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10

‎2019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 连环画家贺友直 ‎1980年,贺友直先生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他说自己是1937届的,学生们纷纷猜他是1937年毕业于比利时或巴黎的美术院校,他却回答说是小学毕业。面对满堂的大笑,他正色道,我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所以我珍惜现在学习的环境及展示的舞台,我就是一直没有放弃,才能在64开小本上,在方寸小框里一步步提高。‎ 如今若问先生一开始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他只记得自己从小就喜欢画。‎ 先生是宁波镇海人,5岁丧母,由于父亲无法独自抚养他,就将他托付给乡下的姑妈。他所就读的小学校舍设在庙里,里面有个戏台,周围画着《三国演义》中的场景,先生迷上了那些传神的画——他一次次细心地去描摹、比照、思索、修改,凭着这些“瞎折腾”性质的实践,他的美术成绩在小学里遥遥领先。‎ 虽然姑妈待他不错,但家境贫困,早年失学的先生开始了做学徒当小工的日子。彼时的生活体验,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或缅怀,或嘲讽,或旁观,尽将老上海的风貌人情绘成一幅幅连环画,过去连着现在,短暂连着永恒。‎ ‎2004年出版的《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中,先生画了卖报童、那摩温、黄包车夫、裱画师傅、白相人、兑币黄牛、押宝人等,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劳动者们,都从尘封的老上海记忆里走出来,陈旧而鲜活,简单而深刻。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 先生说过,他来自民间,所以他懂得升斗小民关心啥。‎ ‎1938年他来到上海,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当学徒,对于弄堂里的小工厂、旧式里弄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境况、各行各色人等的种种行当最熟悉不过,平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时代终究会过去,但他相信,于许多在上海生活过的人而言,老上海的情结总是难以释怀的。总结先生笔下的三百六十行,尽是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他独有的历史记忆,展示了二十世纪上海各行业人物的典型形态。华君武先生称先生“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冯其庸先生则称先生“画笔实亦史笔”。‎ 先生感慨:“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做饭碗的。1996年我在美术馆举办一个连环画展,我给它取名为《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 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他谈到现在绘画界追赶潮流的风气,许多作者的作品缺乏对受众接受度的考虑——“有些画,我们画画的人都看不懂,更有甚者,动不动就炒作,自封名家大师”。对此先生严肃地批评道:“什么是大师,那是开一代风气的人,如今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人没有几个。”‎ 先生认为艺术应与生活相联系,艺术是要“引导人,引导社会风气的,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积淀的”,他呼吁每个艺术家心里都应该有个标杆。当初,先生这一辈人画连环画都秉持着主流的信念,那就是按照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把作品画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艺术家们创造一本本作品不但是积极用心的,而且是无功利的,“如果存在功利思想,好作品就出不来了”。‎ 说到当年的那种信念,先生觉得,现在不少艺术的出发点就是市场,“现在就坏在两个‘M’上,一个是市场,一个是钱”。他眼中的好艺术家,必须要有把自己从事的艺术当成宗教来对待的信念,以虔诚之心去待人待己。‎ 除了对艺术家的操行的判断,先生对社会上种种卑劣恶俗的世情,也是毫不遮掩地横眉冷对。他画过一幅自画像,给自己画了个夸张的长耳朵,画了一对睿智、锐利的眼睛,双眼从镜片上方注视着纷繁复杂的人世万象,仿佛是在审视:“什么都逃不过我的眼睛!”‎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贺友直(1922—2016),我国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自学绘画,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他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共创作了百余本连环画作品,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百度百科)‎ ‎②1959年,上海人美社派贺友直去画反映农村搞合作化的作品《山乡巨变》。接到任务后,贺友直就奔赴湖南下生活,一去几个月,犁田、耕种、舀粪,与农民保持“三同”。久而久之,老乡们都夸他“内行”。后来,他带着学生下生活时说:“知识分子要真正做到和农民打成一片,谈何容易?能做到像个农民就很不错了,至少不让人家对你生厌。” ‎ ‎(《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逝世:从底层而来,带着大观而走》)‎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2.冯其庸先生评价贺友直先生“画笔实亦史笔”,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贺友直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请简要回答。‎ ‎3.在贺友直先生眼中,怎样才是好的艺术家?请简要回答。‎ ‎4.贺友直先生对艺术有怎样独到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 李亚舒:“80后”的翻译人生 黄忠廉 ‎1991年春,无锡,第四次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 ‎“小伙子,来自哪里?”长者问道。‎ ‎“湖北荆州监利。”青年回答。‎ ‎“啊,小伙子,我们是老乡。我是公安人,县挨县。你就直呼我‘亚舒’吧,以便平等交流。”‎ 这样,一问一答,两人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会上,长者还赠诗一首:“黎明倾听风争鸣,学得雄文艺更精。智商高下无须问,好学苦读事必成。”那位初出茅庐的青年正是笔者,①而那位长者,今年已成“80后”,他就是中国科学院李亚舒教授。