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2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5
单元综合测评(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新刊欧阳文忠公全集序 [明]钱 溥 欧阳文忠公,庐陵人也。庐陵旧有公全集本,既而收上内府,而天下遂不复得是全集久矣。海虞程君宗,广求之而得于胡文穆公家,盖内出本也。亟命工翻刻于郡横。适予使交南至庐陵,其郡博郑钢,首进而请曰:“使庐陵文献足征而使天下复有是集者,太守功也。愿一言序其首。”予峻拒之弗获,至舟不能行,乃抚然有间曰:“士非文章之难也,而以文章救世为难。”荀、韩、黄老之学起,斯道遂亡于秦。幸而韩愈氏出,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其文章足以革弊而拯弱。尝曰“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则亦隐然自任其传矣。后又变而为五季衰陋之习,虽宋兴七十有余年,而学者亦未易遽复于古。一旦欧阳子出,以文章道德为宗师。若范仲淹之贬于饶也一时名士目为党人公在谏院为《朋党论》以献群言遂息不然党锢之祸成矣嘉学者争尚怪僻为奇,文体大坏,公知贡举,黜险怪而录雅正。士初喧然腾谤,其后不五六年,文格遂变而复古,不然弊将若何而止哉?世所谓文章必以救世为难也。 虽然,当是之时,倡而和者,韩有柳宗元,欧阳有苏氏父子,其他李翱、张籍之流,曾巩、尹洙之辈,声振而气从,金舂而玉应,文非不美也,而较其救世之功,则若列星之有五行,众山之于五岳,其功化发育呈露,盖自有不侔者。宜其崛起于千百载之前,而并耀于千百载之后,而渺焉未有能继之者。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盖唯有二公焉。 是集之行,程君嘉惠后学亦至矣。使善学者诵其文而知能以身任国家安危之计,其用舍为世所重轻,进不知富贵为乐,而退不忘天下以为心,然后为无愧也,夫岂徒以文体变其所习而已。后学云间钱溥,谨书于螺川驿。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附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范仲淹之贬于饶也/一时名士目为党人/公在谏院/为《朋党论》以献/群言遂息/不然/党锢之祸成矣/ B.若范仲淹之贬/于饶也一时/名士目为党人/公在谏院为《朋党论》/以献/群言遂息/不然党锢之祸成矣/ C.若范仲淹之贬于饶也/一时名士目为党人/公在谏院为《朋党论》/以献群言/遂息不然党锢之祸成矣/ D. - 12 - 若范仲淹之贬/于饶也一时/名士目为党人/公在谏院/为《朋党论》以献/群言遂息/不然/党锢之祸成矣/ A [文言虚词“也”“矣”可作为断句的标志,断开第一句和末句,排除B、D项;“公”“群言”是名词,可作句子的主语,这两个词语之前应断开,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文中的“文忠”应是欧阳修的谥号,故称欧阳文忠公。 B.古代有一种序是临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文中所指的“序”应是赠序。 C.黄老之学是除老庄学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学派思想尚阳重刚,产生于战国时代;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D.附录指附在正文后面与正文有关的文章或参考资料,文中所指的应是有关《欧阳文忠公集》的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B [“应是赠序”有误,这是一篇书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原来刊印的欧阳修全集本被内府收藏,天下好久没有欧阳修全集流传,于是海虞人程宗广泛寻求欧阳修全集,最终在胡文穆家发现内出本。 B.钱溥在赴交南的行程中收到庐陵郡博郑钢赠送的欧阳修全集刻本,郑钢请他为欧阳修全集的刻本写序,他拒绝了这个请求,但没有成功。 C.韩愈、欧阳修倡导文学革命都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响应,但这些有识之士的文章不够精美,救世的功效也不能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 D.钱溥认为读欧阳修的文章可以让人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肯定了欧阳修作品的思想价值,也肯定了程宗重刻欧阳修全集的社会影响。 C [“文章不够精美”有误,原文是“文非不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幸而韩愈氏出,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其文章足以革弊而拯弱。(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退不忘天下以为心,然后为无愧也,夫岂徒以文体变其所习而已。(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慨然”“斯道”“拯弱”,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退”“然后”“徒”。 [答案] (1)幸亏有韩愈出现,慷慨激昂地把恢复这种风尚作为自己的责任,他的文章足够用来去除弊端、拯救衰颓的文风。 - 12 - (2)退隐却不忘天下安危,并把它作为心中挂念的事情,这以后就无愧于心了,哪里只是以文体变革那些陋习罢了。 【参考译文】 欧阳文忠公,是庐陵人。庐陵过去有先生的全集本,不久被皇家仓库收藏,于是天下不再得到这本全集很久了。海虞人程宗先生,广泛寻求它,在胡文穆先生家里得到了,就是内出本。他赶快命令工匠在郡中的学舍影写重刻。适逢我出使交南到了庐陵郡,庐陵郡的博士郑钢,第一个进献时请求说:“假使庐陵郡的文献值得引证,从而使得天下再次有了这本文集,这是太守的功劳。请求您写一些话作为序言放在开头。”我态度严肃地拒绝未果,等到船不能出行,于是我怅然失意了一会儿说:“读书人写文章不是难事,而用文章来救世是难事。”荀子、韩非子、黄老之学兴起,这种道统就在秦国灭亡了。幸亏有韩愈出现,慷慨激昂地把恢复这种风尚作为自己的责任,他的文章足够用来去除弊端、拯救衰颓的文风。韩愈曾经说过“孟子死了,这种道统不得流传了”,就是隐约自己担当起了道统流传的重任。后来又演变成了唐五代衰弱浅薄的风气,即使宋朝兴盛七十余年,然而做学问的人也不容易迅速复兴古代传统。有一天欧阳先生出现,把学识学问和思想品德作为尊崇敬仰的对象。至于范仲淹被贬谪到饶地,一时之间名士们被看成是他的朋党。先生在谏院,写了《朋党论》呈献给宋仁宗,于是众人的言论就平息了,不是这样的话,党锢之祸就形成了。嘉祐年间求学的人争着以崇尚怪异邪僻为奇特。作品的体裁、风格大大变坏了,先生掌管向君王举荐人才的职务,贬低并排斥险怪的文章而录用雅正的文章。读书人起初喧闹沸腾毁谤,之后不到五六年,文章的风格就变化并复兴古代的道统,不是这样的话,弊端将到怎样的地步才停止啊!这就是世人所说的文章一定以救世为难事啊! 即使这样,在当时,他们倡议后应和的人,韩愈这边有柳宗元,欧阳修这边有苏氏父子。其他像李翱、张籍这些人,曾巩、尹洙这些人,如唱歌,声音响亮,气韵和谐,如奏乐,钟撞击发声,磬随之响应,文章不是不华美,然而比较他们与前者的救世的功劳,就好比是恒星里面有五星,一般的山之于五岳,他们各自功业与教化的萌发显露,自然是有不相等的地位。韩愈、欧阳修在千百年之前崛起,在千百年之后一起光耀于后世是应当的啊,但是渺茫没有能够继承他们的人。平常的人却成为百代之师,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的规范,只有这两位先生了。 这本全集发行,程先生对于后辈的学者施以恩惠也是很大的了。使善于学习的人诵读韩愈、欧阳修的文章便能知道应该以国家安危为己任,他们无论是被任用还是被弃置不用,无论是被世人看重还是轻视,都能做到升官进用不以富贵为乐事,退隐却不忘天下安危,并把它作为心中挂念的事情,这以后就无愧于心了,哪里只是以文体变革那些陋习罢了。后辈学者松江府的钱溥,在螺川驿站敬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尚书屯田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 - 12 - 欧阳修 钱君讳冶,字良范,姓钱氏。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二。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为吏长于决狱,历六县,皆有能政。 潮州自五代时,刘氏暴残其民,君为海阳经年,民归业者千余户,由是海阳升为大县。潮之大姓某氏火,迹其来自某家,吏捕讯之,某家号冤不服。太守刁湛曰:“狱非钱君不可。”君问大姓,得火所发床足,验之,疑里仇家物。因率吏入仇家,取床,折足合之,皆是。仇人即服曰:“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君即日出某家狱,致仇人以法,举州称为神明。 其佐宣州,数决大狱,及旁近郡狱有疑者,皆归决于君。工部侍郎凌策知宣州,尤称君文学,曰:“吏事不足污子,当以文章居台阁。”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初,宣州官岁市茶于泾县,命君主之。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策卒,君叹曰:“世无知我者矣。” 在麻城,以茶课岁增五倍,遂迁著作。金堂故多盗,君以伍保籍民,察其出入,凡为盗者,许其徒告以赎罪,盗遂止。会甘露降其县,明年,麦禾大稔,麦一茎五歧、禾一茎五穗者,县人以为君政所致,谓之钱公三瑞。君叹曰:“吾知治民尔,瑞岂吾致哉!”县人为君立生祠。如皋民不农桑,以盐为生。君曰:“使民足以衣食,盐犹农也。”乃悉求盐利害为条目,民便其利而盐最增积,以石数者至四十五万。君在如皋,时年五十。或叹其仕不达,君曰:“使吾政行于民,是达也。”蔡文忠公为御史中丞,数欲引君为御史,会君卒。君平生所为文章三百余篇,号曰《晦书》。 (节选自《欧阳修集》卷二十五)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B.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C.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D.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C [“文辞”意思是文章,“能为文辞”不能断开,排除A、B项;“家贫”的主语是“君”,应与后面内容断开,排除D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所谓“年号”, - 12 - 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钱冶家贫好学,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官后历任六县,且都有善政。 