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7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学案 理解标题含意,体会标题用意(下) 【标题用意解题思路指导】 一、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例] 黄昏渡 荒郊野外有个小渡口,茅舍一间,小舟斜靠岸边。渡口虽破,却有个很诗意的名字——黄昏渡。渡口人迹罕至,多少年了,往往只见摆渡人老何蹲在船边孤独地吸烟。 太阳西斜,一天又近黄昏。老何眯着眼,盘腿坐在船头,手里握着个酒葫芦,脚旁放着两份菜,一荤一素,自得其乐地抿着酒。 突然,老何放下酒葫芦,侧着耳,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情。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生意来了! 是个年轻人,走得很急,脸上的神色有些疲惫,背着一个大挎包。“大爷,我要过渡!”年轻人看到老何,看到荒郊野外的渡口,像看到一根救命稻草。 “上来吧!”老何热情地招呼。他当然热情,因为一年半载他也等不到一位客人。 年轻人上船。从年轻人上船的姿势中,老何一眼看出这小伙子不会水。他小心翼翼扶住船帮的样子让老何对他有些轻蔑。老何麻利地收起酒菜,将一支竹篙递到年轻人手上,脸上带着诡异的笑,走下了船。 “大爷,你将我渡过去啊。”年轻人不解地望着老何。 “你自己渡过去吧。” “我不会摆渡,你把我渡过去,要多少钱都成。” “我这渡口的规矩,从来都是客人自己渡自己,虽然你是第一次来,但也得守我的规矩不是?”老何说,“任何人都得守规矩,不会摆渡你就现学。” “今天就得破破你的规矩!”年轻人突然亮出一把刀,将老何逼上了船。老何觉得这情景非常熟悉,他在锋利的刀尖下拿起了竹篙。年轻人说:“好好把我渡过去,我不会要你的性命。”老何默默地将船撑离了岸。 船箭一般地朝对岸划去,年轻人坐在船中央,双手紧紧地抱着他的挎包。老何轻蔑地看着这个年轻人,他知道年轻人表面上张扬,心里其实怕得很。老何狠狠地跺了跺船板,年轻人刚想发作,却看见一股河水突然从船底涌上来。 “老家伙,你怎么把船弄漏了?”年轻人抓着船帮,失声叫道。 “哈哈!这是条破船,不漏水才有问题呢!”老何笑着说,“年轻人,天堂有路你不走,栽到我老何手里,活该你倒霉!” 年轻人舞着刀子扑过来,老何却灵巧地跳入水中,顷刻间没了身影。年轻人望着泛起涟漪的河面,不知所措。 船舱里的水越来越多,船在一点点下沉,年轻人惊慌地抱着挎包坐在船边,绝望地看着河水将自己的身体一点点淹没…… 年轻人醒过来的时候,夕阳正罩在他的脸上,暖洋洋的。他扭动了一下身体,才发现身子已经给几道绳索捆住了。 “大爷,都是一条道上的人,你放了我吧!” “哈哈哈!”老何朗声大笑,“一条道?你看花眼啦!” “那挎包里有钱,你想拿多少拿多少。”年轻人哀求着。 “钱是好东西,可是我老了,不需要这个。” “大爷,你何必害我呢?”年轻人绝望地垂下眼睛。 “害你的是你自己啊,”老何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年轻人,还是我送你上岸吧!” 警笛声隐约可闻,越来越近了,年轻人徒劳地挣扎了几下,无奈地低下头。 几名警察过来铐住年轻人,紧紧握着老何的手:“这人我们已经追捕十几天了,老何,你又立功了啊!”老何只是憨厚地笑笑。 望着警车远去,老何又盘腿坐在船上,一口热酒下肚,往事在他心中翻腾。那年,老何也是年轻人这般年纪,逃亡中重伤了黄昏渡的船夫。十多年后双鬓泛白的他从狱中出来,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主动要求接替那位船夫来守黄昏渡,配合警方专门抓漏网之鱼。 此后,老何心里又多了一份希冀,他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1.作者以“黄昏渡”为标题有何用意? 2.主人公老何的真面目最后才水落石出。请简要分析小说是怎样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3.老何意味深长地要年轻人“自己渡自己”,“任何人都得守规矩,不会摆渡你就现学”。你认为应该怎样解读此话的深意? 参考答案: 1.①标题“黄昏渡”至少包括时间“黄昏”和地点“渡口”,这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为人物创设特定的活动背景。 ②“黄昏”作为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其实也是一种夕阳西下的景象,加上地点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渡,无形中形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渲染了萧索的氛围。 ③对于小说主人公老何而言,隐喻他的人生已是“黄昏”,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配合警方抓捕逃犯,守候黄昏迎接美好的明天;同时也隐喻年轻盗贼的命运已到“黄昏”——穷途末路,不可能逃脱法网,给人以警醒作用。 2.①小说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小说开头并不交代老何的身份,写他独守渡口,“热情”招呼年轻人,又不肯撑船过河,以至设计沉船绑了年轻人,制造了老何是不是设卡拦路抢劫的强盗的悬念。