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2016-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2016-12)

‎2018届高二学段考试(100分)‎ 出题人:‎ 第Ⅰ卷阅读题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一、现代文阅读(一)(每题3分,共9分)‎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二、现代文阅读(二)(12分)‎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陈海波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那屈辱的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喜欢读唐诗宋词、历史演义的于敏,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的精神,倾慕岳飞的精忠报国。‎ ‎1941年,在耀华中学读高三的于敏遇到了两位恩师,深受启发。语文老师王守惠讲解古诗文时,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背景、文学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讲得透彻明了。数学老师赵博研讲课时喜欢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受到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不过,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站在了国际前沿。后来,钱三强告诉于敏,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于敏虽然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但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毅然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 ‎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六十多篇论文,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当氢弹原理的方案传到北京后,邓稼先第二天即飞到上海,听完于敏的汇报后十分兴奋,请大家吃了一顿螃蟹。该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次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于敏看着蘑菇云翻滚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完全一样!”‎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爆炸成功后,氢弹需根据实战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和武器并装备部队。‎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 ‎1986年,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止核试验。于是向邓稼先建议上书中央,希望加快热核试验进程。果不其然,1992年,美国提出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10年的热核试验时间。因此,于敏又被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 于敏毕生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种“宁静”使于敏在子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忙。女儿总算找到了一个“声音”,听着很好笑:有一天,小于元淘气跑进爸爸房间,听到他正对别人说ρ(音近“肉”),高兴地跑出来对妈妈说:“今天有肉吃了!”‎ 于敏倾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文革”期间,于敏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但他无悔:“如果我说假话,我可以轻松过关,但我经受不了历史和真理的考验。我宁愿现在挨整,绝不说对不起历史的话,不说违背真理的话。”‎ 于敏,在这个世上大多“沉默无闻”,但他从未抛弃“献宏谋”的一片丹心。‎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1月10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与往年科技奖励大会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致辞不同,于敏没有做获奖答词。因为他始终认为,我国氢弹等核武器事业的成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最初他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说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陈海波叶乐峰《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速写》)‎ ‎②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他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百度百科)‎ ‎③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晚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感动中国颁奖词)‎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离乱的青年于敏立志报国、奋发图强,很好地体现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B.虽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但是于敏凭着扎实功底,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C.于敏虽然没有留学背景,可是凭借勤奋、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在氢弹研制过程中功勋卓越,成为氢弹研制的关键人物,获得殊荣,实至名归。‎ D .甘愿一生献宏谋的理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是于敏被誉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的原因。‎ ‎5.中学时代两位恩师的教学方法给于敏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于敏在氢弹研制过程中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授韩城知县,有异政。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帝并采纳。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查逋户,予以有生之乐,鼓其耕种之心。十六年秋,出察江防。明年五月,福王①立,进兵科都给事中,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懋第濒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懋第衰绖入都门②,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8.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核荒田,查逋户,予以有生之乐,鼓其耕种之心。(4分)‎ ‎(2)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 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①满塘蜂: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 ‎②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口③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10.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口”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拔除修禊,驱除鬼魅。寒食节为清明节后一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 B.首联中,“去年”、“今年”,对比鲜明。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 C.颔联中,作者极力描绘盎然春意。京洛之地此时已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吴州也是春草吐绿,“新”字写足了春回大地的那份清新与生机。‎ D.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吴州此时兰花和杜若正吐露芬芳,春光无限,作者身在吴州,却“感物思归”,“怀故乡”,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 E. 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语言质朴自然,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 ‎11.这首诗的尾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4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表达自己豁达的胸襟。对此,庄子在《逍遥游》中也以“             ,             ”来说明宋荣子忘怀外界荣辱的崇高境界。‎ ‎(2)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因春花、秋月、东风、明月而伤感往事。而在回首往事中,更以“             ,             ”两句表达故国不堪回首,物是人非的伤感。‎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②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描述了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歌曲旋律优美,而演唱者阿宝的嗓音穿云裂石,更让听者印象深刻。‎ ‎③北京城的历史遗迹虽然非常丰富,然而几度沧桑,实物留存也不过是雪泥鸿爪而已。‎ ‎④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⑤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 ‎⑥当前,伊朗正面临以色列、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制裁和军事上的威胁,但伊朗政府并不认为局势已经不绝如缕。‎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作为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己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传播环境的封闭,它的自我纠错力限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 B.