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6-12)
保密★启用前 巫溪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试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 现代文阅读( 共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显著体现是“大团圆”的结构模式。这自然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相契合。戏曲“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的结局遵循着古人对于“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的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也同样体现着“悲者必终于欢,离者必结之以合”的“天圆地方”的审美轨迹。 剧作家对于“大团圆”结局的追求是由作家自身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在我国古代,戏曲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受到“正统文学”的排斥。元代时,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限制汉人参加科举考试,大量的丈人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仕途的唯一道路,因此只能流落于坊间妓馆,以写词曲为生。《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以至明清律法仍有这样的条例。在这样的境遇下,剧作家则选择用笔来抒发自己的苦闷,消解现实的残酷,因此在戏曲中往往以“大团圆”的形式来寄托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表现对因果轮回的期盼。 “大团圆”模式适应观众的审美期待,体现着老百姓对于美好世界的憧憬和想象。只有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才能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把观众带入冲淡、平和的心理状态。李泽厚对这种“中和为关"的审美观念这样论述:“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的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和冲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是一种中和艺术。 中国戏曲始终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紧密联系。在戏曲中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必然是戏曲的旨归。这一诉求直接外显为戏曲的大团圆结局。中国人的特点是爱憎分明,戏曲中也往往体现的是善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等对立面的斗争。观众不仅要求欣赏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剧作家对事件的评价。因此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往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告诫人们时时刻刻要做一个好人。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也刺激了通俗文学的繁荣。中国戏曲的显著特点就是其强烈的民间性,因此,剧作家的写作意图必然要从观众的欣赏意图出发,反映观众的审美趣味。演员表演惟妙惟肖,唱腔优美,故事吸引人,这都是观众需要的,而给戏曲中的人物安排一个合理的结局,更是观众所关心的。从我国戏曲的审关心理来看,观众看戏的主要目的是消遣娱乐,希望在繁重的劳动之余通过戏曲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解脱,而不像西方戏剧那样进行沉重的道德说教和宣讲。 1.下列有关中国戏曲追求“大团圆”结局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作家地位低下,向往美好世界,期盼因果轮回。 B.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 C.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劝诫世人为善。 D.反映观众的审美趣味,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史·刑法志》记载过词曲作者因被诬告而被处死的事。 B.元朝统治者推崇正统文学,戏曲备受排斥。 C.戏剧的功能是消遣娱乐,给观众以精神的享受和解脱。 D.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需要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文人获得仕途的方式较单一,当科举考试之门向他们关闭,文人的结局就会很糟。 B.从审美需求的角度看,相对于演员的表演技艺,中国观众显然更关注戏曲中人物的命运。 C.《窦娥冤》中窦娥平反昭雪,《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这都是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体现。 D.中国戏曲是随着城市的繁荣而繁荣的,具有强烈的民间性,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①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②,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③,犹武夫④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⑤ 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注释】①泄庸、种、蠡:均是勾践的臣子。 ②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 ③三王:指古代的贤王。 ④武夫:即“珷玞”,似玉的石头。 ⑤希:观望,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治:研究 B.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事:奉事 C.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隆:尊崇 D.于是下仲舒吏,当死 当:应当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归而有忧色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B.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仲舒以礼谊匡正 丹不忍以己之私伤长者之意 D.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使得毕使于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王向董仲 舒求教,董仲舒在回答时提到了柳下惠、五伯等人,目的是告诫易王,遵循仁义,不可施行诡诈之术。 B.主父偃嫉妒董仲舒,偷出了他的草稿交给皇帝,又因为董仲舒学生的失误,结果导致了董仲舒险些丢掉性命。 C.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也非常重视董仲舒,经常派人请教于他。董仲舒死后,他的子孙都做了大官。 D.公孙弘为了打击报复董仲舒,故意向皇帝推荐董仲舒去相胶西王。董仲舒害怕惹祸上身,就借生病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5分) 翻译: (2)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5分) 翻译: (二) 古代诗歌阅读默写( 1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①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②,不须檀板③共金樽。 ①霜禽:羽毛白色的禽鸟。 ②狎:亲近。 ③檀板:檀木做的拍板。这里泛指乐器。 8、本诗第二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梅的形象?