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诗派 翟长兴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现代》杂志成了三十年代现代派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汇聚了沪、京、津等许多大城市的诗人,也集中刊发了一大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1932年诗坛刮起“戴望舒旋风”,其诗论被现代诗派奉为金科玉律。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现代派诗歌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晶,它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 在上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现代派诗人是都市的漂泊者,又是一代寻梦者。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诗人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的《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与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很好地实践着戴望舒所主张的“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演变都是历史的必然。它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选自《理论观察》,有改动)‎ ‎1. 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派是指在上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 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新诗的成熟。‎ C. 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D. 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 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C. 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 ‎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B. 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C. 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 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以及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 D项,“现代诗派诗人……是来自乡村……”错误,选项范围弄错,从文中来看,现代诗派的诗人并不是都来自乡村,文中说的是“许多人来自乡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B项,“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错误,选项曲解文意,选项中“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错误,原文“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的意思是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可知,“使他们的视野投放到……疆域”的只是“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 故选A。‎ ‎【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15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二:‎ 日本《每日新闻》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23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 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 路段受海域、空域条件的限制,不能建设悬索桥梁,隧道成为必须的可行性方案。‎ B. 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认为成本回收不是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益持乐观态度。‎ C. 美国彭博新闻社对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关注到它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关注到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 D. 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为我国首例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解决了大量实际难题,体现出我国桥梁建设的进步。‎ B. 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 C.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之间通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加快,产业合作更加便利。‎ D.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6. 《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 ‎【答案】4. D 5. B ‎ ‎6. ①《人民日报》报道侧重港珠澳大桥以隧道为主的技术创新。‎ ‎②《华尔街日报》报道侧重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 ‎③《光明日报》报道侧重大桥建设通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 项,“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分析不正确。由材料二原文“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是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英国广播公司虽然列出了这些争议,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他们否定修建港珠澳大桥的理由。故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不正确。材料二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的问题是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故此题答案为B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三则材料,根据每则材料中的关键句进行概括。材料一有两段内容,第一段第一句话是总述,“港珠澳大……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接下来分析修建的要求,指出“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第二段则重点说了铺设隧道过程中的“超级创新”。《华尔街日报》的内容在材料二,主要写的是“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材料三的关键句就是第一句话“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生把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匆匆过客 路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 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的滚回单位。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有删节)‎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 B. 在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C. 男青年因为最后一张票和青年妇女发生了争执,又被小女孩误解,腮帮子抽动,泪花子在眼里直转,都表现出他既懊恼又委屈的心理。