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陕西省咸阳市旬邑中学、彬州市阳光中学、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陕西省咸阳市旬邑中学、彬州市阳光中学、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中学、彬州市阳光中学、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①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C.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答案】C ‎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A项“其中巢父、许由就是中国最早隐士”说法不正确,文中只是说“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 B项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不是由孔子的“道”发展来的; D项庄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而不是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隐心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D.隐身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答案】C ‎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A项 “隐心”改为“隐身”;张冠李戴 ‎。 B项,“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法错误,原文第五节“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并没有说是最重要的部分,选项曲解文意。D项“隐身”改为“隐心”,张冠李戴。‎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D.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考查考生的推断和想象能力 即由此及彼推而广之的思维水平。D项有两处错误:第一处,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依据原文,“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效果,而非主观目的;第二处,“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表述不够恰当,这是对原文“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的曲解。‎ 点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现代文阅读测试的能力点之一。所谓推断,是根据文中现有的信息,推出文中没有的信息,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由已知推出未知,答案一般不在文中。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进行以此推彼、以因推果、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知未来、以整体推知局部等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常见的试题错误选项设置特点:对部分信息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等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智慧社会是“智慧型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伴随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智慧”的技术,导致整个社会的运行变得日趋智慧化,进入了智慧社会。‎ 智慧社会的开启与大数据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欧美以及日韩等国都把大数据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美国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并成立了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日本公布了以发展开放公共数据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信息技术战略“创建最尖端信息技术国家宣言”,以提升综合国力;韩国提出“智慧首尔‎2015”‎计划,挖掘大数据价值。在中国,大数据战略同样备受关注。国家先后制定《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从国家层面推动智慧社会的发展。‎ 智慧社会也要依靠智慧城市的建设。从美国的智慧城布战略、英国的“未来城市”,到新加坡的“智慧国家‎2025”‎计划和澳大利亚的国家智慧城市发展计划,各国都把智慧城市视为“必争之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超过600个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着力发展智慧环境、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旅游、智慧电网、智慧医疗等领域。‎ ‎(选自《国家战略先行》)‎ 材料二:‎ 在浙江杭州,“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正在给城市生活带来改变。比如,“城市大脑”可以根据数据分析自动切换和调整信号灯时间,让主城区高峰期间的平均行车速度提升15%,拥堵时间下降了近1成。而在未来,通过积累更多的技术与算法模型,“城市大脑”可以衍生出深层次的人群服务能力,在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中国智慧社会发展的“急先锋”。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成为普惠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向智慧互联演变;另一方面,类似于“城市大脑”这样的智慧城市系统,逐渐成为大城市的“标配”,在交通出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造福本国人民,也在为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奉献着精彩的方案。