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1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 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 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 D. 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 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 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 唐代诗人在治乱两种时世里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在诗歌里,这是政治气象的更新促使的。‎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篡改文意,偷换概念。原文第一段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文本中“其中”换成了“其他”,表意不同。‎ C项,“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逻辑关系错。原文第三段“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可见文本是并列关系,选项中表述成先改革文风,有了先后,即承接关系。‎ D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 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分析,文章引述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唐代诗人”扩大范围。结合“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分析可知,政治气象的更新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感受反映到诗里是初唐到盛唐时的现象。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让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 就是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 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 “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D. 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5. 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6. 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虽名不见经传,但骨子里有文人的傲气,对省内大作家不服气,对未来充满希望。②彼此之间真诚以待,交流频繁,志同道合,能促膝长谈。③生存处境窘迫,创作艰难,发表作品不易,却不失生活的情趣。④怀有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体现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 ‎6. ①插入有关抗日英雄赵尚志的故事使原本平淡的故事情节产生波澜,将读者带入抗日岁月,缅怀历史,丰富了文章内容。②插入部分集中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甘愿为民族国家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利于表达我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③这一故事凸显赵尚志对革命事业党的坚定信念,与文章题目照应,也与我和文友秉持的对创作、对未来的态度相照应,有利于强化文章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分析不正确。从原文来看,文章没有把民众和英雄进行对比,并没有体现出“批判意识”。文章通过对话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赵尚志的赞颂、崇敬之情。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从人物身份来看,结合“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但是,我们不服他们”“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分析,“我”和文友只是业余作者,但对自己的成绩很自豪,对省内大作家的态度是“扯不上”,由此可概括出他们虽没有名气但有傲气,对未来有希望。从“我”和文友彼此间的关系来看,得奖了大家会互相祝贺,“经常走动”,“通宵达旦地聊”,可见彼此真诚相待志同道合。从生存状况来看,结合“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等分析,“血泪般的成绩”表明创作艰难,彼此畅快聊天坚持写作,又表明他们不失生活乐趣。从人物情怀来看,“我”和文友都对赵尚志等民族英雄充满崇拜之情,铭记民族历史,表明他们拥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来看,插入的故事写了赵尚志被捕及牺牲的经过,并借“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中相关内容表现了赵尚志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为国牺牲精神,表达出“我”和文友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丰富文章内容。这段内容是回忆历史,在写现代事件的作品中加入对历史的回忆,有表达对历史的缅怀之意,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结合“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等分析,赵尚志对革命事业党的坚定信念,与文章题目“信念”照应,照应我和文友秉持的对创作、对未来的态度,强化文章主旨。从结构上看,这样的安排会使情节产生波澜,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淡,并与上文相照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有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症。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忧虑,它折射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但危机的根源不在大学生本身,而在于整个社会。‎ D.‎ ‎ 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它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9.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答案】7. C 8. B ‎ ‎9. 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缺乏教师指导;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表述绝对,结合“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分析,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不正确。由原文“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症。