小说最后才补叙老何的来历,解开老何不渡人、协助警方抓捕逃犯这个谜。 ②小说通过传神的细节设置悬念。如老何听到有人来了,就十分“兴奋”,“因为一年半载他也等不到一位客人”;递竹篙给年轻人撑船,“脸上带着诡异的笑”,自己却“走下了船”。“狠狠地跺了跺船板”把船弄漏;面对年轻人的刀子,老何“灵巧地跳入水中,顷刻间没了身影”。一系列细节使读者不由得对老何的真正身份起了疑惑。 ③这样写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主人公老何这个人物更具传奇色彩,吊起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①选择人生的道路得靠自己;走错了路,能否跨越障碍,脱离苦难,还得靠自己;做人需要自己战胜自己。 ②任何人都要遵守做人的基本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就是要“守规矩”。违反规矩就会受到惩罚,只有学着“摆渡”自己,改过自新,才能够做个好人。 二、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例1] 半张纸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来说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小说标题“半张纸”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2.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这是小说很关键的一句话。你如何理解。 3. 从小说结尾可以看出“年轻房客”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①半张纸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的一个个生活片段。 ②半张纸是主人公对爱妻思念之情的载体。 ③半张纸与“两分钟”、“两年”一起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①两分钟浓缩主人公两年的悲欢离合,时间上的对比强烈暗示了人生既漫长又短暂(或:人生如梦、人生无常)的含意。 ②两分钟的回忆使主人公超越了人生的不幸,感悟到了生活的幸福真谛。 ③两分钟浓缩主人公两年的悲欢离合,这也正是小说结构上的精巧之处。 3.①小说结尾时,主人公收藏起那弥足珍贵的半张纸,“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告诉我们主人公将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奋然前行,去开拓新的人生。他勇敢地面对命运,承受人生的一切幸福与不幸,在生活面前保持着骄傲与快乐的姿态。主人公是一位达观而又坚强的人。 ②启示一:幸福与不幸,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既要积极地追求人生的幸福,也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幸。 启示二:人生的幸福与不幸,都只是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阶段而已,重要的是学会从中获取经验与启示,得到力量与智慧,以向前看的健康乐观心态走好人生的下一步。 [例2] 炊烟 老张得了一闺女。老张说,挺好,就是大了别长得像我,那可就嫁不出去了。因此,女儿名美丽,自然姓张。 老张的大学同学都说,叫个美丽,没什么不好,就是俗了点。老张你也是读过书的人,怎么不想个雅点儿的呢? 老张说,俗有什么不好?实惠。这年头你还想怎么着?结结实实的吧。 老张的同学说,结实?那叫矿石好了,叫火成岩。咱们这行就是学了个结实。 老张在大学读的地质。 老张疼闺女。 老张抽烟。老张的老婆说,你要想要孩子,就把烟戒了,书上说,大人抽烟,会影响胎儿的基因。老张正抽到一半儿,马上扔掉,用脚碾灭,戒了。美丽生出来了,老张买了一包烟。老张的老婆说,你叫美丽从小肺就是黑的吗?老张凄凄的样子。老张的老婆说,你抽吧,别在美丽旁边儿抽。 美丽是冬天生的。春天了,老张的老婆抱着美丽出来晒太阳。起风了,老张说,还不回去,看吹着。老张的老婆说,不晒太阳,美丽吃的钙根本就吸收不了。老张说,那就屋里窗户边儿上晒嘛。老张的老婆说,紫外线透不过玻璃,人体吸收钙,靠的就是个紫外线,隔着玻璃,还不是白晒。老张说,那就等风停了。 秋天了,美丽大了点儿,手会指东西,指妈妈,指爸爸,还会抓耳朵,抓妈妈的头发,抓爸爸的鼻子。 一天,老张的老婆抱着美丽,老张在旁边挤眉弄眼,逗得美丽嘎嘎乐,两只小手儿奓(音zhà,张开)着。老张的老婆把美丽凑到老张的脸前,美丽的手就伸进爸爸的嘴里。 说时迟,那时快,老张抬手就是一掌,把母女两个打了个趔趄。老张在地质队,天天握探锤打石头,手上总有百来斤的力气。老张的老婆没有提防,就跌倒了。到底是母亲,着地的关头,一扭身仰着将美丽抓在胸口。 美丽大哭。老张的老婆脑后淌出血来,从来没有骂过人的人,骂人了,老张的老婆骂老张。 老张呆了,浑身哆嗦着,喘不出气来,汗从头上淌进了领子里。 老张进了医院,两天一夜,才说出话来—— 1960年,闹饥荒,饿死人,全国都闹,除了云南。