句,标志是“见……于”; A项,“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 B项,“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后置句,应为“能不易其志的缙绅”; C项,“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则无望民于邻国多”; D项,“为巡船所物色”属于被动句,标志是“为……所”。 故选D。 10.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应该是你错了吧? B.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译:从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C.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译:有人脱身逃跑,不被远处近处的人收容。 D. 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A项,“无乃尔过与”,关键点如下,“无乃……与”是固定句式,意思是“恐怕……吧”,“尔是过”是宾语前置句,应为“过尔”,“过”是动词,责备,“尔”意思是“你”,选项“恐怕应该是你错了吧”错误有两个,一是宾语前置句没有体现出来,二是实词“过”翻译错误。 B项,“道”,名词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抄小路。 C项,“或”,有人,“以”相当于“而”,“容于远近”是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远近容”,“于”,被,“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人。 D项,“瑕”,瑕疵,“请”,请允许(我),“指示”,古今异义词,指给……看。 故选A。 11.下面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 《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创作的短篇小说,其代表作是《福尔赛世家》;《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他们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C. 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九月甲午”“元和四年”“德佑二年”中的“甲午”“元和”“德佑”都属于年号纪年。 D. 《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C项,“‘九月甲午’中的‘甲午’……都属于年号纪年”错误,“甲午”是干支纪年法。 故选C。 12.下图展现了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的记忆规律,请把图片展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答案】输入的信息经过注意,便成了短时的记忆,但如果不及时复习,就会被遗忘。如果经过及时复习,就会变成长时的记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情景扩写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内容,拟标题,品寓意。本题要求的是描述内容,要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考生解答此题,先要认真阅读此框架,读懂框架关系,看懂箭头的指向。“输入的信息”可变为“短时的记忆”;“短时的记忆”有两种走向:“遗忘”和“长时的记忆”;变为“长时的记忆”要经过“复习”这个过程。理清逻辑关系后,将这些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描述和概括画面的能力。描述类,就是用文字表述其内容,做这种题目时要求全面、完整、重点突出,一般有字数要求;要注意不能遗漏任何信息,也就是要把图表中内容都要说出来,实际上是就是要用文字把图表的信息完整的描述出来,要达到百分之百。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美)福克纳 艾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送丧的人们大多出于好奇,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 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可是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只有艾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 这幢房子传说是他父亲死后留给她的财产。 记得她父亲死后的第二天,妇女们到她家吊唁的时候,艾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她们,衣着和平日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她坚称她的父亲并没有死,并一直拒绝将他的父亲下葬。正当人们要诉诸法律和武力时,她垮下来了,于是他们很快地埋葬了她的父亲。 我们相信她这样做是控制不了自己。我们还记得她父亲赶走了所有来求婚的青年男子,她现在已经一无所有,只好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 行政当局要铺设人行道,就在她父亲去世的那年夏天开始动工。建筑公司带着一批黑人、骡子和机器来了,工头是个北方佬,名叫荷默·伯隆,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强干,声音宏亮,双眼比脸色浅淡。很快,他就成了全镇的名人。不久,逢到礼拜天的下午我们就看到他和艾米丽小姐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了。 