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至迟在公元前 15 世纪,经过中国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发展,中国的建筑体系已经基本上 形成了,成为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 厦、厢、耳、过厅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主要的房屋多采取向南 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都有 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 室”。 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 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 以承托上面的重量。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 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 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 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 的条件。 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 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 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 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 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 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诗经》里就有“如乌斯革,如翚斯飞” 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而在其他体系的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 除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 来。 中国建筑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 部结构,无论外部内部都如此。这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是最大胆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 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所说的一“所”房子是由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千个庭院或天 井多向南朝阳而建的一个建筑群。 B. 中国建筑房身部分的梁架由用木材做成的立柱和横梁组成,梁架与梁架之间用橫木牵搭成 “间”的构架,米承托上面的重量。 C. 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屋顶的装饰作用,使其像翼一样舒展,如《诗经》里有“如 鸟斯革,如翚斯飞”的记载。 D. 中国建筑物屋身部分的主要颜色选用朱红色,木构架的上部结构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 这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是最大胆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平面布置、结构特点、外观颜色的顺序,由总到分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B. 作者采用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中国建筑在结构方面的特征。 C. 通过引用诗句和与其他体系的建筑进行比较的方法,突出中国建筑对屋顶的重视。 D. 文章先交代中国建筑体系的形成时间和独特性,后介绍其在几个方面的具体特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元前 15 世纪以前,中国建筑在平面布置、框架结构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体示。 B. 中国建筑的庭院或天井里一般都有的用砖石铺成的户外空间,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C. 在外国,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纲骨架的结构才运用有优势的框架结构原则。 D. 在很早发现了斗拱的装饰性以后,它就在木构和砖石建筑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答案】1. B 2. A 3. A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 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 行辨析。A.于文不符,原文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回廊、抱 厦、厢、耳、过厅等”属于“联系性的建筑物”,漏掉了重要信息“若干座这种建筑物”;C. 曲解文意,原文是“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诗经》里就有‘如鸟 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并不是说“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非 常重视屋顶的装饰作用,使其像翼一样舒展”;D. 以偏概全,原文是“大建筑物”,选项为“建 筑物”。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 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 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 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A“先总后分”说法不当。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 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 已然错为未然,原文是“至 迟在公元前 15 世纪,中国的建筑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人兽大战 一尊二十四磅重的大炮滑脱了。它像一只怪兽,在中甲板上滚来滚去、左冲右突,使人 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苍蝇似的压死。 所有的炮手都急急忙忙向楼梯奔去.一转眼,炮舱里都跑光了,有一个人一一船上的乘客, 那个乡下老头,走到楼梯底,停了下来,用严峻的眼光望着,一动也不动,大炮继续进行破 坏船的工作,沉船似乎不可避免了,大家都沉默起来。 突然,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跳动的“竟技场”里,出现了一个 手里拿着一根铁棍的汉子。他就是这次灾难的祸首,这尊大炮的主人,犯了疏忽的错误、造 成这次事故的那个炮队队长。既然闯了祸,他想来补救,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 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宙眼跳进中甲板里。 场凶猛的斗争开始了。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 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 似的,等待着。他仿佛很希望它向他走过来。他开始像对他的狗一样跟它说话了。“过来。” 他说。可是向他走过来就是从他的身上碾过,这么一来他就完了。怎样避免被碾死呢?这是 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惊骇地注视着.没有一个人能够自由地呼吸,也许只有那个老头儿能够, 他单独在中甲板里和这两个斗士在一起。 盲目的浪头在他们下面导演着这场战斗。炮手接受了这场可怕的搏斗而且走过来向大炮 挑战的一刹那间,大海的颠簸偶然使大炮停止片刻,仿佛大炮惊呆了似的,“来呀!”汉子 对它说 它突然向他扑过来。汉子躲过了。它继续向汉子冲过来。汉子又敏捷灵便地躲过了。可 是他躲过的撞击都落在船身上,破坏了船。断掉的铁链还有一段留在炮身上,铁链的一端扣 在炮架上,另一端不受什么束缚,绕着大炮疯狂地旋转,仿佛造成一阵可怕的风,使大炮的 跳动显得更加猛烈。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他沿着船舷爬行,手里 拿着铁棍和绳子,大炮仿佛很懂事,好像猜出他的诡计似的逃走了,伟大的汉子追赶它。 这种情形不能拖延很久。大炮仿佛突然自己对自己说:“够了!应该结束了!”它停了 下来。大家都感觉到结局近了,暂停片刻的大炮突然向炮手冲过去。炮手闪到一边,让它走 过,笑着向它叫喊:“再来!”