‎ D. 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老人买车票的故事,表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存有大爱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8. 小说以买票场景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男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 ‎①(场景集中)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紧凑;②(场景集中)有助于在情节碰撞中发掘人物深层心理,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③反映春运买票难的社会现实,也是社会环境的折射。 ‎ ‎9. ①男青年是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人。②塑造这一人物,与青年妇女和“我”相互映衬,有助于表达小说爱的主题;在塑造人物上欲扬先抑,使小说情节更为曲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 A项,“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错误,通过小说可知,故事结局是积极向上的,与 “凄冷、沉重”不符。 ‎ B项,“作者细腻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不同心理”错误,原文只有“我”的心理描写,而没有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的心理描写。 ‎ C项,“都表现出他既懊恼又委屈的心理”错误,男青年的反应更多的是没有替老人买上票的焦急与担心。 ‎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结构安排的作用。以某个场景为中心叙事写人可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不同人物在同一场景下的不同行为能形成对照,同时在对照中能塑造形象,展现主旨。本题考查以买票场景为中心叙事写人的作用,应当结合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展现、小说主旨的表达等方面分析。“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时髦男青年”和“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把几个人物都集中在一个空间,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人物之间不同的行为、反应相互作用,能够创造矛盾,并使人物形象与高尚品质在助人为乐中凸显出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本题,第一问时可以结合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分析,如衣着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等,重点抓住文中的“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等语句分析即可知男青年是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人。第二问可以从人物与主题表现上分析,男青年、青年妇女和“我”都主动去帮助老人,他们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相互映衬,突出了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父平,相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婚姻。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B.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C.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D.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留侯中的“侯”是我国古代爵位中的一种,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C. “拜良为既将”中的“拜”,古代指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D. 婚姻,在本文中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是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年张良血气方刚,胆量过人。当韩被秦国灭亡后,他用尽自家财产为韩报仇,不畏惧秦的强大。‎ B. 张良审时度势,懂得隐忍。在行刺秦王失败之后,他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更改姓名,躲藏起来。‎ C. 张良眼光锐利,善于辞令。当刘邦想把珍宝、美人等留下享用时,他以秦亡国为例,独自规劝刘邦。‎ D. 张良有情有义,忠心耿耿。当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时,他没有选择逃离,而是给刘邦出化解之策。‎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2)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答案】10. D 11. B 12. C ‎ ‎13. (1)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2)于是项伯连夜进入沛公的军营,私下见了张良,打算和张良一起离开。‎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 ‎“博浪沙中”是“狙击”后置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其后断,排除AB;‎ ‎“天下”是“大索”后置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其后断,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B项,“成年才取名定字”错误,取字是成年后,名出生时就可以取。 ‎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独自规劝刘邦”错误,原文中“沛公听樊哙言”,说明樊哙也劝了。 ‎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数”,多次;“以”,根据;“策”,计谋。(2)中“乃”,于是;“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俱”,一起。‎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 留侯张良,字子房,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王的相。父亲平,做过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亲平去世。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韩王之相的缘故。 ‎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 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间的。”所以张良就跟随了沛公,没有离开他去见景驹。 ‎ 沛公进入秦宫,那里的宫室、帐幕、狗马、贵重的宝物、美女数以千计,沛公的意图是想留下住在宫里。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张良说:“秦朝正因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才能够来到这里。替天下剷除凶残的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沛公这才回车驻在霸上。 ‎ 项羽来到鸿门下,想要攻打沛公,项伯于是连夜急驰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想让张良跟他一起离开。于是就将情况全都告诉了沛公,沛公非常吃惊。张良说:“沛公自己揣度一下能够打退项羽吗?”沛公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本来是不能够的。现在该怎么办呢?”张良于是坚决邀请项伯见沛公。项伯会见了沛公。沛公与项伯同饮,为他敬酒祝福,并结为亲家。沛公请项伯向项羽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羽,沛公之所以封锁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的强盗。