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分析可知,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由材料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可概括出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由材料一“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分析可知,读者有参与的乐趣;由材料二“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分析可知,他们缺少阅读时间;由材料二“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材料三“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等,可概括出学习生活压力大;由材料三“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可概括出浮躁的社会情绪等。‎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嗣立,字延构,与承庆异母。少友悌,母遇承庆严,每笞,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感寤,为均爱。第进士,累调双流令,政为二川最。承庆解凤阁舍人,武后召嗣立谓曰:“尔父尝称二子忠且孝,堪事朕。比兄弟称职,如而父言。今使卿兄弟自相代。”即拜凤阁舍人。时学校废,刑滥及善人,乃上书极陈:“永淳后,庠序隳散,胄子衰缺,儒学之官轻,章句之选弛。贵阀后生以侥幸升,寒族平流以替业去。垂拱间,仕入弥多,公行私谒,选补逾滥;经术不闻,猛暴相夸。陛下诚下明诏,追三馆生徒,敕王公以下子弟一入太学,尊尚师儒,发扬劝奖,海内知响。然后审慎铨选,各呈所能,以之临人,则官无旷,民乐业矣。”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州县非其人,后以为忧。李峤、唐休璟曰:“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 请选台阁贤者分典大州,自近臣始。”后曰:“谁为朕行?”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由是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悉补外。嗣立与韦后属疏,帝特诏附属籍,顾待甚渥。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韦后败,几死于乱,宁王为赦免。出为许州刺史,以定策立睿宗,赐封百户,徙汝州。开元中卒,年六十六,赠兵部尚书,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韦嗣立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B. 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C. 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D. 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友悌,指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悌”同于《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指兄长爱护弟弟。‎ B.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同于《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中“庠序”,不同于“太学”,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C. “垂拱”是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不同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之“垂拱” 。‎ D. “以之临人”中的“人”,指民,是避讳的说法,与《阿房宫赋》中“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人”的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韦嗣立心地善良,替承庆受罚。韦嗣立与韦承庆是同父异母兄弟,嗣立生母常责罚韦承庆,嗣立请求代承庆受罚,终于感化母亲。‎ B. 韦嗣立出身官宦,受父赞赏。其父曾在武后前褒美他忠诚且孝顺,后来,武后在他建议下让韦嗣立接替了兄长的职位。‎ C.‎ ‎ 韦嗣立针砭时弊,提倡尊师重教。当时教育废弛,士子求官公然请托,韦嗣立谏言令王公以下子弟全都进入太学,提倡重视儒学。‎ D. 韦嗣立蒙受皇恩,仕途跌宕。皇帝特地下诏让他附于韦后家族谱,对他照顾优渥,不过,在韦后失败后,也差点因此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 ‎(2)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 ‎【答案】10. B 11. A 12. B ‎ ‎13. (1)如今朝廷重视内官(朝官),轻视外官(地方官),每当任命州郡长官,都申请(报告)(请求)不愿赴任,不是犯了过错就不能被派遣。‎ ‎(2)韦嗣立说:“在朝内执掌机要(重要事务),不我臣能胜任的。请让我先前往给众臣做示范。”武后高兴,(韦嗣立)也凭借原官的身份检校汴州刺史。‎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骊山鹦鹉谷”是“营别第”的地点,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 ‎“封”的内容为“逍遥公”,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清虚原幽栖谷”是命名的内容,不需要断开,排除A项。‎ 句意:韦嗣立在骊山鹦鹉谷修建别墅,皇帝前往,命令近臣赋诗,(亲自)作序加在篇首,赏赐优厚,因而封韦嗣立为道遥公,将他的住所命名为“清虚原幽栖谷”。‎ 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指兄长爱护弟弟”错误。“悌”,本指敬重乡中长辈,古时当时乡中皆是同族,后指敬爱兄长。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武后在他的建议下让韦嗣立接替了兄长的职位”错误。结合“承庆解凤阁舍人,武后召嗣立谓曰:‘尔父尝称二子忠且孝,堪事朕。比兄弟称职,如而父言。今使卿兄弟自相代。’即拜凤阁舍人”分析,承庆解除了凤阁舍人(的官职),武则天召见韦嗣立对他说:“你父亲曾经称赞两个儿子忠孝双全,能侍奉朕。先前你们兄弟称职,像你父亲说的一样。如今就让你们兄弟自相替代。”就授予凤阁舍人。“在他的建议下”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重”,重视;“轻”,意动,以……轻,轻视;“除”,任命,授予官职;“牧守”,是指州郡的长官;“诉”,申诉、申请;“不行”,不出发,不赴任;“过累”,犯错,有过失;“遣”,被派遣。(2)“典”,掌管、主管;“堪”,胜任,能承受;“请”,请允许,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即“我”)做某事;“以”,连词,表目的,来;“示”,给……看,做示范;“悦”,喜悦、高兴;“以”,介词,凭借,前面需要补充主语“韦嗣立”。‎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韦嗣立,字延构,和韦承庆同父异母。年少时能与兄弟友爱,母亲对待韦承庆很严厉,每当(母亲)用竹板打(承庆),(韦嗣立)就脱下衣服请求代替(挨打),母亲不答应,(韦嗣立)就让奴仆鞭打自己,母亲感悟对他们一样慈爱。考中进士,多次调动后任双流令,政绩在二川地区最为优秀。承庆解除了凤阁舍人(的官职),武则天召见韦嗣立对他说:“你父亲曾经称赞两个儿子忠孝双全,能侍奉朕。先前你们兄弟称职,像你父亲说的一样。如今就让你们兄弟自相替代。”就授予凤阁舍人。当时学校废弛,刑法没有酷滥,伤害到好人,于是他上书直言进谏:“永淳年以后,国学衰落凋零,学生缺少,儒学官员受人轻视,古籍注释之选废弛。权贵之后依赖侥幸升迁,寒族平民因学业废弃而离去,垂拱年间,入仕更多。公行请托,选补官职越来越滥,不知经术,只以凶暴相夸,陛下如果能下达明诏,追召三馆的学生,命令王公以下的子弟,全部进入太学,尊尚儒学之师,发扬儒学奖劝道德,使天下得知并且向往,然后审查衡量挑选汇总,考核各人的才能,用他们治理百姓,就会官吏无不称职,百姓安居乐业了。”