大炮仿佛愤怒似的,把左船舷的一尊大炮撞坏;然后,好像 被系住它的一条无形的投石带拋了出去,它转向右船舷朝汉子冲过来,汉子躲过了。 另外三尊大炮也被它撞翻倒了,然后,大炮转过来背着汉子,从船尾滚到船头,撞坏了 船头木,就要在船头的板壁上撞开一条裂缝。汉子躲在楼梯脚,距离在旁观看的老头儿几步 远。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 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己经到了绝境.全体船员发出了 一声呼喊。 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 迅速。他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这袋伪钞起了缓 冲器的作用,炮手抓住这个机会,把铁棍插进大炮的一只后轮的轮辐中间,大炮停下来了。 汉子浑身冒着汗撬翻了这只庞然大物,用尽气力窜过去,把舵索的活结套在这只怪物的胖子 上。 斗争结東了、汉子胜利了。 炮手向那位乘客行礼。“先生,你救了我的性命。” 老头儿又恢复了他的不动声色的态度,没有回答。 (选自雨果《九三年》,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将笔墨集中在一尊滑脱的大炮身上,突出这个没有生命的冰冷武器的威猛残忍, 暗示出人们的渺小和无能为力,烘托出紧张恐惧的气氛。 B.炮兽的两次主动扑击都被“汉子躲过了”,这好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斗争,然而人还是处于 劣势,因为“他躲得过的撞击都落在船身上,破坏了船”。 C. 作者川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描绘斗争场景中的炮兽,赋予其人的情感和智慧,它好像会因 为“再来”的挑衅而愤怒,会主动出击,更会吊人胃口。 D. 小说抓住炮兽与炮手之间严峻斗争的过程进行详细描写,除了热情赞美人物的英勇无畏之 外,更重要的是向读者传递一种“人定胜天”的朴素思想。 5. 乡下老头有什么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 作者交替使用“他”和“它”两个人称描写斗争,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D 5.(1)沉着冷静。从小说描写他“一动也不动”“不动声色”等可以看出。 (2)智慧勇敢。当炮手被迫退到船舷上到了绝境时,他迅速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 险把这袋伪钞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使大炮停了下来。 6. (1)“他”“它”分别代表不同的视角。使用人称“他”,写出了炮队队长的镇静、英勇 无畏;使用人称“它”,写出了炮兽的疯狂、凶猛可怕。(2)交替使用人称“他”“它”,把 炮兽和炮队队长置于同等的地位,赋予炮兽以人的性灵,暗含了作者对二者的赞美之情; (3)交替使用人称“他”“它”,造成一种紧张的氛围,吸引读者关注“人兽大战”过程。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 境。D 错在“更重要的是向读者传递一种‘人定胜天’的朴素思想”。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小说描写他“一 动也不动”“不动声色”等可以看出。“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从“当炮手被迫退到船舷 上到了绝境时,他迅速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 使大炮停了下来”等情节可以看出,其“智慧勇敢”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 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 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 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信息以及一些质量低劣、格调不高的文化产品充斥网络。 这些文化产品在引起人们不满与厌恶的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心中对于文化精品、精神家园等 的渴望。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永红告诉记者,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必要;从另一个角度看,受西方思潮的影 响,一些人心中产生了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倾向。在此背景下,挖掘、提炼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提高人们对民族、对文化的自信非常有必要。 (摘编自张春海《珍爱与敬重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 年 2 月)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 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 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摘编自《用传统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光明日报 2017 年 9 月) 材料三:近几年,“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但其中的弊端和问题也需要引起社会的关 注:一是认识片面,囫囵吞枣。不注重当代转化,把传统文化中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和现代 价值的方面加以宣扬,如把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故事不加分辨地简单传播,就让人难 以理解和接受。二是道听途说,附会夸大,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把一些并无历史依据的 噱头随意引中、任意渲染,甚至故意编造、有意混淆,以夸大宣传,赚人眼球。三是迷信盲 信,走火入魔,传统文化中遗留了相当多的神秘成分,一些人缺乏科学、清醒的认知,对这 些内容不加分辨,热衷于把封建迷信活动当成优良传统加以弘扬,致使算命风水、奇门遁甲、 神术神功等内容粉墨登场。四是缺少融合,走入极端,这往往导致传统继承的刻板化。如有 些人主张完全脱离现代教有体系,通过“读经”来替代当下的中小学教育,这也引发了人们 的忧虑。在传统文化走向公众时,避免走入这些误区,需要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传统的理解和 尊重,避免庸俗化地扭曲传统,同时要坚持对传统的现代理解和当代转化,把传统文化中那 些符合现代生活和现代价值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 为我们精神的活水。 (摘编自张颐武《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转化》,人民日报 2017 年 3 月)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质量低劣、格调不高的网络文化产品不仅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与厌恶,也使挖掘、提炼优秀 传统文化的精华显得更有必要。 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C. 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和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去看待、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就不易出现弊端和问题。 D. 在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逐渐走向公众时,应避免不加分辨地简单盲目传掃弘扬行为,也 应杜绝随意夸大或刻板化的做法。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网络时代文化产品的弊端入手,阐述珍爱与敬重民族的文化基因的重要性。 B. 材料二从国家层面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 C. 材料三概括当前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弊端和问题的目的在于惩前毖后、引以为戒。 D. 三则材料都涉及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传承的问题,但各有侧重。 9. 如何正确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A 9.(1)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 文化。(2)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其当代转化,把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现代生活和现代价值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真正成为我们精神的活水。