起初我们都高兴地看到艾米丽小姐多少有了一点寄托,但是妇女们都说:“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中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一次伯隆同男人们喝酒,说现在只是想玩玩,还无意成家,于是一些年纪大的人就说“可怜的艾米丽……” 她把头抬得高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这个贵族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仿佛她的尊严就需要同世俗的接触来重新肯定她那不受任何影响的性格。 …… “我要买点毒药,”艾米丽跟药剂师说。她当时已三十出头,依然是个削肩细腰的女人,只是比往常更加清瘦了,一双黑眼冷酷高傲,脸上的肉在两边的太阳穴和眼窝处绷得很紧。 “我要你们店里最有效的毒药,我要砒霜。” 药剂师朝下望了她一眼。她回看他一眼,身子挺直,面孔像一面拉紧了的旗子。药剂师说,“如果你要的是这种毒药。我们有,不过,法律规定你得说明做什么用途。” 艾米丽小姐只是瞪着他,头向后仰了仰,以便双眼好正视他的双眼,一直看到他把目光移开了,走进去拿砒霜包好。黑人送货员把那包药送出来给她,药剂师却没有再露面。她回家打开药包,盒子上骷髅骨标记下注明:“毒鼠用药”。 铺路工程竣工,伯隆离开了本城。一天黄昏,有人看见伯隆去而复返,他走进了艾米丽的那所房子,这就是我们最后一次看到荷默·伯隆。 至于艾米丽小姐呢,等我们再见到她时,她已经发胖了,头发也已灰白了。以后数年中,头发越变越灰,变得像胡椒盐似的铁灰色,颜色就不再变了。直到她七十四岁去世之日为止,还是保持着那旺盛的铁灰色。 不时我们在楼底下的一个窗口——她显然是把楼上封闭起来了——见到她的身影。她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 她就这样与世长辞了。死在楼下的一间屋子里。 我们已经知道,楼上那块地方有一个房间,四十年来从没有人见到过,要进去得把门撬开。他们等到艾米丽小姐安葬之后,才设法去开门。 这间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仿佛到处都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灯罩,梳妆台,一排精细的水晶制品和白银做底的男人盥洗用具,但白银已毫无光泽,连刻制的姓名字母图案都已无法辨认了。杂物中有一条硬领和领带,仿佛刚从身上取下来似的,把它们拿起来时,在台面上堆积的尘埃中留下淡淡的月牙痕。椅子上放着一套衣服,折叠得好好的,椅子底下有两只寂寞无声的鞋和一双扔了不要的袜子。 那男人躺在床上。 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俯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他所遗留下来的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粘在一起,难分难解了。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长年累月积下来的灰尘。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有删改) 13. 联系全文,概括艾米丽的形象特点。 14. 故事主体部分以“我们”的口吻叙事,有什么效果? 15.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6. 文章题目是《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可文中并没有出现玫瑰花。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3. 孤僻神秘(离群索居,与世隔绝),高傲固执(买药时的表现等),冷酷疯狂(父亲死后和杀死伯隆后的表现) 14. ①“我们”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还是故事的参与者,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②便于以“有限视角”增强故事的悬念,并以我们的参与推进故事的发展,从而达到释疑的效果。③通过“我们”对艾米丽小姐的态度,烘托了艾米丽的形象特点。④从“我们”的口吻中,可以发现我们见证了格里尔生家族由盛转衰的变化,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5. ①环境描写。写出了房子古朴的外形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写出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暗示了这个家族辉煌的过去,起到了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 ②拟人。“侵犯”“涂抹”等词语用写出了这个家族由盛转衰的历史沿革,为人物活动创设背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隐喻了人物的顽固守旧。 ③对比。房子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写出了房子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暗示了人物与时代变化的格格不入。(答“象征”“衬托”亦可) 16. ①设疑激趣,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文中只出现了两次“玫瑰色”,与文题“玫瑰花”距离甚大,这样看似题不对文的矛盾,起到了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的作用。 ②表达了作者对艾米丽小姐的同情,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玫瑰是爱情的象征,艾米丽小姐用生命追寻爱情却始终未果,献给她玫瑰,希望以此弥补他渴望得到而没能得到的爱情。 ③玫瑰有花也有刺,艾米丽小姐在得到鲜花的时候也被它的刺上的遍体鳞伤,有一个淑女变成了一个“恶魔式”的人物,深化了作品主题。