等到沛公会见项羽以后,取得了和解,这些情况记载在《项羽本纪》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 李建勋(唐)‎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注】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B. 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C. 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D. 诗歌运用虛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15.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B 15. ‎ ‎①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首联直接表现了自己客居他乡,在外漂泊,思念家乡却又不能回家的愁苦之情。②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伤感之情。“老觉光阴速”看出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闲悲世路多”悲叹世路艰难,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颈联写春风和畅,杨柳依依,雪融化后看到了露出的庭莎,表现出诗人面对萌发的春意的欣喜;⑤想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尾联诗人想要大醉一场,要狂眠、放歌,直接表现出一醉解愁的豪放。‎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错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是通过自己遥想兄弟们身上佩戴着茱萸的画面来间接表现出自己的游子处境。‎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从诗歌标题来看,“早春寄怀”交代了时令——早春,同时也点明诗人是在早春“寄怀”;从首联来看,“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前一句点明诗人身处他乡,有心归家却“未得”,后一句“又”点明诗人身在异乡不止一次,正逢早春时节,内心涌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颔联来看,“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以“光阴速”点明时光流逝之快,“悲”流露出时光飞逝、美好的光阴已经不在的伤感,而“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从颈联来看,“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风”是春风,是暖风,“雪”也已尽,露出了庭院里的草,早春萌动的春意让诗人内心涌起喜悦之情;尾联“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欲”意思是“想要”,诗人在这春光之中,在这离家在外的情境之中,想要“醉”,想要“狂眠”,想要“放歌”,流露出豪放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⑵在《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到中流击水 (2). 浪遏飞舟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野芳发而幽香 (6). 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本题中需注意“遏”“萧”的书写。‎ ‎【点睛】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 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     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   ,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 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        ,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 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 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 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 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D. 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B. 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C. 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 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B项,搭配不当,“国人……寄寓着”主谓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介词残缺,“从”是后面的“中”搭配,就不能与后面“……的身上”搭配了,故应在“从”前加“在”,就变成“在……的高考身上”;D项,搭配不当,“充满……‘精英’崇拜”动宾搭配不当。故选A。‎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括号前面说“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括号后面说“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可见中间应是说他们有“状元崇拜”的表现,这一表现在四个选项中都提到,前后内容之间应是呈现转折关系,排除C项;前面说“众人皆知”,后面说“他们……”,可见中间部分应也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就排除A项;B项,“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中“那些东西”显然是指前面的“状元笔记”,选项中说“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这显然说的过于绝对化,故排除B项。既体现与上文的转折关系,又突出后文“他们”承前指代的内容,故选D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第一处说的是“任何人的成功”,应使用“一蹴而就”。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第二处要说的是这种做法不必过分责难,应使用“无可厚非”。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第三处说的是“笔记”,应使用“鱼目混珠”。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第四处说的“是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应使用“拾人牙慧”。故选B。‎ ‎20.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明光中学的学生,叫刘畅。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自荐信。北京这座梦想之城,可谓高校林立,但是只有鄙校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和其他同学一样,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次自主招生来实现我一直以来的夙愿。本人学习成绩优异,特别喜爱写作,并发表了多篇作品。现惠赠文章一篇,期盼能得到您的垂怜。恳请您务必考虑并接受我的申请,给我一片天空,让我自由飞翔。‎ 明光中学 刘畅 ‎2019年3月20日 ‎【答案】①鄙校——贵校 ②夙愿——愿望 ③惠赠——随寄 ④ 垂怜——垂青 ⑤务必去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鄙校,是谦称自己的学校,这里称呼别人的学校,应该为“贵校”;夙愿,指平素的愿望,一向怀着的愿望。此处前面有“一直以来的”,应改为“愿望”;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此处是指自己给别人寄文章,改为“随寄”;垂怜,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怜爱或同情。用在此处感情不当,改为“垂青”;务必,属于命令式语气,太生硬,去掉。‎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下图是某市“图书馆还书流程图”。