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 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 析。B 把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 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 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 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错在“具体做法”;C.错在“惩 前毖后”;D.材料三未涉及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问题。 9. 试题分析: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 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 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 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 干是“如何正确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 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精神品质和成就 贡献的角度进行概括。根据理解可以有如下的作答参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挖掘、提 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从推 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其当代转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现代生活和现代价值的内 容有机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我们精神的活水。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 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 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 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 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 言语不由衷;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 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夫既以闻见 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盖其人既 假,则无所不假矣。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 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 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 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节选自明代李贽的《童心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 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卫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B.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 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C.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 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D.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 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童子一般指未成年的儿童。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中的“童子”即为此意。 B. 文辞既可指言词动听的辞令,亦可指由词句连级而成的文章。木文指的是后者之意。 C. 近体即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含律诗和绝句,训究格律,是唐及以后的 1 要诗体。 D. 举子指科举时代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他们按规定写出的八股文被称为举子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人心灵最初时本真状态的童心丧失的原因之一大概在于随着年龄增长,通过耳闻日睹 获得的见闻和道理不断增多并主宰了人的内心。 B. 古代的圣人无论读书不读书,都不会使童心丧失。他们多读书就是以此保护童心的,这和 现代的读书人因为多读|影蔽了童心是不一样的。 C. 如果一个人不是内在地具有美好的品德,也不是因为内心诚实而产生光辉,那么从他嘴里 始终不可能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话。 D. 出自童心的文章,是大下最好的文章。从先秦到六朝再到唐代、明代,每个时代都有这样 的好文章,不一定读诗必古选、学文必先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答案】10. C 11. D 12. D 13.(1)为什么呢?是因为童心已经被蒙蔽(失去),而把(后天)从外界得到的闻见和道理 作为他的本心。 (2)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天下最好的文章,它们被虚假的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 又难道少吗?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注意一些 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 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 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也”“则”“于是”“而”。 1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 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D“他们按规定写出的八股文被称为举子业”错误,明清科举应试写的才是八股文。 12.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 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 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 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出自童心的文章,是天下最好的文章”错误, 原文是“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13.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 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所以” 因为、“障”蒙蔽、“以……也”的判断句。(2)“然则”既然这样、“湮灭于假人” 被虚 假的人埋没、“见于后世”在后世全部显现。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 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 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 文字。 参考译文: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 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 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 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 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 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 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 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 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 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 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 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列。