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联系全文,概括艾米丽的形象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从艾米丽面对父亲去世和杀死伯隆后的表现来看,“艾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她们,衣着和平日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她坚称她的父亲并没有死,并一直拒绝将他的父亲下葬”,面对父亲的去世,她没有哀愁,甚至不许父亲安葬,“把楼上封闭起来了……那男人躺在床上……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大家凑近一看,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她杀死了伯隆,并且曾经在死去伯隆旁边躺下来过,这些内容表现出艾米丽的冷酷和疯狂;从艾米丽买药时候的表现来看,“我要买点毒药”“冷酷高傲”“我要你们店里最有效的毒药,我要砒霜”“她回看他一眼,身子挺直,面孔像一面拉紧了的旗子”“艾米丽小姐只是瞪着他,头向后仰了仰,以便双眼好正视他的双眼,一直看到他把目光移开了”,这些表现出艾米丽的高傲和固执;从艾米丽的生活状态来看,“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她显然是把楼上封闭起来了——见到她的身影。她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这些表现出她的孤僻和神秘。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概括。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故事主体部分以‘我们’的口吻叙事,有什么效果”,然后结合第一人称的特点分析作用。答题的时候,先回顾第一人称的特点,然后从情节、形象以及主旨角度分析。“我们”是第一人称,也是有限视角;作为第一人称,小说中主人公艾米丽的形象以及格里尔生家族的变化是通过“我们”的讲述呈现出来的,而且“我们”参与其中,这就让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叙述的限制,但这种限制却可以增强故事的悬念,比如艾米丽的生活状况,比如艾米丽杀死伯隆的细节以及杀死伯隆后的表现,因为这些悬念的存在就让小说具有可读性;从对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角度来看,“我们相信她这样做是控制不了自己。我们还记得她父亲赶走了所有来求婚的青年男子,她现在已经一无所有,只好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起初我们都高兴地看到艾米丽小姐多少有了一点寄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也是如此”“等我们再见到她时,她已经发胖了,头发也已灰白了”“不时我们在楼底下的一个窗口——她显然是把楼上封闭起来了——见到她的身影。她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我们”对艾米丽小姐的态度,烘托了艾米丽的形象特点;从主旨的角度来看,“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中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这个贵族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从这些内容可知,我们见证了格里尔生家族由盛转衰的变化,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句子是写景还是写人的,所写的对象是谁,对象有何特点,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可是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只有艾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这是一段环境描写,是主人公艾米丽居住的地方,“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交代了房子古朴的外形,“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交代房子的砥砺位置,这些内容说明这个家族过去是辉煌的,烘托人物的性格;“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中“侵犯”“涂抹”都属于人的言行,此处用来形容“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它们”是这一带庄严的名字,代表一个个曾经辉煌的家族,而现在是“涂抹得一干二净”,作者使用拟人的修辞展示了这些家族的败落;“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还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有艾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是艾米丽的房子,“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是周围环境,二者之间形成对比,暗示主人公与这个时代的格格不入。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题目是《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可文中并没有出现玫瑰花。对此,谈谈你的理解”,然后理解“玫瑰花”的内涵,小说是写出身高贵的爱米丽受到她保守、固执的父亲的“保护”, 父亲为维护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父亲死后,爱米丽爱上了来自北方的工头伯隆,而他却无意成家致使爱米丽惨遭抛弃,绝望之下,爱米丽用砒霜毒死了荷默,并与尸体相伴终生。