请用一段文字表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答案】读者入室验证还书,如果不过期,归还书后,管理员直接把书归库上架;如果借书过期,管理员要根据规定收取图书借阅逾期费,并把书还回归库上架。管理员每月统计当月图书借阅逾期费金额,上交财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本题为流程图,解题方法为: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按箭头顺序梳理内容:读者入室验证还书,不过期,归还书后归库上架;借书过期,根据相关规定收取图书借阅逾期费,此处注意箭头走向-----还是要把书还回归库上架;最后每月统计当月图书借阅逾期费金额,上交财务。整合以上内容,加上主语“图书管理员”即可得出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安徽合肥十中考点大门外,考生陆续走出考场。一位身着黄色T恤的高个小伙径直走向人群,突然在妈妈面前跪了下去,高声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母亲见状,双手抱住儿子的头,哭了出来。‎ 这一幕正好被住在附近的摄影爱好者拍了下来,周围很多家长都哭了,网友们也纷纷表示“隔着屏幕都被感动了”。很多人不由得想起前年发生在山东淄博工业学校门前的一幕:当年高考结束最后一门考试后,一名学生走出校门缓缓转身,向着学校深深鞠了一躬,这饱含深情的一鞠躬,感动了很多人。‎ 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落 红 的 誓 言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对大地的感恩;“羊有跪乳之情,乌有反哺之义”,这是动物对父母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对知音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就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才创造了人世间许多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充满温情美丽。‎ 而我们生活在当下。这是最糟糕时代,但也是最美好的时代!‎ 我们赚的钱多了,人情味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却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 然而,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雨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于人心的荒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一幕幕感恩的动人场景,这些场景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高考考试完毕,跪谢母球,是王恒杰对父母多年付出的感恩;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牺牲的战友的感恩;让118名贫困生重返校园,是丛飞对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的感恩;田世国捐肾救母,是儿女对父母三春晖的感恩;带着病残之躯日行百里,对伸手援助自己的人说声谢谢,是黄舸父子对付出关爱的人的感恩……‎ 正是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传承着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优秀传统,向世界展示着我们民族独特的风情。‎ 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绝的风情。感恩是一首古老的歌,唱起来才知道清韵袅袅;感恩是一杯醇香的酒,品完后才知道余味无穷;感恩是一把风雨中的伞,撑开后才知道无风无雨;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懂得感恩,学着去感恩,冰冷的世界才变得温暖,单调的生活才多姿多彩。学着去感恩,回应着恩情,将将别人无私的关怀和帮助传递,让每一个苦难的心灵接受爱心的呼唤,这世界将因感恩而美丽!‎ 拂去世俗的尘埃,让我们尘封已久的感恩之心焕发它的光彩。‎ 只有真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方可欣赏人生,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美好。‎ 携一颗感恩之心上路吧,学会感恩,让感恩后的幸福长留心中,纵然有一天成了落红,我依旧要化作护花的春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段叙事性材料,材料的主人公是一位高考生,主体事件是“跪谢母亲”,学生要根据材料辨析“跪谢母亲”的原因,分析“隔着屏幕都被感动了”的意义。以此为中心,多层面多角度确定立意方向。‎ ‎【审题】安徽考生跪谢母亲事件,戳中了很多人心中那份关于“感恩”的记忆。这突然一跪直击人心。一个大小伙子,正是自我意识极其强烈的时期,看似寻常的一跪,可以想象其内心所经历的“爬坡过坎”。虽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却足以震撼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疑是一堂最生动的“感恩课”。高考固然结束了,但人生无处不是考试,这场“加试”该得满分。材料后面的“饱含深情的一鞠躬”,也可以理解为感恩。或者抓住“深情”二字,理解为世间一切的真情、深情都可以打动人心。‎ 当然,也可以从对面思考。感恩父母不一定都要用下跪这一种方式,如何把埋藏于心中的爱大声表达出来,才是关键所系。常言道:“大恩不言谢”,这是符合国人大多崇尚含蓄的心理的。由材料中人们的感动,可以看出感恩之情作为正能量的巨大作用。‎ 懂得感恩是收获幸福的源泉。常怀感恩之心,在心中播下仁爱和感恩的种子,收获的将是丰厚品德和奋进人生。学会感恩,无需动辄跪拜,但不妨从一声温馨、真诚的“谢谢”开始。“亲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感情了,除了爱与呵护,还应该有感恩。‎ 参考立意:感恩父母(老师、亲人、朋友……)、感恩生活(大自然、四季……)、深情地活着、感恩是幸福的源泉。‎ 例文分析:开篇以排比段开头,点明世间万物皆懂感恩。联系现实先破后立,论证懂得感恩的优秀传统一直都在。接着论证感恩的益处,结尾升华主题,拥有感恩之心,是幸福人生的根源。‎ 可用素材:1、湖北宜昌,民警王勇锐在开车行至一处没有交通灯的斑马线时,发现有一小女孩和两位年长女性一起准备过马路,于是主动将车停下并按喇叭示意她们先走。‎ 王勇锐说他开车时经常礼让行人,这次亦如往常一样,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小女孩走至马路中间时主动朝他鞠了一躬表达感谢!‎ 这让他很感动!王勇锐也在车里冲女孩微笑并轻按喇叭回应。‎ 善良的司机,可爱的小女孩,让人倍感温暖的同时,不禁感叹:女孩小小年纪有教养,懂感恩难能可贵!‎ 相信,这样的女孩,未来的人生路也一定不会差!‎ ‎2、杨占禹在他的《时光录》中写到:“亲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感情了,除了爱与呵护,还应该有感恩。”‎ 感恩是一个社会良知的底线,如果我们失去了对父母最起码的感恩,那么这个世界最终会被麻木吞噬。‎ 但许多中国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却培养出一个个“受之无愧”的孩子。‎ ‎“受之无愧”是指孩子觉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够多,孩子还会心生怨恨。‎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即便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常态,一旦这种常态被打破,心中的怨恨就会吞噬他。‎ 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 ‎3、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 ‎  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感恩可以做什么。‎ 一个流浪者流浪街头因饥饿而倒,一位好心人给了他十元钱,那位流浪汉因那十元钱而重新站了起来。对那位好心人感激不尽,他求好心人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有一天能回报他。好心人对流浪汉说了一句话:我曾经也与你一样陷入此困境,也是一位好心人给了我十元钱让我走到了今天,那位好心人也对我说了一句话,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所以今天我对你所作的一切,也真心的希望明天,你也能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另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4、子期对伯牙的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