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既然以闻见道理 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 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 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 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 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 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4.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吹断槍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 诗写景抒情奠定轻松活泼的基调。 B. 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描绘春晨山村晴景,极富生 活气息,寄寓作者的内心情感。 C. 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 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 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 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5. 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C 15. (1)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 “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 我,桃花含“笑”,这是拟人手法,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 花”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2)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 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3)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 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 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诗句的内容,将诗 句与选项进行比对分析。C“农人忙春耕”不在颈联,是尾联内容。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 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 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手法的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手 法的运用,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根据理解本诗,诗歌中运用的手法有:运用比喻、拟人修 辞手法。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 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这是拟人手法,赋予“东 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远近结合。颔联 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动静结合。“竹篱短”“沙 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 物的美好怡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中李煜遥望故国,发出物是人惆怅之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引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描述古今 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孜孜以求、无怨无悔的境界。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达到“无 待”的逍遥境界。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如果秦国能够爱惜百姓,就不会灭亡的三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⑴雕栏玉砌应犹在 (2). 只是朱颜改 (3). ⑵衣带渐宽终不悔 (4). 为伊消得人憔悴 (5).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 (6). 而御六气之辩 (7). 以游无 穷者 (8). ⑷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9).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0). 谁得而族灭 也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 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 别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读音和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 A. 偈子(jì) 央浼(mèi) 熟稔(rěn) 趋之若骛(wù) B. 尺椟(dú) 渊薮(sǒu) 扁舟(piān) 鲜克有终(xiān) C. 箭镞(zú) 刍荛(ráo) 曲肱(hōng) 不落言茎(quán) D. 优渥(wò) 潦水(lǎo) 舛漏(chuǎn) 属文之士(zhǔ)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 字形题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 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A.浼 mèi→měi,骛→鹜;B.椟→牍,鲜 xiān→xiǎn; C.肱 hōng→gōng,荃→筌。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马克思晚年居住在伦敦一套廉价公寓中,生活入不敷出,同时饱受肝脏疾病的困扰。 ②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宵衣旰食地记录所现察到的各种状况。 ③两位在学术影响方面不分轩轾,一位是清代学术开山之祖,一位是浙东史学领军者。 ④孔子力透纸背的人格魅力,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被遗忘,而将水远铭刻在我们心间。 ⑤正襟危坐在半亩方塘前,悠然望着在水面上闪耀的天光、云影,绝妙佳句汩汩而出。 ⑥文字狱迫使一些学者躲进故纸堆里,寻章摘句,为考据而考据,形成乾嘉考据学派。 A. ②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⑤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 辨析正误。②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工作。 ④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 练。⑤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春秋战国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驰骋自己的聪明才智,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难, 涌现各种主张和学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 与人们的农、食、住、用有密切关系的桑树和梓树常常被古人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而据 说是父母种的,因此桑梓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C.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剧变,促使早期后蒙思潮向纵深发展,一些有进步思想的知识 分子对封建专制体制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D. 