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测试卷(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南康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卷(三)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艺术考古成了一种时尚,作为一个可以辐射到多个文化领域的学术话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艺术考古可以说是一门为适应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研究而诞生的新兴学科,与之相关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也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尽管学界对它的手科属性、研究方法仍不断地提出疑议,但是它的迅速发展也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这股热潮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其一,艺术考古与过去紧密相连。对艺术考古的追捧无疑与非遗保护有密切关系,为什么非遗保护会让艺术考古“发烧”并持续升温呢?实际上这涉及一个我们怎么去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从概念上讲,无论它是“非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这个术语的重心始终落在“文化”上,值得注意的是,“物质”与“文化”这两个概念虽互为表里,通常我们探讨事物物质层面的时候,就不会去探讨它的文化层面,因为此时后者相当于“精神性”。我们在讨论“非物质文化”的时候,实际上常常把落脚点放在物质上,此时的“物质”便是文化的“载体”。这种情况越往历史的早期追潮越是如此,所以要做好“非遗保护”,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遗产保护”,研究有形的遗产,因此出现“遗产热”,加上此前就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二者的合流必然会给艺术考古热添薪加火。 其二,艺术考古可以为当下提供资源。艺术考古与考古不一样,考古重在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通过研究确定它在历史时空中的位置,而艺术考古则更强调发掘隐藏在文物遗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后者可以为当下提供很多文化资源,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可利用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弥补传统艺术史研究的不足。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要“文化传统”之火炬传递下去,为此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把我们这个文明中被证实为成功的经验提取出来,并将其发扬光大。连续刷《芈月传》的剧组为了还原历史,服装造型设计师还特意考证了秦代的染色水平,证明当时的染色水平已经很高,并不像观众所传言的那样,“服装色彩过于艳丽”,当时的染色水平已经能够染出各种鲜艳的颜色,只是要将颜色固定比较困难而已。艺术考古的当下价值不仅体现在娱乐业,在其他产业(如文创产业)上也同样可以做出重要的贡献。 - 28 - 其三,艺术考古为未来提供鉴照。艺术考古的努力可以为人们判断未来世界的发展、演变趋势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参照。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古代典籍中都挟带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著述传统,以及出于各种目的而进行的任意篡改和删削的习性,何况还有层累的误差。而艺术考古则具有对历史叙事进行纠偏的功能,甚至补充史实和填补空白的功能,通过对地下出土文物的考察、研判,重新评估传世史料的价值,在双重证据或多重证据的基础上,从史料中剥离出更加接近事实的精髓。 艺术考古研究,以古物为原料,以当下为契机,以未来为导向,把中国文化发展洪流中的点(遗址、文物等)、线(文化发展规律)、面(文化石、文化走廊等)全面全面激活,由它所带来的古物新知正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和孔子学院等,把亚欧和非洲这些古代世界文化长廊串联起来,为将来更加全面、立体地诠释世界文化生态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摘编自练春海《艺术考古研究热冷之思》)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考古作为新兴学科,近一个世纪与它相关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发展。 B. 确保“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艺术考古的持续升温。 C. 艺术考古主要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通过研究明确其历史上的是时空定位。 D. 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只需要我们提取文明中成功的经验,同时将其发扬光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从人们关注的现象引出论述的话题,再从三个并列的角度展开具体论述。 B.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艺术考古的影响。 C. 文章以《芈月传》为例,意在阐释艺术考古对当下娱乐产业所起到的积极的作用。 D. 文章末尾收束全文,高度评价了艺术考古为诠释世界文化生态所做的有益的铺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艺术考古在学术上受到学者们不断地质疑,但它的快速发展也是众所周知的。 