日前,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17年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不少中国企业都提出了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作为与华为开展智慧城市合作的城市之一,山东省濉坊市在警务、交通、民生、产业四大领域推进智能化管理,对城市发展方向和各类日常事务处理制定了更加科学、精确的方案。‎ 华为相关业务负責人喻东说,智慧城市的“大脑”综合了各部门的数据,能够实时感知城市各方面状况,对城市出现的情况进行最优处理。而今,华为丰富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正在被世界各地超过100座城市成功实践。‎ ‎(选自《智慧城市决胜》)‎ ‎4.下列关于智慧社会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慧社会与“智慧型经济”密切相关,“智慧型经济”充分发展必然导致智慧社会的形成。‎ B.从世界各国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开启智慧社会必须从发展大数据产业入手。‎ C.在未来,“城市大脑可以衍生出深层次的人群服务能力,‎ ‎ 需要积累更多的技术与算法模型。‎ D.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正在给我们的城市生活带来改变,已成为我国智慧社会发展的"急先锋”。‎ ‎【答案】B ‎ ‎【解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关于智慧社会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从世界各国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中的“世界各国”不准确,从材料来看,只是部分国家;“必须从发展大数据产业入手”不准确,材料一第二段的相关表述为“智慧社会的开启与大数据的发展密切相关”,“相关”和“入手”是两个概念。故选B。‎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材料一可看出,进入智慧社会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方面会愈加广泛地采用“智慧”的技术,全社会的运行将日趋智慧化。‎ B.杭州“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正在给该市带来改变,主城区高峰期间平均车速提升15%,这显示出"城市大脑”的强大作用。‎ C.在智慧杜会的发展进程中,智慧城市系统正逐渐成为大城市的“标配” ,在交通出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我国不仅在国内积扱探索智慧城市建设,也在为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向世界呈现着精彩的中国方案,华为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答案】A ‎ ‎【解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材料筛选和概括的能力。A项,“进入智慧社会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方面会愈加……”中的“进入智慧社会后”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是“伴随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智慧’的技术,导致整个社会的运行变得日趋智慧化,进入了智慧社会”,由此可知,“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方面会愈加广泛地采用‘智慧’的技术,全社会的运行将日趋智慧化”是进入智慧社会的前提,而非进入智慧社会后才出现。故选A。‎ ‎6.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智慧社会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从国家层面推动智慧社会的发展,切实落实纲要和规划。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移动互联网建设,推动智慧城市系统建设。重视发展大数据产业。‎ ‎【解析】‎ 题干问的是“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智慧社会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考生可以圈出直接体现推进我国智慧社会建设的内容,也可以圈出其他国家的做法,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材料一第二段“近年来,欧美以及日韩等国都把大数据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美国发布了……,并成立了……;日本公布了……战略;韩国提出……计划,……在中国,大数据战略同样备受关注。国家先后制定《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从国家层面推动智慧社会的发展”,由这些内容可以得出第一点“国家层面推动智慧社会的发展,切实落实纲要和规划”;材料一第三段“智慧社会也要依靠智慧城市的建设。从美国的……英国的……到新加坡的……和澳大利亚的……中国已有超过600个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着力发展智慧环境、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旅游、智慧电网、智慧医疗等领域”,由这些内容可以得出第二点“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移动互联网建设,推动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由材料一第二段的“智慧社会的开启与大数据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得出第三点“重视发展大数据产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傻弟 胡炜 循着傻弟爽朗的笑声,他穿过一条狭长幽暗的林荫道,来到小区外那片宽阔浓密的草地上。仲秋的阳光清澈明亮,刚刚离开浓荫的他,感觉眼睛被晃花了。‎ 揉揉眼睛,他看清楚了,动作笨拙的傻弟正在草坪上追着一个花皮球疯跑。父亲坐在草地边上,满头银发,不怒而威,目光只专注地追随着傻弟转动。已经成年的傻弟,看起来就像个单纯懵懂的孩童。父亲看到傻弟的样子,竟然也像个孩子,露出一脸单纯的笑。‎ 他走过去,坐到父亲身边。父亲侧过脸,微微点头,算是招呼,之后,又将目光转到正将皮球高高抛起的傻弟身上。