那年,我毕业实习,进山找矿。 后来,我迷路了。有指南针,没用。我饿,我饿呀。慌,心慌,一慌就急。本来还会想,这下完了。一直就吃不够,体力差,肝里的糖说耗完就耗完。后来就出汗,后来汗也不出了。什么也不敢想,用脑子最消耗热量了。躺着。胃里冒酸水儿,杀得牙软。 后来,从肚子里开始发热,脚心,脖子,指头尖儿,越来越烫。安徒生不是写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吗?这个丹麦的老东西,他写得对。人饿死前,就是发热,热过了,就是死。 我没死。死了怎么还能跟你结婚?怎么还能有美丽? 我醒的时候,好半天才看得清东西。我瞧见远处有烟。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烧饭才会有烟。爬吧。 就别说怎么才爬到了吧。到了,是个人家。我趴在门口说,救个命吧,给口吃的吧。没人应。对,可能我的声音太小。我进去了。 灶前头靠着个人,瘦得牙龇(音zī)着,眼睛亮得吓人。我说,给口吃的。那人半天才摇摇头。我说,你就是我爷爷,祖宗,给口吃的吧。那人还是摇头。我说,你是说没有吗?那你这灶上烧的什么?喝口热水也行啊。那人眼泪就流下来了。 我不管了,伸手就把锅盖揭了。水气散了,我看见了,锅里煮着个小孩的手。 1.纵观全文,“老张疼闺女”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试分析老张“抬手就是一掌”这一细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3.你认为小说为什么要以《炊烟》为标题? 参考答案: 1.①给女儿起名字。②为了女儿戒烟。③关心女儿晒太阳。④逗女儿玩。 ⑤看到母女俩被自己打倒时,浑身哆嗦。 2.①结构上,它使小说突生波澜(起伏、转折),由现实转入回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内容上,它是老张下意识的动作,表现了惨痛的经历给老张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突出 他对眼前幸福生活的珍惜,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①有概括情节的作用,小说中写到饥荒年代吃人时升起的炊烟,让人印象深刻。 ②有隐喻象征的作用,炊烟代表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温暖宁静生活的向往。 ③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小说中今昔不同生活的对比,能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三、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例] 白痴 这是小城的一道风景,一个少年站在十字路口中央,认真而坚定地指挥着车辆与行人。 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少年,但多数人叫不出少年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个白痴。除了上下班的高峰期,有警察站在路中间指挥外,其余的时间属于这个少年。他指挥的手势和那些真正的警察一样,谁也不知他是怎么学来的。 据说少年不会说话,所有路过十字路口的人都相信这点,因为他们从没有听那少年说过话,最多也就听见他嗓子里发出一个简单的音节。 对少年在路口指挥交通的事,小城人已习以为常,也没有将少年当回事,因为他只是个白痴。多数人会看着红绿灯,选择自己的停走;少部分人大概是色盲,并不遵守交通规则,在来来往往的车流中自由穿行。这让少年很是气愤,常常指着那几个不听指挥的人,从嗓子眼里发出响亮的声音,但那声音只是一个音节,那就是一个“啊”字。有些乡下来的或者从外地来的人,看着站在路中央的少年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跟着少年的手势,选择穿越马路的时机。这时,少年的脸上带着笑意,手势热烈地挥舞着,嘴里轻声地发出那个单音节,指示着行人的脚步。其实少年站在路中央时,我们看不出他是个白痴,只会认为他是个认真的交通协管员。 少年什么时候迷上指挥交通这个游戏的,小城人说不清楚,只知道他站在十字路口上已经有好几年了,所以他指挥的手势才会那么娴熟,这说明少年是知道学习这个事的。 关于少年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有一个版本传得最广。说少年并不是天生的白痴,而是后天造成的。故事是他五岁的时候发生的。那是一个晚上,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上,横穿十字路口时,被一辆行驶的货车给撞飞了出去。因为晚上和下雨的原因,路上没有行人,所以他和妈妈在雨水中躺了很久,而那辆货车早已不知去向。等有人将他们送进医院抢救时,他妈妈没有再醒过来,而他醒过来后,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那天,少年站在十字路口像往常一样,认真指挥交通的时候,一个中年妇女推着自行车,车的后座上带着一个孩子,在亮红灯的时候,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推着自行车在人流中穿行。