B.钱冶擅长断案。在潮州因审理一桩纵火案被人称道,在宣州时又多次判决大案。 C.钱冶的文章也很出色。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文章,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台阁。 D.钱冶淡泊名利。别人为他仕途不顺而叹息,他自己却更关心政令是否有利民生。 C [“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台阁”不正确,原文是“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且也不是推荐给“台阁”。]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故”“遗”“自免”“诚”,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不肖”“白”“以此”“知”。 [答案] (1)火是我放的,然而故意在某家留下痕迹,想让自己逃避罪责。某家确实冤枉。 (2)凌策的儿子不成才,拿几千斤劣质茶叶交到官府,钱君立即烧毁了茶叶,把这件事报告了凌策,凌策更加因此赏识钱君。 【参考译文】 先生名冶,字良范,姓钱。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因病死在家中,享年五十二岁。 钱君从小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家境贫穷,他的母亲贤惠,曾亲自织布来供给他学习。每天夜里读书,母亲为此吹灭蜡烛来阻止他,钱君假装睡觉,等到母亲睡了,就又起床读书。州里举荐为进士第一名,参加礼部考试成绩优秀,考中甲科。为官擅长断案,历任六县,都有善政。 潮州自从五代时,刘氏(指刘隐建立的“南汉” - 12 - 政权)欺凌残害百姓。钱君治理海阳多年,回归本业的百姓有一千多户,从此海阳升为大县。潮州某大户人家失火,查寻火源来自某家,官吏逮捕审问这家人,这家人喊冤不认罪。太守刁湛说:“案件非钱君不能审判。”钱君询问大户,找到引发大火的床脚,查验这只床脚,怀疑是乡里仇家的东西。于是带领下属进入仇家,取来床后,折断床脚一比较,都对。仇人立即服罪说:“火是我放的,然而故意在某家留下痕迹,想让自己逃避罪责。某家确实冤枉。”钱君当天就让某家出狱,将仇人绳之以法,全州人都称赞他英明。 他辅助治理宣州时,多次判决重大案件,以至附近州郡有疑难案件,都集中由钱君审判。工部侍郎凌策担任宣州知州,尤其称赞钱君的文章学问,说:“政事不能玷污您,您应当凭借文章居于高位。”想要推荐他的文章,还没有来得及推荐,凌策就死了。当初,宣州官府每年从泾县买茶,让钱君主管这件事。凌策的儿子不成才,拿几千斤劣质茶叶交到官府,钱君立即烧毁了茶叶,把这件事报告了凌策,凌策更加因此赏识钱君。凌策死了,钱君叹息说:“世上没有了解我的人了!” (钱君)在麻城,因为茶税每年增加五倍,于是升任为著作郎。金堂过去多盗贼,钱君用编制伍、保的方法登记百姓,观察他们的出入,凡是做盗贼的,允许他们的同伙告发来赎罪,盗贼于是平息。恰逢甘露降落那个县,第二年,小麦和谷子大丰收,小麦一根茎上分五个叉,谷子一根茎上长五支穗,县里百姓认为这是钱君德政所致,称它们为钱公三瑞。钱君感叹说:“我只懂得治理百姓罢了,祥瑞哪里是我招来的呢!”县里百姓给钱君建立生祠。如皋的百姓不从事农业生产,把盐业当作生计。钱君说:“让百姓丰衣足食,盐业就如同农业。”于是详尽地探求盐业的利弊制定规章,百姓觉得方便有利,于是盐产量极大增加,用石来计算高达四十五万石。钱君在如皋,时年五十岁。有人叹息他仕途不通达,他说:“假使我的政令能在民间施行,这就是通达啊。”蔡文忠公担任御史中丞,多次想引荐钱君做御史,适逢钱君去世。钱君平生所写文章三百多篇,名叫《晦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2分) 滕王阁风景 高 昌 ①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 ②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令人心旷神怡。那一望无际的蓬勃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赣菜的“辣”。 ③赣菜辣得很直接,很斩钉截铁。而滕王阁的风景,恰便也似这爽快的个性,不用什么曲径过渡,不用什么花树遮掩,只要一抬眼,就干脆是辽阔的水,悠远的山,出岫的云。 ④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可以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可是,能够看到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远望是烟波浩渺,近观是碧水荡漾。水远山长,刚柔相济。清人撰联“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 12 - ,道的也正是眼前景色。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 ⑤太阳照在滕王阁上,慷慨地铺开灿烂的热情。