‎ 秋天温暖的阳光没有改变他阴郁的脸色。他眉头紧锁,心事重重。‎ ‎“爸,这次,你无论如何,都必须出面帮帮我。”他掏出烟来,深吸一口,说道。话音低沉而浑浊。‎ ‎“帮你什么?”父亲脸也不回。‎ ‎“姓杨的那家伙,不知道连上哪根线,把已经铁板钉钉的事情给搅乱了。”‎ ‎“你是说单位里的事?”父亲问,语气显得轻描淡写。‎ ‎“是啊,三个副职,老马年纪大了,就我跟姓杨的一直在等扶正的机会。好不容易,正职升级。本来,我任正职的事,就要水到渠成。没想到,姓杨的竟耍了诡计,让事情变复杂了。”他将烟头重重地摁在草地上,一脸深仇大恨,仿佛,他手里死死掐住的,不是烟蒂,而是那个姓杨的家伙。‎ ‎“听说,上面有位管人事的领导,是姓杨的家一位远房亲戚。小时候,得过姓杨母亲的照管,如今知恩图报,下了力气帮姓杨的。他的话,下面的人不能不听。”他也不管父亲是不是在听,只顾着一个劲往下说。‎ ‎“爸,你也知道,我跟姓杨的一直明争暗斗。都死掐对方不放。他晓得,一旦我扶正,他不会有好日子过。我也知道,万一他当了正职,我也没有好果子吃。所以现在只有你亲自出面帮忙,才能扭转现在的局面了。”‎ 父亲灿烂的笑容又一次僵住了。父亲侧过脸来,看看一脸阴郁的他,又回头,看看天真傻笑着的傻弟,不禁幽幽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意味深长。‎ ‎“你以前的老上级刘伯,虽然退居二线了,但在上面说话的份量还很重。我打听过了,只要刘伯肯出面,认认真真地给管人事的说句话,那姓杨的亲戚就只能算小菜一碟了。”‎ 父亲侧过脸来,瞧瞧一脸阴云的他。又赶紧扭过脸去,看看如阳光般单纯快乐的傻弟,摇了摇头,之后,说了句不着边际的话,“唉,你要是能像弟弟一样,傻一些该多好呀。”‎ 父亲的话,像火一样,深深烧痛了他。‎ 他满脸诧异地看着父亲,不太相信这样的话竟会出自父亲口中。从小,他一直都是父亲的骄傲。每次,父亲带着傻弟,看着他在学校接受各种奖励和表彰。长大后,每当他做了什么得意的事情,父亲总会看看他,又遗憾万分地看看在一旁傻笑的弟弟,说,“唉,要是傻弟能有哥哥你一半的聪明就好了。”‎ 父亲是不是有些老糊涂了?他看看父亲,又看看草地上,像个孩子般无忧无虑疯玩的傻弟,蓦地,他觉得,头顶那湛蓝无云的天空,也变得虚幻起来了。‎ ‎“爸,时间不多了,无论怎样,你都得帮我这个忙。晚了,姓杨的拿到任命书,我在他手下,只有被他活活压死的份了。”他说的是真心话。一想到平时两人之间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紧张气氛,他有了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父亲又叹了口气,慢慢站起身来。‎ 盯着一脸阴郁的他看了看,父亲说,别再来烦我了,那种勾心斗角的事情,早在退休前,我就已经厌烦透了。这些年,我更不想再去参与那种事。一想起来,就觉得烦心难受。你就放我一马,自己去处理自己那些鬼事吧。我要陪弟弟玩儿去了!‎ 说完,父亲沐浴着灿烂的秋阳,朝着傻弟大步走去。‎ 他的脸色更加阴沉,阴沉得像暴雨来临前的天空一样。父亲不愿出面,只能靠自己想办法了。自己当不了正职,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姓杨的家伙也当不了。‎ 他愤愤地转身,又踏回了那条狭长幽暗的林荫道。‎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觉得“已经成年的俊弟,看起来就像个单纯懵懂的孩童”,表现了他对傻弟的鄙视、不屑。‎ B.父亲不愿出面帮助儿子的真实原因是担心自己已退休,人走茶凉;即便找到退居二线的老上级也无济于事,反倒失了面子。‎ C.作者从日常生活截取片段,通过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社会中人情冷漠,小人物孤苦无依的悲惨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 小说中,作者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而是把主观倾向寓含于艺术描写之中,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A项,“表现了他对傻弟的鄙视、不屑”错误,分析不当,只是客观写弟弟的懵懂,与后文“他”的急功近利作对比;‎ B项,“真实原因是担心自己已退休,人走茶凉”错误,依据第二十段可知,真实原因是父亲厌恶了争权夺利的人际关系,不希望儿子继续深陷其中;‎ C项,“揭示出社会中人情冷漠,小人物孤苦无依的悲惨遭遇”错误,主题是对明争暗斗、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人际关系的批判。‎ 故选D。‎ ‎8.小说中多次提到秋天的阳光,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 ‎②与“他”阴郁的脸色和心性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了傻弟单纯清澈的心性。‎ ‎③秋天的阳光象征单纯、光明正大的生活,与“林荫道”象征的阴暗、争权夺利的官场形成鲜明对比。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结合文本,逐一筛选有景物词“秋天的阳光”的词句,联系平时积累的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通常作用,思考景物对人物、情节、氛围、主题的作用。‎ 第一段“仲秋的阳光清澈明亮,刚刚离开浓荫的他,感觉眼睛被晃花了”,阳光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引出人物。‎ 第四段“秋天温暖的阳光没有改变他阴郁的脸色。他眉头紧锁,心事重重”,阳光与“他”阴郁的脸色和心性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烘托出了傻弟单纯清澈的心性。‎ 倒数第三段“说完,父亲沐浴着灿烂的秋阳,朝着傻弟大步走去”,以秋天的阳光烘托父亲,象征父亲选择的单纯、光明的生活,与“他”选择的“林荫道”象征的阴暗、争权夺利的官场对比。‎ ‎9.小说中的“他”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出类拔萃。父亲带着傻弟看他接受各种奖励和表彰。‎ ‎②争强好胜。与姓杨的明争暗斗,想由副职升为正职。落于下风时,请父亲出面找刘伯帮忙。‎ ‎③内心阴暗。遭父亲拒绝后,愤然打算自己当不了正职,也要让对方当不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手法、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来正面描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 依据第十六段“从小,他一直都是父亲的骄傲。每次,父亲带着傻弟,看着他在学校接受各种奖励和表彰”可知,“他”的优秀和出类拔萃;‎ 依据第十一段“我跟姓杨的一直明争暗斗。都死掐对方不放”、第十八段“无论怎样,你都得帮我这个忙”可知,“他”争强好胜,为了升官与姓杨的明争暗斗,还想请父亲出面找刘伯帮忙;‎ 依据最后两段,“父亲不愿出面,只能靠自己想办法了”“自己当不了正职,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姓杨的家伙也当不了”可知,“他”内心阴暗,遭父亲拒绝打算自己当不了正职,也要让对方当不了,打算自己准确继续争名利。