长安年间,拜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州县官大都不称职,武后为此感到不安,李峤、唐休璟说:“如果朝廷重视内官,轻视外官,每当受任刺史,都是推托不愿赴任,不是犯了过错就不得不派遣,请挑选台阁中的贤能之人,分别掌管大州,从近要之臣开始选任。”武后说:“谁替朕出行?”韦嗣立说:“在内执掌机要,非臣所能。请让我先出行(做个样子)给众臣示范。”武后高兴,(韦嗣立)也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因此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全都授任外官。不久,韦承庆主持政事,韦嗣立以成均祭酒的身份调任魏、洛州,政绩上没有特别优异。因跟二张交好犯罪,被贬为饶州长史。从相州刺史任上进入朝廷担任黄门侍郎。调任太府卿、修文馆大学士。韦嗣立和韦后宗族关系疏远,皇帝特地下令(让他)附入韦后家的族谱,对他十分宠信。韦嗣立在骊山鹦鹉谷修建别墅,皇帝前往,命令近臣赋诗,(亲自)作序加在篇首,赏赐优厚,因而封韦嗣立为道遥公,将他的住所命名为“清虚原幽栖谷”。韦后失败,(韦嗣立)几乎死在战乱中,宁王相救才得免。出任许州刺史,由于定计拥立睿宗即位,赐给封户一百家,调任汝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使君席奉饯①卫中丞赴长水 岑参 节使横行西出师,鸣弓擐②甲羽林儿。‎ 台上霜风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 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 为报使君多泛菊③,更将弦管醉东篱。‎ ‎【注】①奉饯:饯行。②擐:穿着。③泛菊:菊花酒。‎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 在重阳节这一天,州郡长官设下宴席,为即将奔赴边关长水的卫中丞壮行。‎ B. 首联通过“横行”“鸣弓”“擐甲”等词语描绘了出征军队威武雄壮的气概。‎ C. 诗中以霜风吹凌草木渲染了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 D. 尾联中“东篱”这一意象出自陶潜的《饮酒》,它在这两首诗中表达的内涵是不同的。‎ ‎15. 本诗与范仲淹《渔家傲》都写到饮酒,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4. C 15. 范词写将士离家万里,只能用一杯浊酒消解乡愁,抒发的是凄凉愁苦的情怀。本诗写出征前饮酒饯别,劝将士痛饮美酒,表达的是为国立功杀敌的豪迈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错误。“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台上霜风凌草木”,写景渲染的一种威武和杀气,突出军队的气势。两者渲染的气氛是不同的。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范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心中升起思念之情,还没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收复异族刻石燕然,不知何时才能归家。写将士离家万里,只能用一杯浊酒消解乡愁,抒发的是凄凉愁苦的情怀。本诗饮酒是因为“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写出征前饮酒饯别,劝将士痛饮美酒,表达了诗人期盼唐军出征胜利归来的心情,表达的是渴望为国立功杀敌的豪迈情怀。‎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皎皎孤月,产生了对生命本源的思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旅夜书怀》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3)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山中夜间幽清明净的自然景色。‎ ‎【答案】 (1). 江畔何人初见月 (2). 江月何年初照人 (3). 星垂平野阔 (4). 月涌大江流 (5). 明月松间照 (6). 清泉石上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畔”“垂”“涌”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Ⅱ卷(表达题 共79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专家指出,到2025年,中国将因肺癌病人达100万而成为世界第一癌症大国,这个消息让人噤若寒蝉。‎ ‎②他苦心孤诣地寻求国画艺术的发展道路,多方探索,力求变化创新,在挥毫泼墨中抒发画家丰富的思想感情。‎ ‎③这次义诊活动,退休的王医生也报名参加了,他亲自为病人量体温,测血压,甚至和患者谈心,真是无所不为,许多患者很受感动。‎ ‎④天灾人祸已然让人痛心,而随后一些不良媒体或别有用心之人制造出的耸人听闻的谣言,更是让人愤怒。‎ ‎⑤读书要有心,有心者能在作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修炼方法,持之以恒,学识就会由此登堂入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⑥初春的校园里,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做声。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含贬意。结合“这个消息令人”分析,应该是这个消息令人震惊,此处不合语境。‎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结合“寻求国画艺术的发展道路,多方探索,力求变化创新”分析,主要讲他刻苦钻研,寻求国画艺术的发展方法等,使用正确。‎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语境主要讲退休的王医生参加义诊活动,做了很多事情,不该用贬义词,此处望文生义,褒贬误用。‎ 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修饰“谣言”,使用正确。‎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很高的水平。此处形容学识不断长进,达到很高的水平,使用正确。‎ 春意阑珊:春天就要过去了。与“初春”前后矛盾,不合语境。‎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一项是( ) ‎ A. 和平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亘古不变的主旋律,然而,在原始社会早期用石器争夺食物到今日遍布全球的核武器军备竞赛,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太多的伤害。‎ B. 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建筑的毁坏是致命的,有些地方的传统建筑几乎被破坏殆尽,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就此失落。‎ C. 全球三次重大核事故以铁的事实证明,在所有污染中,核污染是人类最难对付的污染:重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 D. 中国虽说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蒸”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值得推崇。‎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搭配不当,“在……到……”搭配不当,改为“从……到……”;‎ B项,成分赘余,“殆”即几乎的意思,与“几乎”重复,可以去掉;‎ D项,语序不当,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放主语前面,“虽说”放在“中国”之前。‎ 故选C。‎ ‎19.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 ‎ A. 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B.