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波光粼粼,美丽潇洒,留下一溜儿一溜儿浪漫的浪花。朵朵白帆,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好姿态。远处慢慢散步的白云,悠然地在大江上踩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隐隐约约地,偶尔会从那云缝里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轻盈,就都留在我的左心房后面的一个小格子里,被小心收藏起来了。 ⑥素负盛名的碧水与长天,映照着暖暖的阳光,一江耀眼的亮丽色彩,一片被阳光照耀的波浪,让人无比眷恋…… ⑦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落霞孤鹜,令我陶然心醉。一步步接近天上的蔚蓝,便也一步步接近绚烂。伴随着攀登的脚步,天似乎都有欲坠的感觉了。远处八一大桥的吊索,酷似扇动着的飞鱼翅翼,在那划破时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的沧桑。 ⑧屈指算来,滕王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留下了几多感叹。王勃来过,白居易来过,杜牧来过,王安石来过,朱熹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经历了各自的风景,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楼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今天登上滕王阁,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上了。因为这里几经兴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古人眼里的风景了。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达二十几次之多。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个富贵的旧名字而已。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阁。毕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和劳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 ⑨“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 000多年过去了,王勃站在滕王阁的那次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书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 ⑩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多少玉砌雕栏,珠帘旧梦,沧桑是不断变幻的,而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香。 ⑪在王勃曾经眺望过的地方,我把目光从邈远的历史中收回来,投向未来……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写作者登临滕王阁,心旷神怡,直接想到了赣菜的辣,这是因为赣菜辣得直接爽快,而滕王阁的美景也是毫无遮掩,让人一览无遗。 B.朋友们对“我”的到来表达遗憾,因为“我”来的时间不是秋天,没有看到“ - 12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美景,作者对此却不以为意。 C.作者眼前的景色,与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已完全不同,眼前是碧水荡漾,阳光灿烂,波光粼粼,白帆片片,白云悠然,飞鸟轻盈。 D.文章由登临滕王阁写起,既写眼前风景,抒发心旷神怡的愉悦心情,又联想与滕王阁有关的古代人物与故事,也因古迹不再而惋惜。 A [B项,“‘我’来的时间不是秋天”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完全不同”说法不当。D项,文中没有古人故事,“惋惜”说法也不准确。] 10.开篇作者便写道:“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读完全文,请你列出至少三条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可以从滕王阁的景色、文化古迹、自己对滕王阁的情感等角度分析概括。 [答案] ①滕王阁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不能不前往一游;②滕王阁就矗立在赣江边上,游玩方便,而且临观之美,令人心旷神怡;③登上高阁,视野会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④“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为滕王阁留下震古烁今的名篇——《滕王阁序》;⑤滕王阁几经兴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登临它,可以读历史烟尘,可以写当代风采,可以抒未来憧憬。 