‎ ‎【点睛】常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渲染营造某种 氛围,为后边内容作捕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①《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②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③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作《唐家千岁历》。‎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①论次:评定编次。②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③沆热:漫不经心,随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B.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C.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D.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类选择题往往可用排除法,本身难度不大,比较选项异同,往往只有两三处断句不同,依据上下句的字词、结构搭配和句间逻辑关系,容易判定。‎ 考生抓住动词“登”“旷望”“思”“赋诗”“求补”,并思考各动词的主语和宾语,“登……山”是为了“旷望”,故“登葛愦山旷望”应断句在一起,故排除CD;‎ ‎“求补参军”是因为“闻虢州多药草”,故“闻虢州多药草”应断在一句内,故排除A。‎ 故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叫作冠,又称“弱冠”。‎ B.阙下,指帝王宫阙之下,也指京城,“望长安于日下”中“日下”也有“京城”之意。‎ C.剑南,唐道名,以位居剑阁之南得名。陆游作品集《剑南诗稿》中“剑南”即指此处。‎ D.更衣,指换衣服或换衣休息之处;也是上所的委婉说法。文中是指都督起身换衣服。‎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 D项,“文中是指都督起身换衣服”错误,文中指都督起身入厕所。‎ 故选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年幼时就很有才华,后来给到关内巡查的刘祥道献上文章表露才华,并在朝廷的策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投予官职。‎ B.由于王勃倚仗才华常常让同僚难堪,所以后来在他因窝藏、杀死官奴并被判处死刑时,同僚们都高兴不已。‎ C.王勃在膝王阁的聚会上依旧恃才不羁,在众位客人因顾及都督私心而推辞为集会写序的情况下,他毫不推辞,写就了一篇传唱千古的美文。‎ D.王勃既才华横溢,又喜欢著书立说,曾给《尚书》续篇中的残缺内容补出25篇。此外又写出《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等作品。‎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B项,“同僚们都高兴不已”错误,依据第二段“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原文只说王勃窝藏、杀死官奴并被判处死刑,没有提及同僚们,更没有说同僚们高兴不已。‎ 故选B。‎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2)愿陛下矜悯愚臣,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翻译)‎ ‎【答案】(1)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文声讨英王的斗鸡,高宗皇帝大怒道:“这样将会挑起皇子之间的互相构陷(攻击)。”把王勃轰出了王府。‎ ‎(2)希望陛下能怜恤我愚拙诚心,请准许我(完成)一点小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享尽天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戏:开玩笑;檄:声讨;是:这、这样;且:将要;交构:互相构陷。 ‎ ‎(2)矜悯:怜悯;听:准许;庶:或许;保卒:保全、享尽。‎ ‎【点睛】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无特殊句式,有无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对译。‎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了颜师古注的《汉书》,阅读过后,做了一篇《指瑕》以指出颜氏的过失和疏漏。麟德初年,刘祥道在关内巡视行察,王勃上书自陈志向,刘祥道便把这件事上表朝廷,召见王勃入朝对策,夺取高第。年龄尚未到二十岁,便得朝散郎这个官职,数次在朝廷上觐献颂词。沛王听说了他的大名,召他来王府担任修撰,对《平台秘略》这本书作出评论。书修成后,王爷很是喜爱重视王勃。当时,诸位王爷斗鸡成风,王勃做了一篇游戏文字《檄英王鸡》,高宗大怒,道:“这将图谋结党营私。”就把王勃逐出了王府。‎ 王勃被废去官职之后,客居剑南。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感慨丛生,想到诸葛亮的功业,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怀。听说虢州多产药草,于是请求补职虢州参军。他倚仗自己的才华,傲视同僚下属,被他们所共嫉妒。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之后,本该问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只免除了他的职名。父亲王福畤,因为王勃的缘故从雍州司功参军降职至交阯县令。王勃前往交阯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九岁。‎ 当年,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淡淡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第一次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也是老生常谈(罢了)。”第二次禀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这句话,沉吟不语。再一次的禀报是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再大量饮酒,拿一床被子过来蒙头而卧,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王勃还特别喜欢著书立说。