‎ 求 学 李亚舒,1936年生于荆州公安。抗战胜利后,他入新式学堂。1947年考入县城公立中学,不到两个月因溃堤失学,后投考长沙林枫中学。初中毕业后,亚舒顺利考入省立一中。课余时间,他钻图书馆,办板报,作品频见校刊。‎ 从中学起,亚舒就有写英语日记的习惯,这得益于英语老师张普安的循循善诱:“解放后特别需要人才。年轻人学外语不仅要有自己的兴趣,还要想到将来拿它干什么。”听从师训,他选了法语专业。‎ ‎1956年,组织派他至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当时,这位“文青”有幸与越南著名作家陶武、诗人黄忠通等成为邻居,与之畅谈文学之际,也燃起了创作热情。他先后发表了《鲜花》《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等数十篇作品。‎ 笔 耕 ‎1959年,亚舒开始笔耕译坛,主译诗文集《越南的女儿》等。毕业后,他留校主修越南文学,兼修法语,回国后拟做中越文化关系史研究。1959年底,亚舒被分配至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事东南亚、南亚及欧美相关文献的翻译与写作工作。但创作之路被各种政治风潮挤兑,亚舒也因此抱憾:“那时的笔译基本被迫停止。”他曾被下派到安徽搞“四清”,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亚舒的译作不多,却有档次,如《海鸥》(刊于《世界文学》)等。‎ ‎1972年,亚舒回京,被正式调入中科院外事组从事外事接待翻译工作。“文革”一结束,已近“知天命”的亚舒更是惜时如金,1983年他还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补学英语。人到中年的亚舒,外事工作异常繁忙,可译作著述从未间断。文学翻译仍是他不舍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他先后翻译了《熄灯》《亨利六世》(第三部)等。‎ 前 瞻 回眸21世纪头十几年译事译学的发展,已雄辩地证明了亚舒的高瞻远瞩。‎ 为提升科技翻译的地位,1990年前后,亚舒在《中国科技翻译》辟出“科学家谈翻译”专栏,先后采访了钱三强等百位科学家,并将相关报道汇成《译海采珠——科学家谈翻译》一书。‎ 与时俱进,前瞻学术,是亚舒思想敏锐的常态。2011年,青年学者贾宏伟研究语言安全问题时,写成《译员安全机制》一文,偶遇亚舒时,随口谈及,亚舒很感兴趣,读后就打电话给贾宏伟:“有关译员安全方面的文章不多,能从澳大利亚借鉴有关译员安全的政策经验,为我国译员管理政策提供必要参考,值得称道。”‎ 亚舒眼光极具战略性。1991年,基于中国科技翻译史,他首倡“中国科技翻译学”。此后,亚舒舍“中国”去国别,使“科技翻译学”之名更趋共性;而后,又将“科技”升至“科学”,完善为“科学翻译学”,更趋宽广。1994年,他主编了《科技翻译论著集萃》,完成了科学翻译史的奠基工作。2000年,亚舒与黎难秋联袂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它被严济慈院士誉为“我国科学翻译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2004年,亚舒主编“十五”国家重点图书“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科学翻译研究卷”,先后推出五本著作。其中,第一本专著《科学翻译学》(合著)也是国内外第一本为科学翻译立说的著作,标志着“科学翻译学”的创立。 ‎ 仁 者 ‎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亚舒善于发现和培养译学人才,甘当人梯和伯乐,激励了一代代青年学者成才。‎ ‎199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国际翻译教学研讨会,笔者首次提出“变译”的理念。可是,有一位知名教授批评说“变译”算不得翻译。亚舒开腔了:“对年轻人的思想不要一棍子打死,他刚提出来,我们让人家发展,观察观察,再下结论也不迟。我们应该有鼓励学术的雅量。”‎ ‎2011年,亚舒荣退《中国科技翻译》主编岗位,可他退而不休,仍参与审稿把关工作,但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培养年轻人:“我撰文出书,多一篇少一部,意义不大,现在更重要的是培养后来人。”‎ ‎“都80了,自行车还骑得像年轻人。”见过亚舒的人常感惊讶。殊不知——仁者寿!译者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本篇传记从作者与李亚舒的对话写起,有什么作用?‎ ‎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3.文中从哪些方面写了李亚舒的高瞻远瞩?请简要概括。‎ ‎4.有人说,文章在叙述传主经历时打破了全部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的惯例,这样的安排别具匠心;也有人说,文章在叙述传主经历时没有全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导致结构有些混乱。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 大络应用情况调查报告 胡化令 商秀春 手机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和移动性,资讯收费低廉,受到了大络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各方面。为确切了解络的具体情况,笔者针对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第一,大络使用状况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智能手机人均拥有数量超过120%(少数同学有2部或者2部以上的手机,每人至少有一部手机),每月所用话费(含上网流量以及音乐下载等费用)30元以下的占21.60%,30~60元的占54.90%,60元以上的占23.50%。据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反馈:每天利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比较零散,无法准确计算。问卷调查显示:使用手机时间每天平均为1小时以内的占11%,1~3小时的占65%,3小时以上的占24%。通话时间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大部分同络聊天、查看新闻、发微博、玩手机小游戏以及阅读各类文学著作。其中34%的2小时以上,超过80%的人用来阅读文学著作。时间的分布情况:上课前、下课后休息时间上网的学生占23%,饭后休息时间上网的学生占24%,上课、晚自习时间上网的学生占12%,就寝前上网的学生占41%。‎ 据大络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媒体是网络,他们的信息也主要来自手机网络和电脑网络,而通过传统的信息来源,如广播、报纸等,获得的信息却相对较少。