而“玫瑰花”一直以来都是爱情与美女的象征,爱米丽遇到伯隆时,爱情绽放,心中的玫瑰花也绽放了, 小说结尾出现的玫瑰色的窗帘、灯罩以及梳妆台,便是象征了爱米丽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然而这些玫瑰色却败了,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主人公艾米丽的同情;玫瑰花美丽也有刺,贵族女子艾米丽在得到爱情的时候,也被爱情伤得遍体鳞伤,不仅在时光流逝中容颜老去,爱情消逝,而且性格遭到扭曲,由贵族淑女变成杀人恶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古诗文阅读(共33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凯传(节选) 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丞相逊族子也。黄武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好《太玄》,论演其意,以筮辄验。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朱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五凤二年,讨山贼陈毖于零陵。斩毖克捷,拜巴丘督、偏将军,封都乡侯,转为武昌右部督。与诸将共赴寿春;还,累迁荡魏、绥远将军。孙休即位,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皓立,迁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孙皓与晋平,使者丁忠自北还,说皓弋阳可袭,凯谏止,语在《皓传》。宝鼎元年,迁左丞相。 皓性不好人视己,群臣侍见,皆莫敢迕。凯说皓曰:“夫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率有不虞,不知所赴。”皓听凯自视。皓时徙都武昌,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 凯上疏曰:“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 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自顷年以来。君威伤于桀、纣,君明暗于奷雄,君惠闭于群孽。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辜无罪,赏无功,使君有谬误之愆,天为作妖。而诸公卿媚上以求爱,困民以求饶,导君于不义,败政于淫俗,臣窃为痛心。今邻国交好,四边无事,当务息役养士,实其廪库,以待天时。而更倾动天心,骚扰万姓,使民不安,大小呼嗟,此非保国养民之术也。” “臣闻吉凶在天,犹影之在形,响之在声也,形动则影动,形止则影止。此分数乃有所系,非在口之所进退也。昔秦所以亡天下者,但坐赏轻而罚重,政刑错乱,民力尽于奢侈,目眩于美色,志浊于财宝。邪臣在位,贤哲隐藏,百姓业业,天下苦之。是以遂有覆巢破卵之忧。汉所以强者,躬行诚信,听谏纳贤,惠及负薪,躬请岩穴,广采博察,以成其谋。此往事之明证也。” (选自陈寿《三国志》)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儋耳太守 除:授予 B. 黎元穷匮 黎元:百姓 C. 败政于淫俗 淫:连绵不断 D. 但坐赏轻而罚重 坐:因为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论演其意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B. 君明暗于奸雄 以勇气闻于诸侯 C. 无为而国财空 弃甲曳兵而走 D. 而诸公卿媚上以求爱 挟匕首以备不测 19.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陆凯是东吴丞相陆逊的儿子,担任过永兴、诸暨的地方官,取得过很好的治理政绩,后被授予建武都尉一职,统兵打仗,却手不释卷,喜爱读书。 B. 在孙皓继位后,陆凯升迁为镇西将军,都督巴丘,兼任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当时,使者丁忠从晋国回来,劝孙皓偷袭弋阳,陆凯成功地阻止了这件事。 C. 陆凯认为国君应该趁着邻国交好、四境无事的时机,免征徭役,供养士人,充实国库,以等待天时,而不应该骚扰百姓,使老百姓不能安稳的生活。 D. 选文刻画了陆凯文武兼备的特点,用短句极简省地写他在征伐方面的功绩,用多含比喻的奏疏详写他在治国方面的见地,详略得当。 20. 翻译下列划线的句子。 (1)辜无罪,赏无功,使君有谬误之愆。 (2)汉所以强者,躬行诚信,听谏纳贤,惠及负薪。 2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答案】17. C 18. D 19. A 20. ①惩罚无罪者,奖赏无功人,让国君有犯错误的罪过。 ②汉朝强盛的原因,是(国君)亲身践行诚信,听从劝谏接纳贤才,恩惠施及山野百姓。 21. 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败政于淫俗”中“淫”如解释为“连绵不断”,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意思是“奢侈不正的风俗败坏政事”,句中的“淫”修饰“俗”,应解释为“过度,无节制”“奢侈”。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代《太玄》,第二个“其”是语气词,表反问的语气词; B项,第一个“于”,表被动,被,第二个“于”,在; 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结果,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 D项,两个“以”均表目的,是目的连词,来,用来。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项,“陆凯是东吴丞相陆逊的儿子……”错误,第一段说的是“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丞相逊族子也”,“族子”意为“同族兄弟之子”,即“侄子”,由此可知,陆凯不是陆逊的儿子,而是陆逊的侄子。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中,“辜”,惩罚;“无罪”,没有罪的人;“无功” ,无功人;“使”,让;“愆”,罪过。(2)中,“所以”,……的原因;“躬”,亲自;“行”,践行;“及”,施及;“负薪”,代指山野百姓。