11.第⑨段中,作者说,“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这句话运用“尽管……仍然……”的句式,表达的侧重点在后半句上,应着重分析作者对今天登阁后看到的美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 ①因为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作者观赏了滕王阁的胜景之后,觉得不吐不快。②作者觉得,虽然滕王阁经历了沧桑巨变,但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他要把这种独到的感悟表达出来,与读者分享登临的收获。 二、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________”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 12 - 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________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________,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________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 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承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B.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感官的有限与我们渺小的心智无福感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C.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D.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我们有限的感官无福接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C [A项,搭配不当,“发现到……心智”不搭配;“承受……福祉”不搭配。B、D两项,成分残缺,缺主语。故选C。]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B.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 C.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D.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 A [本题需要注意“视界”“俗情”分别与“开”“扫”搭配,且结合后面内容“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分析可知,“俗情为之一扫”在后,故选A。]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应接不暇 传达 惊魂甫定 聚集 B.应接不暇 传达 惊魂不定 聚焦 C.目不暇接 表达 惊魂甫定 聚焦 D.目不暇接 表达 惊魂不定 聚集 C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结合语境内容“山阴道上”分析,用“目不暇接”。表达:多指个人意图。传达:把一方的意思告诉给另一方,多指上级或领导的文件或指示。这里应选“表达”。惊魂甫定:经过惊吓后的心情,才刚刚安定下来。比喻受惊吓后,心神刚恢复过来。惊魂不定:形容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结合“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分析,用“惊魂甫定” - 12 - 。聚焦:本义是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有引申义为“关注”。聚集:意思是会合、集中、集合、凑在一起。这里应选“聚焦”。故选C。] 15.下面这段话是某校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后校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语体色彩方面的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5分) 我校拿到“五一劳动奖章”的事儿传来,学校欢声一片,好多人立马流下了幸福的眼泪,因为这是上级领导对我们克服困难、攒劲拼搏的肯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中指明了语句中存在的是“语体色彩方面的错误”,语句出自发表于校报上的一篇文章,应用书面语体,因此解题时应注重分析语句中能够用书面语替换的口语词,比如“事儿”应该改为“消息”“喜讯”等。 [答案] ①“拿到”改为“荣获”;②“事儿”改为“喜讯”;③“好多”改为“很多”;④“立马”改为“顿时”;⑤“攒劲”改为“努力”。