‎ 当年,王勃的祖父王通,隋末住在白牛溪,教养了很多门客。曾经创作了从汉魏至晋时的一百二十篇史料,用来当做古《尚书》的续篇,后来序文亡佚,有十篇只有目录,没有文章。王勃将缺失的地方补充完整,最终定稿二十五篇。常说(会医术的)人的子女不可能不懂医术,当时长安曹元有秘术,王勃与他交往,完全学到了他的精髓。曾经读《易经》,晚上做梦仿佛有人说:“《易经》中有太极,你认真思考一下吧。”醒后就写下了《易发挥》数篇,写到《晋卦》时,恰逢生病就停止了。写了《唐家千岁历》。‎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借文章齐名,天下人称他们为“王杨卢骆”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4.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幕卷西山雨”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答案】A ‎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是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A项,“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错误,五六句并非以滕王阁为描写对象。‎ 故选A。‎ ‎15.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颔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对应诗句的艺术手法,分析其对意象、人物、情感等的作用,进而准确作答。‎ 颔联,“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早晨南浦飞来的轻云在画栋边上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吹打着珠帘。一“朝”以“暮”的时间对比;一“飞”一“卷”,化静为动;一“云”一“雨”,既渲染凄凉的氛围,又写出光阴的变迁。本联情景交融,描写滕王阁的昔盛今衰、盛衰无常。‎ ‎【点睛】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技巧的题,首先要指出运用何种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技巧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一定不能只注意艺术技巧,而忘记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饮,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偷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膝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山水之景”。‎ ‎(3)《逍遥游》中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2)潦水尽而寒潭清 ‎ 烟光凝而暮山紫 (3)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在理解句意、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识记,做好积累,根据句中艺术手法、意境特征、思想情感等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1)依据“表现诗人自斟自饮,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偷快的句子”,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山水之景’”,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容易推知答案。易错字:觞、眄、潦、暮、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植物都是不声不响地长大,即使遇到食草族的侵扰,也只有默默忍受。其实不尽然。植物是非常有智慧的,为了防止食草族的侵袭,它们有的浑身布刺,有的身披铠甲,而另一些则怀揣毒药,倘若有不知好歹的胆敢冒犯,定叫它吃不了兜着走。‎ 除了防御,有些植物还会积极地组织反击。当山艾树受到天蛾幼虫啃食时,它们会分泌一种物质。摄入这种物质的天蛾幼虫,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就出现了,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 更让人称奇的是,有些植物在受到毛虫袭击时,( )。其实,它们早就 ,与这些食虫豪绅结成了互惠联盟。结果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毛虫很快就会成为食虫族们的盘中美味。比方野烟草是烟草天蛾幼虫的最爱。当烟草天蛾幼虫在野烟草叶子上 的时候,野烟草受损的叶片会分泌一类叫绿叶挥发物的化学物质,这些绿叶挥发物发散到空气中,就成了野烟草的一种求救信号。酷爱烟草天蛾卵子的大眼长椿则会闻讯赶来,搜捕幼虫附近尚未孵化的卵子,专门吸食里面的营养,从而解除了野烟草的 。‎ 除了反击、求救,植物们还能搜索到同类的求救信号或抗击动态,得到“危险就在身边”的情报,这样它们才能及时巩固自己的防御系统,以避免危险来临时 。例如上面提到的山艾树积极反击天蛾幼虫的例子,在这场反击战进行得十分激烈之时,山艾树周围的同类甚至异类们(例如野烟草)也嗅到了硝烟的味道,从而得以早早备好胰蛋白酶抑制剂,以随时应战。看来,植物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得多。‎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摄入这种物质的天蛾幼虫,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就会发生,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 B.天蛾幼虫只有摄入这种物质,才会出现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因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 C.这种物质一旦被天蛾幼虫摄入,就会出现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 D.天蛾幼虫一旦摄入这种物质,就会出现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摄入这种物质的天蛾幼虫,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就出现了,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解答此题,可首先找出画横线句子语病在于结构混乱,前一句“摄入这种物质的天蛾幼虫”缺少谓语,而且从后面来看,“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的主语应是“天蛾幼虫”,但中间句的主语又变成“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这就导致语义不连贯,且主语不一致,偷换主语。