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C. 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 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对联的形式考查。需要明确对联的要求,一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A项,“古稀”应该是“70岁”,“诲人无倦”扣住“老师”,故正确;‎ B项,“花甲”应该是“60岁”,故不符合题意;‎ C项,结合“宛在”“犹存”分析,应该是挽联,故不符合题意;‎ D项,指“从事教育工作近70年”,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下面是有关传统节日的调查图表,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字)‎ ‎(2)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答案】 (1). 参考答案:多数人认为传统节日对生活方式还有影响,但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含义只是略知一二。 (2). 要重视传统节日,加大宣传力度。‎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有关传统节日的调查图表”,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认真读图,比较图表中的各个数据,抓住其中的标题(清楚说明对象)、数据、注释等。本题中应注意“传统节日对生活方式还有影响”的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含义只是略知一二”的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这是主要内容,由此可以将数据转换成文字。最后根据这些主要现象提出“重视传统节日,加大宣传力度”等内容即可。‎ ‎21.我国传统的“节气”,不仅是身外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与示例结构相似,意蕴贴切,并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 ‎【答案】范例:‎ ‎①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 ‎②惊蛰——轻雷隐隐,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仿写句子的形式考查。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题干要求“模仿示例,从‘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先分析示例,对“大暑”的解读是“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从句式来看,句式整齐,都使用四字句;从表达方式来看,使用描写,抓住该节气时的景物特点,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考生可以模仿四字句,运用描写手法,抓住不同节气的不同景物,使用修辞进行拟写。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尽量做到用语生动、文笔优美、含蓄隽永、启人心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和衷共济: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 ‎②博采众长: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③智圆行方:形容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 ‎④取长补短: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⑤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 ‎⑥量力而行:指在符合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做事。‎ 成语是中国汉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词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中起着广泛、独特和重要的作用。读了上面六个成语及其解释,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成语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使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学会完善自我 韩愈《师说》云:“人非生而知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一个人要获得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品德的提升,无外乎两个途径:一个是个人生活体验,另一个是向书本、向别人学习。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成长过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获得成功,必须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博采众长,就是要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总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失误、短视,如果以旁人为标尺、镜子,就能量出、照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当然,找到不足,就要修正、补足,这就需要取长补短了。‎ 许鳞庐,我国著名书画家。早年间跟随齐白石学艺,生性聪颖的他逐渐得到了老师齐白石的真传,被人称为“东城齐白石”他也沾沾自喜。这时,齐白石对他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许麟庐牢记恩师的教诲,在学习齐白石老师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把古今的著名书画家当作自己的老师,取长补短,最终形成与老师齐白石迥然不同的书画风格:齐白石作画如写楷书,古朴凝重;许麟庐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形成独特的大写意画风。‎ 许麟庐如果没有跟随齐白石学习,就不可能被人称为“东城齐白石”,但如果他至此止步,最终也就是一位画风与齐白石相同的第二个齐白石而已;但许麟庐在老师的教导下,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最終博采众长,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成为一代书画大师。‎ ‎《史记》曾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更何况你我只是天地之间的一份子,未必有超越众人的智慧,那么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就变得极其重要了。‎ ‎《论语》中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说明“博采众长”的“众”也包含普通人,未必就是行业翘楚、事业领袖,绝大部分就是我们身边的平凡的人;“必有我师焉”,说明“博采众长的态度,我们要学习的是别人的长处,所以无论是谁,但凡有长处就要学;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博采众长”的做法,学其善、改其不善,这就是“取长补短的终极目目标了。‎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如此,一个民族甚至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如此。