B. 艺术考古可以对历史材料进行纠正和填充,这说明它比古代文献更加具有真实性。 C. 传统艺术史研究的不足可以由艺术考古提供的文化资源和转化来的学术资源弥补。 D. 纵观全文,艺术考古作为能辐射到多个文化领域的学术话题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项,“确保‘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艺术考古的持续升温”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是“加上此前就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机制,二者的合流必然会给艺术考古热添薪加火”; C项,“艺术考古主要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通过研究明确其历史上的是时空定位”说法张冠李戴,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考古重在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通过研究确定它在历史时空中的位置,而艺术考古则更强调发掘隐藏在文物遗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信息”; D项,“……只需要……”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表述为“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要‘文化传统’之火炬传递下去,为此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把我们这个文明中被证实为成功的经验提取出来,并将其发扬光大”。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高度评价了艺术考古为诠释世界文化生态所做的有益的铺垫”说法把未然表述成已然,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为将来更加全面、立体地诠释世界文化生态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 28 - B项,“这说明它比古代文献更加具有真实性”推断不合理,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说“艺术考古则具有对历史叙事进行纠偏的功能,甚至补充史实和填补空白的功能,通过对地下出土文物的考察、研判,重新评估传世史料的价值,在双重证据或多重证据的基础上,从史料中剥离出更加接近事实的精髓”,并不能得出“说明它比古代文献更加具有真实性”。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 28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 28 -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4. A 5. C 6. - 28 - 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 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 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的结论。选项属强加因果。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说法有误。材料三中说“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承接关系,不是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确定答案涉及的信息,勾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 28 - 首先,整体阅读文章可知,答案涉及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三、四中。然后,勾画出关键语句。材料二中“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医疗救治方面,……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材料三中“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材料四中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后,根据以上信息从政府领导、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国人民的配合落实三方面概括。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婆 (原非) 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 28 - 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 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100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200块银元。 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 28 - 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迫于无奈,花婆做起了叫花子,但是她的内心仍然觉得这很丢脸,所以她“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 B.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乞讨方式,用语言、动作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的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害怕,怕她又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 D. 