网络之所以有无尽的吸引力,我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隐蔽你的身份,生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 C.中国遵循合作共赢的理念,就全球治理机制和合作模式提出了具体可行、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好点子”并付诸实践。‎ D.“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英教育交流合作迎来了更丰富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莫扬手,( ① ),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 ② )。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 ③ ),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① ‎ ‎② ‎ ‎③ ‎ 五、作文(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户外真人秀是目前电视台追捧的娱乐热点,情感、游戏、旅游等各种玩法让明星们忙得不亦乐乎。面对荧屏上的“真人秀热”,河南卫视却剑走偏锋,首次将“文学”这个抽象名词与电视娱乐结合在一起,从5月15日起推出一档真人秀节目《文学英雄》,节目将作家蒋方舟、蔡崇达、张晓晗、陈谌等人,与演员张晓龙、吴樾、柯蓝、李乃文等人混搭一处,让这些作家和演员一起在电视上秀文学,用电视真人秀形式来表现文学写作。这档节目在获得赞许声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 对“文学与娱乐节目结合”这种形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语文:2018届高二2016年(下)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1. C 试题分析:“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C项混淆范围。‎ 2. B 试题分析:“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做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做故乡是为了表现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而非对故乡情感的淡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曲解文意。‎ ‎3.A 试题分析:B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因果关系不成立,加引号的“贬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贬低;D“泛化了的故乡”错,原文是“异乡的故乡化”。‎ ‎4.C ‎ (A项应该这样表述: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离乱的青年人于敏立志报国、奋发图强,很好地体现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精忠报国”的远大志向。B项“凭着扎实功底”在文中没有明确的交代。要取得如此成就,需要扎实的功底,这自不待言;除此之外,还需要更为重要的东西,比如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等。D项“于敏被誉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是因为“1986年,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止核试验。于是向邓稼先建议上书中央,希望加快热核试验进程。……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10年的热核试验时间”。)‎ ‎5.‎ ‎①热爱祖国②不忘国耻,敢于担当③工作勤奋,用于探索创新④谦虚,默默无闻,淡泊名利⑤视野广阔,高瞻远瞩⑥坚守真理,良知 ‎6.‎ ‎①基础应用上: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问题;②理论上: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③核试验上: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7.D 试题分析:左懋第陈述的是“四弊”,所以应断为“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令”是让,不能和“策”连用。‎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左懋第陈述的是“四弊”,所以应断为“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令”是让,不能和“策”连用。‎ ‎8.B 试题分析:先帝不能指前朝的皇帝。‎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先帝不能指前朝的皇帝。‎ ‎9.‎ ‎(1)请求丈量荒田,清查逃亡户口,把生存的喜乐给流民,鼓励他们耕种的心思。‎ ‎(2)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借此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前往。‎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核”,“逋”“陈”,“殁”。‎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核”,“逋”“陈”,“殁”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2)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 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被授予韩城知县,有突出的政绩。遇到父亲去世,三年内不曾入过内室,服侍母亲极尽孝心。十二年升任户科给事中。他上书讲述了国家的四种弊病:(分别是)百姓贫困、兵力虚弱、群臣萎靡不振、国家财政空乏。又讲述了提高米价的办法,让天下赎罪的人家都出米赎罪,用盐制度恢复开中的老办法,让边塞的用户出粮充军粮。又请求严禁将士劫掠,官府剥削百姓。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庄烈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十四年懋第外出负责督办漕运,赴任途中飞章进言说:“我从静海走到临清,一路上看到百姓饥饿而死的有十分之三,病疫而死的十分之三,做了盗贼的十分之四。米一石值二十四两白银,人死后活人拿他来吃了充饥,希望陛下为下边的小百姓来考虑考虑吧!”过后他又陈述了安抚百姓消除贼寇的策略,请求丈量荒田,清查逃亡户口,给流民以生存的喜乐,鼓励他们耕种的心思。十六年秋天,懋第外出视察长江防线。第二年五月,福王即位,任用他为兵科都给事中。当时大清兵接连打败李自成,朝廷决定派遣使节跟大清和好,对派谁去感到为难。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借此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前往。朝廷于是任用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一起去,同时让懋第经营黄河以北,联络关东各部队。懋第临行之前上书说“:我这次出使生死难料。请让我以告别京城的身份说一句话吧。我希望陛下把先帝的深仇大耻记在心上,看到高皇帝的弓箭时,就想想看成祖以下各位圣主的陵墓今在何方;招抚长江沿线残存的黎民时,就想想看黄河以北、山东的赤子谁来抚恤?更希望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河防卫;一定要能把住黄河防卫,才能划江而安。”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来后我朝 让他住在鸿胪寺。他请求祭告各皇陵并改葬先帝,没得到批准,就把祭品摆在住所里,哭并且祭奠了他们。然后就在这个月二十八日那天被遣送出都城。弘范向我朝请求让他亲自到江南招刘泽清等大将降附,留下懋第等不要放回。于是我朝从沧州追回了懋第,让他改住在太医院里。顺治二年六月,他听说南京失守,悲恸地哭了。他的弟弟懋泰以前做过吏部员外郎,投降过贼寇,后来投降本朝做了官,来探望懋第。懋第说“:这个人不是我弟弟。”把他给喝斥出去了。到闰月十二日,懋第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投降被处死了。‎ ‎10.BD(选对一项得3分)‎ ‎(A寒食节为清明前一天。C颔联中,“应”字有推测之意,诗人身为逐臣,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繁茂,“触景生情”表述错误。E语言清丽自然)试题分析:‎ ‎11.‎ ‎①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明朝骑马上路,不知前途在何方,今夜听到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②诗歌表达了伤感、迷茫与无奈,孤独寂寞之情、思归怀乡之情以及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 ‎12‎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秦爱纷奢(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3、B ‎ ‎ (3分)解析:①“不赞一词”原指“写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例句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②“穿云裂石”指(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③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④“危言危行”意思是“讲正直的话,做真正的事”。例句错解为“危险的语言和行为”。⑤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于此不当。⑥“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微弱,时断时续。‎ ‎14、C(3分)‎ A、句式杂糅。“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可改为“产生各种谣言”或“各种谣言充斥网络”。B、中途易辙,应为“使你生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D、搭配不当,“更丰富的”与“发展空间和前景”不搭配。‎ ‎15、(5分)①不要试图体罚孩子 ②孩子逃得越急 ③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应把握文段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由第①个横线前后的“扬手”和“各种暴力”可知,第①个横线处所填内容与“体罚孩子”有关,而由“莫”字和“远离”二字可知,句中应有“不要”二字;第②个横线前的内容是“父母抓得越紧”‎ ‎,根据文段内容可知,第②个横线处可填“孩子逃得越急”;第③个横线前为分号,分析可知,③所在语句与前面的“孩子才不会……才会……”的句式大致相同,且选取的意象与后面的“参天大树”相对立,故此处内容应为“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作文 ‎16、作文:从女生、老人、女儿、铁路部门中任选一方,写一篇文章回应人们的非议,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