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有生机与活力以更加伟岸的身姿,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析】‎ ‎【详解】一、【审题+‎ 立意】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属于多材料作文。题干所给的材料是成语及其意思,要求从中选取两三个成语,结合其意思进行立意。首先解读所给的成语,分别确定立意,最后综合整则材料,确定最佳立意。分层把握大意后,按照要求选择其中两三则信息写作,取交集或者并集都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自由组合。如“和衷共济”,其意思是“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可以从“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等方面立意;“智圆行方”,其意思是“形容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可以从个人的修身立德角度立意;“博采众长”,意思是“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可以从虚心求教、取他人之长等方面立意;“取长补短”,意思是“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可以与“博采众长”合起来立意;“高屋建瓴”,意思是“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可以从宏观把握角度立意;“量力而行”,意思是“指在符合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做事”,可以从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等角度立意。‎ 二、行文结构:首先拟定一个观点是题目“学会完善自我”。开头段从韩愈《师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引出观点:必须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正文主体部分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证,有新颖典型的名人事例,有增强可信度的名人名言。结尾段升华深化观点“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如此,一个民族甚至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如此。”‎ 三、可用素材:‎ ‎1. ‎ ‎ 量力而行:每个人一生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有的人在这一生中做出了很大的作为,成为了举世瞩目的领袖人物,或者成为企业家,科学家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有的人一生虽然也是勤勤恳恳,但却终其一生,碌碌无为,被这个时代说淹没,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人的这一生,究竟应该怎么去过?如何活出精彩,活出一个自己想要的人生呢?其实,古代的圣贤早就为我们的人生做了规划,《左传》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也成为每个人心中的远大目标,这才是人生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所在。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但是最终能不能走到这个终点,就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了。有一个禅师在山上修行,声名远扬,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道。有一次,众人都想来拜访他,在山下就发现禅师正在挑水,正好准备往山上走,人们看见禅师的两只木桶都没有装满,而且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就向禅师发问。禅师笑了笑便说:“你看我这个桶里面画了一条线,每次我都只装这么多,多了就超过了我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这就是底线。这就好像我们做人做事,一切事情都量力而行,自己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但是,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尽力而为。”人们问如何确定这根“底线”呢?禅师说:“越低越好,因为越低就越容易实现,自己就会有满足感,充满兴趣和激情,按照这样循序渐进的法则,我们可以一步步的达成自己想到达成的任何目标。而有一些东西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只要固定的那么多,维持住就行了,这些一定要懂得知足,有些东西是为了大众的利益,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达到更高的高峰,把他人的利益最大化。这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不管做什么事情,想要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有的人能力很低,却好高骛远,结果总是让自己承受打击,造成内心的自卑而一蹶不振。当自己能力提升时,自然可以达成比之前更高的目标,凡事都是有个过程的,看看现在的我们,总想着一夜暴富,想去跟别人攀比财富,权力等,实际上都没有什么意义,能坐在那个位置上的,能拥有那么多财富的人,无论是论能力,还是福报,都是与之匹配的,自己不具备却想要去拥有,那不是天方夜谭吗?不管是谁,想要完成一个目标都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眼界,思维,福报等等,这些都具备的时候,目标是自然完成的,根本就不用求,所以,凡事我们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尽力的去做,把它做好,锻炼出了能力,再去做更多,更大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常保激情,拥有持续不断的动力。这才是人生的良性循环。‎ ‎2. 和衷共济:中美双边协议是长达13年谈判的成果,决定成功的黄金法则便是互惠共赢。互利共赢,互谅互让,求同存异,以诚相见,这些都是被历史检验过的实现团结协作的原则性要素。当下中美两国的经贸合作也应该严格遵守互利双赢的这一标准而非零和博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向来倡导“和为贵”,贵在和顺,贵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希人和人、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彼此融洽、和谐相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万事万物各有长短处、优缺点。 白雪润梅以色,梅花赠雪以香。它们相辅相成,构成冬季最美的景色。“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蕴含哲理的名言揭示了竞争与合作的辨证关系,竞争不排斥合作。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我国一向倡导合作,“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相传已久的古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成为时代的风尚。不能过多地强调个人奋斗,而忽略了应该怎样与他人合作。‎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虽为多材料作文,但材料中已经把成语意思告知,故降低了难度,考生可以选取其中意思相关的成语进行立意,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如“智圆行方”和“高屋建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