不仅如此,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和手机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天利用手机网络查看各种信息已经成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必修课,并且手机网络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学生接收到的来源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传媒的信息经过层层过滤,剔除了不正确、不健康的内容。而手机网络则缺乏这种筛选过程,学生从中汲取的不仅仅是“营养”,还有很多不健康、不正确的东西。大学生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就更加渴望打破指示、命令和说教等传统教育模式。希望能够实现将手机网络中的多向、互动的交流教育方式纳入学生教育管理中去。手机网络的沉迷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信息网络环境容易加剧学生的自我封闭,与传统具有亲和力的人际交往不同,网络交往不易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导致大学生情感的淡化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但是,手机网络的广泛利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手机网络的新形势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手机网络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参与性、及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比传统方式更为快捷、有效。‎ 第二,如何利用手机网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适应手机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还要掌握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不仅要成为实际生活中的德育专家,还要成为一个经常上网了解信息和上思想政治教育者。培养一批熟悉网络的德育工作者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手机网络监控、管理和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及时了解络思想动向,加强对手机网络中信息的收集、分析。对于正面的信息,要发挥手机网络的迅捷性特点,扩大宣传和影响,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对于负面的声音,要具体分析,利用手机网络进行评判,使学生从中了解真相,从中受益。还需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鼓励他们建立校园微博协会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摘自《吉林农业》,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该报告主要围绕大络的状况及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而进行。‎ B.学生手机用来通话的时间越来越短,用以网络聊天、查看新闻、发微博、玩手机小游戏以及阅读文学著作等的时间越来越长。‎ C.大时间不低于两个小时,或利用上课前、下课后的休息时间,或利用饭后的休息时间,就寝前上网时间最长。‎ D.传统媒体层层过滤后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手机网络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大学生除了汲取“营养”,还可能受到不良影响。‎ E.高校思想工作者要加强对手机网络的监控,及时收集与分析手机网络中的信息,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科络空间。‎ ‎2.手机网络对大学生有哪些不好的影响?请作简要分析。‎ ‎3.手机网络缘何受到大学生的喜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结合材料,针对新时期学校应如何利用手机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一 ‎1.①表现传主幽默风趣的性格,高度概括其人生经历,揭示传主成功的秘诀;②引出下文对传主走上艺术之路的经历的具体介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对于段落作用的题目,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思考。本题问的是首段的作用,在内容方面,细读文段内容可知,贺友直与学生的对话表现了贺友直幽默的一面,他的话又高度概括了人生经历和成功秘诀;结构上,作为首段一定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2.“画笔实亦史笔”这句话是说贺友直先生的连环画像历史学家忠实记录历史一样,能真实反映一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贺友直生活在社会底层,对普通人民的生活有真切了解,并善于观察人群事态。‎ ‎3.好的艺术家应该考虑作品的受众接受度,不追赶潮流;好的艺术家应谦虚、踏实;好的艺术家应该全身心投入创作,抛却功利思想;好的艺术家应把艺术当成宗教来对待。‎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回到原文,寻找贺友直的观点句。“他坦言”“先生认为”“他呼吁”等是标志性信息,分析他的观点,可以发现他对好的艺术家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贺友直对艺术家的批评中也隐含着好的艺术家的标准。‎ ‎4.观点:①艺术应该紧密联系生活,艺术应该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只有熟悉生活的人,才能创作出人民读得懂、认可的作品;②艺术是要引导人,引导社会风气的,艺术创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贺友直对艺术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都进行了较为合理的阐发,他对艺术的理解是深刻的,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对当今艺术发展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文中涉及贺友直先生对艺术的看法的文字较多,主要集中在第八段以后。细读原文,可筛选出关键信息“艺术应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艺术要能引导人,引导社会风气”等,据此可概括出贺友直先生的观点。然后对贺友直先生的观点进行评价,评价时要联系当下,阐述现实意义。‎ 二 ‎1.①以对话开头,自然引出交谈的对象,导入下文对传主李亚舒人生经历的叙述。②从交谈中可以看出李亚舒对年轻人的亲切态度,让读者对传主李亚舒有一个大致的印象。