锐不可当的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在新青年派的横扫直摧面前,当时以康有为、辜鸿铭等为 代表的传统派显得软弱无力,毫无招架之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 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 分。A.“人才……涌现各种主张和学说”搭配不当;C.“随着……促使……”主语残缺;D. 中途易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中国人“感时应物”,①______。 但是你对一个外国人讲这些,他是不会动心的,②______,对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一 个共同的认知体系,体现的是一种集体认同的情感纽带,体现的是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 慧和创造力,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1). ①这些诗句不需要赘述就可以直抵心灵 (2). ②因为他的情感认知体 系里没有这个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 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 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第一 处根据前后文意,前文是在列举季节诗句,后文是用转折说外国人,所以此处填“这些诗句 不需要赘述就可以直抵心灵”。第二处根据后文文意是在说“认知体系”,所以此处填外国人 没有认知体系。 21. 下面是某校一则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多个不恰当之处,请指出其中五处并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 生命重于天,暑假将至,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防溺水已成当务之急的大事。校学生会倡议: 全休同学要充分认识溺水事故的危害,率先垂范,拒绝野泳,并号召家人亲朋远离危险水域, 大家必须以跑步,打球等安全方式锻炼身体,避免溺水事故不再发生。 【答案】①“当务之急的大事”应改为“当务之急”;②“率先垂范”应改为“从我做起”或 “从自身做起”或“自我约束”;③“号召”应改为“建议”或“呼吁”或“倡议”;④“家 人亲朋”应改为“亲朋”或“亲友”或“家人朋友”或“亲人朋友”;⑤“必须”应改为“可 以”或“应该”;⑥“避免……不再发生”应改为“避免……发生”或“使……不再发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综合修改语段类试题,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所给文段的特 点,例如本题就是学习的倡议书,同时考生要注意文段中的用词不当、成分赘余、语词色彩 等问题,考生只要细心,这类试题一般是可以解决的。丽人本题中用词不当的如:“率先垂 范”应改为“从我做起”或“从自身做起”或“自我约束”; “号召”应改为“建议”或“呼 吁”或“倡议”;重复赘余:“家人亲朋”应改为“亲朋”或“亲友”或“家人朋友”;“避 免……不再发生”应改为“避免……发生”。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 年 5 月 4 日,北京大学迎来建校 120 周年校庆。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以“大学是通向未 来的桥”为题发表演讲。在演讲中,林建华将“立鸿鹄志”中的“鸿鹄( hong hu )”念成 “hong hao”,引发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种低级错误让人跌破眼镜不可原谅;有人认为, 理科教授念错一个字无可厚非;还有人质疑如此素质,是否能胜任北大校长一职。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宽以待人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 的是人的胸怀。”可见宽容是人人都称颂且向往的品德。 古人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事,都需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对 待。如果能容忍别人所难以容忍的,原谅别人所难以原谅的,不去计较太多,得饶人处且饶 人,就会显得自己更有涵养、更知情理。反之则显得无肚量、无涵养,不通情达理,从而显 得好似无理。那样,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罢了。 宽容,可以是缓解矛盾的润滑剂。蔺相如面对廉颇的不服气与羞辱,他尽量回避、退让, 置国家大事与个人颜面之前,最终廉颇负荆请罪,化干戈为玉帛,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 佳话。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没有与之计较,而是尽量回避、容让。没有恼羞成怒,升级 矛盾,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息事宁人。若无蔺相如的以诚相待,回避退让,怎会有廉颇的 负荆请罪、知错能改?若无蔺相如的息事宁人,宽容大度,怎会有他们二人的通力合作?怎 会有赵国的兴旺发达?面对别人的嘲讽,如果我们能像蔺相如那样,多一份宽容,少一分埋 怨,那最终的结果必定是令人皆大欢喜的。如果计较太多,与别人针锋相对,那最终的结果 一定不会尽如人意。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尝不是这样呢?宽容是 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 宽容,可以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希望。12 岁的哈提卜被以色列士兵误杀,哈提卜的父母 面对这样的打击,他们没有怨恨那个士兵,而是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们把哈提卜的器官 捐献给了需要器官的以色列人,帮助了许多濒临绝境的人,使他们再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 哈提卜的父母的宽容,无疑是令人感动的。这是多么大的度量,多么伟大的选择。宽容者让 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宽容,可以净化这个社会。在美国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 枪击案。凶手是一名曾接受过精神反方面治疗的韩籍青年。凶手在残害了 32 条年轻的生命后 也饮弹自尽。但是,在悼念会上,凶手却和 32 名遇难者一样被列为悼念对象,并且在凶手的 悼念碑旁还有人们放着的鲜花和纸条,人们用行动诠释了宽容。人们的这些举动,使我们从 这个恶性事件中,还看到了令人为之动容的一面。如果在生活中,我们像这样多一些相互理 解,多一些宽容,何愁没有美好和谐的社会。 在当今社会,能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人已是少之又少了,大多都是“宽以待 己,严于律人”。宽容了别人,你会得到别人的感激;耿耿于怀,会激化彼此的矛盾。相比之 下,宽容是一种风度,宽容更是一种智慧,是智者的做法。让我们选择宽容,学会宽以待人, 试着去做一个人生的智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现实型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现象: 北大校长读错常见字音。然后考生要注意抓住评论的观点:有人认为,这种低级错误让人跌 破眼镜不可原谅;有人认为,理科教授念错一个字无可厚非;还有人质疑如此素质,是否能 胜任北大校长一职。从评论来看,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怀疑批评(批判),第二种是谅解。 从以上两种观点考生可以立意为:基本素质体现水平、北大校长不称职、传统汉字、字音是 国人素质的体现、理科男读错音理所应当、用宽容对待他人。以上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立意的 角度,同时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深入结合当下现实,只有结合现实分析材料,才能体现 出作文的深度。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 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 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 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 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就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 行审题立意,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深入分析,这样作文才能显示出对现实的关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