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到最后“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说明所有人对“善”和“义”的坚信。 8. 小说的主人公花婆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安分自爱。三次寡遇,就断了富贵的奢望,老老实实做叫花子;做叫花子保持干净清爽,保持自尊。②忠于人事。无论为人传递口信,还是捎带小东小西,乃至银钱,从不失落。③胆大刚烈。银钱被劫,尾随匪徒找到匪徒巢穴,索要不成,跳崖殉义,最终要回被劫银两。 9. ①从小说环境看,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构成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官府不作为、唯利是图。②从人物塑造看,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花婆的安分自爱、重信守义,连土匪也讲道义,就有了现实根据。③从主题表现看,丰富作品主题,借此表达对社会的批判,讴歌普通小人物身上的可贵品格。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D项,“说明人们对‘善’和‘义’的坚信”表述错误,结尾“案子终究没破”要联系前文“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分析,主要是讽刺、批判官府不作为、唯利是图。 故选D。 【8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主要根据小说对人物所作的各种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行为动作描写等)以及其他相关的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另外也要注意侧面描写,注意他人对主人公的评价等,通过综合最后结合文本对人物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花婆这一形象,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相貌、语言、行为描写。如:“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表明花婆干净清爽,保持自尊;“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表明她的忠于人事;“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表现她的刚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从人物形象塑造、环境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对于人物形象塑造,能够更好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于情节的发展,一般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主旨的角度,一般能够深化文章的主题。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写到县警察局的作用,主要明确小说的文体,从人物形象塑造、环境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第一次是花婆被人杀害了,县警察局却没来人;第二次是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这就表明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官府不作为、唯利是图。同时,“官府”的表现和花婆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花婆重信守义的品质可贵。在主旨上,使得文章内涵更为丰富,在讴歌普通小人物身上的可贵品格的同时,也讽刺、批判不作为、唯利是图的丑恶社会现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岱,字景山,吴郡吴人也。父茂度,宋金紫光极大夫。郡举岱上计操,不行;州辟从事,累迁尚书水部郎,出补东迁令。时殷冲为吴兴谓人曰:“张东迁亲贫须养,故栖迟下邑。然名器方显,终当大至。” - 28 - 母年八士接注未满岱便去官还养有司以贷违制将欲纠举宋孝或日观过可以知仁不须裳也 累迁抚军诰议参军,领山阴令,职事闲理。 巴陵王休若为北徐州,未亲政事,以岱为冠军谘议参军,领彭城太守,行府、州、国事。后临海王为征虏广州,豫章王为车骑扬州,晋安王为征虏南兖州,岱历为三府谘议、三王行事,与典签主帅共事,事举而情得。或谓岱曰:“主王既幼,执事多门,而每能缉和公私,云何致此?”岱曰:“古人言一心可以事百君。我为政端平,待物以礼,悔吝之事,无由而及。明暗短长,更是才用之多少耳。”新安王子鸾以盛宠为南徐州, 割吴郡属焉。高选佐史,孝武帝召岱谓之曰:“师美效夙著,兼资宦已多。今欲用卿为子窍别驾,总刺史之 任,无谓小屈,终当大伸也。”帝崩,累迁吏部郎。 明帝初,四方反,帝以岱堪干旧才,除使持节,督西豫州诸军事、辅国将军、西豫州刺史,并不之官。元徽中,迁督益宁二州军事、冠军将军、益州刺史。数年,益土安其政。征侍中,领长水校尉,迁吏部尚书。 兄子瑰、弟恕诛吴郡太守刘遐,太祖欲以恕为晋陵郡,岱曰:“恕非宜从政。”太祖曰:“恕为人,我所悉。且又与瑰同勋,自应有赏。”岱曰:“若以家贫赐禄,此所不论,语功推事,臣门之耻。”寻加散骑常侍、吴郡太守。太祖知岱历任清直,至郡未几,手敕岱曰:“大邦任重,乃未欲回换,但总戎务殷,宜须望实,今用卿为护军。” 世祖即位,复以岱为散骑常侍、吴兴太守,秩中二千石。岱晚年在吴兴,更以宽恕著名。卒于任,年七十一。谥贞子。岱初作遗命,分张家财,封置箱中,家业张减,随复改易,如此十数年。 (节选自《南齐书·列传·卷三十二》,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母年八十/籍注未满/岱便去官还养/有司以岱违制/将欲纠举/宋孝武日/观过可以知仁/不须案也/ B. 母年八十籍注/未满岱/便去宫还养有司/以岱违制/将欲纠举/朱孝武日/观过可以知仁/不须案也/ C. 