‎ A项,“摄入这种物质的天蛾幼虫,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就会发生”结构混乱,“摄入这种物质的天蛾幼虫”缺少谓语,从后面来看,“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的主语应是“天蛾幼虫”,但中间句的主语又变成“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这就导致语义不连贯,且主语不一致,偷换主语,应:天蛾幼虫一旦摄入这种物质,就会出现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 B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上,“只有……才……”是条件关系,同上文不相衔接,应:天蛾幼虫一旦摄入这种物质,就会出现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 C项,主谓搭配不当,主语是“这种物质”,同谓语“出现……问题”不搭配,应:蛾幼虫一旦摄入这种物质,就会出现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 故选D。‎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围的食虫族们会向它静悄悄地群发化学求救信号 B.会向周围的食虫族们群发静悄悄的化学求救信号 C.周围的食虫族们会静悄悄地群发化学求救信号 D.会静悄悄地向周围的食虫族们群发化学求救信号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解答此题,考生应注意上下文语境和各选项句式以及叙述主体的衔接。‎ 上文的叙述主体是“有些植物”,因此括号内应填的语句也应以“有些植物”作为叙述主体,据此可排除A、C两项,因为这两项的主语都换成“周围的食虫族们”。B项,“群发”同叙述主体搭配不当,且“静悄悄的化学求救信号”说法不通,应予排除。‎ 故选D。‎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居安思危 狼吞虎咽 后顾之忧 猝不及防 B.居安思危 大快朵颐 燃眉之急 措手不及 C.未雨绸缪 大快朵颐 后顾之忧 措手不及 D.未雨绸缪 狼吞虎咽 燃眉之急 猝不及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第一处,前面说“它们早就……”,这说明应是事先做好工作,应使用“未雨绸缪”。 ‎ 大快朵颐:形容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非常快活的享受美食。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第二处,是说烟草天蛾幼虫在野烟草叶子上大饱口福,应使用“大快朵颐”。 ‎ 后顾之忧:来自后方的忧患。指在前进过程中,担心后方发生问题。燃眉之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第三处,是说解除了野烟草的后方忧患,应使用“后顾之忧”。 ‎ 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措手不及:指事情突然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第四处,是说避免危险来临时无法应付,应使用“措手不及”。‎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①__________,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②_________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③_________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答案】 ①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 ②而是从生活出发 ③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后通读整段文本,抓关键词语,注意上下句的衔接,话题的统一等。整体把握文段意思,文段是说陶渊明的诗有理趣,又有情趣。话题是陶诗。第一空,前面提到“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后面是解释陶诗的“理趣”,故一空关键词为陶诗和理趣;整合成句并连贯上下文,即“陶诗就是极富于理趣的”。第二空,由前句可知句式为“而是从……出发”,结合后面句子“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可知是从“生活”出发。第三空,整句话应该是和前面内容形成总结式的因果关系;“诗人的情趣”对应前面“……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则此处应对应“哲理”句式为“……既有……”,综合起来,应为“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 ‎21.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 ‎【答案】共享经济是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将自己的闲置物品的使用权通过中间第三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下定义能力。本题要求根据思维导图给“共享经济”下定义,首先要明确要素“报酬为主要目”“闲置物品”“使用权转移”“中间第三方平台”“陌生人”,然后理清相互关系,“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将自己的闲置物品的使用权通过中间第三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再找到“临近的属概念”即可得到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幸福是拥有自己的夏日小屋和一片马铃薯地。(芬兰谚语)‎ 钱是可以储存的,但时间不能,你怎么花时间,决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质量。(瑞典谚语)‎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印度作家泰戈尔)‎ 幸福就是寻求革命真理。(李大钊)‎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 幸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景,而如何答好幸福的考卷却值得深思。