写出了梅花什么特点?(5分) 答: 9、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山园小梅,请简要分析。(5分) 答: 10.名句默写。(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深沟和山丘间畅游的场景。 (2)《滕王阁序》中,王勃于滕王阁上俯瞰时,看到了许多富贵人家,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 (3)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里的话,重点描述大鹏对风的依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2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小题。(26分) 守 山 人 张小萌 ⑴甘河镇因河得名,镇子最北,一条不湍激不汹涌,但绵长清透的河缓缓而过,河北岸是山,河南岸是镇,泾渭分明。 ⑵这里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⑶“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的行者,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⑷“老康,我老了啊。” ⑸“老朱,我也老了。” ⑹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齐齐摇动树叶,发出哗哗的声响。 ⑺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 ⑻“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蓝色的烟雾聚集了一大片,浓得散不开。老康继续点火,这季节湿气大,火起得慢,青绿色的烟浓浓地升起来,这两股烟交融在一起像是一朵过去的云,静默了两个人的思绪。 ⑼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老朱喝掉杯中的酒,看着还在埋头的老康,看了看蓝色的天“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⑽“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⑾“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⑿老朱又笑了,“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⒀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呵呵……” ⒁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⒂面向老朱:“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⒃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象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⒄蓝天,白云,清脆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的人。 ⒅“老康叔,老康叔——” ⒆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⒇“老康叔,我叫陈遗志,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1).下面是关于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小说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样,都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但也有不同: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老人与海》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内心独白来描写人物的心理。 B.第⑶自然段中加点的两个“叹息”含义一样,为战友的退休,自己将孤独地守护这片山林而叹息。 C.小说中老朱的出场方式与《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一样,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都是以此来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D.第⑻段中“‘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康否认“三个”“不高兴”刻画了其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出不愿正视战友离去的悲痛之情。 (2)理解下列句子含义。(6分) <1>、这两股烟交融在一起像是一朵过去的云,静默了两个人的思绪。 答: <2>、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答: (3).请就第⑹段或第⒄段加横线的环境描写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6分) 答: (4).纵观全文,请分析小说最后两段的情节的作用。(8分) 答: 四. 语言文字运用( 共20分) 1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寒 喧 相形见绌 繁文缛节 阴谋鬼计 B.厮 混 雕梁画栋 甜言蜜语 委曲求全 C.膏 梁 遍体粼伤 不经之谈 度长絜大 D.血 腥 谈笑风声 百年旺族 阿谀奉承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这道题文字多,干扰大,但老师还是用最简捷的方法给学生演示了一遍。 B.4月以来的多轮强降水使鄱阳湖水体面积由668平方公里扩至2370平方公里,以致极大地改善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C.北风呼呼,冷雨凄凄,小虎却身着单衣,光着脚丫行走在街上,看着就让人不寒而栗。 D.小时候,常常坐在草垛旁,依偎在外婆怀里,津津有味地听她讲传奇故事,但由于那时少不更事,就只记住了一小部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要不断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争取在2020年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C.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D.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将推出七期特别节目,目的就是为了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增强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15.电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上网浏览等等都离不开它。不知你是否注意,有些软件、网站的名字很有创意。请你对下面网站或软件名称的创意进行简单评析。(6分) (1)百度(搜索网站): 答: (2)迅雷(网络下载软件) 答: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作为高中生,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哈姆雷特》,无论庄子还是柏拉图的著作,①__________ 。也就是说,阅读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②__________ 。阅读经典作品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切忌③__________ 。它也许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若能做到长期坚持,久而久之自然有一种春雨润无声的感受。 五.作文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保存试卷,以便讲评!★ 参考答案 1、B,不是原因,“大团圆”的结局遵循着。。。。。。的生命感悟, 2、D,A,曲解文意,B,于文无据,C,以偏概全 3、A,“我国古代”应为元代,“就会很糟”太绝对 4.D、(应为“判罪”) 5.D、(D项均为“介词,在”。