母/年八十籍注/未满岱便去官还养/有司以岱违制/将欲纠举/朱孝武日/观过可/以知仁:不须案也/ D. 母年八十/籍注未满岱/便去官还养/有司以岱违制/将欲纠举/宋孝武日/观过可以/知仁不须案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8 - 辟,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 B. 彭城,古地名,即今之徐州,相传因尧封古之长寿者彭祖于此,建大彭氏国,彭城之名始起。 C. 行,即兼代官职。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叫守某官;大官非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 D. 吏部,官署名,自隋唐起,掌管全国宫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以及五礼之仪制等事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岱很有才千。他任东迁令时,股冲夸奖他“名器方显”,宋明帝也认为他“堪干旧才”。 B. 张岱政绩卓著。他文武兼能,娴于公务;元徽年间,任益州刺史,把益州治理得社会安定。 C. 张岱廉洁正直。张岱家里贫穷,但因有廉洁正直之名,太祖想赏赐他俸禄被他谢绝。 D. 张岱不徇私情。齐太祖拟任用诛杀太守的弟弟张恕,他坚决反对,说明他能够正确处理公私关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欲用卿为子鸾别驾,总刺史之任,无谓小屈,终当大伸也。 (2)大邦任重,乃未欲回换,但总戎务殷,宜须望实,今用卿为护军。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现在打算让爱卿担任子鸾别驾,总管刺史之事,不要说屈才,最终会让你大展身手。 (2)(吴郡)是大郡,责任重大,才没打算换你回朝,只是统领的军事政务很多,应当任用名实相符的人,现任命爱卿为护军。 【解析】 【10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译是:他母亲八十岁了,任职期未满,张岱便离职回去奉养,有司因张岱违反制度,想要惩罚他。宋孝武帝说:“看过失可知他的仁,不要追究了。”“母年八十”意思是说他的母亲八十岁了,后面要断开,排除B和C;“岱便去官还养”中“岱”是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说法错误,“五礼之仪制”由“礼部”掌管。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C项,“太祖想赏赐他俸禄,被他谢绝”错,文中说内容是:太祖欲以恕为晋陵郡,岱曰:“恕非宜从政。”太祖曰:“恕为人,我所悉。且又与瑰同勋,自应有赏。”岱曰:“若以家贫赐禄,此所不论,语功推事,臣门之耻。”大意是:南齐太祖欲任命张恕为晋陵郡守,张岱说:“张恕不宜从政。”太祖说:“张恕的为人我很清楚。并且又和张环立了同样的大功,自当有赏。”张岱说:“如果因家贫赏赐俸禄,这另当别论;若说因功勋而获此任,这是臣家门之耻。”可见太祖并未想赏赐他俸禄,而是“太祖欲以恕为晋陵郡”,曲解文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总,总管;无谓,不要说;大伸,大展身手。 (2)乃,才;殷,多;望实,名望与实际才能相符合,即名实相符。 - 28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岱字景山,是吴郡吴县人。父亲张茂度,南朝宋时任金紫光禄大夫。郡里推荐张岱为上计掾,张岱山没有去上任,州里征召他为从事,后来多次升迁,任尚书水部郎,出京补任东迁县令。当时殷冲为政吴兴,对人说:“张东迁家里清贫需要给养,因此暂时栖身小邑。但是名声才能正在显露,终当大有前途。”他母亲八十岁了,任职期未满,张岱便离职回去奉养,有关官员因张岱违反制度,想要惩罚他。宋孝武帝说:“看过失可知他的仁,不要追究了。”后来他多次升迁任抚军谘议参军,兼任山阴县令,他处理公事娴熟。 巴陵王刘休若任北徐州刺史时,还没能亲理政事,任张岱为冠军谘议参军,兼任彭城太守,兼理府、州、国事。后来临海王为征虏将军广州刺史,豫章王为车骑将军扬州刺史,晋安王为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张岱历任三府谘议、三王行事,和典签主帅共事,办事成功,关系融洽。有人对张岱说:“主王年幼,管事的又很多,而你总能调和公私关系,你是怎样做到的?”张岱说:“古人说一心可以事奉百君。我为政端正公平,以礼待人,令人懊恼的事自然不会发生。至于政事的清明昏暗、长短得失,更是才能大小的体现啊!”新安王刘子鸾非常受宠因而被任为南徐州刺史,又把吴郡划给南徐州。孝武帝严格挑选僚佐,召见张岱对他说:“爱卿美誉一直很高,且做官的经历已经很丰富了。现在欲让爱卿担任子鸾的别驾,总管刺史之事,不要说屈才,最终会让你大展身手。”孝武帝驾崩后,张岱升任吏部郎。 明帝执政初期,各地造反。明帝因张岱干练可靠,让他担任使者,持节出巡,督西豫州诸军事、辅国将军,西豫州刺史,张岱都没赴任。元徽年间,升任督益、宁二州军事、冠军将军、益州刺史。数年间,益州被治理得社会安定。又调任侍中,兼任长水校尉,升任吏部尚书。 其兄之子张瑰、弟张恕,诛杀吴郡太守刘遐。南齐太祖欲任命张恕为晋陵郡守,张岱说:“张恕不宜从政。”太祖说:“张恕的为人我很清楚。并且又和张环立了同样的大功,自当有赏。”张岱说:“如果因家贫赏赐俸禄,这另当别论;若说因功勋而获此任,这是臣家门之耻。”不久张岱被加授散骑常侍、吴郡太守。太祖知张岱历任官职都很清廉正直,到郡里不久,亲笔写下敕令给张岱说:“(吴郡)是大郡,责任重大,才没打算换你回朝,只是统领的军事政务很多,应当任用名实相副的人,现任命爱卿为护军。” - 28 - 世祖即位,又任张岱为散骑常侍、吴兴太守,俸禄待遇级别为中二千石。张岱晚年在吴兴为官,更因宽厚仁恕著名。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贞子”。张岱当初写有遗书,分散家财,将家财分配的方案封在箱子里,随家业的增减而有所改变.如此执行十几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龙标与武冈由“沅水”相通,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B. “送君不觉有离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乐观豁达,为诗歌定下昂扬的情感基调,完全没有送别诗常有的离愁别绪。 C.