(每点1分) 16.下面是某公益慈善项目“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流程图,请把此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本题,要注重观察“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流程。作答时,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对图中的流程进行表述。比如市民投放废旧衣物到回收站后,衣物要先经过整理、分类。然后分两种情况:一是不可利用的,要将其包装后运输到资质厂加工,实现循环再利用;二是可利用的,要清洗、消毒后进行整理、包装,其中棉衣裤类要入库,捐赠做慈善,而衣裙裤类,则通过爱心慈善超市赠送给需要帮助的人,对上述思路进行整理即可得出具体答案。 - 12 - [答案] 市民投放废旧衣物到回收站,经过整理、分类,可利用的经过清洗、消毒后进行整理、包装,棉衣裤类入库,捐赠做慈善,衣裙裤类通过爱心慈善超市,赠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不可利用的经包装后运输到资质厂加工,实现循环再利用。(内容完整,给2分;表述准确,给2分;语言表达连贯,给2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三、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驻藏战士说,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青年学生说,我走进学校与课堂,在知识的海洋自由徜徉,我的青春有信仰,我的青春不迷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则作文材料围绕“谁的青春不迷茫”这一话题,从多个人物、不同角度给出阐释,要求学生据此展开思考,进行写作。命题从思考青春的意义的角度出发,弘扬担当、责任、信仰等社会正能量。 立意的角度:有担当的青春不迷茫;负责任的青春不迷茫;有信仰的青春不迷茫;有梦想的青春有方向;等等。 【范文示例】 青年立志,何来迷茫? 一考生 巍巍壮观的中华世纪坛上有铭文如是:“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豪哉斯言,观今日中国之青年,褪去迷茫之意,胸赍鸿鹄之志,方可圆民族复兴之梦,铸中华富强之世。 习总书记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言,青年要“立鸿鹄志”,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青年之志,若醒世之钟鼓。赍志之青年,何来迷茫?何谓彷徨?青年有志者,诚可若《醒世恒言》之语:“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反观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内容实为一个青年褪脱稚气、渐臻成熟的奋斗史,而单取其书名作青年一代的新标签未免有断章取义、失之偏颇之嫌。由此观之,青春未必迷茫,而破解迷茫的便是志向。故曰:青年立志,何来迷茫? 百年前梁任公激扬文字:“少年人常思将来……故生希望心……故能造世界。”遑论先辈青年立志者如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林觉民“少年不望万户侯”,单揆诸当下青年,其立志之血气,亦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 12 - 青年者,有勇志。是房孟治深夜攀数十米高塔,点亮铁路沿线的万家灯火;是胡晓武顶风登近百米高空,守护疆电外送工程。青年者,有豪志。是孙杨打破世界纪录,宣明“我是泳池之王”;是武大靖刷新世界速度,书写“舍我其谁”。 青年者,为了志向,甘于坚守。徐立平志在雕刻火药,与炸药相伴三十余年;刘佑年志在磨铜调音,辨听了乐声三十余年。青年者,为了志向,敢于献身。犹记得逆火而行的消防战士杨科璋,在千钧一发之时舍己护人,划出流星一颗;忘不却维和部队的青年士兵申亮亮,于部队在马里遇袭之时挺身而出,捧出一片人道主义光辉。 犹记得李大钊在《青春》中落墨:“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当下青年立志者,亦当承先辈之志,抛却迷茫,树立远大理想,图民族复兴,铸中华盛世。 吾志所向,虽千万人,吾往矣;吾志所向,虽千万险,吾赴矣。由此,吾国立,中华起。 【名师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对于所给材料的理解准确到位,立意明确,表达典雅,情致高远。文章第一段以中华世纪坛上的铭文激发当代青年的豪情壮志,起笔便气势浩荡、观点鲜明。 第二段援引习总书记的讲话,申明立志之青年不迷茫。第三段指出,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中所讲述的是“青年褪脱稚气、渐臻成熟的奋斗史”,单取书名作青年之标签是断章取义。第四至第六段,宕开文笔,抚今追昔,将思考的范围大大拓宽。第七段引名言、发倡议,再次点题。第八段将“吾志”与“吾国”紧密联系,再次凸显了本文的现实意义。整篇文章立意高远,事例丰富,说理深刻,值得学习。 -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