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接关系;第二个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是介词,因为。) 6.D(董仲舒是接受了任命,因为惧祸,不久就辞职了。从下文“凡相两国”也可看出他是做了胶西王的相。) 7、 (1)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主语补充1分,“见”“羞”“设诈”各1分) (2)我写了这篇序言,既是痛悼逝去的人,也将这篇序言作为对读这部书的国民的勉励。(第一个“为”、“勖”、定语后置各1分。) 8、本诗从梅枝的稀疏、梅香的清幽两方面来描写梅的形象。写出了梅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艳超逸。 9、①对比:“众芳摇落”与“独暄妍”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傲雪耐寒的品质。②视觉与嗅觉的结合,视觉写梅花稀疏的枝叶倒映在水中的姿态,嗅觉写梅幽香漂浮。③侧面烘托,借“霜禽偷眼”和“粉蝶断魂”突出梅花的美。④虚实结合,一二句实写梅花的姿态和香味,第三句虚写(想像),想像霜禽和粉蝶的行为,突出梅花的美好。(答对两点即可。拟人、夸张、动静结合,酌情给分。) 10、(1)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2)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1(1).(4分)B、C(A两个“叹息”含义不一样,前一个是为战友的退休而叹息,后一个是为眼前的林子无人守护而叹息。D老朱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表现森林的茂密,看不见人)(每个2分) (2).<1>运用细节描写(比喻手法),描写两股烟交融而形成的像云一样轻柔飘逸的美态(1分);而这“过去的云”将二人的思绪带回到过去,引起二人对往事的回忆(1分)。 <2>一方面表现陈遗志要继承父亲的遗愿,留在这里守山(1分);一方面表现老康因守山后继有人而高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1分)。 (3). <1>第⑹段环境描写,描写出了山林的树木繁茂,渲染一种离别时的凄凉气氛,暗示了两位老人的忧伤之情。 <2>第⒄段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 (4). <1>交待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待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2>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3>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 12. B(A.寒暄,阴谋诡计C.膏粱,遍体鳞伤D.谈笑风生,百年望族) 13. A(B项,以致:连接分句,用在后一句的开头,表示由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两种用法。一种是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在时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延伸。第二种情况是连接分句,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上述原因而导致的结果。C.不寒而栗:容非常害怕,而不是寒冷 D. 少不更事:指经验少,而不只是年龄小) 14. C(A项,搭配不当,“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中的“提高”与“成果”不搭配。B项成分残缺,“进入”后边缺少宾语。D项结构混乱,“目的是……”与“为了”两种句式杂糅,可删去其中一个。) 15、示例: (1)百度(搜索网站):化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既表明网站广泛搜索的功能,又暗示使用该网站搜索会收到令人欣喜的效果。(3分,答出与词的关系1分,答出好处或作用2分。) (2)迅雷(网络下载软件):借用成语“迅雷不及掩耳”,说明使用该软件下载速度快捷方便。(3分,答出与成语的关系1分,答出好处或作用2分。) 16、<1>,当做娱乐轻松来读,<2>,读不懂就不要硬读,<3>,急功近利。 【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人。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他的进退形貌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之士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策问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奉事辅佐易王。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骄横,喜欢勇武。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灭了吴国。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齐桓公有疑难问题就向管仲请教,我有疑难就向您请教。”董仲舒回答说:“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问大臣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说:‘不行。’他回家后面有忧虑之色,说:‘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去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别国为什么问到我呢?’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就没有一位仁人。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注重仁义。越王君臣不过是施行不正当的诈术,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五霸比其他的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头和美玉相比一样啊。”易王说:“说得好。” 董仲舒治理国家,是用《春秋》记载的灾异变化来推究阴阳错行的原因,所以求雨时,闭阳纵阴,他止雨时就闭阴纵阳。这种祈雨止涝的方法推行到江都全国,没有不随心所欲的。在这之前,辽东郡祭祀汉高祖的高庙和汉朝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先后发生火灾,董仲舒在家里推论天降火灾和人世的关系,奏章草稿写好了没有上呈。主父偃来探望董仲舒,私自看了奏章草稿,他平素就嫉妒董仲舒,便把奏章草稿偷走,上交给汉武帝。汉武帝召集了很多儒生,让他们看董仲舒的奏章草稿。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个奏章草稿是老师写的,认为非常愚昧。于是汉武帝把董仲舒交官问罪,判处死刑,汉武帝下诏赦免了他。董仲舒从此便不敢再谈论灾异变化。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权,位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董仲舒共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书直言规谏,指定教令颁行国中,他所在的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到了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过问家庭产业,只是埋头诵读,专心著书。 董仲舒养病在家,朝廷如果讨论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据。从汉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先后做丞相,开始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推尊宣扬孔子,罢黜百家。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州郡推荐茂才孝廉,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董仲舒年纪大了,在家里寿终。后来他家迁往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学问做了大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