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诗,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表达对远行人的宽慰之情,恳切感人。 D.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化“远”为“近”,使“两乡”成为“一乡”,虽人分两地,却情同一心,传达出离别时的一片深情厚谊。 15. 2020年初,一场空前的“新冠肺炎”灾难席卷了中国大地,四方朋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不久前,日本舞鹤市政府驰援我国大连一批物资。在捐赠物资的包装箱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句。请问:日本朋友为什么选用这两句唐诗? 【答案】14. B 15. 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我虽然分隔两地,但有青山相连,同沐云雨,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之下,彼此心意相通,就如同身处一地,何必悲伤呢!真挚地表达了对朋友的宽慰之情。②日本朋友借此要表达的意思是:日本与中国虽然是两个国家,但中日一衣带水,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世界里,中国人遭受的灾难,我们感同身受。表达了对中国人深切的关怀与激励,令人倍感温暖。③借用中国的诗句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非常恰当得体;不仅表现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也表明了中日之间深厚的人文渊源,而且语言典雅,展示了日本的文明感。 【解析】 - 28 -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完全没有送别诗常有的离愁别绪”错,联系注释及下文,表现诗人对朋友的宽慰和思念,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现实生活,分析选用诗句的现实意义与情感,以及表达效果和交际中的作用。作答本题,先描绘画面,并分析诗人情感,可写为“你我虽然分隔两地,但有青山相连,同沐云雨,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之下,彼此心意相通,就如同身处一地,何必悲伤呢!真挚地表达了对朋友的宽慰之情”;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新冠肺炎”灾难席卷了中国大地,日本与中国虽是两个国家,但在地理上是一衣带水,同处一个世界,风雨同担,命运共体,且大连与舞鹤市是友好城市,日本舞鹤市政府驰援我国大连一批物资,并选用这两句诗,传达人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表达了“对中国人深切的关怀与激励,令人倍感温暖”;表达效果和交际角度看,选用的诗句语言典雅,意蕴深厚,借此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情感,表达得体,既体现对中国的尊重,也表现出中日间的文化渊源、日本的文明感。 【点睛】综合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的题目,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则是对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 28 - (2)《阿房宫赋》用“__,__”两个对偶句写出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3)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诗人出塞时惆怅、抑郁的心情。 【答案】 (1). 小楼昨夜又东风 (2).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鼎铛玉石 (4). 金块珠砾 (5). 征蓬出汉塞 (6). 归雁入胡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恰,鼎,铛,砾,蓬,塞,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3月26日晚,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这是中国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尽责担当的重要一页。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提出中国经验,介绍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 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来自中国的“四点倡议”,( ),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各国合力战胜疫情注入了正能量,带来了新希望。疫情在全球多国多点 ,中国基于本国业已取得的抗疫经验积极 他国,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派遣医疗专家组,实施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抗疫援助,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近20场经验分享视频会议,让世界同感中国 的情怀、天下为公的胸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狙击 爆发 支援 同甘共苦 B. 阻击 爆发 支持 同甘共苦 C. 狙击 暴发 支持 患难与共 - 28 - D. 阻击 暴发 支援 患难与共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 B. 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 C. 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兼顾世界经济发展又强调加强疫情防控 D. 