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从句首发语词的角度来看,“夫”是句首发语词,故“夫”前要断开;从特殊句式的角度来看,“夫民者/国之根也”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者”“也”后断开;从对称句式的角度来看,“乐民者”和“乐身者”结构一致,要断开,“重其食”和“爱其命”的结构一致,中间断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陆凯,字敬风,吴郡吴县人,丞相陆逊同族兄弟的儿子。黄武初年(222),陆凯任永兴、诸暨县长,在此职任上有政绩,被授予建武都尉,带领军队。虽说他统领兵众,但手不离书本。喜读扬雄《太玄》,论评推衍该书含意,用蓍草卜筮便见应验。赤乌年间,陆凯任儋耳太守,征讨朱崖,斩俘贼寇有功,被升任为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陆凯在零陵讨伐山贼陈毖,斩杀陈毖告捷,被任命为巴丘督、偏将军,封爵都乡侯,转任武昌右部督。他与众将共赴寿春作战,回师后,被升为荡魏、绥远将军。孙休登上皇位,陆凯被任命为征北将军,持节兼任豫州牧。孙皓登上皇位,陆凯被升任为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兼荆州牧,晋封嘉兴侯。孙皓与晋国讲和,使者丁忠从北方回到东吴,劝说孙皓可以攻袭弋阳,陆凯劝止孙皓,其言载于《孙皓传》。宝鼎元年(266),陆凯被升为左丞相。 孙皓生性不喜欢别人看自己,各位大臣侍奉拜见,都不敢违背他的脾气。陆凯劝孙皓说:“君臣之间没有互不相识的道理,倘若猝然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大臣们都不知您往何处。”孙皓听任陆凯看自己。孙皓迁都武昌,扬州地区百姓对逆流供应武昌用度深感痛苦,而且当时政事颇多失误,百姓贫穷匮乏。 陆凯呈上奏疏说:“臣下听说有道之君,用愉快事情使百姓欢悦;无道之君,用愉快事情使自己欢心。使百姓欢乐者,欢乐就会长久;使自己欢心者,不能真正取得欢乐只会灭亡。百姓者,国家之根本,确实应当重视他们衣食,爱惜他们生命。人民平安则国君安稳,人民欢乐则国君高兴。自近年以来,国君的威信被夏桀、商纣王般的暴行所伤损,国君的圣明被奸恶的野心人物所搅昏,国君的恩惠被宵小们的行径所塞闭。没有天灾而百姓的生命穷尽,无所作为而国库空虚,惩罚无罪者,奖赏无功人,造成国君谬误百出,上天也为之作怪兴祸。然而诸公卿大臣献媚国君以求宠爱,困扰百姓以求富有,诱导国君失却道义,败坏政事污秽风俗,臣下暗自为之痛心。如今与邻国结交友好,四方边境没有战事,应当尽力于停息徭役养育国士,充实国家府库,等待天赐良机。反而去倾覆更改上天旨意,骚扰百姓,让天下不得安宁,大人痛呼小孩哀叫,这确实不是保国养民的办法。 “臣下听说吉凶在乎天意,如同影子要靠形体才能显现,回音要有声音才能收听,形动则影移,形止则影静,这种情形的运数有它内在关联之处,而不是由言语来决定进退。过去秦朝之所以丢失天下,因为奖赏轻微而惩罚沉重,政令刑罚错置混乱,人民的财力被君主奢侈耗尽,君主被美色迷昏双眼,被财宝腐蚀大志,奸邪之臣在位掌权,贤智之人隐居深藏,百姓畏惧,天下为之困苦,于是便有了倾巢破卵的悲忧。汉朝所以强盛,因为国君身体力行讲求诚信,听从劝谏接纳贤才,恩惠一直泽被到普遍山野之人身上,亲身延请隐居山穴之人,广泛采纳众人意见,多多考察社会风情,以此成就自己的谋略。这些是往事的明确验证。 (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① 【清】陆嵩 崔巍稚堞②尚前朝,形胜东南第一标。 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③。 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④旌旗空寂寥。 往事何人更愤切?不堪呜咽独江潮。 【注释】①本诗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三年后,作者路过南京时有感而作。②稚堞:城墙。③崇朝:从天亮到早饭间。④玄武:历史上的玄武湖为南朝训练水师之地。 22. 颔联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最为形象地体现了时局变化之快和作者的错愕之情。 23.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答案】22. 惊忽 23. ①借景抒情。借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表达作者的忧愤之情。 ②设问。尾联自问自答,传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切之情。 ③拟人。用“憔悴”“落寞”“呜咽”等赋予“花柳”“旌旗”“江潮”以人的情感和神态,形象生动地抒发对国家现实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④对比或虚实结合。将秦淮的往昔之繁盛和整肃与今日之萧条和寂寥进行对比,抒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或“昔日秦淮花柳之盛和玄武练兵之壮为虚写,今日憔悴与寂寥为实写,虚实结合,写出时事之变迁,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落寞之情”。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从颔联中找出两个最为形象体现时局变化之快和作者的错愕之情的词语。“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惊见”展现出昨夜才传来战争的消息,“忽闻”则是今早就已经议和了,“惊”“忽”展现出时局变化之快以及诗人的惊愕之情。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和尾联”,然后回顾鉴赏的角度,接着分析颈联和尾联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先看颈联,“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旌旗空寂寥”是说秦淮河两岸的花柳增添了憔悴,失去了往日的神采,玄武湖畔的旌旗显得寂寥落寞,没有了雄武的声威,诗人以“憔悴”“寂寥”来形容“花柳”“旌旗”,使用拟人的修辞;颈联说秦淮河曾是达官显贵寻欢作乐之地,依然花红流露,却失去了昔日的光采,玄武湖畔,曾是军队操练的地方,虽然依然旌旗猎猎,却再也显不出雄武的声威,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这是借景抒情。