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在“幸福是怎样炼成的”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答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班会演讲的题目是《直面缺陷 享受幸福》。‎ 缺陷和幸福是辩证统一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幸福的甜总是和生活的苦相伴而生。幸福的圆满总是和社会的缺陷形影不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门罗曾经在《幸福过了头》中指出: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佛家也没有把享受等同为享福,而是解释为“享同样的福,受同样的罪”。这说明,人生中的苦难挫折和生活中的遗憾缺失必然存在,要想体悟幸福,点亮幸福,实现幸福,就必须克服苦难,笑对挫折,正视问题。个人如此,社会和国家亦是如此。‎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老矛盾交织,短期困难和长期问题叠加,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心理不健康引发的“心病”越来越成为困扰人们的新病。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约有2亿人心理不健康。而在这些心病人群中,有70%以上是焦虑或抑郁等心理亚健康患者。在笔者看来,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根源于扭曲的价值观,其重要症结就在于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生中的困难挫折等生活缺陷,从而不能享受在迎战困难过程中以苦为乐的幸福,不能享受在克服问题中求变求新的幸福,不能享受在笑对挫折中积极乐观的幸福。因此,要想享受幸福,就必须直面缺陷。‎ 首先,要正视苦难,在艰苦奋斗中体悟幸福。艰苦奋斗是正视苦难,拥抱幸福的基本态度。社会焦虑是人们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社会焦虑源于人们物质的无节制欲望和信仰的缺失。艰苦奋斗是一种人生信仰,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成由俭,败于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唯有不畏艰难、矢志奋斗,才能建立信仰、知足常乐,方能稳中求进、赢得未来、体悟幸福。‎ 其次,要笑对挫折,用伟大梦想点亮幸福。泰戈尔曾经讲过,负担将变成礼物,受的苦难将照亮你的路。积极乐观,怀揣梦想是面对各种挑战,迎接幸福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梦想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们的理想播散上一层诗意的光辉。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暗淡的,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悲哀的,没有梦想的社会是沉闷的,缺少梦想的时代是乏味的。面对困难,与其悲观地唉声叹气,不如用梦想点亮未来,为战胜困难点燃希望。当前,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点亮幸福的精神旗帜。‎ 最后,要直面问题,用改革创新追求幸福。改革创新是迎接挑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实现幸福的根本路径。生活中的缺陷、人生中的挫折、社会中的矛盾,必然存在,不可避免。回避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唯有直面矛盾,改革创新才有可能化险为夷。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前,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交织叠加,问题倒逼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改革的号角,更是奏响了通过改革创新逐步解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幸福乐章。‎ 美国著名绘本作家谢尔曾经写过一本小书叫《失落的一角》,他用最简单的图画和文字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失落的一角,每个人总是试图寻觅这个缺失的角,有人找不到合适的,有人找到了,却因为太圆而转的太快,错过了最美的风景和风情。可见,小缺陷中有大幸福,完满未必幸福。正如南怀瑾所言:“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因此,无论个人、社会还是国家,幸福的秘诀之一就是直面缺陷,笑对挫折,勇敢迎战。‎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包括两部分:一是两则外国谚语和三位伟人的言语。二是材料对幸福的阐释和写作方向的引导。从前一部分看,每个人、每个国家对幸福的具体理解都是不相同的,但这些不同的理解背后,却会发现幸福的让人的一些共性——具有平和积极的心态,具有理想、追求。从后一部分看,写作内容的重点应该是如何答好幸福的考卷,即怎样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写作时还要注意这是班会的发言稿,要注意格式和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考生可以有如下参考立意:(1)幸福需要感知快乐的能力,创造快乐的勇气和经营快乐的韧性;(2)坦然接受人生的苦难,品味人生的幸福;(3)直面人生困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让幸福充满生命;(4)在高尚的追求、积极的进去中,享受幸福;(5)在奋斗中创造辉煌的业绩,书写幸福人生;(6)幸福的内涵是坚守理想的家园、勇敢追求心之所向;(7)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以上都可以作为写作立意的角度。‎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世界以痛吻我、‎ 愿景、奋斗、寻求革命真理。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关键词进行立意写作,在写作行文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现实深入挖掘幸福的内容含义,最后要注意文体的要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