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介绍中国经验,提出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 B. 针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阐述中国经验,介绍中国主张,作出中国倡议,提出中国贡献。 C. 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提出中国经验,作出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介绍中国贡献。 D. 针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介绍中国经验,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 【答案】17. D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第一组,狙击:指的是暗中埋伏、伺机袭击,这是一种偷袭的作战方式。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对方的行动,是公开的对抗和较量,目的是阻敌前进、断敌退路。依据语境应该填入“阻击”。 第二组,爆发:(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战争。暴发:着重指突然而且猛烈发作,多半由外部条件促成,如“山洪~”。此处“暴发”“爆发”均可。依据语境应填入“暴发”。 第三组,支援:用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实际行动去支持和援助支持:支援,赞同鼓励。依据语境应填入“支援”。 - 28 - 第四组,同甘共苦:意思是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患难与共:意思是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依据语境应填入“患难与共”。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D项,前文是“来自中国的‘四点倡议’”,后文是“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说明中间部分是“四点倡议”能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的理由。“基调”是基础和背景,应该放在最开头。先“立足当下”后“着眼长远”,与之搭配的,应是先“加强疫情防控”后 “兼顾世界经济发展”,更符合逻辑层次。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本题主要错点均是搭配不当。前半句的“面对”强调“遭遇”疫情,“针对”强调述说的对象,更符合我国介绍经验的语境。后半句“经验”应该搭配“介绍”,“倡议”搭配“提出”,“贡献”搭配“作出”,“主张”可以“阐述”。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可乐等碳酸型饮料深受大家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但健康专家提醒,①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过量地喝碳酸饮料,其中的高磷可能会改变人体的钙、磷比例,致骨折风险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不仅如此,如果碳酸饮料喝得太多,②______________。 因为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引起腹胀,影响食欲。不过,③_______________。 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在能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还能通过蒸发带走体内热量,起到降温作用。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神经学专家的研究发现,每天喝2罐碳酸饮料能将人的记忆力提高20%,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 28 - 【答案】 (1). ①喝碳酸饮料要讲究个“度”(或“要适度饮用碳酸饮料”); (2). ②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紊乱(或“会影响消化功能”); (3). ③适量饮用碳酸饮料也有益处(或“碳酸饮料也有益处”)。(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要求,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再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根据语境进行补写。 通读文段,本段中心话题是“喝碳酸饮料要适度”。浏览语段,第一处,横线前首先指出“可乐等碳酸型饮料深受大家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然后用“但”字转折,引出“健康专家提醒”,横线后指出“过量地喝碳酸饮料,其中的高磷可能会改变人体的钙、磷比例,致骨折风险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由此可以推断出横线填写表示“喝碳酸饮料要讲究个‘度’”,或“要适度饮用碳酸饮料”意思的句子。