再看尾联,“往事何人更愤切?不堪呜咽独江潮”,前一句“何人更愤切”提出问题,后一句做出回答,这里使用设问的手法,“江潮呜咽”是写景,景中含情,传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切之情。 【点睛】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三)古诗文默写。(8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非常之谋难于猝发,_______________,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记》) (4)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5)夫以秦王之威,____________,辱其群臣,____________,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1).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2). 材木不可胜用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大阉亦逡巡畏义 (6).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7). 多情应笑我 (8). 一尊还酹江月 (9). 而相如廷叱之 (10). 相如虽驽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鳖、鉴、阉、逡巡、缳、尊、酹、叱、驽。 四、作文(共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说,只有国家粮仓充足,百姓丰衣足食,才会顾及精神需求。 ②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写道: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大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③苏格拉底说:对物质的需求越少越接近于神。 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生活,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角度自选,明确立意,自拟题目。③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物质与精神,不可或缺 ①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认为,没有充足物质的保障,我们难以更好地工作学习;有人认为,人一旦过多追求物质,会成为物质的奴役,会蒙蔽自己的内心。那么,到底是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呢?我认为物质和精神缺一不可。 ②物质,是生活基础的保障。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需求五个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物质是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如果没有其它成员收藏粮食蔬菜,它们不可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毛主席非常注重人民幸福的物质内容。重要特征是生产高度发展,为全体成员提供生活必需品。物质永远是第一的。饥寒思温饱,没有物质保障,社会很难保持安全和谐,健康发展。 ③精神,是生活的不竭动力。弗雷德里克收藏阳光色彩与故事,看似毫无意义,在漫长的冬日,使大家度过一个充实美好的冬季,这不是生活最大的意义吗?如果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那生活还有何意义可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因人除了拥有物质生活外,还需要精神的追求。正如刘禹锡所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虽身处陋室,但品德高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调素琴,阅金经。志趣高雅脱俗,精神生活丰富,才会觉得陋室不陋。可见,理想、艺术、情趣等精神上的爱好,让人的生活质量更高。 ④物质精神,两个文明不可缺。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饥饿白发老人,把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然后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阅读。老人问他为什么不吃面包,他说:读书的滋味要比吃面包好多了。富兰克林痴迷读书,废寝忘食。在阅读中,他与伟大的灵魂交谈,把仁爱的精神吸收传播,让自己变得崇高,把人类创造的财富“占为己有”,让自己变得富裕。所以,读书学习是青少年成长从中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又能改善和提高物质生活。 ⑤精神强大才是真正强大。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精神生活更不可或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由此观之,人的强大,不只关注物质财富,更应注重精神力量,精神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⑥综上所述,物质和精神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物质给予生活的保障,精神给予幸福的感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即该如何对待物质需求,考生可以对此做出分析。 