少年看着她大声地喊叫,脸涨得通红。可那中年妇女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继续自己的行走。路口那些等着过马路的人,也漠然地看着,因为这种情况他们已经见了很多,每回都有那么几个人,会在车流中穿过马路,显得那么有个性与勇气。中年妇女已经穿行到了马路中央,少年还在那里“啊啊啊”地叫喊着,但他却不挪动一下自己的脚步,只是站在原地喊着。中年妇女转头看了一眼少年那焦急的脸,露出一丝微笑,然后准备穿行另一条车流。 这时,一辆轿车直直地开来,撞上了正在横穿马路的中年妇女,惊叫声与刹车声一起响起。绿灯也在这时亮起。路边那些要过马路的人,一下子围了上去。有好事的人掏出手机,拨打着报警与急救电话,使整个现场一片混乱。 少年呆呆地站在原来的位置上,脸色苍白,眼里含着一些泪水,大概这么站了几分钟后,他移动脚步,朝乱作一团的人群走去。他艰难地挤进人群,站在正躺在地上呻吟的中年妇女身边,看着躺在地上已没有了声音的孩子,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白痴。” 所有围观的人都听见了这两个字,便有些诧异地看着他。他没在意那些眼神,似乎为了图自己快乐一样,对着躺在地上的中年妇女,一连说了好几遍白痴,然后掉头走出人群。在这过程中,围观的人很自觉地给他让出一条道路,少年便默默地朝前走去,没有回头看一眼。 在后来的日子里,走过十字路口的人,再没有看到过少年站在路口指挥交通,也没有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1.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以“这是小城的一道风景”开篇有什么作用? ★2.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白痴”作为小说的标题。 3.有人说这个白痴少年不是白痴,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①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也为下文描写白痴少年几年来在十字路口义务指挥交通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③同时又赞扬了他的这种自发自觉的文明行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①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白痴,故事就是围绕发生在白痴身上的事来铺开故事情节的。 ②以“白痴”为标题与文中他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白痴”相呼应,展现了少年的心路变化历程,突出了作者对不文明行为的无比愤怒。 ③小说中白痴的热心奉献、行为文明、情感丰富跟正常人的情感冷漠、爱心丧失、无视文明的现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白痴”为标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从而深化了主题。 3.答案一:只会一个简单的音节,看起来像白痴,但我认为他不是白痴。因为首先他指挥交通的手势和真正的交警一样,说明他有较强的学习模仿能力。其次他能够识别红绿灯,并且几年来能够义务地准确地指挥行人过马路,这说明他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并且富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第三他还有丰富的情感,对于那些能够按照他的手势过马路的文明行为,他欢欣鼓舞;对于带着小孩的妇女冒险闯红灯的行为,他焦急万分;对于那名妇女的死,他既伤心又愤怒。所以,我认为他不是白痴。(根据文章信息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二:我认为他是白痴。因为首先他不会说话,只会一个简单的音节。其次,他虽然会指挥交通的手势和能识别红绿灯,但这只不过是重复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智力因素。第三他虽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出焦急的声音,但这只不过是人的本能反应。第四他虽然能够在那名妇女死后流泪甚至挤出“白痴”二字,但这可能是遗留在他脑海中的母亲车祸身亡的影子,不是他现在正常智力的表现。所以我认为他是白痴。(根据文章信息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注意事项】 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2、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主旨; 3、体会用意,注意角度:时间地点氛围;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对比讽刺强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