第二处,横线前先指出“过量地喝碳酸饮料,其中的高磷可能会改变人体的钙、磷比例,致骨折风险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然后说“不仅如此,如果碳酸饮料喝得太多”,显然横线是填写碳酸饮料引用过多造成的不好后果,再横线后“因为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引起腹胀,影响食欲”可推断出横线上填写表示“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紊乱” 或“会影响消化功能”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横线前说过度饮用碳酸饮料造成不好的后果,用“不过”转折,可推断出填写表示与“过度饮用碳酸饮料造成不好的后果”相反内容,再结合横线后“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在能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还能通过蒸发带走体内热量,起到降温作用”“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神经学专家的研究发现,每天喝2罐碳酸饮料能将人的记忆力提高20%,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可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适量饮用碳酸饮料也有益处”或“碳酸饮料也有益处”意思的句子。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下面是某市政府部门草拟的通告,其中有三处语言不得体,一处格式错误,一处标点错误,请找出并作修改。 - 28 - 通 告 广大市民: 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我市打算在5月24日-25日举办《龙舟文化艺术节》。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届时将对江滨路周边路段实行交通管制。请广大市民朋友合理选择出门时间和路段,服从公安民警的统一指挥。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理解与支持,凡违反本通告规定者,后果自负! 2019年5月10日 ×××市政府 【答案】①“打算在”改“将于”或“拟于”。②“出门”改成“出行”。③“后果自负”改成“将予以处罚”。④落款单位与时间互换位置。⑤“《龙舟文化艺术节》”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先生给同事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1)“打算在”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将于”或“拟于”; (2)“出门”不符合语境,语境是出行,出门限制了范围,应改为“出行”; (3)“后果自负”用语过重,应改为语意较轻的“将予以处罚”; (4)另外注意通告的格式,应该单位在上,时间在下; (5)举办“《龙舟文化艺术节》”,此处用书名号标点使用有误,应该改为双引号; 故答案为: (1)“打算在”改为“将于”; (2)“出门”改成“出行”; (3)“后果自负”改成“将予以处罚”; (4)落款单位与时间位置互换; (5)“《龙舟文化艺术节》”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 28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据得体要求分析判断即可。得体的具体要求是:(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4)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②苏格拉底:“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③王佐良翻译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是恢宏的想象……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正值青春的你,以上材料会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完整。书写规范工整,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奋斗的青春 破土而出的春草是为了看看阳光而来到这个世界上。涓涓细流是为了融入大海而勇敢之前。翱翔苍穹的雄鹰是为了遨游天际而展翅高飞。五四青年是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全力以赴。 当红色的火炬在一个又一个青年手中传递,想起此情此景是否也会激起你心中那要燃气的激情。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里,青春应该是火红色的,而这种火红色应该由青年人澎湃的热情所渲染的。 你看那脚手架上闪烁的火花,炼钢炉旁奔腾的铁流,天安门前涌动的红旗……有人说,青春是翠绿色的,它象征着生命,孕育着希望,代表着未来。不信,你看那画架下不倦的挥洒,钢琴旁执着的追求,运动场上矫健的腾跃……有人说,青春是雪白色的,它象征着青年人纯真的心灵,无私的品质,天真的幻想。不信,你看那河水中嬉戏的浪花,寒风中屹立的雪人,天空中穿梭的白云…… 要我说,青春本无颜色,它是一张透明的画纸,等待你去描绘,任你走笔,任你着色。而梦想就是你的调色盘,你想要什么颜色就有什么颜色。但是只有走过花季,走出雨季,付出汗水,奉献才智,努力为着梦想的希望而拼搏,青春才会呈现出各种绚丽的色彩! - 28 - 一位哲人说过:“梦想是地球上最美的思维之花。”是的,有了梦想就有了奔头,就有了人生的航标。从小到大,我的梦想有过许多,梦想去翱翔、去当诗人、去当画家等等。千奇百怪,却都很美好。 我不在乎衣着打扮,也不在乎吃好喝足,只在乎梦想的希望。我愿和陶渊明去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和龚自珍去证实“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言天理;与李白共希翼“长风破浪会时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美好愿望;同苏东坡相守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想之情…… 我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我陶醉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我不惧怕失败,因为心是无暇的碧玉,即使碎了,那又何妨?只要问心无愧,只要努力拼搏过,那结果的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是啊,奋斗是一个过程,我就是喜欢这个过程。