③交代作者与传主之间的关系,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可见传主的亲切态度,给读者一个大致印象。传主和作者是老乡,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说明作者对传主的经历等是有一定了解的,这样就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2.(1)李亚舒虽已年届八十,但拥有“80后”的朝气。‎ ‎(2)引用、比喻。引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名言说明李亚舒的巨大成就、低调的品格以及人们对他的敬仰;运用“人梯”的比喻,写出了李亚舒对青年一代的帮助与提携。‎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品味句子,要从句式特点、修辞运用、情感抒发、意蕴体现与内容表达几方面入手。(1)句中,关键在于理解“80后”的含义,从文中来看,李亚舒已80岁了,因此“80”体现了他的年龄;而“80后”又是一个特定称谓,意指年轻,富有朝气。明确了这些,不难理解句子的含意。(2)句中,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看,是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联系传主经历分析其寓意;从“人梯”来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结合“亚舒善于发现和培养译学人才”“激励了一代代青年学者成才”等内容,不难看出李亚舒帮助与提携青年一代的仁者形象。‎ ‎3.①在杂志上开辟 “科学家谈翻译”专栏,并编成《译海采珠——科学家谈翻译》一书,提升科技翻译的地位。②称道《译员安全机制》一文,思想敏锐,具有学术的前瞻性。③首倡“中国科技翻译学”,后将其改名为“科学翻译学”,使其更趋宽广,并完成科学翻译史的奠基工作。④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和“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科学翻译研究卷”,创立“科学翻译学”。‎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题干中的“简要概括”表明这是一道概括归纳题。解答此题,要先紧扣题干中的“高瞻远瞩”这一核心词,在文中找到写李亚舒高瞻远瞩的相关内容范围,文中的“回眸21世纪头十几年译事译学的发展,已雄辩地证明了亚舒的高瞻远瞩”表明要从这句话的下文寻找相关信息;其次要逐段梳理李亚舒的事迹,并筛选出与题干相关的事迹;最后对相关事迹进行概括归纳,并用简洁的语言分点表述出来。‎ ‎4.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观点。①从全文来看,文章是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相互结合。文章的主体是按横截面来组织材料的,分李亚舒的求学、笔耕、学术前瞻以及帮助提携青年几部分;但每一板块在叙述时又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来进行,使文章行文有起伏。②从各部分来看,属于总分结构。先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然后具体介绍。③这样的结构方式在整体上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但将能反映人物同一品质的事例进行组合叙述,一点也不混乱,让读者先有整体印象,然后了解细节,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观点。①本文没有全部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安排材料,而是将材料按类别整合,虽然将关于李亚舒的同类性质的材料集中,但从全文来看,有些地方打乱了时间的先后顺序,没有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如文章开头先从1991年写起,后面又讲到李亚舒在21世纪头十几年在译事译学方面的成就,最后又写到1997年帮助作者的情况,这样的安排给读者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也不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②文章若能以时间推移为序,将李亚舒的人生经历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可使各个材料串成一体,有条不紊,使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就更有利于读者进行整体把握。‎ 三 ‎1.AD ‎【解析】B项,“学生手机用来通话的时间越来越短”错,文中说“通话时间所占比例越来越小”。C项,“大时间不低于两个小时”说法不正确,文中说“使用手机时间每天平均为1小时以内的占11%”。E项,“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科络空间”不够准确,应是引导学生科,杜绝不良信息的影响。‎ ‎2.①手机网络会使大学生接触到不正确、不健康的信息。②过度沉迷手机网络,会使大学生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大学生情感淡化和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解析】解答这道题,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学会对关键语段概括分析,本题答案区间在第四段,围绕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不好的影响进行筛选归纳即可。‎ ‎3.①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小,阅读更加自由方便。②信息来源丰富、及时,能够快速掌握所需要的信息,节省了不少时间。③大学生渴望打破指示、命令和说教等传统教育模式。‎ ‎【解析】解答这道题,要在阅读、理解文章大意基础上加以归纳概括。通过第三段讲述大时间零碎及上网看新闻、读著作等反向归纳出①。通过第四段中“而通过传统的信息来源,如广播、报纸等,获得的信息却相对较少”反向推出②。③在原文有表述。‎ ‎4.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自主性不断增强,思想表达更具个性化,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善于借助网络表达自我。络的智力资源,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优质网络,利用网络这种迅速、及时的传播方式及时传播健康、科学的思想政治信息,并充分发挥网络媒介交互性强的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答题时,注意站在学校的角度,结合第六、七两段内容,加入自己的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