【审题】材料提供三段文字,这三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物质需求”。第一段文字“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说,只有国家粮仓充足,百姓丰衣足食,才会顾及精神需求”,肯定了物质需求的价值,只有满足物质需求,才能顾及精神需求;第二段文字是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一段话,“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大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这里分析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由“死后并不带走”可知,这段材料反对人被物品、物质需求控制;第三段材料是苏格拉底的话,“ 对物质的需求越少越接近于神”,本质上看,“神”就是自己的天性,就是自己的潜能,就是自己圆满具足的智慧,需要的越少,愿望就越少,烦恼也越少,而心灵也就越纯洁,自己圆满具足的智慧就会自动的显现出来。明确了这些之后,再根据自己对“物质需求”的态度进行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物质提供生活便利,提升生活质量,满足审美需求;呼吁简约理性的生活方式,追求丰富充盈的精神生活;物质与精神,不可或缺。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物质与精神,不可或缺”。然后由对物质的不同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物质和精神缺一不可。正文部分先分析物质和精神各自的价值,接着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明确指出二者不可或缺。结尾收束全篇,明确指出物质和精神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物质给予生活的保障,精神给予幸福的感受。 素材: 1.周国平先生曾断言: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2.陶渊明是哲学家,他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李白是哲学家,他拥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屈原也是哲学家,他曾经“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保持一颗纯洁的心,才会不被尘网羁缚,免为物欲所动,才会更接近于真理。 3.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4. 活得简单一点,是一种理智的生活态度 活得简单一点,是一种理智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活得简单一点,就是不为名扰、不为物忧,就是要做到心胸豁达、荣辱不惊。 活得简单一点,是一种理智的生活态度 其实,我们的生活原本很简单,只是由于人为制造的原因,才使之变得复杂起来。而这种复杂的活法,又多是功名利禄惹的祸。为了一己私利,一时功名,人与人之间就不惜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活得就累。为了猎取尽可能多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物”,人与人之间就不惜明争暗斗,相互算计,于是活得就沉重。我们就如同身负重枷的行路者,在生活的道路上小心翼翼地踽踽而行。 还有一种使简单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的原因,就是狭隘的心胸与偏执的心态使然。比如: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时常会互相设防,彼此猜疑,使原本和谐亲密的关系变得疙疙瘩瘩:又如,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摩擦,也会使人与人之间心生疑窦,怨艾陡生;再如,大事小情面前,我们往往只能拿得起,却每每放不下,常常看不开。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每天都生活在烦恼缠绕的不快乐的阴影里。 在当代社会中,各种欲望对我们的诱惑太多太多,一不留神就会被欲望吞食。正是欲望的陷阱,才使简单的生活演变得复杂起来。让复杂的生活简单些,让烦恼的心情快乐些,做到“无欲则刚”是十分必要的。“无欲”,就是不应当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求,不该苛求的送上门也不要。 没有了欲望的诱惑,没有了对生活的过分苛求,平静待人,理智处事,留守一颗平常心,复杂的生活自然会变得简单。“人生苦短,去日无多”。本来,生命对于我们十分有限;本来,生活对于我们已经十分残酷;本来,我们拥有心灵的放松与心情的快乐已十分不易,那么,我们又何必作茧自缚。自己和自己过不去,非钻那不该钻的“牛角尖”呢?还是活得简单一点好。 【点睛】多则名言选择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每一则,而且要找到关联,综合立意。这就增加了审读量,也赋予了考生选择权,要求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理论上说,选择两则或三则,会出现若干组合;即使选择相同的两三则,也因理解的主观差异,形成多样化立意,这就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雷同性。在所有材料作文中,相对于新闻事实、寓言故事、漫画来说,名言名句的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缺少具体的指向性。这就需要考生认真理解其内涵并联系生活明确其外延。当然,高考题中出现的名言名句,其哲理还是相对好理解,以便学生有话可说。 这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 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