虽然坎坷,有荆棘,有风浪,但人的力量永远是无敌的。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有坚韧的步伐,我相信定会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定会瞧见那天边的七色彩虹。对,那就是对成功者的嘉奖,那就是胜利的信号,那就是耕耘后的收获! 为了青春的梦想,让我们像小草一样破土而出,像溪流一样勇往直前,像雄鹰一样蝉翅高飞吧……现在是我们奋斗的时刻,让我们乘载着梦想乘风远航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几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审题】先分析作为提供的材料。首先分析所给的材料,材料①,是习近平对青年人提出的希望。从材料来看,材料肯定了青年的价值,这是奋斗的原因,也是奋斗的价值,材料还指出了青年应该如何做,这是奋斗的做法。材料②,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提出“青年人要为理想而奋斗。”材料③,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这本书中指出,青春需要梦想,青春需要奋斗。 综合起来,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青春要有理想,青春需要奋斗。 参考立意: (1)侧重“青春为何”。 角度一:青年人要争当模范,敢做先锋,不做人生的“过客”“看客”。 角度二:青年人要拥有梦想,并努力实现梦想。 - 28 - (2)侧重“青春何为”。 角度一:青年人要为梦想而奋斗,因为奋斗的青春最富足,奋斗的青年是幸福的。 角度二:青年人要为梦想而持续奋斗,因为梦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追梦之路并非坦途。 (3)综合角度:青春为何,青春何为。 追梦圆梦,奋斗不止。 参考素材: 例文2: 青春为何 青春为何?“青春”是一个洋溢着活力的名词。“青”,给人以青绿、青萃之感;“春”,春天,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正处于青年时期、正青春的我们,就似化学反应中的活化分子,有着火一般的激情与永不停息的热情,那跳动的脉搏,奔腾的血液中无不彰显我们的能量与活力。(直奔关键词,用语生动,并以同学间耳熟能详的理科概念为喻,恰如其分地展开论证。) 青春为何?青春,也是一段弥足珍贵而又飞逝的岁月。日本作家渡边和子曾言:“我看见那些岁月如何奔驰而过,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日子就在这春冬的交替更迭中悄然流逝,似掌中沙、梦中境。同样地,正值芳华的我们,也不会青春常驻。如何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绝代芳华,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奋斗! 1939年,毛泽东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今人时常谈论价值,那么有价值的是什么?是财富?是健康?是亲情?诚然,这些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价值不菲,但是,依愚之见,最有价值的,莫过于一个人为了追寻他心中的价值而奋斗不止的过程。而青春,正应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引用名言,很容易失之肤浅,本段在两段具有深刻含义的名言间补缀解析,使论述体现了思维的动态性,从而引人入胜。) 青春何为?奋斗!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安德烈•纪德在《人间食粮》一书中写道:“你不知道,为了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其实,不仅仅是生活,我们周遭的一切事物,其本质上都是物质,物质是乏味的、无趣的。于是自然地,一个人的内心的满足感以及幸福感将会直接取决于他为了使这些物质变得有趣、变得有意义付出了多少,换言之,他奋斗了多少,同理,青春也需要我们用矢志不渝的奋斗来为其增光添彩。(此段深入浅出地说理。) - 28 -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诺贝尔奖的各奖项获奖人员依次揭晓。其中纵然有已逾高龄的日本科学家,可也不乏来自美国加州理工的年轻女科学家。一位女性,青春对她意味着什么,我想大家都明白。而唐娜•斯崔克兰和阿诺德毅然将自己的宝贵年华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而奋斗,这样的青春,难道不比花容月貌更有意义,也更值得称赞吗?(在强大的理据论据之后,事实论据顺势而出。) 习近平同志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所以,让我们一起砥砺奋斗,不负芳华吧!(回扣材料,体现任务驱动作文要义。) 行文结构示例: 本题适合于写出议论文。首先根据材料,在多种立意中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写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过程中,需要运用典型材料,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一般而言,需要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相结合。论证结构宜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论证过程中,需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1)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3)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4)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5)综合型 - 28 -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 28 - - 28 -查看更多